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息和理财收益率曲线倒挂啥意思倒挂 是否可贷款做放大?

内容提要:1、银行业出现新发贷款与理财收益倒挂的罕见现象;2、债务率高企,完全市场化的民营企业和居民个人都在自发去杠杆,对贷款的需求大幅度减少;3、资金供应增长太快,信贷资金严重供过于求;4、走低的贷款利率与走高的理财收益率,倒逼国有银行改革经营方式。一、银行业出现新发贷款与理财收益倒挂的罕见现象在金融行业,贷款利率要高于理财收益率,这是基本常识,也是基本的市场表现。因为只要贷款利率低于理财收益率,就会形成套利空间,对银行业的经营秩序和资金安全会带来冲击。但今年以来,这一常识被彻底颠覆了。据财联社报道,在信贷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部分银行出现了最优惠利率的贷款与同期理财收益率倒挂或接近倒挂的罕见现象。比如,中部一家大型城商行的个贷最低已经做到年化3.65%左右了,兴业、广发等多家银行当前抵押贷款的最优惠利率区间为3%-3.85%之间。央行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银行体系新发企业贷加权平均利率降低到3.9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个BP。在部分资金充裕的一线城市利率水平下沉更快,比如去年12月份,北京地区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为3.09%。至关重要的是,与一季度情况相比,实际发放的贷款利率水平仍在进一步下滑,并有持续下滑的趋势。即便如此,银行发放贷款也并不容易。5年前、10年前,都是客户上门求银行放贷,现在是银行扫街上门求客户贷款。贷款产品已经和商品房一样,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了。在商业银行实际发放的贷款利率持续下行期间,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虽然也在下行,但下行的幅度没有贷款利率那么大,造成了贷款利率接近甚至低于理财收益的罕见现象。根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 4月17日-4月23日这一周市场共新发了661款理财产品。其中86款为开放式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46%,环比下跌0.07个百分点;575款为封闭式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6%,环比下跌0.02个百分点。这与兴业、广发等多家银行当前抵押贷款的最优惠利率区间为3%-3.85%相比,已经超过贷款利率了。截至2023年1季度末,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14892款,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4.00%。在去年3月份,理财产品的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率只有2.5%在中国,金融市场并未放开,资金配置权依然被牢牢掌握在国有银行手中,信贷资金的买方市场基础条件似乎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贷款市场突然变为买方市场?贷款利率低于理财收益这种不可能或者说不应该的事情居然发生了?这主要还是因为供求规律仍然是金融市场运转的基础性规律,即使国有银行和高度管控的金融市场,依然无法抵制供求这样最底层的市场规律的调节作用。二、债务率高企,完全市场化的民营企业和居民个人都在自发去杠杆,对贷款的需求大幅度减少截止2023年3月底,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存量为209万亿元,企业杠杆率高达173%;按照2022年的平均贷款成本5.4%计算,企业每年的利息负担为11.29,占到2022年GDP的9.3%。同期美国的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只有78.5%,比我们低接近100个百分点。同期居民债务存量为78万亿元(不含私人借款),居民杠杆率为64.5%,居民的收入债务率高达150%。居民每年的利息负担为4.21万亿,占到2022年可支配收入的8.1%。同期美国的居民债务收入比只有119%,居民的利息占居民收入不到4%。将企业和居民每年向银行支付的利息相加,每个居民每年要向银行支付2983元利息(接近3000元)。居民与企业利息支出占GDP的12.8%一般而言,当利息负担超过收入增长幅度时,就意味着你的债务处于高风险区域。上半年企业的收入增长幅度不超过6%,不到12.8%的利息负担的一半,个人收入增长幅度只有5.1%,比利息负担低三分之一。所以从企业贷款看,因为有国企看大头无法计算私企贷款数据,但主要来源为贷款的一季度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超过10%,私企才增长0.6%。从居民贷款看,3月份居民新增贷款4110亿元,同比下降45.5%。三、资金供应增长太快,信贷资金严重供过于求资金的供求关系,一头是需求,一头是供给。从需求看,私企和居民自动修复资产负债表,对贷款需求稳中有降低。从资金供给看,央行一直实施降准降息的货币宽松政策,资金需求已经是大水漫灌,无奈私企和居民都给水缸盖上了盖子,水灌不进去。一季度,银行新增人民币存款15.39万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居民存款新增9.9万亿,同比新增26.6%。一季度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73.9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居民存款余额130.23万亿,同比增长18.1%。从流通中的货币量来看,2023年3月底M2达到281.46万亿,同比增长12.9%。同期美国M2则从21.74万亿美元减少到了20.8万亿美元,减少了4.3%。