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80年代以前生育双胞胎概率多少?

2010年,一位56岁的失独母亲生了一对双胞胎,瞬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郭敏的事迹被众人得知后也遭到了同样的质疑,但她那浑浊的眼睛里依然充满了坚定:

“我不后悔,其中的快乐与艰辛你们都无从得知”。

的确,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无论怎样,郭敏的身上都有一种“为母则刚”的勇气和力量,老来得子向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却用自己的力量做到了“极致”,包括用尽力气的活着。

既然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让我们为他们送去祝福吧。

80年代的固定工和合同制工人,退休时间和待遇有差别每没有?我国的国有企业原来一直都是实行的固定工模式,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以后进入国有企业的职工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

按照《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的要求,合同制工人在工资福利,养老保险待遇,要与同岗位固定工人保持同等水平,工人的奖金、津贴、保健食品、劳动保护用品等应当与所在企业同工种原固定工人同等对待。也就是在80年代的国有企业中,虽然是两种用工模式并存,但不管是固定工还是合同制职工,其享受的待遇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合同制职工从进入工厂开始就要缴纳养老保险。

过去缴纳的养老保险,由于制度不健全,无论是缴费的标准,个人账户的建立等都还属于试点性质的,我国真正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国发(1997)2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之后开始的。但在这之前,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养老保险制度和试点工作,在1992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发(1991)33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也是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和实施的标志。

根据33号文件精神,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是将1992年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的开始之年,全国大部分地方基本上都是以1992年作为分水岭,即1992年之前的工作年限作为视同缴费年限,1992年之后的工作年限要按照实际缴费计算缴费年限。80年代的合同制职工虽然从进工厂以后就开始缴纳了养老保险,但由于当时制度不健全,属于试点性质的,很多地方都将之前的缴费年限按照视同缴费年限来计算,所以在合同制职工和正式职工之间,无论是退休的年龄还是养老金的待遇,都是按照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资金余额、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退休年龄等来综合计算的,并不会分为是固定工还是合同制职工。

综上所述,在80年代参加工作的国有企业固定工和合同制工人,除了合同制工人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养老保险以外,其他待遇都是没有任何差别的。退休年龄都是按照国发(1978)104号文件的规定精神执行,1992年之后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统一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都是按照社保法规定的条件和养老金的计算方式计算基本养老金,在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资金余额,退休时间和退休年龄相同的情形下,养老金是完全没有区别的。




没有差别,我是83年参加工作的原固定工,今年特殊工种退休的,和84年.85年参加工作的合同制工,也是特殊工种的退休的,除了工龄和交费系数的差别外,其他的一点差别都没有。




从退休时间与待遇上讲,原则上并没有差别。要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首先要准确了解固定工与合同工的区别以及当年何故将固定工改为合同工。

一,固定工。固定工,及固定工作人员,当年干部工人均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地位与工作是固定的,没有下岗、没有失业、也就没有再就业、更没有缴纳养老保险之说,到达退休年龄,单位代表国家发放退休工资。即便工厂亏损甚至倒闭,工人不存在下岗,因为是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将你的工作调动,就是退休了,国家也会保证你的退休工资,不会因为单位亏损而无着落。简而言之,工人是国家工作人员,即为国家人,永远吃国家饭,从工作、退休到死均为国家包揽了。

在主义阶段,工人的地位发生本质的改变,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变革与建设中起主导地位。由此工人的身份发生了质的改变,作为国家管理者的干部从工人农民中产生,所有工人与干部一样均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管理国家、建设国家。当年工人和干部一样均为固定工是马克思科学主义的产物,是改变与界定工人作为领导阶级与工人在实践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标志。固定工是结束人类以来工人阶级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当家做主主导实践的创始与发展。

二、合同工,是转轨改制的产物,但当年的合同工相对固定,与现在的合同制工人在本质上有区别。逐渐取消固定工改变为合同工是市场经济的须要,也是一种必然。市场经济里,国家不再包揽,工人与工厂的效益挂钩。由此就出现了下岗,再就业之说,企业私有化便出现老板与打工之说,工人在管理与生产环节中的地位与身份发生了改变。

三,退休生活费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所领的钱本质上不同。过去领的是退休工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虽然实现行政25级与8级工资制,但无论是在职或者退休,同等身份、同等级别、相差不大的工龄,工资基本差不多。即便是县委书记与同工龄的工人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其工资也是差不多的,县委书记比工人只不过多个十元钱左右(当年县委书记18级,82元,五十多岁的七级工工人是70多元)。

至于当年的固定工与合同工在现在退休,由于身份上已无本质性的区别,故待遇上也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据题意分析,两者虽是同一年代入聘企业,固定工是指社保金制度改革之前的全民所有制职工,而合同制工人一般指86年之后所招聘的大集体职工,两者所订合同文本时间和性质有所区别,但往后经改革后,新老员工均统一为合同制员工。

至于题中所说的退休时间应该没差别,男60周岁,女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其中特殊工种人员符合服务时间,男女均可提前5年退休。

另退休后待遇方面,80年代固定工,其在社保金改革前的连续工龄可作为视同缴费年限对待,但不计入个人账户,而养老金计算部分则有政府财政补贴。

又86年入企业的大集体性质的合同制人员,他们所缴纳的微薄社保金(社保手册记录)在改革后全部进入个人账户,但不享受视同缴费年限的待遇,其与80年代初的固定工基本区别就在于此。以上个人见解。




固定工人和合同制工人在退休时间上没有差别的,在退休工资上根据工龄的长短会有一定的差别的,至于待遇,没听说工人会有什么待遇?




83年参加工作,国企固定工,我要知道我下岗后这么惨,打那天就不去上班了,瞎混或做点小买卖也比现在强。这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定这高,谁交起了?




