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家佛家打三高僧打一个数字?

  由于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易经文化的研究、热爱、执着,并从中受益良多,也使我对其他相关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佛、道、中医等,少年时期,受父亲及众多良师益友的影响,使我对道家修行、气功、中医、针灸有过深入的学习,但一直未有缘对佛家文化深入的接触,不过一直以来对佛家文化中所倡导的因果学说、积德行善等有着深深的感触,因此,或许是前世的善根带来的福报,使我得知了粤东地区的礼佛禅寺正在举办一个面向企业界、文化界、演艺界名人、精英招募十八位有缘人参加亲身七日出家修行体验活动,这不只是广东地区是首次,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可能是首次,幸运的是在数百人报名者之中我入选的十八人名单。

剃度前众学子与法师合影

  五月一日是正式出家、接受剃度的日子,十八位学子在上日下照大和尚一次次念诵着“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宽袍圆顶僧相现、法王座下又添孙”的口决和一次次灌顶加持后,十八位学子殊胜圆顶,僧相已俱足,成为一名“沙弥”,沙弥的意思就是“息慈”之义,息世间恶、慈济众生,并都受了沙弥十戒,因出家人都是以戒为师、以戒为本,通过持戒清净,心则获安稳,心安则得定,得定则生智。受戒完毕后,得上日下照大和尚所赐法名为为“顿自”。我们共同出家的十八人在沙弥十戒沾身的同时也都搭上了衣,袈裟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标志,此时此刻,倍感无比自豪,从此以后,要制止自己的一切不如法行为,更要精进,要受俗人受了的苦,要持俗人持不了的戒,要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度一切众生。

 正式接受上日下照法师剃度,赐予法名“顿自”

与法师列队等侯台湾上海下涛法师到来时留影

与台湾上海下涛大和尚留影

俗家变僧家,衣食住行从头学

  本次出家的初衷除了学习佛学知识外,也为了修心养性、体验生活,在寺庙的每天生活之中,时刻不在学习,无论是早课时的诵经拜佛还是中午、下午听高僧大德们讲经说法,甚至连衣食住行的小事都有修行的学问,佛家讲究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就是站立时好像松树一样,挺拔直立,不可乱动、弯曲,坐时要如大钟一样,不可晃动、偏斜,行是如风一样轻盈自然,不可忧人,脚不拖地。卧时要侧卧,如睡佛一样,不可昂卧如同僵尸。再有就是过堂(吃饭)时的学问,这是很多没有出过家的人所不知的,要进门三步问讯,吃饭时整个斋堂只有三个人可说话,其他任何人不可说话,碗筷的摆放及用法都有讲究,所谓端起碗来如龙含珠,持起筷来若凤点头,一粒米都不可掉,因出家人吃十方饭,浪费一点都是罪过。穿衣搭衣更有学问,什么样的活动应穿什么样衣服,比如早晚课、过堂、法事等都要穿海青搭衣,平时可穿大衣,劳动时要穿大褂等,海青是神圣的,入净房(卫生间)时不可穿入。

正式活动时要穿海青搭衣,与香港明星王俊堂合影

平时可穿大衣,与惠州佛教协会会长妙峰法师合影

出坡干活时穿的大褂,亲手种下菩提树

儒释道文化在冲突中又相互渗透及融合

 平心而论,之前接触和学习到的更多是儒、道家文化,如果不先把自己这“瓶子”里的水倒出来,是不会再装进去佛家文化的。其实佛教与儒道的文化冲突是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事情,主要问题即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徒的最高理想,佛家文化中常有灵魂之说,经书云:吾见死者形坏,体化而神不灭。所谓神不灭,即灵魂生生不息。特别是佛家所讲的三世因果报因,强调自已种下的种种善业和恶业,都由自己承受其果报。有的现世报,有的来世报,有的则经过二生三生,乃至百生千生,然后才得报。而儒道家思想中则讲究有其形则有其神,无形则无神,形死神灭,如《周易》系辞中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儒家文化中讲祖先积善或积恶,由子孙去承受,而主要不是本人去承受。

