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 探究“为什么20”这个数字20的含义的背后含义?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动画片,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因为在幼儿园的初步了解,我认为:在《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因为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但因为学生比较熟悉,兴趣就会减退。因此,我设计了一幅郊游的情景图,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但在出示两捆时,有学生误解为1个十和1个十组成的。这时,我引导学生说:1个十再加1个十也就是几个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说出:2个十。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我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让学生自己看图说出各数是几。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这就设计了游戏:你说我猜。首先由老师说出一个数的组成,让学生很快地猜出这个数是多少,再由学生仿照老师的方法说一个数的组成,再指名回答。  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数小棒,说数组成,在同桌之间进行比较,你说我说,也能让不懂的学生在同桌的帮助下完成任务。  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让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学生既可以从大到小连,也可以从小到大连,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通过摆一摆、捆一捆、比一比、说一说,让学生达到会认、会数、会读,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课前谈话中,教师选择一捆和十根之间的特殊关系,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当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能让别人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教师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12根。  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应用,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或用过这些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里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音节,18路汽车,12色水彩笔等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这些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引入时,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猜“有多少个草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应用部分,翻书页、数出10页纸摸摸有多厚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选择参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结果,也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个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11―20各数的组成、大小和顺序,通过摆小棒,学生感知了10个一是1个十,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本单元最成功之处是运用数的组成口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虽然这一环节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反复引导,给学生提供充分说的机会,最后大约有半数学生会说。这一过程对今后教学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算理起到很好的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足之处是,学生口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算,但速度慢,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口算。在后一段时间要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口算中来,使学生的口算能力达到甚至超过本学段目标。  本单元检测:90分以上33人,80―89分22人,60―79分14人,60分以下7人。  存在的问题是:口算不熟练;大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差;还有一些学生年龄太小,不知何为考试。  通过这次检测,学生之间的差距明显凸现出来,两级分化相当严重。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学前班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学前班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用小木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  (1)1根1根地摆;  (2)2根2根地摆;  (3)5根5根地摆;  (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  (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  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针对学前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识。让学生猜一猜有几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还是少了,然后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由于此前学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表示十几。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导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很抽象的数的认识。因此我先让孩子用学过的数介绍自己、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家庭等活动,既与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又复习了0~10的数。接着通过奖励的小红花让孩子猜猜它们的后面都会写哪些神秘数字,从而导入新课:认识11~20各数。这样的导入,既使孩子们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2、注重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中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初步感知“十进制”的概念时,我先让孩子自己数出小棒,孩子有1根1根数的、有2根2根数的、有5根5根数的等不同方法;然后带领学生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接着师生一起一边摆一边数,数出了10个一,这时教师说明有时为了方便把10根小棒捆成1捆,通过提问“1捆有几根”得出10个一就是1个十,这时教师要求孩子利用身边的皮筋去实际动手捆一捆,加深对1捆表示1个十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重点的理解,我还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让孩子们去说一说,从而突出这个重点。  在接下来的12的认识上,我让孩子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实际动手摆一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展示,让学生讨论:“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从感知到理解,到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比较、解释原因,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巩固“十”的知识形成过程。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完成对11、13、19的认识,理解2个十是20。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在《新课标》中是非常重视的。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让学生猜一猜铅笔有几支、再实际数一数,再让他们思考怎样能让别人看得更清楚?还可以让其他孩子给出一些建议,如果我想让他抓得比这个数多一点或少一点,你有什么建议,让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后再去抓,培养学生的数感,也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为了进一步培养估数意识,我让孩子去估草莓图、雨伞图,再教给具体数的方法,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巩固了对“十”的认识。  