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做头管人是不是最难的?

  2月12日启动的“南粤春暖”招聘会现场。在劳动力市场转变成卖方市场后,高薪成为争抢员工的最有力武器。吴伟洪 摄

  ■调查:年后15万阶段性缺工让老板有点急■预期:3个月应可补齐缺口,今年用工不差人

  工厂说:我招不到工人难开工;工人说:我年还没过完不回来。于是,广州说:我开年缺工15万。用工荒了吗?劳动部门说:没,该回来的总会回来,坚决不能慌。

  近年来,每当春节前后“用工荒”的声音总要小小刺激一下耳朵。记者近日走访工厂、家政公司、物流公司、餐饮酒楼等多个行业企业发现,节后补员需求旺盛,而回乡过年的外来工还没返工,有工没人做的现象让人有点急。

  开年缺工,去年15万,今年还是15万。劳动部门表示:57%的外来工春节返乡过节,九成以上计划在1个月内返岗。广州市人力资源中心市场主任张宝颖介绍,“按照比例推算,广州287.75万外来工中,春节离岗回乡的农民工达到164万人左右,约91%的外来工表示将在节后一个月内返岗。也就是说,其中147万人在3月中旬前返穗继续工作。还有约15万人因返岗的时间差,造成广州市阶段性缺工15万”。他认为,15万的缺口3个月可以补齐,阶段性缺工不是用工荒,广州外来工总量同比增加27%,今年用工形势可以保持平稳甚至比去年有所缓和。

  即使工资、福利同时上升,也难以及时找到员工,节后招工难在广州再次出现。制造业、家政业、餐饮和居民服务业等各行业情况基本相似,15万的用工缺口显现出来的影响力波及甚广。

  记者昨天现场走访制造业企业密集的番禺区市莲路、以及榄核镇内的广珠东线一带时看到,企业招聘广告牌已经从厂门口摆到路边,举牌示意招聘的人不时向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招手,示意有高薪招工。尽管厂家老板们相当热情,但仍少有人驻步停留,在记者停留的1个小时里,某制鞋厂只有3个拖着箱子的外来工愿意留下洽谈。

  “招人啦,招人啦!”某制鞋厂招工人员告诉记者,“我比我们老板清闲点儿,能坐在这里吆喝已经不错了,老板都下车间一线了,工人不够能不急吗?”记者走访现场时了解到,不少在家门口招工的企业已经摆摊一个多星期了,却仅招到寥寥数人。招工者感慨“即使加薪也难以及时招到工人”。

  不过,也有乐观的企业表示,外来工大多在正月十五之后才陆续返穗,现在“招工难”是一时现象,和往年一样,估计到元宵之后会陆续来大量工人。

  缺人手老板赶工上一线

  昨天中午12时左右,记者沿市莲路从西往东一路走过,每走几步远,就可以看到路旁竖着的招工广告牌,有的将招工广告张贴在汽车上。在市莲路新桥村段,在路边摆摊设点招工的企业不下10家。招工企业以制鞋、制衣、电子等行业最多。

  “今年招工比去年难很多。”虽然用工企业自认为福利待遇很不错,但招工人员都称招工不容易。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少企业摆摊招工一个多星期,却仅招工寥寥数人。有的制衣、制鞋出口企业为了赶工,工厂的管理人员甚至老板都走进工厂当一线工,争取开年之后出口量能够有个很好的“开门红”。

  广州市越品服装有限公司的招工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是新厂招工,需要300人左右,前几天来登记报名的有20多人,离招工总数还差得很远。广州颖浩制衣厂的招工人员称,因扩大生产规模,需招聘平车、

主板搭台,创业板、中小板表演,一旦主板要反客为主,管理层各种调控手段就马上出台。

无论沪深股市的参与者承认与否,上述现象是谁也不能回避的事实,也不论操作者本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交汇点上,只要想把事情做好的,也别无选择,因为格局已定,顺水推舟当然是前进阻力最小的做法。

