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区领导政府制定的发展定位和富阳区领导的资源禀赋?

钱塘江横贯杭州市域,是浙江和杭州的“母亲河”,是杭州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轴带。杭州城市建设正从“沿江开发、跨江发展”跨越到“拥江发展”阶段,中共杭州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区域统筹,全面推进拥江发展行动,着眼杭州全市域、聚焦主轴钱塘江,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呵护好一江春水、两岸青山,努力把钱塘江沿线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水区域。

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产业带是杭州市拥江发展“一规六带”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游千岛湖、中游新安江、富春江到下游钱塘江段,各流域段的产业发展基础不同、资源要素禀赋不同、发展诉求不同,怎样协调好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怎样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怎样协调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各区域共同发展,这一系列区域产业协调的关键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也亟待破解。围绕“‘拥江发展’视野下的区域产业协调”这一主题,调研组开展了针对性的实地走访和文献查阅工作,重点围绕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市域统筹发展两条逻辑主线,对杭州市域产业协调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对国内外国内外大江河流域城市发展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改革建言献策。

一、现状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传统产业比重较高 

1.传统产业在沿江区域仍居主导。从杭州市整体来看,2018年1-10月,(省政府口径)杭州市十大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30.6%,其中,化工、纺织、橡胶塑料、农副食品加工、化纤等占比较高。这些传统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沿线区域,且在沿江区(县市)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从钱塘江沿线分地区的单位GDP能耗和电耗来看,萧山、富阳、建德、大江东、下沙的能耗、电耗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从区域产值行业占比统计情况来看,建德、萧山、桐庐、富阳、经开区的主导产业仍然为化工、纺织等高耗能行业,建德前四大行业均为传统产业,合计占比近60%。

2.新兴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平衡。从杭州市整体来看,根据2017年各类产业增加值数据,新兴产业占比提高,高新行业增长加快,全市信息经济增加值增长21.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但新兴产业在钱塘江上下游区域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根据2016年杭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布情况,滨江区占比达到34.37%,萧山区占比为8.88%,而钱塘江中上游的富阳、桐庐、建德、淳安四县市的占比总和仅为7.76%。根据2017年浙江省各区、县(市)信息经济综合评价结果,滨江区排名全省第1,萧山区排名全省第20,富阳、桐庐、建德、淳安分布排名全省第32、46、63、75。

3.产业结构不合理加重生态压力。钱塘江沿线地区当前产业结构仍然偏重,重污染、高耗能产业比重仍然较大,这为全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污染源来看,萧山印染化工、建德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大江东畜禽养殖、下沙VOCs(挥发性有机物)等结构性、行业性污染仍然比较突出。从流域分布来看,钱塘江上游化工、造纸、印染等重污染企业沿江分布明显,钱塘江流域布局性风险较为突出,同时随着新兴化工产业转型发展,有机污染的成分更加复杂化,沿江饮用水源地持久性有机污染风险将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二)产业规划有待优化,产业发展上下游统筹不够

1.产业规划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杭州市拥江发展战略规划(草案)》已于2018年上半年进行公示,《拥江发展2018年度重点规划任务》和生态带、文化带、景观带、交通带、产业带、城市带“一规六带”的整体工作框架和工作脉络也已比较清晰。但具体到产业层面,钱塘江全流域视角的产业规划尚未形成,各区段的产业发展定位、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要素等,都仍然缺乏系统性的设计。究其原因,产业发展涉及的主管部门众多,但缺乏强力牵头部门。从业务归口来看,涉及到拥江办、发改委、投资促进局、经信委、规划局等多个主管部门,从要素保障和生态视角,国土局、环保局等部门的参与至关重要,各个部门都有对应的规划设计与制度设定,但不同规划的边界并不清晰产业布局全市“一盘棋”的顶层设计由谁来牵头,在体制和机制上都有待健全。

