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的小孔成像孔形状的影响和像无关,为什么这个不一样?

上期我们一起学习了光源相关的知识,知道了怎么选择光源,链接如下:


镜头是一种光学设备,用于聚集光线在摄像机内部成像。镜头的作用是产生锐利的图像,以得到被测物的细节,这一期我们将一起学习使用不同镜头产生不同的成像几何,以及镜头像差是如何产生的。希望通过本期学习,我们能够掌握如何选择镜头以及像差产生的原因。

作为一个机器视觉算法人员,来介绍光学系统方面的知识,有些地方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小编已经再旁边放了几摞砖,欢迎大家来拍。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本文主要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介绍图像采集的镜头相关知识。


我们忽略光的波的特性,可以将光看做在同类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光线,在介绍高斯光学模型之前我们先看下针孔摄像机的成像模型。针孔摄像机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高斯光学模型,如下图:

左端的物体在右端像平面上成像,其中像平面相当于上图盒子中的一个面,在这个面的对面是针孔所在的面,针孔相当于是投影中心。针孔摄像机所成的像为物体的倒像。

从上图相似三角形可以得到像高:

其中h为物体高度,s为物体到投影中心的距离,c为像平面到投影中心的距离,常称为摄像机常数或者主距。

针孔摄像机模型基本可以满足通过摄像机标定来测量地球坐标系中的被测物的要求,但是这种简单模型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由于针孔太小,只有极小量的光线能够通过小孔达到像平面,因此必须采用非常长时间的曝光时间以得到亮度足够的图像。因此真正的摄像机使用镜头来收集光线。

我们知道镜头是基于光的折射原理构成的,如下图,α1和α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n1和n2分别表示两种介质。

当入射角很小的情况下,可以将α代替sinα,即有:

根据上面近轴近似原理,为便于一般地了解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质和规律,在研究近轴区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理想光学系统的光学模型就称为高斯光学模型。

高斯光学认为同心光束通过由球面透镜构成的镜头后又汇聚到一点。高斯光学是理想化的光学系统,所有与高斯光学的背离均称作像差。光学系统设计的目标就是使得镜头的结构在满足高斯光学基础上使入射角足够大,以满足实际应用。

上图即为经典的高斯光学模型,其中同心光束通过透镜后汇聚到一点。我们来看一下厚透镜的原理。

1.3 厚透镜成像原理

从上图可以看出位于镜头前方的物体在镜头后成像。镜头中有两个焦点F和F',a和a'分别为物距和相距,f=-f',f'为镜头焦距,上图水平虚线为光轴,节点N和N'为光轴与平面P和P’的交点。

厚透镜的成像法则如下:

  • 镜头前平行于光轴的光线过F'

  • 过F点的光线通过镜头后平行于光轴

  • 过N点的光线也会过N'点,并且通过之前与通过之后和光轴的夹角不变

从上图看出,三条光线聚于一点,由于像的几何尺寸完全取决于F,F',N和N',所以这四个点又称作镜头的基本要素。

利用针孔摄像机的原理公式以及上图,我们可以推出如下公式(如有疑问请进入社区进行讨论):

从上公式可以看出当物距u发生变化时,通过镜头的光线将相交于何处,也就是说物体将在何处成像。比如当物距u变大的情况下,由于f'不变,所以相距变小,当物距为不同值的时候,得到的像的情况见下表:

其实真实的镜头系统远比上面的讨论的厚透镜复杂的多。为了减少像差,通常镜头由多个球心位于光轴上的光学镜片组成,如下图是一个真实镜头的例子,尽管真实镜头更加复杂,一个镜头系统仍可以看作是一个厚镜头,因此也可以用它的主要元素来描述:

  • D为系统光阑,控制可以到达像平面光线的多少。其中最大程度限制通光量的光阑称作镜头的孔径光阑。

  • ENP为入瞳,决定镜头入口可以接受光线的面积。

  • EXP为出瞳,是孔径光阑被其后面的光学系统在像方所成的像。

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参数,如:光瞳放大率,出射光瞳直径和入射光瞳直径之比等。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都是基于所有光线聚于一点。这个的前提是,被测物体与像平面平行。但是现实中,由于拍摄物体是立体的,所以立体物体并不能够完全聚焦。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