在佛教与儒、道发生矛盾冲突的同时,我也看到佛教与儒、道之间有很多相互渗透和融合。如果从三种文化的历史来看,佛家传入中国有二千五百多年,而儒、道文化则包含了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几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中会不会说是佛家文化在进入中国后借用了儒、道的部分思想或传统名词呢?这一点我董易奇才疏浅薄,还不敢妄下定论,但至少在一些内容上我发现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佛门有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佛经有五戒(戒杀、盗、淫、妄言、饮酒)等。在思想方面,据不少资料记载印度佛教以前是强调苦行累修的解脱方法,而现在则转变为以智解顿悟为主的解脱方法;这是不是受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呢?还有佛经讲到的五色佛:其中有东方绿色佛、南方红色佛、西方白色佛、北方黑色佛、中央黄色佛。这完全就是《易经》中阴阳五行配五方的思想学说,易经中讲东方为木属绿色,南方为火属红色、西方属金为白色……等。在发现佛家文化受儒、道文化影响的同时,其实儒、道文化的发展也一定会受到了佛家文化的影响,促使它们在形式和理论上自我调整和发展更新,如道教在神仙方术、民间信仰等基础上,可能是受佛教的影响,就以道家老子思想为理论依托而建立起来很多的戒律仪轨、经典组织等,使自己不断地完善起来。道教尊奉老子为其教主,以老、庄、文、列诸子的著作作为最根本的经典,如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尊《庄子》为《南华真经》,尊《列子》为《冲虚至德真经》,尊《文子》为《通玄真经》等。所以,就在各种文化发展方面,儒释道存在冲突,但又有相互影响和促进。我们学者最好要吸取各文化之营养精华,而去其糟粕。故古人云:要“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与同修们在寺庙一角交流心得

佛教的起源是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感受说起,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是虚假的、无常的,是苦,是我们要厌离的。一个教就从这么一个虚幻的、不实在的感受开始说起,这种说法很动人的,因为仔细想想,人往往真的生活在虚幻当中,都生活在痛苦当中,所以佛教为什么能够传遍全世界?因为释迦牟尼佛讲出了人生非常重大的一个特质,就是你的人生是虚假的。但是,一般人虚假一辈子,他还以为真实,误以虚为实,误以苦为乐,现在有智慧的人来告诉你,这是苦,是幻,所以听了佛法就会起大的触动,于是你也想从其中解脱出来,请问怎么解脱?

注:本文原演讲视频总长为198分钟,分为上下两集,分别放在第一章和第四章正文上方。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智慧的创造,早期中国文化的发皇在春秋时代,号称诸子百家。东汉班固举出九流十家,而这九流十家当中,早在西汉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特别注重六家,所以诸子百家,其可观者可归结为这儒、道、墨、法、名、阴阳,这六家。六家当中,所有中国知识分子饱读群书的人,都知道其中高明而成型态,能给人类指出人生方向的学派,只有两家,就是儒家和道家。其他都是不成型的,也可以说都是从儒道两家开出来的或可归入儒道两家的,乃至于终极地说,道家也是从儒家开发出来而可以归属儒家的;所以严格地说,整个中国文化总和起来只有一家,叫做儒家。