许多死板的所谓价值投资者,对高估值的创业板疯长,低估值的主板拖沓现象难以理解,认为“不合理”不会太久,一直在等待这个状态的扭转,可惜事与愿违,牛市至此,风格未变;乃至有些人对当下创业板表示愤怒,如有着一大串夸张头衔的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昨日发表《中国这场疯狂的股市泡沫将如何进入史册》的文章,斥责当下资本市场:别打着实体经济的名义,疯狂的股市只可能进一步破坏实体经济,让人们更浮躁和功利;别打着科技创新的名义,中国真正第一流的创新企业都不在国内股市;别拿2000年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说事,那是真正对互联网革命的鼓与呼。

上面几句话,在我看来没有一句是对的,属于外行不懂乱吆喝;其全文痛陈泡沫危害论,整体的思想方法也很成问题,方东兴年纪不大,思想认识却是迂腐老套得很,中国最高管理层和证监会历经十多年好不容易转变观念,终于认识到资本市场非凡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刚开始做点事情,有点起色, 怎么一个做互联网出身的先进青年却有这种认识,我只能说,初心可鉴,有责任感不错,但隔行如隔山,何况资本市场这种人类文明最高阶的东西, 如果没有足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储备,仅就泡沫论泡沫,实在是贻笑大方了。

厌恶泡沫,因为历史上有无数泡沫破裂之后一地鸡毛的案例,从荷兰郁金香开始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全世界任何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都不可避免,每隔一定时期都会重复一次,每一次都在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变化的特征中落幕,以人类学习历史经验的能力,为什么不能完美精准的避免泡沫的重复产生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泡沫是市场经济曲折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东西,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使然,同时也是有积极和正面意义的。

是药三分毒,厌恶泡沫,可比要求药品绝无副作用,精准靶向治疗,除了病灶,绝不伤及其他;这愿望虽好,却没有现实的对应物,这不科学,没有这样的理想状态;和现实中那些想建立乌托邦理想国的人一样,认识论本身就出了大问题,如果着手实施的话,必定是一个在美好愿望的大旗下害死人的实践。

同样是集资,债券不就可以了么,为什么还要资本市场呢?与前者相比,股市充满风险,激发人性的贪婪和赌性,这些都是不好的东西,为什么这个带着“污点”的物事大大的发展了,因为如果没有人的那些天生属性,根本就难以形成巨大的且持续的吸引力,没有人气的嘈杂喧闹,募集资金岂不是空谈?没有泡沫的资本市场,都是看着市盈率来量度所谓投资价值的,其本质核心已经向债市靠近,建立这样的市场中国并非没有尝试过,不过结果是几乎完全失去最基本的融资功能,人们闻发新股而色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而言,这简直就是一个噩梦般的状态。

没错!泡沫终归都会破灭的,但泡沫并非是邪恶的代名词,泡沫有泡沫的意义,现代经济中,虚拟部分的泡沫替代和消解了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在实体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现象,大大有功于社会,这是复杂、高智和极富知识积累的,不是书生和文人仅靠简单现象的观察与印象就能发挥的领域。

中国股市的牛短熊长,是拜上证主板所赐,中小板和创业板则是绝对的牛长熊短,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是非常显著的,其中的原因我也曾专门写文章分析过,不再重复;对于股市指数,最近值得关注的事情是,以过往牛市 经验为参照,中小板和创业板双双出现了超越周期的现象,26个月的传统牛市周期被打破了,中小创迄今已经走了31个月的牛市,而且目前还表现的非常强势,未出现做头迹象,相比之下,主板牛市走了14个月。两小板,尤其是创业板是毫无疑问的领导者,它们的出位,极可能是量变到质变的开始,以创业板为代表引领的新牛市,未来仍将保持这一格局,只是以此逻辑走下去,未来不久的某一天,人们会看到创业板指数的绝对值超越上证综指,这将是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承认创业板的泡沫化状态,只是这个泡沫不简单,在中国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的背景下,以创业板泡沫领导的牛市负有不一般的使命!

1.解决实体经济中多种流动性堰塞湖的问题??????

