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什么 探究人类力量和什么有关的本质和来源?

文/孔子研究院
杨富荣曾经看到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事情,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很多网友的回答是:“自己在生活中所坚持的事情。”说到坚持做一件事,很多人会觉得太难或者太慢,或许真的因为缺乏了每天一点点的坚持,生活中太多人的梦想都被扼杀在了摇篮里。其实,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尝试去做开始的,如果老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想放弃,那成功就永远只能存在于梦境里。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学生也谈过“力不足”的话题,或许可以给今天的人们一个提醒。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问,只是自己力量不足呀!”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够,可能会走到半路而不得不停下来,然而现在是你还没走,就自己止步不前了。”在这段对话中,我们读出了冉求对于学习孔子学说所产生的一种畏难情绪,他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很显然,孔子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冉求的能力问题,而是其思想在作怪。所以,孔子认为如果是真的“力不足”,那可以在半路上停下来,但是冉求所谓的“力不足”,是画地为牢,自己为自己找的借口。其实,岂止是学习这一件事,任何事情想要得到结果都需要撸起袖子实际去做,并且持续地去做。当然,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力不足”的情况,比如,一般人很难做到像孔子的弟子颜回那样“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所以,孔子非常理性,他说如果“力不足”,可以在半路停下来,等不断调整、思绪清晰后继续前行。可是,如果一开始就止步不前,就不是“力不足”的问题,而是“心不诚”的问题。诚者,勿自欺《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所谓使自己心志真诚,就是不要欺骗自己。如同人厌恶恶臭的味道,喜欢美丽的颜色,这是人自身本能的反应,可以让自己感到心安理得。自己的内心有诚意,才是做好一件事情最根本的动力,品读《论语》,我们来看看孔子做事的诚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便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一样;祭祀神的时候,便好像神真的在那里一样。孔子说:“我若是不能亲自祭祀,祭了如同没祭一样。”一个“如”字,传递出孔子在祭祀中的极大诚意,心诚则灵,至诚无息。心在,神就在。神在哪里?就在自己的心中。诚者,勇于做出顺应内心的选择有诚心,还要勇于做出选择,付诸实践。即使自己的选择在他人看来可能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但是只要符合坚守道义的、自己真心想去追求的,就要勇于为之奋斗。在这一点上,孔子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加强道德修养,好比堆土成山一样,只差一筐土就完成却停了下来,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在平地上堆土,尽管只有一筐土,但是我却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对于自己内心真正的选择,孔子拿堆土成山这件事做了个一个比喻,看似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但却停下来,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看似平地上只有一筐土,要完成整座山的堆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孔子的选择很坦然,因为不管是止还是进,这都是自己内心所遵从的选择。虽然停下意味着前功尽弃,继续意味着路途遥远,但孔子还是选择了大道,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一个人成长的力量来源于哪里?最终还是来源于面对真实的生命。既然诚心诚意,所以就无怨无悔。有一句话说:当你决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再回到开篇孔子和冉求的对话,很显然,冉求有畏难情绪,是因为自身的诚心不够,决心不强。而孔子的话一语中的,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做任何事,心诚才是最根本的原始动力,也是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三晋风云客长期以来,人们都对念力抱着一种神秘的态度,既相信它的存在,又不知这一神秘的力量来自何处。而到底这一神秘的力量在那里呢?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来自人类自身,是人的能量场通过大脑所发出的意念力。意念力是存在的,它来自于人体的能量场,但人的这一能量场会随着后天不断产生的欲望而减弱。减少欲望,保持心态的平和,多做善事能增加这一能量场。可以说德行是人体能量场的源泉,修炼人练什么,就是修炼人的心性和德行。人的意念(信念)越专一,这个力量就越大。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常说“心诚则灵”的道理。佛门中也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为什么胆大的人做事容易成功,因为胆大的人做事果断,意念专一,信心坚定,没有像多数知识分子那样的层层疑虑。所以,只要念头正,越单纯越好,越单纯越容易成功。而生性多疑,优柔寡断的人做事很难成功。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耗能过程,如不人为的加以控制,人的这一能量场就只会减弱而不会增强。