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下图的常见地貌类型或者名称,叫什么?

这篇文章主要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因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白了就一句话——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可以说,只要题目考查的是自然地理的知识,就考查了整体性。因此,整体性这部分非常空泛,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和考点,我们不展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不同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不一样的。问题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地貌、水、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一系列要素,我们不可能把全世界每个地方的每一种要素都拿来比较,了解他们之间的所有差异。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只能去认识那些最直观、最显而易见的差异。在众多的自然地理要素中,肉眼可见的就是温带荒漠、热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冰原、热带雨林等自然景观。我们把这些景观统称为“自然带”

不同地区的自然带类型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有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叫做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有的没有规律,叫做非地带性。我们学习两个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一个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世界自然带的名称和分布

学习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世界自然带的分布。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世界气候分布示意图和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气候分布图是我们学大气圈的时候应该掌握的内容,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同学们也要记忆自然带的名称和分布

所有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都存在对应关系。部分自然带的名称跟气候类型的名称也是一样的,如热带雨林带对应热带雨林气候。但是同学们要注意几个点:①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是热带荒漠带;②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热带季雨林带;⑤温带大陆性气候同时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为了帮助大家记忆,这里再解释几句。热带沙漠气候非常干旱,但是干旱的结果是形成荒漠,但不一定是沙漠,因为沙漠只是荒漠的一种类型。下面四幅图都属于荒漠,但只有第一幅图是沙漠。因此与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而非热带沙漠带。

地中海气候是一种偏干旱的气候,尤其是夏季,炎热干燥且太阳辐射强,因此植物面临缺水、晒伤两个问题。为了保水、防晒,植物叶片的表皮一般都比较厚,因此叶片就比较硬。(人脚后跟的表皮也比较厚、硬)所以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都不干旱,因此植物不必担心缺水的问题,可以长阔叶。但这两种气候冬季气温都不高,所以植物在冬季都不能“常绿”,因此这两种气候对应的自然带类型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雨季植被茂盛,旱季则枝叶稀疏、草木枯黄,因此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热带季雨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距海遥远降水少。离海洋相对近一点的地区降水还不算特别少,可以长草,形成温带草原带;距海非常遥远的地区气候更加干旱,形成温带荒漠带。因此温带大陆性气候同时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两种自然带。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纬度地带性、纬度分异规律,是指随着纬度的变化(南北变化)自然带表现出有规律的递变。自然带产生递变的原因是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因此热带自然带依次过渡到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自然带。

(二)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经度地带性、经度分异规律,是指随着经度的变化(东西变化)自然带表现出有规律的递变。自然带产生递变的原因是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是中纬度地区),因此自然带由沿海地区的森林依次过渡到内陆地区的草原和荒漠。低纬地区陆地面积小,海洋占比大,因此基本没有降水很少的地区,水分变化不明显,体现不出经度地带性。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只能发育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和冰原,而且高纬地区蒸发弱,植物生长慢、需水少,即便是内陆地区水分也是够植物生长的,因此经度分异规律也不明显。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也叫垂直地带性,是指随着海拔升高,自然带发生有规律的递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海拔升高,温度会逐步降低,当然水分等因素也有一些影响。关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把握以下几点,考试基本就能应对自如。

1. 山地的纬度和相对高度决定自然带的数量

山地的相对高度是指山顶和山脚的高差,相对高度越大,从山脚到山顶的气温变化越大,自然带变化也越明显。纬度决定山脚的温度,纬度越低山脚温度越高,基带(山体最下方的自然带)越接近热带自然带。

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图

相对高度越高、纬度越低,自然带越丰富。典型的例子是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山位于非洲靠近赤道的地方,海拔将近6000米。低纬度决定了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带是热带雨林带和热带稀树草原带;极大的相对高度使得自然带自下而上层层递变,山顶甚至出现了积雪冰川。

相对高度小的山,自然带不可能丰富。假设乞力马扎罗山相对高度只有500米,那最多也就是出现两个自然带。纬度高的山,自然带也不可能丰富。假设把乞力马扎罗山搬到南极去,那无论是山顶还是山脚都会是积雪,完全不会有自然带的变化。

2. 通过基带确定山地所处的纬度

前面说了,基带就是山体最下方的自然带,或者说是山麓的自然带。一般来说,山麓地区和周边海拔相近,自然带类型应当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看基带确定山体所处的纬度。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带是热带雨林带和热带稀树草原带,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乞力马扎罗山一定位于比较靠近赤道的地方。事实上,乞力马扎罗山确实位于0~3°S之间。

这一条有的题目会挖一个“坑”。比如说题目给出的山的山脚位于河谷之中,海拔低于周边地区。因为河谷地区可能形成与周边地区不一样的小气候,因此这座山的基带就与周边地区不同,我们就不能通过看这个基带确定该山地所处的位置。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再往上看一个自然带,这个自然带的海拔高度与周边地区就一样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自然带确定山地所处的纬度位置。