但2023年一季度,我们的GDP现价增长率只有5%,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5.1%,居民消费支出仅增长5.4%。由此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一方面应该与经济发展需求基本适应的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居然是GDP增速的2.58倍;另一方面,应该匹配信贷需求的信贷资金供给,新增存款增速也是远超民营、居民的资金需求增速。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基本的市场规律,不管放在哪,都会起作用。四、走低的贷款利率与走高的理财收益率,倒逼国有银行改革经营方式在西方现代银行业,多元化的盈利结构和资产证券化减轻了风险冲击。在美国银行业利润来源里,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大致三分天下,尤其是大型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呈快速上升趋势。如美国银行业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22%上升到2003年的36%、2021年的59%。在中国,僵化的国有银行业,仍然主要依靠存贷利差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2021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存贷差收益占到银行利润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前30年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居民和企业的杠杆率从很低的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时期,银行业依靠快速增长的贷款需求和较高的存贷利差,挣得盆满钵满。但居民和企业的债务率已经到顶,并处于高风险区域,市场主体的信贷需求,无疑难以继续像之前那样快速扩张。随着存款增长快于贷款增长,银行依靠存贷利差挣钱过日子是越来越难。这就倒逼我们的国有银行,需要向现代银行业接轨,从放贷挣利差的单一盈利模式,向为客户提供资金服务,提供理财服务,提供金融咨询服务,依靠服务挣钱。作为金融主管部门的央行也应高度关注贷款利率与理财收益率倒挂这一罕见到耀眼的信号,收益率倒挂本质上反映实体经济需求不足,资金可能在金融市场空转的信号。央行要因此意识到,目前的经济困难,主要是因为长期的信贷宽松、债务推动、超强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严重压低了劳动力价格,挤压了居民需求所带来的副作用的长期积累所致。我们应该不断研究新的形势,制定新的货币政策,不要一个政策模式管了前30年,还想在后30年起作用。【作者:徐三郎】
银行贷款利率竟低于理财收益率。近日,据媒体报道,部分银行出现贷款最优惠利率与同期理财收益率倒挂或接近倒挂的罕见现象。像兴业、广发等多家银行当前抵押贷款最优惠利率区间为3%-3.85%。在贷款利率走低之际,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却逐步回暖。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97%,高于贷款利率。两者“倒挂”的背后一方面反映贷款需求仍处于偏弱状态,银行不得不降低贷款利率“揽客”。正如中邮证券表示,一季度以来的信贷高增受到供给端的影响可能更大,整体需求端仍然偏弱。另一方面则是债市、股市的景气度不断回升,带动理财产品收益率向上爬升。值得注意的是,贷款利率低于理财收益率,会造成资金在金融系统中“空转”。例如投资者可以通过贷款获得“低利率”资金,转而拿去投资“高利率”银行理财产品,不过资金“空转”套利不仅有市场风险,还涉嫌违规。贷款利率低于理财收益率,存在套利空间?贷款利率下行已成不争的事实。六大国有行中,除中国银行外,其余5家银行贷款利率走低。例如,农业银行2022年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为4.09%,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无独有偶,工商银行2022年客户贷款及垫款平均收益率为4.05%,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建设银行贷款及垫款平均收益率则从2021年的4.25%下降至2022年的4.17%。股份行亦是如此。招商银行贷款及垫款平均收益率从2021年的4.67%降至2022年的4.54%;民生银行2022年贷款及垫款收益率为4.53%,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而据媒体报道,“现在一些央企国企贷款招标,一年期利率已经低至2.7%甚至2.5%,大额存款利率高的却达到3%,已经出现倒挂现象。”此外,在贷款利率走低的背景下,理财产品收益率正持续回暖。据招商证券研报显示,截至4月15日,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以及最短持有期固收理财平均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9%、4.4%以及4.1%。两者之间的“倒挂”也引发市场对资金空转套利的担忧。简单来讲,假设客户从银行贷出一笔钱,却拿去银行理财,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这就产生资金空转套利,钱兜兜转转还是在金融体系。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套利,在实际操作上仍存在偏多约束。并且,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因为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买理财遭监管处罚。