4、注重将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全面理解数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把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我让得到小红花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小红花背后的神秘数字,让孩子无序地站立,使学生产生想把他们排一排的想法,在排队中他们理解数的顺序、掌握数的大小,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首先是“十”强调不够,虽然我主观上想让孩子去感受、去操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少数几个孩子捆不好皮筋,最终还是没有将小棒捆成一捆,我应该自己亲自动手演示,而不是动画展示就算了事。其次正是因为“十”孩子理解不深刻,以至于在12的认识上花费了很长时间,不能只在等待,可以请几个摆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摆得快的原因,这样教学或许更有效果。三是在估算时可以让孩子充分介绍自己数的方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而后让他们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将10个圈一圈、数一数,从而体会“十”的运用。  每节课都会有“意外”,每节课也都会有生成、有收获。通过这次课堂评比,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将以“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为目标”,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9-11《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1-07《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08《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2-18《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5-2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5-1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1-08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4-22(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1-27
《一年级数学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一年级数学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 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和数位个位、十位。  3、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  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1、复习前面学过的10以内的数。  2、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数一数上课的有多少名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复习前面学过的数,既是对10以内数的复习,又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既尊重学生的起点,检查数数的情况,又体现了数数方法的多样性。  二、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一)教学11的认识及数位的认识  师:国庆节放假时,老师去了一趟青岛,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我带来了几张照片,想看看吗?  生:想。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海鸥、沙滩、小朋友  师:我们先来数一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吧。  生:11只。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2:我是2个2个数的。  师:同学们都数对了,如果用小棒表示海鸥的只数,想一想,该怎样摆?  生:应该摆11根。(学生摆出)  师:堆在一起还不能准确地看出大家摆的是11根,你能不能想一个好方法,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11。看看谁想出的办法好!(学生独立思考,摆学具)  师:(学生汇报,把学生不同的摆法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你觉得哪种方法能一眼看出是11?(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种摆法最好,一看就知道有11根?为什么?  生:第(3)种,把10根捆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十根了,然后接着数下去。  师:我们把一根小棒看作1个一,10根就是10个一(板书:10个一),我们把一捆看作1个十(板书:1个十)。那么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呢?  生:10个一就是1个十(教师板书)  师:这一捆有10根,表示1个十。旁边还有一根,表示1个一,合起来就是11。你也能像这样摆出11吗?自己摆一摆。(学生摆出1个十和1个一)  师:现在你来指一指哪是1个十?哪是1个一?(学生分别指出)  师:(课件出示11的组成图)老师也摆出了11。(指着1个十)这表示什么?  生:1个十。  师:这1个十对着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十位。十位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十。  师:(指着1个一)这表示什么?  生:1个一。  师:这1个一对着的位置也有一个名字,叫个位,个位用来表示有几个一。  [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的不同摆法,并给予一一展示,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学生感知十进制的优越性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比较,真实地体验到10 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此时把10根扎成一捆不是教师告知的,而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的。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及课件的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二)教学十几的组成。  师:还愿意摆吗?14,你会摆吗?看哪个小朋友摆的又对又快?看到你摆的14,你能来说一说1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吗?  生:1个十、4个一。  师:让学生再摆出15、19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引起学生动手拼摆的欲望,这部分的教学中淡化了数数的'教学,着重强调了在数数的基础上了解数的组成,从而掌握数的读法。使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明确数的组成,形成数感。  (三)用计数器拨数  师:刚才我们用小棒来摆数,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朋友,它也能帮助我们来计数,出示计数器。  师:你会在计数器上拨数吗?试一试?13你会拨吗?再拨一个15┅┅  师:19你会拨吗?19再添上1是多少?  生:20。  师:20在计数器上怎样拨呢?试一试吧!  生1:在十位拨两个珠子。  生2:个位拨10个珠子,十位拨2个珠子。  师:你们认为谁拨的对呢?为什么?  师:20里面有两个十,所以在十位拨两个珠子。  师:你会写20吗?  生:会。  师:20里面的0不写行吗?  生:不行,那样就是2了。  师:20里的0表示没有,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进一步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和数位的认识,20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通过学生的不同拨法,在比较中让学生知道了20的组成。  三、 小结  教师带领大家一起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把本课所学进行小结,对知识进行梳理。  四、练一练  1、圈一圈,写一写。  2、写一写,画一画。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在圈一圈、画一画中巩固新知,培养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拓展作业  回家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数一数一盒火柴或一盒牙签有多少根?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数一数一盒火柴或一盒牙签有多少根,即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延伸,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一年级数学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初步培养数感。