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商业现象,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近日,比特币一路暴跌,至6月19日跌破1.8万美元关口,这是2020年12月以来比特币的最低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再度成为舆论焦点。近年来,虚拟货币价格频频暴涨暴跌,我国金融部门多次发文,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提醒投资者警惕风险。
“虚拟货币究竟是什么?”本文作者认为,虚拟货币正在成为人类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为了让这一骗局维系下去,币圈想方设法为其披上各种各样的外衣。

自从中本聪于2008年发布《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引致比特币正式诞生以来,围绕虚拟货币(Cryptocurrency)的争论就没有一刻停歇。所谓“去中心化”货币的追随者们视其为信仰,认为虚拟货币终将引导他们通往理想乡;也有人认为虚拟货币不过是为投机者们创造的又一个天堂;更有人坚决反对和抵制虚拟货币。

在全球富豪榜前100名中,至少有90位公开表明过对虚拟货币的“唱衰”态度,其中就包括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股神”沃伦·巴菲特。沃伦·巴菲特认为对于虚拟货币唯一可以确定的一件事就是“它不会产生任何价值”,他公开称“比特币是老鼠药,一定要远离”。而他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更是直言投资比特币是一件“邪恶且愚蠢”的事情。

“虚拟货币究竟是什么?”就其本质而言,笔者认为,虚拟货币无疑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

所谓的“庞氏骗局”,简言之就是通过承诺高额的回报来吸收资金,再利用新进投资者的资金支付之前投资者的利息,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资金,直至这种滚雪球的方式再难以为继,从而谎言败露、泡沫碎裂。

传统的庞氏骗局围绕高额现金回报展开,“高息+吸储”是其最显著的两个特征。随着金融领域的发展,庞氏骗局也进化出了新的形态,不再仅仅围绕现金进行,而是披上了权益的外衣。这一类庞氏骗局可以归为“权益型”,其主要特征有三个:首先,以可以计价的权益为基础;其次,该权益可以交易流通;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项权益并未与任何资产、生产劳动或社会价值产生关联,而是完全凭空虚构出来的。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依托价值交换,人类构建了经济社会,而社会价值的创造都要通过生产劳动以及产品的流通来实现。金融的基本目的,是根据已有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的组合,对未来所能够产生的社会价值进行现值的估算,并通过交易来实现价值转移,以及为实体经济提供投融资保障。

权益型庞氏骗局是披着金融伪装的诈骗行为。金融的基本规律之一:一件金融产品离现实越远,也就是“脱实向虚”的程度越高,它的风险也就越大。回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2008年的两次世界经济危机,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金融的“脱实向虚”。譬如次级贷就是在房屋按揭贷款之上,层层叠叠设计了数不清的金融衍生品,导致其最终偏离了对应房产的真实价值,引发了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权益型庞氏骗局的所谓“权益”是完全不关联任何实际资产和生产劳动的,因此它不具备任何实际价值,可以认为它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是无限远的,这也就意味着它的风险接近于无限大。

对比虚拟货币的几个基本特点,不难发现与权益型庞氏骗局十分吻合。

一、权益性。所有虚拟货币项目都会以挖矿或者发行的方式,将毫无实际价值的币产生出来,并通过冠以“共识价值”“共治价值”等一系列完全与现实世界无关的名目,强行赋予其一个基于法定货币定价的权益。

二、流通性。很显然,所有的虚拟货币都是可以自由交易的,难以想象所谓“币圈”会容忍一种无法交易的虚拟货币存在。经过多年发展,虚拟货币已经拥有众多二级交易市场,只是很多时候这些交易市场并不如人们最初所想象的那样公开、透明、公平,而是充满了内幕交易、暗箱操作和安全漏洞。

三、无价值性。无论是对比传统意义上由金属铸造的货币,还是近代以主权国家信用为背书发行的信用货币,虚拟货币都没有与任何有价值的事物绑定,其本身也不具备任何生产劳动的社会价值。它的价格支撑完全依赖于两个决定性因素:当前参与者的信心,以及后续新参与者的数量。

而这又与庞氏骗局的基本运转模式完全一致——所有的庞氏骗局都必须要有源源不绝的新投资者加入,以新养旧、稳旧拉新,才能让整个骗局维持下去。借用游戏行业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从游戏的行业发展角度来讲,第一重要的是玩法,第二重要的是世界观,第三才是技术。”对于庞氏骗局来说,第一重要的是拉新,第二重要的是拉新,第三重要的还是拉新。这也是为什么,所有虚拟货币项目的运营完全是基于市场营销开展的,技术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马斯克能对狗狗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随手发一条推特也能让虚拟货币价格平地掀起三尺浪,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而在虚拟货币兴起早期,市场上充斥着不计其数的ICO(首次代币发行),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在ICO的吸引力日渐式微之后,“空投”等概念又随之而来。花样百出的背后,其实是比尔·盖茨所言的“博傻理论”:成为傻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为最后一个傻瓜,所以需要吸引更多傻瓜。

(二)世间万物均可to Earn(赚钱)?

聪明的币圈操盘手们后来发现,“空投”虽然免费赠送虚拟货币,但正因为是“免费”的,反而容易让“新投资人”没那么重视。为了让虚拟货币这一庞氏骗局维系下去,币圈想方设法为其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包装,近期大热的“X2E”模式就是最新的一件皇帝新衣。

“一边跑步、一边赚钱”,看似迷人的商业模式,其实是项目方的一种钓鱼策略,其背后隐藏的陷阱是:虚拟货币的产生(特别是不需要挖矿的代币)是毫无成本的。X2E实际上就是“空投”(指提供免费的加密货币),唯一的不同是让用户通过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来赚取,从而使用户觉得因为自己付出了一定劳动,产生它是有价值的幻觉。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将用户吸引到权益的炒作交易中来。

权益型庞氏骗局能够持续的核心条件就是要不断地有新增用户加入,并持续进行交易,只有这样,权益的价格才能稳定,当每日新增用户和交易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价格就会持续上涨,让早期的“投资人”获利。同时,这种价格的上涨对新用户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大,如此循环往复,看起来没有任何破绽,一切都没有问题。

不过,这种状态其实是建立在一个极为脆弱的平衡之上的。所有人都必须相信这个循环可以一直运作下去。一旦出现恶意做空、后继无人、资金面紧缩,或是监管政策出现变化等原因影响到参与者的信心或者后来者的决心,就会导致这个看似精妙的循环瞬时崩塌,价值归零。归根结底,这仍旧是一个庞氏骗局,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随着X2E概念的火热,越来越多的此类项目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除了M2E和P2E,还出现了R2E(Read to Earn,边读边赚)、W2E(Write to Earn,边写边赚)、E2E(Eat to Earn,边吃边赚)等等。更有甚者推出了L2E(Learn to Earn,边学边赚)项目,以教育为切入点将手伸向了尚不具备经济判断能力的未成年人。

马克思曾说,“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当一个庞氏骗局项目的拉新活动开始瞄准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的时候,其操盘者们已经丧失了基本人性。

(三)炒的是镜花水月,亏的是真金白银

如今,虚拟货币以一夜暴富的潜在可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机者参与其中,又假借各种名目的X2E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伺机挥舞镰刀收割来自各行各业不明就里的普通人们。而作为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以及一项100%风险的投机物,其蕴含的风险无疑是巨大而又真实的。

