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挣800万,每年挣45万,利息能有多少?

复利的定义:复利就是“利生利”、就是把每一分赢利全部转换为投资本金。
  复利的要素:初始本金、报酬率和时间
  复利的作用:威力惊人!成功的职业理财专家与普通投资者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前者充分利用了复利的效应。
  过去写过“怎样成为百万富翁”的系列文章,因为复利概念的极端重要性我觉得很多问题还是没有说透,在那篇帖子中我曾举例:如果现在你有一万元资本进行你的“百万富翁”的财富积累计划,每年你如保持30%的复利收益率那只需要经过17年—18年的时间你就能称为“百万富翁”。复利惊人的威力之所以被人们冷落是因为人们对其缺乏充分而深刻的理解,为了进一步说明复利概念还是先举几个例证:
  例证1:复利的收益具有加速效益,如下表:

  例证2:复利的效应被人们“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常识”所误解: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如果你有1000元今天拿出来投资,常年的复利报酬率有34%那40年后这笔投资会有多少?被实验者所给的答复多是介于1万到100万之间、答得最高的是位主修经济学和统计学的说是1000万元,其实真正的答案比1000万还要多而且是多到100倍以上,答案是12000多万元,也就是说1000元的投资40年后就取得12万倍以上的报酬,就是区区一块钱也已经变成12万元的现金!
  要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复利概念还是要从复利的“三要素”开始,一直以来决定投资成功的这“三要素”始终如一:
  (1) 投入资金的数额;
  (2) 实现的收益率情况;
  (3) 投资时间的长短。
  下面分别对这“三要素”进行一些说明:
投入资金的数额:其实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今天投入的一万元会变成若干年后的一百万或更多,其实勤俭节约、善于积累是投资成功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资本的积累带有“残酷”和“抑欲”的特征,几百年前资本家的理财方式在今天仍然有效,复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把每一分赢利全部转换为投资本金而不能用于消费否则复利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在市场上很多人在赢利的时候轻易的把赢利部分消费掉而在亏损的时候却不得不缩水本金---这是永远也无法积累财富的;
实现的收益率情况:在例证1中我们可以看出财富的积累并没有对收益率有苛刻的要求,暴利并不是富裕的必要条件,但对暴利的渴望与贪婪几乎成为市场所有参与者的唯一目标,一切超凡的报酬率都是不可能持续这是经济规律(最近的例证是B股的漫漫熊途),在你轻松的获得50%的赢利时也有可能莫名其妙的亏损掉50%,较高的赢利水平被相对较高的风险给平衡掉了,其实稳重、保守、持续、适当的长年报酬率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依靠年复一年的复利作用少少的一点钱也能够成为一笔天文数字的资产。
投资时间的长短:想要成功投资切记不要急功近利,芭菲特成名前有过数十年的艰苦学习和奋斗,时间是财富积累最佳的催化剂,我们的投资计划一定要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计划,即使是短期的投资计划也必需置于这个长期投资计划的框架内,从例证1的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投资得越久那个最后五年或三年所能够取得的报酬额就越是惊人,我有时甚至突发奇想为中国每一位新出生的孩子都做一份长期的投资计划那当他们成年或老的时候会是多么的幸福啊。
  在世界各国对复利概念理解和运用得最充分的是保险公司,在一份份对承保人颇具诱惑的长期保单后面是保险公司利用复利概念大赚其钱的实质,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自己对复利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就是为我们的未来买了一份最成功的保险。

对复利概念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将对我们的投资理念和策略产生深远的影响,成功的投资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马拉松比赛只要你能跑完全程你就是一个胜利者,我们反复强调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忍耐性、稳定性是多么的重要、建立一个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分散风险的力图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组合是多么的有魅力。这个市场的诱惑和魅力来源于其巨大的波动性,向上30%的赢利机会比比皆是但向下30%的亏损风险也会随时降临,某一年的30%是很容易的但长期的30%却是很困难的,在这个市场长期成功需要高智慧和成熟的心理状态,复利也许揭示了成功投资最简单的本质。

knj:这里的复利概念是一个“平均”的概念它已经把市场的极端状况(暴涨或崩溃)包括在内了。例如我们提倡30%的长年平均复利收益率但我们并不拒绝更高的收益率,这样会让我们在市道萧条的时候依然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平均”收益率。

我认为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复利概念”视为一个投资概念而应把它视为一个哲学概念,这个概念其实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有些朋友本来只是20万或30万的投资本金却已在做着50万或60万元的消费计划了,我想“复利概念”会纠正我们对生活和未来的态度,甚至会对我们的“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们常说“越有钱的人越吝啬”其实如果他不吝啬他也就成不了富豪了,生活总是公平的你想要得到那就先付出吧

