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0在物体数量时表示的数量同样多有什么方法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  2、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小棒、圆片、水果  三、预习提示  1、出示彩图,教学数数。  师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数出它们的'个数吗?  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人或事物的个数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3、数水果,摘水果  通过数水果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四、预习检测  1、数一数、把数量相同的连在一起。  2、数一数、把数和图连在一起。  3、画一画。  看数,在()中画出相应个数的○。  2()。  5()。  4、照样子圈一圈(看数圈图)。  5、圈一圈,连一连。  6、我有()只手,每只手有()个手指。  7、数一数,连一连。  8、我能把与数字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  9、我能把多的划掉。  10、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具、学具准备:  积木块、两朵红花。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  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的红花。怎么也拿不到黑板上方的红花。  这时,老师轻松地将黑板上方的红花拿下来。  问: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多红花?  生:因为老师的比小朋友高。  师:为什么小朋友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板书课题:比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找两个高矮相差较大的小朋友上台。  师:你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能。  师再请两位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  2.小组合作  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  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肯定方法  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  还可以靠墙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第三高。  3.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用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教学工具  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小朋友们,十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二、新授  1、组织学生讨论“一共有多少盒?”的问题。  (1)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  (1)点数出结果。  从9接着数。  从4接着数。  (2)推算出结果。10加4等于14,9比l0少1,所以9加4等于13。  (3)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  3、理解“凑十法”。  (1)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  演示口算过程。  (2)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饮料的?该怎样移动小棒呢?(指名演示)  (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所以9加4等于多少?)  (3)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4、引导学生观察画面,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引出课题)  三、反馈练习  1、练习二十第l题。  (1)先说图意,再列式。  (2)集体评议,订正,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练习二十第2题。  3、练习二十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时,我们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就用哪一种。你们学会9加几了吗?  课后习题  一、算一算。  4+9=9+7=9+9=9+1=  2+9=9+3=9+5=9+6=  8+9=  二、填空。  ()+9=157+()=16()+6=15  ()+5=149+()=18  8+9=8+()+()9+6=9+()+()  三、拓展延伸。  ()+9=116+()=15()+6=14  8+()=17()+4=129+()=17  9+4=4+()+()9+6=6+()+()7+()>15  板书  9加几  9+4=?49+7=?7  9+1=10∧9+1=10∧  10+3=131310+6=1616  9+4=139+7=16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大家有信心学好数学吗?  教师:学习数学首先要会数数,你会数数吗?要不我们就一起来数数看!  (揭示课题:数一数)  二、探究新知  1、激发观察兴趣。(出示第2~3页的图画)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所美丽的小学  (1)同学们看,这是我们美丽的学校,同学们先自己看一看,图画里画了些什么?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它们在哪里。(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  (3)教师点击学生向老师敬礼的场面,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数图画中的数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人和物的个数)  (1)数数量是“1”的人和物。  师:图画中有几位老师?(生答:1位老师。老师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一位老师并加上圈。再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是“1”。)  引导学生答出:一面国旗、一个花坛、一个足球……  强调:它们的数量都是几?  师:像一面国旗、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数量“1”来表示。(出示数字“1”,并认读数字1)  (2)数其他数量的人和物。  数到数量是“2”以上的人或物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些数量的。  (学生可能答:看出来的、数出来的)让数出来的学生,指着数给大家看一看。  强调:数数时一定要口、手一致。  3、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师用多媒体出示课本第4~5页的图画(或贴出10个数字,让学生读一读)。  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数。然后同桌互读,集体交流,先从1读到10,再从10读到1。最后老师指一个数让学生齐读这个数。  三、拓展延伸  数身边的实物。  在图画中我们数出了数量1、2、3……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有这些数量吗?  (可以引导学生找:几扇门、窗,几盏灯)  强调:数量后面的单位名称。  四、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数了漂亮的小学校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一、数一数,再照样子在□里面画“○”。  二、我能把与数字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12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6、7的组成,熟练地说出6、7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个组成,会想到另一个组成。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有顺序地形成数的组成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活动法  教学用具:  数字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说:同学们,小白兔最喜欢吃什么?今天,两只小白兔拔了6个萝卜,它们两个应该怎么分这6个萝卜呢?