胡思乱想的人最耗神,也就是耗气血、耗能量。所以心静养神,心静是恢复自身气血(能量)的最好方法,闭关修炼再度出山的人往往容易马到成功,就是因为他通过修炼集聚了大量的内力---心念力。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不同的人能量场的强度也是不同的,但有相同想法人,能量是能够相和的(如佛门的集中助念)有特异功能的人就是通过能量场所产生的意念力,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但有特异功能的人在发功时必须高度专注,否则功力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在发功时有人的能量超场所发出的反对意念力超过他,那么不但不会成功,反倒有可能造成伤害。人体有一个用于保护自身健康,对外产生作用力的能量场,而构成这一能量场的,就是人体所秉承的阴阳五行。人秉阴阳二气以化生,获五行之质以成形,如此,一个新的生命就诞生了。而构成生命形体的就是五行,而使生命形体得以显现活力的,就是阴阳二气。所谓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对应人体的五脏就是:木主肝,火主心,土主脾,金主肺,水主肾。而五脏也是各有所主的,那就是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所主的五种品德:肝主仁,心主礼,脾主信,肺主义,肾主智。所主的五种情志: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这就是构成人体能量场的所有要素,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从而在人体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能量场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只不过存在着强弱的不同及完善与否,它直接与人所秉承的阴阳五行之气有关。阴阳二气旺盛且五行健全的,其能量场就强盛和完美,阴阳二气衰弱而又五行不全的,其能量场就衰弱和欠缺。这个能量场其实就是中医上所说的人的“正气”。它是人体砸阴阳平衡,五脏调和的状态下产生的。人的这一能量场可以产生一种作用力,既时刻环绕在人体的周围,起着维护身体健康的作用,又能根据不同的事情对外产生不同的作用力。静时保护自身,动时向外产生能量。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一能量场在对外产生作用时,与力的原理是一样的,分则弱,合则强。由于人每产生一念,无不取决于心,心是产生欲望的器官,所以,人所具备的这一能量场可以说是由心来控制的,心的欲求越多,此能量场也就越分散,对外产生的作用力也就越小,同时用于保护自身的力也就越弱。反之,如果心的欲求越少,此能量场的凝聚力就越强,对外产生的能量也就越大,而用于保护自身的能量也就越大。所以说,人在无私无欲、清净淡泊的情况下(佛门禅宗中所说的禅的境界)能量场是最强的,抵御外来侵害的能量也最强的,这个时候发出的敌意念往往有不可思议的效果。银河中的可用空间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个意念都是此能量场所产生的力的外施作用。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作用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人对某一件事所产生的意念,也是一种力的外施作用,只不过是一种无形的力,它以一种波的形式存在于空间之中,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人体所发出的意念力是非常神奇的,一个人针对某一件事,都会产生一种想法,而一旦这一想法形成决定,人体的能量场就会依据这一想法通过大脑向外产生一种作用力,这个力就是人的意念力。但是,由于不同的人所具备的能量场不同,加之不同的人对事情的专注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能量场所发出的力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有的强,有的弱。人的能量是一定的,所以,要做什么事,你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应该是每个人都必须应该慎重的。你要发财,你要升官,还是要健康,你必须权衡利弊,做出选择。为什么有的人升官发财后身体就突然不行了,就是因为他长时间殚精竭虑把自己的内在能量消耗殆尽而自己却无从察觉的缘故。恐惧、焦虑、忧愁、灰心等都会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消耗自己的能量,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这些不愉快的心情。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以此来告戒人们,不要想(意淫也最耗神)也不要去做坏事,否则,就会遭到神明的惩罚。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向外发出一种信息,那就是做了这一件事的信息,无论好事或是坏事。这一信息会一直存在于空间之中,只要你做了坏事,你所发出的信息就会带着你独有的烙印而存在与空间之中,而受害方也同样会发出信息进行寻找,一旦找到,剩下的就是能量的较量了。被人知道的人和事,受害方就会千方百计的与你为敌,从而进行报复。而不被人知的人和事,就会由人的能量场所发出的意念之力在空间进行较量。所以,不要以为你所做的事别人不知道,一旦遭到报应,泄密的就是你自己发出的信息。念力就是施念者能量的外施作用,它是一种力,可以在被念者的身上产生作用。我在我们单位就发现一些很奇怪的现象,凡是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子女生活学习关注越重(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很优秀),这些母亲到了中年后身体都是相当不好。而那些对孩子比较放任不大上心的父母身体都很不错,这大概和这些父母的心血(念力)释放多少有关吧。祝福和祈祷也是祝福者能量的外施作用,同样能在被祝福者的身上产生作用。之所以宗教一直存在,其原因就是由于有这一神奇之力的存在,所以宗教才兴盛不衰。只不过长期以来,人们不知道形成这一神奇之力的真正原因,所以把它神话了。