上面我们通俗的理解了一下什么是景深,接下来,我们从成像原理出发,了解下景深的成像原理。我们知道物距越大,像距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因此,对于三个不同物距的物体在同一个焦距的情况下得到的像距是不同的,如下图:

如上图,对于物距为s的物体,该镜头能够清晰聚焦于像平面上,而对于物距为sf和sn的物体分别聚焦到了像平面前和后,使其成像模糊。通常情况下,希望即使被测物体所在的平面不完全与像平面平行的时候,也能得到锐利的图像。由于用于捕捉图像的传感器每个像素尺寸有一定的物理大小,因此如果模糊造成的弥散圆斑大小与像素尺寸差不多的时候,也可以认为是聚焦的。目前传感器尺寸的像素尺寸在5~10μm之间。

那么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呢?

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3). 主体与背景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深;距离越近,景深越浅;

(4). 主体与镜头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浅;距离越近(不能小于最小拍摄距离),景深越深。

通过了解景深,我们知道,不同物距的物体在像平面上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模糊,也就是有一定的景深。但是我们从前面的知识还知道不同物距的物体在像平面上的成像大小不一致。同一个物体,物距越大,成像越小,而物距越小成像越大。然而这一特性,成为许多测量应用中的一大障碍,因为在测量行业,我们希望不同物距的相同物体通过镜头后的成像大小一致。随着技术的发展,远心镜头的出现,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远心镜头呢?

远心镜头(Telecentric lens),主要是为纠正传统工业镜头视差而设计,它可以在一定的物距范围内,使得到的图像放大倍率不会变化,这对被测物不在同一物面上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应用。简单的说这种镜头拍出来的图像没有近大远小关系。远心镜头由于其特有的平行光路设计一直为对镜头畸变要求很高的机器视觉应用场合所青睐。

其实远心镜头就是普通镜头和前面讲的针孔摄像机的结合。也就是通过加一个孔径光阑使得通过镜头系统的光线近似与光轴平行,远心镜头又分为物方远心镜头、像方远心镜头和双侧远心镜头,我们一起看一下远心镜头的成像原理:

物方远心光路中,孔径光阑位于像方焦平面上,光阑也是出瞳,入瞳位于物方无限远处。如下图所示,物体 AB 各点上发出的光线经物镜后,其物方主光线均平行于光轴。如果物体 AB 位于CCD 接收面 M1M2 的共轭位置处,则 CCD 接收面上像的长度为 M1M2。如果物体沿光轴移动到 A1B1 处,则像面 A1’B1’偏离 CCD 接收面,A1’和 B1’点在 CCD接收面上投影为一个弥散斑,其中心仍是 M1 和 M2 点,据此测出的像大小仍为M1M2,这样就消除了物距变化带来的测量误差。在孔径光阑处加上光学滤波器,使出射的光线只有平行于光轴的光通过,在 CCD 接收面上接收到的就是准确的像长,不会因为物体沿光轴移动带来测量误差。

物方远心光路是将孔径光阑放置在光学系统的像方焦平面上,物方主光线平行于光轴主光线的会聚中心位于物方无限远,称之为:物方远心光路。其作用为:可以消除物方由于调焦不准确带来的,读数误差。

像方远心光路是将孔径光阑放置在光学系统的物方焦平面上,像方主光线平行于光轴主光线的会聚中心位于像方无限远,称之为:像方远心光路。其作用为:可以消除像方调焦不准引入的测量误差。光路示意图如下:

综合了物方/像方远心的双重作用。主要用于视觉测量检测领域。该远心镜头可以看做是在物方远心镜头的孔径光阑后面再加上第二个镜头系统,使得第一个镜头的像方焦点F1'和第二个镜头的物方焦点F2重合,光路示意图如下:


在前面我们讲的都是同心光束通过镜头后会聚一点,但是实际中通常不会发生这种情况,这样就会产生像差。镜头的单色像差一般分五种,它们分别是影响成像清晰度的球差、彗差、象散、场曲,以及影响物象相似度的畸变。

4.1 球差--是由于镜头的透镜球面上各点的聚光能力不同而引起的

产生原理:从无穷远处来的平行光线在理论上应该会聚在焦点上。但是由于近轴光线与远轴光线的会聚点并不一致,会聚光线并不是形成一个点,而是一个以光轴为中心对称的弥散圆,这种像差就称为球差(注意与景深的区别)。球差的存在引起了成像的模糊,而从下图可以看出,这种模糊是与光圈的大小有关的。

