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问的是端砚老坑金银线折射反光正不正常?

是用来书写文字和绘画的文房用具

文房四宝中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是

现是中国文房四宝专家,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文房四宝》杂志副主编,广东省端砚协会会长,端砚鉴定专家。

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称端州)而得名,名列众群砚之首。

又称“龙尾砚”,产于江西婺源龍尾山(古属歙州)而得名。

洮砚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卓尼、岷县等县洮河沿岸,亦称洮河砚。

产于山西省新降县,是采用汾河泥经澄泥、製模、烧制而成。

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

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多为箕形,还有八棱形、长方形的、方形等。

宋代的端砚实用和欣赏两者并用,形制比唐代丰富。

元代端砚上承唐宋遗风,粗放而大气,但发展缓慢,没什么创新。

明代端砚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远远超过前代,砚形、砚式趋向多样化,題材广泛。

清代初期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

民国时期因为战乱,端砚发展基本停顿,只有个別作坊以雕刻端砚勉强维生。

宋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任知郡事三年(西元1040年——1042年),铁面无私,公正廉明,減少贡砚,为端州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包拯离任时,不持一砚而归,被端州老百姓称赞为“包青天”。

宋绍圣二年(1905),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1100)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1118)宋徽宗用端砚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此端州更名为肇庆,取“开始带来吉祥喜庆”之意。

传说,有一天,宋徽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如珠玑,获得满堂喝彩。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对宋徽宗请求说:“皇上,这砚您已经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御还给皇上吧……”宋徽宗听后,哈哈大笑,随后便将这块珍贵的端砚作为奖赏赐给了米芾。米芾捧着端砚,高兴万分,手舞足蹈,“余墨沾渍袍袖”也在所不惜。

乾隆皇帝钦定编纂《西清砚谱》是清代第一部官修砚谱。《西清砚谱》共计二十四卷(包括附录卷),收录乾隆皇帝鉴藏的砚品240件,其中端砚132件。其内容翔实,均以图与砚说、御题砚铭或文字考证等图文并茂的形式著录,弥补了以往砚谱中只有述说而没有图绘之不足,堪称一部重要的砚史图谱。

1950年10月,齐白石将一方老坑祥云砚砚台赠送给毛泽东,砚右侧有齐白石亲自雕刻的铭文:“片真老空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乙酉(1945)八十五岁齐白石记于京华铁栅屋。”毛泽东将其视为珍宝。

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出访日本,将《周总理诗词》砚送给日本首相福田赳夫。砚铭刻《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诗讲述周总理十九岁誓离祖国,东渡日本求学,勉励自己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图强的抱负。

2008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到日本进行“暖春之旅”国事访问,端砚再次走进日本首相府。胡锦涛主席给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礼物也是一方端砚,名曰“端溪鼓砚”。

据记载,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约有70余处。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在众多砚坑中最有名的是老坑(水岩)、麻子坑、坑仔岩,被称为三大名坑。

又称水岩、皇岩,位于西江羚羊峡斧柯山南岸山脚,离西江约200米,位于端溪矿区。开采于唐代中期。

砚石呈紫蓝带青色;石品花纹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玫瑰紫、冰纹、火捺、金银线、翡翠以及石眼等。

又名康子岩,位于老坑之南半山上,距老坑洞约600米。开采于宋代治平年。

坑仔岩砚石质优、细腻坚实、滋润、青紫带红;石品花纹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尤以石眼多称著。

位于老坑之南3000多米的山腰上,在端溪矿区最高处旗顶下,坑口标高380米。分旱洞、水洞,有多个洞口。开采于清代乾隆年间。

石色青紫略带蓝,佳石中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以及石眼等,其中石眼碧绿。

位于肇庆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带,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等,因开采于宋代,因石色相近,统称为宋坑 。

宋坑砚石色泽紫如猪肝,凝重浑厚;硬度为肖氏40—60,优质的砚石细润,有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石品。

其砚石色泽主要呈苍灰色或土黄色,最突出的特征是石眼多而且个头大,一般是椭圆形,如食指头大者并不少见,石眼颜色多为黄色或青黄色,色晕不像鸲鹆眼那样多重和层次分明。

绿端石简称“绿端”,是一种绿颜色的端砚石,而在绿端石的边缘,往往有红色或黄色矿物质渗入,有的只是薄薄的一层石皮,有的却形成为较厚的一个外层。

白端石简称“白端”,是一种纯白色的端砚石,外表有点像汉白玉,但是比汉白玉更纯净细腻。白端石产于肇庆市星湖风景区内的七星岩。

除以上介绍的坑种外,较为人熟知的还有宣德岩、朝天岩、冚罗蕉、白线岩、有冻岩、古塔岩、斧柯东诸坑等。

端砚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分三大类:

1、面:砚石中“块”状的石品花纹;