记得我们单位八十年代有子弟补员进厂(别人退休后无人顶替),是所谓合同制工人,按普工(清洁工)定的工资好像比刚进厂的正式工工资稍高些。后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后,也调到了管理岗位与正式工并没有什么区别。由我退休较早,不知他们后来退休待遇加何?我想应与正式(固定)工没有区别,视同缴费年限也应同样计算。




我是固定工提前退休的,我的同事是合同制50岁退休的,我俩工资差七百多元钱,这怎么回事呢,合同工比固定工工资还多,这上哪说理去,当初考固定工还挺费劲还在技校学习三年才上班挣钱,人家合同工也不用考试直接上班,还多挣3年钱,上班后干的活差不多,这上哪说理去,整不明白这啊。




差别很大,固定工到时间可以退休,而合同制的就退不了,要多干好多年。




八十年代合同工在90年代中期,我们系统不在续鉴合同了,好像中央有文件,在续签合同必须转为正式工。包括家属工。大概家属回家以有六,七年的时间让补交三万块钱够六十就可以享受退休金?合同工不在续签后企业也就每况日下了

回忆过往,是为了新的出发

历史属于英雄、拓荒者、弄潮儿 也属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打工者 时代风云诡谲、变幻莫测 秉持正念、坚守内心、寻访初心 认同我们所处事业的价值 认同我们自身的价值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在无力感中萌发力量 实现自洽 获得安宁 你我共勉 见到冬子,已是晚上9点,在北京的一个蝇头小馆。 这还是我离开北京3年后,头一次见面。老板重新装了店面,白净的墙面少了些烟火气,橘黄灯光摇曳,有些暧昧的情绪。就着烤串,几杯啤酒下肚,两个邋遢汉子,开始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冬子这家伙,是个话痨,闸门开了拦都拦不住...... 

时间回拨到2007年。 为什么从这一年讲起? 这一年,你多少岁,你在干嘛? 2007年,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hone, 一战封神,成为万千少年的精神领袖。没人想到,一代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在几年后,就黯然退场。   2007年,世界诊断巨头罗氏Roche ,收购454公司。454公司于两年前推出的基于焦磷酸测序法测序系统,开创了边合成边测序的先河,也曾被《Nature》杂志以里程碑事件报道。没人想到,这次收购,却也开启了罗氏在基因测序领域十多年坎坷路。 2007年,Illumina也做出了公司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花费6亿美金,以换股方式收购了一家拥有实验性DNA测序仪的公司Solexa Inc. 同年,基于Solexa平台发布了测序产品 Genome Analyzer(GA测序仪)。Solexa的加入,使得这家以基因分型和微阵列为主要技术的公司,快速加入到了NGS的战场,并在技术上远领先于其他公司。没人想到,这次收购,成为illumina发展历史的转折点。   2007年,汪建辞去了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职务,带着华大南下深圳, 在盐田一家旧鞋厂落脚。这位1954年生、已经53岁的湖南人,天然带着一股“匪气”,全然不是规矩科学家的模样。没人想到,他会一手缔造一家规模庞大的“基因帝国”,因而被业界称为“基因教父”。 2007年,从来没有人定义为测序元年,放在浩瀚历史长河中,也是极不起眼的一年。但很多事,在这一年,就埋下了伏笔。 这一年,原在Solexa任职的 周代星 ,转任Illumina担任亚太区高通量测序部门负责人。这位基因行业的老兵,据说是陪着高龄产妇的太太产检,对传统的唐筛和羊水穿刺有着切身的体会,于是萌发了利用手中技术改变产检现状的想法。 这一灵感的来源,可能源于香港中文大学 卢煜明 (Y M Dennis Lo)教授,在1997年就发表的论文“母体血浆中存在胚胎DNA”。而从发现到可能的临床应用,受制于没有合适的技术手段,卢教授、及其学生赵慧君(Rossa W K Chiu)已经摸索挣扎了10年。 技术平台的升级革新,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香港沙田赛马场旁的一个中餐馆,周代星、卢煜明、赵慧君三人,看着手中的筷子,灵感迸发,讨论出了 最早的NIPT数学模型 。也有传闻,早在2007年5月,周代星从旧金山飞往中国的飞机上,在一张普通的纸上,写下了最早的NIPT数学模型。   伟大的历史瞬间,总被安排出现在这样偶然、不经意的时刻,看似充满了戏剧性,但一切又都不是偶然的。   华大基因也有同样的想法。   2007年,华大基因引进中国第一台、同时也是 亚洲第一台装机的Solexa测序仪, 也就是后来的Genome Analyzer(GA测序仪)。南下深圳后, 周代星 找到 汪建 ,汪教父大手一挥,又购买了5台GA。并与团队在当年国庆节前,完成 “炎黄一号” 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的测序任务。   就在同年 ,高扬、王威 等开始组建华大健康团队。 张秀清 老师带领华大技术体系开始了NIPT技术研发之路。   基因测序,把这一系列零散的事情聚在一起,开始了核聚变......   这一年,一个叫冬子的迷惘的少年,也生猛地扎了这个全然陌生、但又充满无限遐想的基因产业。 他不知道的是,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些事正在悄然改变,也在渐渐影响他的命运。 