堰塞湖是灾害性的断流、节流形成的水体淤积,流通环节的阻塞,会破坏整个自然生态的发展进程 ;实体经济中的堰塞湖,是发展的大忌,而过去5年间的中国经济,却走到了多处堰塞湖的状态。

流动性泛滥、传统经济产能过剩,新产业代表的大量企业间接融资受阻,这三大问题既矛盾着又相互纠缠和关联,看上去解决之道也简单,过剩的被遏制,流动性逐渐枯竭,而新产业获得支持,流动性不断丰沛就好,这样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至少流向分配上还是合理而有希望的,也就是说虽有洪水,但是疏导工作还是做的很好的。

但是很可惜,整个大社会的经济疏导工作,远超治理洪水的难度,过剩产能绑架了中国经济,要维持发展增速,不仅不能对过剩产能抽刀断水,反而要开闸放水(4万亿出台背景),否则谁也无力承担硬着陆的风险,因此造成持续的流动性泛滥,广义货币M2的增量一度达到令人寝食难安的境地;同时,管理高层也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未来在新兴产业,所以很早就提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在2011年成为纲领性决策,然而决策正确,愿望也好,实际操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靠单一的行政命令,无法扭转资金流向、过剩产能、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之间已形成的惯性关系,谁都知道新产业代表未来,但是钱砸下去,不能立竿见影,谁也不能承担眼前的现实后果,所以转型一直是口号,从未成为现实。

另一面,因GDP连续增长,居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伴生的资产增值保值需求激增,而满足投资需求的场所看上去都具备,但只有房地产和实物收藏有财富效应,不断下跌的股市则有明显的资金挤出效应,这样走下来的结果,造成实体经济虚胖臃肿,同时房地产和其他实物资产吸金能力大增,让流动性堰塞湖效应更加突出,民间资本涌向过剩再过剩的房地产,企业资本则不得以也向过剩产能倾斜,因为惯性,因为过剩不会立即倒地死亡,因为短期能有看得见的收益,至于明天怎样先不管,或者,实在过剩明显不能投,干脆就躺在银行吃利息,所以产业资本的堰塞湖现象也非常突出。
这种状态,积累下去的结果,是实体经济泡沫丛生,虚拟经济反倒干涸无水,整个大经济就像一个人脑袋上顶着一大池子水,形同可怕的堰塞湖,一旦水位过头,湖体崩塌,滔滔涌出的天上之水,定然把下游的一切破坏殆尽!

实际上在中国资本市场萎靡不振的那几年,整体经济是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中的,这一点只有把握大宏观的人才能意识到,而解决上述综合难题的唯一密钥,就是资本市场,流动性泛滥、传统经济产能过剩,发展新兴产业 ,合理配置社会资产,满足各方资本保值增值需求,等等难题,资本市场可以以四两拨千斤的超高效率一并解决,无需政府指令,无需层层开会推进,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可以,那就是,让资本市场活跃起来,让它展现财富效应的魅力。

今天,持续低迷了近7年的中国资本市场,终于再次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成为焦点,这是中国目前能够破局经济困境的唯一王牌,这个局面的促成是十分不易的,从官方媒体对之呵护爱戴的一系列文章里,熟悉中国特殊政治经济氛围的人,应该会有强烈的感受。

2. 转移实体经济过剩的矛盾

股市正在解决积累的流动性泛滥问题,数据显示,正在发生的牛市,其增量资金的决定性来源,不是来自央行的放水,因为M2从前几年增速最高的17%降低到现在的10%了,也不是居民储蓄存款大搬家,储蓄市值比在2007年股市6000点是1.84倍,而在2015年4月底是1.2倍,在当下股市总市值比07年6000点时高出近一倍的情况下,储蓄存款入市远没有达到历史峰值;也不是居民储蓄的配置发生了变化,本来配置房产的,现在改配股票,因为房地产虽然低迷,但买房炒股仍然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大钱从哪里来?数据显示,企业储蓄降低了,产业资本率先进入股市,他们是目前决定性的力量。

