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消失不见了会发生哪些现象发生?

1.2天文学概述(一)

1.3天文学概述(二)

1、【单选题】全天星空按照北半球春分、夏至、秋分以及冬至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可依次划分为( )

26、【单选题】全天星空按照北半球春分、夏至、秋分以及冬至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可依次划分为( )

8、【多选题】下列关于天体视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D、每天同一时刻月亮的位置逐日东移是天体周年视运动的表现

9、【多选题】下列关于天球坐标系与天体周日视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B、每日天体的地平坐标与时角坐标随着天体向西的视运动,与时俱增
    C、地平坐标系的方位流失不均匀,时角坐标系的时角值流逝均匀
    D、地球不同经度地区,对应始圈不同,同一时刻天体在不同地区的地平坐标与时角坐标也不同

7、【多选题】下列关于天球坐标系与天体周年视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B、恒星没有明显的周年视运动,太阳系天体有明显的周年视运动
    C、天体赤道坐标与黄道坐标表示的是从地球上观测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 与地球自转无关,一天内的变化很小
    D、太阳系天体沿黄道的周年视运动会导致天体的黄经和赤经“与日俱增”

3.10小结及章节测验

50、【多选题】下列关于天体视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D、每天同一时刻月亮的位置逐日东移是天体周年视运动的表现

55、【多选题】下列关于天球坐标系与天体周日视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B、每日天体的地平坐标与时角坐标随着天体向西的视运动,与时俱增
    C、地平坐标系的方位流失不均匀,时角坐标系的时角值流逝均匀
    D、地球不同经度地区,对应始圈不同,同一时刻天体在不同地区的地平坐标与时角坐标也不同

56、【多选题】下列关于天球坐标系与天体周年视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B、恒星没有明显的周年视运动,太阳系天体有明显的周年视运动
    C、天体赤道坐标与黄道坐标表示的是从地球上观测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 与地球自转无关,一天内的变化很小
    D、太阳系天体沿黄道的周年视运动会导致天体的黄经和赤经“与日俱增”

4、【单选题】下列关于折射望远镜说法不正确的是( )
    B、折射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是凸透镜和凸透镜的组合,也可能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组合,前者成正像,后者成倒像
    C、折射望远镜的重量和造价随口径快速上升,世界最大的折射望远镜的口径约1.02m

8、【多选题】下列关于折反射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折反射望远镜相对于反射望远镜在反射镜的远端加装了改正透镜
    B、施卡式和马卡式等混合式望远镜的出现解决了典型折反射望远镜不能目视的问题
    C、马卡式采样的双面弯月形改正镜,制造工艺难度较大,不可制作大口径望远镜
    D、施卡式采用的单面波浪形改正镜,制造工艺难度较小,可用于制作大口径望远镜

2、【单选题】天文望远镜的极轴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4.12小结及章节测验

16、【单选题】下列关于折射望远镜说法不正确的是( )
    B、折射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是凸透镜和凸透镜的组合,也可能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组合,前者成正像,后者成倒像
    C、折射望远镜的重量和造价随口径快速上升,世界最大的折射望远镜的口径约1.02m

22、【单选题】天文望远镜的极轴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45、【多选题】下列关于折反射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折反射望远镜相对于反射望远镜在反射镜的远端加装了改正透镜
    B、施卡式和马卡式等混合式望远镜的出现解决了典型折反射望远镜不能目视的问题
    C、马卡式采样的双面弯月形改正镜,制造工艺难度较大,不可制作大口径望远镜
    D、施卡式采用的单面波浪形改正镜,制造工艺难度较小,可用于制作大口径望远镜

5.17小结及章节测验

6.35.2 太阳系:天体分类

6.45.3 太阳系:运动演化

6.16小结及章节测验

3、【多选题】下列关于月球地质说法正确的是( )

7、【多选题】下列关于月球说法正确的是( )

16、【多选题】下列关于月球说法正确的是( )

5、【多选题】下列关于恒星视差与光行差说法正确的是()
    A、恒星的周年视差通常导致恒星投影位置沿年视差椭圆的半径方向偏离平均位置
    B、恒星的光行差通常导致恒星投影位置沿年视差椭圆的切向方向偏离平均位置