2008年,对于世界、中国、抑或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是五味杂陈、又波澜壮阔的一年。 年初的南方冰冻灾害,让数亿人滞留旅途,第一次无法回家过年; 5.12惊天一震,天地同哭,山河齐悲,无数动人的场面,成了很多中国人的永恒的记忆; 8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大气磅礴、美轮美奂的开幕式,让这个饱经磨难的国家,仿若涅槃重生; 9月,美国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华尔街金融海啸,引发全世界金融危机,中国也受到冲击; 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4万亿政策出台,房价又开始新一轮的暴涨周期......   那一年的我们身处历史洪流的漩涡中,或悲伤、或迷茫、或失落、或亢奋,在各种复杂情感交织中,又萌生出一种强大的家国信念,支持我们一往如前。   2008年,对于基因测序行业,对于NIPT,也是意义深远的一年。   卢煜明、赵慧君、高远 等,有了测序利器加持,很快合作完成了NIPT实验室的初步验证。当年11月, 业内第一篇NIPT重磅论文横空出世 ,高通量基因测序让多年悬而未决的愿景变为现实。   这就像到了一个力量积蓄的临界点,所有因素都恰到好处,只需要轻轻点破,就会迸发出一个全然崭新的世界!   同年,这项技术,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为2008年度十大医疗突破之一。这也开启了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转化的新起点。   但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注定道阻且长,所幸前路是光明的。   中国和世界的研究者们,都默默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为改变再次积蓄力量。 

2009年是相对沉寂的一年,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有个消息,在当时并未激起太大波澜。原华大科技营销总监 郑洪坤 ,离开华大基因,创立 百迈客 。他并不知道, 这拉开了“华大系”创业的序幕。   时间就这样来到2010年。   一开年,华大基因就干了件震惊业界的大事,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 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测序工厂 ,这也是Illumina历史上最大一笔订单。让业界感叹,果然汪教父还是汪教父,豪气万丈,胆略过人。   测序能力的提升,也带来常规基础科研业务合作的井喷,这一年,华大基因在CNS顶级期刊发表10篇论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CNS的常客。   李瑞强、李英睿、朱红梅 等一大波人也在那时候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那两年,华大基因和illumina还处在蜜月期。 早期在GA性能并不稳定时,作为Solexa、后来的illumina亚太销售负责人的 周代星 ,事必躬亲,贴身服务,还将最好的研发工程师、机器维修工程师现场驻扎,密切合作,与华大技术团队一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也共同推动着高通量测序在产前检测中的研究应用。   “那是多么令人人向往的时刻啊!”冬子感叹到,“这么多大神级人物,一起工作,亲密无间!谁又会想到, 就是这群人,托起了整个基因测序产业大半江山,带来了一次全新的革命。”   草长莺飞的季节,一切显得和谐又美好! 

2010年,在中国的另外一个同为高科技的战场,也发生着许多故事: 3月,王兴创立了美团网; 4月,雷军创立了小米; 6月,苹果公司发布了众多果粉心中最经典的手机iPhone4; 11月,360和腾讯的“3Q大战”惊扰到每一个人,彼时离微信发布不足2个月; 同年,谷歌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内地市场。   那一年互联网科技圈格外热闹。 这些时代英雄,纵横捭阖,挥斥方遒,也撩动着各行各业头部精英们蠢蠢欲动的心。   基因测序市场,也终于涌现出了新一批开拓者。 2010年5月,在北京三元桥曙光大厦B座207室, 周代星、侯颖 、时任华大医学负责人的 高扬 创立贝瑞和康(即贝瑞基因),专注于NIPT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2011年3月,原华大基因副总裁 李瑞强 、科技服务事业部总监 蒋智 ,创建诺禾致源,后者继而创立mNGS企业金匙医学; 2011年8月,原华中区销售总监 汪德鹏 ,在武汉创立希望组(未来组); 2012年4月,原人力资源总监 王建伟 、技术总监 梁峻彬 ,创立安诺优达,前者继而创立优迅医学,后者又在新的基因治疗领域创立瑞风生物;   更大一波创业潮则出现在2014、2015年,WeGene 陈钢 、吉因加 易鑫 、元码基因 田埂 、基云惠康 郝向稳 ...   最为知名的是2015年末,华大基因二号人物 王俊 ,携华大科技CEO 李英睿 ,创立碳云智能。“华十六年,俊王出走,睿王同行,烨宗上位......”的帖子在某匿名社交平台上疯传。仅仅半年,尚没有任何产品发布的碳云智能,就获腾讯投资领投融资额达10亿元。   “华小们”的领域,大多延续了在华大之前的业务,涵盖了科研测序、NIPT、肿瘤基因检测、消费级基因检测、基因大数据、设备器械等各个领域, 对华大基因形成竞争之势,也给华大带来了巨大冲击。   “那个时候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根本不知道哪个是爆点,只觉得这里面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就怕错失了这个时间节点。” “李瑞强 刚出来的时候,拿着自己筹集的100万,就准备做生信服务。当时还没一个像样的实验室,凭借个人魅力,借用农科院、中科院的实验室,最终拿到了几篇基因组的大项目,发了几篇重磅文章,自此立足。” “ 安诺 拿到了第一笔投资,还在犹豫做什么项目。幸而决策层敏锐,最终选择了NIPT的赛道。” “ 贝瑞 倒是明确,一出来就坚决做NIPT的临床转化,找了协和和湘雅做临床试验,很快占领了头部专家的心智。” “博奥、达安 ,还在各自的领域发力,还没有重点布局进来。”   冬子对行业的这些江湖轶事,如数家珍。至于后来这些开拓者的际遇,就令人无限唏嘘感慨了。 “说不上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不管怎样,他们都干了件挺牛逼的事,值得敬佩”!  冬子言罢,他端起酒杯,又一饮而尽。 是啊, 不论成败,皆为英雄! 