这个资金洪流的性质,符合社会各阶层对经济发展的认识顺序和敏感度,实体经济中的资金入市,以两种方式,一是积极参与企业定向增发,二是直接在二级市场进入股市,他们的前瞻性和锐利程度是领先于一般投资机构和散户大众的,能够增发的企业和产业,都是具备很强的未来元素的,因此我们看到目前几乎所有增发项目的股份都遭到疯抢,成交价大多远高于企业最初的定价,一旦增发项目落地,企业的股票也被热炒;另一面,这批资金从二级市场进入股市,那些具备未来元素的产业被推上风口浪尖,起到极好的示范作用,新经济不用政府力推,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就是最大,最经济,最高效率的推进器,同时那些过剩的传统经济,虽然也在牛市裹胁之下,相关股票也有所上涨,但整体涨幅比起新经济,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泡沫的实质就是过剩,煤电油运,传统贸易、基建、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和房地产,积累了大量的过剩产能,这种过剩在实体经济中,许多人不会直接接触到,不像股市表现的那么直接,那么的具有感官刺激,但泡沫就是泡沫,存在于实体经济中的泡沫,其危害性和治理难度,远远大过存在于股市的泡沫,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股市充满了泡沫,那只是从实体经济中转移过来了的,把那些实体过剩的泡沫,通过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转到新兴产业上去,看上去的确刺眼,但却功莫大焉,举个例子,就像一根刺,扎在喉咙里和扎在手上,对人的危害性天壤之别,只不过,扎在喉咙里你看不到,扎在手上你可以有机会尖叫发现它了而已,但前者会要你命,而后者,只是难受几天罢了。

转移实体经济中的泡沫到股市,不是简单的平移,而是有很高智商的未来判断的,比千万个你我他聪明一百倍的是社会资本综合性选择的结果,它包含和过滤了无数个个体、单位和机构存在的已知、未知和盲点,因此资金热捧的板块和行业肯定不是简单的泡沫堆积,是带着强烈的未来判断的,到了中后期因为跟风资本的蜂拥而至,让泡沫显得突出了,但股市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经济转型,告诉社会,哪些是具有财富效应的,人们只要感受到了,不管在实体还是在虚拟经济中,都会自觉的有了优先选择,而在这方面,那些优秀的人才往往是感知和动作最快的,如此一来,最终实现经济从传统过剩向新兴稀缺的方向转。

这个过程中,泡沫的作用就是吸引大众关注点的,谁都知道目前的暴风影音,全通教育肯定是很明显的泡沫满盈,但你要是同意这个判断,总还要了解一个基础的行业知识吧,他们是有泡沫,但你要是按这个方向发展,而且确实能做到预期收益,那就很有可能会受到全社会资金的热捧啊,就算试错几次,一旦走出来了,那就是无限广阔的康庄大道呐,对全社会而言,泡沫本身也是试错成本,是必须支付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同样适用于产业创新,泡沫下是有白骨,这不是秘密,但也有黄金,促使人们明知山有虎,还偏向虎山行,这不是我们斥责泡沫的原因,其实整个人类文明,都是这种模式走出来的。

4. 大幅提升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选择

近期报道浙江省将大幅提升国有资产的证券化率,这意味着,大量在过去十几年积累的国企财富通过证券化改造之后,成为上市资产,更关键的内容在于,证券化改造之后,不论在企业管理上还是股权权属上,都将大面积引入市场机制,这将保障企业利益和股东利益的一致性,大大提升各类资产进入股市的积极性和安全性,并将重视市值管理;浙江是中国经济大省,国企改革在上海、安徽和浙江率先开展,全国各地也在陆续跟进,很快就会全面开花,这为多年来苦于寻找相对安全的资产保值和增值的各类机构和基金打开了空间,虽然这里面也不乏泡沫的存在,但事在人为,利益一致化的股权结构对激发企业管理者做大做强企业无疑是有巨大动力的。

资本只要存在,保值和增值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体量巨大的场所容纳流动的资本,并给予其一定的保值增值能力,那么这个脱缰的野马肆虐实物资产将是很可怕的,甚至引发恶性通胀,对经济的危害是致命的。

有着持续财富效应的股市,可以很好的解决全社会资本的基础需求,只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长远看,股市总能保持不断向上。相对过去7年,因持续下跌而对资金产生了挤出效应的股市,今日的泡沫扭转了这一态势,大大减轻了资金对实物资产追捧的压力。