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学习6的组成  师说:请你拿出6个小棒来代替6个萝卜,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四人小组,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汇报一下。  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选出按顺序分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学生评价,并且明白按顺序分的好处。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熟记组成  师说:刚才,同学们通过分小棒,知道了6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记下来,容易吗?你能想办法轻松的记下来吗?  指学生说说想法。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个组成可以想到另一个组成。如:由5和1组成6想到1和5组成6。……  小组合作记忆6的组成。  指名对口令  2、学习7的组成  师问:你能用7个圆片分成两堆,找出7的组成吗?  学生独立操作摆圆片。当学生发现6和1组成7时,师问:你看到这一组,可以想到什么?(1和6组成7)  其它两组的组成教学方法同上。  学生自由记忆7的组成  三、巩固运用  1、练习七第一题  学生独立开书填空  同桌之间互相订正  齐读反馈  2、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6的组成。  如:师举1,生举5,齐说1和5组成6  3、同桌之间打手势来对7的组成。  同桌之间相互评价,鼓励  四、小结体验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大家通过努力,找到了6、7的组成,并且学会了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设计说明  11~20各数的写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数、读11~20各数,知道11~20各数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数位的概念。  数位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时,应把看一看、拨一拨、想一想、写一写结合。先让学生在自己确定有几个十和几个一之后,再在计数器上拨数,最后利用数位表写数。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在教学写数时,教师没有必要把11~20各数的写法都教给学生,在教学了一两个数的写法后,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其他的数,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计数器 20根小棒 0~20的数字卡片 数位表  学生准备 计数器 20根小棒 0~20的数字卡片 数位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在商店里经常会看到许多数,你能读出下面这些物品的价格吗?  12元     18元    20元  2、我要买一支12元的钢笔,我应该怎样付钱才能使售货员不用找钱?(用小棒代替钱摆一摆)  怎样摆才能使别人一眼就看出来是12呢?(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摆2根小棒)  3、这里有几个十,几个一?  4、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且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设计意图:把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同时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读数,为教学写数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认识计数器。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写数,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计数器)  (1)介绍计数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计数器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生观察后,互相说一说)  师:从右边起,第一档为“个位”,第二档为“十位”。  (2)不看计数器,让学生说一说计数器从右起第一档是什么位?第二档是什么位?  (3)结合计数器讲解写数方法。  写数的时候,如果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2、学写11。  (1)请同学们摆出11根小棒,并回答: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教师随学生回答,将1捆小棒移到十位上,1根小棒移到个位上)  (2)这个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同样的一颗珠子,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  (3)提问:计数器的.十位上拨几,个位上拨几?(十位上拨1,个位上拨1)  (4)填一填。(课件出示)  十位上的1表示1个(  ),个位上的1表示1个(  )。  (5)写数。  提问:有1个十要在十位上写几?有1个一要在个位上写几?这个数是多少?(11)  3、学生摆小棒试着写17。  (1)提问:请你先摆好数位表,然后在数位表的上面摆出17根小棒。  (2)说出17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在哪一位上写几。7个一呢?  (3)请同学们把它写在数位表上。  (4)活动:让三名学生一组合作,一名学生摆小棒,一名学生拨计数器,另一名学生在数位表上记录数据。  4、学生独立探究20的写法。  (1)学生独立试写。  (2)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交流写法:个位上不写“0”行不行?为什么?(擦掉0就看不出是20了,0起到占位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具体讲解怎样写出一个数,让学生了解写数的方法,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掌握正确写数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比较100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懂得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分析、判断的能够,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够自主探究比较100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计数器、0---9的数字卡片。  学具:多张带有100以内数的卡片。  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探究新知  1、复习旧知引入:同学们,在你们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张卡片,请你大声读读卡片上的数,谁愿意说说你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  2、比鸡蛋个数。  (1)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养殖场每天都能产很多鸡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盘鸡蛋,哪一盘数量多?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不同想法)  学生汇报:  a:我数出来了,哪盘鸡蛋多。(评价:数出来的,这么快,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的数出鸡蛋的数量……5个5个的数,你上前给大家数一数,要一边指着,一边数,我们也跟他一起数,好吗……5个5个数真简单。谢谢你推荐给大家这种好方法。)  b:老师,我就看最后一排也能知道第一盘多。你看,前面都一样,第一盘地最后一排多,所以总数就多。(评价:观察得真仔细,就根据最后一排来判断,真快!)  c:只看空格就行。(评价:数空格,这的确也是好方法:来,说说看,你怎么想的……我们看,两个盒子里的格子一样多,一个格子放一个鸡蛋,第一盘缺2个,第二盘缺4个,很明显第一盘多。看,你真了不起,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也能知道哪盘多,哪盘少。)  4、用小于号表示,28?26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或者数的方法,知道了第一盘鸡蛋多。  你们能用一个我们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这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板书:比大小)  二、自主探究:  (一)比较:28?26  1、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28大于26呢?  2、学生汇报:  (1)28在26的后面,所以28?26,(评价:利用数的顺序得出结论,;越往后的数越大,可以。)  (2)28里面有2个十8个一,26里面除了2个十外只有6个一,所以28?26。(板书:2个十,8个一,2个十,6个一)  3、小结:你们利用数的组成,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大家一起来看一看,28由2个十,8个一组成,26由2个十,6个一组成的,这两个数的共同特点是:这两个数十位上都是2,都表示是2个十,所以我们直接比较个位就可以了,8个一大于6个一,所以28大于26。  看来,在比较的都是两位数的大小时,如果十位相同,我们可以直接比较个位上数,就能很快判断出这两个数的大小。(板书:十位相同)  4、小练习:这种方法掌握得怎么样?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数。  43?46 32?30  (二)比较:39?45  1、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利用比较个位的大小来判断两个数的大小,你们再来看看这两个数。(板书:39 45)  2、在比较这两个数时,谁有好方法?  3、学生汇报:只比十位就行……(师:不比个位,只比十位,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说一说你的道理。)  4、总结归纳:遇到十位不同时,十位上大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大。(板书:十位不同)  5、小练习:57?66 71?34  6、指着板书小结:  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时,就要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来比较个位上的数。这两种比较方法你会了吗?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同桌比数卡:现在再来拿起你手中的卡片,这回同桌两人比一比,卡片上的数大小?谁愿意向大家一下你们是怎么比的?我们一起来判断,他们说得对不对?  2、随意同其他同学比。(如:29小于47,47大于29)  3、同老师比(老师卡片是50)大于50举左手,小于50举右手,共同判断。(其中50=50)  4、四人小组比数卡。(两组同学)  (1)随意抽取四张卡片贴在黑板上。  (2)谁能给这四个数按一定顺序排排队?你有什么快方法?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100以内数大小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将这种方法应用今后的数学学习当中。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故事《记数方法》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课件播放小精灵录音:谢谢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师:巴比伦数字由一些好似小箭头来表示数字,一个小箭头代表数字1,两个小箭头代表数字2,三个小箭头代表数字3……这样记数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师:我们中国则是用好似小棒的小竖线来表示数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写六根小竖线呢?(课件播放)当满了5时,就换1根横线代表5,横线下画一根竖线就代表6,画两根竖线就代表7……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阿拉伯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我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能力目标:能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情感目标: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左、右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左手和右手,写字的那只手是右手。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左右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上课前请同学们帮老师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  两棵小树十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中了。猜对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不能说说你举的这只手是哪只手?那么另外一只手又是哪只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同学们学习左右。(板书:左右)同学们,这两个字长得挺像吧,那同学们有没有好办法分清这两个字呢?(课件出示左、右)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办法。左公公爱做工,右婆婆爱动口。好记吧!  二、探究知识  1、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师:对我们来说,手的功劳可大了!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  (平时我们经常用右手写字,吃饭时拿筷子,老师提问时用右手举手……用左手压住本子,吃饭时拿碗……)  师:是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配合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呢?  (学生回答: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左腿右腿,……)  小结: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右面,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左面。  小游戏:我是机器人。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做游戏。  我老师奖给大家做一个游戏。不过,做游戏时一定要认真听,同时还要考考你的动手能力喔!  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2、探究左右位置与顺序。  (1)、(课件演示:摆放文具。)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弄清了我们自己身体上的左右。但是小明和小红在课桌上摆好了文具,想考考我们班同学观察物体位置的能力,同学们敢不敢迎接他们的挑战!  小结:观察物体在左还是在右,要以观察者的左右为标准。在观察者的左手边就是左边,在观察者的右手边就是右边。  (2)师:根据教室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位置。  三、解决中运用,体验生活。  师:平时,老师要求大家,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你看这些小朋友遵守规则了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发言,意见不统一。  体验:同桌左边的同学排成一列上楼,右边的同学排成一列下楼。  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上楼的同学的右边在这一边,下楼的同学的右边和上楼的同学的右边是反的,在这一边。所以平时上下楼时就不会相撞,就不会发生危险。  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上下楼梯的小朋友,他们遵守规则了吗?  师小结:如果我们面对面,你的左边就会对着我的右边,你的右边就会对着我的左边。  (体验握手感受相对性)  师:握手是一种礼节,通常用右手,请个同学来和老师示范一下。  师:不仅是上下楼梯,我们的车辆也是这样,靠右行驶,我们走路也应该走马路右边……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左右,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有收获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1、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以及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经历数数、画图、推理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  2、学情分析  继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理解“画示意图”是帮助理解题意,数数才是解题的策略。  3、重点难点  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谁来数一数一起数一数。  2、加个要求数。  3、揭题看来大家已经能非常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6主题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熊猫吗星期六,一群小朋友排队去动物园参观大熊猫,那么在小朋友排队中藏着怎样的数学问题呢一起去瞧瞧。  