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有线耳机同价位对比?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编号新出网证(京)字150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根据说明书的提示,下载了小京鱼app打开后按照操作提示,连接耳机至于智能语音助手,首先必须要app在后台的情况下才可以唤醒,另外,说实话,和siri对比之后,能看出来明显差异,只能说,还是原配的好。不过还好,通过耳机也能呼出siri,另外,音乐方面如图所示,用的是咪咕音乐,对于网易云音乐的爱好者来说,算是比较鸡肋的一个功能了,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没有过多的测试,不过,目前来说,个人感觉没有想象中的好,或许是因为个人研究的不够········   关于音质:我知道谈耳机不谈音质等同于耍流氓,但是对于音质这样玄学的东西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另外因为iphone不支持LDAC,所以,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对比两者的区别。我尝试过听了一下惠威试音碟里的歌曲,和小米项圈对比过后,给我的唯一感觉是,比小米项圈的要好,399值。但是,如果你非让我列个一二三四五,抱歉,真的做不到··· ,对于只是一个人出行,上下班路上听歌的我来说,只要效果不是太烂,只要能过滤掉外面的大部分声音,只要听到自己想听的歌,我就比较满足,所以,这个就等zdm里的大神们以后分析了···        关于延迟:一开始看到之前商品评论下方有人谈到延迟,还不太相信,后来玩了一下皇室战争,发现确实有,而且很明显,换了小米项圈就没有,后来看到追评才发现,在打开降噪开关后会有很好的改善,其实按道理说,不是应该关闭降噪才会好么,不明觉厉,总之,延迟并不是问题。小伙伴们可以放心···        关于降噪:因为之前没有试过降噪耳机,所以,没有一个主观的对比,路上骑车回家的时候,开开降噪和关闭降噪个人感觉并没有什么区别,看评论说有一定效果,只能等以后有机会了再试验一下。       关于连接距离:隔了两三个墙之后,除了不能唤醒siri和语音助手,按键控制还是没问题,音质也没有明显改变,还好。        另外,对于防水、待机时间等问题,因为不忍心,或者时间的问题,就先不祥说了,希望大家可以谅解,不过个人感觉待机时间应该还好。        值不值:其实我是抱着退款的想法付的尾款、收到的耳机,但是收到之后发现,比预期要稍微好点,听过之后,好感度又上升了点,或许听过几天之后,真的留在身边也无不可能,至于各位纠结中的朋友,如果你的要求不是太高,预算不是太足,买不起更高端的大法,又想试试降噪功能,不习惯真无线的不放心感,不想一跑步就打锁骨,我想京鱼座值得一试。大不了七天无理由呗····· 

  •  使用感受 最近一周,每天上下班路上戴着这个耳机听喜马拉雅。在佩戴上,因为冬天衣服较多的缘故,而这个颈圈基本上会在衣服领子外面,如果放到衣服里面的话,那操作就会非常不便;颈圈放在外面,与耳机线距离过近,对佩戴稍有影响;耳套用了小号的,戴的还算牢固,虽然比不上bose的鲨鱼鳍,但在传统入耳式耳套里属于舒服的。在音质上,因为我的初衷就是在通勤路上使用,而且这个耳机的价位在那里,虽然标了一大堆高大上的音质认证,但要想吊打同价位的有线耳机,我觉得还是不可能的。低音的量有点多,质不够,弹性一般般,中频还行,高频没有那种丝滑的感觉。在蓝牙连接和通话上,打过几次电话,对方没有反应通话质量差。在降噪方面,双击开关,开启降噪功能后,对公交车和地铁的声音,有比较明显的过滤,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对地铁关门的声音处理很无语,能明显感觉到,关门的那个声音,被放大了,而且是“砰~”那一下,低沉而有力。续航的话,声称是9小时,但实际使用中,我以开降噪为多,外带几次通话,所以没有达到9小时,一般在5-6小时左右。总结因为个人的使用目的缘故,我对它的智能语音尚未使用,从自身出发,我觉得它的优缺点是:优点:1、以399的购买价看,功能全面,做工可以,京东的售后值得信赖;2、主动降噪功能,在地铁上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差异的,但是对个别声音的处理还是不够完善;3、音质不能算好,但在这个价格这些功能的基础上,还算值得的;4、磁吸功能实用,线材方便打理,不易打结,冬天也不会像铁丝一样;5、佩戴还算舒适,要是能配鲨鱼鳍就更好了,戴过的耳塞里还数bose的最舒服最牢固。缺点:1、降噪还不够完善;2、现在的价格属于虚高,毕竟sony的wi-1000x才多少;3、功能全,但不专。

