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死佛陀的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

1.【佛陀故事】-一头牛触死三个人
在佛陀时代,有一天,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一个牛角触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条恶牛给他带来更多的麻烦,因此,随便多少钱就出手把这头牛卖掉了。牛的新主人买牛回家,走到半道当中,想给牛喝一点水,那头牛不但没有喝水,还凶性大发,又用牛角把新主人给触死了。新主人的家人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刻把这头牛杀死,然后挑到市场上去卖。有一个农夫贪便宜,买下了牛头。因为天气炎热,半途中,他坐在树底下乘凉,就把牛头高高地挂在一棵树上。谁知道,系牛头的绳子突然断裂,重重的牛头从树上摔下来,居然把这个农夫的头打昏,最后死亡了。一头牛害死了三个人,整个地方都是纷纷议论。后来传到频婆娑罗王——当时这个国家的皇帝的耳中,他觉得这个事情不可思议,就去请教佛陀。
佛陀解释说,在过去世,有三个商人相约到外地去做生意,他们为了省钱不愿意住旅店,特地到一个老夫人家里借住。本来双方约定要付老夫人租金,但是到了第二天,这三个商人趁着老夫人外出的时候,竟偷偷地溜走了。老夫人发觉之后,非常愤怒,就拼命地去追他们,想索取欠款。三个商人因为担负着沉重的行李,很快被这个老夫人追上。这三个商人以为她年老可欺,赖账不还,还恶言恶语地侮辱这个老夫人。老夫人对他们无可奈何,她恨得咬牙切齿,愤恨地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无赖,欺负我年老孤单,你们以后会有报应的。今生我虽然拿你们没有办法,等到来生我变成一头牛,我也要报仇杀死你们,以泄我心头之恨。”佛陀继续说:“那头凶牛就是这个老夫人的前世,而同日被牛角触死的三个人,就是欺负老妇人的那三个商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果丝毫不爽,更显示了人的怨恨为什么这么可怕。一个人如果怨恨别人,在心中就像毒咒语一样,将自己咒进了因果报应的罗网,恶化了本来还不算严重的因果关系。因为怨恨,才会冤冤相报。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愿力多么强大。如果我们将这个愿力用在学佛上,我们一定能够求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愿力用在伤害别人,下辈子你一定会来报仇,那么,你可能就只能投人或者投畜生,再来人间冤冤相报。想一想,你们周围有很多人,为什么这么恶、这么恨你啊?为什么让自己这么想不通、这么难过啊?说不定就是你们上辈子的冤结还没有化解,才到人间继续来还你们的债啊!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170421

2.【佛陀故事】-解释生命的长短
佛陀当年在祗树给孤独园,一位年轻人愁容满面,他见到佛陀,泪流满面地说:“佛陀,我父亲生病过世了,父亲是一个很好的人,但是为什么好人不长久啊?“佛陀说:“你听我讲过生老病死、人生无常吗?来到这个世界岁数是有限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走的这一天。”年轻人说:“但我不觉得我父亲年老了。”佛陀解释生命长短的时候说:“人的寿命不是岁数而定,而是他在人间的缘分有多长,他的时间就有多长,生命就有多长。” 年轻人又说:“佛陀,我父亲舍此身后,是在天堂还是在地狱?请佛陀加持,能不能让他往生到天堂?”
佛陀觉得烦恼占满年轻人的心,就说:“难得你很孝顺,我答应为你父亲加持。”(想一想,佛陀当年这么伟大的一位佛菩萨,他也是谆谆善诱地去开导众生)。佛陀找来了两个壶,把一个壶里灌满了油,另一个放一些石头,他们来到了河边,佛陀说:“石头好比业障,油好比善业,我现在将两个壶放在水中,你看一看。”结果装满石头的壶沉下去了,放油的壶浮在了水面。
佛陀说:“你们用心祈祷,让油下沉,石头浮上来吧。来,大家一起祈祷吧!”众生知道无论怎么乞求,石头一定是往下的,而油一定在上面。
佛陀笑着说:“行善就像在壶放油,造恶就是在壶里放一块石头。当你的生命终结的时候,善业往上升,恶业往下沉,这就是事实,不是靠谁加持就能得到好的境界,这就如同石头无法靠着祈祷浮出水面一样。
所以,人在往生之后,完全取决于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我们在生前要有正确的心态,在世间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要弃恶从善,懂因果,不要因为一些人间的欲望而造下了恶因恶果,让自己这颗心永远不能往上,只能下沉啊!”