2、捕捉信息,读懂题意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谁能说说,在这些发现中和我们数学有关的是哪些信息  生小丽排在第10 生小宇排在第15 师那从“小宇排在第10”这个信息中,你能知道什么  从“小宇排在第15”这个信息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师课件出示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谁能说说“小丽和小宇之间”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读图训练,培养分析问题的意思和能力 )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孩子合作交流的意识)  (3)动手操作,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数一数  11 12 13 14  画一画  画一画的方法  4、回顾新知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般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呢  三、巩固新知,反馈练习  1、玩滑梯  2、坐车  四、拓展练习  看书问题 思 考 比较观察和前面学习的排队问题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进一步灵活运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唤起更多的生活经验)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解决的呢首先要找准信息,看清楚数学问题,在解决两人之间有几人时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还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同时记得在公共场所要文明排队,下课。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 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2、 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  3、 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及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 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  5、 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主题图片和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 0  1、引出0  (1)帮小朋友起名字引出0 (板书:0)  (2)读出0,学生试读、带读  (3)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0的认识)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  (通过以上过程的展示,使学生初次感知0的含义,知道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没有就用零来表示。)  二、创设情境,探究0  1、猜一猜  猜数游戏:笔盒里面一支笔也没有,这时候可以用几来表示?  2、想一想:我们身边、生活里、学习中什么情况也可以用0来表示?  A、盘子里有3个桃子,小猴子把桃子全吃完了,可以用0来表示。  B、笔盒里一支笔也没有,也可以用0来表示。  C、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D、书包里一本书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E、老师的口袋里什么都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通过猜一猜、想一想,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深刻感知0的第一种含义:表示什么也没有。)  3、议一议  出示三副图:课本29页猴子吃桃图、青蛙图、尺子图  每个括号里可以用那个数来表示?每一副图都有一个0,每个0的意思分别是什么?哪个0的意思你是知道的?哪个0的意思你是不知道的?  A、猴子吃桃图( )里填0,猴子把桃吃完了,一个也没有了,所以用0表示。  B、小鸟图的( )里都填0,小鸟都飞走了,窝里一只也没有,所以用0表示。  C、青蛙图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用4表示,右边荷叶上有没有青蛙,用0表示。  D、尺子上也有0,看看尺子的0在哪里?尺子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所以,用尺子量东西时,这个0就表示起点,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再量,就不是表示什么也没有了,以后的学习我们会进一步认识尺子的使用。  E、小结:0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通过议一议,感知0的`第二种含义:0是起点,初步感知数的顺序。)  4、站一站:和新朋友玩游戏  站立游戏:小组配合,老师报数,学生站立。  5、看一看  (1)你觉得它长得像什么?互相看看同位的脸上、身上有什么东西像0的?我们身边的物体有什么像0的?(例:嘴巴、眼镜、鼻孔、纽扣、脸蛋、脑袋、鸡蛋、字母O、)  6、 写一写:你认为这个0应该怎么写呢?  A、老师总结书空:0字像个小鸡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没有角,没尾巴。  B、B、让学生试写,同位互相检查写的过程。  C、写书29页一行0。  (通过看一看、写一写,使0变得充满情趣)  7、 排一排:给0、1、2、3、4、5排队(每个小组各一套数字卡片,小组合作一起排)  说说排的理由。  (通过排一排,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  8、练一练选择:哪缸鱼可以用0表示?(课本30页第1题)  三、有关0的加减法  1、 演示小鸟从树上飞走的过程:树上原有3只小鸟,后来飞走了3只。  让学生看演示编故事,再引出算式:你可以把小鸟从树上飞走的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3-3=0  2、 说说算式的意义。  3、 利用青蛙图(说出图意)教学4+0=4  4、 思考5-0=?为什么?(从5个里去掉0个,也是一个也没有去掉。)  5、 独立完成练习课本29页做一做。  四、知识拓展  1、小组合作写算式:()+()=0、()-()=0、()+0=()、()+()=2。  2、青蛙吃害虫图:你猜它吃了几只蚊子?小组编一个小青蛙吃害虫的故事。  五、总结:  今天上课高兴吗?对这个新朋友0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回去和家里人说说今天我们和谁交了朋友,都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二、教材分析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了“包装糖果”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的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初步认识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物品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但实际所需的包装纸又比物体的表面积大,因而教师要和学生理清本课研究的是“接口处不计”的包装方式,这样的活动才能和生活进行有效沟通。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法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探讨。  四、教法学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总结,领会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策略。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难点是: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若干个长方体纸盒。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今天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有很多听课的.老师)  师: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来一睹同学们的风采,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说“加油!我是最棒的!”。(生齐说)  师:为了今天这节课,老师也把自己包装了一下。做了发型,还买了件新衣服呢。你们想对李老师说些什么?  师:谢谢同学们,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生:可以)上课!  