究竟哪一年算“NIPT元年”,2008年、2012年,还是2015年,各有各的说法。 在完成NIPT早期方法学建立后,2009年到2010年间, 华大基因 联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等,完成了3177例的临床试验,结果完美; 彼时还在华大基因总部市场部的 汪德鹏 回忆到,“有一天,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谢建生老师非常兴奋地给我电话,他们遇到一个阳性的样本,病人也愿意参与科学研究。我就叫上张秀清老师,一起去深圳妇幼保健院采血样。这是华大基因拿到的 第一个21三体的阳性样品。 回来的路上,心情激动得无以言表,不过当时还没法预料这个领域能成为一个百亿级的市场。”   2010年9月,华大基因与北京妇产医院签定协议,宣称成为 全球第一个 将NIPT进行临床应用的医院。并于同年12月,接收了 全球第一个接受NIPT检测的孕妇样本。 同时,与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赵慧君的合作文章,也在2011年的1月份和7月份相继见刊。   刚刚成立的 贝瑞基因 ,反应也很迅速,不过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用了两个月模拟了文献方法后,又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将数据稳定性的问题改善。紧接着在2010年、2011年,贝瑞基因分别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合作开展了412例和1741例临床研究试验,结果依旧表现完美。   2011年3月,湖南省卫生厅率先批准了 湖南家辉遗传专科医院 NIPT临床试点的准入证,这家医院和贝瑞基因联系紧密,渊源颇深;   同年10月,贝瑞基因成功完成了来自联想投资(现为君联资本)的首轮融资6000万,解决了燃眉之急。据说,当时公司账面上的钱,只够发两个月的工资,而他们拿到的投资,是 全世界NIPT企业拿到的第一笔投资。   同年,贝瑞基因也称收取了NIPT全球首例商业样本。   到底谁收取了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NIPT商业样本,恐怕已是历史悬案。 不过第一之争,已然不再重要。NIPT的临床应用,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在中国蔓延开来。 更多的公司加入了进来,安诺优达、广州爱健......   彼时,海外市场也热闹非凡。 2011年至2012年间,Sequenom、 Verinata Health、Ariosa Diagnostics、Natera等NIPT检测公司相继成立; 2013年,Life ,在454测序仪落寞之后,一直耿耿于怀。于2014年收购了Ariosa公司,也正式进入产前检测领域;由此,Illumina和罗氏两大冤家,为了NIPT专利,又开始了旷日持久的相爱相杀之路。   59岁的汪建又办了一件轰动业内、让人惊呼的大事。 2013年3月18日,华大基因宣布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全资收购,实现产业链布局,这也是华大后续发布的一系列机型的原型。收购CG,是为了摆脱上游公司的天价保修合同、新机器购置限制、试剂提价等一系列限制性条款。几年后,华大与illumina也不可避免走向专利之争,继而付诸诉讼,对簿公堂。   但华大成功收购CG这一事件,无论是对华大基因,还是中国的基因测序产业,意义深远!   

“当时是真难啊!”已到某NIPT企业就职的冬子,负责部分市场推广工作。临床的推广模式,让他处处不适应。 “你也知道,妇产科外面,都是一个个挺着肚子的大肚婆,人多又没座位,我一个大老爷们杵在那儿,跟个傻X似的,还不能走,还得见缝插针的看看主任的反应。” “那感觉就想脱光了站在人面前,还让人上下打量,指指点点。” “可饶了我吧!” 冬子就这样拘谨的站在主任接诊室的门口,浑身都不自在。好不容易见到主任,刚讲两句,就被请出来。   “好的,放这儿吧,我待会看!” “我怎么从来没听过,也没见哪个专家讲过,你们是哪家公司?.... 没听过。” “这么准?你们这不会是骗人吧!” “有进医院收费目录吗,没有我们可不敢乱做。” “你去找我们院长吧,他同意我们就做。” “这么贵,我们普通唐筛才小几百,还有补贴,你们太贵了,都贵上10倍了。” ...... 见过大风大浪的医生们,面对这个穿着正装、腰带外露、但未脱学生气的小鬼, 有一千个拒绝的理由。   “谁让咱显得年轻呢!” “医生见不着,我们就给坐在外面的孕妇介绍,孕妇跑去问医生,结果我们就被保安轰出来了!后面看着保安就跑,跟做贼似的。” “那些天,每每到医院门口,我都迈不动道,头是真的大。偶尔看到主任不在,还有点窃喜。” “领导们给我们画饼,我们是在做医生教育,是在做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暗自思忖,你行你去啊。” “有一天还真跟着我们去了,一样和我们杵了半天,脸上都挂不住,只好请我们喝酒。” “那时候脸皮薄、自尊心吊的高高的,不像现在,油盐不进。” “不过想想那时候,还真是挺好玩的!偶然和技术范儿的主任能聊上一会,都会感觉打了鸡血,又生气勃勃。” ...... 呵,青年啊,就是这样! 没有青春之火的洗礼,哪有力量面对日后的严寒冰霜!   

