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铜与氧气反应中铜元素为什么不变阶态呢?

马文 孙影 贾卫国 熊言林

摘要: 硫的性质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针对学生中关于硫和铜反应的某些疑问,改进实验装置,并对反应产物进行X射线多晶衍射(XRD)表征,探讨硫和铜在不同温度和用量比条件下反应的产物,回应并澄清了学生存在的困惑,对网络资料和教科书中的一些表述进行了实验层面的论证与说明。

关键词: 硫和铜反应; X射线多晶衍射; 实验改进; 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 (2020)

硫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非金属单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高中化学教科书以及百度作业帮等网络资料都显示硫与铜反应生成硫化亚铜。理由是硫单质的氧化性较氯气和氧气而言相对更弱,因此与变价金属反应时只能生成低价金属硫化物,即硫与铜反应生成硫化亚铜。在对芜湖市某普通高中124名高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高中生对硫和铜反应产物的认识也有相同的看法。同时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反应时的温度和反应物量的比例关系可能对产物也会有影响,学生普遍认为高温时易生成CuS,低温时易生成Cu2S,理由是温度越高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得越彻底,因此Cu能被氧化成最高价态;对于量比关系对产物的影响,一些学生依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类比推理得出硫粉少量时会生成Cu2S,过量时则生成CuS。基于对硫和铜反应存在的困惑,笔者改进了实验装置,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物用量比例进行深入探究,并对反应产物进行X射线多晶衍射(XRD)表征,探讨在不同温度和用量比条件下硫和铜反应的产物。

关于硫和铜反应实验的研究资料比较多,大多集中于实验装置的改进,而对反应条件及产物的探讨较少。蒯世定[1]将缠有细铜丝的塑料管直接伸入加热的试管中与硫蒸气反应。杨育民[2]将试管截短,加快硫蒸气与铜丝的接触,但都没有处理好副产物二氧化硫的污染问题。盛锡铭[3]将缠有细铜丝的铁丝固定在大试管的橡皮塞上,将装有湿碱石灰的球形干燥管连接在大试管上端,吸收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邓丽娟[4]用回形针将铜丝固定在具支试管的橡皮塞下部,并在具支试管的分支口处连接倒置的漏斗和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二者都是通过加热试管内的硫粉,直至形成硫蒸气与固定在上方的细铜丝接触发生反应。熊言林[5]同样利用具支试管和细铜丝进行实验,并增加了球形干燥管(内含浸有5%氢氧化钠的脱脂棉球)作为尾气处理装置。加热具支试管内的硫粉,待硫粉受热融化后,

立即将缠有多股细铜丝的玻璃棒伸入至具支试管内的硫蒸气区,可观察到细铜丝表面迅速变黑,实验现象明显,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度较大。王建芬[6]巧妙地利用安全套和蒸馏瓶设计了一套密闭装置,并在蒸馏瓶的支管处安装了装有干燥脱脂棉和润湿碱石灰的单球干燥管,加热蒸馏瓶内的硫粉,将细铜丝向下推动与硫蒸气接触发生反应。以上的改进实验虽然都考虑到了尾气的处理,但不论细铜丝的位置是固定还是可移动,都难以控制铜丝伸入试管内的深度,难以确保铜丝恰好在高浓度的硫蒸气区发生反应,若是触及到液态硫则会覆盖在铜丝表面,更是阻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以上研究也均未对产物进行检测。因此,为确保能够准确探寻影响硫和铜反应产物的因素,验证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两点: 一是需要排除氧气的干扰,该实验需要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且反应前需要排出装置内的空气;二是使装置能够在一个稳定的温度下加热,以保证反应物受热均匀,也便于检测不同温度条件对产物的影响。

