1、如何理解资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作用和消极作用?+2、新中国经济发展中为什么还需要积

2016-07-27 13:57
来源:
察网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们围绕生产资料结成的权、责、利关系,具体一点说,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占有、支配、使用以及行使这些权能产生的利益归谁所得,责任由谁承担的关系。它是任何社会生产和交换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方式,决定了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进而影响了人们在交换和分配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
我国经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消灭了各种剥削制度,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到2。世纪70年代末,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发展不平衡的生产力,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一方面鼓励和发展国内的私有经济,引进境外资本,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生产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在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实现形式,调整产权配置格局,克服公有制产权过分集中的弊病。于是便逐步形成了当前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以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为主的公有制和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的私有制。在二元化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存的二元结构,出现了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两类性质不同的生产关系各自按照自身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的趋势发展并互相影响,演绎出变幻万千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由于没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正确分析我国生产关系的剧烈变化并将它们纳入理论体系,在改革前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改革后的现实产生明显的脱节,引起人们认识上的一系列困惑,动摇了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如何解决新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上也出现了许多分歧意见。
这些悖离社会主义原则的问题虽然表现为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在本质上却蕴含或者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不同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加以分析,便能发现上述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疑虑和困惑就容易解决和消除。下面让我们从现阶段我国的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出发,看看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
(二)现阶段我国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二重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所有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者的个体所有制得到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迅猛发展壮大,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缩小。这样,原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几乎笼罩全社会就变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时存在;原来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全面支配社会经济运动的状态被打破,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类经济规律同时发挥作用并互相影响的局面;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关系到经济规律和社会主要矛盾的二元化显示,我国经济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二元经济”,它客观存在,表现明显而且突出。我国当前阶段出现大量改革开放前没有的、有悖于社会主义性质和原则的经济现象和问题,都应该从这种二元化去寻找根源和得到有说服力的解释,也要从这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首先观察在我国社会发挥作用的经济规律。在不同所有制的基础上,我国社会同时存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两类生产关系各有不同的经济主体和权利关系、不同的生产目的,各自按照不同性质的经济规律运行和发展。
当前阶段,我国不仅同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经济规律,它们还互相影响。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共同存在于同一个社会里,都在统一的市场里活动,结成紧密的经济联系。它们虽然各自按照其本性运行和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却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在它们互相联系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对方,产生经济学所说的正效应或负效应的外部性。因此,所有制不同的经济关系除了自身运行规律起作用以外,还会受到其他所有制经济规律的影响。
首先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私有经济有重要的正外部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经济中劳动者成为企业和生产的共同主人,根据按劳分配规律享有自己创造的部分剩余,它发挥重大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主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关键部门、国有企业在贯彻国家政策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带动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规范私有企业的市场行为,减少私人逐利冲动对社会生产协调发展的破坏作用。第三,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国有经济,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科技创新、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带头作用,有利于引导私有经济转换发展方式。第四,国有经济上缴巨额的利润和税金,能更有力地充实国家的财政收人,增强国家对公共品的供给能力,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对改善私营企业劳动者的生活起补充作用。
再看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影响。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的其他一些规律,不仅支配着我国私营经济的全部活动,而且对社会主义的公有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使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第一,面对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强大竞争压力,国有企业还要争取更多的利润,以求增强自身竞争力,这就使企业不能过大过快地提高工资和福利,难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无法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目的。第二,资产阶级追求最大利润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会影响某些国有企业,使其为增加企业利益而进行一些不合理的投资和不规范活动,不利于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和协调国有企业间的协作关系。第三,生产无限发展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和生产相对过剩,本来是由资本剥削导致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特有表现。但私有经济的劳动者的收人低下,购买力萎靡不振,必然拖累与它共处同一个市场的国有经济,使一些国有企业的产品由于内需不足而卖不出去,出现产能过剩,限制国有经济的发展。第四,在私有企业主获取暴利的物质诱惑下,特别是受到不法厂商的拉拢腐蚀,有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堕落腐化,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有些企业甚至在性质上发生异化或蜕变。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中,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同时还互相竞争,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规律也存在互相影响、互相矛盾的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是决定我国未来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全体人民的高度关注。
在所有制和生产关系二元化的基础上,我国也出现了两类不同的社会主要矛届一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中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社会矛盾。要解决它们只能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日。”必须遵照这个讲话的精神,认识和掌握当前阶段的经济规律,抓住主要矛盾,从解决全局性问题人手,解决其他问题。