临床专家的态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松动,大概要从几次学科大会说起。   2011年的3月份在第三届围产医学会上,华大基因在 国内第一个正式公开临床结果; 同年9月份,第一届胎儿医学大会上,国内产前领域头部专家开始广泛讨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当时还不叫NIPT;争论的焦点, 这项技术到底定位于产前筛查(NIPT),还是产前诊断(NIPD) ?既往的临床数据尽管不多,但都显示出了这项技术无可比拟的准确性。 一直到2012年的4月份,国内的产前诊断专家组会议形成共识,把这项检测技术定位成“近似于诊断水平的产前筛查新技术”。   头部专家的破冰和共识发布,也让相关信息开始缓慢的向下渗透。 但对于一个全然新兴的技术,要改变已然固定化的观念和诊疗习惯,谈何容易!更别说在产前筛查与诊断这个极其敏感的领域,而且没有先例、没有政策文件、没有行业标准、没有收费条码 ......   医生这个群体,永远是审慎而又开放、固守而又乐于学习的矛盾体。 这股渗透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来得大。 更何况,各个厂家,也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历史的大势已不可阻挡。   “临床检测+商业保险,真是天才的想法,不知道是谁想出了这个点子,绝了!” “ 40万的假阴赔付政策一出,产品就有说服力了!我的检测准的很,要是检测错了,给你赔40万;一旦检测阳性还给你报销后续检测费用。这在既往的医疗检测领域真是绝无仅有。” “保险公司算盘打的精着呢,从疾病发病率、技术准确性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想要他们赔可不容易,你赔付多了来年给你涨保费,跟车险一个道理。” “终于拿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例商业样本,从每天几例,到10例,到100例;基本每天都在庆贺,到累计1000例的时候,领导发了个大红包,摆了顿大酒,大家都喝得酩酊大醉。” “那个时候我就在合作医院摆个桌子,还整个白大褂穿上,医生推荐过来,我就给孕妇介绍。销售在旁边手拿pos机,就这么咔咔刷卡。” “那时候我们奖金是和样本量挂钩的,每一例样本都提钱,到月末领导一看,靠,太多了吧,下个月就给调政策了。” “销售那时候才厉害,那个时候钱是真好挣啊!有一次看到那么多钱,我手都在抖;他妈的,那个时候干销售就好了,早在北京买上房了!” “也是真乱啊,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好多代理商,还有一些小公司,拿到样本检都不检,直接发个阴性报告,你知道的,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在这,实在不行还有保险兜底。” “还有做胎儿性别鉴定的。” “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太大的竞争啊,有关系有渠道就有样本,样本为王,妥妥的蓝海市场。” “那时候真是年轻啊,不知疲倦,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使不完的劲,真觉得是做了件伟大的事。”

08     黎明之前 繁花绽放,群雄并起,英雄逐鹿, 伴随而生的, 是各路牛鬼蛇神,蝇营狗苟。 而一切,都在国家一声禁令中戛然而止!   2014年2月9日,在刚过完蛇年春节的第二个工作日,人人还沉浸在新春喜悦中,尚未投入到工作状态。CFDA(即NMPA)、卫计委(即卫健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临床使用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管理的通知》, 特别点名NIPT技术,措辞激烈: “包括产前基因检测在内的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属于当代前沿产品和技术研究范畴...基因测序诊断产品...应作为医疗器械管理,并应 按照...规定申请产品注册; 未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产品, 不得 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已经使用的,必须 立即停止 。仍继续开展的,要依法依规 予以查处 ...” 这一文件,犹如当头棒喝,一下子把整个临床基因检测行业给打晕了。 其实业内早有风声,靴子最终落地之前,人人都还抱有幻想。 早在同年1月14日,农历春节前半个月,CFDA发布《关于基因测序仪等3个产品分类界定的通知》,明确了基因测序仪、试剂盒、分析软件的医疗器械管理类别。这一文件的发布,已让行业中敏感的人士心头一紧。 不管怎样,国家还是让大家过了一个好年,也给大家指明了方向。   业界也有挣扎自救。 在“NIPT禁令”发布一个月之后,同年3月14日上午, “基因诊断相关行业恳谈会” 在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召开,会议由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 杨焕明 院士主持,包括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在内的多家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倡议与会企业成立“基因诊断产业联盟”,共同就“NIPT禁令”事宜向国家卫计委和CFDA对话。据悉,“恳谈会”组织者也曾邀请相关主管部门官员出席,但未获回应。   国家官方文件的发布从来都不是突如其来、毫无缘由的。 行业乱象只是其中一根导火索,加速了这一进程。   NGS临床检测比传统分子检测复杂得多,旧的监管标准不完全适用,面对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国家监管部门同样经验不足,十分谨慎。如何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局,成为了CFDA和卫计委官员考虑的核心问题。   没有经验,就先试点。   国家的相关政策开始密集发布。   2014年3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 试点单位申报 工作的通知》,通知医疗机构申报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   2014年6月30日, 华大基因 BGISEQ-100(基于Thermo Fisher -Proton平台)、BGISEQ-1000(基于收购的CG平台)及配套试剂盒获批上市,成为中国首个NIPT获批注册产品,也是CFDA首次批准注册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诊断产品;   2014年11月, 达安基因 DA8600测序仪(基于Thermo Fisher-Proton平台)和试剂盒也获批注册。   2014年12月,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发布《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共涉及3个专业(遗传病诊断、NIPT、PGS),其中NIPT项目批准的单位有 华大基因、博奥生物、达安基因、安诺优达、爱普益、湘雅医学检验所。   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发布《关于产前诊断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审批通过了 全国108家医院 可以开展NIPT的临床试点。   2015年2月, 博奥生物 测序仪BioelectronSeq 4000(基于Thermo Fisher -Proton平台)和试剂盒获批注册;   至此,国内已有华大、达安、博奥三家公司NIPT产品获批注册。   达安基因 似乎是中途杀出的一匹“黑马”,但其入股的爱建生物,早在2012年就与美国Life Technologies(被Thermo收购)合作,启动了基因测序分子诊断项目,并且本身其在荧光定量PCR基因检测领域也已浸润多年,对临床诊断、注册报批经验丰富。   博奥生物 也是如此,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应用广泛,仪器、试剂、软件和耗材的研发生产,也成绩斐然。在意识到NIPT的巨大潜力后, 程京 院士一声令下,项目立即上马,产品获批之快,也让业界惊叹。   似乎遗漏些什么?业内优秀学生贝瑞呢?大家都在翘首观望。   在错失NIPT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的头衔之后,总算在2015年3月, 贝瑞基因 的NIPT相关产品获批的消息,姗姗来迟,也让罩在公司头上的一团乌云终于散去。 