今年五月,曾是全球第三大稳定币的UST及其挂钩的虚拟货币LUNA上演了一幕“史诗级归零”,短短几天之内,LUNA币从最高100美元跌至最低0.美元,400多亿美元市值瞬间蒸发。

分析LUNA和UST为何瞬间崩盘的观点有很多,而少有人提到的一点是,它们结合了现金型和权益型两种庞氏骗局,相互关联缠绕。一方面,不同于其它稳定币,UST并没用通过存入等量的美元存款来锚定与美元的1:1兑换关系,而是通过供需关系与LUNA形成价格平衡,并互为担保,这也就满足了权益型庞氏骗局的特征;另一方面,项目方推出了一个年化利率高达20%的理财项目,吸收新投资人的大量资金,却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收益来实现承诺的回报,现金型庞氏骗局的条件也得以满足。

由于LUNA和UST都没有对应的实际价值,所以二者的价值担保也没有任何的信用根基,全靠所有参与者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信心支撑。当有人嗅到了庞氏骗局的味道开始撤出,或者项目方无法维持高利息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引起恐慌,继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单一的庞氏骗局风险已是极大,两种类型结合,形成死亡螺旋,风险更是以几何级数上升,一夜之间“史诗级清零”也就不足为奇。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LUNA的崩盘或许只是意味着目睹了一出谎言的破产,以及增加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对那些身在其中的人来说,这却是一场不知如何面对的噩梦。彼时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一张推特截图显示了一名参与者的悲剧: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好不容易才说服他的妻子,将他们全部的100万美元财产投入了LUNA,结果几天之内损失98%,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妻子,以及今后的人生”。

“炒币”的风险和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四)被玩坏的虚拟货币 被误解的区块链

从2013年我国央行等多部门发文明确提示炒作虚拟币的风险,到2017年严禁各类虚拟货币ICO(发币),再到2021年严厉禁止各类虚拟货币“挖矿”和交易行为,我国对打击虚拟货币的态度是一贯而坚决的。

值得指出的是,不应因虚拟货币而忽略区块链技术原本的巨大价值。

就技术角度而言,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广播式数据传输方式,对数据从结构、追溯、权限和验证性上进行共识,形成分布式并且公开透明的一种信息化系统,而虚拟货币只是基于区块链的一项简单的应用。

包括最近两年大火的NFT,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库技术。无论是区块链技术还是NFT类数据库技术,单纯作为技术来说,都没有具体的业务属性。只要进行正确的产业引导,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它们未来会在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数据权利、隐私保护和算力网络等各种应用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以区块链为初级形态的“公共信息化系统”(Public IT Systems),将从底层革新整个信息化系统的设计思路,从而提升新时期信息系统的能力品质。

单志广,博士生导师,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发展联盟理事长。

何亦凡,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发展联盟常务理事。

(责编:王震、章斐然)

文章原标题:《虚拟货币终究是黄粱一梦、庞氏骗局》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分析我们周围大大小小的各种骗局、传销,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核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拉人头,割韭菜。这种手法一般被称为“庞氏骗局”。

作为传销的鼻祖,庞氏骗局到底是什么?了解这些,遇到此类骗局我们就能不轻易被骗。

1903年有个意大利的年轻人移民到了美国,那时候他浑身上下只有2.5美元,却做着100万的美国梦,却没想到他的到来竟成了美国所有金融大佬的噩梦,这个人叫查尔斯·庞兹,也就是庞氏骗局的创始人。

他利用了一个证券公司,利用40%回报的谎言,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便实现了2,000万美元的入账,最富裕的时候就连拐杖和烟斗都镶着数目繁多而且昂贵的钻石,后来东窗事发,庞兹锒铛入狱判了5年刑后被遣返回了意大利,依旧死刑不改,甚至还想去骗莫索里尼。

在后来的采访当中他依旧很狂地妄说当年他们花几千美元就能欣赏我的演出,难道不值吗?

其实唐氏骗局的基础逻辑说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要两个环节,那就是开源和节流。

所谓开源,就是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你的资金池,能够供你周转,节流则是指着你的资金流出的数量要低于资金池中流入的数量,听起来似乎和存钱做生意没什么两样。

在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一样,但庞氏不同的是他们每次打开水管流出的水要比流入时多10%~40%,要是按生意来做,这池子里的水早就干了,但在庞氏当中他们所需要做的是增加更多的水龙头,在庞氏的原则之下,只要水龙头够多,那这池子就永远不会干。

这些水龙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韭菜。

这个庞兹与他发明的“庞氏骗局“就是传销割韭菜的鼻祖。

时间回到1903年,那年有一个叫查尔斯·庞兹的年轻人到了美国,因为没有什么生存技能,所以只能在餐馆打工,可他连服务生都不好好当,没多久就因为偷钱被老板赶了出去,但庞兹这个人用我们话说就是:一肚子坏水。

偷既然不行那就去骗,说到最容易骗人的领域,那自然是金融。

庞兹认为美国人这么聪明肯定是不太容易被骗的,于是他在多方周转之下偷渡到了加拿大,他先是用仅剩的钱给自己置办了一身西装,然后给自己粉饰了一个高材生的身份,到了一家银行面试,通过以后成了一名光荣的骗子。

到了这家银行以后庞兹的工作顺风顺水,之所以能这么顺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老板。

普通银行存款都是3%的利率,但他们家的银行竟然有6%。

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大家来银行都是存钱的,只要我能够吸引足够多的钱入住,就不怕他们取钱的时候没有利息付,而且面对这么高的利息很难有人能拒绝,到期取出来以后大概率还是会重新存入这家银行。

就在这种模式下,庞兹发挥了超人的才能,靠着忽悠的天赋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种模式有一个非常致命的漏洞,那就是等市场饱和以后没有更多的存款入驻,银行无力偿还先前的利息那时候怎么办?

其实解决的方案也很简单,卷钱跑路就可以了。

1907年在银行行长和业务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这家银行终于倒闭了,行长自然是知道内幕的,在银行爆雷之前就跑去了墨西哥。

庞兹就没这么幸运了,最后因票据造假获刑三年,出狱以后庞兹依旧死心不改,商业诈骗,人口买卖,不是违法乱纪的事儿都不干,结果就是关进去又被放出来好多次,当然改过肯定是不能改过的。

庞兹一直坚信这些事情都是小打小闹,无伤大雅,他始终相信自己能干出点大事来。

蛰伏多年以后,他终于瞅准了一个机会准备干票大的。

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国际金融秩序剧烈动荡,大批中产阶级的回流资金无处安置,迫切地想要找到一条理财的途径。

这时候,庞兹早已回到了美国,他在波士顿成立了一家证券公司,利用金融手段包装欧洲的邮政票据,并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人进行兜售。

庞兹向客户承诺只要你把钱放在我这里,45天以后你就可以获得40%的利润,也就是说只要你给他10万美元,一个半月以后就能变成14万,利润是太诱人了。

但赚钱的底层逻辑在哪儿呢?