改善方法:光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较小的光圈来减小球差的影响。

4.2 彗差--是在轴外成像时产生的一种像差

产生原理:从光轴外的某一点向镜头发出一束平行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像平面上并不是成一个点的像,而是形成不对称的弥散光斑,这种弥散光斑的形状象彗星,从中心到边缘拖着一个由细到粗的尾巴,首端明亮、清晰,尾端宽大、暗淡、模糊。这种轴外光束引起的像差就称为彗差。

改善方法:彗差的大小既与光圈有关,也与视场有关。我们在拍摄时也可以采取适当采用较小的光圈来减少彗差对成象的影响。

4.3 像散--一种轴外像差

产生原理:与彗差不同,像散仅仅与视场有关。由于轴外光束的不对称性,使得轴外点的子午细光束(即镜头的直径方向)的会聚点与弧矢细光束(镜头的园弧方向)的会聚点位置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像散。像散可以对照眼睛的散光来理解。带有散光的眼睛,实际上是在两个方向上的晶状体曲率不一致,造成看到的点弥散成了一条短线。

改善方法:像散也使得轴外成像的像质大大地下降。像散的大小只与视场角有关,与孔径是没有关系的。即使光圈开得很小,在子午和弧矢方向仍然无法同时获得非常清晰的像。在广角镜头中,由于视场角比较大,像散现象就比较明显。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应该尽量使被摄体处于画面的中心。这好象与构图要求不把主要表现对象放在图面正中央有些冲突,如何掌握就要看实际情况了。

产生原理:当拍摄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的物时,经过镜头所成的像并不在一个像平面内,而是在以光轴为对称的一个弯曲表面上,这种成像的缺陷就是场曲。

改善方法:场曲是一种与孔径无关的像差。靠减小光圈并不能改善因场曲带来的模糊。因此在某些专用照相机中,故意将底片处于弧形位置,以减少场曲的影响。由于广角镜头的场曲比一般镜头大,在拍团体照(经常使用广角镜头)时采用略带圆弧形的站位排列,就是为了提高边缘视场的象质。

4.5 畸变--是指物所成的像在形状上的变形

产生原理:是指物所成的像在形状上的变形,畸变并不会影响像的清晰度,而只影响像与物的相似性。由于畸变的存在,物方的一条直线在像方就变成了一条曲线,造成像的失真。畸变可分为枕型畸变和桶型畸变两种。造成畸变的根本原因是镜头像场中央区的横向放大率与边缘区的横向放大率不一致。如下图所示,如果边缘放大率大于中央放大率就产生枕型畸变,反之,则产生桶型畸变。

改善方法:畸变与镜头的光圈F数大小无关,只与镜头的视场有关。因此,广角镜头的畸变一般都大于标准镜头或长焦镜头。无论是哪一种镜头,哪一种畸变,缩小光圈并都不能改善畸变。

上面所有的像差都是单色光像差,如果被测物被白光灯多波长光照明,那么由于不同色彩的光线波长也不一样,通过镜头的折射率也会变得不同,导致焦点所集结的点错开,就会产生色差。当出现色差后,成像的性能不但会变差,就连原本不该有的地方都会出现色彩。色像差分为“位置色像差”与“倍率色像差”两种。使用长焦镜头时可明显发现位置色像差;使用广角镜头时可以明显发现倍率色像差。如下图:

改善色像差的方法之一是要同时使用性质(折射率等)不同的玻璃镜片;另外一种是利用光线分散率非常少的特殊玻璃片。特殊低色散玻璃(ED镜片)以及萤石镜片等都是特殊镜片。随着工艺的发展,非球面镜片、纳米镀膜等都使色像差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相信未来技术的发展也会使成像更趋于理想的状态。


本文从针孔摄像机入手,我们一起学习了高斯光学模型,厚透镜成像原理以及真实的镜头组成。接下来基于成像原理学习了景深形成的原理以及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进而学习了三种常见的远心镜头的光路原理及其作用,在文章最后,我们又一起学习了六种常见的像差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从本文了解到镜头的相关知识。

(如需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欢迎加入智能算法社区,在“智能算法”公众号发送“社区”,即可加入算法微信群和QQ群)

最近一直都有分享一些成品出来,不管是跟皮件老师学的还是自己在书上看的

而我昨天贴了中夹二号机之后,一直很好奇一件事情

就是,当初皮件老师在网站上面写的制作时间是6小时

但是我第一次做,因为临时决定要做给女朋友当做情人节礼物,所以做得很赶

这次又做一个,不过断断续续的,前后大概花了一个礼拜,真正的制作时间我也不知道

所以到底能不能在6小时左右完成呢?

