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云IPO通过港股聆讯,推荐打新认购吗?

近期通过聆讯的新股不少,以及考虑即将过半年期的时间,预计这批新股大部分会在月底进行招股,因此请大家作好资金上的安排,毕竟这些新股也有几个挺不错的。



和黄医药目前已经在美国和伦敦上市,后续也计划在科创板上市,根据招股书显示,本次和黄医药上市最高定价不超过45港元,与美股6月18日收盘价(29.2美元)基本持平(1股美股=5股港股)。不过这个不用担心,一般来说到定价时,价格相比美股应该会有小小的折价。

对于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一般本人都不参与认购,毕竟港美价格联动,一定程度认购港股,与在定价后直接买入美股结果差不多。

关于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的相关介绍见下一部分。


一家公司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实现在香港和美国两地上市的呢,那么我们就得了解什么是港股ADR。

是一种用美元挂牌的股票工具。根据美国有关证券法律的规定,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注册地必须在美国。所以像腾讯这样在中国注册的企业,就只能采取存托凭证的方式进入美国的资本市场。而港股ADR其实是港股+ADR两个词合成的说法,指在美国和香港均上市的中国公司,如腾讯、阿里等。美国和香港证券都是国际化的成熟市场,机构投资者居多,因此,同样一个公司,尤其是交易活跃度高的公司,在美国和香港的价格基本相同,不会有多少溢价或折价的空间,从下图可以看到,港美两地价格一般误差不超过两个点


在以往的认购逻辑中,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要在香港二次上市,为了确保后续更多的公司上市顺利,那么香港上市时相比美股应该有一定的折价,且不会破发,回头再来看看近期几只中概股的情况:

中概股香港上市的招股区间上限一般比招股期间美股价格(转换后)高,即存在一定溢价,但定价时(定价时间一般是在香港上市招股截止日当天或第二天,)相比美股前一个交易日的价格一般会有所折价,但考虑香港新股中签手续费约1%,再考虑认购手续费等,实际上2个点以内的折价就互相抵消了,如果融资利息多,那么成本就更高了。

前面提到,中概股在香港上市的定价,相比美股并没什么真正的优惠空间(定价时),而港美价格(转换后)基本趋于一致,在定价之后,中概股在香港首日是涨是跌,最终还是看其公司在定价之后到上市期间的表现。因此,就打新而言,如果看好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首日表现,直接买相应的美股(在定价确定后,折价2个点以内),相对反而节省资金。

中概股开始招股时,本人初步思路:观望为主,后续根据招股前几天的情况,包括美股价格(考虑价格与招股价上下限的溢价或折价情况)、孖展倍数(考虑中签率大概多少,估算在融资认购的情况的成本),再来确定是否认购。除非是美股价格大幅超过招股区间上限,才会参与认购,一般是直接放弃。

这是一个不是真正套利的锁定收益的方法。我们知道,中概股在港美市场最终会趋于一致(一般在2个点的差价内),那么在你认购某只中概股且定价确定的情况下,从定价到公布中签结果之前这段时间,如果美股价格相比定价有大幅溢价(5个点以上并且认为有利润),那么这时候可以预估本人的中签数量,并在美股市场做空对应数量的股份,这样子相当于锁定了利润。当然,如果后续中概股进一步上涨,上涨的收益赚不到,如果中概股下跌,那么依然能保住利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今天阅文集团暴涨,特地研究了一下港股打新~

得出一个结论:港股融资打新需谨慎!港股融资打新需谨慎!港股融资打新需谨慎!

看到网上有人晒出融资打新众安的教训:

港股新股是偏向散户,基本让散户都能中一手,如图所示,所有申购100股的都可以中100股

申购4000股的,是100%可以中1手,另外有70%概率再中100股(%)

所以港股打新放点小资金选择一些熟悉的热门股赚点零花钱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另外看到一篇云锋金融的文章,讲了些打新选股的建议,也可以参考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投资本身绝对不是容易的事,不然怎么会有80%的人都在亏钱?然而只要投资者肯花时间,还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一些有意思的操作思路。如果实在没时间,花上五分钟看看这篇打新说明书,或许也能学到更多有意思的操作。

  新股是投资者接触上市公司的第一步。近期数据看,A股新股必赚的惯例依旧,但新股中签率只介乎0.014%至0.029%之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有说法中国夫妇生双胞胎的概率是1.1%,生三胞胎概率是0.0126%——换言之A股中签难度大概介乎于生三胞胎和双胞胎之间。当然孩子十个月只能生一次,新股一年可以打数十上百次,命中率相对会高一点。

  A股难中,一河之隔的港股又如何?