  • S1“剪线”后的视觉效果与AirPods如出一辙,但黑色腔体却比AirPods大不少,不过因为45度角的导管设计,在佩戴上还是很舒适的。当然,它的缺点也一目了然。黑色钢琴烤漆的外侧涂层摸一下就收集了不少指纹,好在内侧与耳朵接触的地方使用了磨砂材质,不会因为长时间的佩戴产生油污,腔体一侧有两个金属触点和感应耳机佩戴摘取时的传感器。我个人完全能理解厂商通过传感器解决智能交互的初衷,一来省电,二是用户体验出色,三是方便与人说话。但鉴于我是单耳用户(喜欢一个耳朵听歌),拿掉一只另外一只突然没声就很不爽。而且S1隔绝噪音的能力不错,这也造成一个问题,同时佩戴使用的时候基本听不到别人说话,想要拿掉一个听音乐那也是不可能的。市面上大多真无线耳机的产品都是这样的设计(包括AirPods),虽然S1提供了双击右耳暂停的功能,这种做法也确实比取下一只耳机可靠的多(不怕丢了不是吗),但仍然无法解决单耳听歌的问题。与豆子型的无线耳机不同,S1留下了一截扁长的耳柄,在实际佩戴中,这根耳柄并没有给皮肤带来摩擦异物感。黑色电池盒是为黑武士S1提供神秘能量的武器,使用充电盒可额外增加7小时的使用时间。电池盒小巧紧凑,整个充电盒只有一枚按键在背后。S1充电盒加入了磁吸功能,轻掀凹槽拉开盒盖放置耳机即可。在第一次配对蓝牙连接后,一切都变得简单,只需要戴上耳机就可自动连接,放回就可断连休眠,续航方面充满电大概可以使用2个多小时,上下班通勤使用的话足够。不过都已经8012年了,这款耳机仍然使用Micro USB接口。 如果升级成Type-C通用性会更好!单从外观来看,S1好像并没有值得大提特提的特色。但两颗腔体后的圆形触摸板,使S1成为了随时充当语音助理的智能好帮手。只需双击左耳,就能让它变身像小雅、叮咚一样的智能耳机,帮你完成“我要听相声”,“今天几度”,“打电话给xxx”的任务。不过,与真正的智能音箱相比,S1的使用场景实在有限。S1连接方式非常简单,下载小京鱼App后,根据提示操作即可而且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要在什么场景下才会使用语音助手的功能,对着空气说话吗?想想就十分尴尬。面对简单指令的S1算是称职的助手,在双击左耳听到叮咚一声后,一些诸如“最近有什么新闻”、“我要听周杰伦”、“今天天气怎么样“、“打电话给xxx”时的指令,它都能很好的完成。总的来说,S1是处在智能届的进阶选手,想要赶上Alexa和Siri,还是有点距离。不过,既然鲸鱼座致力研发智能助手产品, 相信语音识别功能在未来会进一步完善吧。既然本体是耳机,那声音绝对是重点关注对象。但分体式耳机真能带来忘我的感受吗?答案很简单,不能。戴上耳机的一瞬间,7mm航空复合钛膜的动圈单元主角光环太强,大动态的低频应该很符合大多数年轻人的胃口,偏流行的整体走向能带来不错的氛围感,而且人声略贴耳,听听赵雷的《彩虹之下》还是非常舒服的。真无线耳机的稳定和延迟一直是不能忽略的问题,那S1做得怎么样呢?反正在我使用的一段时间,S1没有出现过断连的情况。作为伪发烧友,我对分体线耳机的观点一直都是“戴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过,身为一款承担了入门级分体智能耳机概念的初代产品,S1无论是在佩戴、外观和智能交互方面,都已经足够扎实,碍于技术和分体限制,你不能要求它在兼顾便捷的同时又给你泪牛满面的声音,能用、够用、好用,已经是我能想到的绝佳赞美词。而且,无论怎么说,在未来,一定是分体式耳机的天下啊。

