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子式中三角号是什么?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中考数学知识点: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中考数学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同类二次根式

  (Ⅰ)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如这样的二次根式都是同类二次根式。

  (Ⅱ)判断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1)首先将不是最简形式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再看被开方数是否相同。(2)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只与被开方数及根指数有关,而与根号外的因式无关。

  知识点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理论依据是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只把它们的系数相加,根指数和被开方数都不变,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

  知识点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

  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合并的方法为系数相加,根式不变。

  知识点4: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方法和顺序

  运算方法是利用加、减、乘、除法则以及与多项式乘法类似法则进行混合运算。运算的顺序是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知识点5: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与乘除法则的区别

  乘除法中,系数相乘,被开方数相乘,与两根式是否是同类根式无关,加减法中,系数相加,被开方数不变而且两根式须是同类最简根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直角三角形

  ★重点★解直角三角形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4.三角函数值随角度变化的关系

  1.定义: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所有未知的边和角。

  2.依据:①边的关系:

  ②角的关系:A+B=90°

  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

  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和除法。

  三、对实际问题的处理

  1.俯、仰角:2.方位角、象限角:3.坡度:

  4.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时,可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注意(1)要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区分开。三角形中线是连接一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而三角形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梯形的中位线是连接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3)两个中位线定义间的联系:可以把三角形看成是上底为零时的梯形,这时三角形的中位线就变成梯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首尾相接时,每个小三角形面积都等于原三角形的四分之一,这四个三角形都互相全等。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知识点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①位置的确定与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特征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坐标的符号与点的象限位置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的定义

  函数自变量、因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式子有意义的条件、图象法) 56、函数的图象:变量的变化趋势描述

  ②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的图象:直线,画法

  一次函数的性质(增减性)

  一次函数y=kx+b(k≠0)中k、b符号与图象位置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设二列三解四回)

  一次函数的平移问题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图象法)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1)一次函数与方程综合(2)一次函数与其它函数综合(3)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4)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

  1. 因式分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4.因式分解的公式: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有“ x2+px+q是完全平方式 ? ”.

  1. 概念: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与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值:用数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 单项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 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 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 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1.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2.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 整式的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5.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因式。

  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上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四、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1) 提公因式法:(公因式――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因式)吧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 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因式的系数,取相同字母最低次幂的积。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2) 公式法:A.平方差公式; B.完全平方公式

  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①不在同一直线上;②三条线段;③首尾顺次相接;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

  (1)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说明: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都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锐角三角形)、外部(钝角三角形),也可能在边上(直角三角形),它们(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写成"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需用等面积法证明)。

  7.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定义)。

  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三、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0度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常用面积法求斜边上的高。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当不明确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应把已知最长边分为直角边和斜边两种情况讨论。无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和线段长表示通常用到勾股定理。翻折题型常用勾股定理(口诀:翻折求边找直角,勾股定理设未知量)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常用于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确定最大边(可以设为c)。

  四、初中三角形中线定理

  中线定理又称阿波罗尼奥斯定理,是欧氏几何的定理,表述三角形三边和中线长度关系。

  定理内容:三角形一条中线两侧所对边平方和等于底边的一半平方与该边中线平方和的2倍。

  中线的定义: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中线,而且这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交于一点。

  由定义可知,三角形的中线是一条线段。

  由于三角形有三条边,所以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

  且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每条三角形中线分得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五、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若a的平方+b的平方=c的平方,则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4: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可以利用HL,两个三角形的斜边长对应相等,以及一个直角边对应相等,则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为HL]

  判定6: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这两直线垂直。

  判定7:在一个三角形中若它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中线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六、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

  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与较长边的平方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②定理中a,b,c及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那么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为斜边.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七、三角形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推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整数②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0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1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2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2.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3.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4.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5.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4.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5.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

  6.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有四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次数最高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2+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

  (4)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时,应满足(a≠0)

  3.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3

  (1)凡能写成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整数 ②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a≥0 a是正数或0 a是非负数;a≤ 0 ? a是负数或0 a是非正数.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4

  1。数的分类及概念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5

  一、初中数学基本知识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20xx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总结20xx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总结

  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XB(B为常数,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0,B〈O,则经234象限;当〈0,B〉0时,则经124象限;当〉0,B〈0时,则经134象限;当〉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0时,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20xx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总结建造师考试_建筑工程类工程师考试网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几何初步知识》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几何初步知识》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几何初步知识》数学教案1

  (1)让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2)同桌交流,集体汇报展示有价值的信息。

  (3)分组交流,展示思路(2种)。

  (4)根据思路怎样列式?

