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有什么了解渠道吗?

5月29日,由华夏时报社、水皮杂谈共同主办的“2021第四届华夏时报保险科技峰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新科技·新征程”,邀请行业专家共同探讨保险科技数字创新等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中国保险未来发展变革、战略方向建言献策。

众惠相互董事长李静参加圆桌论坛

众惠相互保险董事长李静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在圆桌论坛环节,围绕“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发展机遇和挑战主题,与在场嘉宾就未来保险发展的方向、普惠保险的打造、养老险的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分享。李静以众惠相互为例,阐述了相互保险在发挥自身优势,解决社会问题,助力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感悟。

李静表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健康险发展势不可挡,积极打造普惠保险、关注关爱特殊行业和群体保障等,对于助力产业创新、社会发展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价值。未来,众惠相互将不断拓展边界,做好“保障+服务”,努力打造健康保险的经营能力,“跳出保险看保险”,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做特定人群的保险是我们的发展战略,是我们想做、该做、能做的结合点、不仅仅是情怀问题,更需要理性判断、组织认同与持续坚持,积极立足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不断前行,为“十四五”规划的努力实现、“健康中国”的蓝图描绘不断贡献相互保险的力量。

感谢华夏时报的邀约,“十四五”规划纲要绘就了未来五年国内发展蓝图,阐述了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纲要中也多次提及“保险”这个词汇。

我认为,未来保险行业机遇很多:

第一,健康险发展势不可挡。在“健康中国”利好的政策下,加上近两年疫情影响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健康险的“春天”已经到来,健康险将成为未来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并且会与健康管理、医疗等领域产生更加紧密的结合;

第二、养老险空间广阔。我国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国家持续推进养老金融发展,着力完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围绕养老金融长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特征,采取多种措施丰富优化保险业养老金融产品体系,积极推动长期资金供给。进军养老、健康、医疗等领域,不仅是保险业支持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供给,同样也能够为保险行业带来大量机会。

第三、推动供给侧改革。打造普惠保险,实现与商业的协同、与改革发展的同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供给,推动产品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开发和满足更为多样化的保险需求,打破产品高度同质化、价格竞争等的现有问题,这也将是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第四、助力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增加创新驱动和民生福祉指标的比重提出了具体的数字要求,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民生福祉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实现助力创新、兜住底层,分散特殊群体和行业风险是对保险保障要求的主要体现,也会给未来保险行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众惠相互作为一家新的普惠型保险机构,在成立初期就定位“小而美、专而精”,致力于满足特定领域、特定人群的特定保障需求。从实践上来看,发挥相互保险服务社会基层治理的机制优势,在成都打造分级诊疗样本项目——“华西妇儿联盟家庭医生互助计划”,努力向单病种深耕提供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发布“华西妇儿联盟哮喘儿童‘健康之路’计划”,有效整合医疗资源,介入管理医患关系,通过契约安排和管理手段,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好医生”美好愿望;在常见的慢病领域,陆续推出了大量带病投保相关产品,如“肾病、三高、乙肝”等慢病人群可投保的保险产品,打造“健康管理+专病保险”模式,构建慢病的一体化病程干预及管理机制,解决广大慢病患者“参保难、保费贵”等问题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等等。处在利好的“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众惠相互找准自身定位,努力做实做精,在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医疗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但是在机遇的同时,未来保险的发展也会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是必须不断拓宽保险的边界。从传统的风险保障走到“保险+服务”,保险的功能也从重结果的经济补偿走向重过程的管理风险与降低风险,这带来保险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变化;其次是必须打造健康保险的经营能力。保险公司的整体运营体系,从产品到承保、客服、理赔以及销售渠道建设,在健康保险领域都面临很大挑战。传统保险主要的风控手段是精算定价与核保,但对于健康保险来讲,需要构建全新的风控能力,管理式医疗呼之欲出;再是跳出保险看保险。商业健康险是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不可能独立发展,必须在国家政策监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格局下来规划健康保险的发展。

众惠相互如何打造普惠型相互保险,走好未来的保险发展之路,我觉得:“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做特定人群的保险是众惠的发展战略,是想做、该做与能做的结合点;这不仅仅是情怀问题,更需要理性判断、组织认同与持续坚持。”