23、【多选题】下列关于恒星视差与光行差说法正确的是()
    A、恒星的周年视差通常导致恒星投影位置沿年视差椭圆的半径方向偏离平均位置
    B、恒星的光行差通常导致恒星投影位置沿年视差椭圆的切向方向偏离平均位置

12、【多选题】下列关于昼长与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说法正确是( )
    A、昼长变化以赤道为中心,向两侧呈现翘翘板似的匀速增长与递减
    B、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以直射点为中心,向两侧呈现翘翘板似的加速增长与递减
    D、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两侧呈现对称式匀速增长与递减

5、【多选题】地球现有轨道参数配置下( )
    A、黄赤夹角和偏心率导致热量在季节上的分配在北半球是抵消的
    B、黄赤夹角和偏心率导致热量在季节上的分配在北半球是叠加的
    C、黄赤夹角和偏心率导致热量在季节上的分配在南半球是抵消的
    D、黄赤夹角和偏心率导致热量在季节上的分配在南半球是叠加的

6、【多选题】下列关于地外行星天象说法正确的是( )
    B、地外行星的大冲是其位于近日点附近,而地球处于远日点附近时
    C、地外行星的小冲是其位于远日点附近,而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时

6、【多选题】下列关于日月食持续时间正确的是( )

4、【多选题】下列关于日月食限说法正确的是( )
    B、月食限是地本影轮与日轮相切时,黄白交点到地本影轮的黄经差
    D、月食限是地本影轮与月轮相切时,黄白交点到地本影轮的黄经差

3、【多选题】下列关于北半球夏半年天体视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B、夜间黄道在赤道下,黄道上的黄道星座的赤纬为负,中天高度低,出没方位偏南
    C、夜间黄道在赤道下,黄道上的行星的赤纬为负,中天高度低,出没方位偏南
    D、夜间黄道在赤道下,黄道上的月球的赤纬为负,中天高度低,出没方位偏南

4、【多选题】下列关于北半球冬半年天体视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B、夜间黄道在赤道上,黄道上的黄道星座的赤纬为负,中天高度低,出没方位偏南
    C、夜间黄道在赤道上,黄道上的行星的赤纬为负,中天高度低,出没方位偏南
    D、夜间黄道在赤道上,黄道上的月球的赤纬为负,中天高度低,出没方位偏南

9.22小结及章节测验

94、【多选题】下列关于昼长与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说法正确是( )
    A、昼长变化以赤道为中心,向两侧呈现翘翘板似的匀速增长与递减
    B、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以直射点为中心,向两侧呈现翘翘板似的加速增长与递减
    D、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两侧呈现对称式加速增长与递减

96、【多选题】地球现有轨道参数配置下( )
    A、黄赤夹角和偏心率导致热量在季节上的分配在北半球是抵消的
    B、黄赤夹角和偏心率导致热量在季节上的分配在北半球是叠加的
    C、黄赤夹角和偏心率导致热量在季节上的分配在南半球是抵消的
    D、黄赤夹角和偏心率导致热量在季节上的分配在南半球是叠加的

102、【多选题】下列关于地外行星天象说法正确的是( )
    B、地外行星的大冲是其位于近日点附近,而地球处于远日点附近时
    C、地外行星的小冲是其位于远日点附近,而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时

123、【多选题】下列关于日月食持续时间正确的是( )

126、【多选题】下列关于日月食限说法正确的是( )
    B、月食限是地本影轮与日轮相切时,黄白交点到地本影轮的黄经差
    D、月食限是地本影轮与月轮相切时,黄白交点到地本影轮的黄经差

136、【多选题】下列关于北半球夏半年天体视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B、夜间黄道在赤道下,黄道上的黄道星座的赤纬为负,中天高度低,出没方位偏南
    C、白天黄道在赤道下,黄道上的太阳的赤纬为负,中天高度低,出没方位偏南
    D、夜间黄道在赤道上,黄道上的月球的赤纬为正,中天高度高,出没方位偏北

137、【多选题】下列关于北半球冬半年天体视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B、夜间黄道在赤道上,黄道上的黄道星座的赤纬为正,中天高度高,出没方位偏北
    C、夜间黄道在赤道上,黄道上的行星的赤纬为正,中天高度高,出没方位偏北
    D、夜间黄道在赤道上,黄道上的月球的赤纬为正,中天高度高,出没方位偏北

