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名字是谁起的?

10月8日,17号台风“狮子山”登录我国海南省琼海市沿海;10月11日台风“圆规”正在靠近。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台风都有奇特的名字,那么为什么台风会有名字呢?接下来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台风之所以有名字,主要是便于区别和记忆,以及向大家传递准确的信息。

台风的破坏性非常强,因此为了便于区别和记忆,就会给台风取名字。台风的名字一般都很简短,而且很有记忆力,这样能够便于向群众传递台风的准确信息,更好地进行预警和防御措施。如果不取名字的话,可能会因为同一个地区同时面临几个热带气旋影响而出现混乱的状况,对台风的预警和防御造成影响。

台风的名字是事先确定的

其实,台风的名字并不是现取的,而是事先就确定好的。最开始的时候,台风多以女性的名字命名,但是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后来台风的命名成了讽刺讨厌的政治人物的工具。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取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取名有亚洲风格。主要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上一共有140个名字,提供名字的地区有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越南。

那么在这些台风中,会有被除名的台风吗?其实是有的,如果某一个台风造成了巨大的财物损失和人员伤亡的话,那么它将会被除名,永久占有这个名字。

台风是一种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自然灾害,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很多地区都受到了台风的影响,而今日台风又将来临,那么我们便了解一下台风是什么意思?14号台风来袭?

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气象部门对台风登陆的定义就是台风中心整体移动到陆地上。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风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最低而气温最高。所谓的台风中心一般就是台风眼,那么也就是说,当台风眼的移动轨迹与海岸线相交时,台风就登陆了,这个中心点和海岸线的交点就是登陆点。台风分级。台风按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大小进行分级。过去中国气象部门将8级至11级风称为台风,12级和12级以上的称为强台风。台风的登陆点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灾害最严重的地方。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台风对一个地方造成的灾害,主要通过它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中央气象台9月12日18时继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今年第14号台风“灿都”(超强台风级)的中心今天(12日)下午5点钟位于浙江象山偏南方约430公里的东海南部海面上,就是北纬25.6度、东经122.4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3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220-30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00-15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50-70公里。据观测,今年第14号台风“灿都”(超强台风级)将以每小时20~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动,将于13日白天登陆或擦过浙江东北部一带沿海(38~45米/秒,13~14级,台风级或强台风级),并在杭州湾附近回旋少动,16日开始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未来“灿都”路径预报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气象部门将及时滚动发布最新台风动态及预报预警信息。

台风的名字都是怎么起的

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台风,美国军方在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战时习惯给各台风取名字。最初的名字全为女性,后来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2000年起,台风的命名改由国际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负责。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个名字,分为5组列表。实际命名的工作则交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每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字,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强热带风暴强度时,称为第12号强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台风强度时,称为第12号台风),英文名为KROVANH,中文名为“科罗旺”;0313即2003年第13号热带气暴,英文名为DUJUAN,中文名为“杜鹃”。台风中文名字的命名,是由我国气象局与香港和澳门的气象部门协商后确定。

1、台风会导致洪涝。台风“菲特”登陆后,导致余姚等地遭遇严重内涝,不少街道水深及腰,超过1米。一些小学很中学都被迫停课。

2、台风会淹没人群。遭到台风狂扫的地区,可以会倒损房屋,来不及逃难的人们可能会被砸伤、淹死或则会触电身亡。

3、台风会摧毁建筑物。台风不仅会摧毁脆弱的建筑物,还会破坏农作物,会淹死一些耕牛,家没了田没了连家里养的动物也没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有趣的是,进入列表的名称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是代表正面、美好的词汇,或者与提名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有关。

9月7日,在德州正在处理哈维飓风的善后问题、加勒比海遭遇“艾尔玛”飓风侵袭时,又有两个飓风正在大西洋上空酝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来,飓风“哈维”和“艾尔玛”先后在北美肆虐。而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泰利”已于9日晚形成,预计数日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每年夏季,是台风和飓风在东亚、南中国海和北美地区集中来袭的时间。那么,台风和飓风究竟有何区别?它们又是如何得名?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台风和飓风都是指中心风力达到12级、风速达每秒32.7米及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通常将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这种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将发生在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这种热带气旋称为飓风。

全球海洋平均每年出现强热带气旋40多个,多数在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东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阿拉伯海、南印度洋等海域,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最多,平均每年出现十几个。因此,人们给它们命名,以便记忆和区分。

一般认为,首次尝试给热带气旋命名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气象预报员克莱门特·雷格,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但这种命名法在雷格退休后很快被舍弃了。

1953年,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开始使用人名命名飓风。起初采用的是女名,第一个被命名的飓风是“爱丽丝”,后来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反对,从1979年开始改为男女名交替使用。这套命名系统沿用至今。目前,负责命名的世界气象组织采用了六张飓风命名表,每6年循环一次,而每张表上的人名按照首字母次序排列。比如,今年袭击美国东南沿海的“哈维”和“艾尔玛”正是2017年轮到的命名表上排在北大西洋区域第七、第八位的两个名字,前者是男名,后者是女名。

在台风的命名方面,由于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在出现国际统一命名规则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台风的命名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比如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下属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台风的先后顺序编号。原来设在关岛的美国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迁至夏威夷珍珠港),则用英美国家人名命名。

为了避免名称混乱,世界气象组织下属台风委员会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对热带气旋采用新的统一命名法,旨在帮助加强防风抗灾领域的国际合作。世界气象组织颁布的命名表包含140个名称,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在亚太区域的14个成员国或成员地区提供,用以轮流命名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

台风名称的实际分配工作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当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被确定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后,即根据命名表给予名称,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其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风暴。同一热带气旋整个演变过程中从热带风暴演变为强热带风暴、再至台风,实际上使用的是同一名字。

有趣的是,进入列表的名称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是代表正面、美好的词汇,或者与提名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有关。例如,中国大陆提出的10个名称中就包括悟空、玉兔、风神、海神等来自神话故事的名字。

命名表中的名称并不是一成不变。一旦某个台风造成特别严重灾害和生命财产损失,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名称从命名表中删除,也就是这次台风将永久占有这个名字。当某个名称被从命名表中删去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命名表进行增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风由谁来命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