长远看,社会各界资本有着持续的保值增值的需求,按照成熟经济体的经验,发达并且健康的股市是满足这一需求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这也反过来对资本市场提出了要求,泡沫虽不能回避,但是健康的市场建设才是最终的目的。

今日中国股市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泡沫,表面上看很惊人,很不健康,实际上却有它的合理性,它是中国特殊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下的产物,中国最终要建设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今天的这个现状是必经之路。

5. 企业公众化和资产私有化的质变性改造

自2013年以来,我曾多次预言中国会出现一次空前的大牛市,我不能确定具体的时点,但我知道它的性质和根本原因;我还预言牛市一旦出现,最大的可能性是快牛,慢牛会很难,走到今天, 现实正在验证我的推测。

股市总是走快牛,尤其在主板市场,多少是不那么正常的,因为主板代表经济总量的中枢部分,他们的增长率不可能总是那么高,以至于每每牛市上涨斜率都很夸张,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A股没有真正的蓝筹股(参见系列拙作《中国没有蓝筹股》),也就是说,我们没有那种真正能够代表和传导经济脉动的领军企业,计划体制下养成的巨无霸大企业,仅仅是大而已,是不具备蓝筹股的要素功能的。

所以目前我们看到的所谓蓝筹股们,实际上是政府调控和管理意志的传导者,它们无法代表真实的市场,归根结底一句话,蓝筹股要市场造的!

现在,综合的看,我终于明白市场给创业板如此高估值的原因在哪里,经过20多年大发展的中国股市,绝不是早期和中期的懵懂少年了,放着那么多所谓低估得不像话的大盘国企股于不顾,去追逐估值已经高得离谱的创业板,究竟是为什么?而且很明显,参与创业板的绝对主流资金肯定不是散户群体,他们更多来自产业资本和专业的投资研究机构,他们的信息把握能力和前瞻性都远超一般投资个体和私募,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具有如此的底气?

仅仅是新兴产业这一个元素吗?我看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大力鼓励创业型企业发展?也不够,今后亏损企业也可以上创业板,因而可以打破原有估值的藩篱?也不对,纳指含有大量亏损企业,但一样会有所限制,也不至于可以随便逆天;我完全相信目前中国的主流资金,还是相对理性的,还没有到疯狂的时候,不论国际国内,整个经济社会的背景也没这个土壤。

我想最根本的答案是在股权所属的性质上,中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只有创业板是最纯粹的市场经济原则下的私营所属企业,个人的或者是家族性的,是最纯粹的企业家群体。

古今中外,尤其在近现代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最核心群体,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科学家,而是企业家,企业家可以把零变成1,然后在后面加无数个零,企业家是很难用一个具体的财务指标来限定的。

创业板完全私营的股权所属,增强了企业家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通过借力资本市场,在中国这个计划经济体制为纲的大背景下,让产权高效率流动,成为可操作性很强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别家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事情,在这里可以做,可以做得很好,这个隐含的价值不得了,等于给这些新生代企业装上了翅膀,除了靠新兴产业本身独步江湖之外,各种眼花缭乱的外延性扩张都可以高效率的完成,而每一次的运作,都会改变其估值,此时资金的蜂拥而入,让这一变异性可信度更高,并形成反馈效应,吸金能力数次震荡增强,并持续下去,直到无数次兼并重组后,产生真正的巨无霸型的大蓝筹企业,这一路径,正是美国大蓝筹股的成长发展经历。

我想这才是创业板获得没有天花板限制的高估值的最根本原因,因为当下估值可变性是如此之高,尤其在国企面临股权混合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所有的静态估值实际上都将被重置,其中,那些最具备主动性的企业,理所当然的获得超乎寻常的追捧。
在这个架构下,以往被市场公认为利空的企业高管减持,也发生了变化,在利益不那么合拍一致的情况下,企业高管减持,大多为了一己私利,但创业板企业的高管减持,会有人用所获资金用来反哺企业,这在主板甚至中小板都不曾听说过的,因为企业是他自己的,只有做大做强,才是对自身利益的最大保护;今后人们会看到更多的相似案例,它将尽可能多的发生在创业板企业里,很多人以普通人的心理来揣测企业家的行为,那是不准确的,完全是对这个群体的误解和低估。