  在分享策略之前,先花1分钟了解港股打新的机制和模式:

  香港上市实行注册制,公司满足上市条件,通过港交所对于财务以及运营的提问后,只要不出什么篓子,基本都能够顺利在香港挂牌。

  与此同时,香港上市也没有市盈率限制。只要有投资者买单,理论上招股价可以高到天际。比如美图秀秀的母公司美图()是通过满足市值和收入要求申请,所以即使亏损也能上市,市盈率根本无法估算。

  相反,内地IPO有最高23倍市盈率的限制,企业盈利强如腾讯或阿里巴巴,回到A股也只能以23倍招股。

  有得必有失,香港上市更容易和开放,从投资角度就没A股那么简单粗暴了。一个不小心公司定价过高,开盘后低开下跌十分普遍。

  综合沪深和港股上市制度的影响,各有优劣:

看似能盈利,实操水分多

  截至7月27日,今年香港公开市场一共有76只新股供投资者认购。按照1%的认购成本(认购成功才会收取),首日亏损的有29只,盈利的有48只。最高盈利翻了1.5倍,最大亏损下跌了28%。

  亮点是中签率,最低也有15%,并且有相当部分的是100%中签。当然这里指的是中最少1手。

  假如读者每只香港新股都认购,正回报概率只有61%,考虑操作上可能会出现的人为损失,命中率并不算吸引。平均回报16.5%虽然看起来不错,但现实会因为中签率不同而影响实际回报。举个例子,如果剔除回报高达173.97%(1.23, -0.01, -0.81%)和158.33%(0.305, -0.01, -1.61%)两家中签率不到100%的新股,平均回报扣除成本后就会大幅下跌至约11.2%。

找对姿势,两招降服香港新股

  认真研读新股的短线收益,影响回报主要有三个因素:

  部分创业板股份因为认购人数火爆极难中签

  中大型股有相当部分是银行等大型金融股,短线表现一般

  香港没有涨跌停牌限制,部分新股大起大落

  对症下药,想要使港股打新的回报能够更加平滑(回撤较低),同时提升命中率(正回报概率),可以从打新标的筛选以及打新操作两个方面来实现。

  策略一:剔除创业板和集资额大于6亿港币的新股

  既然创业板和中大盘股对回报不友好,打不过还躲不过?

  创业板的股份十分容易筛选,凡是看到四位数代码并且“8”字开头的公司就是创业板上市。

  中大盘股没有明确的定义,市场惯常的做法是观察上市公司的净集资额(集资额减上市费用),一般而言都会在数百页的招股书中列明。然而考虑到部分散户可能一年看不到五十页书(朋友圈小文和孩子成绩单除外),所以我们利用几乎所有看盘软件都能够轻易找到的最大集资额来界定。虽然牺牲了部分专业性但节省了投资者查找资料的时间,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如果集资额超过6亿港币的上市公司,请直接剔走。

  进行了这一简单动作,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筛选后的操作次数从76次大幅减少到29次(操作频率降低),平均回报从16.5%直接翻倍到31%(回报更加稳定),正回报概率也提升了接近8个百分点至68.97%(盈利曲线更加平滑)。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操作,组合的参数却优化不少。