(老师有说过他时间是凭感觉随便写的啦,但是我还是很好奇)

很好奇,所以我刚刚决定

接下来要做的短夹,我想要把过程跟大约花的时间记录下来

顺便分享一些制作心得跟手工皮件的知识,不过不会写得太详细

因为这只是记录过程的文章,不是教学文啊

而这个记录过程我也想让那些觉得「手工的东西凭什么卖得跟名牌一样贵」的人

知道手工皮件的价值到底在哪边

这是今年我送给我老爸当做父亲节礼物的,当时也是做了好几天

光是处理边缘上蜡,我就处理了好久

这个我的皮件老师没有写制作时间,但是,中夹比短夹难,中夹要6小时

短夹看看能不能低于六小时(依时间总和计算,也就是中间不间断的做)

制作纸型的过程我就跳过不算了,这个大概要半小时吧,依版型而异

纸型裁好之后,就是第一个步骤

画轮廓(我也不知道这个步骤有没有标准名称,反正就是把你要的部份画出来)

跟我第一次做的不一样,我送给我老爸的短夹,用的是黑色义大利牛皮

这次我用的是原色牛皮,一样是义大利的

我的皮件老师常说,真的会玩手工皮件的,都比较常玩原色皮

因为原色皮会变色,随着你的使用时间越长,晒到阳光的时间越久

他会慢慢的变成焦糖色,就跟你晒太阳晒多了会变黑一样

至于变色的原理我得再查查,似乎跟皮革的油脂含量有关

ok,把皮革摊在桌上之后,稍微摆一下纸型的位置,决定你要裁切的部份

一般牛皮一定都会有比较好(例如背上的四方皮)跟比较差(例如靠近脖子的皮,皱折一堆)的部份

也可能有斑点、疤痕、蚊子叮的痕迹等等的,不是每个部分都那么漂亮

但也不是说有伤痕的部份就不能用,只是我们会尽量把它藏在看不到的地方,维持外观的美感

我买的这块皮很漂亮,大概八成以上都没什么伤痕皱折

至于,有没有那种完全没伤痕的呢?据说有,但是贵到哭爸

台湾的店家也不敢进这种顶级品,因为超级难卖掉的

决定好部分之后,就是把纸型放在皮革上面,先用大头针钉好

然后用银笔在皮革的表面(称为皮面层)直接画

(银笔一般书局就有了,我在光南买的)

至于可不可以用原子笔呢?是可以啦,但是不建议就是了,画错就很明显了啊

画好之后,一般我看其他在网路上面分享制作皮件的老师,好像大多没有下面这个东西

这是定位孔,方便对齐黏合皮革的,我老师在制作版型的时候都会画这个东西

所以这个部分我在画完之后,会用圆锥把定位孔的位置标上去

这就是皮革上的伤痕了,我把它藏在夹层中间

ok,画好了,大略从整张皮革上面裁下就行了

画轮廓大约费时32分41秒

使用原色牛皮大约1106平方公分

价钱大约234元(另外还有一小块蛇皮,我还没去买)

是用牛的脚骨(去蹄)跟胫骨去熬煮提炼的

他的作用是补充皮革的油份,维持他的柔软度

但是皮革太软也不好处理,所以牛脚油脂需要上薄薄的一层就可以了

一般我们都还会把它分装成小瓶的,这个淡黄色液体就是啰

擦牛脚油用棉布就行了,我去小七买了件内衣来剪

稍微把棉布折成这个大小(比较好拿),然后沾一点牛脚油

接着用「画圆」的方式去擦,记得不要随便乱找地方就涂下去

分成几个区域擦,擦过的地方不要重复擦,才不会浪费(牛脚油也不便宜啊)

尽量别擦到每个区域中间分隔的位置,那个部分你要裁掉的,擦了很浪费

原色皮革上完牛脚油之后,接下来

对,貂就是那个貂(有看到盒子上面的图案吗?)