黎明之际,太阳未出之前,趁着清冽的微风,正是赶路的好时候。 国家最终也没有使用大家所期盼的 LDT管理模式, 而是把整个临床基因测序的产业纳入到现有的监管体系,并做了一些新的补充规定。 由检测服务模式,转向IVD的产品模式,也成为未来整个临床基因检测公司的普遍共识。   随着政策的逐渐明朗,NIPT的市场也迎来了重新调整与洗牌的局面。 很多没有资质的小公司基本被淘汰,新进入者也面临者至少2年的产品注册报证周期,和大量资金的投入,对这个已经有不下5个主要玩家、市场规模仅百亿的市场,已然没有足够的兴趣。   但这丝毫不影响NIPT商业操作的炫彩纷呈。略显繁杂的政策规定,为各式商业合作创造了空间。   “国家政策规定了两个方面,一是只有试点企业和试点医院才可以开展NIPT检测项目;二是项目检测中需要使用CFDA批准的IVD产品”; “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公司,只有 华大、博奥、达安”; “贝瑞、安诺、爱普益 就比较尴尬了,贝瑞只有产品获批,而没有试点资质,按政策不能自行开展检测服务;而安诺、爱普益等,只有试点资质,能够开展检测服务,却缺乏相应的获批产品”; “所以在市面上,你能看到各种花式操作,比现在可精彩得太多了”; “华大以 <五证齐全> 为宣传点,指拥有CFDA注册证、NIPT、遗传病、PGS/PGD、肿瘤基因诊断试点资质”; “而博奥毫不示弱,更是宣传 <六证齐全> ,在华大的基础上,多了一个早先获得的“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资质”; “ 达安 貌似一贯低调,更喜欢以产业链上游、仪器和试剂供应商的身份出现,也不回避和其他竞争厂家的合作”; “而 贝瑞 ,由于没有试点资质,不能自行开展检测,找了有资质的湖南家辉遗传专科医院合作,所以你看那几年市面上贝瑞的检测报告,多以家辉实验室的报告出现”; “另一方面,在NIPT市场还主要以检测服务模式为主的时候, 贝瑞则大力推进IVD产品模式 ,与医院合作共建精准实验室,提供仪器和试剂,迅速占领了几十家医院,完成了和医院利益的深度绑定,这也成为贝瑞销售额的压舱石”;   “安诺、爱普益 等,一方面大力推进NIPT报证力度,一方面还得采购获批厂家的仪器、试剂来获得合规资格,但受制于没有获批产品,在和医院合作共建实验室方面举步维艰”; “108家试点医院 成为大家争夺的焦点,其实大的NIPT市场格局也在那两年基本定型。”

整个2014年,对于NGS临床基因检测行业而言,是最为波涛汹涌、跌宕起伏的一年。 山穷水复之际,又迎来柳暗花明。 监管政策的落地,NIPT的蓬勃发展,让更多的投资客和创业者布局其中。   时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号召,引发新的创业浪潮。中关村创业大街,无数怀着梦想的创业者,循着咖啡的香味而来,高谈阔论自己的创业主张,讲述着一个一个“硅谷造梦”的传奇故事。而投资者们,也被眼前的景象所鼓动,眼观六路,不停寻觅优质的投资项目。 空气中弥漫的是亢奋、激情、金钱的味道。 这股浪潮,在2015年达到高点。最具代表性的,共享概念横空出世,摩拜单车、ofo小黄车相继成立,一时间万物皆可共享。   这一年,精准医疗的概念,也成为时代风口。肿瘤领域、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成了投资者新的白月光。 据研报统计,2014年、2015年成立的基因检测公司,就达上百家之多,融资数量和融资金额,都达到了历史之最: 燃石医学 (2014年)、 鹍远基因 (2014年)、 吉因加 (2015年)、 水母基因 (2015年)......   股市也上演着同样的疯狂。 一代妖股,千山药机,一家擅长炒作概念的公司,从2014年起开始切入火热的基因检测领域,在2014年、2015年的大牛市中被爆炒,股价一度高达76.29元/股,两年半股价涨了22倍,市值最高达275亿元。但最终涉重大财务造假,难逃退市的命运。   以NIPT起家的公司,同样开始涉足肿瘤领域。 “那个时候,老板向我们倾斜的资源很少,即使我们占了公司销售份额的80%,大把大把的钱还是投入到肿瘤项目”; “到各大外企招了很多光鲜亮丽的人,言谈举止确实不一样,就显得我们土老帽了”; “其实现在想想,也可以理解,NIPT是一个百亿市场,看得到天花板,并且利润越来越薄;  总得提前布局,思考未来5-10年公司的生存问题;肿瘤是一个看得到、摸得着的赛道,等到时候再布局就来不及了”; “而且对融资也有帮助”。 ...... 2015年,毫无争议的成为了精准医疗的元年,而其中的代表就是基因测序。 