  (5)分组交流,这道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6)学生试算,指名板演。

  2.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学生自己解决,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可小组内交流。

  3.师生共同小结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几何初步知识》数学教案2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板书: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1)可以把2.1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化成带分数。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交流活动不至于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展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几何初步知识》数学教案3

  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1)可以把2.4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

  (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

  (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

  小数2.4和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得到0.6,0.6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1.8。

  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例5第(2)题,既复习了分数乘小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习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

  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

  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思考“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先约分再计算的简便性,在这个练习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算法不仅在分数乘整数中可以让计算更简便,在分数乘小数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材第8页做一做: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四道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发现不仅先约分再计算有局限性,分数化小数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与合理性。最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结论,以丰富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加深记忆。】

  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四)拓展练习(多余条件)(机动)

  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4题: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如果有2.5 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道题隐含了一个多余条件,增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掌握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小数)

  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习重难点,又巩固新知识、强化记忆。】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和第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数学教案

  1 、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 、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不少有关水资源的资料,谁愿意给大家分享你收集到的信息,并说明资料来源。

  2、阅读资料P105页(阅读宝贵的水资源片段,了解我国及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1)用笔勾出相关的统计数据,展示相关的统计数据)。

  (2)说出你阅读此片段的感想。

  3、交流学习结果,板书:2300立方米 、1/4、121位

  看了这些数据和你收集到的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呢?

  4、课前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水龙头1分钟漏水试验,老师为你们每人都测量了一分钟的漏水量,我们一起来看看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1)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平均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一天 1年(365天)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升水?(如果1立方米约重1吨)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吨水?(2.628升=2.628吨)要求学生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约为3吨

  (2)在统计表中选择恰当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的数据发现,滴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滴水量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板书:滴水量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1、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生说说收集到的节约用水的资料)

  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P106页第3题。(运用调查的和计算出来的数据解决问题)

  2、 周围有那些浪费水的现象?你能算出一年全国家庭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吗?

  (老师提供信息①全国大约有1.5亿个家庭,②平均每个家庭有一个水龙头漏水,然后结合前面已得到的结果算一算全国的家庭一年大约浪费多少吨水)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第 3单元 分数除法

  第4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

  教材第33页例3。

  1.掌握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分数四则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重点:掌握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运算。

  1.出示下面的计算题。

  教师:学生计算前提问,上面的每道题含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哪一步?

  教师:指名四人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回答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几何初步知识》数学教案4

  1.使学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面积计算及应用。

  2.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及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力。

  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以便熟练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上一节平面几何图形复习题。(板书课题:平面几何图形复习课)

  1.指出下面各是什么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

  (1)出示长方形图。

  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

  (2)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后,就变成什么图形?它的特征是什么?面积怎么求?

  (3)平行四边形。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什么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面积公式是什么?怎样推导出来的?

  指名口述推导过程,并说明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线割开的两部分都可以拼成长方形

  (图略),从而推导面积公式。

  出示连接两条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图片,割开后引出三角形。

  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可以做底,对应几条高?

  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

  ①由平行四边形引入梯形。

  ②梯形有什么特征?面积怎么求?

  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说,老师用完全一样的梯形图片拼平行四边形推导面积。)

  ③复习特殊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6)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及面积,现在利用公式计算。

  1.列式口算下列图形面积。(单位:dm)

  2.填表。(面积单位:m3;长度单位:m。)

  3.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用不同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通过复习发现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复习了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

  这节课老师借助直观图形在学生头脑中形式的表象,进行知识之间的沟通与整理,这样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练习设计有层次:先是基本图形求面积,然后给数据填表,求阴影面积,求组合图形面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7课时 扇形的认识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学习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重点: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难点: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此板块分课型,有些课型可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1.教师拿出扇子并打开圆形折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想到什么图形以及哪些和圆的知识能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让学生观察四个扇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扇形有什么特征。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使学生知道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图形。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教师结合抽象出的扇形,介绍圆心角的概念,并在圆上标出。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些扇形,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扇形有什么特征?

  1、扇形都是圆的一部分。

  2、 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图形。

  3、扇形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

  让学生动手测量书中几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并在图上标出圆心和圆心角的度数。 观察得真仔细,确实扇形都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每个扇形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这个角就叫做圆心角。

  教师在圆上标出圆心、半径和圆心角。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扇形,了解了扇形和圆的关系。

  1、找出上图中的扇形。

  2、下列哪个图形是圆心角?为什么?

  3、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1.会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部分面积。

  2、理解圆的直径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直径与边长的等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会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部分面积。

  难点: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直径与边长的等量关系。

  1、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还剩下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没用?