10.10小结及章节测验

11.11小结及章节测验

10、【单选题】全天星空按照北半球春分、夏至、秋分以及冬至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可依次划分为( )

114、【多选题】下列关于天球坐标系与天体周日视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B、每日天体的地平坐标与时角坐标随着天体向西的视运动,与时俱增
    C、地平坐标系的方位流失不均匀,时角坐标系的时角值流逝均匀
    D、地球不同经度地区,对应始圈不同,同一时刻天体在不同地区的地平坐标与时角坐标也不同

115、【多选题】下列关于天球坐标系与天体周年视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B、恒星没有明显的周年视运动,太阳系天体有明显的周年视运动
    C、天体赤道坐标与黄道坐标表示的是从地球上观测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 与地球自转无关,一天内的变化很小
    D、太阳系天体沿黄道的周年视运动会导致天体的黄经和赤经“与日俱增”

139、【多选题】下列关于昼长与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说法正确是( )
    A、昼长变化以赤道为中心,向两侧呈现翘翘板似的匀速增长与递减
    B、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以直射点为中心,向两侧呈现翘翘板似的加速增长与递减
    D、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两侧呈现对称式加速增长与递减

  反物质和正物质的质量和电荷数是一样的,但电荷的符号不一样,是相反的。通常,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反物质则是正常物质的镜像,它们拥有带正电荷的电子和带负电荷的原子核。

  多年来,科学家渴望能够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的蛛丝马迹。近日,据媒体报道,根据国际空间站上携带的阿尔法磁谱仪粒子探测器收集到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宇宙中的反物质可能比我们认为的要更多。此前,就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反物质可能以反物质恒星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

  什么是反物质?反物质和物质是彼此的镜像吗?反物质恒星真的存在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反物质从科幻走向现实

  科学作家戈登·弗雷泽在《反物质:世界的终极镜像》一书中写道:“反物质对星际迷航中‘企业号’的运行是决定性的,要是没有反物质,就没有星际迷航。”此言不虚,在电影《星际迷航》中,反物质是星际旅行的基础,“企业号”飞船正是以正反物质湮灭产生的强大能量作为推力,实现超光速飞行。

  而在小说家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中,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反物质,仅需0.25克的反物质就足以在顷刻间毁掉梵蒂冈。

  反物质不仅存在于电影情节和文学创作中,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祖豪认为,要认识反物质,便绕不开这几个名字:

  1928年,“反物质之父”保罗·狄拉克写下了一个用来描述电子的方程,这个方程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狄拉克方程”,它使年仅26岁的狄拉克在科学界一举成名。狄拉克方程在理论上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一个电子必须有一个等量但带着相反电荷的对应粒子。狄拉克将这些新粒子称为“反粒子”。

  1929—1930年,我国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实验中观测到了“反电子”存在的痕迹,其论文为研究“正—负”电子对的产生提供了证据,在反物质的研究中,留下了中国科学家的“足迹”。

  让反粒子从理论走进现实的是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1932年,安德森宣布在宇宙线中发现了“反电子”,证实了反粒子的存在。1936年,年仅31岁的安德森凭借这一发现和科学家赫斯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5年,张伯伦和塞格雷等科学家利用高能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成功“捕捉”到了反质子,二人在1959年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随后,科学家们陆续制造出了反中子和反氘核等反粒子。

  1995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奥尔勒特带领团队进行了第三次制造反物质原子的实验,在为期3周的反质子与氙原子的碰撞实验中,一共产生了9个反氢原子,其平均存活时间为一亿分之四秒,以接近光速行驶了十几米,然后就与正物质发生湮灭。这意味着,在实验室成功制造出了第一批反物质原子——反氢原子。

  实验室成功制造出了反物质。那么,宇宙中的反物质栖身何处呢?

  1997年,美国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利用康普顿伽马射线天文台,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银心反物质喷泉)。后来的研究显示,银河系中心确有大量不明来源的反物质,但并非以“喷泉”的形式存在。

  2011年,阿尔法磁谱仪粒子探测器升空。目前科学家已通过这一设备观测到反氦四候选事例。“反氦四是反氦原子核,被认为不太可能由宇宙线碰撞产生。”李祖豪解释道,“所以,如果能证实宇宙线中存在反氦四原子核,将是反物质天体存在的有力证据。”

  正反物质本为“一母同胞”

  反物质的存在被确定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反物质究竟长什么样?与正物质相比,它有何不同?反物质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处?