2.产业规划同质化较为严重,上下游区域统筹不够。在《杭州市拥江发展战略规划(草案)》中,对钱塘江流域各区段的产业定位进行了初步的设定,其中钱塘江段重点打造金融引领高地和科创引领高地,富春江段依托“人文+”引领区域创新,新安江段重点发展“生态+”,但作为一个宏观性的整体规划,对具体产业发展的指导性不强,难以发挥统筹和引导作用。从各区(县市)重点产业链的规划情况来看,上下游各区域的产业定位差异化并不明显,仍然难以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和紧密的产业链关系。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在桐庐县、西湖区、高新区、大江东、杭经开都被确立为重点产业链,且不论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差异,杭州市是否有足够的生物医药企业入驻、足够的研究院所和专业人才保障来支撑这些区域同时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需要从市域统筹的视角来进行分析和决策。

(三)产业平台建设统筹不够,产业集聚作用不够突出

1.平台的产业层次和发展能级亟待提升。截止20186月,我市市区两级共有各类产业平台155个,平台数量和平台产业能级均不高,大部分产业平台不同程度的存在“散”、“弱”的问题。市级产业主平台重大产业项目相对偏少,在2018年新一轮上报的152工程项目中,信息与实体经济项目28个,总投资1404亿元,约占项目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且属于我市工业制造2025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更少,新动能培育不足。

2.平台的产业集聚作用不够突出。相当一部分产业平台的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定位不够清晰,“一区一主业”特征不够明显,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支撑性大项目不多,产业生态没有形成,缺乏高能级产业承接平台。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各类产业平台之间功能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较少,一体化程度偏低。在产业培育方面,各类产业平台尚未形成发展合力,竞争大于合作。整体来看,各类产业平台缺少统筹谋划,发展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迫切需要整合优势资源、错位竞争、差异发展,重塑城市空间增长新动力。

3.产业新城尚未形成合力。产业新城是打造拥江发展现代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产业集聚平台。但这些产业新城大多平底而起,由于开发机制制约,各开发商各自为政,开发品质不一,整体性不佳,除钱江新城、滨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外,其余各大新城的城市功能较为单一。此外,各大新城之间功能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较少,一体化程度偏低,尤其是下沙、大江东、萧山科技城、空港新城等沿江板块的联系有待加强。在产业培育方面,各大新城尚未形成发展合力,竞争大于合作。如: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与滨江区中心在高端商务服务上存在竞争;下沙、大江东和萧山科技城在高技术产业培育方面,竞争较为激烈。

(四)产业协同能力较弱,产业转移合作机制有待健全

1.市域内产业转移与合作的协调对接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统一管理部门和牵头主体。我市对企业转移信息缺乏统一管理,重点工业企业产能外移的监测、统计体系尚未建立,主城区产业外迁-区(县)市产业引进的信息共享机制不畅,存在着在杭企业探寻发展空间和招商人员频繁“跑项目”并存的现象。同时,在产业集群化转移过程中缺乏推进产业有序转移的牵头主体。二是中心城区与区(县)市产业协作水平低,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和紧密的产业链关系,各区(县)市之间恶性竞争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利益分成制度过于复杂,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转移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担机制有待突破,一些项目存在谈判周期长、利益分成难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企业再生产时间,导致部分项目外流。

2.中上游区(县)市产业承接能力弱。一是受制于财税政策等制约,部分县市积极性不够。二是土地及生态制约严重。富阳、临安、建德、桐庐、淳安均为山区,可供大面积成片开发的土地少,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钱塘江及千岛湖水源地保护等制约,环保压力较大。三是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人才资源、商务服务、产业配套、城市配套等难以满足主城区转移产业需求。四是东西向交通联系便利化不足。下辖区(县)市距中心城区较远,与主城区、重要交通枢纽联系不够紧密,交通联系方式单一,缺乏高效的交通体系。