一般皮革保养在外面都会擦这个

貂油好像也有用在美容方面,不过在皮革上面的作用,是滋润皮革,替皮革的皮面层上光,还有轻微防水的作用

擦貂油用海绵去沾(别用魔术海绵啊,会把皮革刮坏的,一般海绵就好)

我用化妆棉去沾(大创买的,一包十几个才39块)

不过牛脚油别用海绵擦喔,据说放了一段时间会超级臭

一样别擦到要切掉的部份,会浪费

ok,这个部分很快,我算有点熟练了,貂油牛脚油大约十分钟搞定

貂油牛脚油在这个部分花的钱就不计算了

以上的步骤就把皮革的表面,也就是皮面层处理完毕了

在擦床面处理剂之前,为了避免浪费

我会先做「粗切」的动作,也就是大略的沿着轮廓切掉多余的部份

但是不要切得太接近你画的线

粗切完成,大约这样的範围就可以了

如果你画的轮廓都很接近,彼此之间的间隙不大,也可以不用在这个步骤切开

多余的部份很多再切即可

切除的皮原则上是要丢的

但是你可以先放着,有时候会有用,做完再丢或者有其他利用再说

皮革背面很粗糙的部份,称为肉面层

我买的这块皮的肉面层算好看了,比较好的皮会连肉面层都好看

有些皮的肉面层会毛毛的,会掉屑,这时候就要用床面处理剂来处理

床面处理剂是用来处理肉面层,还有皮革边缘的

目前我知道有无色、黑色跟茶色的,我送给我老爸的皮夹就有用黑色的处理过

据说用CMC也可以,不过我没用过

上床面处理剂的工具,是用上胶片

别小看它,这片塑胶板好像要两百块的样子,真是不知道他在贵啥,但是很好用

使用方式,先蘸一点床面处理剂

抹在皮革肉面层的中央,然后用「刮」(台语来说就是ㄎㄠ)的方式,由内向外刮

尽量小心边缘的部份,别这样

撇开浪费不说,床面处理剂是用来处理肉面层的

所以请尽量不要沾到皮面层

为什么呢?因为沾到皮面层之后,如果你以后要上貂油或牛脚油保养

这时你就会看到你沾到床面处理剂的部分会留下痕迹,虽然等貂油或牛角油被吸收之后就看不到痕迹了

但是这种事情能免最好,上面这种情况,如果皮革稍微移动一下就会沾到皮面层了

不过这也是为什么稍微留一点要切除的部份的原因,起码机率会降低一点

擦完床面处理剂之后,请用这枝「磨缘棒」来稍微打磨一下肉面层

稍微磨一下就好,看到光泽就行了

上床面处理剂大约花费14分13秒

有些手工皮件职人会用这种刀来切

这是裁皮刀,而且种类很多,有些职人甚至会去订做顺手的刀

你当然可以用这种刀,但是有几个问题

首先,我的老师常常说的

据老师说,磨刀得用四块磨刀石,而且超贵

当然现在有可以替换刀片的裁皮刀,你有钱是可以用这种啦,但是

你可以去估狗一下裁皮刀的握法,是倒握刀柄的方式,刀刃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切皮

这种切法有个好处,就是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刀刃切在哪裡

但是啊,你绝对很难马上适应这种握法来切东西

所以啊,结论,我们用你熟悉,而且从小用到大,搞不好还很会用的一种刀

至于美工刀要用哪种,我懒得写了,有机会再说

你要用其他刀也可以,我老师说得好,你如果有办法切得好,就算用菜刀切也可以

我还看过有人用那种看起来是拿来干架的小刀来切皮的,超帅

即使在数学上,线是没有面积的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你画线当然会有一个宽度

所以一般来说,你切皮应该切在线的内缘

为什么呢?因为你制作纸型的时候,皮革上纸型的面积是你要的部份

但是你拿银笔画线时,是画在这个範围的外缘,换句话说,那是你不要的部份

不要的部份当然切掉最好,顾客也不会愿意看到商品上面有银线吧?

