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人信天主教圣像能放卧室吗,可以在门头挂八卦吗?



1877年7月27日,法籍天主教神父董若望在九江开办诊所。

地点: 九江 类别: 医疗卫生


九江圣味增爵医院旧照 图源:《九江老照片》

1877年7月27日,法籍天主教神父董若望在九江创办江西省第一所西医院——圣味增爵医院。该院为当今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前身。


董若望神父最早在九江英租界里开设的不是医院,而是一间诊所。从这间诊所开始,西医踏上了江西的土地。诊所后来改名为“圣味增爵医院”,它也成为江西省第一家西医院。过了近20年,赴美学医归来的石美玉、康成两位女士,在租界外的九江府城内挂牌行医,后开设但福德医院(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前身,见《》)。西医进入江西26年后,南昌才有了第一家西医院。


“圣味增爵(St Vincent)”的名字挺奇怪,这是文言文时代翻译造成的。“圣(St)”是被天主教追谥的圣徒,“味增爵(Vincent)”如今多被翻译为“文生”或者“文森特”,如文森特·梵高。“圣味增爵”(San Vicente de Paúl)是一位出生于16世纪的法国神父,他创办了传教布道的遣使会和培养修女的仁爱会,后者将修女派往医院、孤儿院、养老院等机构工作,开修女走向社会之先河。

遣使会是清末天主教进入中国的四大修会之一,因其专注于向乡间贫苦民众们派遣布道使者,并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它成为第一个在江西开设医院的教会。九江“圣味增爵医院”的经费由上海仁爱会拨付,行政管理权也直接归属于上海。早期的医院规模很小,仅有病房三间。1881年,法国籍神父陶文膳在原基础上又增加3 间屋舍,规模略为增加,同年改称为“天主堂医院”。由于是法国教会所办,九江人更习惯称它为“法国医院”。1882年10月27日,上海仁爱会派数名法籍修女来九江掌管院务,医院的规模逐渐扩大。


天主堂医院旧照 图源:张廷

最初10年,医院仅设施诊所、养老院、男孤儿院,后来逐渐增设免费病房、残废所,一度设立有“保守”学堂。1919年,上海仁爱会增拨资金翻造医院房舍并扩大经营,扩建后的医院占地面积2285平方米,建筑面积3778平方米。医院同时增设了一等病房(人称“洋医院”),专门收治有钱的病人。

传教是教会开办医院的重要目的,天主堂医院对跟天主教会有关系的贫困病人施行免费治疗。如遇有危笃病人,姆姆则宣讲基督福音,临终时由神父行终傅礼或由姆姆代行,如果病人能痊愈便成为教徒。医院定期派医护人员到近郊施诊,还将简单医疗器械和少量药品免费送到病人家中,若是临时遇到危重病人就接到医院内诊治。这样,病人及其家属更容易接受基督福音而领洗奉教。


天主堂医院对面的法国教堂 图源:《九江老照片》

医院除了行医治病外,还收养一批无依无靠的男性老人,至九江解放初期,尚收养有83位老人,这些老人在此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以力争自养。医院的经费来源除了靠自身的营业收入外,还有上海仁爱会发放的补助费。

1937年,医院有病床72张,设门诊部、病房、药房、药库、洗衣房、伙房、老人堂、义学等。1941年设手术室开展疝气修补等手术,1945年始作阑尾切除术,1946年开展剖腹产手术,内科设立了肺科门诊,运用人工气腹治疗肺结核。

抗日战争时期,医院院址被日军侵占,日军在此设立“同仁医院” ,专门收治日军伤兵,而天主堂医院自身则被迫迁入九江城内仁慈堂,继续收治病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天主堂医院迁回原址。


天主堂医院旧照,约70年代 图源不详

医院院长均由外国籍教职人员担任,前后共有八任院长,分别来自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第一任院长是英国人马少提,最后一任院长是法国人高光明(1947 - 1951)。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1月3日,天主堂医院由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九江市立医院。当时有病床140张,人员89人,其中卫技人员 18名。1952年6月,成立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天主堂医院处方笺 收藏人:张廷

很多史料声称,解放后九江的这些教会医院都摆脱了教会的控制,“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实则不然,社会发展与制度变更总要有个过程,尤其是医疗卫生机构,无法立即做到新瓶旧酒到新瓶新酒。比如上图的处方笺,1952年还是在使用“天主堂医院”的名称,虽然它已经改名为九江市立医院。

此外,医院本属于教会的资产。人民政府虽然接管了医院,但仍需要向教会交付租金。直到1958年九江房改,九江市二医院的全部资产才归政府所有。下图为医院向九江市天主堂支付的租金收据。


医院向教堂支付的租金收据 收藏人:张廷

从民国中期到2000年前后,二医院一直是九江市第二大综合性医院。90年代后期,二医院的规模在全市医院中排名第二,职工总数约为第一人民医院的80%(病床数略低于妇幼保健院)。

由于地处市中心和船码头旁,与老火车站相距不远,二医院是城区中最方便市民、旅客就医的医疗卫生机构。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九江医专附属医院一步步发展壮大,而二医院渐渐落后。这座在租界中建立起来的医院,当年的优势亦成为它最大的劣势:在拥挤不堪的老城区中,完全没有拓展的空间。随着长江船运的衰落和火车站的搬迁,它的区位价值也在降低。

1995年11月8日,附属医院和二医院合并,这一合并对双方都是好事,但二医院的历史至此终结。它成为九江医专附属医院西院,后转制为九江学院附属医院西院。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西院 图源: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官网

近些年,随着市区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家用轿车的普及,西院接待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显而易见的是,这一致命问题几乎无法解决。2020年,市政府启动洋街建设项目,对原租界内的单位、建筑进行大清理,西院亦在范围之内。西院首先停止门诊服务,只保留了部分搬迁不易的诊疗项目,如放射科。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二院(十里新院区)建成后,到2022年底,西院将停止全部医疗服务。之后如何处理这些建筑,笔者不得而知。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图西院照片中,建筑外墙颇具西洋风格,甚至门头上还挂着外文和年代,其实这些都是贴皮假造的。早年的法国医院是砖木结构,50年代就已经拆旧立新,80年代又进行了第二次拆除新建。现在的九江学院附属医院西院,与圣味增爵没有一砖一瓦的关系。可以说,那座江西省第一所西医院,作为历史文物而言,早在70年前就已经消失了。

留一个坑以后填。圣味增爵医院的创建者是法籍天主教神父董若望(他不是院长),这位神父的历史笔者尚未调查清楚。清末到民国在中国活动的欧洲神父,叫董若望的不止一位,在九江开办医院的董若望很可能死于1906年的南昌教案。据称温州市的董若望医院(今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


圣味曾爵医院创始人董若望,1899年摄于河北正定府(可靠性不确定)

由于笔者每天的写作和查阅资料的工作量太大,南昌教案以及近代教会在中国的历史资料来不及细查,且不说与教会相关的史料还必须在外文网站中查询,才能确定信源的可靠性。关于董若望神父的故事,只能留待以后。如果您对他有所了解,请留言,谢谢!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主教圣像能放卧室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