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当中,到了汉朝,东汉时候,又有另外一个文化传到中国来,就是印度的文化。印度的文化有很多种表现,但是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一种,而这种是他们文化的最成熟的表现,就是佛家;佛家里面又有成熟的成熟,就是大乘佛法。所以中国人吸收佛教,我说中国人吸收印度文化是从它的核心——佛教——去吸收,而且是吸收佛教成熟中的成熟——大乘佛法——所以中国人对于人类的智慧是有洞见的。自从吸收佛法以后,中国文化有什么变化?本来儒道两家,现在吸收了佛家,佛家和儒道两家有很大不同——通常我们说东西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的特色在生命的智慧,但在东方文化之中还可以做分别。也就是中国和印度的不同,这个分别除了是民族不同之外,也有智慧表现的不同。而这两种智慧表现的不同,也刚好就是智慧应有的两种表现,这两种表现总合起来,就是全部的实践智慧,所以这里也有一个完整性。自从吸收了佛教以后,中国实践的文化就完整了,于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从儒道两家变成儒释道三家。所以各位不要看不起我们古人,古人比我们贤能,古人比我们平和,比我们中正,比我们大方,因为古人可以接受外来不同的文化,接受之后努力学习。怎么学习?学到把印度文化也变成中国文化。乃至于印度人后来不信佛教了——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是没有信众的,因为他是印度教的改革者,就好像耶稣是希伯来宗教的改革者一样。所以耶稣要上十字架,这是改革者的代价;释迦牟尼后来不被印度人所信,这也是改革者的代价,这是两个可怜人!但也是两个圣人,他们明明知道要付出代价,但是,他们一定要这样做!所以伟人和伟大的信念是令人赞叹的。中国人看到了这样高度的智慧表现,不惜真诚地赞叹、尊敬、学习、效仿。所以印度佛法,尤其是大乘佛学,是靠中国人传下来的。传到近一百年,中国人又把它忘记了,日本人接去传扬;真是莫名其妙的现代中国人啊,我们对不起古人,对不起祖先!甚至我们现在又遇到西方文化,请问我们有古人的心胸吗?有古人的远见吗?有古人的大方吗?我看这一百年来的中国人是最窝囊、最无聊、最卑贱、最可耻的,因为我们丧失了思考能力,我们丧失了我们的自信,我们丧失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忘了人性里面有多少丰富的潜能,我们忘了我们的心灵到底能够容摄多少宝藏,我们忘了这些宝藏本来就在人类的心灵里面,本来就在我们的文化里面,我们忘了我们文化的方向和价值了,近代的中国人什么都忘了。所以今天我们重新来讲这套学问,这套大学问,因为中华民族要复兴了,中华文化要复兴了。但我们怎么复兴?你的心要重新活过来。我们死了一百年了,你要从源头开始活过来,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现在先讲中国的文化传统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三家里又从比较容易的外围的讲起,儒释道三家最简单明白的,就是佛家,所以我们从佛家讲起。

佛家为什么简单明白?因为它的道理每个人都知道。它如果不是这样,它就不能成为大教。如果释迦牟尼佛讲的道理我听不懂,那根本不能流传,不能动人;释迦牟尼佛讲出了人间的实况,所以它能成为大教。要了解佛教,首先你要知道印度人怎么样看待人生的,乃至于释迦牟尼佛怎么走向修行之路的,他凭什么悟道的?印度人从很早期开始,就把人生看成负面的存在。释迦牟尼佛的人生历程和我们也差不多,尤其在最初的时候,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在年轻时候,他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最痛苦的有四项,叫做生、老、病、死。请问各位,你看到了人生这四种痛苦了吗?当然有,每个人都有。那你为什么不成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看到了,是有感受的,我们看到了是:不关我事,等我遇到了再说吧;遇到再说就来不及了,没智慧了!所以佛教的原理就是一个字,由这个字可以了解整个佛教,所有人不了解这个字,或者不以这个字为中心,他说信佛是假的,他不可能悟道的。当今天下所有佛教徒,假如有人问你,佛教的最核心的观念,用一个字表达——很像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是什么?假如你不能回答,假如这个最核心的你都不了解,你怎么可能了解这个教,你怎么可以说你在信这个教?所以佛教一个字就可以表达:苦,而苦的总根源是“无明”。从无明的逐渐积累,最后有生命产生,所以生命本身是痴迷的,是不清明的,是染污的,于是众生的生命是痛苦的,乃至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是苦,无处不苦,像海一样深,像海一样大,叫做苦海,苦海无边。有智慧的人听到这四个字“苦海无边”,听到一个字“苦”他立刻悟道。