  • 佩戴:轻盈无感,双击轻松控制完成首次配对后,后面只要我们打开充电盒,耳机就会自动与手机连接。当我们再将耳机取下的时候,就会自动进入休眠状态,这样有助于实现更久的续航。为了保证蓝牙信号的稳定性,U-World S1采用了陶瓷天线设计。目前S1支持蓝牙4.2连接,如果能采用蓝牙5.0技术,毫无疑问不论是连接还是数据线传输,还可以更加完美。实际体验下来,U-World S1的连接稳定性还是不错的,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轻微的信号丢失,大多数时候都是不需要担心的。U-World S1采用斜入耳式设计,佩戴起来非常轻巧舒适,塞进耳朵里,比较贴合耳道,稳定性也不错。戴着S1做一套广播体操下来,也没有感觉特别松动,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并且由于U-World S1耳机里面配有高精度的IR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我们是否佩戴来控制音乐的暂停和播放。小编觉得这项功能毫无疑问是非常贴心的,当我们取下耳机后便会自动暂停播放,再带上的时候就可以接着听了,从哪暂停的从哪开始。小京鱼智能助手:技能众多、内容丰富作为U-World S1的核心精髓,小京鱼智能语音助手是整个京鱼座品牌,在AIoT布局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平时我们只要敲击两下左耳,就能够呼唤出手机的智能语音助手,如果想使用小京鱼,我们还需要下载并安装小京鱼App。除了小京鱼,目前还支持苹果Siri、Google Assistant、小爱同学。相比较市面上其他的AI助手,小京鱼虽说是一个新同学,但功能一点都不差,小京鱼智能语音助手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日常的播放、接听操作,还具备很多更加智能的功能,例如智能翻译、百科查询、FM、获取新闻资讯等,并且后续很多功能还在持续跟进中,将来通过不断的固件更新,无疑它还会更加强大。根据我爱音频网的体验,小京鱼的语音识别成功率还是比较不错的,正常情况下大体意思它都能够明白,即便是环境稍微嘈杂一点的时候,它也可以正确理解你的意思。在App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新歌速递,下面还有很多其他流媒体内容推荐,比如电台、其他有声内容等。大家经常看的小说、相声、新闻、儿童故事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此外,还包括智能家居部分也有涉足,只是目前我爱音频网暂时还无法测试耳机与智能家居之间的联动性,所以这里就不过多展开讲解。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家里有一些配套的智能家居设备,我们就可以在App中创建属于自己的睡眠模式、起床模式等。通过耳机来控制智能家居,也是个非常方便的法子。音质:素质均衡,听感舒适U-World S1采用了动圈+动铁的双单元组合,将动铁的高频清澈与动圈的低频深邃相结合,在听感上做到相对三频更加兼顾。实际听起来,S1的声音非常舒适,其中中频部分渲染力度比较柔和,低频的节奏感比较带劲。而中高频部分的人生和乐器解析力不错,声音不粘滞浑浊。在TWS真无线耳机领域,S1的声音称得上是可圈可点,不管是听流行还是古典,亦或是其他爵士、乡村都有比较不错的表现,这或许与其本身采用圈铁双单元的设计有关,整体素质更加均衡。除了均衡的音质表现,U-World S1还具备IPX4等级的防护,日常使用应对一般的汗水、雨水的浸透还是比较有效果的。尤其是在夏天,大家在外面跑步或者健身的时候,身体的排汗量是比较多的,这时候耳机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显然会让我们用来更加放心一些。我爱音频网总结京鱼座U-Word S1作为京东在AIoT生态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仅是一个耳机那么简单,其实更多的意义在于AI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家居部分的功能拓展。在U-World S1身上,丰富的AI技能以及诸多的资源都是京东在这方面努力的结果。在回到耳机本身,U-World S1作为一款TWS真无线耳机,首先连接性能要比想象中出色,非常稳定。得益于双单元设计,S1的音质表现也比较平衡。可以说U-World S1是一款在现阶段足够满足你各种使用需求的TWS真无线智能耳机。优点:1、采用双单元设计,声音柔和听感舒适2、内置小京鱼语音助手,语音识别准确,技能丰富3、支持快充,充电5分钟可使用90分钟缺点:1、采用Micro-USB接口,兼容性略差2、配色单一,可选择性不多