(不同的是,诅咒是会大量消耗自己的能量,而祝福祈祷会增加自身的能量。---这也是以祝福为宗旨的宗教之所以能越来越昌盛的原因之一)就拿人们的信仰来说,现在世界上的所有宗教,虽说信仰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求人们要诚,信,善。站在接人待物的角度而言,诚就是对人要诚实,信就是要对人讲信誉,善就是要与人为善,多帮助别人。站在宗教的角度而言,就是对信仰要虔诚,要对你的信仰深信不疑,要经常的保持善念。如此,就会得到神力的护佑。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做人诚实,守信,经常的帮助别人,就会获得好的赞誉和祝福,一旦有难,就会得到很多人的祈祷,这时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来增加其人的能量场,从而减轻疾病和免除灾难。这是众人的能量在起作用,而不是神力。在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许多有信仰的人并没有避免疾病和灾难,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人生的生老病死,所以,如果得不到这种能量的保护,后果只会更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有钱人,你要经常施舍,多做善事,恩泽于民,老百姓就会爱戴你,祝福你,你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富有。反之如果你自私自利,为富不仁,那老百姓就会诅咒你,你的财运或身体很快就会衰败。其实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富人尤其是一些暴发户们,大多数都从不或极少做善事,他们靠偷税漏税坑蒙拐骗等不正当手段起家,因此他们往往衰败的很快;而国外的一些大知名企业、大企业家能够长久不衰,就是因为他们把收入的很大部分都用在了公共事业上,得到了老百姓的用户和爱戴。老子说:为道日损,为道日损的“损”,是建立在生存必须的基础上,抛弃额外的贪欲,这才是为道者遵循的“损”。“损”并没有因“损”而失去,而是转化给了另外的载体,从而不为物累。失去的是贪欲物质,得到的是身心的升华和强大的能量场,这就是有所失必有所得!人为外物所累,必然身心疲惫,于养生不利,对生命而言,时间缩短了,生命的质量下降了。不为外物所累,于养生有利,对于生命而言,时间延长了,生命质量提高了,保护自己的能量也就增强了!其实念力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作恶多端,就会遭到众多人的诅咒,而这种诅咒是一种能量的外施作用,如果这一能量超过此人的保护自身的能量,就会在此人身上产生作用,或作用于物,或作用于人,使其轻者致病,重者损命。当然,如果此人自身的能量场相当强,又有很多的人支持,就有可能对此人产生不了明显的作用,但有可能发生在后代的身上,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后世报。人的意识就是一种无形的能量,也可以称为意念力。这种能量通过人的意识发射在空间之中,形成强度不同的能量波,它可以影响和改变事物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向,也可以直接对事物产生改变。只不过此能量的大小是因人而异的,意念力强的人,可以改变物体的存在方式,可以影响别人的意识,控制别人的思想。许多看上去是人为因素决定的结果,实际上是必然的规律。拿大家最关心的股票来说,当股价高到一定价位的时候,做空的力量(意念)就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大家就会纷纷抛出手里的股票;而当股价低到一定价位的时候,做多的力量(意念)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于是牛市就会慢慢到来。因此判断牛市还是熊市,最根本的办法是看哪种意念力占据了主导力量。当然,国家政策,领导讲话都会影响大家的意念力.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但又势力强大,纵然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那么就会有很多深受其害的人在潜意识里希望该人遭到报应,这时这些人就会共同的向空间发射一种能量,并形成一种合力,以能量波的形式存在于空间之中。人自身的能量场有强期和弱期,一旦该人保护自身的能量场处在弱期,那么存在于空间的能量波就会直接对该人进行攻击,这种能量可以借助任何形式发生作用,或大病一场,或因车祸等事故造成死亡。因此保证身体健康,也就是保持自己的正气,就不会受到外来诅咒力的伤害。当然,人不会永远保持能量不衰退,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可能违背这个规律。所以做什么事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就是违背“势”,不然是自取灭亡。日本的江本胜博士所著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用科学实验证明了人的意念是具有能量的。人对一瓶水的意念不同,水就会结出不同的结晶。随着人类自身选择的不断变化,会出现不同意识的能量组合,而这种组合出现的结果可能是随机的,它可以直接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作用。也就是说人类向前发展,会因人类的不同选择,产生出无数的念力,因而会出现无数不同的结果,选择在人类自己!这就是“道”,是一种选择!选择正确,就出现有益于人类的结果,选择错误,就出现有害于人类的结果!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人的本质力量是什么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任何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可以是一个三层次的系统: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物质能力常精神能力、话语能力的总和.而美就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对象性显现,美也反过来作用于人,使人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什么是力量的本质或定义?