佛教就是从苦中觉悟出来的。苦,人人都知道,都感受到只是你没有正视它,乃至于你没有解决它,甘愿流落在苦海当中,头出头没,过了这一辈子。下一辈子是不是还是人?不知道。人生是无限的迷茫,无限的恐慌,你不苦吗?你以为你乐吗?有的人说、是啊,有时候虽然觉得苦,但有时候还很乐啊,但佛教说的苦,不是和乐相对的苦,它说什么叫做苦——无常即苦。你的苦固然是苦,你的乐,能乐到什么时候?它是变化的,它是会消失的,它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没有存在的理由的,是不能常保的,这个乐还是真的吗?所以乐也是苦,无处不苦。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以释迦牟尼佛悟道之后,自享法乐两个七天——“七”这个数字很神秘的,上帝创造世界,到第七天就休息,所以我们也要休息,看到这个数字我们松了一口气,还好上帝也休息,要不然我们也累死了——释迦牟尼佛悠游享受两个七天之后,便开始说法,佛教的历史说佛陀第一次说法,是坐庄严道场说很丰富广大的华严经,那是神话,其实应该不是,释迦牟尼佛刚出来说法的时候,是丐帮的帮主,很穷苦的,正因为他穷苦,而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过好日子,这种人才值得我们尊敬。信佛的人千万不要以为真的有一个大地主、一个大员外奉献给佛怎么样漂亮的园林,让他去说法——因为如果那样,便不值得我们尊敬,就好像康德说,我们宁可把耶稣看成是木匠的儿子,我们才会尊重他跟他学习,如果他是上帝的儿子,我们对他的尊敬便会减低。释迦牟尼自悟道后一直说法,直到去世为止,说了四十九年,他说的法记录下来叫“阿含经”,阿含经所记录的教导便是佛教的原始智慧,直到现在依“阿含经”而修的佛教,叫“原始佛教”。释迦牟尼佛在《杂阿含经》第一篇,算作第一次说法吧,可能在第一次说法的第一句话,就把他累积几年修行的功力直接喷流出来——我发现每一本古书的第一句话都很重要,都是全书的要旨所在,譬如最重要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这五个字,不要说五个字,《论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第一个字“学”。孟子最重要的思想是《孟子》书的第一篇《梁惠王》的第一章,孟子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读《孟子》读到这里还不醒悟,你就不了解孟子的真精神,那你读一本《孟子》有什么用?所以,你要了解中国的智慧,只要读懂《论语》和《孟子》的第一句话,也就够了,如果书读到这两句话,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圣贤,不知道中国人应该怎么做人,你凭什么去了解世界?圣贤开口见胆,从五脏六腑发出来,没有一句是虚假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力弥满!我们说第一句话很重要,当然,第二句话也很重要,其实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因为每句话都一样,都是智慧的显发,陆象山说“狮子搏虎搏兔,都用全身气力”,这种书,叫做“经典”,经典的句子,了解一句也就够了,能从一句见全体,这才叫读书的本领。读书是要有本领的,你读《论语》,读到“学”这个字,到底学些什么?怎么学?假如读书没有本领,你就一辈子不知道孔子生命的本色。

读佛经也要有本领,读四阿含,知道原始的洞见,知道它引导人生要走哪一条路。就好像你读《六祖坛经》,你要了解中国的禅宗,就要去读禅宗的代表作《六祖坛经》,要好好体会《六祖坛经》的第一句话“菩堤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释迦牟尼佛开口说法的第一句话是“当观色无常”,这个观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灵去体会,用你的心灵去照见;“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就这一句,或这一段话,就定了佛教这么一个大教的基本方向,让它可以流传两千多年乃至于还可以再传下去,传几万年,传遍人间,永不衰替。佛教三藏十二部经,讲来讲去,不是就讲个无常么?但佛教讲无常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众生从无常解脱出来。即使佛教发展到最高的教法,还是不能离开这一基本方向,大乘经典记载了佛最后的一场说法,记录为《涅槃经》,什么叫做涅槃?涅槃本来是完全的寂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现在用“涅槃”来称一个修行人的死亡——《涅槃经》就是佛陀在垂死之前的说法。到死前还说法不停,这叫做圣人——佛陀八十四岁最后的这场说法,除了交待了他一生的各种不同的法教要旨之外,最重要的是提出他和三十五岁刚开始说法时完全相反的观念,他第一次说法强调的是“苦、空、无、我”,现在强调的是“常、乐、我、净”,从“苦空无我”到“常乐我净”,是两个极端,所以你要了解佛法,要从这两个极端来了解。这两个极端分属在不同的层次,在现实层次中的万法就是“苦、空、无、我”,假如“转识成智”,将你凡夫的心灵转化成圣者的心灵,则万法就转成“常、乐、我、净”。