综上所述,对于当今股市,我承认现在是泡沫开始滋生的时期,而且还会持续很久,牛市的多个特征还在逐步发展进程中,包括企业资金入市,社会储蓄搬家,城市人群资产配置发生变化,开户数倍增,乃至二线三线城市甚至农民兄弟也积极开户,实物资产,主要是房地产的投资需求大降,最后,牛市发展到顶峰的最大标志是:将推出和实施资本利得税,上述一系列牛市特征,将会在未来数年甚至十年内一一实现。

没错,泡沫终究会破灭的,带着那多余的流动性,在虚拟世界里代替实体经济沉沦,这是理想的状态,每一轮泡沫,带来一批产业的活跃和发展,中国,也将拜无数次泡沫的洗礼,最终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蓝筹股,历练出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

最后,我想说正在发生的牛市,是一次对整个中国根本结构影响深远的大牛市,它从大多数人看不懂开始,到很多人看懂后结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2月14日,记者从驼人集团获悉,经过半个月的突击攻关,驼人集团成功研制出医用新型防护隔离帽,第一款即将上市,第二款、第三款也将陆续上市。

“这种隔离帽具备N95口罩的过滤效果,还可以避免口罩造成的鼻部、腮部漏气,解决包覆人体脖子以上部分的防护问题,实现头部隔离一体化,有效防止病毒侵入,更好地保护临床医护人员。”驼人集团相关人士介绍,该项目已被列为河南省科技厅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获得了专项经费支持。

作为医用耗材智能方案提供商,驼人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文化于一体,专业从事麻醉、疼痛、护理、检测、血液净化、微创介入、外科、电子智能等一次性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呼吸回路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均销量第一。

疫情爆发以来,为全力保障防疫物资生产,驼人集团首批员工在腊月二十七(1月21日),就已返岗复工。大年初二(1月26日),人员已基本全部到位,加班加点生产。

“此次复工,政府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驼人集团相关人士介绍,为确保复工员工身体安全,集团会定期对办公场所和车间进行消毒,同时为进出员工测量体温,统一发放口罩等防护设备,对加班提供免费食宿,实时监测员工健康状况。

据悉,除此次新研发的医用新型防护隔离帽外,驼人集团还研发了“针对疫情急需防护产品的快速无残留灭菌方法”项目,对疫情防护产品中最急需、用量最大的口罩和防护服用辐照灭菌代替环氧乙烷灭菌,达到环保高效,使防护产品出库时间从14天减至几个小时,帮助防护物资生产企业加快生产。

记者16日从河南长垣驼人集团获悉,经过半个月反复实验,该集团研制出三款新型“隔离帽”,可有效解决医护人员同时佩戴护目镜、口罩时面屏雾化、脸部勒痕等问题。

医护人员脸部勒痕令人心疼,河南企业研发新型隔离帽,解决这些问题

奋战在新冠肺炎救治一线的医务人员,因长期佩戴口罩、护目镜等医用防护品,脸部留下的勒痕甚至压伤刺疼了广大网友的心。1月28日,长垣驼人集团接到河南省科技厅下达的应急公关项目——做头面部保护装置。

驼人集团市场总监常省委说,集团自接到河南省科技厅下达的应急公关项目后,立即成立项目组加紧研制。目前,三款新型“隔离帽”已研制成功。其中A款已注册成功,B款、C款即将问世。A款初步计划在2月20日进行小批量生产。该项目已被河南省科技厅列入新型冠状病毒预防应急科技公关项目。

据常省委介绍,医务人员目前使用的口罩、眼罩等都是分开设计的,特别是长时间佩戴之后,面屏雾化、脸部勒痕压伤比较厉害,“这款‘隔离帽’集眼罩、口罩、送风系统一体,密封效果要比原来好很多。‘隔离帽’均采用颈部系带收口,口罩和护目镜在“隔离帽”里面是分离设计,里面有装置可以挡住雾气不向眼罩流动,产生的雾气可以通过送风系统排出。”