时光总在不经意间溜走,日子就这么平平常常的过着,好像波澜不惊,又好似暗流汹涌。   各家公司还在攻城略地,渐渐把NIPT这个市场,推向红海。NIPT占几大公司的营收比例不断提升。   从2014年到2016年,华大基因 业务构成 发生了很大变化,生育健康类服务比例从31.71%提升到了54.62%,成为华大基因业务占比最大领域。而华大基因起家的基础科研类服务占比从39.59%降低到了19.35%。   贝瑞也类似,从2014年到2016年,基础科研服务比重从12.46%降到4.76%;以NIPT为主的医学产品及服务比重从87.55%提升到95.24%,成为 贝瑞营收的绝对主力。   2016年3月,华大基因宣布,累计NIPT检测样本量突破100万例, 成为第一家NIPT样本量过百万的基因检测公司。 为此,华大基因特别在当年321世界唐氏综合征日,举办 “百万信赖,感恩有你” 分享会。会上,尹烨动情讲述了华大基因NIPT从 0 到1、从 1 到 100 万的不平凡历程,感叹“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大江东去,淘不尽壮士豪情。”   NIPT的试点终是有期限的,必然会向着常态化管理方向转变,更大的市场即将开放。   2016年10月27日,原卫计委发布业内著名的45号文件《关于规范有序开展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的通知》,废止此前NIPT试点机构相关规定, 正式取消NIPT试点 ,扩大了可以开展NIPT项目的医疗机构到所有产前诊断中心。   对这一消息,业内反响并不激烈,好像都有所准备。市场的蛋糕更大了,核心客户群扩大了2倍,这意味者大家必须马不停蹄的投入到新的战场,那个已然熟悉,现在又迸发出新的机会的战场。   NIPT也成为了这几大基因检测公司的现金奶牛。从NIPT赚来的钱,再源源不断补贴到新的领域。   NIPT的营销方式也迎来了新的变化。 华大基因 靠政府民生项目,一城一城的收割,对其他厂家形成了降维打击,对手简直毫无招架之力; 贝瑞 底盘扎实,靠着前期市场、产品力、专家关系,还在稳稳推进; 第三方检测公司 金域、迪安 等也强势崛起,靠着庞大的触角,聚集起不容小觑的样本量,有了和中上游厂家议价的权利; 剩下其他厂家苦苦支撑,争夺为数不多的存量市场;   “华大在政府操作上确实有一手啊,不得不服。” “其实医院也叫苦不迭,累死累活干活不说,还得担责任,还拿不到几块钱。” “销售都在骂娘,回公司问的最多的就是,公司有没有政府关系,咱们也玩一把大的。事实上,政府关系,在这些年轻的明星公司们面前,可能还真驾驭不住。” “咱也别说谁不地道,你有政府关系、我有专家资源、张三渠道硬、李四的路子广;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是凭各自本事吃饭;市场不就是这个理, 干不过就是干不过,别扯那些没用的。 ”

2016年12月4日,一则重大新闻曝出。已经停牌近半年之久的 天兴仪表 在晚间披露了一份重大资产重组草案,表示拟以21.14元/股的股价发行2.03亿股的股份,也就是作价43亿元购买基因检测公司贝瑞和康100%股权。若交易完成,高扬及其一致行动人侯颖,将持有上市公司21.27%股份, 高扬 将成为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2016年12月19日,天兴仪表复牌,接连录得十个涨停板,股价从停牌前的22.12元一路飙升至74.66元。   反观龙头老大华大基因,它已于2015年年底现身证监会IPO排队名单,最后证券会以IPO文件不齐为由, 中止审查 ,令人唏嘘。在此之前,华大基因也曾想要分成多个主体,尝试过赴香港上市,也曾声称分成多个主体上市,但终作罢。上市之路颇为坎坷。   NGS第一股之争,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而历史的天平,这一次倒向了贝瑞基因。但代价也是巨大的,风险也在日后显现。   对于基因检测公司,上市之路,貌似是必然也不得不进行的选择。   2017年3月14日,华大再次提交招股书,5月24日证监会发布华大基因IPO获通过。 同年7月14日,华大基因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终于叩响了资本市场的大门。在录得连续19个交易日涨停后,又于同年11月14日,盘中最高价报261.99元, 市值破千亿 。股价从发行价累计涨幅超17倍,股价仅次于贵州茅台,成为两市第二高价股,让世人惊叹基因检测的魔力。 令人感叹的是,在上市敲钟仪式现场,掌门人汪建没有上台,尹烨也没有上台,而是将敲钟的机会全部交给了6位特别人士,“唐宝宝”代表、用户代表、以及关怀罕见病和残障群体的代表。这一幕,在深交所的历史,也是绝无仅有。 只是,对于华大基因来说,此后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基因市场的风云变幻,还有资本市场的波云诡谲。   巨大光环之下,任何缺点都会被无限放大,任何动作,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解读。   汪教父那两年出镜频繁,不仅成为各个政府的座上宾,也成为各大论坛媒体争相采访的焦点。 汪老还是那个汪老,说话幽默又接地气,也语不惊人死不休。“自己要活120岁,未来人人都可活到100岁”“员工必须活到100岁,不许有出生缺陷”,一个一个的新梗层出不穷,大家也喜闻乐见,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盛名之下,也必为所累,必为所伤。 

13     水逆之年 2018年,大概是华大基因的水逆年。 在上市挂牌刚满一年,知名自媒体虎嗅,一篇 《华大癌变》 的自媒体文章把华大推向风口浪尖;在此之前,NIPT假阴事件也让业内公司头痛不已,华大基因首当其冲。 公众自然不了解NIPT技术本身的局限,可是强行解释根本扭转不了舆论的浪潮。 10月,有自媒体将2015年的“科技部国科罚”与华大研究团队在2018年10月发布的一项“14万中国人基因大数据”研究联系在一起,引发公众对于 人类遗传资源外流 的担忧,相关文章也在网上疯传,甚至引发深交所问询; 也是同年,华大基因也遭遇多次举报,陷入 “圈地门” 事件,与南京昌健誉佳王德明的纠葛,也成为业内焦点,甚至是公众焦点; 伴随而来的,是华大股价的跌跌不休之路,最终在10月19日,达到46.52元的历史低点。   “关于NIPT假阴事件,这可以理解为前期过渡宣传的反噬;再者,股民的情绪也需要一个宣泄的口子,好多人被套了嘛”; “那段时间说啥的都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知道真相的并不多”; “说实话,人们也不都真正关注真相”; “多的是看客群众,吃瓜心态,又是竞争对手,关键时候还得踩上你一脚才解气”; “自此之后,老汪就不太公开场合讲话了。” ...... 2018年,生物圈还发生了一件大事。11月26日,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原瀚海基因 贺建奎 ,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已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CCR5)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 这一消息迅速激起轩然大波,震动了世界。当天,就有逾百名科学家联名发声,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人体胚胎基因编辑 。在消失一天后,11月28日,所有人都在期盼贺建奎现身香港会议,终于在当天中午12时50分,贺建奎现身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在讲台上站定后,其对自己的研究致歉,并在现场披露“两个孩子已经健康出生”、“结果符合预期”。 最终,贺建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令人唏嘘不已;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关于胚胎基因编辑的条目也正式入刑。 “聪明反被聪明误吧,基因狂人,名副其实”! 