3.面临杭州周边城市竞争压力。杭州都市圈内德清、安吉、海宁、桐乡、诸暨等节点县市发挥空间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积极承接杭州产业外溢。德清全县累计引进杭资企业600多家,规上企业超过200家,德清约四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60%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来自杭州。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63.6%的项目来自杭州。海宁市长安镇(高新区)70%的入驻企业为杭迁企业。诸暨临杭产业园的第一批8个项目中有7个是从杭州引进。

(五)产业发展诉求差异较大,生态保护认识不同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催生中上游区域强烈的产业发展动能。从市域范围来看,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西部钱塘江中上游区县市与下游主城区有较大差距。以淳安为例:2017年,淳安县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5.7亿元,仅为萧山区的十分之一,人均55496元,是杭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杭州人均134607元)的41.22%;淳安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0269元,是杭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71.56%(杭州人均56276元);淳安农村居民人均入17721元,是杭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8.3%(杭州人均30397元)。从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除了淳安,中游新安江、富春江段的建德、桐庐、富阳均低于杭州市均值。这些区县市有强烈的产业发展动能,但现有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与生态保护的政策压力叠加,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困难。

2.上下游对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认识与诉求不一。千岛湖配供水工程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通水,千岛湖将成为下游主城区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从工程始建伊始,关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千岛湖配水工程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议题就热点不断。下游主城区希望购买到优质水源,希望上游区(县市)加强水源地的生态保护,而对于上游区(县市)来说,没有产业就没有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会更大,合理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并不容易。以上游千岛湖段的淳安县为例。目前有97.95%的陆地属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按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属于禁止建设区,事实上已经完全限制了淳安的产业发展空间。以中游富春江段的富阳区为例。在淘汰落后产能全面转型中“蹲下去”很扎实,坚决淘汰传统造纸业落后产能,2018年江南新城完成搬迁农户3947户,企业327家,腾出土地空间10640亩,已腾退造纸产能270万吨。但由于还没有完全摆脱原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布局和加快推进高新产业发展,实现良好姿态的“跳起来”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因此,富阳希望在产业转型政策引导、公建配套扶持共享、交通规划布局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市一级政策倾斜。 

从国内外大江河流域城市发展经验来看,沿江城市步入拥江发展阶段,本质是实现跨江河一体化发展、城市集约化转型、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主要实现路径是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内外同类城市发展经验,调研组通过大量文献查阅,从城市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相似度等视角,最终确定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东京湾区和上海黄浦江作为杭州拥江发展的重点比较和借鉴对象。

(一)东京湾区:政府强有力的宏观引导和规划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发展

东京湾区以东京为中心,以关东平原为腹地,包涵东京、横滨、川崎、千叶、横须贺等几个大中城市,湾区人口数量和GRP占日本全国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均为1/3左右。东京湾区有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地带,钢铁、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十分发达。东京湾区的发展特点是:

1.政府强有力的宏观引导优化湾区产业发展。为优化东京湾区发展,从1959年开始,日本先后5次制定了基本规划并出台了系列法律,明确各地区职能定位和空间布局,通过立法将权利下放到各地区,逐步推动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和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不断优化城市配套建设,加快错位、联动、衔接的东京湾区都市圈形成。同时,为了加强跨区域的协作性,从东京湾区大局出发实施一系列包括交通、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产业一体化和行政体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其的建设发展。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京滨、京叶工业区为核心的东京湾沿岸是日本经济最发达、工业最密集的区域,以传统制造业转移起步,发展至今最重要的原因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重点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以高校院所集聚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二是确立企业科研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研发经费投入,培育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环境建设,建立了专业的产、学、研协作平台,并促进各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大学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3.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一体化加快湾区经济发展。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对于提高要素流动效率作用重大。东京都与周边城市主要依靠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延伸来形成地区经济一体化目标。新城建设和交通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东京都人口向周边城市分散,同时也围绕东京都为核心形成更为合理高效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通道。交通与居住—工作空间的紧密连接大大增加了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频次,降低了人口大规模集聚的副作用。