3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已有的改进实验都使用酒精灯加热,但考虑到酒精灯的内外焰温差较大,温度不易控制,且火焰的稳定性较差,加热效率低,因此本研究选择马弗炉作为反应的加热装置。马弗炉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加热设备,使用时可自主设定温度和加热时间,具有稳定性强、温度控制精确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便于探查温度对产物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一种方便在马弗炉内加热的封闭装置。选择一根细长玻璃管,用酒精喷灯灼烧玻璃管的一端,待玻璃逐渐软化后用镊子用力夹住,直至管口完全封住。称取一定比例的硫粉和铜粉于上述冷却的玻璃管中,利用Schlenk操作技术[7]抽真空后,回充氮气,始终保持玻璃管一端与双排管的橡皮管连接,以防止空气进入。双手分别拿着玻璃管两端,用酒精喷灯灼烧玻璃管中部(注意此过程要不断旋转玻璃管,以保证受热均匀)。待灼烧部位稍软化后,双手反方向扭转玻璃管并逐渐向外拉伸,直至玻璃管分成两段且封口。密閉的反应发生装置如图1所示。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硫化铜的热稳定性较差,加热至220℃时分解生成硫化亚铜和硫单质。但也有资料表明硫化铜在507℃时才发生转化[8],为了明确硫化铜的分解温度,本研究尝试选择200℃、 220℃、 250℃和500℃作为反应温度;为了探究反应物的量比关系对产物是否有影响,控制硫和铜物质的量之比分别为0.8∶1、 1∶1和2∶1的比例关系进行实验。为方便实验数据的整理和记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整个实验均控制铜粉的物质的量是0.001mol,硫粉的物质的量为0.0008mol、 0.001mol、 0.002mol。

(1) 实验操作步骤: 首先把马弗炉的温度设置为200℃,称取硫粉质量分别为0.0259g、 0.0320g、 0.0643g,铜粉质量分别为0.0642g、 0.0639g、 0.0641g,并混合均匀。将上述装有S、 Cu物质的量之比分别为0.8∶1、 1∶1和2∶1的药品的玻璃管放入马弗炉内加热1.5h,待反应结束后取出玻璃管,冷却至室温。随后再分别将温度设定在220℃、 250℃和500℃进行上述反应。

(2) 反应产物处理: 反应结束后可观察到部分玻璃管内有过量的硫单质凝结附着在内壁上,且由于反应前抽真空,回充氮气,无二氧化硫产生,不必考虑硫蒸气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为除去过量的硫粉,对产物进行如下处理: 将得到的产品放入离心管内,加入一定量的CS2,超声清洗2次后置于离心机内离心,倒去上清液,如此重复3~5次,以确保残余的硫粉能够完全除去;再用少量乙醇洗去CS2;最后将洗涤干净的产品放入烘箱内于50℃干燥2小时。

(3) 反应产物检测分析: 分别对不同条件下反应得到的产物进行了XRD表征分析,对照标准卡片,发现所得产物的特征峰与CuS的特征峰一致,确定产物为CuS(见图2)。此外,还有部分条件下反应产物为Cu2S(见图3),以及两者的混合物。

为了明确硫化铜在什么温度下分解,选取了上一步骤中制得的四个纯净的CuS产品,按照上述操作方法将样品封存于四个玻璃管内,设置马弗炉的温度为300℃、 350℃、 400℃和450℃分别进行反应,加热时间仍为1.5h。待反应结束后取出玻璃管得到产物,后续对产品的处理操作同第(2)步。对得到的物质进行XRD表征,与标准卡片对比分析后,发现产品均为CuS,即在上述温度下,CuS并没有发生转化,而《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在附录中,给出CuS分解为Cu2S的温度是507℃[9],结合本实验,我们得到生成Cu2S的实验温度是500℃,因此我们认为CuS的分解温度在500℃左右。

通过对表格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1) 即使在没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硫粉与铜粉共热仍有可能生成硫化铜,说明硫单质可以将单质铜氧化成二价铜。

(2) 温度和反应物的量比关系共同影响产物的生成: 低温时,反应产物受硫粉量的影响较大,硫粉少量时易生成Cu2S,过量时则易生成CuS;高温时,不论硫粉是少量还是过量,硫和铜反应都更倾向于生成Cu2S。