通过课前交流,既可以消除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恐惧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气氛,它是“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二)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关于包装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师:你们看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  物品经过包装,显得更精美,可包装的目的不仅如此,在包装中还有许多其它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再过几天就是李老师的4岁小侄子的生日,我买了盒蛋卷,(课件出示一盒长方体形状的蛋卷盒(10cm×8cm×5cm))老师也打算把这盒蛋卷包装后送给他,(课件演示用包装纸包装蛋卷盒)在包装时我遇到了个问题,请看。(课件出示问题:如果接头处不计,最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  师:谁能帮老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就是计算它的表面积。)怎么计算你可以说说吗?(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计算一下这个长方体蛋卷盒的表面积好吗?(生完成后交流反馈,课件展示老师的计算。)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下面组合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打  下了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三)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师:老师的爱人也买了一盒同样的蛋卷,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一个需要340cm,两个就是需要680cm。)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一说。(可以合起来包装,就不是680cm了。)  问: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680cm包装纸呢?(有的面重合起来了。)  师:重合的面在包装时需要用包装纸包装吗?(不需要)  师:可以怎样包装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学生同桌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  请一名学生展示摆放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用实物展示。)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名展示,老师在黑板上用实物展示。(展示结束,课件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展开猜想,交流讨论。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重合的面不同。)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生:两个最大的面。)  师:我们可以说“重合了两个大面”。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呢?(生:第二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中面,第三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小面。)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生:第一种)  问:第一种方法最节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指名交流。)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可以分别计算出三种组合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问:怎样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预设学生回答:可以根据组合后的大长方体的长宽高直接计算出表面积;也可以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  先让学生计算出第一种方法包装后的大长方体表面积。(指名板书)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再指名板书)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指名回答)(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另两种的表面积。(指名板书)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致呢?(一致)师: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究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吗?(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二个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三个、四个或者多个长方体拼摆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寻找最节约方式,并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再组织交流,达到一种资源的共享。  四、组合三个,再次体验。  师:李老师的孩子也想买一盒送给他的小弟弟,你能帮李老师想一想三盒蛋卷可以怎样包装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学生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在“数学乐园”的一系列活动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 的兴趣和信心;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数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闯迷宫  1.激趣。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CAI播放1~9九个数字娃娃的小动画)  数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请我们班同学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数字娃娃说,只要闯过他们摆的迷宫,大家就可以进数学乐园。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2.观察迷宫,明确规则。  师:数学娃娃摆了一个什么样的迷宫呢?  生:有1到9个数字,有两个出口。  师:按照什么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呢?谁知道?  学生发言(按照从1到9的顺序)。  师:指给大家看看吧。  (一个学生上台划出路线图,展示给学生。)  师:对。只有按照从1到9的顺序,才能走出迷宫见到数字娃娃。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也到不了数学乐园了。  3.独立闯迷宫,展示成果。  师:谁有不同方法路线走出迷宫?把它划在自己的课本上。看看自己最多能找出几条路。  (学生在自己课本上用笔划出路线,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  师:走出迷宫的同学请举手。到这里来指给大家看看吧。  (学生到黑板上划一划,说一说。)  师: 谁和他不一样?来。  (学生划出不同路线图。)  4.肯定方法的多样,闯出迷宫。  师: 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条路,都能顺利走出迷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数字娃娃要带大家去数字乐园了。走吧。  二、说组成,得门票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从1数到9……到了。(CAI出示“数学乐园”画面)  进数学乐园还要有门票的。怎么办呢?  哈哈,原来早就给大家准备好了,在这里呢。(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沓类似门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说对一个关于数字的组成,就可以得到门票。有信心吗?  生:有!  师:屏幕上出现哪两个数字,就说一个关于它们的组成。比如2,6。  生:2和6组成8。  师:还能怎么说?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师:都可以。  师:我们来“开火车”。哪列“火车”顺利到站,他们小组就可以拿到门票。“小火车,……”  生(齐接儿歌):“……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  (CAI随机出现一组组的两个数字)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说数的组成。  (游戏顺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发到各个学生手中。)  三、验门票,进乐园  1.