(二)伦敦泰晤士河:产业发展与生态自然环境交融

泰晤士河是英国著名的“母亲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希尔斯,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十多座城市,流域面积13000公里,在伦敦下游河面变宽,形成一个宽度为29公里的河口,注入北海。在流域特征、生态保护与人文底蕴等方面,泰晤士河与钱塘江最为相似。泰晤士河流域的发展特点是:

1.上下游各区段功能定位明确、产业特色鲜明。泰晤士河虽然不算长,但它流经之处,都是英国文化精华所在,同时泰晤士河和钱塘江上游一样,也承载了重要的水源地职能,需要协调好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关系。泰晤士河的功能规划融入伦敦总体规划,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培育,沿河流域形成了4个特色鲜明的区段:分别是上游以牛津为典型的乡村段,有着田园和郊野公园;中游以伦敦城商业、文化、行政为主的城区段;中游以金融、体育、会展集聚的旧港区段;下游交通繁忙的出海口段。同时将河流功能规划融入伦敦总体规划

2.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生态产业。泰晤士河贯穿整个伦敦城中心,长约30公里、宽约250米,串联了国会大厦、伦敦塔、圣保罗大教堂、塔桥等,历史、景观、文化与生态自然环境交融其上,泰晤士河同时也承载了水源地的重要职能。在产业引导上,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泰晤士河两岸的时尚滨水空间,伦敦眼、新千年广场等新看点,还有河两岸的老工业区和旧城区改造,都是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出来的。在合理的功能定位和科学的功能保证措施之下,泰晤士河成为伦敦景观、环境、交通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振兴经济、提高生活质量、倡导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人公平的城市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旧金山湾区:产学研无缝对接的创新网络体系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大都会区,位于沙加缅度河下游出海口的旧金山湾四周,面积与人口规模与杭州很接近。湾区分为北湾、旧金山城、东湾和南湾。其中,南湾是硅谷的中心地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旧金山城重点发展金融业、沿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奥克兰市以港口经济为主,其他地区以农业旅游为主,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科技金融紧密结合,其他服务业配套发展的产业体系。旧金山湾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知名科技企业和顶尖大学的良性互动造就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旧金山湾区的核心地带--硅谷集聚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顶尖大学,拥有5个国家级研究实验室,以这些大学、实验室为依托,通过孵化育成、吸收引进等方式,产学研无缝对接,发展培育大大小小创新企业达10000家以上,龙头骨干企业涵盖谷歌、Facebook、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等国著名企业,形成融合科学、研发、生产于一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开放宽容的人才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加速了虹吸效应的形成。旧金山湾区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才,针对本地人才资源不足的现状,旧金山湾重点从3个方面营造区域人才吸引力,吸引培育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一是建立起宽松的移民政策,硅谷的所有科技初创企业中,创始团队中来自国外的移民仍占到50%。二是充分发挥顶尖发展的人才吸引力,源源不断地为湾区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并催生出从实验室走向硅谷进而扩展至全球的商业成功模式。三是构建了富有创造力的人才环境,废止了竞业禁止条例,使人才的跨企业流动更加顺畅。四是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协同创新的互动氛围,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3.政府和市场的各司其职为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提供保障。旧金山湾区的创新生态体系自下而上自发形成,市场很少受到管制,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政府充当的更多的是环境创造者和培育者的角色,致力于推动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制定与实施、努力消除贸易壁垒、提升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等。政府和市场达到了相对成熟的平衡,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诞生、发展和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上海黄浦江:“还江于民”用宜居环境吸引新经济新产业

上海是我国拥江发展的典型城市,其发展同样经历了早期沿江、1990年代跨江和2000年后拥江的发展历程。目前,上海已经形成横跨黄浦江的城市中央商务区和东西向、南北向两条轴线,成功打造了国际化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构筑了世界一流的文化旅游休闲走廊。黄浦江流域的发展特点是:

1.贯彻“还江于民”基本宗旨。在前期发展基础上,2000年以后黄浦江两岸开发定下了“还江于民”的基本宗旨,把黄浦江两岸的岸线从工业时代的生产岸线逐步转化为让老百姓活动的生活岸线。一是最大限度地向市民开放沿江公共环境空间,增强大众休闲活动和公共活动参与性。规划在“十三五”期间要新增滨江绿地及公共空间面积约350公顷,新增亲水岸线约20公里,创造舒适宜人、彰显文化、注重生态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二是倡导慢性,提升品质。依托滨江绿地和公共空间,完善人行道、自行车道等设施,形成具有休闲、观光、健身等复合功能的“绿道”体系,提升滨江慢行空间的品质。

2.强化市域统筹,增强规划刚性。一是完善协同开发机制。20021月,上海市就成立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和沿江各区共17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二是完善规划政策体系。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平衡、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黄浦江两岸开发的五年规划台总体规划、控详规划,以及沿江岸线码头利用、综合交通、重点区域空间景观等专项规划。 三是完善建设标准体系。制定《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滨江公共环境建设标准等多部规范性或指导性文件,对沿江地区的旅游设施以及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等设施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

3.密集的跨江交通与人性化的慢行交通。交通构架上呈现出两岸一体化的交通组织,一方面,10座跨江大桥、多条跨江隧道以及密集的跨江轨道交通线路相继建成,为两岸社会、经济互动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完善沿江轮渡码头系统布局和功能改造,提高水陆联运、越江交通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实行公交优先、慢行优先,系统考虑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水上交通、慢行交通的有序衔接,以提升沿江地区交通出行的通达性、便捷性、人性化水平,消除近江交通的“断点”和“盲点”。

三、启示和建议 

1.突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城市功能分配合理、产业优势互补是世界大江河流域城市的重要发展经验。以东京湾区为例,扬长避短、合理分工是东京湾区经济带发展的显著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京都市圈在空间结构上经历从“一极集中”向“多极多圈”结构的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了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划定了东京都市圈地域产业分布的基本结构,基本避免了城市功能集聚和产业同质竞争的状况。

参照东京、旧金山湾区、伦敦泰晤士河等区域的发展经验,杭州要进一步增强发展规划的总体性和引导性,将拥江产业发展规划融入城市发展总规划,推进上下游各区县市产业协调和合作发展。要从全流域视角打造产业链目录,突出重点,特别是对杭州未来发展具有战略引领和重要支撑的未来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同时探索建立“一链一机制”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和力量,形成工作推进合力。要通过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实行分段指引,差异化定位沿江各大板块的功能使命,合理规划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以及居民职住的发展区位,提升城市发展合力,实现以江为轴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同时设置具有引导性的产业、交通、环保指标,规避区域之间产业同质竞争,通过交通规划、新城规划、产业规划一体化的做法,逐步建立区域城市扁平化发展协作机制,从而形成区域内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

2.强化市域统筹,建立区域产业协调机制

国内外大江河流域城市在流域内通常都涵盖了多个城市,是一个城市群的概念,总结其发展经验,政府通过资源统筹和政策引导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宏观引领作用。以东京湾区为例,为优化东京湾区发展,先后5次制定了基本规划并出台了系列法律,日本政府利用立法和规划手段对东京都市圈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即使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旧金山湾区也依托“旧金山湾区规划2040”建立了优秀资源的无缝连接和协同机制。

钱塘江沿线235公里经过杭州市多个行政区(县市),上下游各流域段的产业基础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诉求不同,事实上也是一个城市群的概念。借鉴国内外大江河流域发达城市群的做法,结合杭州发展现实,在发挥政府职能,强化市域统筹上,建议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市级层面区域产业协调的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等机制,出台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各责任主体、各区县市的工作方向和任务清单,破解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难题。二是建立利益共享的政策保障体系,明确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产业转移项目的利益分享范围、分享税种、分享方式等,增强兼并重组、共建园区、总部经济、企业迁建等跨区县市产业项目财税利益分配的规范性和指导性。三是以拥江发展的总体框架为引领,对区域产业协调的角色分工予以明确,对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工协作,产业转移输出地、承接地分工协作等均予以明确。四是创建区域产业协调的重要载体,围绕拥江发展的重要节点布局,以共建园区产业平台为抓手,加强高能级园区的品牌输出、经验输出和产业输出,促进产业承接和梯度转移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3.优化宜居环境,用好风景吸引新经济