2、点:砚石中“点”状的石品花纹;

3、线:砚石中“线”状的石品花纹。

就是在砚石中成“块”状的石品花纹。主要有“冻”“天青”“火捺”“石皮”等。

是端砚石中成“点”状的石品花紋,常见的有“青花”“玫瑰紫”“石眼”“翡翠点”等。

就是在砚石中成“线”状的石品花纹,有“冰纹”“金银线”“黃龙纹”“翡翠纹”“彩帶”“杉木纹”等。

▲砚村——中国端砚文化村

(声明:传播收藏知识为宗旨,本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芦雁图》端砚 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

  文房清玩,号称这几年的拍场新宠。

  文房用品砚为首,却常常被“配角”抢了风头一件紫檀笔筒拍到四五千万,就连小小的印章也一石千金。

  单从材质看,那端砚纵然有青花、鱼脑,又怎比得过四大印石的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其实在古代,砚台是文人墨客盛宠千年的头号藏品,文章多少事,都自砚台中。这沾染了诗书灵气的“即墨候”,必然随着当代藏家人文精神的觉醒而水涨船高。

  文人砚的铭文落款考验藏家功力

  所谓“宁舍一室、不舍一石”,古之文人学子独爱砚,因之是承载文化的历史,那笔筒、印章之类的文房配角怎入得了眼?

  历代文人墨客都有“痴砚”的嗜好:大书法家米芾曾用一套宅邸换一砚;“东坡玩砚”是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民国时期有一位日本藏家为了到中国江苏买一块砚台,将家里的祖产都卖掉了……

  端歙澄洮,东坡风流,蓄砚为友,何等雅致。

  既然人文精神是古砚收藏的价值所在,那么文人砚自然是最应受追捧的收藏对象。砚台自汉代有之,文人砚却是发于宋,兴于明清。宋代文人当道,影响了全民审美,当时石砚的主要式样多为“抄手砚”,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轻且稳,苏东坡和米芾都是当时玩砚的大名家;明清时期文字狱盛行,导致金石学昌隆,尤其是乾隆时期开始,文人远离政治,埋头于篆刻考古,于是砚台也成为文人篆刻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砚台多刻有铭文,承载重要的人文信息。

  铭文落款是文人砚的标志,自然也将普通藏家挡在了门外。慈溪藏家马先生搞收藏多年,随着知识精深而愈发求精,最终弃家具而入砚台,如今终日闭门练字,凭慧眼拾漏也不是新鲜事儿,“一方美砚,因为无人识落款而一直流转于市,最终被我发现竟是大文豪的别号”。

  记者也曾听说过一个流传于坊间的故事:15年前有位宁波藏家遇一方歙砚,落款为“僧孚”,开价千元,藏家认为其没有名头,便没有买。多日后偶然与一位朋友说起,才知这“僧孚”竟然是沙耆的别号,悔之晚矣。

  拍场青睐宫廷砚倒逼市场造假

  自古文人砚虽被视为文房收藏的至高境界,但在当今的拍卖场上却卖不过宫廷砚。至今为止,砚台拍卖的最高纪录仍是由宫廷砚保持2010年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古董珍玩专场上,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打破砚台拍卖世界纪录。

  宫廷砚是砚台的又一个分支,南唐后主李煜痴迷砚台,宋代更是“文人皇帝”辈出,宋仁宗、宋徽宗等留下了许多与砚有关的故事。松花砚也因康熙、雍正、乾隆的欣赏,被康熙封为“御砚”。

  但在马先生看来,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石头无量,一块好石头就是一件孤品,送进宫里被皇帝看中了,再要一块,怎么办?”因此他坚信“好砚台都在民间”,也籍此观念收了不少好砚。

  当然宫廷砚价高也和拍卖场的特点有关,这和官窑瓷器总是比民窑精品价高一个道理,“华美,符合大众审美;噱头,皇帝用的东西怎能不崇拜?”

  宫廷砚奇货可居,自然也就倒逼市场造假。“宫廷砚从民国开始就在仿,端砚因为材质难求,仿品较少,歙砚和澄泥砚易仿,如今拍卖场上最多的就是这类仿品,成交价几十万,真正的宫廷砚都是上百万的。”藏砚家告诉记者,“当代的造假者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商机",常用松花江石头,那更是暴利了”。

  老坑端砚价格3年翻10倍

  不过,无论何种砚台,都逃不了中国人赏石、玩石的老路子。

  砚台收藏以“端歙澄洮”四大名砚为主,广东端砚为首,随后是安徽歙砚、山西等地的澄泥砚和甘肃洮河砚。不过有宁波藏家认为,国人搞收藏喜欢凑齐“四大”,因此洮河砚有凑数之嫌,其产量形态都无法和前三者媲美。