庞兹的逻辑就是没有逻辑,每当客户问起来有关证券的详细信息,他就开始扯出政策汇率金融差值等一大堆专业名词,并搬出一大堆与证券无关的数据,搞得投资人是晕头转向,听不懂没关系,庞兹也没打算讲明白,他需要做的就是拉这些人入伙,反正在整个庞氏的前期闭着眼往里面扔钱都能赚,稍微懂点金融知识的人都知道这种模式根本不可能有长期收益,但他们不会站出来指出这点的,因为他们也想趁着这个机会从中间捞一把。

想要实现庞氏骗局,前期一定是要割肉的,因为只有让第一波赚钱的人把消息传出去,资金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入,对于这种骗人的行当,大张旗鼓的打广告是不可能的,唯有口口相传才能依靠“神秘感”,打造最完美的传播,“大佬操盘”“入局要门槛”“惊人回报率”这几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想不动心都很难。

为了扩大业务规模,庞兹后期开始培养业务员,美其名曰金融分析师,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会放一大堆文件,看起来很专业的样子,但实际上他们对金融类的知识一窍不通,招他们过来就是忽悠人的,拉人头给提成就这么简单。

这不就是传销吗?是的这就是现代传销的鼻祖。

不过现在传销为了提高可信度,好歹还给盒口服液、护肤霜什么的。

“庞氏骗局”直接是连实物都没有,玩的就是账目上的游戏,靠着中间商赚差价,庞兹很快成了百万富翁,开豪车带名表,身边的美女每天都不重样,要多潇洒有多潇洒。

但之前我们也说到了庞氏最大的漏洞就是市场终究会饱和,就像滚雪球一样,随着新鲜韭菜越来越少,资金链注定会走向崩坏。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有4万名波士顿居民参与了庞兹计划,他们将庞兹奉若神明,甚至还有人将他与哥伦布、马可尼相比,将他们统称为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

可既然是骗局,那么泡沫终究是要破灭的,由于庞兹的盘口开得太大,在短短一年以后他的公司便因难以支付过高的利息而破产,这时候投资人们一拍脑门才知道坏事了,但这时候醒悟已经晚了。

按照庞兹的许诺,他们手里的证券可以买几亿张邮政票据,不过用脑子想想也知道,就算这些证券可以买到票据,先不说有没有这么多可以买,就算是买到手,几亿张票据同时流入市场,最后也会导致贬值。

1920年8月11日庞兹宣告破产,为了家门不被那些投资人踹烂,庞兹选择了自首,在波士顿法庭的受审中他被控多达86项诈骗罪名,最后被判处9年有期徒刑。

入狱以后在多方运作之下,庞兹出狱跑到了佛罗里达州,又干起了诈骗的勾当,结果又被抓了起来,坐了更久的牢。

出狱以后庞兹被直接遣返回了意大利,回到了这片故土以后,他依旧不忘初心想玩更大的骗局,打算去骗一波墨索里尼。

但墨索里尼哪有那么好骗,事情败露以后唐兹无奈下跑到了巴西,从此再也没掀起什么波澜。

最后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慈善教堂逝世。

唏嘘的是,这个曾经拥有过千万身家的男人死的时候,身上竟然没有一分钱。

虽然庞兹死了,但他的精神却被无数门徒传承遍布在天南海北。

仔细分析我们周围大大小小的骗局大多其实都是与庞氏骗局类似的套路。

不过要说玩得最出神入化的还得是纳斯达克的前任主席麦道夫,在他的精密计算之下只要将庞氏中的利息维持在10%~13%左右,与股票走势趋平,资金就能一直持续赚下去。

麦道夫的这场骗局足足维持了将近20年,涉案金额超过500亿。

要不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或许他还能继续玩得更久,

看清楚了庞氏骗局的原委以后,

估计有人想说,只要我早点入场早点撤,那不就能割波韭菜了吗?

话虽是这么说,但别忘了想要割你的那些人永远会跟你说现在是入场最好的时机。

就算你运气足够好,抓到最好的时机入场。

但你能确定自己在赚到钱以后能够理智地全身而退吗?

毕竟人最难掌控的就是自己的欲望。

07、商业篇:金融和法律。
01风险投资:最疯狂的心,和最冷静的脑。
风险投资,是通过买走创业的“失败风险”,让创业者拥有往成功目标一路狂奔的金融工具。
风险投资,其最本质的,是一个概率游戏。
第一,创业是99死1生的游戏,应去找风险投资,去买一份“创业保险”。
第二,投资人都不看好你,要借助他们的经验修正你的看法。
第三,融资,甚至上市,都不是成功的标志。盈利才是公司的存在意义,而客户和产品,才是盈利的核心。
第四,要记住,一旦拿了融资,公司就不完全是你的了。你的节奏和投资人期待不符的时候,怎么办,最好在开始的就思考这个问题。


02合伙人制度:资本和人才,哪一个更重要?
合伙人制度,就是分享而不是独享公司所有权和收益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第一,打心眼里承认,价值主要是他们创造的,而不是资本;
第二,用合伙人制度,出让公司股份,或者项目股份,与他共享收益,当然,也共担风险。
第三,如果他去意已决,那就投资他吧,不能成为他的“普通合伙人”,那就成为“有限合伙人”。要利用“合伙人制度”平衡资本和人才的矛盾。


03商品证券化:可以只买LV两个字,不买包吗?
商品证券化,就是把商品通过金融化包装,变成了有明确价格的权益凭证。
1、哪些商品的类别可以使用商品证券化的方法?
那些虚拟价值大于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可以,比如月饼,比如粽子,比如某些高档的烟酒,比如保健品营养品,比如黄金等等。
2、那如何实现商品证券化呢?
发行这种商品的提货券,并且设计最终回收的那个闭环。互联网时代,你甚至只要发行提货码,然后提供回收提货码的网址,可能就更高效了。


04庞氏骗局:金融界的万骗之祖。
庞氏骗局,是指那些通过金字塔式扩张,用后入者的本金,伪装成先入者的收益,不断滚雪球的一种骗局,俗称“拆东墙,补西墙”。识别庞氏骗局:

  1. 对所有号称没风险,但年收益超过8%的项目,都要心存警惕;
  2. 有巨额收益,但自己不卖房子卖地,却掏心掏肺拉你加入,基本都是骗局;
  3. 庞氏骗局不一定有策划者。还记得“泡沫经济”吗?那就是没有策划者的自发性庞氏骗局。

05互联网金融:金融的本质,是风险买卖。
互联网金融,就是拥有更高效的“风险买卖”模型的金融。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买卖”。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或者科技金融,或者任何一种“新金融”,都应该基于更高效的“风险买卖”模型。否则,不管它叫什么,都是死路一条。
想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创业,先找到你的金箍棒:更高效的“风险买卖”模型,确定你能创新地用更好的方法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否则,别去创业。


01企业能量模型:你陪客户喝酒,是因为做产品没有流汗。
运用:如何把企业做好?
第一,把产品这块巨石,推得越高越好。产品的创意、独特性、品质,或者说它积蓄的势能,决定了它最高可以达到的销售量级。没有势能的产品,是卖不出去的。就算能卖几件,其实卖的不是产品,是人情。
第二,然后你再山顶一推,巨石开始下滑,势能转化为动能。营销,就是用来减小下滑的阻力。广告、公关、线下活动、热点营销、加入行业协会,去拿各种奖项,都是为了提高客户对你的优先选择概率。
第三,巨石开始水平滚动。这时,你用渠道继续减小阻力,通过大量铺设渠道的方式,线上、线下,电话、互联网、上门推销,甚至到达田间地头的方式,让消费者一旦有了购买欲望,你的商品就触手可及。
理解“企业能量模型”:

  1. 你要有个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理解自己的能量水平,和转化效率。
  2. 思考,产品、营销和渠道,到底哪一个,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3. 有目的地加强最重要的部分。

02品牌容器:不被消费者优先选择的,不叫品牌,叫商标。
品牌是一个容器,一个装载消费者“了解、信任、偏好”的容器。越是从了解,到信任,到偏好,这个容器的价值就越大。不能被消费者优先选择的,不叫品牌,叫商标。
建立“品牌容器”的三种方法:
第一,从你的产品中,抽取一种叫做“品类”的特殊价值(我和别人不一样的)装进品牌容器。
第二,往品牌容器里注入“品味”价值。(我比别人更显得你有档次)。
第三,往品牌容器里注入”品质“价值。(我的质量是最好的)。


03爆款:长尾爆款,才是真正的未来。
找到一个长尾需求,做成爆款,我称之为”长尾爆款“,才是真正的未来。
利用爆款,做到赢家通吃:
第一,要找到足够细小的长尾。
第二,满足最长尾的需求里,最大众的痛点。
第三,利用互联网,降低边际成本。
长尾理论,和爆款,是“边际成本”这枚硬币的两面。互联网带来了边际成本地急剧降低,导致长尾需求越来越容易被收集,而好的产品也越来越容易赢家通吃,形成“需求间越来越长尾,需求内越来越爆款”的现象。


04用户代言人:转身,成为用户的代言人。
产品为王、渠道为王时代的远去,导致用户开始真正掌握对企业的生杀予夺大权。从B2C的思路,走向C2B,就是成为“用户代言人”。
如何变成”用户代言人“?
第一,可以学习互联网公司,或者软件公司,设立”产品经理“职位。
第二,在某些条件具备的行业,从B2C的爆款思路,转变为C2B的大规模私人定制思路。

05最小可用品: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犯错。
明知会犯错,在少部分人那里,用最低的成本不断摔倒,再从用户的真实反馈里爬起来,才有机会做出真正受欢迎的产品。
第一,不要认为你真的了解你的用户。乔布斯也许可以,但大部分人不是乔布斯。既然不了解,一定要犯错,就抛出最小可用品,最快地,最低成本地犯错,然后再最快地改正。
第二,也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用“最小可用品”的逻辑。我给大亚湾核电站授课的时候,看到他们墙上贴着一张海报:一次性地把事情做对。说得好,我很难想象,大亚湾核电站用“最小可用品”的逻辑做核电站,是什么样的场景。
最小可用品:通过做能满足最基本功能的产品,不断接受用户反馈,快速迭代,直到做出符合需求的好产品的方法论。


01渗透定价法: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
渗透定价法,就是以低价进入市场,把价量之秤的砝码,尽量加到量的极致,获得极高的销售和占有率,又导致成本降低,价格接着降得定价法。
渗透价格的缺点,是企业只能获取极低的毛利。但是,也有两个显著优点:首先,低价可以使产品尽快为市场所接受,并借助大批量销售来降低成本,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地位;其次,微利阻止了竞争者的进入,增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小结:使用渗透定价法时,需要注意几点。
什么是渗透定价策略?就是用微利的价格,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并吓退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使用这种牺牲利润、获得市场的渗透定价法时,需要注意几点。
第一,这个市场必须足够大。
第二,消费者对价格敏感,而不是对品牌敏感。
第三,大量的生产,能降低成本。
第四,低价策略,能真的吓退现存及潜在的竞争对手。
渗透定价法的极致,就是免费。


02撇脂定价法:为什么手机越卖越便宜?
撇脂定价法指的是,当生产厂家把新产品推向市场时,利用一部分消费者的求新心理,定一个高价,像撇取牛奶中的脂肪层那样先从他们那里取得一部分高额利润,然后再把价格降下来,以适应大众的需求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撇脂定价法。撇脂定价法,又常常被称为高价法,是一种与”渗透定价法“截然相反的定价策略。

  1. 可以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
  2. 可以用高价格提高产品身价,激起消费者购买欲;
  3. 可以用高价来控制市场的成长速度,使当时的生产能力足以应付需求,减缓供求矛盾;
  4. 为价格的下调留出空间。

运用:可以用在哪些行业?
在过去,使用撇脂定价法最多的行业,就是高科技行业。比如英特尔的芯片,诺基亚的手机,和索尼的彩电等等。这些行业,天然符合撇脂定价法能够成立的几个前提:
第一,因为高科技产品通常酷炫新奇,所以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价格;
第二,高科技产品虽然贵,但还没有贵到像房产一样,大部分消费者是有能力支付的;
第三,没有采取较低定价的竞争对手存在。高科技产品通常有一定的技术先发优势,竞争对手跟进需要时间,所以给先入者一个“撇脂”的时间窗口。
小结:认识撇脂定价法的好与坏
撇脂定价法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撇脂定价法,简直就是邀请竞争对手入场的镶着金边的邀请函。而且根据价量之秤的逻辑,撇脂定价法会牺牲一定的销量。
撇脂定价法和渗透定价法,哪一个更好?
没有哪种方法更好。撇脂定价法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因为品牌、科技、创新、创意,而拥有定价权。撇脂定价法,是拥有定价权的产品,提款的手段,与没有定价权的产品基本无关。


03组合定价法:自己装配汽车花的钱,能买12辆整车。
组合定价法,就是通过把不同商品组合在一起,集合定价,获取最大销量利益的定价方法。
运用:组合定价的七招拳法。
第一招,产品线定价。比如电视,30寸、40寸、50寸,一直到120寸,甚至在每个尺寸里,再区分低、中、高配,仔细平衡消费者对价格的承受力,产品差异带来的价值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最大化消费者的购买。即便在”爆品“时代,这依然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效的商业策略。这种定价策略,还可以用在服装上,高中低档;用在杂志图书上,平装版、精装版、收藏版等等。
第二招,备选品定价。成品便宜,把备选品,也就是配件的价格,定得远高于成本,就是所谓备选品定价。
第三招,互补品定价。剃须刀刀片、打印机墨盒、空气净化器等等需要持续购买耗材的领域。
第四招,副产品定价。如果你去买一条胖头鱼,鱼贩一刀把鱼头剁下来,鱼身的价格可以便宜很多,因为鱼头更有价值。所以,为了鱼头这个更有价值的“副产品”,鱼贩可以把鱼的其他部分的价格定得更便宜。
这种定价策略,还可以用在肉类、石油、化工等行业,因为它们常常伴有副产品。假如副产品的价值高,就可以将主产品定低价,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将副产品定一个高价,从而获得利润。
第五招,捆绑式定价。推销套餐、年卡、等等。
第六招,分部式定价。公园门票,独立项目再单独收费。
第七招,单一价定价。这是一种特殊的”组合定价法“,它把价值接近的商品组合放在一起,浮动毛利率,让零售价保持一致,比如美国的99美分商店,中国的2元店,10元店等。这种定价法,让消费者避免对价格思考和比较,只需要在心理价位内,选择价值感。这种定价策略,还可以用在回转寿司店,麻辣烫,二手书店等等场景。