一名体验者在尝试佩戴后说:“这款产品的密封性比较好,戴上也不会闷,因为有送风系统,所以也不会产生雾气,戴上后正常活动不受影响。”

据了解,为达到最佳使用效果,驼人集团研发人员正在对这款产品做最后的细节调试,同时也在联系相关单位进行临床测试。

连线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护士长刘之超:脸上勒痕是无言的勋章

2月15日起本报推出《我在前线勿挂念》系列报道,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对话四川省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前线成都医生,为您带来救治现场的实录报道,也为成都的父老乡亲带来最为牵挂的消息。

今天的连线对象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三党总支书记、消化内科护士长刘之超。

“坚决支持国家和医院的号召,自愿报名参加疫情应急救援队……”

2月1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多个微信群内,多个接龙消息一直刷个不停。

2月2日下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随四川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市三医院内科三党总支书记、消化内科护士长刘之超担任队长。这支由1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是从全院千余名报名的志愿者中脱颖而出,并在极短时间内组建完毕的。平均年龄仅有30.9岁,最小年龄者为24岁。

队长刘之超出发前的一番话,让这个年轻的队伍里每一个队员都十分安心:

“我是队里年龄最大的一个,我就应该把每一个队员照顾好,不让他们的家人担心,不让医院的兄弟姐妹们担心。”

“缺氧,但绝不能缺精神!”

从2月1日接到紧急任务,到2月2日迅速集结出征武汉,这个春节对于刘之超来说注定不平凡。刚从理塘县支医回来的她,又立马赶赴武汉投入战疫一线。还没从高原地区缺氧中缓过劲,又进入了佩戴防护用具造成的缺氧状态。

在她看来,做一名“白衣天使”是从小的梦想,毕业后的她即成为了一名护士,至今已有27年时间,先后在多个科室工作,有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而在祖国最需要她的时候,她更是毫不犹豫冲锋在前,立马决定放弃休假、主动请缨,积极加入到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

到达防疫一线后,刘之超与队员们迅速投入到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的医疗救治工作中。

刘之超每天到底能忙到啥程度?

她需要和队员们搭班,负责临床工作。每4小时一次轮班,以实现诊治工作的全天覆盖。在高级别的防护保护下,顺畅呼吸再次成为一件难事,熟悉的缺氧憋闷感一次又一次袭来,但这并没有阻挡她战“疫”的决心,刘之超在与小锦通话的电话那头说了一句:“缺氧,但绝不能缺精神!”

“把这个仗打赢就回家!”

除了医疗队每天工作的统筹安排,刘之超还是医疗队和医院“大本营”联系以及和其他医疗队配合的纽带。此外,她还要事无巨细地关注每一个队员,了解他们的困难,解决他们的问题:是否每个队员都拿到了电热毯、每个队员的房间是否消毒到位。

年纪不算大的她,主动当起了队员们的“大家长”和“大队长”,成了队里面每天最晚睡、最早起的一个。

因此,每天奔波于病房之间的她,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其他医疗队。当一声川话“刘之超”响彻在脑后时,她转过头发现,竟是另一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带队队长。而在此之前,两人从未在成都碰过面,后来了解才知道她竟是自己小学同学的妹妹。

激动万分的同时,刘之超透过屏幕感叹道:“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来到这里,才能在武汉不期而遇;我们都是因为热爱我们的祖国,所以义无反顾选择出征。在这里遇见,心里真的觉得很亲切、很感动。”

而当小锦问到对于这场战疫是否有信心时,刘之超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有!我和我的队员们还互相鼓舞,争取一个星期把这个仗打赢就回家。”

“我最想去武大看樱花”

去武汉之前,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刘之超选择不告诉家人,独自带着队伍前往战疫一线。

就在刘之超出发的当日,家族群里便出现了“四川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的消息,家人们的一句句“既然去了,就要把工作做好”的刷屏,让刘之超隔着手机屏幕湿了眼眶。

这次是她第二次去到武汉,十几天的时间里,通过医护人员的细心治疗,这里病人的状况一天天在变好,她的内心也十分欣慰,她告诉小锦,“这里的患者都十分感恩,我们只是做了作为医护人员的本职工作,而他们每天都会说感谢你们,感谢来自成都的你们。”

当小锦问到疫情过后最想去哪里时,刘之超笑了笑说:“我最想去武大看樱花,带上我的家人还有孩子,然后给他们说,你看!这是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手拉手去拍照,我们不用戴口罩,我们可以开心地和武汉伢坐在一起。”

Q:你们目前在武汉当地所看到的一些情况是什么样的?

