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金科是金融机构还是做技术的?前景如何?

  买技术,亦或“自力更生”,是商业在金融科技领域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如何更好地搭建科技系统、开发定制化产品、提高服务效率,随着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将在怎样的框架下“向前走”,成了战略性选择。基于此,一些银行选择开设金融科技子公司,突破体制机制限制,一方面对母行进行内部支撑,逐步成熟后,亦有对外输出。循序渐进,水到。

  近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布局再落一子。6月13日,金融科技子公司――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营业。这是继2015年11月份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开设以来的第9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

  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扩大范围

  据统计,国有六大行在2018年年报中共提及“金融科技”131次。而从年报数据来看,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也展现出“高投入,高增长”的趋势。如何更好地拥抱金融科技,商业银行正在从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建设中寻找答案。

  在专家看来,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是银行在面临内部转型压力和外部竞争冲击时所做出的主动进击。伴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强监管态势明显,商业银行在信贷、支付、理财等传统利润增长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不少银行出现净利润增速放缓、净利差收窄。在这一背景下,银行通过子公司渠道拥抱金融科技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选择――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母行体制机制的限制,更好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提高风控能力,并建立效率更高、流程更优化的销售、风控、交易及运营系统。

  另外,不少中小型金融机构受技术、资金等因素限制,仅靠自身无法实现科技转型,但又亟需金融科技元素提质增效。“自己人更懂自己人”――选择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合作也是不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诉求。

  金融研究院中心主任薛洪言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从银行自身看,一方面,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更多地是向市场释放出积极参与金融科技转型的信号。另一方面,银行也把科技子公司视作转型提速契机,希望借助法人公司在人、财、事权上的相对独立,摆脱母行内部各种包袱束缚,在科技转型层面实现突破。

  不过,早在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之前,不少巨头就已瞄准金融科技领域。去年10月份,毕马威和H2 Ventures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显示,在排名前十的金融科技公司中,中国占据四席,分别是蚂蚁金服、京东数科、度小满金融以及陆金所。面对未来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传统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可以称作是主动防御。

  其实不仅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资金和人员投入也在加大。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去年银行对科技总投入同比增长13%,信息科技人员同比增长了近10%,一些股份制银行科技人员同比增长超过20%,科技人员占比超过4%,增长近一倍,一些互联网民营银行科技人员占比超过35%。

  此外,不少没有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纷纷开启“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的前进模式,与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实现强强联合。

  科技+业务+客户 对外输出各有千秋

  从股权架构来看,除了兴业数金以外,其他几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均为银行全资持有。其中,建信金科是由体系内直属的7家开发中心和1家研发中心整体转制而来。依托于母公司的业务、资金和技术优势,目前各科技子公司的产品体系主要从金融机构运行的前、中、后台三个层面有效提供科技服务。例如,前台的智能认证、客户识别等,中台的存、贷、汇业务系统和交付平台等,后台安全、稳定的IT架构和技术平台等。

  纵观目前的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业务发展及孵化过程,服务于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战略转型是其主要任务。例如,光大科技主要聚焦于孵化()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助力集团“敏捷、科技、生态”战略优化转型,推进集团及成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在服务母行的基础上,开展外部科技输出,为金融同业机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外包服务,从而实现盈利并占据技术市场话语权,也成为技术成熟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重要业务和盈利点。

  作为业内首家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兴业数金的对外输出能力较为突出。其产品体系可以总结为“四朵云”:针对中小型银行的“银行云”;针对政企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的“普惠云”;为证券、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提供的“非银云”;面向()集团以及所有外部客户提供的全方位云计算资源和服务“数金云”。根据兴业数金官网数据,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及托管服务提供商之一,累计有超过350家签约银行客户;银银合作连接超过36000个柜面互通银行网点。

  在薛洪言看来,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在外部科技输出业务上各有侧重,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主打科技输出,做系统提供商。如招银云创,产品体系包括云灾备解决方案、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在内的金融基础云服务;包括互联网投融资、营销、支付在内的金融业务云服务;专项咨询与服务等。招银云创的云技术实力主要得益于招行此前构建的混合云架构、新建分布式交易平台。

  一类是“科技+业务”两条腿走路,以解决业务痛点为突破口,输出科技能力。如金融壹账通依托零售、等业务优势,开发了移动银行、智能营销、智能风控、供应链金融、壹企银、智能闪赔、ABS生态圈等产品。从其业务模式来看,金融壹账通聚焦业务解决方案,而非底层系统架构。

  还有一类主打企业和政府客户。如工银科技以金融科技为手段,聚焦行业客户、政务服务等金融场景建设,开展技术创新、软件研发和产品运营。

  合作>竞争 银行系与互联网系可互补

  事实上,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并不是银行在数字化竞技中的唯一选择。在中国,有52%的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37%的商业银行通过风险投资或股权的形式投资于金融科技公司。意愿且能够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现只有9家银行,显然不是多数。

  在注册资本规模方面,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注册资本大都超过了1亿元。其中,建信金科和金融壹账通注册资本则超过了10亿元。虽然监管对注册资本规模并没有硬性要求,但这起码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银行机构都具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尤其对于基础欠缺的中小银行而言,先与技术相对成熟且实践许久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无疑是最好选择。