“已经很少有人谈论NIPT了吧?” “是的,昨日黄花了,基因测序的概念也不时髦了。”   风口一浪接着一浪,不断有新的概念涌入,也不断有旧的事物沉寂。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生人口规模断崖式的下跌,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提出, 业内人员都还普遍乐观,专家甚至预测出生人口将出现2000到2300万的高峰。在政策实施的一年内,大量符合政策家庭生育意愿集中释放,各大医院妇产科人满为患,当年出生人口确实达到了1786万人,随后,趋势陡转急下,2017年1723万人,2018年1523万,2019年1465万,2020年1200万。 出生人口问题、老龄化加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2021年5月,“全面三孩”政策放开, 各地出台政策鼓励生育,但依旧没有扭转出生人口数量的颓势,至2021年数据发布,出生人口掉落至1062万人,创60年新低。   全面三胎政策的落地,甚至在二级市场都没激起任何波澜。 “大家确实不太敢生了,抚养成本高,压力大,叠加上疫情,日子都不太好过。” “对你们有影响吗?”我问到。 “这个事不说还好,一说反而凭添负担,就好像我一个人自己角落待着挺好,非得有个热心人出来关心我,让我聊几句,你说尴尬不尴尬。” “悲观吗?” “悲观谈不上,只是有些感慨,可能年纪大了,也可能是这几年疫情闹的,人容易感性。多好的行业啊 ,好好做还能多玩几年,大家都有钱挣。” “但现在不行了,好坑都占完了,利润也越来越薄了。” “好处是存量市场,还是熟悉的几个自己玩,外人还暂时插不进来,可能也不想插进来,不赚钱了。” “所以要升级、要变化嘛,现在都流行 NIPT plus、pro ,跟手机似的,以前检测3种疾病,现在可以检测130种疾病。” “准不准的,是技术发展,也是商业操作。” “合规?也是打擦边球吧,厂家要活,科室也得吃饭,孕妇也要放心,各取所需吧!” “没落?没落还谈不上吧,还是刚需市场,临床的需求点始终存在,厂家也在求新求变,完善服务,至少一段时间内,还是这几家公司的现金来源。” “你看NGS这么多年, 什么算真正意义上的爆品,什么算革命性的突破,行业的颠覆, 只有NIPT,只有NIPT吧!”冬子对自己所处的领域还是有所偏爱。 “并且,为其他赛道趟平了路吧,资本、政策、人才、市场、客户各个方面,让后来者也不至于一穷二白,无处下手。” “比如让临床专家开始接纳基因检测、再熟悉起来、再应用;完成了市场的早期教育;也使得基于NGS的临床市场快速成熟起来;” “再比如,培育了人才,不管是行业大拿还是中坚力量,在这轮生长中,他们得到了历练和成长,可以看到,他们还在不同的赛道上发光发热,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 ” “NIPT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值得细细琢磨!” 

“回看这十多年,你对自己满意吗?”我问到。 冬子思付良久。 “刚毕业那会,《士兵突击》上映没多久,那时看还是挺感动的,许三多那句名言, 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 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青春年少,懵懵懂懂,但心至诚,就想做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刚开始接触NIPT,我觉着这事,行!相比面对病患、死亡,我更愿意迎接新生。这东西给人力量。” “几年间,我也有犹豫,也有迟疑,我在做什么?我的价值是什么?” “工作越久、离客户越远,人会变得麻木、功利, 最可怕的是失去敬畏。 我们在谈论销售额、在谈论样本量、在谈论营销返利,也渐渐忘记,这后面,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真的帮到了这些孕妈妈们了吗?这些是她们所需要的吗?” “当我自己有了孩子,当我的孩子健康出生,当孩子闪着扑腾扑腾的大眼睛望着你的时候,突然我就明白, 我的价值就在这里,我们的价值就在这里。” “并非不去接纳不完美,只愿他生来健康。只有当了父母的人,才会深切明白其中的意义。” “自我价值的认定并不是为了自我感动,而是为了在忙忙碌碌、庸庸扰扰的生活中去坚守、去获得力量!” “以前遇到一个主任,语重心长的说, 产前筛查与诊断 ,这是一个苦差事,面对新的生命的到来,面对一个全部家庭的期望,所以这么多年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刻不敢放松。” “人都说,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咱可做不到这一点,但咱也要永远明白, 永远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现在业内业外都说行业很乱,其实 只要坚守住这个底线,这个行业就不会坏到哪里去,就会永怀希望!” ...... 冬子看向远处,眼里闪着光,像寒冬里绽放的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从不因人的挂念而停留片刻 那些念念不忘的日子 那些心驰向往的岁月 就是我们共同的青春啊 曾经的少年 终以梦为马 向着远方去了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胞胎几率是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