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习惯。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写数,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谈话引入  教师(课件出示主题图情境):我们熟悉的学具和水果卡片来和我们做游戏了。  (1)引导观察。  教师:这幅图中有什么?试着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个。  教师:图中学具的数量有的超过10了,是哪一种?它们各是多少个?  (2)引入新课。  教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比10多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2、初步感知  教师:请你想一想,这些学具卡片放置散乱,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所数的物品超过10个时,把10个看作一份更清楚。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数小棒来继续研究11~20各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11~20各数的数法和读法  (1)教学11。  教师指导学生先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教师:捆成一搁,10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接着该怎么数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1捆小棒的基础上再添加1根。  教师: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1个十,读十;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2)教学12。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数出11根小棒了,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1个十和2个一,是12,读作十二。  (3)教学13~19。  教师指导学生在11的基础上1根1根地继续添加小棒,学生边数边说:1个十和3个一,是13,读作十三;1个十和4个一,是14,读作十四;1个十和5个一,是15,读作十五1个十和9个一,是19,读作十九。  数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再添加几根小棒,合起来就是十几。11~20各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教学20。  教师: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能更清楚地看出是20根?  学生讨论后明确: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散着的小棒又够10根,把这10根再捆成1捆,就有2捆小棒,是2个十,即20。读作二十。  教师:够10根就捆成1捆,这样表示数更清楚(渗透以十为新的计数单位)。  2、教学11~20各数的数序  (1)教学20以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师(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请同学们读一读。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的11~20各数也想在直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请大家来帮忙。  让学生分别帮11~20各数在直尺上确定位置。由此认识11~20各数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11,12,13,14,15,16,17,18,19,20。  教师先引导学生各自读一读0~20各数,再集体齐读,加强对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整体感知。  (2)在活动中强化学生对数序的认识。  先整体认识11~20各数,如13前一个数是多少,13的后一个数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17和19的中间数是多少16的相邻数是多少等。  其次可以在游戏活动中深入思考:在0~20各数中,哪个数离18最近、哪个数离18最远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在数数的过程中为了有序、不重复也不遗漏有什么好办法?(使学生懂得要认真仔细,按照一定顺序去点数,帮助学生积累数数经验,熟练掌握点数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做一做第2题  指导学生按照题中提示练习分段数数,让同桌或好朋友互相数给对方听。从一数到二十;从七数到十三。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数数练习。  3、做一做第3题  指导学生准确认出、读出题目中给定的数。  4、拓展练习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让我们来帮小动物解决问题吧一一猜休息室门牌号。  教师(课件出示休息室和小动物):森林里,小动物们正要举行运动会,这是小动物的休息室,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猜一猜小动物们的休息室的门牌号各是多少。  教师提供信息,学生来猜,具体如下。  (1)小兔子的门牌号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小兔子的门牌号是多少?  (2)小猪的门牌号是11和13的中间数。小猪的门牌号是多少?  (3)小羊的门牌号是16前面的那个数。小羊的门牌号是多少?  (上面关于组成的练习也可以设计为本班学生参与的游戏活动。如给学生胸前分别配戴11~20各数的号牌,由教师或学生说组成,请学生猜是谁的号牌。以此吸引学生,并在游戏中强化对组成的认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  1、展示生活中的数  教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会用到11~20这些数。  教师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的资料。  教师:生活中经常要用到11~20各数。如:温度计上的刻度;限速牌上的限速标志;日历上的日期都会用到11~20各数。  2、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11~20各数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的11~20各数,并充分肯定学生合理的发言,鼓励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  五、全课小结  (1)鼓励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对全课时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总结时注重激发学生认识数、发现数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如下。  11~20各数的认识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3、一年级数学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通过学习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同学们要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年级上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欢迎浏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物体的个数。  2。 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3。 在学习数学的`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巩固数序知识,渗透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11—20这些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例6插图,提问: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表扬学生观察的非常仔细,看看需要解决的  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组织学生讨论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办法给予肯定  三、模拟训练,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教材79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5题和第6题4、一年级数学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版)》在第一学段关于 “数与代数”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课标的相关陈述为教学设计思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教材分析  教材在编排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感性的.经验,把数位概念和写数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对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操作、探讨、讨论等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数感。  