3.【佛陀故事】-度化500户人家
在佛陀的时代,在舍卫国的东南方——佛陀当年居住的那个国——有一条大江,这条大江又深又广,在江河的岸边住了500户人家。他们从来没有听闻过道德的精神和佛法的真谛。当地百姓个个都个性刚强,横行无忌,脾气大得不得了,很难调伏,动不动跟人家吵架,动不动跟人家打架。而且他们很贪,经常喜欢骗人,违法犯纪,以此为乐,就是他觉得骗人很开心。你们不要以为,现在都有啊,很多人骗人家,吹了牛之后“我没有啊!”人家一看“哦,是吧?”走掉了。骗人为乐。

有一天,世尊了解了500户人家因宿世累积的福报,如今得度因缘已到,可以去度他们了。于是世尊就来到江边,坐在一棵大树下准备度化他们。佛陀那个时候很可怜的,自己一个人坐在大树下等人家过来,想想看,佛陀当年度 人弘扬佛法多难啊。村民经过此处,一看佛陀,“这个人庄严相,三十二法相”,你们到庙里看见的佛陀的相庄严不庄严?漂亮吧,这个头发非常庄严,像你们这些都是到店里去卷出来的。

这个时候个个为之摄受,欢喜赞叹:“哇,这个人怎么这么庄严的!”并前往佛陀身前礼拜问询,殷勤问佛陀是否用过斋饭。后来他们慢慢知道他是佛陀了,希望能够借此殊胜的因缘供养佛陀。佛陀非常慈悲地引导大家:“来来来,大家席地而坐。”大家坐在那里,佛陀为大家宣说佛法真理。但是这500户的村户人家,由于欺诈的习性深重,对佛陀的教诲无法生起正信。很难啊,有的人很难度的。于是佛陀就变出一个化身,化作一位修行人。佛陀这个神通不得了的,他自己坐在这里,化出一个修行人,从江的另一边,直接从江面上这么走过来,走到这个岸边。

所有的人都看到岸边,这个人走到佛陀面前,用虔诚恭敬的心向佛陀顶礼,并长跪合掌,希望能听佛陀说法——实际上是佛陀的化身。
这个时候那一帮百姓看见了,“哇!这个人不得了,他有这么大的能力可以从江的另一边走到这一边。”其中有一个人就向前去问那个人:“行者,我们家族住在这江边已经有好几代了,我们从来没有看见人能够从水面上这么走路。请您告诉我,您是什么人,竟然有如此的神通能在水面上行走。您能告诉我们吗?”用神通把大家吸引住了。

这个行者答道:“我住在此岸对面的村落,因为我深信佛法,一直殷切期望能求得无上的智慧。当我听到佛陀在此岸说法,我马上想搭船过来听佛陀演讲,但是没有渡船,我便急着问那边岸上的一个人家:‘这条河有多深?’对方说:‘这水只不过到你的脚踝,你可以直接涉水走过去的。’听完了他的话,我自己深信不疑,就从那边走了过来,我根本没有什么神通。”

佛陀在边上赞叹道:“善哉善哉,人若能够坚信佛法,便可以渡过生死苦海,能踏水面渡过这条数里宽的江面,又有什么好惊奇的呢?”其实佛陀的意思你们现在明白了吗?就是让别人看到:你坚信佛法,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事情你都能够做到的。

于是释迦牟尼佛就说偈道: “信能渡苦海。”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相信佛法的人,只要你相信了,你就能渡苦海。“摄持为船师。”如果你能摄守佛法,把持自己的正信正念,你就是“为船师”,就是这个船,你就是船长。
“精进除苦恼,智慧到彼岸。”……佛陀讲得很多。我再抽几句比较经典的跟大家讲一下。
“爱乐无为者”,就是你对爱和快乐不去执著,觉得没有关系、无所谓的人。“一切缚皆解”,如果你对快乐和爱不去执著,“我这个人整天不追求这种爱、快乐”,你这个人“一切缚皆解”,就是全部解掉了。