写算式。  学生用水彩笔在空白卡片上写一个算式,不写得数。  2.同桌互换。  把写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换。  3.验门票,进乐园。  学生按小组,挨个读出门票上的算式,说得数,投入写有对应数字的票箱,其余学生做裁判。计算正确投递正确的学生进入“数学乐园”。  四、排排坐,选队员  1.教师发指令,选拔学生。  师:同学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数学乐园了。等不及要参加游戏比赛了吧?  可是,比赛规定只要十个男同学,十个女同学。怎么办呢?还是考考大家,通过考验了才能参加比赛。  师:请同学们坐整齐了,听到口令作出反应,又快又对的就能参加比赛。准备好了吗?  竖着数,请从前往后第3位同学起立。  (这位学生做出正确反应,被选中来到讲台上。)  2.学生尝试发指令,继续选拔出其余比赛人员和记录员。  教师继续发口令,选择一定人数后,请学生发口令。  教师注意观察人数,挑选十名男同学,十名女同学,分为男队和女队。再挑选男、女同学各一名,作记录。  3.说明比赛规则,准备投球比赛。  队员和记录员各就位,其余学生做裁判和啦啦队,说明比赛规则:共有20个球,男队和女队轮流向一个篮子里投球,投中一个,记录员在黑板上对应位置画一个圆圈。  五、投球比赛  1.两队开始投球比赛,其余学生做裁判和啦啦队,记录员作好记录。  2.比赛结束,观察黑板上的记录情况,说说比赛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课标内容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天平称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的眼力真行!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轻重)  2.你还能看看就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可以是教室里看到的也可以是想到的)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师展示两个一模一样的墨水瓶盒子,请你们看看这两样东西,谁轻谁重?  学生的意见不统一。师: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有学生提出用手就可以,那怎么用手?指生表演。  师:噢,原来你想用手掂一掂。那好啊,你来掂一掂吧。  请几个学生掂一掂,而后说出的结果一致。  师:一样的盒子,为什么这个会重些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有一盒子是空的)  (2)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3)教师小结:有些物体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就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比出谁轻谁重。  (4)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第2~3页彩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件),第4~5页彩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课题  [刚步入课堂,学生会出现紧张情绪,首先运用轻松的谈话,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然后转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轻松自然。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此处安排数手指的活动,利于学生了解(或熟悉)点数的方法。使全体学生做好参与数数活动的准备。  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挂图也可以制成多媒体电脑课件出示。先引导学生看图自由发现,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按数量的多少数,并从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引导学生发现个数相同的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到大数图中的数量。  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数字2的教学与上面过程相似。)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既让学生体验成功,又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言、交流的好习惯。]  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一数,全班学生判断是否数对了。  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同时,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实物  [此处安排学生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这一环节,先对本节课数数活动进行总结,然后将数数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设计说明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挂图(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多种方法,分步骤地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紧密相联,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专家评析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新课开始,李老师用亲切简短的谈话,把学生引入数数活动。随着美丽校园画面的展开,教师以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什么?把学生请进画中。同时,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的安排,留给学生随意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无拘无束的观察和交流给学生带来乐趣。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并追问还有什么?促使学生全面、认真地观察画面。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由让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到提出任务让学生观察,看的是同一幅图,活动要求不同,学生就有新鲜感、有兴趣。李老师把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置入了多次观察美丽校园图的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活动逐步产生观察兴趣。  2.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标准》中特别强调的一点。虽然这是学生入小学学习的第一节数学课,从知识和技能要求方面看,几乎无数学要求。但是,李老师十分重视这节课,紧密联系实际组织数数的教学活动。首先,老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学生身边。如,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接着,老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校园里,引向校外。如,李老师请小朋友课后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数一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并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学中,学生从数画面上的事物,到数教室内的事物,再数到校园内、数到校外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学就在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数数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这样,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7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2.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1)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2)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3)对!左脚和左手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和右脚是在同一边的。来,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边摸边说,左脚??右脚……  (4)还有左耳和右耳。  (5)还有左眼和右眼。  (6)还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爬楼梯。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  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请你们两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师:教学楼中间有一个楼梯,同学们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体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走上楼梯,又走下楼梯。下楼梯时,师又提醒:下楼梯时你靠哪边走?)  回到教室。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如果不这样走,上、下楼梯的人就会相撞。)  对!特别是要做课间操时楼梯比较拥挤,如果相撞就会发生危险。  4.练一练。  (出示课本第61页第3题图)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转弯判断。同学们想不想去公园玩?  那我们就坐这辆大客车去吧!(师拿出玩具客车。)  准备好,要出发了,请同学们判断客车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  (师在“十字路口图”上演示转弯。)  小组讨论一下,客车到底是往哪边转。  (生组内讨论交流意见。)  师生共同小结: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车转弯的方向常常以司机为准。  2.小游戏:我是小司机。  同桌的同学互相配合,左边的同学说命令,右边的同学用玩具小汽车在“十字路口图”上转弯,然后交换角色。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  教学内容:  我说你做  教学目标:  1、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2、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是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积木、机器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搭积木游戏  (一)搭积木  1.教师:你们玩过积木吗?  这是老师用积木搭的物体,你们觉得有意思吗?  你能搭出同样的物体吗?(老师挡住所搭物体)  2.教师叙述所搭物体的位置,学生动手搭。  3.比一比谁搭得最象?  (二)自由活动  1.前后两人一组,后面的同学搭好后,说给前面同学听,比一比谁搭得好。  2.说和摆的同学交换。  二、活动二:练一练  (一)出示图片:练一练  1.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  (二)出示图片:机器人  1.数一数,机器人身上有哪些物体组成的?  2.每种物体有几个?  (三)出示图片:猜猜看  1.图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用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摆长方体,可以怎样摆?摆正方体呢?  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我说你做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9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认识整万数和掌握万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认识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  2、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以及有关的操作活动,感受大数目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3、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末尾、其它数位有关0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搭桥铺路。  出示反映今年春节黄金周太姥山旅游情况的数据信息。  1、今年春节,仅大年初一太姥山接待游客达9000多人次。  2、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共有4603辆车辆进入景区,其中浙江车辆有2005辆。  学生读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有关0的读法:末尾的0都不读,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认、读不含0的数。  (出示情境图)  (1)师:今年“五一”小长假,尽管受到雷雨天气影响,我市旅游依然火爆,据统计,三天来,我市实现旅游收入约这么多元。(课件出示计数器和数据39560000)  (全班读)(课件出示读法)。  师:这四个0在什么级上?3956在?(万级上)  师:万级上的3956是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出示:3956个万)  (2)数据3956。(出示空的计数器)  师:如果把这些珠子拨到个级上,这个数是多少?(出示3956)  师:个级上3956表示什么意思?(课件:3956个一)  (3)说数的组成。(课件演示合并两个计数器成39563956)  师:(课件演示合并两个计数器)组成的这个数谁会读?  师:谁发现了我们刚才是怎样读这个数的?  (4)区分个级数和万级数读法的异同。  师:谁发现我们在读个级数和万级数时有什么不同呢?(多了个万字)  (5)读的顺序。  师:我们读这个数时,是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写方法。(出示课题:认数)  3、教学认、读含0的数。  (1)强调“每级”。  师:同学们,在这巨额的旅游收入中,其中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门票收入大约是这么多元(在计数器上出示算珠3205000)  师:请个同学帮忙摆这个数?  师:再请个同学给这个大数分分级?  师:你能看出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指名说组成)?  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  师:我知道这3个0在末尾,末尾的0不读,(指着板书说),而320这个0怎么也不读?它在万级的什么位上?(万级末尾的0不读,)  (板书每级。)  生齐读。  (2)万级数中间0的读法。  师:老师来变个小戏法,给数字搬搬家,大家认真看,老师把哪些数字搬家了?(交换数字卡片,成:3025000)(拿走计数器)  师:哪里变了?  师:你会读吗?请你读。  师:前面这个0不是不读吗?现在怎么要读了?  师:看来万级数中间0的读法和万以内数中间0的读法是一样的。中间的0要读。  生齐读。  (3)刻画“其它数位”,突破连续0的读法。  师:我们再来给0搬搬家,认真看,这次又是哪些地方搬家了?(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位置,成:3020005)  师:哪里变了?  (多请几名读)  教师遮住万级,问:我们来看看这些0都是在个级的中间吗?这个0是在个级中间吗?(是)也就是不在末尾要读零,这个0呢?(是)不在末尾要读零。这个0也是在个级中间吗?(个级的前面)  师:这个位置虽然很特别,但是我们发现它与中间的0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0都不在末尾。为了方便,像这样,凡是不在每级末尾的0,就叫做其它数位的0,(指着数字3020008中其它数位的0,让学生说,强化其它数位的0的认识。)要读出0。(板书:其他数位)  全班读?(多请几名读)  教师快速交换数字卡片成:3020080,3020800生齐读。  师:刚才这几个数的其他数位上0的个数都不同,为什么你们都只读一个0。  师:这就是含有万级和个级数有关0的读法。  师:它和咱们以前学的知识差不多。会读了吗?全班读。  (4)加强0的读法练习。  问:谁也能做小老师,改变0的位置考考大家?  如:学生出示30000280。  师:你想请谁读?他读对了吗?他读出了几个0,请你指出来。追问:后面“0”要读吗?为什么?(末尾的0不读)  快速交换几个学生读。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数,都是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板书: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4、教学写数。  师:随着福鼎旅游业的发展,其它产业产量也随之提高。  (1)八千六百万四千。  师、福鼎是中国的化油器生产基地,占全国化油器产业的“半壁江山”,2009年化油器的产量是八千六百万四千台。  师:它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师:如果我请2名同学合作写这个数,你觉得应该怎样分工?  生写。  (2)四百零二万零七。  师:福鼎也是中国的白茶产区和出口基地,2011年福鼎白茶的年产量达4020007千克。  师:它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生写万级,师写个级成:40207。  生1:7要写在个位上。  生2质疑:中间添2个0。  