力者,显然是人类自身行为中所发现的一种状况,动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力的表现。量者,是对比上面“力”相较而言的一种比较,以判断出两“力”之间的大或小问题。所以力量,既力的强度在思维中的广泛概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什么?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祁志祥目前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他认为,文学有一个著名的命题:文学是人学。而美学中又有一个流行定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讨论文艺学中人性的表现,探索美学中的本质,不弄清人性、人的本质是根本不行的。在一些文学、美学的论争中,祁志祥发现有什么样的人学观、本质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观、美学观。人的本质是讨论文学、美学本体论的前提和元范畴。因此,祁志祥在研究文艺、美学本体论时一直关注人学问题,这也是祁志祥文艺美学研究的逻辑延伸。在解释“人学”、“人性”、“人的本质”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上,祁志祥说,“人性”、“人的本质”都是“人学”的一部分,而且是核心的部分。“人学”通常是指人性论及其相关部分,包括人生观、人治观、人类社会理想论。其中,人性论是核心,人生观、人治观、人类社会理想论是其现实运用。人性论主要回答人是什么,人生观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人怎么活得像个“人”和人的行为准则,人治论包括“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论,“自治”论追求的是保存善性、去除恶性,“他治”论讲究“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类社会理想论则把符合人性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视为理想社会。祁志祥认为《中国人学史》一书的学术创新就在于对中国人学思想古今演变历史规律和时代特色的总体把握,这是对思想资料的反复沉潜玩味中提炼出来的。先秦人学多元而务实,两 *** 学既有所拓展,又走向悖谬,六朝人学继续增益与深化,唐宋至明初的人学在前行中复古,中明至鸦片战争时期的人学走向反叛和启蒙,近代人学在借鉴西学中反叛传统,现代人学交织著启蒙与救亡合一与分裂的双重变奏,当代人学从人的失落走向人的回归。此外书中的论述打破了过去的思想史按年代顺序罗列述评对象的结构框架,将每一历史阶段的述评对象按学派属性和思想属性归类,如先秦分“儒家的人学”、“法家的人学”、“道家的人学”,两汉六朝增设了“道教的人学”、“佛家的人学”等,同时在个案研究方面也注重出新。马克思的说法是:人的感觉对象(指表象,现象)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名作品《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最早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实践论美学”的学者们通常会笼统的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马克思在文中是不太认可这种研究方法的,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力量对像化并不是都会产生美,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一、人的本质的内涵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恩格斯曾在他的作品《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认同其他动物的最后本质的区别……还是劳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劳动。这里的劳动是现实中具体的,是人类掌握制造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以及努力改造客观存在世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随后,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切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和马克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说明了人的本质以及本质力量的涵义和特征。恩格斯从自然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主体,这是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既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也不是费尔巴哈口中的抽象物,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所说的内容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所以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创造活力。那么,美与人的这种本质与劳动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给予了回答:“劳动创造了美”。美存在于人和动物产生区别的生产劳动中,它反映的是社会文化历史积淀于人的意识中的生产活动的本质。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原始的关系,劳动是一切进步的根源,劳动的日新月异促使交往和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在日积月累的劳动实践中,猿进化为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在人的智力情感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劳动又创造了美和艺术。这样,劳动不仅给人打上了最本质的烙印,而且也给劳动的创造物打上了美的印记。由此可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社会美下面,我们从美的各个领域中进一步说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体现。社会美首先表现在社会历史动态的趋势上,即在人类文明成长进程中,群体或个体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那种群体或个体改造大自然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有一种人类相信自我,持之以恒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希望。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的“不吃嗟来之食”塑造了高傲的知识分子形象。“万里黄河路,到中条,重峦走峭,狂涛飞雾,画角连营排铁阵,猎猎旌旗漫舞”彰显了抗日大军齐心协力,同仇敌忾的气势,都反映了一种社会的美。其次,表现在积淀着人类历史文化意识的静态劳动成果或产品痕迹中。商周时期的铜器,无不充斥着狰狞,但它也是美的,因为在它们的身上凝聚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秋天田野黄灿灿的的麦子让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蜿蜒盘曲的万里长城让我们感到自豪,雄伟高大的长江大桥让我们感到震惊,精美绝伦的现代建筑让我们感到美好,因为在它们身上凝聚著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飞进,在它们的身上体现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先进因素,也同样体现出一种社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虽然也创造了大量精美的产品,但是他们属于被压迫和剥削的阶级,他们所创造的产品不属于自己而属于统治阶级拥有。劳动活动虽然还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但是对于劳动的主体——劳动者来说却是不自由的,这样的劳动就失去了成为劳动者的审美对象的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力量和什么有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