  通俗地说,反物质世界是我们现存世界的镜像,其构成元素、外观甚至光谱结构看上去都与正物质世界别无二致,仅仅在某些物理特性上有差异。

  “反物质和正物质的质量和电荷数是一样的,但电荷的符号不一样,是相反的。”李祖豪表示,“通常,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反物质则是正常物质的镜像,它们拥有带正电荷的电子和带负电荷的原子核。”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氢原子和反氢原子的光谱结构看起来是一样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还表示,到目前为止,反物质看起来就像我们所知的普通物质。

  据李祖豪介绍,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大爆炸早期曾产生了数量相当的正物质和反物质,可以说二者“一母同胞”。但如今在地球附近几乎看不到天然存在的反物质,这被称为“反物质缺失之谜”。

  理论上,宇宙大爆炸时所产生的粒子与反粒子数量应当相同,但为什么现今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正粒子?反粒子去哪儿了?

  李祖豪介绍道:“目前有两种假设:一种认为,由于大爆炸产生的正反物质在宇宙演化中的性质不同,反物质逐渐消失,只剩下正物质,不过目前的实验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结论;另一种认为,大爆炸产生的物质和反物质分别处在宇宙的不同区域。”

  换句话说,反物质要么“不辞而别”,要么隐入宇宙深处。

  只能等待反物质“自投罗网”

  “反物质缺失之谜”长久困扰着科学家,关于反物质的假设也层出不穷。其中一个假设认为,反物质可能以反物质恒星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这个假设意味着,如果反物质恒星存在的话,反物质就有可能构成“宇宙的另一半”。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该如何寻找反物质恒星?

  李祖豪表示,严格来说,现有的研究无法寻找反物质恒星。当前国际范围内唯一在太空探测反物质的磁谱仪——阿尔法磁谱仪已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了10余年,它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精确测量宇宙线的成分和能谱以研究宇宙线起源。然而,阿尔法磁谱仪被固定在国际空间站上。因此,严格来说,在现有的研究条件下,我们只能等待反物质进入磁谱仪的探测范围,而无法主动寻找反物质及反物质恒星。

  目前主要有两种探测宇宙中反物质粒子的手段,一种是通过磁谱仪直接探测反物质,另一种则是通过高能探测器探测正物质和反物质湮灭产生的高能光子判断反物质的存在。探测及验证反物质恒星存在的困难在于,判断反物质乃至反物质恒星存在,需要基于对宇宙中带电粒子的观测。但和具有指向性的光不同,带电粒子不具有指向性。因为在传播过程中,带电粒子容易受到磁场的影响不断地改变方向。因此,哪怕探测到了反物质粒子,也无法判断其来源,科学家无法对拥有数百万年“旅行史”的反物质粒子“寻根究底”,追溯其源头。因此,对反物质恒星的探测和验证也就变得尤为艰难。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科学家对探寻反物质以及反物质恒星的存在报以热忱。

  李祖豪表示,如果反物质恒星存在的话,它将是完全由反物质构成的,其中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与我们现今世界粒子一样的质量和寿命,但电荷符号等基本物理特性是相反的,这对我们已知的所有物理规律具有怎样的影响,还有待理论学家的计算和实验验证。

  法国科学家曾计算出可能潜伏在宇宙中的反物质恒星的最大数量。科学家认为,反物质恒星会像正常恒星一样发光,且每40万个普通恒星中或将存在一个反物质恒星。然而,这一假设是否成立,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和时年138亿岁的深邃宇宙相比,代代更迭的人类显得异常渺小,许多关于宇宙的问题,只能等待时间来给我们答案。也许在高能探测器和磁谱仪不曾看向的角落,有着来自反物质恒星的光,只等人类的惊鸿一瞥。