在本实验条件下,CuS的分解温度在500℃左右。

当然,硫和铜的反应产物受很多因素影响,除了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温度和量比关系外,可能还与药品是否混合均匀、使用铜丝还是铜粉等因素有关。由此可知,硫与铜反应因条件不同其产物也不尽相同。

本研究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凭借有力的实验证据证明并揭示了硫和铜反应的规律。回应并澄清了学生中存在的种种困惑,从实验的角度对网络资料和教科书进行了补充说明,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化学反应受条件影响的学科观念,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引领学生深刻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魅力。

[1]蒯世定. 铜与硫反应实验的改进[J]. 化学教育, 1999, (4): 37.

[2]杨育民. 铜和硫反应装置的改进[J]. 实验教学与仪器, 1994, (5): 18.

[4]邓丽娟. 铜与硫反应的实验改进[J]. 湖北中小学实验室, 2001, (Z1): 54.

[5]熊言林. 铜跟硫反应封闭式实验的新设计[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2, (2): 8.

[6]王建芬, 齐俊林. 铜与硫反应实验的新设计[J]. 化学教学, 2017, (11): 56~58.

[7]路国梁, 宋福全, 王昭煜, 房青岚. 无水无氧实验技术[J]. 化学通报, 1993, (10): 48~53.

[8][9]宋天佑, 徐佳宁, 程功臻. 无机化学(下册)(第3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882.

氧族元素练习题(一)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1. 下列物质中不具有漂白性的是: A. SO2 B. Na2O2 C. Na2O D. 新制氯水 2. 以下各种情况下不能产生硫化氢的是: A. 鸡蛋腐败 B. 浓硫酸和硫化亚铁反应 C. 硫化钠和稀硫酸反应 D. 硫化铜投入稀盐酸中 3. 下列反应中,不能产生黑色固体的是: A. 铜在硫蒸气中燃烧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氯气与硫化氢气体混和 D. 氯化锌溶液与硫化钠溶液混和 4. 能在空气中稳定保存的物质是: A. 亚硫酸 B. 亚硫酸钠 C. 硒化氢水溶液 D. 硫黄 5.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硫气体,可选用的试剂是: A. 饱和碳酸钠溶液 B. 高锰酸钾溶液 C. 石灰水 D.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6. 硫酸盐种类很多,有的在实际应用上很有价值,如作净水剂、媒染剂、防腐剂、X射线造影剂、缓泻剂、颜料等。同时具有上述三种或三种以上用途的是: A. 芒硝 B. 皓矾 C. 明矾 D. 硫酸铁 7. 不能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是: A. 在通常状况下,氧的单质为气体,硫的单质为固体 B. 氢硫酸溶液在空气中置露会变浑浊 C. 硫化氢在加热的条件下既可分解成氢气和硫,而水在强高温时很少分解 D. 铜与硫反应生成硫化亚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8. 在氯化钡溶液中通入SO2,溶液仍澄清,若将氯化钡溶液分装两只试管,一支加硝酸,另一支加NaOH溶液,然后再通入SO2,结果两试管中都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得出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A. 氯化钡有两性 B. 两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都是BaSO4 C. SO2具有还原性和酸性 D. 升高pH值使SO2水溶液中SO32-浓度增大 9. 在常温常压下,将a升SO2和b升H2S混和,当反应后气体体积是反应前气体体积的1/4时,则a与b之比是: ①1︰1 ②1︰2 ③1︰3 ④2︰1 A. ①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6. 向50毫升18摩/升的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 A. 小于0.45摩 B. 等于0.45摩 C. 在0.45摩与0.90摩之间 D. 大于0.90摩 17. 向三氯化铁和氯化钡的混和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

        铜,COPPER,源自Cuprum,是以产铜闻名的塞浦路斯岛的古名,早为人类所熟知。它和金是仅有的两种带有除灰白黑以外颜色的金属。铜与金的合金,可制成各种饰物和器具。加入锌则为黄铜;加进锡即成青铜。美国的一分钱就是青铜做成的。