但是如果你初学,怕切坏的话,可以切在线的中间没关係

因为之后会有削边或者磨边的动作,可以把这个部分处理掉

细切部分耗时36分54秒

但是这裡我只切了大部分,有几片因为短夹制作流程的需求,得先经过某些程序才能切

等下解释,不过一般来说,这裡就该切完要用的材料了

画线打孔应该是接下来的步骤,不过这条长条型的得先处理

Why? 因为皮革缝制之前,得先把针孔打好

但是你不是真的在上面「挖」个洞,而是像刀子一样「戳」个孔

这两个动作的差别就在于,后者会把皮革撑开

所以你整排洞打好之后,这个长条型的皮革会变得比原来长

为了避免后来皮革接合造成长短不一的状况,所以先连着打洞

而打洞的步骤,是先画线

接下来用「二菱斩」来压记号

「菱斩」是用来在皮革上面打洞的工具

他打出来的洞是菱形的(为了让缝线成为整齐的平行斜线)

一般常见的有单菱斩、二菱斩、四菱斩比较常用

当然还有其他种规格的啦,这裡就不多提了

我用的是日本ELLE制造的菱斩,菱斩的间距(刀尖跟刀尖之间)是4mm

我老师给的版型也是算好4mm的倍数,所以要用这个规格的

我有叁种菱斩,单菱斩、双菱斩、四菱斩

通常我用双菱斩来压记号(因为最准)

四菱斩打直线的洞(四菱斩的间距比较可能有误差,但是一排打下来的洞比较直)

单菱斩来打转角部分的洞

压孔打洞的技巧也不多谈了,这不是教学文啊,写下去没完没了

一排记号压下来之后,调整好间距,就准备打洞了

但是晚上我不想吵到前后左右上下的邻居跑来围殴我

所以今天的进度就到这裡吧,压孔调整的时间大约叁分钟左右

目前总花费时间大约1小时36分48秒左右

冒着真他妈的大雨出门去皮行买蛇皮,结果他们没有卖

以后也没有打算进!雪特

我就这样湿了大半身的白跑了一趟

于是回家赶紧打电话问功夫

没想到得到另一个噩耗,昨天做的好像发生失误

当然,失误乃兵家常事(是吗?)

怎么失误的我们也要照样记录下来

接续昨天的部分,那个长条在压完记号之后,就可以打洞了

因为是直线的关係,我用四菱斩打

菱斩记得要拿直,否则洞会歪掉喔

至于为什么皮革叠合的部分不黏在一起之后,一口气打

这个有机会再说(要图解啊)

孔打好之后,最后这几片就可以裁下来了(悲剧的开始)

这部分裁皮大约花费5分钟

裁完之后,我拿起来试着组合所有皮革,看看形状位置正确与否之际

觉得好像有点怪怪的,结果傍晚打电话去问功夫之后

果然发现我少打了转弯部分的孔

悲剧啊~左右各少两个孔

不过幸好孔数不多,补上去之后,皮革延展的幅度应该很小,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只好去另一家皮行看看了,大雨可以适可而止一点吗?

好,解决失误之后,在画线打孔之前

得先把一些「非叠合」的部分做修边的动作

例如底下这几片,就得先把开口的部分修边打磨

短夹内裡我都用厚度1.2 mm的皮,这个厚度用小1号修编器就行了

修边的方式,是将修编器拿倾斜45度向前推

这个要稍微练习一下,我初学的几个礼拜,常常在家裡面拿废皮来练习修边

一般来说越硬的皮越好削,所以你牛角油上太多的话,这个部分可能会很棘手

皮面层跟肉面层要各削一次

修边虽然熟练了,但是也花了不少时间

这几片修完大概花了我17分05秒

削完之后,边缘就会变成半圆的弧形

可以造成收边的效果,视觉上会让皮革看起来薄一点

有些教皮件的老师会不修,直接上处理剂

是不是刻意还是有其他理由,这我就不知道了

拿出床面处理剂,在边缘涂上薄薄的一层

尽量不要碰到皮面层(其实碰到一点点无所谓啦)

不要一次涂一大段,一小段一小段处理就好

涂完之后,用磨缘棒打磨

磨缘棒的上端有几个沟槽,最好配合皮革厚度来选择用哪个沟槽来打磨

但是跟处理肉面层不一样的是,这个部分要打磨得很仔细

每一段我大概会来回磨一百次以上

要磨到边缘反光、亮晶晶的为止

我老师常说,要磨到「ㄍㄧㄣ」

这个部分认真起来,是非常花时间的

至于有一些比较难用大枝磨缘棒磨到的地方

像是箭头指向的地方,怎么办呢?