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道路,坚持所有制社会结构的底线。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虽然由于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和旧社会思想意识的影响,我国将相当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可是,社会总要继续前进,社会主义必然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社会公有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是最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和要求的。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持续提高,社会主义国有制经济必然要不断壮大,非社会主义经济所占比重必将逐步消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清和顺应这种趋势,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少走弯路,顺利发展。因此,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必须坚持,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朝着正确方向和目标不断完善。完善必须以坚守社会主义的底线为前提,坚持是为了达到完善的目标。离开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受到挫折。
那么,要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呢?根本的方法还是从实际出发,认识实际的巨大变化,具体分析,与时俱进。
我国的社会生产以世界瞩目的高速度增长。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对我国经济的消极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还不明显,但随着私有经济力量的强大,它们就日益彰显了。如果让它按照当前的势头继续膨胀,超过一定的边际,它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消极影响就可能成为主导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生产关系的地位就会发生逆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无法坚持。所以,一定要改变不分主次对待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做法,扭转实际挤压公有经济而偏护私营经济并使其比重不断增大的局面,真心实意地发展公有制经济。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这是进人新时期以来,总书记针对经济形势发出的高瞻远瞩的宣示。“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是我国实现五大发展理念的主导力量和可靠保障。
其实,做大做强做优国有经济完全符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现状。为此,要充分认识和宣传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是国家所有制的优越性和重要作用,批判所谓国有经济“低效论”、“包袱论”、“垄断论”、“腐败论”以及“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行业”的叫嚣,驳斥混淆视听的“所有制歧视论”,实行有效措施,大力支持国有经济发展壮大。因此,国有经济要通过自身的积累争取较快的发展,国家也要给子必要的投资,并在政策上加以支持。要切实以国家所有制的完善和壮大为目标深化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今后,国家所有制的改革不能只着眼于归属权的改变,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我国经济朝着正确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吴宣恭,察网专栏学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本文原载《政治经济学评论》第7卷第4期,原标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2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3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4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  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  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5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xx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6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1)古代促进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  ②生产工具的革新与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的稳定,水利事业的兴修,人民的艰辛劳动等。  (2)阻碍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②沉重的赋役负担使农民破产或长期离开土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③自然灾害的侵袭,社会的不安定,战乱较多,土地兼并严重等。  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_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_、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7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8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药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②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9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0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28高一的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7-18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1-17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1-08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与归纳04-29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02-07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篇)02-08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8篇11-08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8篇)11-08
资本与市场经济如影随形,像滔滔之水,既要充分发挥作用,又要防止泛滥成灾。“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必须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各类资本及其作用的认识,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作出的深刻论述,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资本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有力回应了近段时期围绕规范和引导资本产生的误解,为正确处理不同形态资本之间的关系、让健康发展的资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提供了科学指南。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是当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全新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如何激发各类资本活力,引导各类资本发挥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作用,事关人民和国家利益,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充分肯定资本的重要生产要素贡献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资本早已有之。大机器的产生、发展与普遍应用,带来了生产率的大规模提高、产出的成倍增长、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社会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将促成这一切的力量,称作“资本”。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设想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搞市场经济,自然也就无法预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资本。列宁、斯大林虽然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但当时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没有遇到这类问题。我国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而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这些资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将资本视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配置资源的工具、发展经济的方式和手段,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并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资本同其他生产要素一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提振经济增长。资本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要素。1978年,我国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而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11.4%上升到18%以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接近了高收入国家门槛。二是筑牢市场基石。改革开放开启了创富于民的大门,民间资本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走向繁荣强盛的一支生力军。