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长把正方形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形,长方形的面积是否变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起始课。在经历第一次尝试后,我进行了二次修改,整体思路如下。

 课前我设计了如下前置作业:

目的是暴露学生的真实的学习基础,直面学生的学习疑惑,解决了他们的这些疑惑,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孩子们在前置作业1中,反馈回来的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从反馈的数量上看,情况1:(5+6)×2=22厘米。共有1人情况2:5×6=30平方厘米。共有29人。情况3:3×6=18平方厘米。共有21人。再进一步剖析孩子们算式背后的想法,我发现孩子们的想法却各不相同!这是那位情况1的同学的想法

 很显然,这个孩子对周长、面积的概念混淆不清。情况2的同学共有29人,通过孩子们反馈回来的想法来看,主要分三种:一种是由长、正方形的面积直接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上,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邻边相乘。这是知识的负迁移对学生学习产生的作用体现。

 一种是认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应该是两边相乘。

这种想法把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进行了简单链接,孩子们由已知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即长方形)面积是长×宽,猜想到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邻边相乘,充分暴露出学生的思维方式。

还有一种是认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面积没有变化,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应该是邻边相乘。

这种想法能充分地看出孩子们在面对“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时,不清晰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情况3的孩子们共有21个,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都量出了所需的高,并能说明需要进行平移。

 进一步剖析孩子们的想法,发现虽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却在思维上反映出两个不同的层次。层次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只是知道可以利用平移进行转化,但不清楚变化过程中的等量关系。与这些学生沟通后了解到,这种方法是由学生家长告知、培训班学习或者自学等方面得来的,并不清楚在变化过程中的等量关系,更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来进行计算。层次二: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能清楚描述转化前后他们之间的关系。

 面对前置作业反馈回来的孩子们的差异资源,我应如何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怎样设计就能层层递进,逐步推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进而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了教学实践。针对孩子们反馈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围绕以下4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问题1:这3种方法,你最能确定哪种一定是错误的?为什么? 课堂中当呈现出情况1这种想法后,孩子们立马反驳——“他求得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而题目要求的是面积。 ”通过孩子们的交流,进行小结,首先要区分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并明确此题是求面积。问题2:怎样验证哪种是正确的?以这个核心问题为引领,链接学生以前关于面积的知识经验,引出数方格。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种:①先数整格,不满一格的按半格数,最后相加即得。

②先数整格,把两个半格通过平移或旋转拼成一个整格,最后相加即得。

 ③直接把左边三角形平移到右边,按长方形的方法进行数格。

 在逐步对比这三种数法的过程中,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只有将平行四边形“割补”变成长方形,才能方便地计算出包含了几个面积单位。无形中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面动手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沟通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联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了,自此,平行四边形为何要通过“割补”转化的道理,通过学生展示的“数方格”经验的发展与完善,得以深层次地建构。

 问题3:是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面积呢?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创作了各种各样的平行四边形,有高的、有矮的、有胖的、有瘦的、有向左倾斜的、也有向右倾斜的…

 更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即高在底边延长线上的。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探究的欲望变强了,这时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感悟,从而达到深度学习。

 在探究过程中需关注以下几点,进而达到深度建构。①是不是随便剪一刀都能拼成长方形 ?②剪下后如何变成长方形?③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

 课堂中有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孩子们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随便剪,要沿高剪开。”“只有沿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通过向左或向右平移就可以拼成长方形。”“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用底×高来计算。”“我还可以沿着这条高来剪也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还可以这样剪,同样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既可以用刚才的底乘高来计算,还可以用这个底和对应的高相乘得到。”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不断引发新思考,产生有价值的思考与探究,逐步走进数学问题的本质,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深度学习。

问题4: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为什么就不对了呢?

 学生在反复拉一拉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这个过程中面积是不断变化的,其中,当变成长方形时,面积最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的过程中,变大的部分在哪里?请你指出来。

 孩子们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发现当在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的过程中,面积减少部分为图中阴影部分,此时,孩子们豁然开朗,真正地知道在“拉一拉”的过程中面积确实变了。面对看得到的变化,真正触发了学生的深度学习。但脚步并没有停下,继续追问:其实,在“拉一拉”过程中,也有不变的地方,你看出来了吗?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在“拉一拉”过程中,面积变了,但也有不变的地方——周长不变。最后,再对比这两种转化方法的过程,在“割补法”转化过程中是形状变了(周长变了),面积不变。

在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的过程中,是形状变了(面积变了),周长不变。至此,学生心中的疑惑全部消除,也就达到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深度学习。

 通过前置作业暴露的学生资源,充分剖析背后的想法,整合资源,通过4个核心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作者: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学校   王 荣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则周长不变,面积变大;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后平移,拼成长方形,则周长变小,面积不变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正方形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