3. 阳坡植被自然带分布比阴坡高;迎风坡植被自然带分布比背风坡低

对于植被自然带来说,热量是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阳坡比阴坡温暖,植被自然带分布较阴坡高;迎风坡降水比背风坡多,热量条件差,且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有增温效果,因此迎风坡植被自然带分布较背风坡低。

4. 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雪线是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也就是终年积雪区的下限。我们前面说,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但是对于雪线来说,热量和水分可以说是同等重要。雪线高低取决于降雪量和消融量的对比。阳坡热量条件好,积雪融化快,雪线比阴坡高;迎风坡降雪多,雪线比背风坡低。

非地带性就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不规律的地方。非地带性的例子有很多。

1. 南半球缺乏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这是因为南半球中高纬度基本都是海洋。

2.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出现热带雨林气候(带)

这些地方都有暖流经过,且都是信风的迎风坡,因此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带)。

3.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的气候(自然带)分布呈狭长状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大陆西岸的气候会受到盛行风的影响,但科迪勒拉山系限制了盛行风的影响范围,使得这些气候只能在山系西侧沿海地区呈长条状分布。

4. 南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温带荒漠带

该地区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5. 热带沙漠气候因寒流向海边、低纬延伸

副热带大陆西岸地区通常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但不管是美洲、非洲还是澳大利亚的沙漠都是直逼海岸,不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因为副热带大陆西岸都有寒流经过,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强大的寒流甚至能把热带沙漠气候扩展到更低的纬度。南美洲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就是在强大的秘鲁寒流影响下扩展到了接近赤道的地方。

6. 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带)

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从纬度来看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地势较高,气温有所降低,空气受热上升动力不足。因此只有在比较热的月份才表现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其余月份则相对少雨,这就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7. 欧洲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纬度较高

欧洲在温暖的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下,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更高,因此亚寒带针叶林带只有在北欧才能见到。

整体性和差异性考查的题目比较灵活,大家掌握前面说的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里讲几道真题,帮助大家理解一些难点。

【2010海南】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17~19题。

17. 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

A. 较暖、较湿 B. 较凉、较湿 C. 较凉、较干 D. 较暖、较干

分析:我们前面说过,形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东坡各自然带分布都比西坡低,说明东坡热量条件差。东坡和西坡不存在向阳背阴的问题,因此东坡如果较凉,就说明东坡降水应该较多。东坡雪线较低,是支持这一判断的。并且这座山位于我国,海拔达7500米,而且有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应该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受西侧青藏高原阻挡,该山降水的水汽只能从东南方向来,这再次支持东坡较湿的推断是合理的。

18. 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

A. 干冷北风 B. 干热南风 C. 上升气流 D. 下沉气流

分析: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坑”。基带是山体最下方的自然带,一般来说,基带跟周边地区的自然带类型应该是一样的。该山东坡的基带是干旱河谷灌丛带。这是因为该山山脚位于河谷中,河谷地区容易形成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不断增温,水汽不易冷凝形成降水,从而形成了非地带性自然带。显然,这个基带跟周边地区的自然带是不一样的。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再往上看一个自然带——也就是常绿阔叶林带,这个自然带才是跟周边地区相同的。据此我们可判断出,该山应该位于南方地区。

19. 该山可能位于( )

【2012北京】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所示山地( )

A. 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 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 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 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2. 该山地位于( )

A. 喜马拉雅山脉 B. 天山山脉 C. 祁连山脉 D. 昆仑山脉

分析:这里想说一下第一小题的B选项。从图上可以看出,北坡林带上界比南坡高,所以B错误。但前半句“北坡热量条件差”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是对的,其实也是错的。该山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是向阳坡,北坡是背阴坡,似乎南坡确实要比北坡暖一些。但是大家别忘了,南坡也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因此阴雨天气多,而北坡是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温度反而比南坡高,因此北坡自然带分布都要比南坡高。

有的题目选项中会有“草甸”,很多同学不知道草甸和草原有什么区别。这里借这道题说一下。

【2016江苏】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7~18题。

17. 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 山地针叶林带 B. 高山草甸带 C. 高山苔原带 D. 冰川带

分析:①草原面积通常比较大,草甸面积较小。②草甸是在水分适中的条件下形成的非地带性植被,其分布没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水分条件合适,很多地方都可以形成草甸。例如高寒地区有高山草甸,森林中有草甸,干旱的地区的绿洲也可以有草甸。草原是较干旱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其分布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前面讲经度地带性的时候就说到,距海近的地区生长森林,距海遥远的地区发育荒漠,二者之间的地区就是草原。这道题中,该教授是站在森林之上,积雪冰川之下,再结合“花草相映”可以推出是高山草甸带。苔原带就是苔原带,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不存在高山苔原带一说,因此C错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见地貌类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