  • S1“剪线”后的视觉效果与AirPods如出一辙,但黑色腔体却比AirPods大不少,不过因为45度角的导管设计,在佩戴上还是很舒适的。当然,它的缺点也一目了然。黑色钢琴烤漆的外侧涂层摸一下就收集了不少指纹,好在内侧与耳朵接触的地方使用了磨砂材质,不会因为长时间的佩戴产生油污,腔体一侧有两个金属触点和感应耳机佩戴摘取时的传感器。我个人完全能理解厂商通过传感器解决智能交互的初衷,一来省电,二是用户体验出色,三是方便与人说话。但鉴于我是单耳用户(喜欢一个耳朵听歌),拿掉一只另外一只突然没声就很不爽。而且S1隔绝噪音的能力不错,这也造成一个问题,同时佩戴使用的时候基本听不到别人说话,想要拿掉一个听音乐那也是不可能的。市面上大多真无线耳机的产品都是这样的设计(包括AirPods),虽然S1提供了双击右耳暂停的功能,这种做法也确实比取下一只耳机可靠的多(不怕丢了不是吗),但仍然无法解决单耳听歌的问题。与豆子型的无线耳机不同,S1留下了一截扁长的耳柄,在实际佩戴中,这根耳柄并没有给皮肤带来摩擦异物感。黑色电池盒是为黑武士S1提供神秘能量的武器,使用充电盒可额外增加7小时的使用时间。电池盒小巧紧凑,整个充电盒只有一枚按键在背后。S1充电盒加入了磁吸功能,轻掀凹槽拉开盒盖放置耳机即可。在第一次配对蓝牙连接后,一切都变得简单,只需要戴上耳机就可自动连接,放回就可断连休眠,续航方面充满电大概可以使用2个多小时,上下班通勤使用的话足够。不过都已经8012年了,这款耳机仍然使用Micro USB接口。 如果升级成Type-C通用性会更好!单从外观来看,S1好像并没有值得大提特提的特色。但两颗腔体后的圆形触摸板,使S1成为了随时充当语音助理的智能好帮手。只需双击左耳,就能让它变身像小雅、叮咚一样的智能耳机,帮你完成“我要听相声”,“今天几度”,“打电话给xxx”的任务。不过,与真正的智能音箱相比,S1的使用场景实在有限。S1连接方式非常简单,下载小京鱼App后,根据提示操作即可而且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要在什么场景下才会使用语音助手的功能,对着空气说话吗?想想就十分尴尬。面对简单指令的S1算是称职的助手,在双击左耳听到叮咚一声后,一些诸如“最近有什么新闻”、“我要听周杰伦”、“今天天气怎么样“、“打电话给xxx”时的指令,它都能很好的完成。总的来说,S1是处在智能届的进阶选手,想要赶上Alexa和Siri,还是有点距离。不过,既然鲸鱼座致力研发智能助手产品, 相信语音识别功能在未来会进一步完善吧。既然本体是耳机,那声音绝对是重点关注对象。但分体式耳机真能带来忘我的感受吗?答案很简单,不能。戴上耳机的一瞬间,7mm航空复合钛膜的动圈单元主角光环太强,大动态的低频应该很符合大多数年轻人的胃口,偏流行的整体走向能带来不错的氛围感,而且人声略贴耳,听听赵雷的《彩虹之下》还是非常舒服的。真无线耳机的稳定和延迟一直是不能忽略的问题,那S1做得怎么样呢?反正在我使用的一段时间,S1没有出现过断连的情况。作为伪发烧友,我对分体线耳机的观点一直都是“戴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过,身为一款承担了入门级分体智能耳机概念的初代产品,S1无论是在佩戴、外观和智能交互方面,都已经足够扎实,碍于技术和分体限制,你不能要求它在兼顾便捷的同时又给你泪牛满面的声音,能用、够用、好用,已经是我能想到的绝佳赞美词。而且,无论怎么说,在未来,一定是分体式耳机的天下啊。

回顾2019年,作为一个硬件和游戏电竞发烧友,我们见证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时刻,在英雄联盟S9全球总决赛上FPX以摧枯拉朽之势3:0击败G2,成功夺得了S9总冠军,而在与电竞文化相辅相成的硬件上,厂商们也没让我们失望,英特尔和AMD各自推出了最强游戏处理器和线程撕裂者,在英伟达制霸显卡市场的情况下AMD也尽力反击,其他DIY和外设硬件厂商也在逐渐走低的行情中努力维持。 

那么2019年DIY外设领域都推出了哪些重磅产品,行业又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呢?我们本篇文章将细分为8个篇章来一一讲述,内容不易,很长,也很用心,希望大家无论看没看完,也给个赞吧,感谢。