A:我们是四川省第三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第一批成都市公立医院出征的医疗队,我们这个队一共有19个队员,我作为队长,带着他们一起到湖北。到了湖北后,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进行医疗工作。

这个病区以前是胃肠外科,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东院区如今基本全部用于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我们2月2日出征,2月5日正式接管病房。当时到达东院区的时候,医院的医护人员非常少,都在接受医学隔离,而这里当时仅有15张病床。就在当晚,我们在此完成了第一批10个病人的收治。在不熟悉环境的情况下,这群“自己还是孩子”的队员,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打下了漂亮的第一仗。陆陆续续随着病区的扩大,后期还将计划扩展到50张床。由于部分重症病人的康复时间会较长,所以最高峰的时候,咱们病区收治了39个病人。

Q:去武汉10多天了,您觉得现在的武汉与您之前所认知的武汉有什么不一样?

A:我18岁的时候来过武汉,如今再来,我觉得武汉的变化非常大,城市发展得也很好。这次再看武汉,走在街上多了一些伤感,街上的行人少了生机,街道给人一种很空旷的感觉。来之前内心的恐惧还是会有的,但是来了后发现各界人士对我们都很关心,尤其是医护人员的防护问题。即使在物资很紧张的情况下,大家也都很好地去克服了种种困难,目的还是要打赢这场“战”!

Q:在医疗资源比较紧缺的情况下,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做得怎么样?对患者的及时治疗情况如何?

A:目前来看还是能满足日常自我防护和对患者的及时治疗的。在各个层面来看,对医护人员的防护都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能够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在病人的救治方面,重症病人较多的情况下,仪器设备就显得比较紧缺,不过,就目前来看,还是基本能满足现在的需求。

Q:在这十几天的工作中,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A:有两件事印象比较深刻。有一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位带队医生一下子在人群中认出了我,我觉得很惊讶,在成都从未碰过面,在武汉竟然遇见了,我们都很激动。大家为了共同的目的来到这里,在武汉不期而遇。还有一件事是在病房里,患者们都非常感恩,有时哪怕给予一点点的帮助,他们都会说谢谢你们,谢谢来自成都的你们。同时,他们能自己做到的事就尽量自己做。

Q:你们工作的氛围怎么样?是不是很累?

A:累是肯定的。比如穿着厚重感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视线上是会差一些的。同时,为了防护到位,需要戴专业的口罩,这些造成的不适也是存在的,但我发现来的每一个队员都未曾害怕和畏惧过,即使觉得辛苦,但心里都觉得这是应该要做下去,并且要做好的事情。

Q:每天的工作强度还是比较大吧?

A:毕竟穿着专业的防护服,行动会变得不那么方便,再加上心理上难免会有一些压力存在,所以,其实对于体力的消耗是很大的。

Q:您去武汉之前,有告诉过家人吗?

A:说实话,我走之前是没有告诉他们的,因为怕他们担心,但是由于新闻第一时间就做了报道,他们在新闻里一下子就看到了,并且发在了微信群里。他们知道了后,还是鼓励我,既然去了就要把工作做好。

Q:去武汉后,和家人联系过吗?

A:第一周没怎么联系过,因为第一周非常忙,有许多行程以及细节方面需要协调处理。这周偶尔联系一下他们。

Q:那你们对于战胜疫情有没有信心?

A:有!昨天我还和同事鼓劲说,争取一个星期把这个仗打赢。

Q:打完这场“仗”,你最想做什么?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中新网、成都日报、网友评论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管理是管人还是管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