自制的小磨缘棒,皮件玩久了,这个东西最好自己做个几根

有些在夹层中间或者像是上面那样在夹角的部分,这种小枝的就很好用

接下来准备打孔,打孔之前,位了让一排孔整齐,得先画线

一般用的是这种像圆规的东西,他叫间距规

用法是,先把间距规调整到你预备画线的位置和边缘的距离

一边顶着边缘,一边往后拉,就可以在皮革上面留下一条浅浅的压痕

这个也要练习一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皮革表面已经上过貂油,很容易让间距规滑掉

滑掉就很容易在皮革表面的其他地方留下伤痕,这样皮革不是不能用,很丑而已

不过我的习惯是在直线的地方,用圆锥跟直尺画线

转角的地方我才用间距规

因为有时候皮革的边缘没有切整齐,你间距规顶着边缘画,会很容易画歪

所以直接拿尺跟圆锥拉定位孔到定位孔,会比较准

画线大约花费10分09秒

画完线之后,就准备打孔了,打孔前得先压记号

冒着真他妈的大雨出门去皮行买蛇皮,结果他们没有卖

以后也没有打算进!雪特

我就这样湿了大半身的白跑了一趟

于是回家赶紧打电话问功夫

没想到得到另一个噩耗,昨天做的好像发生失误

当然,失误乃兵家常事(是吗?)

怎么失误的我们也要照样记录下来

接续昨天的部分,那个长条在压完记号之后,就可以打洞了

因为是直线的关係,我用四菱斩打

菱斩记得要拿直,否则洞会歪掉喔

至于为什么皮革叠合的部分不黏在一起之后,一口气打

这个有机会再说(要图解啊)

孔打好之后,最后这几片就可以裁下来了(悲剧的开始)

这部分裁皮大约花费5分钟

裁完之后,我拿起来试着组合所有皮革,看看形状位置正确与否之际

觉得好像有点怪怪的,结果傍晚打电话去问功夫之后

果然发现我少打了转弯部分的孔

悲剧啊~左右各少两个孔

不过幸好孔数不多,补上去之后,皮革延展的幅度应该很小,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只好去另一家皮行看看了,大雨可以适可而止一点吗?

好,解决失误之后,在画线打孔之前

得先把一些「非叠合」的部分做修边的动作

例如底下这几片,就得先把开口的部分修边打磨

短夹内裡我都用厚度1.2 mm的皮,这个厚度用小1号修编器就行了

修边的方式,是将修编器拿倾斜45度向前推

这个要稍微练习一下,我初学的几个礼拜,常常在家裡面拿废皮来练习修边

一般来说越硬的皮越好削,所以你牛角油上太多的话,这个部分可能会很棘手

皮面层跟肉面层要各削一次

修边虽然熟练了,但是也花了不少时间

这几片修完大概花了我17分05秒

削完之后,边缘就会变成半圆的弧形

可以造成收边的效果,视觉上会让皮革看起来薄一点

有些教皮件的老师会不修,直接上处理剂

是不是刻意还是有其他理由,这我就不知道了

拿出床面处理剂,在边缘涂上薄薄的一层

尽量不要碰到皮面层(其实碰到一点点无所谓啦)

不要一次涂一大段,一小段一小段处理就好

涂完之后,用磨缘棒打磨

磨缘棒的上端有几个沟槽,最好配合皮革厚度来选择用哪个沟槽来打磨

但是跟处理肉面层不一样的是,这个部分要打磨得很仔细

每一段我大概会来回磨一百次以上

要磨到边缘反光、亮晶晶的为止

我老师常说,要磨到「ㄍㄧㄣ」

这个部分认真起来,是非常花时间的

至于有一些比较难用大枝磨缘棒磨到的地方

像是箭头指向的地方,怎么办呢?