显卡篇:涨价成趋势,A/N你追我赶

显卡是许多DIY玩家最为关注的硬件产品,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显卡的性能是直接决定你游戏体验的硬件产品。而2019年的显卡市场可谓精彩纷呈,前有AMD祭出7nm和RDNA架构两大杀器奋起直追,后有NVIDIA展示精准刀功让图灵显卡性价比上一台阶的Super系列显卡,无论你是A粉还是N粉,都能在今年买到喜欢的显卡,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2019年的显卡市场。

上半年:NV继续补完图灵,GTX 16系诞生;AMD发布7nm显卡

2018年NVIDIA发布了新一代的图灵RTX 20系列显卡,不过首发的显卡都定位高端,价格高昂,今年NVIDIA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图灵显卡产品线进行补完,上半年就发布了RTX 20系列最后一款,也是最便宜的入门光追显卡RTX 2060。

不过RTX 20系列显卡虽然性能很强,但是其价格实在太贵了,对比上代基本就是你加多少钱给你强多少性能的体验,消费者享受不到显卡更新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NVIDIA吹嘘的光线追踪技术,应用的游戏太少了,因此消费者对新显卡自然是不会买账的。老黄也终于意识到这点,推出了命名奇特,阉割掉光追单元的GTX 16系列显卡。

GTX 16系列虽然价格不贵,但是性能提升幅度对比上代太小,消费者依然不能对其满意。

而AMD这边,2019年上半年就像被NVIDIA打趴下一般沉寂,差点就要举白旗了。虽然发布了抢“全球首张7nm游戏显卡”名头的Radeon VII,显卡最大的亮点是使用了台积电出品的7nm制程工艺,AMD官方宣称7nm能让显卡同功耗下性能提升30%,但是显卡依然采用老旧的GCN架构,并没有IPC的提升,所以Radeon VII的表现是很让人失望的-打不赢RTX 2080,却拥有RTX 2080 Ti的功耗,完全没有给A粉希望。

除此以外AMD还在上半年推出了各种北极星马甲显卡,不过这些显卡性价比还蛮高,比如RX 580 2048SP在入门显卡市场一直火到现在。

下半年:Super显卡给力,RDNA加持下A卡祭出7nm显卡完全体

下半年的显卡市场与上半年截然相反,异常的热闹。AMD宣布了新一代游戏显卡Navi,新显卡最大的亮点有两个,其一是上文提到的7nm制程工艺,其二就是AMD秘密研发多年,宣称为游戏而生的RDNA架构了,A卡也终于用上了新架构了。

在RDNA和7nm的加持下新A卡的表现十分让人惊艳,能耗比提升了1.6倍以上,首发的RX 5700/XT性能压RTX 一头,价格还便宜不少,除了没有光追,这两张新A卡基本没啥缺点。

不过因为RX 580&590库存太多迟迟没有清完,Navi显卡第二个系列RX 5500 XT 4GB/8GB直到12月才发布,而且显卡定价偏高,反响一般。

而NVIDIA这边并没有被AMD吓到,处于领先的一方反制手段还是蛮多的。NVIDIA在下半年通过施展各种刀法,发布了Super系列图灵显卡,其实就是通过大核心阉割降维打击,或者换用GDDR6显存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让图灵各价位显卡的在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而Super系列显卡的性价比确实对比以往高不少,让消费者大喊真香!

AMD与NVIDIA在2019年下半年的龙虎斗,让我们消费者切实感受到了好处,如今2000块出头就能买到一张畅玩2K分辨率游戏,性能和GTX 1080差不多的显卡,这比缺乏竞争的2018年真是好太多了,希望2020年的AMD能继续给力,让NVIDIA打消挤牙膏的念头,促进显卡市场的发展

CPU篇 上半年:AMD 7nm正面迎战,Intel消费发烧级压力山大

今年的CPU战场,表面看着上下半年两厂平分秋色,其实更像是AMD早已布局好的一盘好棋。

仅仅靠着Skylake留下的牙膏,Intel依然能在上半年稳定压制AMD的市场份额。年初的i9-9980XE不敌AMD线程撕裂者2990WX,但后期陆续补全的F后缀九代酷睿处理器让Intel CPU一直维持着较高的销量。

AMD发烧级市场有2990WX撑腰,但消费级市场只有二代锐龙处理器应战。即使单核性能不及Intel强悍,不过凭借“便宜大碗”高性价比策略,在DIY CPU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