04价格歧视:让有钱人为同一件商品多付钱。
在理解“价格歧视”之前,我们要先理解另一个概念:消费者剩余。一件商品成本10元,你最多愿意付30元,结果15元成交。那么成交价,到你的心理价位之间的差价,15元,就是消费者剩余。但同一件商品,B的心理价位20元,如果也是15元成交,那么这个B的消费者剩余,就是5元。价格歧视,就是研究如何尽量吃掉消费者剩余,同一件商品,如何让A付出30元,让B付出20元。核心在于:区隔消费者。
案例:软件公司为了区隔付费能力低的家庭,和付费能力高的企业,把边际成本明明一样的软件,自残掉很多功能,成为家庭版,让企业办公场景无法降级使用,并借此,向支付能力更强的企业用户,收取更多费用。软件公司,用自残软件的方式,区隔消费者。
航空公司规定,打折机票需要提前两周预定,并且不能退改签,并且有的航班还要经停。他们知道,商务旅行常常突发,无法提前两周确定;而且还会变动,不能退改签很麻烦;他们时间宝贵,经停难以接受。这样,他们就可以把打折机票卖给个人旅客,把全价机票卖给商务旅客了。航空公司用制造麻烦的手段,区隔消费者。
运用:价格歧视的三个级别。
第一级,个体歧视,让每个人付出他能付出的最高价格。这种方式极其少见,通常通过讨价还价,拍卖等方式完成。比如电信公司拍卖手机靓号,腾讯公司拍卖QQ靓号,都属于此类。
第二级,销量歧视,买得越多越便宜。这种方式相反,极其常见,我们以前说的第二件半价,也属于此类。
第三级,区隔歧视。比如,地域歧视。鞋子,衣服,甚至汽车业,常在商品上做记号,给不同区域,用不同价格,发不同的货,然后督查,发现“串货”,也就是特供欠发达区域的便宜商品,被卖到发达区域,就对相关代理商严厉惩罚。再比如,人群歧视。老人票、儿童票,是一种典型的人群歧视,本质是向掌握支配权的成年人收取更多费用。优惠券也是,让低收入阶层通过收集、保存、携带、使用优惠券这些复杂动作,让低收入人群付出低价格,而让高收入人群因为怕麻烦,付出高价。再比如,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的歧视。电影院的上午场、夜场就便宜,下午场和晚场贵,就是把贵的票卖给时间成本高的人,时间成本低的,你可以早起或者熬夜。持有“青年机票”的旅客,可以等候即将起飞的航班,如果有空座位就能飞,没有就回去。给机会成本低的人低价,给机会成本高的旅客定高价。
小结:认识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一种让每个群体,甚至个体,付出他能接受的最高价的定价方法。它有三个等级:个体歧视,销量歧视,和区隔歧视,其核心在于如何把有支付能力的人找出来。

05消费者定价:定价权,能交给消费者吗?
那么,这个价钱必须由商家来定吗?消费者就没有权利定价吗?当然有,而且,消费者定价,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定价策略,叫做:拍卖。Pirceline,ScoreBig,Greentoe这些公司的“消费者定价”的逻辑能够成立,都有一个大前提:商家有巨大的库存压力。尤其是酒店房间、机票、演唱会门票,一旦过了时间,库存彻底报废。这种“逆向拍卖”的本质,都是用一种特殊算法,把商品的库存压力,和消费者占便宜心理,用不影响正常售价的方式,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小结:认识消费者定价。消费者定价通常实现的方式是“拍卖”和“逆向拍卖”。拍卖,就是在供小于求,一物难求,卖方主动的情况下,通过消费者竞标的方式,获得最高成交价的一种“消费者定价”策略,比如荷兰式拍卖、维克瑞拍卖等等。逆向拍卖,就是在供大于求、库存压力大、买方主动的情况下,通过商家竞标的方式,尽量用低价满足价格敏感者,实现消化库存的目的。典型的案例有Priceline、ScoreBig、Greentoe等等。在有些城市,也有些商家,比如餐厅、小超市等,在进行一种“你随便吃,随便拿,最后请看着给钱”的商业试验。这些实验,据说有些获得了成功,有些最后关门歇业。本质上来说,“看着给钱”不是一种“消费者定价”的商业模式,更多是一种道德测验。

01定位理论:占领市场之前,占领心智。
定位理论就是,不能成为品类第一,就创造一个新品类。
定位理论有效的基础,是消费者的5大心智模式:
第一,消费者只能接收有限的信息;
第二,消费者喜欢简单,讨厌复杂;
第三,消费者缺乏安全感;
第四,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不会轻易改变;
第五,消费者的心智容易失去焦点;
运用:利用定位理论的四个建议。
第一,从消费者心智出发,不要从产品出发。关注消费者的买点,而不是产品的卖点。
第二,基于这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或者说痛点,创立一个干净的品类。比如,降火凉茶。把这个品类先打扫干净,然后开始与自己作战,不断树立自己可以代表这个品类的消费者认知。
第三,占领消费者认知的武器,也就是信息,要极度简单。比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优点太多,消费者记不住。
第四,要欢迎竞争。虽然是你创立了这个品类,但是消费者心中其实留了两把椅子。比如团购品类,大众点评和美团;电商品类,天猫和京东;旅行网站,携程和去哪儿;更不要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宝洁和联合利华,奔驰和宝马。有个对手,品类才成立,而且会共同教育市场,做大蛋糕。
小结:认识定位理论。定位理论,就是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一个新品类,然后成为这个品类的第一。具体四个步骤。第一,找到未被满足的痛点;第二,据此建立新品类;第三,用最简单的信息不断攻占消费者心智;第四,和第二名一起夯实品类,做大蛋糕。 说到底,定位,是一种基于消费者心智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02饥饿营销:金杯银杯,不如排队的口碑。
饥饿营销就是,通过故意调低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高利润和提升品牌附加值得营销手段。
使用饥饿营销的三个前提:产品具备不可替代性、消费者心智不成熟、市场竞争不激烈。
第一,客户流失。过度饥饿营销,就是将客户送给竞争对手。
第二,顾客反感。过度饥饿营销,会让消费者饿到冷静,觉得被愚弄,对品牌产生厌恶。