自制的小磨缘棒,皮件玩久了,这个东西最好自己做个几根

有些在夹层中间或者像是上面那样在夹角的部分,这种小枝的就很好用

接下来准备打孔,打孔之前,位了让一排孔整齐,得先画线

一般用的是这种像圆规的东西,他叫间距规

用法是,先把间距规调整到你预备画线的位置和边缘的距离

一边顶着边缘,一边往后拉,就可以在皮革上面留下一条浅浅的压痕

这个也要练习一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皮革表面已经上过貂油,很容易让间距规滑掉

滑掉就很容易在皮革表面的其他地方留下伤痕,这样皮革不是不能用,很丑而已

不过我的习惯是在直线的地方,用圆锥跟直尺画线

转角的地方我才用间距规

因为有时候皮革的边缘没有切整齐,你间距规顶着边缘画,会很容易画歪

所以直接拿尺跟圆锥拉定位孔到定位孔,会比较准

画线大约花费10分09秒

画完线之后,就准备打孔了,打孔前得先压记号

我打算先组装皮夹右边的信用卡夹

跟前面一样,我用二菱斩压孔做记号,调整间距

这个部分大约花费6分40秒

直线用四菱斩,转角我用单菱斩打

这部分花费9分20秒左右

对了,说到打洞,当然底下得垫东西

一般外面大概都用胶板,就是一块方形的硬塑胶板,还满厚的

建议别用啦,因为太硬了

自己去买两块切割垫黏在一起当作打击板,不会太硬,便宜好用

我听过有些外面教皮件的老师会坚持用胶板,不知道为什么,如果不是他太不知变通

大概就是他有在卖菱斩吧

接下来我要缝合卡片夹的内缘

工具是麻线(我用白色的,基本上材质颜色看你高兴)、线针两枝(对,两枝)、还有线蜡(最上面那块)

所需线的长度的测量方式

先量你要缝的距离,然后加上大约3到4公分

接着,把上面那两条的总和距离,乘上大约3到3.5倍

这是一般情况,越厚当然就要越长,我做过一款手机套,用堆叠技法的

线段长决定之后,要先把线上蜡

来回擦到线感觉有点黏黏涩涩的就行了

缝合的方式是前后交叉缝,这个不详细说明了

不过一般来说,要缝的距离比较长的话,都会先黏合皮革才缝(怕皮革歪掉)

但是这个距离很短,盖上去直接缝就行了

如果缝的方法正确,你可以看到那一排缝线是平行的斜线

如果是机器缝的就会是直线

上面那两层缝完大约花费时间是14分36秒左右

接下来要黏上最下面那片

下面那片还没有要缝,只是先黏合上去而已

盖上去先量好黏合的範围之后

用刀背把黏合部分的皮面层稍微刮一下

让他粗糙一点,这样黏起来会比较稳固

事实上如果涂胶的部份有皮面层,最好都先刮过

刮完之后,用白胶(树脂啦,哪个牌子的没差)

在边缘涂上薄薄的一层(我上胶还是上得很烂)

跟处理边缘一样,不要一口气涂一大段,一小段一小段黏合

皮革接合之后,稍微向边缘挤压一下,挤出一点白胶来

这样才能确定边缘有接合完整,挤出的白胶用手抹掉

(皮件老师抹掉白胶之后都把他顺手涂在他工作桌的下面,我都觉得他的工作桌的桌脚肯定超软Q的)

最下面那片黏合完成之后,换调整上面那两片左右两旁的位置

两旁的那片「耳朵」尽量把他跟下方皮革密合

黏合时间大约7分45秒

贴完之后,因为孔在下方

打孔(上方两片皮革的左右两侧)

一般皮革叠合之后打洞,洞都会比较大一点

压孔打洞时间大约34秒

接下来缝合卡夹内缘,这部分大约7分3秒,过程不多说了

缝合之后,因为你贴合皮革的部分会有段差(除非你裁得很准)

红色这枝是磨边器,用他来磨平边缘

边磨就边观察,如果切面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就代表那个地方还有段差

磨边大约花了5分31秒

磨完之后,因为皮革比较厚,用2号修边器修边

最后,用床面处理剂打磨,磨到亮为止

能不看到接缝是最好的,也可以上一点磨边蜡,会更有光泽

这部分大约花费7分05秒

今天就到这边了,明天大概找时间把左边的也搞定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孔成像孔形状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