表面上,Intel依然没太把AMD当对手,但背后AMD已经开始布局下半年的“7nm翻身计划”。

CPU篇 下半年:AMD第三代锐龙崛起,Yes呼声渐烈

前两代锐龙,让AMD的CPU部门稍微有了点起色。而7月份的三代锐龙,就是AMD向Intel发起的挑战书,AMD对Intel如暴雨般的攻势持续到了年底。

Intel推出了两款处理器:i9-9900KS和i9-10980XE,都是14nm++工艺,i9-9900KS称之为地表最强游戏CPU应该没人反对。而i9-10980XE只当了几个小时的猛男,就被三代线撕给干下去了。(i9-10980XE与TR 3960X同一天发布,TR 3960X晚发几个小时,性能领先许多。)

AMD就厉害了,从Ryzen 5 3500到TR 3970X,7nm三代锐龙系列的产品线布局已经非常齐全,全维度围堵Intel。明年一月份还有TR 3990X,我说一句AMD Yes,谁反对?

内存篇:内存价格迎来高台跳水,低价专用条重出江湖

19年同样也是内存跌宕起伏的一年,但重点不是技术,而是过山车般的价格。

2019年,让消费者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内存降价了,在3月份开始内存的价格就开始稳步下降,一直持续至年底。

由于闪存颗粒厂商在7月份开始不断在调控价格,近期内存价格也出现了价格反弹的迹象,所以有刚需的朋友就要抓紧年底的机会上手内存了。

除了普通的普条,马甲条,今年内存市场还冒出了大量低价16GB内存,200多就能拿下一条,而经过我们评测室的深入测试,发现这些低价16GB内存,其实都是使用三星C-die颗粒伪装成B-die,成功让主板识别开机。但在主流平台上并不能确保稳定使用4bit颗粒内存,使用的稳定性堪忧。建议用户还是选择大牌子内存购买,例如芝奇、美光、金士顿等。

上游端颗粒厂商三星、海力士、美光也在2019年正式能够量产单颗16Gb(2GB)的DDR4颗粒,也使得单条32GB容量的内存成为可能,插4条内存就能享受到128GB的快感,你敢想象?

总之,今年内存的故事主要还是围绕着价格来展开,像过山车一样。今年很可能已经是历史最低价了,明年理论上不会更便宜,甚至会有略微涨价,毕竟整个产业链都是要吃饭的,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把价格往上抬一点点,所以有打算入手的玩家,可以现在入,再等也不会便宜太多了。

显示器篇:大尺寸、电竞、高分屏在整体疲态中快速增长

接下来看看显示器方面的行情,从IDC发布的数据报告来看,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PC显示器出货量为722.9万台,同比下滑10.6%,而且商用和家用显示器的出货量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再结合视讯堂每月发布的大陆显示器出货量来看,2019全年中国大陆的PC端显示器总体是呈现下降趋势的。

但有趣的是,虽然显示器整体市场处于下滑趋势,但诸如大尺寸显示器、电竞类显示器、高分辨率显示器等品类反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作为普通用户,我们也感受到了,今年厂商们就出了特别多参数吓人的显示器。

因为显示器早已经进入存量市场并且出货量在慢慢下滑,那么厂商就不得不在使劲发力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了,一方面,厂商会瞄准电竞游戏的领域,主要在宽屏、高刷新率、G-Sync/Free-Sync和RGB灯光上发力,另外性价比也有进一步提高

比如华硕VG279QM拥有了创纪录的280Hz刷新率、AOC 发布了更多拥有0.5ms超快响应速度的显示器,蚂蚁电竞ANT32VQC则成为首次采用1000R曲率的曲面屏,比我们以往见到的1800R、1500R的曲率更大。根据IDC的报告,2019年曲面显示器的增速放缓,同比增长为26.2%,预计2020年曲面显示器增长动力依然来自于曲面电竞屏和曲面大屏等产品。

另一方面,厂商们也推出了更多主打专业工作的显示器,比如设计和影视制作等领域,主要在高分辨率、高色域/色深/色准和新型面板上发力,根据IDC的报告,2019年2K以上高分辨率显示器同比增长47.3%,其中,4K显示器同比增长81.3%。2020年,随着超高清产业链持续完善以及显卡性能的提升,4K显示器的市场需求将被进一步激发。

不过这些显示器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价格都不便宜,毕竟专业人士都(相对)不缺钱,他们需要的只是更牛批的技术来提升工作效率而已。