但是这里有些问题,初步的“苦空无我”是我们能了解的目的的“常乐我净”是我们所不能了解的。所以我们怎么去信佛教?为什么我们常说“信佛教”,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佛教”两个字我们或许懂一点,佛教就是佛的教导,但那“信”字是什么意思?我们很少说信孔子、信儒家,但是你一定要说信佛教,信佛教就类似于信基督教,或者信什么其他宗教。为什么要强调“信”字?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没有信就不知道之所以为道,就做不了功德,就不能开智慧。这里指明“信”是很重要的观念,甚至是最首出的观念,不过问题也就出在这个“信”字。信什么?佛教是信三宝。什么叫做三宝?佛、法、僧。一定要信,而且一定要信这三宝,它是一贯的。本来是要相信佛,但是佛已经不在了,我们很难直接信佛,所以你要信法,什么叫做法?佛所传的教叫作法,法在哪里?法记录在经典中,你信法等于信佛。但是法你不能自己懂,所以要有人引导,引导的人叫做僧,所以僧称为“法师”。法师就是说法传法的导师,假如不能说法传法他就不能做信众的导师,所以古人不随便称人家法师,也没有人敢自诩为法师。而且说法要说正法,正法就是指向成佛的教法,所以僧是要替佛负责,要“担负如来家业”的。但有一句话说,“和尚是佛陀的罪人”,当然,“牧师、神甫是耶稣的罪人”,“秀才是圣人的罪人”……,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懂他的教主的信念。你不懂法,而僧懂,由僧来引导你,所以你叫他师父。但你跟他学,不是学他,而是学法,所谓“依法不依人”。所以你皈依,要看你所皈依的这个僧,这个和尚、这个法师讲的法对不对,假如不对,不要信他;但是他往往是对的,至少当时比你对。等有朝一日你发现他不对的时候,要赶快转换老师,因为你是为了学法,不是为了依师;有些为人师父者太执着,叫你不可以信别的僧,信别的僧就是欺师灭祖;有时候是弟子自己执着,不敢去转益多师,转益多师就负了欺师火祖的罪。这种心态是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的,你反而罪过无边,你障碍了自己的慧命,甚至作为一个法师,你障碍了别人的慧命,是要下地狱的。

佛教的起源是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感受说起,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是虚假的、无常的,是苦,是我们要厌离的。一个教就从这么一个虚幻的、不实在的感受开始说起,这种说法很动人的,因为仔细想想,人往往真的生活在虚幻当中,都生活在痛苦当中,所以佛教为什么能够传遍全世界?因为释迦牟尼佛讲出了人生非常重大的一个特质,就是你的人生是虚假的。但是,一般人虚假一辈子,他还以为真实,误以虚为实,误以苦为乐,现在有智慧的人来告诉你,这是苦,是幻,所以听了佛法就会起大的触动,于是你也想从其中解脱出来,请问怎么解脱?刚才说了,你要信。信什么?信已经解脱了的人所说的道理。已经解脱了的人所说的道理,就等于众生不了解的道理。这样,便有一个弔诡的问题产生:你所要追寻的是你不了解的道理。虽然不了解,但只好先信再说,假如你没有这种心态你信佛就是假的,你以为自己先是懂了佛教的道理,再去学佛,那是不可以的。因为天下只有一个人了悟了人生的道理,就是佛自己;当然,假如还有另外一个人也了悟了,诸佛同一佛,他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都叫做佛。菩萨或所有的和尚,是还没有完全了解佛的道理的众生,但他们自信已经走在路途当中,所以他叫你跟着他们走,而你只能跟着他走,你不知道自己要走到哪里去,所以你只能信。这叫做佛教。