师:为什么要添2个0,  问:我们在写数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要分级写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要写0占位。)  师:我们读数时是先读万级,再读个级,那写数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读数练习。  师:同学们真聪明,做为福鼎的小主人,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福鼎的其它信息吧?  (1)福鼎白琳玄武岩的储量为38029000立方米;  (2)2011年福鼎水产品总产量达210300万吨。  师:看到大数目,要想读得准,读得快,咱们可以在心里给它们分分级。  2、写数练习。  请你拿出练习纸,把看到的数据记录下来。想一想,写数前我们应该先观察什么?  课件:福鼎市2010年人口普查总计五十八万一千三百二十三人;581323  全市耕地面积二万零九十公顷;20090  海水可养殖面积九千一百零七万八千公顷。91078000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电脑核对,课件预设2090,让学生找错误。  四、游戏。  1、游戏。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学得真认真,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玩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小卡片。首先观察一下你卡片上的数有什么特点?数一数有几个5和几个0?  下面与你的同桌相互轻声读一读,看看你读出了几个0。  师:我们来看屏幕,我们把上面不停滚动的编码看作我们今天学的数,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谁手中的数与电脑上显示的数一样,说明你是今天的幸运之星。只要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数,就会得到老师的礼物。  第1次:教师抽奖。55005500。  大家欢迎第一位幸运之星上来领礼物。  第2次:学生喊“开始与停”。50055500。  师:他读对了吗?  2、听令就坐。  师:还想玩吗?请再次将你手中的数读一读,看看你读了几个0,记在心中。  师:好了吗?请问你读出了几个0,你呢?全体起立,现在我们改变游戏规则,听口令坐下,看谁反应快?手中的数一个0也不读的请坐下,同桌看看他坐对了吗?  师:只读一个0的请坐下,举起手中的数,让大家检查一下坐对了没有。  师:读2个0的请坐下,自己再读一遍,看看坐对了吗?  从剩下站着的小朋友中抽一个,问:你是读几个0的?  师:你能想象出这四个0分别在哪些数位上吗?自己动笔先写一写。(请读出3个0的坐下。)  师:谁来摆一摆这两个数。  师:要想读出三个0,咱们得把3个0或四个0放在什么位置?  师:孩子们真棒,不仅会读会写大数目,而且会创造大数目,  师:今天认识的这些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在生活中也是经常能看到的。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课后去观察,收集咱们身边的数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91―93认识钟表。  二、教学准备  实物钟、课件、学具钟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钟表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尽管学生是第一次学习“认识钟表”,但对学生而言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经课前调查,大部分学生已会看整时,几时半对少数学生来说也不算难(特别是城镇的孩子)。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我们教师备课时首先应面对的,而且知识间的对比也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看时间的方法。因此,我决定把认识整时和几时半放在一节课内完成,将认识钟面和整时较快带过,把重点放在认识几时半上。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大格、12个数。通过观察与讨论,发现整时和几时半钟面上指针的规律,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  2、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动手能力及探索意识和合作。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策略  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首先,通过观察两个小朋友的周末作息时间表,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再利用这两个不同时间表的对比,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使整个教学过程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出看整时和几时半的方法,变枯燥的教学活动为有趣的学习活动。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听一听(课件演示:钟表的嘀嗒声)  2、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钟表)  3、揭题:认识钟表  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钟表?  4、欣赏古今钟表图片: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钟表的图片,一看吧!(课件演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式各样的钟表,给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了。  (二)联系生活,认识钟表  1、认识钟面  看一看钟面都有什么?  小组观察  小组交流、汇报  (三)认识整时  1、你会看时间吗?我们来看看晨曦小朋友(本班同学)  星期六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起床学习吃饭睡觉  (1)与同桌说一说晨曦小朋友什么时候干什么?  a、个别汇报  用钟表的“嘀嗒”声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中来,通过问:“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自然地切入课的主题。  让学生欣赏古今钟表图片,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人类科学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人文性。  把认识钟面这部分知识直接交给学生自已解决,既充分暴露了学生已有经验,又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  运用同班同学的的作息时间情景图作为学习材料,学生感到既新鲜又亲切,快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示范学生良好的作息时间作为典范,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而且对示范学生也是莫大的鼓励。  b、教学整时的读法和文字记录法:小朋友们都说对了,其实几点钟还可以说成几时。(板书:7时、9时、11时、8时)  c、这些时间你都是怎样看出来的呢?  d、个别汇报  (2)仔细看看四个钟面上的指针,你发现了什么?(课件集中出现以上四个钟面)  a、独立思考  b、同桌交流  c、汇报  (3)归纳: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刚好几时。  (4)巩固:从7时到10时,时针、分针分别从哪儿走到哪儿呢?(实物钟演示)  这时你大概在干什么?(板书:上午10时、晚上10时)  (四)认识几时半  1、初步感知几时半的指针特征:  (1)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明起床了没有:  (实物钟动态演示从7时到7时半)  (2)再看他接下来干些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个别发言)  板书:7时半9时半11时半晚上10时半  2、看看这些指针,你又发现了什么?(同时出现4个钟面)【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20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1-29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01-06数学上册教案01-15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2-06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案01-0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4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数学一年级上册《比较》的教案10-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共有多少个物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