LED技术,具有1152个背光区域,可以动态局部调光,色准ΔE<1,色域覆盖达到99%AdobeRGB和89.5%Rec.2020。售价4.3万元的华硕ProArtPQ22UC经过一年多的打磨也在2019年开始出货,它采用了4K分辨率的OLED面板,可显示10亿色,色域覆盖达到99%DCI-P3。虽然OLED面板早在几年前就在手机普及了,但在显示器市场依然属于罕见的高端产品。

除此之外,除了传统的电脑硬件厂商,像小米这种在硬件上主打手机和家电产品的厂商也正式进军显示器领域,而且进军的第一款产品就包含了一款高性价比的主打游戏电竞的34寸曲面带鱼屏,从中也可以一窥未来显示器的发展趋势。

3有线耳机&无线耳机篇耳机篇① 真无线耳机成无线音频爆发领头羊据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统计,2017年我国耳机行业总产值达到约728.66亿元,较2016年增长23.05%。鉴于我并没有拿到《中国耳机行业发展情况(2019版)》这本白皮书,因此不能和大家分享2018年我国耳机行业总产值。不过只需留意下身边,就知道耳机行业的确在不断发展。那么,回顾2019年的耳机市场,我们能总结出怎样的情况?


翻了四倍,看着都害怕 

日常关注金融市场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前段时间TWS概念的股票迎来大爆发。以漫步者为首的TWS相关概念股票接连打出好几个涨停板,在今年由于贸易战略显沉闷的市场中显得格外耀眼。我不太懂金融从业者的心态,但就数据来看,TWS乃至整个蓝牙音频行业,的确都有较为明显的增幅。

 根据GFK统计,截至2018年9月,中国真无线耳机市场零售量达280万台,零售额近16亿,同比增速超630%。按照数据计算比对,2017年的时候中国真无线耳机零售量达仅约为45万台。根据《中国耳机行业发展情况(2018版)》的数据,2017年无线耳机产量为2.72亿条。45万台对比2.72亿条,2017年的真无线耳机销售明显仅是九牛一毛。 

从2017到2018,真无线耳机的发展如此迅速,不禁让人咋舌。来到2019年,数据更是惊人。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Hearables市场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真无线耳机的全球市场规模达到了3300万台(约合41亿美元) ,同比增长22% 。按地区市场划分,美国占全球市场的31%,单季度销量首次突破 1000 万台。中国市场最近已经显著扩张,第三季度增长了44%。

虽然我们还没能看到2019年的全年数据,但目测今年真无线耳机乃至蓝牙耳机,都会有明显的销量上涨。当OPPO/vivo等等的国产手机厂商都已经纷纷入场蓝牙耳机市场,当酷狗也推出了自己的彩虹糖真无线耳机,我们就能感受到无线耳机产品会因为真无线耳机的到来而变得异常热闹,甚至像在告诉消费者一个信息:无线耳机迟早有那么一天,会革掉有线耳机的命

相信并支持这个信息的消费者,是因为看到现在市场上从数十元到数千元的无线耳机价格区间,从头戴式、软绳式到项圈式再到真无线的多种无线耳机形态,是因为在路上能看到越来越多人使用无线耳机。的确,我们能看到现在无线耳机的选择越来越多,并且真无线耳机会带着无线耳机行业走向新的高峰,但这是否意味着有线耳机将会走向没落?

耳机篇② 有线耳机裂变细化走向新境界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举办历史仅为几年的展会。创办于2014年的中国国际耳机展,已经从一开始的只在广州举行,变成今年的上海,北京,成都,广州四地举行。按照协会的说法,明年将继续新增举办地,让厂商和对音频产品感兴趣的朋友拥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在这个展会上主要展出的,是售价较高的有线耳机,也就是很多消费者口中说的“发烧耳机”。在这一两年间,虽然有诸如索尼这样主要关注大众消费市场的品牌参与到这个展会中,但参加这个展会的生力军仍然是森海塞尔、拜雅、铁三角等国外知名HiFi品牌,以及一系列国内HiFi音频品牌。展会参展品牌之多,参与试听的观众数量之众,让人感受到HiFi耳机的发展势头相当蓬勃。

中国国际耳机展的快速成长,向我们表达了很多信息: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消费者开始渴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当下社会的工作生活模式,让越来越多消费者习惯在独处时候戴上耳机。HiFi厂商在经过早些年一波野蛮生长之后,产品也能兼顾声音表现和颜值——可能很多人没留意,地铁上除了真无线耳机数量在增加,HiFi耳机的数量也是在增长的。 