  这样的合作十分常见。比如,度小满金融与、()、光大银行等6家传统银行开展合作。蚂蚁金服与光大银行在云缴费等金融科技方面展开合作;牵手中信银行进军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新零售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也存在需要突破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银行IT系统与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系统兼容难,职责混杂、业务线上化导致的金融风险加大等。

  “金融科技本质上属于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既需要技术的积累,也要有对金融业务的理解和实践。”薛洪言认为,在这方面,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具有独到的优势。尤其随着金融强监管和从业机构持牌化,农商行和城商行成为金融科技输出的主要对象。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基于在业务层面的实践优势,相比金融科技巨头,具有差异化的优势。

  但他也坦言,从产品线商业化程度上看,除少数几家银行外,多数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仍聚焦于服务母行,还不具备对外输出的能力。当前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经营压力,多希望把科技转型与经营提升结合起来,更加注重那些能同时输出流量和用户的金融科技服务商。相比之下,金融科技巨头兼具科技优势和流量优势,更容易取得中小银行的青睐。

  对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一位银行系科技子公司相关负责人这样向记者形容:当蚂蚁金服这类企业跟银行合作的时候,子公司可能会承接很多合作项目中的开发对接事务;当对外服务,如中小银行、地方政府的云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等时,二者可能是竞争关系。从目前来看,市场很大,竞争空间不是很大。

  对于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是否会和网商银行产生竞争,网商银行董事长近日在第二届“钱江观潮―小微峰会”期间接受《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商业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和网商银行不是竞争,而是互补。

  “商业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是为了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驱动银行发展。很多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也用了阿里云和蚂蚁金服的技术,我们也将这些技术源源不断地贡献给()、、等金融机构,帮助他们在网时代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胡晓明认为,不论是小微企业还是大企业,未来银行的信贷模式一定会以数据为主。因此,银行需要提供这方面的科技金融能力,我们也愿意为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贡献技术力量。

  架起金融与商业的中间桥梁

  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并非完美化身,体制机制、技术风险、人才短缺仍是面临的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发展至今不足4年,仍隶属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业务决策流程较多,权限审批繁琐复杂。这对于讲求效率的金融科技业务来说十分不利。在组织架构和治理机制方面,银行金融科技公司需要更加市场化。确实,从现实情况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体制机制较国有银行更为灵活,在组建金融科技子公司方面的积极性也明显更高。

  金融科技促使金融业务与技术紧密耦合,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不合理应用可能带来一系列风险,比如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等。对于是否需要加强对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董希淼表示,可以“让子弹先飞一会儿”,监管部门可以给予银行金融科技公司更多自主权,促使金融与科技碰撞出更多火花。

  针对金融科技的应用会加剧银行业分化态势这一业内观点,董希淼认为,当前银行业分化是现实存在的。金融科技是决定未来银行业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变量。从这个角度而言,金融科技应用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可能会影响一个银行未来是发展还是被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子公司相关负责人看来,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在招聘方面没有集团公司编制的限制,灵活了许多。但人才缺口数据却表明,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人才建设仍需努力。国际人力招聘公司Michael Page(中国)发布的《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就业报告》显示,92%的受访从业者认为高素质人才是推动这一行业持续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92%的受访金融科技企业发现中国目前正面临严重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短缺。此前该机构发布的《2017中国薪资和就业报告》显示,目前国内金融科技人才总缺口达150万。

  在金融科技这条赛道上,未来可能会看到更多商业银行的身影。但董希淼表示,成立金融科技公司不是商业银行的必选项。对于银行机构而言,“买技术”和“自力更生”也不是两项互斥的选择。商业银行在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的同时也在积极同外界寻求技术和业务合作。而领域内良性的竞争与合作会成为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新常态。

  以往金融领域的技术更迭是希望通过提升硬件技术来支撑原有业务流程高效运转。而现在,金融科技要做的更多。不仅要支撑原有业务发展,还要借助科技工具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前瞻性地挖掘客户需求、搭建场外应用场景,进而获取新的增长动能。另外,开放银行或将成为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未来重要的探索方向。利用金融业务、客户资源、技术手段的优势,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有望成为金融机构和商业生态之间的中间桥梁,赋能整个金融行业甚至商业领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时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1、负责建立质量体系并持续优化;
2、负责规划和设计产品质量保证方案、平台工具,并推进落地;
3、负责组织开展质量控制活动,确保研发活动按时高质交付;
4. 负责制订产品或项目的测试标准;
5、负责培养和建立专业的测试与质量控制人才队伍。

1、本科及以上学历,软件工程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科学类等相关专业背景;
2、10年及以上相关工作经验,至少5年以上软件测试或质量管理经验;
3、具备丰富的软件测试与质量控制经验,熟悉大型软件项目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投产上线等;
4、熟悉业界软件质量管理有关理论和标准,有企业内部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制定和管理经验;
5、熟悉业界的技术发展趋势,有质量及测试工具丰富应用实践经验;
6、具备良好的方案设计和文字撰写能力;
7、责任心强,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良好沟通能力,能在较大压力下工作,具备带领团队的能力;
8、薪酬根据工作能力协商确定,上不封顶。