03技术采用生命周期:跨越死亡之井。
”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是新技术推向市场时,必然会面临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面对截然不同的消费者。
第一阶段,面对的是创新者。创新者天生对新科技充满了好奇。他们一直在搜寻。所以,并不是你找到了他们,而是他们找到了你。他们甚至愿意参与创造。这群人,大概占所有用户的2.5%。
第二阶段,面对的是早期采用者。你身边总有一两个特别懂电子产品的,特别懂车的,分得清楚每一款空气净化器优劣的。他们是意见领袖。他们享受新科技的优点时,也包容新科技的瑕疵。这群人占整个市场的13.5%。获得这群人的认可,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因为,他们,并不真的代表大众。
第三阶段,才会面对真正的大众,摩尔称之为:早期大众。他们只关心需求,根本不关心技术。所以,相对于现有产品,你的技术必须有明显优势,并被反复验证稳定可靠,他们才会购买。这群人占整个市场的34%。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有一个死亡之井。没能纵身一跃,把意见领袖喜欢的“有趣的科技”,变成普罗大众喜欢的“有用的产品”,是现象级产品昙花一现的真正原因。
第四阶段,面对的是后期大众。他们更保守,对风险更敏感。身边很多朋友做激光近视手术三五年了,他们还是会说:20年后再看吧。这群人,也占整个市场的34%。
第五阶段,面对的是落后者。他们对所有新技术充满了敌视。你试图说服他们使用移动支付,却发现,他们居然还只用现金,连可以绑定移动支付的银行卡都没有。这群人,占整个市场的16%。
运用:如何运用这个理论呢?
第一,你要懂得分辨用户处于哪个阶段。怎么分辨?问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会购买电动汽车吗?
如果他说:早买了,我在家和公司都装了充电桩,那他多半是个创新者,或者早期采用者。
如果他说:等路上随处可充电时,我就买。他是个早期大众。
如果他说:等汽油车被淘汰,加油不方便时,我就买。他是个后期大众。
如果他说:这种反人类的东西,死也不买。不用问,这是个落后者。
第二,我应该怎样跨过死亡之井,把有趣的技术,变成有用的产品呢?摩尔说,你可以试试:诺曼底登陆法。
首先,找到一个空白细分市场,就像诺曼底海滩一样,准备登陆。在著名美剧《硅谷》里,创业者有一项巨牛的文件压缩技术,可用来做音乐分享,也可用来做企业存储。这项技术红透了整个硅谷,然而依然不成功,直到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诺曼底海滩,把这项技术用于视频直播的时候,他们成功登陆了”早期大众“这个战场。然后,要打造整体产品,集团作战。早期大众对科技无感,他们痛恨死机重启。所以你要懂得,除了提供解决核心问题的功能外,提供整体的产品体验,优秀的售后服务,充沛的配件,无微不至的培训,完善的用户社群等等。坦克兵、步兵、医务兵、粮草,要整装待发,而不是游击队。再然后,找到你的精准打击战术。你在主流市场中要替代的竞争对手是谁?你的产品的定位,有没有直击他没有满足的用户痛点,选好自己主攻武器,和打击策略。最后,登陆诺曼底之后,认真铺设营销和渠道,做好打一场又一场艰苦巷战的准备。
小结:什么是死亡之井?一项新技术进入市场时,会按顺序面对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后期大众和落后者。包容的早期采用者,到挑剔的早期大众之间,有一道“死亡之井”,跨不过去,新技术就会昙花一现。想要跨过去,可以学习诺曼底登陆。一,找到无人海滩;二,构建整体战队;三,运用致命武器;四,开打艰苦巷战。


04危机公关:撒硬谎,道软歉,就是作死。
危机公关,是营销中的一个特殊职能,是指企业面临危机,尤其是声誉危机时的公关手法。它的本质,是大众情绪管理。互联网时代的危机公关的核心,是阻断传播。而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不是来自媒体,而是来自大众自身。所以,阻断大众心中的转播欲念,是根本。阻断这个欲念的手段,不是解释,而是获得原谅,甚至同情。
危机公关是指企业面临危机,尤其是声誉危机时的公关手法。危机公关的本质,是大众情绪管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情绪如洪荒之力,只有情绪能够引导情绪:

  1. 要自认倒霉,那种”谁谁更差你们不管“的失衡心态,会扭曲后面的回应;
  2. 别玩手段,错把勉强道歉当成捍卫尊严的开场白;
  3. 照死认错,万众瞩目之下小错也是大错,道歉到消费者于心不忍为尺度。

05独特销售主张: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USP-独特销售主张。定位从用户出发,独特销售主张从产品出发。
在瑞夫斯看来,一个“独特销售主张”必须具备三个突出特征:
第一,不应该是“买我们的吧”,不应该是自吹自擂,我们最好,竞争对手最差。你必须向消费者提出一种主张,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产品给他们带来的真正好处。
第二,必须是竞争对手还没有提出来的,或者甚至无法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它必须独特。
第三,必须有巨大的说服力,能够让消费者立刻采取行动,成为你的客户。
独特销售主张,就是从你的产品里,找到一个有巨大说服力的、竞争对手不具备的、对消费者的好处。(如感冒药,白加黑。OPPO手机,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神舟专车,主打安全)

01深度分销:进入市场的毛细血管。
深度分销策略,就是通过一整套激励和管控体系,让品牌商与海量的分销商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吸取每一处的微小流量,汇聚成滔天大河。
深度分销的大前提,是靠大量利润养育和高定倍率。
第一,理解互联网也是有边界的。
第二,理解中国是一个复杂市场。
虽然今天有20%的消费者习惯网上购物,而且越来越多,但毛细血管里依然有80%的消费者,习惯线下购物。收集这些流量,是深度分销的现实意义。


02销售激励:如何把销售变成虎狼之师?
佣金派的方法看似简单粗暴,但非常有效。激励相容,能燃起大家的斗志:卖越多,分越多。
但佣金派也有两个问题。
第一,无法对市场的贫瘠富裕,区别对待。比如,在上海卖化妆品,可能就是比青海好卖。按销售额拿佣金,那就没人去青海开拓市场了。每个人都会尽量“捡”客户,而不是“挖”客户。
第二,无法判断业绩算是低,还是高。10万是这个地方的合理业绩吗?这个地方换个人,是否能卖到30万呢?所以,很多机构做大了以后,都会加入“奖金派”。
奖金派的基本逻辑,是底薪+奖金。设定一个销售指标,一个与之对应的奖金包,然后根据对指标的完成情况,按比例获得奖金。比如销售指标10万元,奖金包5000元。如果完成6万,可拿3000元奖金。那超过10万呢?还有超额奖金。奖金派很好地解决了区别化对待,销售业绩合理性的问题。比如上海销售指标100万,新疆10万,但奖金都是5000元。这样,在新疆卖5万拿到的奖金,和在上海卖50万一样。这就可以通过分别调节销售指标,以及奖金包,来鼓励优秀人才开拓新市场。同样,如果在上海卖100万太容易了,可以奖金包不变,单独调高销售指标。反过来,如果销售指标合理,奖金太低,吸引不了人才,也可以单独调高奖金包。
但奖金制度也有重大的问题。销售一定希望指标越低越好,分解指标时,说不定都能打起来。公司也一定希望在指标完成后,拨动棘轮,不断提高明年指标。
运用:底薪+奖金+佣金的“鸡尾酒疗法”
公司给销售还是要定指标,比如10万,然后确定一个奖金包,比如5000元和一个提成比例,比如10%。如果销售完成了6万元,不到10万的指标,那么,按比例拿奖金,可得3000元。但如果卖得超过10万元,比如16万元,则10万元销售指标对应的5000元奖金全得。此外,额外的6万销售额,按照10%拿佣金,再得6000元提成。他就一共可得3000元底薪,加5000元奖金,加6000元佣金,共1.4万元。
这种鸡尾酒式的激励制度,兼顾了底薪、佣金、奖金这3种方式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接受。
小结:底薪+奖金+佣金之外,还要加上一个行为指标。
在底薪+奖金+佣金激励制度下,销售人员可能只在乎短期利益,会为了佣金和奖金,欺骗式销售,严重影响客户满意度,给企业造成长远伤害。于是,在这三者之外,很多机构又加上了一些行为指标,比如用新客户相对于老客户的比率,衡量是否不断扩大到新市场;用利润指标,衡量是否大出血式销售;用客户满意度,衡量是否只在乎短期利益;用销售人员流失率,衡量团队是否可持续经营。
底薪,加奖金,加佣金,再加行为指标。