  2、用铁皮剪成一个圆环,内圆半径4厘米,环宽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下图中的两个圆半径都是1米,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生1: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

  生2:左图是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右图是求…

  在图中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从图中可以看出: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呢?

  当r=1时,和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1、我国唐代有一块外圆内方的铜镜。它的直径是24厘米,外部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2、有一根31.4米长的绳子,三名同学分别想用这根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一块地,怎样围面积最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小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小数》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5课时 分数乘小数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计算下面各题: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教师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技能,为学习分数乘小数埋下伏笔。同时,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的知识引出例5,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几何初步知识》数学教案5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分数连除怎样计算呢?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4)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让学生板演。

  (5)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讲。

  (6)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分数连除的计算方法。

  (1)分组讨论,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

  (2)汇报讨论结果。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讨论:以怎样简算这道题?

  3.出示÷(15×)。

  (1)讨论,这道题的运算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

  (3)指名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检查。

  (5)师生共同归纳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4题。

  (2)反馈,并说出解方程的依据。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教材练习七第15、16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数学教案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2课时 分数除以整数

  教材第30页例1,练习七第1、2、3、4题。

  知识与技能: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培养自己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充分感受转化的美妙与魅力。

  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2、根据算式30×25=75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3、自学教材P30页的内容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观察比较上面3道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回忆一下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说说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4、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填在课本上,并说一说是怎样填的。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出示例2: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自己试着折一折,算一算。

  (1)明确题意,小组合作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

  (2)汇报交流各自的折纸方法、计算过程及其算理。

  两种折纸方法与相应的算法:

  ① 把平均分成( )份,就是把( )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 )个,就是。

  ②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 ),也就是。

  (3)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会用哪一种方法去计算呢?

  把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的( ),也就是。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比较两种算法,说说哪一种算法适用范围更广,为什么?

  当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用第( )种方法才方便,当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时用第( )种方法简单,并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计算,可普遍使用。

  3.根据上面的折纸实验和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用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 )。

  1、书中第30页“做一做”。

  3、把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什么数乘6等于?

  4、完成练习七的1.2. 题.(做书上)

  5、完成练习七的3题。

  芳芳将m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8段,每段丝带有多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数学教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内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出示下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中图2和图3各有多少个像图1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图二中有四个图一这样的小正方形图三中有9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动动脑尝试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图一:1×1=1:图二2×2=4:图三:3×3=9。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与计算出的得数(1,4,9).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从图一开始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在前一图基础上分别加3,加5.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图中小正方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进行演示。

  师: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表示图中小正方形个数而列出的不同算式综合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师:在这里形能直观解释数的计算.同学们想一想,按照这样的规律图4会是什么样子?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同桌两人合作,仿照黑板上的算式,一人说等号左边的部分怎么写,一人说等号右边部分怎么写,有困难可以在草稿上画一画图.

  学生合作交流,并利用规律完成例1下面题目

  师:观察例1中的这些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生1: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正方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生2:左边加法算式里的加数都是奇数。

  生3: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生4: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师:根据这个同学的发现,想一想,第10个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中呢?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学习中我们利用计算求出了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反过来直观的图形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了计算中各数的含义。

  师:(出示例2):观察这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1:从左往右看这些分数越来越小。

  生2: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都是偶数。

  生3:从第2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师:算式右边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你准备怎么计算这道题?

  生:意思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写下去,加数有无数个。我准备先求出前两个加数的和,再用和去加第3个加数,得数再去与第四个加数相加,以此类推。

  师:谁再来说说你加到了第几个加数,得数多少?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得数的分子与分母相差1.

  生2:得数的分子与分母都越来越大,说明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取得份数也越来越多,分子比分母只少一份。

  生3:如果一直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会越来越接近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作业:第108页做一做,第2题。

  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一)》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一)》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过程与方法,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通过将算式:3/10 +3/10 +3/10 改写成乘法算式,引出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谈话并提问:今天是小新的10岁生日。妈妈买来了一个大蛋糕。小新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了生日蛋糕。他们每人吃2/9 个。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3个人一共吃多少个?)

  (2)提出要求: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在草稿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请你画一画,算一算,争取让同学们看清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他们每人吃2/9 个”,就是把整个蛋糕看作单位“1”。把这个圆平均分成9份,其中2份就表示一个人所吃蛋糕的大小,就是2/9 个。那么三个人一共吃的就是求3个2/9 是多少?

  追问:你们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将问题分析得很清楚,那你们是怎样列式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追问:不同的算式都表示“3个2/9 连加的和是多少”由此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用乘法计算更简便一些。)

  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所不同的是相同加数是分数。

  (3) 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引导学生观察算式2/9 ×3=2x3/9 =6/9 =2/3 (个)并提问。请你们看看这个算式,你能理解它是怎么计算的吗?