“信乃得道行,奉法致灭度,从闻得智慧,所到皆光明。”

“诚心与戒律,慧能行世道”,就是一个人的诚心还有守戒律,你的智慧能够“行世道”,就是能够在世间所向披靡。

佛陀还没讲完呢。佛陀最后说了十个字:“健夫度因慧,从此脱苦海。”意思就是说,我们拥有健康的思维,能够度过所有的因缘,得到智慧。

村里的人听完了佛陀的偈子,亲眼看到对佛法信心的证明,便一同在佛陀的座下受持三皈五戒,从此对佛法深信不疑,不再退转,并依照佛陀的教诲欢喜奉行。所以,佛法就在这个村中普遍传扬,人们也改恶向善,勤修善法,整个村庄到处呈现着富乐欢喜的景象。

这就是《法句譬喻经》当中的“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佛法像大海一样地深和广,只有你相信,你才能进入佛海。只要对佛法的真理坚信不疑,自然智慧开启,得到心中的清凉自在,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和解脱。所以修行人无论遇到顺境逆境,乃至任何恶劣的环境,信心不能退。我们要依着正信,精进不懈怠,最后你一定能够成就佛道,永断生死,长存快乐。

吴老师语:西方佛陀叔本华——西方哲学用的体系是怀疑论和实在论两条线,没叔本华的事。他属于意志哲学,跟佛教一类,可以用此来理解佛教哲学“有部”到“中观”的过渡。

《叔本华》专题课根据闲者知无涯老师的音频整理,基础稿文字由群主【安端】整理提供。文字校对由群主【安端】组织群友 芦苇、玮、朱珠、双双、琥珀、虞兮、梁梁、蓝艳倾情参与。

我有一个智能手环儿,这个玩意儿有两个用:一个呢,是看自己的心跳;一个,是看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数儿。“人生是在路上”这句话是有现实意义的……人行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防止自己跌倒的过程。我们的生命亦然!生命,是一个不断抗拒死亡的过程,就如同我们走在路上,随时防止跌倒。但是,不幸的是,最后无论怎么挣扎,我们终将要与死神相遇。

死亡的问题,在对死亡的认识上,东方文明要比西方文明认识得更透彻,态度也更庄严。东方对死亡这件事无所不在,早已经洞若观火了。既然无所不在,既然不可避免,那就不去避免了……死就死吧,死正式一点!

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和日本……中国和日本这种文明叫“华人文化圈”。华文文化圈认为——重要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直面死亡恐惧时,你的态度。对吧!这是我们华文文化圈的特点,它……它已经不去避免死亡了,避免不了。但是,它重视你面对死亡时候的态度。

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要庄重威严地对待死亡!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只有这种庄重威严地对待死亡,才叫“不失君子之礼”。我们讲“礼”,礼貌的“礼”——不失君子之礼。

日本是武士文化——只有庄重威严地对待死亡,才不失武士高贵的义理。它那个不叫“礼”,它叫:义理。把死亡的意义提高到了“道”与“义”的层面上,那就超越了对死亡本身的恐惧啦……有所谓“视死如归家”!有所谓“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死亡的恐惧呢,是人类宗教的摇篮,是人类哲学的开始。人类,自从有文明以来,他就无法……就是——没有办法……当然他也不愿意……当然他也不知道如何去跟死亡妥协。人类有文明,就知道有死亡,但是,没办法妥协!没有办法、不知道、也不愿意!那怎么办呢?于是,在这个文明的长河里,人类创造了数不清的哲学和神学。

自远古以来,人类对“永生”这个概念,存在着普遍信仰。究其原因,就是——人类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就是……每一个民族早期信仰都是永生信仰,大家对死亡极度恐惧呀!

人,创造了数不清的哲学和神学,都是为了解决这件事。哲学想解释死亡,神学想逃避死亡……有用吗?没用!解释没有用……为什么?就是你解释清楚了,难道你就不恐惧了吗?对吧!科学主义者,这已经清楚生与死是怎么回事儿了,他就不怕死了吗?他也怕!所以,解释没有用。

逃避呢?逃避有点儿用!但是,往哪儿逃——最后你也得面对。宗教信仰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在这个问题上!除非真正的皈依和相信,否则,死亡的恐惧和痛苦将如影随形……解决不了,没有办法!