一是想做。在国外,相互保险是介于社保和商保的中间状态,是国家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有益延伸。202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有2.6亿人,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慢病人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历史性难题就是2.6亿人的保障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过去18个月中有三次提到要解决60岁以上老人的保险问题。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作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相互保险组织,设立初衷就是补短板填空白,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相互保险能够为保险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升民生福祉贡献一份力量。这是我们的初心;二是该做。众惠相互起步于2017年,中国的保险市场同质化竞争已经很激烈了,但还有很多空白点没被满足,老年人的保险就是最大的空白点。下一步,中国即将迎来更大一波的老人潮,从1963年-1975年,这12年间我国新增了大约3.6亿人口,这是历史所绝无仅有的现象,可以说在整个社会都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情况下,各种健康养老的需求全来了,而且整体来看有比较强的支付能力,这是非常大的商业机遇;三是能做。老年人的保险之所以难是因为仅靠保险精算定价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大病防控,用保险术语来说,就是防灾减损。现代科学的进步,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可以做到早防早治,让老年人更健康长寿。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是和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以及北京万户良方科技公司三家紧密合作,实现三个目标:老年保障、用药管理、大病预防。这三个目标通过技术平台连接,以数据驱动来实现;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公益平台。

对于保险公司如何深度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问题,我想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回答,众惠相互作为一家刚起步的公司,一家经营短期健康保险的公司,现阶段我们只是一个小的参与者,会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逐渐进行推进。我比较看好的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这离不开社区医疗机构,离不开基础的健康管理,慢病人群管理服务。从宁波的农村互助,到行业互助组织,到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我感觉逐渐找到相互保险的“根”与“道”。这几年来我们持续推进了华西妇儿联盟家庭医生互助计划、儿童哮喘“健康之路”计划、肾爱保·爱多多肾病关爱计划、万户健康老年高危人群公益保障计划等;都是立足于社区,以社区为中心,培养家庭医生,为社区的“一老一小”做好健康管理服务,虽然是在逐步摸索,但我坚信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在逐步提升社区医生的能力,逐步改变社区居民就诊路径,逐步为慢病人群提供安全可及可支付的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就是在为养老产业做贡献。这也是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让社区这一社会的基本细胞更和谐、更健康。

凤凰WEMONEY讯   2 月14日,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下简称“众惠相互”)获得中国首张相互保险社营业执照,距2 月10 日获得保监会开业批复仅4 天时间。 

根据保监会的批复,众惠相互经营范围主要包括“信用保证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据了解,这是保监会自2015 年1 月23 日出台《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以及2016 年6 月22 日正式许可筹建首批相互保险社试点机构后,批准开业的第一家相互保险社。 

“相互保险作为新兴业态,有望成为保险业增长的新引擎”,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我国开展相互保险试点,定位为现有市场主体的合理和必要补充,侧重于“补短板、填空白”,与现有股份制主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于相互制和股份制存在显著差异,现行《公司法》、《保险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对相互保险形式并不完全适用,使众惠相互在筹建过程中面临众多挑战。

“这些工作如果拿到一个股份制公司来看不是什么难题,但是放到一个全新的业态中去实践,每一步都必须足够专业和耐心,包括召开首次546 人规模的会员大会,需要提前逐个拜访,介绍众惠相互的运作机制和法人治理,就像马云在初创期普及电商理念一样。”众惠创始人李静表示,获得相互保险筹建资质只是第一步,能否顺利开业是对从业者的专业性、踏实做事的决心关键考验。 

李静介绍,“成立相互保险社的最大难点在首次会员大会的召开,召开会员大会的最大难点在章程的起草”。李静透露,仅仅在制定章程这一个环节,就使她及合作的安杰、天元两家律所,易稿数十版。 

公开资料显示,众惠相互成立于2017 年2 月14 日,是中国首家经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性相互保险组织。众惠相互位于深圳前海,初始运营资金10 亿元,主营业务包括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短期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等。 (凤凰WEMONEY 辛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财产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