  (李祖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众所周知,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把相对论引入量子力学,建立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从理论上预言了负能量的存在。(就是说,这一方程的解很特别,既包括正能态,也包括负能态。)
    狄拉克论文发表的以后3年间,关于“负能现象”在科学界有过激烈的争论,玻尔、海森堡、泡利等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都对这一理论表示质疑,因为负能莫名其妙、无法理解。但狄拉克始终坚持自己的理论,甚至于1931年又大胆提出了“反粒子”的概念来解释“负能现象”。从而预言了反粒子、反物质的存在。
(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正反物质电荷相反,它们相遇会湮灭并释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玛射线等等。)
    幸运的是,1932年秋,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在研究宇宙射线中高能电子的云室运动轨迹时,惊奇地发现强磁场中有一半的电子向一个方向偏转,另一半则向相反方向偏转,经过仔细辨认,科学界确认这就是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从而印证了狄拉克预言的正确性。到了上世纪50年代,反质子和反中子的发现,大量其它反粒子的发现,让人类开始明确地意识到,任何基本粒子都有反粒子。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300多种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对存在或湮灭的。这促使人们猜测宇宙中正物质和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应该是完全对称的。
(事实上,在1933年底诺贝尔物理奖颁奖典礼上,狄拉克已经预言,宇宙中很可能半数星球由正物质组成,另外半数星球由反物质组成。我们的太阳系与地球由正物质构成纯属偶然。)
    现在大家已经理解:当初人们对反物质感到陌生,是因为人们对于高能现象缺乏认识,因为只有能量足够高,反物质才能被产生出来。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家对于反物质已经习以为常。各种研究反质子和质子对撞,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设备已经成了物理学家们的标配。
    除了在实验室人们可以轻易催生各种反粒子,在高能宇宙射线中,人们也观测到了反粒子的存在------宇宙线是来自于宇宙高能天体所产生的高能粒子流,这些高能的宇宙线在银河系空间传播的过程中,会和星际空间的稀薄物质碰撞,发生反应并产生反粒子。
    所有科学实验都表明,物质产生于能量,粒子与反粒子必定是一对一成对产生,并一对一成对湮灭的,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物质消失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遵循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此即所谓物质的“对产生”。
    科学家们设想,宇宙创造之初,巨大的能量以“对产生”的方式造就了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但时至今日,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却都是正物质,数量极多的反物质去了哪里?-------这就是令物理学家们百思不解的反物质消失之谜,也是物理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物质与反物质,一旦接触便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化成能量,所以我们的正物质宇宙按理来说压根就没有出现的可能,但它为什么竟然会出现呢?
    如果在宇宙的某个地方,存在着一个反物质世界,那么,它必须与物质完全隔绝,可阴与阳,男与女,物质与反物质怎样才能不会合,不碰到一起去呢?
    史蒂芬.霍金指出:“质子或更简单地说夸克的产生导致了我们的存在。它们是从宇宙开初的可以想像的最自然的方式——夸克并不比反夸克更多的状态下产生的。地球上的物质主要是由质子和中子,从而由夸克所构成。除了由少数物理学家在大型粒子加速器中产生的之外,不存在由反夸克构成的反质子和反中子。从宇宙线中得到的证据表明,我们星系中的所有物质也是这样:除了少量当粒子和反粒子对进行高能碰撞时产生出来的以外,没有发现反质子和反中子。”