恐惧与痛苦啊,是人生的常态,对吧!死亡就是最后那小会儿,但是恐惧……碰到事情的恐惧与痛苦,这是每个人人生活着时候的常态,时不时就来一下儿。

那,作为人,在本能上是怎么去面对和解决我们人生中遇到的这些恐惧与痛苦呢?叔本华说:“疯狂”!我们用疯狂来面对和解决。

疯狂,是人类医治痛苦的一种本能手段。所以,哲学家看起来像疯子的人最多。我在“佛教净土宗”的课里讲过昙鸾大师,讲昙鸾大师的时候,我说——痛苦就会造就伟大的灵魂,痛苦就会令人深入地思考。所以,只有痛苦的哲学课……没有什么扯淡的——幸福的哲学课。幸福的,那叫:鸡汤。

当直面痛苦的时候,人类的第一选择都是——逃避!对啊,没有几个英雄好汉……说——面着就上……对着就上!人类第一选择就是——逃避。而逃避痛苦的方法之一便是——疯狂!为什么要用疯狂呢?用点儿别的不行吗?因为疯狂,会让人产生遗忘,这是“生存意志”的一个副产品。人类要生存,这个“意志”它有一个副产品,就是——疯狂。疯狂让人产生了遗忘!为了挽救生命,疯狂,它对人类的记忆、思考和意识进行了中断——它是为了救你!这是“生存意志”产生的。

当面对痛苦的时候……当然啦,不是每次痛苦都让你那么痛苦啊,痛苦有大、有小……对吧?苦器有大、有小……痛苦有大、有小……面对痛苦的时候,人类想了很多自救的办法,那不是上来就要疯狂,对吧!你这……太有病了……比如酒精啊、药物啊……等等,其实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针对思想、记忆和意识进行麻醉,进行中断……忘掉痛苦的记忆。

因为,痛苦它有大有小,有的痛苦很大!对于有些经历、有些人,我们唯有忘记才能解脱,才能继续活下去。所以,疯狂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对无法忍受痛苦的遗忘,是对抗烦恼本性的一个最后的杀手锏。那,这个烦恼本性……疯狂要对抗的,就是“意志”。

痛苦越大,医治它的疯狂就越大;痛苦到了极致,那疯狂就会相应地到极致。但是,如果疯狂到了极致,仍然不能与那个痛苦相敌,怎么办呢?对吧,我们说有的痛苦,你必须完全忘掉!忘不掉怎么办?人类只有最后的避难所,就是——自杀。

自杀这件事情,是一切宗教都坚决反对的!而且,在宗教的教义上,都给自杀很重的惩罚。我们说的是“一切宗教”都坚决反对自杀,但不是所有的文明都反对自杀哦!也不是所有的文明都对自杀持有负面看法哦!有的文明,对自杀就持有正面看法,最典型的就是日本——认为自杀是高贵的,即使是敌人,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

自杀呢,从叔本华的“意志论”角度讲,确实是高贵的……呐,这不是瞎说,它真是高贵的!因为,自杀是人类的思想对人类生存本能的征服。人活着是本能啊,是意志的本能啊!但是,理性竟然战胜了意志,生命意志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强大的本能,所有意志中最强大的意志,竟然被人类所演化出来的理性所征服了?人类伟大不伟大!

这是一场虽然可悲,但是非常伟大的胜利!因为在这一刻,大自然失败了,个体理性击败了自然意志,个体人击溃了上帝——人打败了神!知道为什么宗教教义都坚决反对自杀了吧……

但是,这个伟大的胜利,它只属于个人!而且,这场胜利——有胜利,没有光荣!物种是不灭的啊,在物种内部,意志依旧存在。世人只会以弱者的名义去嘲笑自杀,并且从“结果论”来说,对死亡一笑了之。

菩萨闭目,佛陀断首?黑神话深度考究—黄眉:你说佛死了之后,都去哪儿了呢? 菩萨闭目,佛陀断首?黑神话深度考究—黄眉:你说佛死了之后,都去哪儿了呢?

画面的确很棒,而且都是值得考究的。等待游戏出来后的效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害死佛陀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