佛教传到中国来,一直发展,从汉朝经过三国、经过隋朝,到了唐朝,中国把佛教的各个宗派系统完全吸收进来,乃至于自己开宗立派。印度有的宗派中国大体都有,只要它传过来,我们就有,它还没有传过来的,中国人自己到西天去取经,再把那些法引到中国来,所以中国人学佛是认真的,中国人对文化的吸收与消化是虚心的、努力的而有成就的。除了印度传过来的,中国人自己又开出三种宗派,这三个宗派都是高明中的高明,称为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到了禅宗,算是佛法的烂熟,以六祖慧能为代表,他开口就说,“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果不善于了解这四句,你就误会了佛教,什么意思?刚才说所谓信佛,就是你所要走的路是你自己不了解的路,所以你要跟着已经了解的人去走,这叫做信。六祖慧能一开口就说“菩提自性”,菩提者,觉悟也,觉悟的能力是我本来即具的生命性质;“本自清净”,我这个可以觉悟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但用此心”,我就着我这觉而能悟的本性,发而为心——性和心有稍微不同的意思,性是指存有于生命之中的品质,心则是那品质在现实的生命中表现出来的活动,“但用此心”,就是只要就着此性此心之表现,“直了成佛”,我就可以直开智慧,了脱生死,斩断无明而成佛道。

六祖慧能讲这四句话,跟释迦牟尼佛一开始的说法——“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这两种的说法一样不一样?你说一样,我告诉你,错了;你说不一样,我告诉你,也错了。到底一样不一样?是一样,又不一样。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你要知道它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你有菩提自性吗?佛不是告诉你吗、人生怎么来的?无明。你哪有什么清净的自性?但是你没有清净的自性吗?没有清净的自性怎么成佛?这其中显然有两难,六祖慧能解决的办法是以了透了生命的最高智慧,也就是修行悟道的“果”,作为人的最初开始修行的“因”,说为“自性”。这样一下将果与因贴合,“以果为因”而成就了中国的佛法,也畅达了佛陀最初传法的本愿。

中国的佛法和印度的佛法可以是不一样的,但是它又一样,因为六祖慧能没有那么愚昧,他真的认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吗?他没有那么愚昧,他是把直了成佛这一刹那、这个当下的觉悟作为我们觉悟的因,所以说他是“以果为因”。可不可以以果为因?当然是可以的,大智慧者,因就是果,果就是因。直了成佛就是当下成佛,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能够这样一步到位修证成佛的人有多少?千百万人不得一个,所以六祖慧能特别交待:“我此法只对上上智人说”,没有上上智,不要随便去修什么禅宗,你是妄自尊大。当然你要修佛法,一定要修禅宗,要不然你永无了期。

为什么中国人能开出禅宗,等一下你会知道,它是来自中国文化的背景渗透到佛法里面去,就开创了禅宗。没有中国人的智慧,佛学不能这样烂熟,开不了像禅宗这种高明的教法的。但中国的禅宗有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的初衷?没有的。释迦牟尼一开始说话,他的深远的内在,以及高远的境界就已经涵摄了禅宗在里面。所以释迦牟尼佛才叫做佛,才叫做如来,才叫做天人师,才叫做世尊,这叫做大法,这人叫做教主。天下哪一个人不信佛,他就是没智慧者。所以,佛法是人类共同的智慧,千万不要把它摆脱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之外,你不去追究佛法,对你的人生没有什么好处的;追究了佛法,对中国文化是有意义的、对整个人生是有意义的、对全人类是有意义的。但是佛法要信得准确,要有一个方向,每一个信佛人都要反省,你以什么为佛的最原始教导,你要被引导到哪里去?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三辑《儒释道西》。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与教育思想,请关注文礼书院,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扫地僧打不过乔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