    “如果在我们星系中有很大区域的反物质,则可以预料,在正反物质的边界会观测到大量的辐射,该处许多粒子和它们的反粒子相碰撞、互相湮灭并释放出高能辐射。”由于这种现象没有发现,“因此,我们相信,所有的星系是由夸克而不是反夸克构成;看来,一些星系为物质而另一些星系为反物质也是不太可能的。”
    由于在宇宙学尺度上,人类始终没有发现原初反物质存在的迹象,因此可以肯定我们目前的可观测宇宙是由物质而不是由反物质组成的,那么,反物质宇宙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宇宙中正物质和反物质的高度不对称?
    一种看法认为这是宇宙的初始条件造成的,宇宙诞生之初,只是凑巧产生了物质而没有反物质。美国宇宙学家施拉姆(Schramm)说:“大多数理论家的直觉是不存在反物质。这意味着如果你找到它,那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证明这些理论家都是错误的。但是最大的可能是,这意味着你找不到它。”-------这种说法藐视科学实验成果,违反阴阳对称的规律,实在是很难让人信服。
    更加流行的一种解释则认为,宇宙产生之初,宇宙中的确存在着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只是由于某种机制,某种不对称,在宇宙演化的过程中,物质和反物质绝大部分已经湮灭,只有大约十亿分之二的多出来的物质被保留了下来,构成了今天的宇宙。目前,地球上的物理学家们正在锁定某些粒子,反复进行实验,以求破解谜团。
    科学家们已经发展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似乎可以解释宇宙的存在。譬如说,某些人认为,或许发生过CP对称(CP对称是指改变某种粒子的电性,粒子的行为与其反粒子完全一致。如果反粒子的行为与粒子的镜像略有不同,就意味着CP对称被破坏了。因为反物质就是正常物质的镜像。)破坏,使反粒子转化成了粒子。
    日本的物理学家小林诚与益川敏英因为成功证实了K介子与B介子的CP破坏现象,曾经荣获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小林-益川理论中的CP破坏极小,根本不足以导致早期宇宙中的物质增多十亿分之一二。
    另外两位日本科学家福来正孝与柳田勉则认为,是某种未知的非常重的中微子发生衰变,转化成其他粒子,造成CP对称被破坏,导致了物质剩余。这种理论被叫做轻子生成理论。(即夸克可能来源于中微子。宇宙物质诞生于轻子。)
    霍金则把希望寄托于尚未出现的大一统理论,他认为,尽管刚开始时粒子与反粒子数量相等,但大统一理论允许高能下发生重子数守恒的破坏以及正反粒子的相互作用性质可能具有的微妙差别导致了物质的出现。(其实超高能下的粒子物理规律人类至今还没有掌握,因此实际上自然界是否确实具备这两个要素,人类还不能回答。)
——与此类似的理论还有一些,基本上都是臆测,无法得到实验验证。所以,我们就不一一举例了。
    说老实话,仅仅依靠人类,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的揭破恐怕至少还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那时人类制造的望远镜或许可以探测到宇宙的边缘,看见反物质宇宙在“道炁”的海洋上如莲花般漂浮、绽放、熠熠放光;而仅仅依靠人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些全体人类孜孜以求, 寤寐思服、魂牵梦萦的根本性重大哲学问题将永远得不到最权威的解答。
现代人类正在积极寻找反物质。
1998年夏,美国宇航局把阿尔法磁谱仪送上太空。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寻找宇宙射线中的反原子核。(中国也参与了这项研究)
    一旦阿尔法磁谱仪的观测证实了宇宙远处深空有巨大的反物质区域存在,就会对物理学提出严峻挑战。因为宇宙诞生之初,正反粒子必定会一起产生,并混合在一起,按着现有的物理理论,没有一种已知的作用力能够使它们发生大范围的分离。“因此,如果观测证实远处确有已被分离出去的大量反物质,物理学将需要突破性的变化。”
    为了解开反物质消失这个世纪之谜,本世纪初,中国和意大利在西藏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地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1万平方米“地毯”式粒子探测阵列实验站,用以接收来自宇宙的高能射线和反物质粒子。动工于2009年的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也已在此运行。
2010年11月17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宣布,他们利用在日内瓦的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在科学史上首次成功"抓住"了微量反物质,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轰动。
    实际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早在1995年就第一次制造出了反氢原子,但那时它只能存在几微秒,就会与周围的正氢原子相碰——湮灭。这一次,科学家们利用强磁场使几十个反氢原子成功存在了约0.17秒。-------0.17秒这个时间听起来似乎很短,但对科学家们来说已是十分难得,令他们可以对反氢原子进行较为深入的观测和分析。因此,这一成果被看作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大突破,乃是理所当然的。

前沿交流社区期待您的加入!

公众号后台回复“入群”即可获取进群通道。

定位:【纯净】【免费】【行业趋势讨论】【类脑智能讨论】【前沿资讯分享】

定位:【纯净】【免费】【行业趋势讨论】【大脑意识交流】【前沿资讯分享】

定位:【纯净】【免费】【宇宙咨询】【宇宙探索交流】【前沿资讯分享】

定位:【纯净】【免费】【生物前沿】【生物智能】【前沿资讯分享】

定位:【纯净】【免费】【脑机接口交流】【脑电波信号传输】【前沿资讯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