从1980年温州章华妹领到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开始,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下,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稳增长、促创新、保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巨大潜力,去年全国新设民营企业852.5万户,同比增长11.7%。三是改善人民生活。1978年,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为171元;2021年,超过3.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显著缩小至2.5∶1;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超过4亿多人。按联合国的标准,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超过37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显著差别在于,资本是黏合剂,会把劳动力、土地、科技等要素黏合起来,达成合作机制,满足现实生产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道出了资本的特性。高度重视资本野蛮生长对效率公平的影响与损害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同样,资本也不仅仅只有积极作用。必须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逐利的,其追逐增值和扩张的动力不随人的意志转移。扩张才能实现生存,不增值就会被淘汰,这是资本自身的客观规律。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特别是从资本绝对稀缺到相对富足过渡时,很多国家都会出现资本势力的增加,资本的无序性也会暴露出来。1890年,美国颁布的《谢尔曼法》被认为是现代第一部反垄断法。其出台的背景,正是当时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的野蛮扩张,带来了严重垄断问题。以标准石油等为代表的巨头,凭借公司“巨无霸”规模和垄断性资源猛烈打击对手,破坏了公平竞争,导致了市场畸形,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这些“巨无霸”加速向其他行业渗透,攫取巨大利益的同时,控制了国家政治经济命脉。从全球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产生矛盾、资本扩张导致非理性投资和劳动者购买力不足酿成的后果。“资本过度扩张将会带来危机,最终反噬自己。”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就是资本自由化的产物,资本无序扩张导致金融机构加杠杆衍生工具的泛滥,最终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止于此,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美国民众对金融资本不满情绪的释放;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风靡全球,对资本扩张带来的“贫富差距”深入剖析;2020年美国大选,富豪税、拆分巨头、全民免费医疗教育等议题成为辩论焦点……这些都是资本无序性危害和试图规范引导资本的体现。经过数十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积聚起巨大资本能量。我国已经从过去资本绝对不足的国家,变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同时,部分领域资本相对充裕与部分领域资本不足又呈现共存状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曾铮表示,在资本相对富足领域,伴随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变化,那些迅速膨胀但不成熟的资本由于短期内投资渠道缩窄、投资竞争加剧、投资收益下降,就有可能转向投机性发展,带来的危害性和破坏性不可低估。——资本无序扩张,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部分大型数字平台采取“二选一”“掐尖并购”“低价倾销”“垄断协议”等行为,限制、排斥和干扰市场竞争,消灭潜在竞争对手,妨碍动态创新和市场效率,降低消费者福利和社会公共利益。又如,大量资本竞相进入直播带货,一些主播为博眼球以低俗内容甚至虚假信息误导公众,为直播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带来隐患;一些资本通过塑造“饭圈”文化攫取经济利益,使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形成扭曲价值观。——资本一哄而上,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前几年,共享经济成为风口,共享单车行业更是备受青睐。大量资本一哄而上大肆追捧,国内市场短时间内出现各种各样的共享单车品牌,可谓“五彩缤纷”。但是,资本浪潮退却之后,废弃单车的数量多到令人触目惊心。废弃的共享单车堆放在一起,形成偌大的共享单车“坟场”,甚至某些企业以每斤0.5元的价格将其作为废铁出售。——资本推高泡沫,埋下巨大风险隐患。一些产业资本脱离实体经济主业,违规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带动商业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衍生出一些局部风险事件等。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薄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形同虚设,大股东借机通过股权、关联交易,将中小金融机构异化为自己的“提款机”,威胁存款人利益和区域经济稳定。“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不能否认,但同时它天生又是逐利的,表现出投机性和贪婪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喜好,会遏制或扼杀其他技术创新;力图在短期内形成垄断,通过垄断获得超额收益,势必损害广大消费者和社会整体利益;破坏金融秩序的稳定,最终损害的是我国经济安全和健康发展。因此,对于种种乱象,绝不能坐视不理,而需要有力有效的制度规则加以约束与规范。以“红绿灯”引导资本的活力与秩序基于对资本双重属性有着清醒认识,我们党始终从我国国情和不同时期主要任务出发,不断探索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对资本性质的理解逐步深化,对资本作用的认识更趋全面,对资本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入,对资本运行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面对一些领域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负面后果和潜在风险,近年来党中央多次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为各类资本既有活力、又有秩序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上通行提供了遵循。去年以来,相关部门依法查处有关平台企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与充分发挥资本的要素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共同目标都是给依法经营的企业撑腰打气,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律平等发展、公平竞争。事实证明,“红绿灯”不是不让通行,而是为了更好通行。但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刻意扭曲,社会上出现一些误解误读、杂音噪音。例如,或将国家引导规范资本发展的政策方向,错误理解为不要资本乃至打压、抑制资本发展;或一味迷信资本、坚持资本至上,客观上刺激资本无序扩张,放大了资本投机行为,影响了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对此,我们的态度坚定而明确——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作为生产要素,资本最终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谁在用、用在哪、怎么用。”陈道富说。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国朝着既定战略目标前行,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形态资本形成合力,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作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资本的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身处大环境之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离不开资本的支撑。无论发明创造、技术转化,还是大规模投产,都需要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并进的格局,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发挥资本在提高生产率、培育创新、吸引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势必要求善用资本。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是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加快建设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资源高效配置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势必要求继续深化对资本的认识,重视资本、善用资本。——当前的国际竞争更重视资本的竞争,资本用得好不好关系到我国能否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能否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来说,赢得竞争优势,进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与发挥好资本重要生产要素功能密切相关。为此,要继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为各类资本发展释放出更大空间,继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促进投资便利化,以优质市场环境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在我国投资兴业,更要支持和鼓励我国资本和企业走向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与之匹配的资本规模与资本效用。现阶段,我国各种形态资本呈现出规模显著增加、主体更加多元、运行速度加快、国际资本大量进入等明显特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不同形态资本之间的关系,在性质上要区分,在定位上要明确,注重激发各类资本活力,发挥其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作用,让资本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人民和国家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形态资本的成长,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助力。发挥积极作用、抑制消极作用,资本只有健康发展,才能为中国经济成长更好发挥生产要素功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