面对以真无线耳机为首的无线耳机冲击,有线耳机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呈现出化整为零,多头发展的态势:不少团队将有线耳机维持其“工具”的性质,借助低廉的物料成本和成熟的供应链,能卖一条是一条,以“走量”为标准;部分团队和品牌则是精心雕琢声音,提升产品价值,为消费者送去更好的体验,提升知名度,拓展更大范围的市场。

于此,“两极分化”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用于描述经营理念和消费者认知的提升,实在再好不过。在这两年间,我们能看到qdc VX,飞朵Artemis阿缇米斯,达音科玥等国产万元级HiFi产品受到市场的认可,更能看到更多外在力量在帮助这个行业在发展。

例如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组委会,就在25周年之际,举办了2019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大奖颁奖典礼,和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研讨会,这两场活动。背靠广州国际印象唱片展这一全球第二大HiFi设备展会的背景,面对随身HiFi音频向消费者的渗透愈发深入的潮流趋势,组委会举办这些评奖和研讨会,无疑是对有线耳机行业精细化发展的一大助推力。 

因此,虽然无线耳机是一份新潮,但选购有线耳机的消费者仍然占大头。根据《中国耳机行业发展情况(2018版)》的数据,2017年有线耳机产量为33.62亿条。对比无线耳机,有线耳机仍然拥有更庞大的基数。在拥有明确发展思路的情况下,有线耳机一时半刻仍然不会被无线耳机威胁。

4音频产品&充电配件篇音频篇:音频市场更热闹了,竞争也更激烈了

也许我们应该这样看无线耳机和有线耳机的关系:两者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各有受众。有线,无线,平价,贵价,消费者能在愈发热闹的市场中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行业也得此蓬勃发展。对于厂商而言,这是一个不断变好的时期:消费者数量增加了,也拥有更高的消费力了。

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厂商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消费者要求不断提高,竞争对手的变化速度更快,自身也需要不断寻求突破,现有的耳机厂商的确需要面对更多。那些打算现在才入场,靠“捞一把就走”的心态去做事的团队,的确捞不到什么好处,无论产品形态是有线还是无线。

好的产品即使贵,消费者也愿意买单,反之剃头挑子一头热地做产品,最终受伤的还是品牌方。这是靠实力说话的时期,不管你有线还是无线,总之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并为之努力,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

配件篇:充电配件繁荣发展

在配件方面,这一年我的最大感受是充电配件变得更多,也更便宜了,这要得益于安卓厂商这边激进的充电功率和苹果对于MFI协议的放开,再加上氮化镓技术的适时出现和普及,这三者的同时出现让整个手机乃至笔记本市场的充电配件都变得更加繁荣。

去年对于众多果粉来说,苹果终于做了一件大家心心念念的事情,那就是终于放开了MFI协议给第三方厂商,以至于我们可以买到“便宜”的快充充电线了,一根官方的Type-C转Lightning线要169元,自从放开协议之后,第三方厂商做出带MFI的线越来越便宜,到今年年中便宜的基本只需要30几元就能买到,这让整个市场的PD快充的配件都活跃了起来。再加上安卓手机这边动不动就5、60w的超级快充,虽然很多手机的超级快充的充电器和充电线都是专用而且单卖比较贵的,但这依然对于市面上的充电配件的充电功率有提振作用。

另一方面,黑科技氮化镓充电器又让充电器体积大幅缩小,能在以往一个手机充电器大小的体积里塞进65W的功率,能够完美地给你的笔记本充电。不仅如此,市面上的快充充电宝的数量也多了起来,PD18W双向快充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涌出来,有的厂商还把价格压到了百元以内,可以说,2019年是充电技术更新和普及非常重要的一年。

总结:今年对于DIY市场来说又是不容易的一年,经历了【毛衣战】带来的阵痛,让很多电子产品和数码硬件的发展都短暂地陷入了艰难的境地,但今年同样也是让普通消费者和游戏玩家充满了期待和激情的一年,从各类硬件的销售状态都可以看出,想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要么集中发力打出自己的性能优势,要么另辟蹊径找出带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卖点,从这一两年科技行业的发展来看,对于国产厂商来说,掌握核心科技依然非常重要,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时能够更好地站稳脚跟,很庆幸我们看到了华为、紫光这样的国产厂商在努力发展,希望新的20年代我们还有更多国产厂商能够发力,做出更多更好的科技产品。

原文链接: 责任编辑:宪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线入耳式耳机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