03全渠道营销:把一切的触点,发展为渠道。
我们把整个商业,分为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两个过程。海尔主体是创造价值,苏宁主体是传递价值。传递价值主要传递三件事情:信息流、资金流、物流。
全渠道营销,就是利用最新的技术和最有效的手段,把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重新高效组合,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接触消费者。
两种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全营销方式:会员店和体验店。
会员店,是从线上获得客户,反哺线下;体验店是从线下获得客户,反哺线上。


04社区商务:离消费者越近,越有价值。
有效的渠道,就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消除时空不对称,让消费者起念想要购买时,你的产品,已经出现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提高商品的可得率。为了提高商品的可得率,渠道需要解决的三个效率问题: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效率。
社区商务:就是用距离上的“近”,来抗衡物流上的“快”,从而形成一道屏蔽,成为无法被互联网取代的商业风景。
线下商业不会被替代。互联网在用信息对称加上高效物流的方式不断向零距离进攻,而线下商业在用更好的体验,死守最后一公里,并不断突围。真正的零距离,是渠道的终极竞争。

05反向定制:根治“库存”顽疾的最有效方法。
库存,是所有先生产,再销售的商业模式共有的问题。
反向定制,就是通过柔性生产的技术,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把工业化的效率,和个性化的体验,结合起来的一种从用户订单,触发生产的商业模式

小结:使用反向定制的几个建议。
第一,反向定制的前提,是模块化。在3D打印之前,完全的定制,是无法工业化的。所以,所谓的定制,主要是基于对产品的模块化分解。你的产品,可以模块化吗?
第二,反向定制的技术,是柔性化。所谓柔性化,就是通过改造生产线,能够实现小批次,最好是单件的生产,能够缩短生产周期,比如7天,甚至1天。小批次,短周期的柔性化,是反向定制的技术基础。

12、商业篇:互联网营销。
01社群经济:自带高转化率的流量。
社群,就是因为某个共同点而聚在一起的人群。从我们今天说到的销售公式,“销售=流量*转化率*客单价”的角度来看,因为这个共同点,社群,就是自带高转化率的流量。
社群经济,是基于这个共同点,构建一个高频交互的人群,然后向这个人群销售高度吻合这个共同点的商品,以获得极高销售转化率的一种渠道模式。
你的商品,和客户需求的匹配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转化率。
第一,找到一个共同点;
第二,用一个载体,比如微信群、公众号、网络论坛,聚集符合这个共同点的人群;
第三,给这个人群提供最符合他们的共同点的商品。


02口碑经济:自带流量的粉丝。
消费者认为好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但在过去,消费者对产品的热爱或者痛恨,无法轻易获知,更无法传播,所以,才需要采用一些间接的手段,给产品打上好坏标签。
“销售=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口碑经济,就是产品好到了一个程度,让用户“忍不住”发到朋友圈,显著提高了销售公式中的流量和转化率。口碑经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那些真正好产品的红利。在传播上,一直有一个叫做POE的概念。P指的是Paid Media,就是“付费媒体”,比如在报纸上登广告、冠名赞助电视节目等;O指的是Owned Media,就是“自有媒体”,比如企业自己的公众号、官网等;E指的是Earned Media,就是“赢得媒体”,指不属于你,但你也没花钱,别人自发的传播。这是传播的最高境界。
口碑经济,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传播成本被极大降低,好到让用户忍不住发朋友圈的产品,可以通过大量几乎免费的赢得媒体,获得巨大的流量,同时提高转化率的商业现象。
第一,当然你的产品真的要好;
第二,可以试着在产品功能外,增加一些传播元素;
第三,适当的奖励,可以增加传播动力。


03单客经济:终生免费的流量。
单客经济,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建立直接的、高频的互动,从而促使消费者重复购买,发挥客户终生价值。重复购买,是每一个企业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客户终生价值,就是一个客户,一辈子一共在你这里买多少东西。
运用:实现单客经济的三个建议。建立用户容器,迈过粘性边界,满足关联需求。


04引爆点:像病毒一样传播。
引爆传播,有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就是在社交网络的六度空间中,那些真正的超级传播者。
第一种,叫联系员(“什么人都认识”)。第二种,叫内行(“什么事情都懂”)。第三种,叫推销员(“什么人都能说服”)。
附着力因素法则,就是有一些特别的方式,能够使一条具有传染性的信息被人记住。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就能在其影响力上收到显著的效果。
环境威力法则,就是当你身处一个大环境的时候,你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这样了。有一本著名的书,叫做《乌合之众》,它的核心观点是,虽然每个人可能都是理性的,但是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也就是说,人们会被环境,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被“情绪环境”所影响,自己却不知道。每次互联网上出现热点事件,群众的关注度、事态发展、情绪走向,就相当于出现了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威力”场,抓住公众热点和情绪的信息,特别容易获得传播。
个人别法则,就是找到超级连接者,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附着力因素法则,就是让信息本身具有传播属性;
环境威力法则,在特定环境中,信息更容易被传播;
在最合适的环境中,把最适合传播的信息,扔给最适合传播的人群,然后,就听“嘣”的一声,引爆了。
其他人分享:1、个别人物法则适合引爆的,是立足于以产品本身为主的理性引爆点,宣扬的是产品(或事件)我已使用过(或验证过),绝对物超所值。2、附着力因素法则适合引爆的,是立足于产品话题点的感应引爆点,如产品独特销售主张等。3、环境威力法则适合引爆的,是立足于产品社交需求的引爆点,它与我认知中的从众心理很相似,群体的排他性会导致趋同效应,本质上是利用了个人社交中要获得群体接纳、认同的心理。但以上三点法则,其基石依旧是第一点的产品本身,不好的产品怎么都无法引爆,若强行引爆则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05红利理论:会冲浪的人,必须也要会游泳。
红利,就是因为科技、政策、用户发生变化,形成短暂供需失衡,给商业机构带来的机遇。红利有很强的时间属性,迅速弥补这个失衡,就能占领市场,获得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运用: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红利呢?
第一,关注科技的变化。每一次重大的商业变革,无外乎都是因为一个基础要素发生了变化,比如政治,比如科技。一种新科技的商用化,可能会极大提高生产力。我们都学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科技的进步,一定会最终改变所有牢固的商业模式。比如,电商对零售业的改变。密切关注科技进步,保持思考:我的行业如何利用这项科技提升效率。
第二,关注政策的变化。政策的变化,是商业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比如,汇率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外贸生意;人口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制造业成本;利率的调整,可能会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四万亿的投入,可能会带来基础建设的繁荣等等。
第三,关注用户的变化。美国一波的经济发展,是被战后婴儿潮带动的,中国也类似。60-70后是中国的购买主力。这些人到了什么年龄阶段,买什么,什么行业就赚钱。关注这些人消费习惯的变化,就有机会抓到消费趋势的红利。年轻的90-00后,全新生活习惯慢慢形成主流,也会带来新的红利。
小结:红利不是商业模式
抓住红利后,想要获得长久的成功,最终还是要回归核心竞争力。不要把红利当成商业模式,更不能当成是核心竞争力。要有抓住红利的能力,更要有区别红利和核心竞争力的智慧