铜是古代就已经知道的金属之一。一般认为人类知道的第一种金属是金,其次就是铜。铜在自然界储量非常丰富,并且加工方便。铜是人类用于生产的第一种金属,最初人们使用的只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天然单质铜,用石斧把它砍下来,便可以锤打成多种器物。随着生产的发展,只是使用天然铜制造的生产工具就不敷应用了,生产的发展促使人们找到了从铜矿中取得铜的方法。含铜的矿物比较多见,大多具有鲜艳而引人注目的颜色,例如:金黄色的黄铜矿CuFeS2,鲜绿色的孔雀石CuCO3Cu(OH)2,深蓝色的石青2CuCO3Cu(OH)2等,把这些矿石在空气中焙烧后形成氧化铜CuO,再用碳还原,就得到金属铜。纯铜制成的器物太软,易弯曲。人们发现把锡掺到铜里去,可以制成铜锡合金——青铜。青铜比纯铜坚硬,使人们制成的劳动工具和武器有了很大改进,人类进入了青铜时代,结束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青铜——铜与锡的合金叫青铜,因色青而得名。青铜一般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耐磨性、铸造性和优良的机械性能。用于制造精密轴承、高压轴承、船舶上抗海水腐蚀的机械零件以及各种板材、管材、棒材等。青铜还有一个反常的特性——“热缩冷胀”,用来铸造塑像,冷却后膨胀,可以使眉目更清楚。

铜属于生命元素,它是细胞内部氧化过程的催化剂。如存在于人体血清中的血浆铜蓝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1000,含有8个铜原子,这种蛋白起着使血浆中Fe2+氧化成Fe3+的作用。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红细胞、肝、脑中的铜蛋白酶,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5000,含有2个铜原子,它可以催化超氧离子发生歧化反应。 如果人体缺铜,会造成贫血、动脉硬化、胆固醇升高,头发变白,肤色素脱失(白癜风)等病症。但铜是人体的痕量元素,食用量不能过高,过量会引起中毒。
        铜还能直接参与植物的各种代谢活动,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施有铜肥的土壤常能显著地提高产量,增强植物抗病害的能力。
        铜是不太活泼的重金属元素。在常温下不与干燥空气中的氧反应。但加热时能与氧化合成黑色的氧化铜CuO: 继续在很高的温度下燃烧就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Cu2O有毒,广泛应用于船底漆,防止寄生的动植物在船底生长。
        在电位顺序中,铜在氢之后,所以铜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作用放出氢气。但在空气中铜可以缓慢溶解于稀酸中生成铜盐; 

实验证明,各个水分子的结合力不完全一样,四个水分子以配位键与Cu2+结合,第五个水分子以氢键与两个配位水分子和SO42-结合,因此CuSO4·5H2O可以写成[Cu(H2O)4]SO4·H2O。
        无水CuSO4为白色粉末,不溶于乙醇和乙醚,其吸水性很强,吸水后即显出特征蓝色。可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乙醚、乙醇等有机溶剂中的微量水分,并可作干燥剂使用除去水分。
        CuSO4是制备其他铜化合物的重要原料,在电镀、电池、印染、染色、木材保存、制颜料、虫药等工业中都大量使用CuSO4。在农业上将CuSO4与石灰乳混合制得“波尔多”溶液,可用于防治或消灭植物的多种病虫害,加入贮水池中可以防止藻类生长。波尔多液配方:Cu2(OH)2SO4 。

[Cu(NH3)4]2+配离子的溶液具有溶解纤维素的性能,在所得的纤维溶液中加水或酸时,纤维又可沉淀析出,工业上利用这种性质来制造人造丝。(先把棉纤维溶解在铜氨配离子的溶液中,然后从很细的喷嘴中将溶解了棉纤维的铜氨溶液喷注于稀酸中,纤维素就会以细长而又具有蚕丝光泽的细丝从稀酸中沉淀出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硫化铜与氧气反应方程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