1、具有电子信息类和金融类复合专业背景优先;
2、具有大型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软件或研发中心测试与质量管理控制经验者优先;
3、担任过银行大中型系统项目经理,参与过大中型项目的测试与质量管理工作,以及PMO实施管控工作优先;
4、熟悉TMMI认证或CMMI认证,有质量管理相关认证者优先。

上周,巴比特学院发了一篇头条推文—《》。

在后台,我们收到了很多小伙伴的留言,比如「区块链对金融有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应该如何面对数字化转型的趋势」、「银行业现在处于信息化的哪个阶段」,大家对金融数字化以及区块链与金融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自1996年尼葛洛·庞帝出版《数字化生存》以来,「数字化」的理念已悄然走过24个年头。如今,「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不二共识。

对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既是跨越信息化的实现,也是竞争新时代的积极实践。身处数字经济时代,在过去与未来之间,银行和金融已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金融常在,银行不再」,2019年春天,布莱特·金的《Bank4.0》一书火遍了金融圈,封面上的这句话更是深入人心。

过去的20多年里,我们见证了科技对金融的改变。无论是国内的BATJ,还是国外的Facebook、亚马逊,都让金融监管机构感到头疼。而对于银行,似乎还是要回到布莱特·金说的,「如果你思考一下银行的历史,以及我们今天在银行的一些体验,其实多数银行的经营结构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在很多人的眼里,银行仿佛已成为时代的「恐龙」。但实际上,金融业本质上是IT信息产业,银行则是信息化进程中的先驱者。

匆匆那年,往事如烟。1999年,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开启跨世纪的数据集中工程,开创大型商业银行大集中之先河,2000年工行核心银行系统一期工程全面研发完成。随后,农行、中行、建行等国家银行吹响了数据大集中和核心系统建设的号角,这场大变革推动了银行信息化的发展,为数字化转型埋下伏笔。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若以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作为现代金融的起点,金融科技仅用40年的时间,使得之前280多年的金融行业,从手工处理踏入基于大数据的业务管理,并向智慧金融的方向迈进。一切是那么迅速,一切又是那么深刻。

未知未来,瞬息瞬变。金融是国之重器,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银行业只有顺应时代,才能超越时代。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这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被时代裹挟前行的我们,站在陌生的十字街头,长路漫漫,何处又是未来?

扫描二维码,解锁银行业的40年信息化历程

「财政大臣正处在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2009年1月,中本聪在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中留下这句话,其目标是创建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10年后,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发布Libra项目白皮书,「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易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赋能世界各地数十亿人」,此举引发全球轰动。

从比特币到Libra,数字货币完全打破了我们对传统货币的理解。当今的银行体系和金融运行方式,都与信用货币紧密结合。当实体货币被数字化,信用创造可能失去原有的基础,而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将弥补信任缺失这一环。

从云计算到区块链,新技术的出现,银行总能先知先觉先行。云计算加速对资源的整合,大数据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人工智能实现业务智能化,而作为「搅局者」,区块链的应用前景仍存在诸多变数。

从Bank1.0到Bank4.0,当科技巨头不断蚕食传统的家金融市场,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早已无需争议。如今,数字技术像血液一样,渗透到金融业务的方方面面,其带来的还有业务形态、组织和个人能力的变化。

威廉·戈兹曼在《千年金融史》中写到,「金融技术改变了人们现在或将来自身所处的经济地位,也改变了人的思考方式。金融拓展了人们想象和计算未来的能力」。

技术虽有局限,试错需要时间,对于银行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未来只有趋势,没有轨迹。金融之上,是无从预测的乱流,和起落浮沉的人们。变局之下,我们又该前往何方?

本期产业大课,巴比特学院邀请了建信金科团队副总经理、资深企业级业务架构师付晓岩,将带你回顾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在历史纵深处,寻找未来方向。

付晓岩有近20年银行业工作经验,一直在业务和技术一线,目前就职于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团队管理职务,在企业级业务架构和跨界转型方面有深厚积累。

他认为,银行的区块链应用其实并没有发挥其技术潜力,还游走在变革的边缘真正改变银行业的也许最终不是区块链,但是技术对银行业改变的影响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技术本身不断朝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被技术「裹挟」的银行业只能走向数字化。

不仅如此,我们还请来了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陈达飞,商务部CECBC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吴桐,墨群计算创始人、前创新工场执行董事王嘉平,分别从宏观经济、金融、产业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投资的角度,带领大家全面认知数字经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寻求数字化转型的金融行业从业者

2.寻求产业升级的传统行业从业者

3.想要抓住数字经济红利实现财富增长的普通人

4.希望能够实现个人转型的职场白领

4位专家在线直播授课干货输出,实时互动。

随时提问,亲自为你系统梳理数字经济区块链行业认知。

学习群重点运营,与行业内最爱学习的这帮人组团,如下图。

购买即可加入巴比特学院校友会,享有大咖导师线下交流机会、老用户独享免费课程等,优秀学员还可获得巴比特大型活动邀请,如下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信金科稳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