实际操作的约束和监管的处罚也让套利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为何“倒挂”?两者“倒挂”的背后本质上反映的是信贷需求仍偏弱。中邮证券表示,实体经济反馈仍不明显,一方面是一季度企业中长贷合计投放规模达到6.68万亿元,为历史最高,但是工业板块开工率整体水平处于低位爬升状态,并未达到高位。另一方面,居民贷款近两个月刚刚出现改善,居民中长贷增长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消费贷则受益于供给端推动。为了保持规模的稳步扩张,银行不得不采取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留住客户”。今年3月银行体系新发企业贷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29BP,达到3.96%。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42%,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1和41个基点。具体到各家银行,农业银行2022年短期公司类贷款平均收益率为3.48%,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中长期公司类贷款平均收益率4.1%,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建设银行2022年短期公司类贷款平均收益率为3.44%,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中长期公司类贷款平均收益率4.1%,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除了对公贷款利率降低之外,个人贷款利率也未能幸免。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个贷最低已经到年化3.65%左右了,但投放依旧比较难。六大国有行中,2022年个人贷款收益率相比于2021年已有所放缓。农业银行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则从2021年的4.67%降至2022年的4.64%;工商银行2022年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则为4.69%,2021年则为4.71%。与贷款利率下降的趋势相反,理财收益率则逐渐摆脱去年大幅下滑的困境,掉头向上。除上述提到的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外,今年以来股市“拨云见日”,带动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企稳回升。据招商证券研报显示,截至4月15日,理财公司混合类公募理财产品平均年初至今收益率为1.8%,较3月中旬上升0.5个百分点,破净产品数量占比降至20.4%;理财公司权益类公募理财产品平均年初至今收益率2.7%,较3月中旬回升1.2个百分点。稳住息差在实体经济处于恢复期之际,贷款利率下行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短跑。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将波及银行的利息收入,而负债端储蓄意愿又不断增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今年一季度继续猛增,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在资产和负债两座大山下,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犹大。2022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同比下降17个基点,这也是自2010年以来净息差首次跌破2%。据choice数据显示,浏览42家上市银行的净息差,仅江苏银行、长沙银行、贵阳银行、中国银行以及江阴银行5家银行净息差在2022年同比增长,剩余的银行均在2022年下降。其中重庆银行净息差同比降幅最大,高达32BP;其次便是民生银行,2022年净息差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从六大国有行来看,仅有中国银行在2022年净息差同比增加0.01个百分点至1.76%。剩余的5家国有大行的净息差均同比下降,其中农业银行同比降幅高达0.22个百分点。从股份行来看,除民生银行2022年净息差“滑铁卢”外,华夏银行同期净息差也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兴业银行同期则下降0.1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银行息差收窄势头并未减弱。农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7%,同比下降0.39个百分点;建设银行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至1.83%。如何稳住净息差已是银行的“当务之急”,下调存款利率等途径已成为银行应对净息差收窄之举。建设银行也表示,该行一方面继续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提升高收益资产比例、压降低收益资产比重,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等方式提升对公、对私客户的结算资金和低成本资金,同时主动对定期存款进行压价,并利用部分利率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利率倒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