3.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会数、会读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在学前已经会书写20以内各数,但对数位的认识及表示的意义还是第一次接触。  学习目标  1.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  2.并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评价任务  1.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写数的方法步骤,观察计数器说出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不同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写数,检测目标2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导入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2捆一捆加三根一捆加一根  同学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环节二  教学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隹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观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写两个数,四个人一组,一人摆小棒,另一人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通过共同探索,让学生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环节三  巩固练习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二十十七十四十九十一十六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  201617151112  3、给小马虎错误  二十写成2十八写成81十一写成101  4、做练习十四的第3―5题。  通过练习,加强巩固。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写法  13  我们把3所在的位置叫做各位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  再写个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5、一年级数学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使学生知道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并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用数学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并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1~20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11~20各数的组成,由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十”和“一”为计数单位的连用,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  三、教学用具:课件、小棒等。  四、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1、学生数出自己开学以来获得“红花”的数量。  2、指名汇报,教师利用板书简单记录学生汇报的数(9,18,12,20……)。  3、揭示课题。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数。  (二)探索新知  1、【电脑出示教科书P73的主题图】  教师:图上哪些物体的数量比10多?小棒有多少根呢?  让学生随着电脑演示,一根一根地数。  问:如果10根分一堆,这20根小棒可以分几堆?(两堆)把每一堆捆成一捆,这20根小棒可以捆成几捆?每一捆就是一个十,捆成2捆,就是几个十?一捆里有几根小棒?(10根)。  10根就捆一捆,说明一捆就是一个十,一捆里有10根小棒。一个十就是10各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0里面有几个十?  老师说出(111520),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数的组成  手摆小棒  每个学生摆出10根小棒,再把10根捆成一捆,最后再摆出1根。  问:1捆小棒表示什么?1根呢?现在桌上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你知道桌上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吗?  教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全班齐读:“11”。  1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捆小棒表示几个几?2个十是多少?  教师:2个十是20,左边的“2”表示2个十,右边一个1也没有,就写0,这个数读作二十。全班齐读:20。  拍手歌。  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1个十,2个一,合起来是12;  1个十,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4个一,合起来是14;  1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15;……2个十,0个一,合起来是20。  提问:1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电脑出示直尺图  (1)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  ①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②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1。  (2)出示直尺11~20的刻度,让学生帮助11~20各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3)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4)10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  15前面的一个数是多少?  13比15大还是小?  14和16中间的一个数是几?  比10大又比15小的数是哪几个?  4、出示计数器  (1)分清个位和十位  出示个位1个珠子,十位1个珠子,问:用数怎么表示?是多少?  出示个位6个珠子,十位1个珠子,问:用数怎么表示?是多少?  出示个位没有珠子,十位2个珠子,问:用数怎么表示?是多少?  (2)小结: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写几。  5、教学十几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2,再在个位添上3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珠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2+3=  学生正确说出这道题的结果并不难,但要清楚说明算理,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  ①谁知道12+3等于多少?  ②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12是1个十和2个一,3是3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和5个一,所以得15。或用个位上的2和3相加,再加十位上的1,也得15。)教师说明,第一种想法是道理,第二种想法是算法,口算时怎么想都可以。  请你们试着算一算17-4=□。同学间相互说说怎样想的?(从1个十和7个一中去掉4个一,还剩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所以17-4=13。)  6、学习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在12+3=15这个算式中,我们把加号前的12和加号后面的3都叫加数,等号后面的得数15叫和。在17-4=13这个算式中,我们把减号前面的17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4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得数13叫差。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如下:  小结:这节课学习的十几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口算时,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进行计算,也可以用个位上的数相加减进行计算。  (三)实践应用  1、基础应用  (1)数数  学生独立数出教材第73页“主题图”中不同学具的个数。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按要求数数  同桌互相检查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2题。  (3)按要求读数  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3题。  2、巩固延伸  (1)比比谁的卡片举得快  学生拿出写有0~20各数的数字卡片,教师或学生依次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出答案后将相应数字卡片举起来,速度快且正确者获胜。  ①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什么?  ②在16和19之间的数有哪些?15前面的数是什么?  ③学生像老师一样提问,学生按要求举数字卡片。  (2)向生活延伸  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11~20各数。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了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和相关的加减法。数学问题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课后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用11—20各数说一句话,通过进行有关数的表述,来加深同学们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同学们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6、一年级数学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第一次准备邀请课,说实话真不知道从何下手,自己就一个人先准备起来了,在参考了多个教案以后,星期一我把自己准备的课试上给了师父王老师看了。整节课上下来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乱,非常乱。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好本节课的重点,只是在我的传授下机械地捆小棒,学生也不明白要他们捆小棒到底有什么目的,自己上下来感觉也很累。之后就向师傅请教,师傅的第一句话就是:这节课还是挺乱的。之后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重新跟我讲了一遍,怎么样做才会将本节课的重点正确并清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习得本节课的内容。  经过修改,本节课的终于成型了,星期三正式上了这节邀请课。先来说一说这节课的一些问题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所起的作用。  教学片断1:  出示10根小棒。  师:数一数有几根小棒?生:10根。  师:你会像老师这样竖着摆10根吗?看谁摆得又快又整齐,摆好后抱臂坐端正。  提问:这些小棒里有几个一根呢?生:10个。【板书:10个一】  师:接下来看看老师把这10根小棒怎么样了?  课件演示捆成一捆。生:把小棒捆成了一捆。  师:请你也像老师这样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谁捆得又好又快。捆好后抱臂坐端正。  师拿着一捆小棒问:这一捆小棒有10根,是几个十呢?(通过这个提问引导学生建立“十”的概念,明白“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  生:1个十。【板书:1个十】  师:刚才我们把10个一根捆成了一捆,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是】  追问:几个一是1个十?(再次追问学生“几个一是1个十”,强化概念的形成。)  (课件出示)生反复说这句话,开火车说。  教学片断2:  摆12根小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捆有10根,是1个十,那要摆12根小棒,只要再怎么样就可以了呢?  生:再加2根。(课件演示)  师提问:看,这12根小棒是几捆加几根呢?生:1捆加2根。【板书:1捆加2根】  师:你会说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12根小棒是几捆加几根?再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师:12根小棒就说1捆加2根,(边说边摆在黑板上),你会像老师这样一边摆一边说吗?  在教学这一过程时发现学生在说“12根小棒是1捆加2根”这据话时还是不太能够清楚地表达,课后就在想是否应该将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照着样子去说。低年级的学生在说话方面还是有些欠缺的,我们老师就得慢慢培养他们把话说完整的习惯,并且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是想法,这也是我今后课堂上关注的重点。  下面简单说说上了这节课自己的'一些收获。  1、真正地明白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明白自己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之间存在的差距,明白一节课的背后你得付出多少心血。通过这次自己先试上,之后师傅帮助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把握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用怎样的问题才是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易懂易答,什么样的问题才真正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课堂问题在一节课中是最重要的。因此有效的提问才会激发起学生对新知探索的兴趣。  2、适时的鼓励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促进他们好好表现的动力,只要我一说:“表扬谁谁谁。”所有的学生都会坐的很端正,而且表扬的话语要多变才会让学生感到新意,他们才不会腻烦,从而才能专心地听讲,积极地表现。  3、学生说话的完整性也是要关注的,本节课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会只回答一半,说得不完整,我一次一次地强调要说完整,但还是说不全,日后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本次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自己学到了很多,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真正适合学生的认知,如何问才会让学生既明白你的意思也能够正确地回答,如何组织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习得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才是真正快乐的学习。通过这次邀请课的锻炼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7、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8、《认识11—20各数》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成功之处:  1、充分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捆小棒,在操作过程中建立“10个一是1个十”概念。  2、指导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再数出是多少。草莓图这题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如果图一直出现,孩子往往只数,而不估。为了帮助孩子培养估算的意识,草莓图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只闪现了2秒,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10多还是比10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再引导学生有次序地数。并看看数的结果与猜的.是否接近。第二幅是洋伞图,也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引导学生独立地数一数、圈一圈。再反馈。指导孩子们在估算时找一个参照,以提高估算的精准度、积累估算的经验。  3、寓教于乐,活动、练习形式多样。  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活动与练习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活动:独立操作、同桌合做、竞赛、抢答、游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孩子在操作中学、合作中学、竞赛中学、游戏中学,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  1、许多学生问题回答得并不完整,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纠正过来。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不够机制。请女生从7数到17时。几乎所有女生都是从0开始数的。这时我以为是因为没有听清题目,把课件又调回去重复了一遍,结果还是错的。直到第三遍女生才答对了。这一练习花去了不少时间。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如果当时再让学生重听一次题,再讨论一下从几开始数,并追问一下为什么不是从0开始数呢?女生就不会出现再次数错的情况了。9、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让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如同学数水果数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一年级数学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这篇文章共37384字。相关文章《一年级数学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1、一年级数学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 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我要的葫芦》教学设计一等奖》:1、《我要的葫芦》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字20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