  策略二:新股高开,以开盘价止盈;如果低开,反弹到成本价离场;假如一直不反弹,以当天收盘价止损。

  对新股筛选后,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命中率,还可以在操作上入手。

  A股新股连续涨停后股价回落往往需要数个甚至十几个交易日,香港新股并且没有涨跌停板的限制,因此经常会在一个交易日就完成了上涨下跌的动作。

  如果不介意稍微压缩平均回报率,那么“赚钱就跑”的操作原则使回报更加平滑。具体实现形式就是一开盘的时候,如果是赚钱的单子,那么马上就止盈;如果一开盘就亏钱,那么挂一个成本价高一点(招股价外加1%手续费)止盈就可以去打麻将了;如果一直到临近收盘都没能平仓(价格一直在挂单

  以下),按照收盘价止损离场。这个操作比单独的策略一要花费多大约5分钟看盘时间,但效果非常明显

  增加了主动操作的打新策略平均回报从31%降低到23%,但正回报概率(不亏损)提升至82.76%!这意味着本金保护程度相当的高。

  要知道,在所有的投资策略中,超过70%正回报概率都是非常罕见的。

一辈子不中双色球的刘阿姨一万赚六千

  有趣的是,即使按照最“倒霉”的场景模拟2017年港股打新回报,意思是只统计必中最少1手的新股和中签后但结果亏损的新股,结果也能让人惊喜。

  我们不妨假设一位读者刘阿姨是一位好事永远没遇上,坏事一个不差的保守派。按照策略执行,在每次只抽1手,本金为1万港币的前提下,剔除交易成本后半年多时间居然还赚了5993港币!

  最倒霉的背景假设下,买菜钱成功到手!如果大家运气没那么差,按正常中签概率,同样的一万成本和每次买一手,今年以来已经成功实现翻倍,回报高达132%。

港股老油条,炒房炒无聊的大款

  几千港币或许还不够大款的读者吃一顿饭,大资金自然用VIP通道。

  港股上市规则中除了公开发售之外,还有国际配售渠道。以开盘就涨了50%的(2.57, -0.05, -1.91%)控股为例,发行的2.5亿股中,有90%是分配给国际配售,只有10%是分配给公开发售。以招股价0.84估算,1.89亿港币是留给专业投资者和机构,散户只有0.21亿的份额。

  港股还有一个调整机制,意思是如果散户认购金额太多,那么国际配售部分配额就要回拨到公开发售通道,一般最多是50%。即使如此,国际配售部分参与竞争的投资者相对普通散户而言还是要少上许多。所以获得更大比例甚至100%全额配售并非不可能。

  因此假如投资者资金较大,除了公开发售的渠道之外,还可以跟所在券商连续申请通过国际配售进行投单。如果再申请券商孖展打新的额度杠杆打新,中签率较普通的散户往往会更高,投资回报自然更加丰厚。我是不会告诉你有相当部分投资者和私募基金就是靠打新实现财务自由的。

  港股打新是笔者最愿意推荐客户尝试操作的策略之一。花费非常少,持仓时间短,输赢结果一目了然。对于非专业投资者和刚接触港股的读者认识港股非常有帮助。

  有趣的是,笔者曾经统计2013至今的所有打新策略模拟回报,按照上述筛选和操作的策略思路,居然还有贯穿牛熊的功能,收益非常不错。原因有两个:熊市的时候公司上市相对较少,即使硬着头皮上,招股价也订的比较保守;另一方面,打新策略是一个纯粹的短线操作,回报更看重的是上市公司当时热度而并非整体市场环境,因此第一天就平仓,后面股价怎么走和大家就没多大关系了。

  没有男人是完美的,打新策略自然也有弊端。即使已经剔除创业板,新股股价波动相对还是较大。如果首日股价大幅度下跌(虽然近几年都没有出现过),投资者也会承受较大损失。同时筛选后的企业流通盘有限,如果只集资一个亿甚至几千万,读者认购超过20%股份就会有缺乏对手盘风险,因此策略资金容量一般也就千万级别。

  虽然打新策略有种种缺陷,但不影响它成为一个值博率相对高的策略。如果读者能结合另外两讲的投资思路,分散资金到不同策略组合中,还能够进一步降低系统性风险。更重要的是,打新策略每年有数十个操作机会,有兴趣读者可以拿着小本子把要点抄下来,可以有非常多的案例观察策略可行性再考虑尝试,这本身也是一个有趣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股每周聆讯几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