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国产漫画名称,主角可以具象化导弹之类的,和封闭城里的异人类战斗获取资源,

几年前,有位读客编辑联系我,想赠送一本新版《沙丘》第一部,我婉拒了。他又向我约稿,主题是“为什么青少年要看科幻小说”,我也婉拒了。

拒绝约稿的原因...有些复杂。首先这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问题。科幻小说经历数百年发展,风格类型丰富多彩,差别极大,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做大而全论述,非我力所能逮。

选择角度切入,大致有两种。一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强调科幻的预测属性,比如“现在某某技术,早在数十、数百年前就为某某科幻小说预言”——但我一向反对将科幻小说和预测属性挂钩,断不会这么写。另一个角度,则是强调想象力:科幻的本质是“想象”,通过科幻小说我们一睹新奇的第二世界。很稳妥,也很“行活”,未免应付了事。

——至于社会批判、哲学思辨等严肃主题,早有严肃文学/主流文学占据,科幻小叔只是后来者/外来者罢了。

如果缩小范围,落于个人,即“为什么我喜爱看科幻小说”,动机未免消极,不宜公开宣扬:我从小有逃避现实逃避责任的倾向,现实压力越大,逃避倾向越严重。如果我娘没给我买《科幻世界》,或者好友没有向我推荐独立音乐,我也会找到其他逃避途径:我可能成为推理小说迷,或者地铁/铁道迷,或者橄榄球爱好者(如果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甚至金属党(unimaginable!

巧(尴)合(尬)的是,读客编辑联系我时,我正好赋闲修养,整日足不出户,用阅读幻想小说打发时间,恢复“正常人的生活”遥遥无期。收获也有——整个人瘦了一圈(工作后又胖回去了);补习了不少长篇经典,以后在网上和人撕逼更有底气了(不是

当然,科幻小说对我肯定有吸引力,不然也不会沉溺其中那么多年。我七、八岁时看科幻小说,是把它当“故事书”:大部分科幻小说具有类型小说、通俗小说特点,是“故事”的良好载体,长篇尤甚。10岁的时候,有一部科幻小说改变了我的观念:凯特-威廉的星云奖获奖短篇《永远属于你的安娜》——“啊,科幻小说还能这样写。”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新奇的设定,作者单纯靠“写”,创作出一部动人的作品。

看科幻小说那么多年,一方面是沉溺多年,“了解得越多,便愈想了解”。另一个原因是,我希望能再获得类似《永远属于你的安娜》带给我的“心中一颤”的感动。这种感动,现在每年长篇短篇加起来可能不超过三部,因此愈显珍贵。

——最近看完杰夫-范德米尔主编的短篇选集《科幻之书》,他为选集写的导言很有价值,从中摘录一二:

Fiction,1984)一书中,堪称行业标杆的编辑大卫-哈特韦尔宣称:“(阅读)科幻的黄金年龄是12岁。”哈特韦尔是科幻领域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守门人,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成年人对科幻的热爱是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形成的,因为那时候,对他们来说,“每本杂志上的故事都是杰作,满是大胆而独到的奇思妙想”。读者们就黄金年代到底是20年世纪30年代、50年代还是70年代一事争论不休。按照哈特韦尔的说法,这是因为读者眼中科幻真正蓬勃发展的年代正是他们年纪尚小,还不足以分清好故事和坏故事、优秀作品和糟糕作品的时候;那时,他们只知道尽情吸收和欣赏故事里美妙的奇景和令人兴奋的情节,所以才会有如此认识。

虽然杰夫-范德米尔随后对哈特韦尔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但仔细想想,“阅读科幻的黄金年龄是12岁”(实际上我接触科幻小说的年龄更小)还真有几分道理。我是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看《科幻世界》,对当时《科幻世界》上登载的小说如数家珍。对我来说,中国科幻的黄金年代是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中期(大刘转向长篇创作以前)。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中国科幻的黄金年代是从《三体》出圈开始的。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很想吐槽的:很多人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就是“故事书”,只关注故事是否好看,设定是否新奇(aka“够不够硬”),否则一星差评——这和12岁孩子有什么区别呢?难道你阅读科幻小说,只是追求类似地摊文学的感官刺激?这不是轻贱科幻小说吗?

你要是和ta掰扯几句,ta能把话题提升到“美学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哲学高度。你要是想用阅读量压ta,ta要么回“这书看简介就不是科幻小说”,要么“你那么多书白读了”——牛逼。服气。无话可说。有的人就是能用各种姿势(包括满地打滚儿)击败你。碰到这种人除了赠送两秒钟删评拉黑服务你还能干什么呢?

行了再说下去又要脑溢血,打住。我现在看科幻小说,更倾向分析批评(中性词)态度,甚至自虐:即使不喜欢的作者,也要把作品全部看完,以至于看出心理阴影。你要批评/称赞一个作家,总得了解他/她的作品吧?我最近打算写写阿西莫夫,国内引进的经典长篇小说已看得七七八八,等看完他的短篇集就动手(挽袖子

按照惯例,每年我会记录《科幻世界 译文版》登载的出色短篇小说。去年让我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都是霓虹小说。一部是宫泽伊织的《你一路的风景》。主角突然落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和现实世界大体相同,但空无一人。主角独自在异世界游荡,虽然衣食无忧,但被巨大的孤独笼罩。ta(因为是第二人称,无法看出性别)发现了其他人类存在痕迹,顺着痕迹从城市前往郊区、荒野,一路前行。

Everything描述了一群人在末日来临前狂欢作乐,却无法掩饰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你一路的风景》气质更静谧,更孤独,全文只有“你”一个人。文字虽然冷静淡泊,却隐隐展现异世界的诡异之处:动物消失,连蚊子都不存在;食物永不腐烂,商店里的衣服却随季节变化;建筑和山体崩塌,标志世界正在崩溃。主角一路追寻另一个幸存者,又被毁灭的世界紧追不放。有位知友说他一口气把《你一路的风景》看了两遍,这的确是部好作品。

另一部小说是小川一水的奇幻短篇《阿利斯玛王所爱的魔物》,曾获日本星云赏最佳短篇奖。小国王子阿利斯玛长相丑陋,却是数学天才。他遍求擅长数学之人,却只有一个怪人应聘,自然,这就是“魔物”了。在魔物辅佐下,阿利斯玛王子掌握了人口动态、生产总值、现金收支、防卫战力、平均体重、气温雨量、风向风速、战死者数、妖气浓度、废墟来历、地脉龙脉....自然变化甚至超自然力皆在其掌握。

王子建立“算厂”,收集天下所有信息,传递消息者叫“递子”。计算者称为“珅子”,算尽天下万物,甚至能算出如何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是烧掉一辆粮车,就击败了侵略的敌军。王子继承王位后,依靠算厂开疆拓土,算厂规模越来越大,犹如巨兽,不断吞噬物资、递子和珅子。

《阿利斯玛王所爱的魔物》的特点是“开脑洞”,“算厂”仿佛人肉计算机,小说就围绕它展开故事,并且故事一路暴走。为了战胜同样拥有算厂的对手,阿利斯玛王的算厂珅子数量达到60万人,递子达到130万人,几乎将全国人口投入其中。计算,计算,没日没夜的计算。阿利斯玛王最终在计算中迷失,却成就魔物的欲望。

看完《阿利斯玛王所爱的魔物》,我对小川一水的脑洞极为钦佩,立刻买了短篇集《老威尔的行星》。可别让我失望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主角好听的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