城市江河的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起着基础支撑的作用。在历史上,由于工业发展、人口膨胀、生活废弃物污染,泰晤士河、黄浦江都曾经经历过严重的水质恶化,江河生态系统的破坏一度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为修复生态环境、振兴城市经济,这些滨水城市的管理者对沿江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和结构调整,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沿岸产业从高污染的重工业向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最终重振流域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内外大江河流域发达城市群的发展经验也充分证明,良好的生态和宜居环境是重要生产力。钱塘江作为杭州重要的生态走廊,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江发展要注意对钱塘江的合理开发,重视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提升,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此,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控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加大高耗能和污染类产业的淘汰力度。同时加大江水流域污染防治和大气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形成绿色生态水网。二是加快推动沿岸产业从高污染的重工业向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利用既有已开发土地空间进行产业革新,着重推进和谐发展。同时借鉴东京湾经验,对旧有工业区进行空间再利用。三是借鉴黄浦江两岸全面贯通中还江于民的做法,加快绿道建设,推进公共空间开放。同时充分挖掘钱塘江璀璨的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瑰宝,在沿江地区建设历史文化景观长廊,进一步提升文化形象与软实力。

4.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

从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发达城市群的发展经验来看,创新驱动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这些城市强化创新驱动的着力点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创造开放宽容的人才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二是打造专业的产、学、研协作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产业化。

产业平台是杭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钱塘江全流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为此,杭州应以235公里钱塘江为主轴,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各类开发区、特色小镇、高新园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和镇村产业区块为基本要素,构建主导产业明确、梯度合理的产业平台体系。此外,应大力支持和推动产业平台构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双创生态系统,形成主体多元、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平台主导产业需求,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创示范基地、“互联网+”双创平台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推动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再者,要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组织实施产业平台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专项行动,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一批市级传统制造业改造试点平台。最后,要提升产业平台的研发投入强度,针对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产业平台,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平台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等关键研发指标要有明确的指导性要求。

5.加大配套保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产业发展离不开优质营商环境的沃土,根据世界银行集团2018年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从上期的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首次进入前50。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杭州在广州、北京、深圳、上海、重庆、南京之后排名第七位。

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杭州在软环境、市场环境、商务成本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等营商环境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要打造拥江发展现代产业带,需要统筹协调和合理配置上下游各流域段的产业发展要素,需要打造全流域的优质营商环境。为此,需要重点做好现有产业政策的梳理整合,根据需要制定出台新的政策,形成含金量较高的政策体系。针对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定制个性化政策,出台市级层面“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扶持政策。此外,要加大要素保障,对产业链引擎性项目在用地指标、环境容量、能耗、审批服务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树立底线思维编制供地计划,研究划定全市工业用地红线,按照“总量保护、动态平衡”原则,确保中长期内我市工业用地总规模,最大限度保护制造业有地可用。再者,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为来杭投资企业当好“店小二”,努力营造“尊商、亲商、安商”的发展环境。最后,要高度重视完善的交通体系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国内外滨水名城在拥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打造立体化的沿江跨江交通系统,加强两岸经济社会要素的交流,把江河从城市的边缘线转变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轴,对城市两岸、沿江各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为此,杭州市要提升区县市之间交通联系的强度,尤其是杭州市域轨道交通网络的西部组团建设,提高城市轻轨、地铁、空港与公路体系网络的便捷程度,为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畅运转提供充分保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阳区领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