13、商业篇:商业视野。
01对赌基金: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
我和5、6个朋友约定好,每人先交1000元钱,放入一个奖金池。然后大家每周六都去练球,只要去了,就可以从“对赌基金”里领取100元的“签到奖金”。这个规则很简单。理论上,只要每个人坚持每次去,10次之后,大家都会把自己的钱拿回来。但是呢,如果有一次,只要有一个人没去,一直去的人,超过10次之后,就可以拿别人的钱了。
“对赌基金”的四个兵器:
第一,它用了“沉没成本”。当我们每人掏出1000元钱后,我们都付出了一笔沉没成本。如果不去,你会想“钱都给了,不去就等于浪费了啊”。这就给每次“去和不去”的决策,造成了正向的激励。
第二,它用了“损失规避”。如果我们有个土豪朋友说,都别掏了,我出所有的钱,你们来了就有奖金。这有用吗?这个的激励作用一定不如自己掏了钱,再拿回去来得大。因为损失100元的心疼,大于得到100元的快乐。
第三,它用了“适应性偏见”。还记得我们说过持续的满足来自于“对比幸福感”吗?什么,你总是缺席,到现在还没有拿回自己的钱?我每次都来,现在都开始拿你们的钱了。哈哈哈。这种幸福感的激励,会在损失回收后,持续激励运动激情。
第四,它用了“激励相容”。如果把金钱的激励当作私利,把身体的健康当成是公利的话。这套激励制度,个人越想赚钱,身体就会越好。对利益的追求,和对身体的健康,完全激励相容。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你熟读兵法,就会举手投足皆兵法。

02雇佣客户:让客户帮你管理员工。
当管理成本,大于交易成本的时候,这件事情应该交给市场,在企业的外部完成,而不是自己来做。雇佣客户,就是把对员工的管理,变成与客户的交易。
如打分点评让服务更好、10分钟没上完菜品奖励一盘水果等。

03农耕式经营:你是在狩猎,还是在农耕。
狩猎式经营:对应到商业世界,就是狙击手式营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四处投标。反正潜在客户多,枪法好,生意居然也越做越好。遇到难的和容易的,先挑容易的;遇到大的和小的,先挑大的。狩猎式经营,是市场足够大,竞争对手不够多时,企业抢夺市场份额的常用策略。
农耕式经营:对应到商业世界,客户就是你的“地”。你被绑在这块地上,失去了自由度,但是换来了确定性。要想客户重复购买,就要依靠优秀的产品,和发自内心的卓越服务,不断提升客户体验,获得客户终生价值。农耕式经营,是市场格局稳定、竞争对手林立时,企业获得稳定增长的常用策略。
农耕式经营的三个兵器:市场从爆发阶段,走向成熟阶段,企业也从重视自由度,走向重视确定性,从狩猎式经营,走向农耕式经营。三件兵器:合伙人制度,销售激励,单客经济。
第一,单客经济。对销售的考核,从只考核总业绩,变为考核指定城市、指定客户的业绩。过去是“打土豪”,今天要“分田地”。每人分一块地,不管肥沃,还是贫瘠,这就是你的地。你要在这些指定的城市,指定的客户身上,用心耕耘,以追求同一客户重复产出的确定性,而不是今天运气好,又打了几只兔子。把客户关系,和重复购买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单客经济”。
第二,销售激励。分完地之后,再分钱。过去公司用提成制。侥幸猎杀一只霸王龙,整条腿切给你。于是大家都去找恐龙了,兔子没人理。现在,改为奖金制:设定一个销售指标,和一个奖金包,完成多少比例销售指标,就拿多少比例奖金包。根据情况,每块土地的销售指标、奖金包都不一样。这样,你就有机会在新疆种千斤哈密瓜,和在江南种万斤水稻,拿一样的奖金了。土地再贫瘠,只要指标低,也有人愿意耕种了。多年耕耘,再贫瘠的土地,也会肥沃。
第三,合伙人制度。分完钱之后,再分权。合伙人制度,就是一种“联产承包责任制”。你负责这块地,我只拿1000斤。超额部分,你拿6,我拿4。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后,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服务好客户,提高亩产。
农耕式经营,就是先分地,再分钱,再分权。也就是我们讲过的:单客经济,奖金制销售激励,合伙人制度。
当市场从爆发走向成熟,企业也该从狩猎式走向农耕式经营。通过单客经济、奖金制销售激励和合伙人制度,可有效激励员工。

04打开慧眼:美国有没有互联网思维。
美国有没有互联网思维?看清楚中美在“物流、地产、人口、效率”四个方面的不同,就有答案了。商业的世界,被无数规律同时作用着。随着你学到的规律越多,你眼中的世界就越清晰,你也越会说“看情况”,以不变应万变。

05社会责任:用商业的理念做公益的事业。
用商业的手段,做高效的公益:
商业不是目的,商业是手段,用商业手段,高效地帮助更多人。
商业不但可以让你更富有,更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每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06去中心化:商业的世界,必须要有一个中心吗?
什么是“去中心化”?在连接效率不高的时代,中心化的“星状结构”,是组织资源的最有效结构,但到了连接效率突飞猛进的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逐渐变得更加高效。
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都建立在去中心化的架构基础,甚至是哲学基础上,比如区块链,比如比特币。


07零边际成本社会:未来会不会所有商品都免费?
零边际成本社会,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商品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最终几乎为零。
这可能导致所有商品都将免费,商业社会的基本功能,从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变为只需要分配财富。而分配财富的方法也许是:打游戏(虚拟劳动,获得积分,然后分配)。


08人工智能:你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李开复提出了一个“5秒钟原则”,他说:大部分人类需要思考5秒钟以下的事情,都可以由人工智能代劳。也许所有这些事情,都是未来巨大的商业机会。
那么,哪些事情,人工智能做不到呢?下面七个领域,人工智能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难超越。我们人类队,还可以暂时领先:1)跨领域推理;2)抽象能力;3)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4)常识;5)自我意识;6)审美;7)情感。
今天,我们登高远眺,发现人工智能不在远方,早已兵临城下。它有四组大军: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
这些突飞猛进的技术,在金融,医疗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是挑战,但也是商业的机遇。


09起点临近:据说2045年,“奇点”将要临近?
“奇点理论”简单来说,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是符合幂律分布的。前期发展缓慢,后面越来越快,直到爆发。
商业模式是为科技而生,今天,科技让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商业人士一定要关注科技,才能抓住机遇。
我们今天应该做些什么?保持健康、好好学习努力赚钱、关注科技。


10基因技术:如果你能活120岁,你打算如何规划人生?
基因技术,人类的寿命将会越来越长。关注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人类的生命周期,越来越长。(16年读书,38年工作,16年退休。这就是“人生三段论”,如果寿命延长,我们可能需要延长退休时间,从三段式人生变为多段式人生)。
第二,产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这将带来一个结果,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第一批,在职业生涯中,不得不彻底变换行业的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第一批,大学学的东西,注定某天将几乎毫无用处,必须重学的一代人。我们将经历几段完全不同的商业人生。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唯有不断学习,才是唯一正确的策略。多段式人生,会让害怕改变或者不愿改变的人,无处可逃。
我们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必将几乎毫无价值,唯有不断学习,才是唯一正确的策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庞氏骗局的实质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