  ②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算式并提出问题:这个算式是先计算再约分的,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几个算式并提出问题:通过比较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母与整数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2)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2、借助情境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

  1桶水有12L。3桶共多少L?1/2 桶是多少L?1/4 桶是多少L?

  (1)理解题意,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单位量×数量=总量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3桶水共多少L?12×3

  (3)探究每道算式的意义

  1/2×3表示求3个1/2L,也就是求12L的3倍是多少。

  发现:一个数乘分数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约分,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整数约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材第2页“做一做”。

  2)、教材第5页第3题

  (1)12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2)kg的6倍是多少kg?

  (3)一块长方形的铁皮,长是6分米,宽是分米,这块铁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1课时 圆的认识

  教材第57-59页圆的认识。

  1.通过学生的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发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半径、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作用。

  2.在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辨析、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圆纸片 直尺 圆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2、情景导入:上面系着一段绳子的小球,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3、学生拿出圆的学具: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出示目标)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一)认识直径和半径及关系

  (1)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 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2)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归纳结论:在同一个圆里,d=2r r= 2 d

  练一练:P58做一做的第1、2题。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3、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归纳: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 。 ( )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

  9.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10.圆的半径都相等。 ( )

  (二)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2.半径2.5厘米。

  教材60页1、2题。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 (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4)直径是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 )

  3、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例1、“做一做”及相关内容。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

  (一)计算、分类,初步感知倒数的特征

  1.独立计算,回顾旧知。

  (1)教师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1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

  (3)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设计意图:在“倒数的认识”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时,分子与分母之间的约分凸显了乘积为1的分数乘法的特殊性,为倒数的认识提供了感知基础。)

  2.算式分类,关注算式特点。

  师: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学生的分类方法可能会有多种,在汇报交流时突出以乘积是否为1来分类。

  3.观察发现,交流算式特点。

  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初步认识倒数,为学生准确、顺利地导出倒数的定义作好铺垫。)

  (二)逐层深入,认识倒数

  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让学生说说上面算式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当学生说“5和15 互为倒数”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5的.分子是几?分母是几?概括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2.理解概念。 ‘

  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除了两个数的积为1外,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如果一个数大于1,另一个数一定小于1。

  出示教科书第29页第1题;让学生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辨析,深入理解倒数的意义。有了第一环节对倒数的初步感

  知,学生很容易“定义”倒数,但是未必能准确理解倒数中的关键要素,因此本环节通过分析

  定义中的关键要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概念。)

  (三)交流探讨,会求倒数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小组讨论:l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

  师:用刚才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1)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29页第3题。

  通过对下列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概括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如何求整数的倒数?O有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多少?

  (3)如何求分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的倒数”并不难,关键是“完整地概括”和“严谨地思考”。因此,此环节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充分说“如何找倒数”,再交流找到的“特别的倒数”以及更多关于倒数的发现。以“发现--质疑一-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思考更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1.出示教科书第29页第2题,判断这些说法对不对,并说说为什么。

  2.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9页第4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3.出示教科书第29页第5题。

  师:小红和小亮谁说的对?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倒数概念的辨析,深入理解概念,对比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

  的计算,为后面分数除法计算学习做准备。)

  教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简便运算》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简便运算》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7课时 分数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例6、例7。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2、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培养、发展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交流合作,对学习有兴趣。

  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理对于分数的适用。

  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在整数乘法的运算中,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3大胆猜测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乘法?

  自学第8页例6、第9页的例6并补充完整。看有什么发现。

  1、通过利用例6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2、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3、小组计算 + × ,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

  4、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⑵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我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 )乘法,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仔细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认为拆数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部分【常用的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第二部分【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

8、圆形(S:面积, C:周长,π:圆周率, d:直径, r:半径 )

9、圆柱体(V:体积, S:底面积, C:底面周长, h:高, r:底面半径 )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

3)体积=底面积×高

10、圆锥体(V:体积, S:底面积, h:高, r:底面半径 )

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2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税)

第三部分【常用单位换算】

(三)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有:46911月】

【平年: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   【闰年:2月有29天;全年有366天】

第四部分【基 本 概 念】

关注智慧山微信公众号(zhihuishan2013)后,在公众号里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得到相应资源!

公开课、作文、复习、试卷、知识点、活动、拼音、字母、钟表、看图写话、故事、双语故事、成语、常识、APP、语文、数学、英语、百家姓、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自助查询、超级口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上有个三角号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