  歙砚色泽多莹洁苍碧,亦可与端石媲美,石品有罗纹、眉子、金星、银星等几大类。

  澄泥砚其实是泥砚,著名的产地有山西绛州、河南虢州、山东青州等。顾名思义,澄泥砚应为泥所制,色泽分“鳝鱼黄第一、玫瑰紫第二、绿豆沙第三”等。

  洮河石上品是绿如兰润如玉的鸭头绿,中品及以下的砚材有深绿色的“鹦鹉绿”、墨绿色的“玄璞”和淡绿色的“柳叶青”等。

  最名贵的还是端砚,因为其种类多、色泽奇,赏玩的趣味最多,青花、鱼脑冻、燕叶白、火捺、天青、冰纹、金银线、金星点、翡翠……有些石质实在太好的,舍不得雕,就做成笔舔。由于端砚的老坑已封洞,市面上流传的件件是绝品,价格要比同时期的砚台贵上十倍,即使是老坑新砚,价格也常常卖得过中档的古砚。

  记者在马先生家看到一方名家篆刻的《芦雁图》端砚,3年前是一位杭州的藏家花五六万元从日本拍回,有西泠社员想买,当时因钱不够折返,等凑钱回去再想买时,已被一位慈溪藏家以13万元买走。1年后,当初帮这位藏家长眼的马先生以19万元买入这方砚台,立即有人以翻倍的价钱求购,马先生表示打算自用。如今,这方砚台的市场价已经在60万元以上了。“从前,砚台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近几年来,随着藏家知识水平的提高,文房清玩年年水涨船高,文化含量最重的砚台的价值自然会被重新考量和发掘”。

  不拘一格选砚材成就书房雅趣

  古人爱玩砚,砚材自然也不拘一格。

  除了四大名石,瓷器、水晶、翡翠、玉石、漆沙、象牙、料器等一些不能研磨的质料也纷纷做砚。宁波藏家吴先生给记者看了一款越窑瓷砚,吴先生说越窑瓷砚的脚越少、年份就越久远,此三足瓷砚,年代可追溯到唐初。这些质料不能发墨,用作观赏和搁笔用。

  还有各种砖砚,多制于晚清、民国时期,和澄泥砚属于一个类别。记者在吴先生家看到一方砖砚,上面刻着“雷峰塔砖”的字样,估计是民国时期的某位文人为纪念倒掉的雷峰塔,在原址拣后所制,以此成就书房的一段雅趣。

  说到砖砚,这里还要纠正一个概念,俗语说“秦砖汉瓦”,其实是个误区,“秦瓦汉砖”才是最好的,汉砖就是砖砚最常用的砚材。

  不过无论哪种砚台,藏家“养砚”的功课都是必须做的,常言道: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电视剧《大宅门》里白景琦的老爸把砚台放进被窝,高喊着“只有给砚台捂出人气,才能写出一笔好字”……虽是笑谈,却也道尽了书法和养砚的关系。

  纸墨收藏成就书画界仿古风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为何独爱砚台,因为笔墨纸都是消耗品,唯有砚台可流传百世。

  藏墨者也不少,马先生手里一方文精阁残墨是花3万元从瀚海拍回的,据说如果是整件,至少50万以上。马先生笑说,每日苦练书法,争取70岁修成正果,用此墨成帖。

  由此牵扯出一个新话题,就是收藏笔墨纸的另一种功用用古墨、古纸来书写画画。用古墨作画的代表人物是李可染,前两年以近3亿元成交的代表作《万山红遍》就是用乾隆和光绪年间的御用朱砂所画,记者曾采访过他的学生邹平朝,至今还珍藏着他生前所赠的半块朱砂。

  如今,一些当代书画家开始用清代的墨锭和宣纸写字画画,墨色有古意,记者也曾在宁波看到过这种做法。

  还有一种仿古的画风,是用铜墨盒存宿墨作画。这里就牵扯到了让砚台淡出历史的铜墨盒。产生于清道光、同治时期,盛行于光绪、民国年间的铜墨盒是盛墨汁的小物件,比石砚轻巧灵便,并能保持墨色的滑润和黑亮,因此在当时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最终取代了砚台而成为书房正宠。当今的画家收藏古人用的铜墨盒,将隔夜墨或古墨存放于铜墨盒中,作画并怀古。宿墨开抬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含水旁渖,笔痕犹存,自有一种烟雨氤氲之气。不过宿墨很臭,要考验书画家的敬业程度。

  此外还要补充一点,就是古纸的收藏,除了用来写字画画,就是用来造假,这一正一反两种用途,就全凭收藏者的良心了。

老坑,大件,金银线,五彩钉,尺寸大约:40×30×13cm

老坑,大件,金银线,五彩钉,尺寸大约:40×30×13cm




想老坑想到半夜梦里都是满地老坑了


端砚吧行内人高手如云,请还是诚实一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端砚老坑五彩钉的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