对复利的“偏执”确实有可能成为我们成功的一种障碍或负担
  但对对复利的漠视或曲解才是复利成为障碍的问题之所在而不是复利概念本身
  同样一种东西对不同的人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复利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伤害一些人但这只是意识问题而不是存在问题
  成功的历史与未来成功的历史之间总有一些联系
  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但放在一个更长远的背景中
  那么无论是成功的历史还是失败的历史对我们未来的成功都同等的重要
  对复利的认识也一样
  我们总是在经过多次试错或证伪的过程了解和把握它

  你的说法有一点道理,但不具有普遍性,首先复利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对任何规模的资金都是有效的,毕竟所谓的大资金所占的比例是微不足道.就算是对大资金这个魅力的折扣也不要过于高估,比如芭老已是世界第一或第二的富豪,但复利增长依然如故,再比如各大保险公司那么大的资金规模但利用复利的效果也不错.复利概念中的保守因素在防范风险上对大小资金的效应是同样的.
  谢谢你提到了对复利效应的威胁因素,我认为重要的有二个:
  (1)复利是个以时间为基础的概念,但大多数人急功近利,缺乏足够的耐心,在复利的威力还没有发挥出来的时候就匆匆的放弃;
  (2)在收益率较高的时候,容易导致对未来盲目的乐观,总以为高收益会持续从而刺激出自我的高消费欲望,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出与消耗.

  下面的例子可以让你体会到尽早投资的好处:
  一个20岁的人如果每个月投资67元的话(假设年平均收益率为11%),那么在他65岁的时候可以得到100万元的资产。换言之,为了获得一笔100万元的资产,一个20岁的人在这45年中将投资不到37,O00元。
  如果这个20岁的人等到30岁时才开始投资,那么他为了在65岁时得到七位数的资产,他每个月就得投资202元。
  要是一直等到40岁时才开始投资,那么一个人为了在65岁时得到100万元的资产,他每个月就需要投资629元。
  如果一直等到50岁才开始投资,要想在65岁时获得100万元的资产,每个月就得投资2180元。
  按照长期投资复利增长的观点就是:
  1)越早开始投资,就越容易创造出你预期数目的的财富;
  2)即使你50岁的时候开始投资,仍有希望达到目标,但这比早些开始成本高很多。

  影响财富积累的因素 实际上影响财富积累的因素有3个:
  一、具备增值能力的资本;二、复利的作用时间;三、加速复利过程的显著增长。
  在你经济许可的时候,投资的时间价值会给您的资本带来增殖,而这种价值的增长却无须你做出任何辛苦的努力。如果能让复利的车轮转起来,那钱就会自动生钱,让金钱为你工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复利所产生的结果看起来不合理,但是想象一下,两个年轻人一个在22岁开始每年投资10,000元,直到40岁,每年按照复利15%的方式增长,另一位呢?年轻时候逍遥快活,32岁才开始投资,为了弥补失去的岁月,他每年存20,000元,按照15%复利计算到40岁,那么你认为谁的钱最后更多!是22岁的那位,显然,及早开始自己的投资是让金钱快速生长的最好方式。现在你已经明白了复利的工作原理。
  但是你能够坚持做到持续的投资吗?现实世界不停地召唤,“买这个把,你现在需要它,消费,消费,再消费”面对及时行乐的呼声,成功的人们是如何做到的呢?他们有着七个财务秘密!因为很少有人知道!
  有些人似乎天生比较擅长赚钱并管理金钱,同样的资金流过他们的手指,他们似乎知道如何让它们变得更多。但是,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吗?还是他们比你要更聪明呢?当然不是,他们只不过知道如何来玩金钱这个游戏罢了。
  你了解规则你就能赢,否则就会输!
  正如石油大亨包罗该地说的:富有就是小的努力产生大的成果,贫穷就是大的努力产生小的成果!
  什么是金钱的游戏规则呢?我们如何来玩金钱游戏呢?
  如果你能掌握以下技巧,那么你将在一生中赢得尊容与自由!
  金钱技能之一:珍惜  金钱技能一——珍惜:珍惜自己的每一元钱,视之为金钱种子。
  “记住,今天节约下来并明智地投资每一块钱,将来都给你带来极大的回报。”每天省下的10元钱并以20%的年收益进行投资,20年后你将得到100万元的回报。“如果你对你的金钱怎样使用和投资多加留心,你能节省许多并赚更多的钱。”
  正所谓“滴水成河,聚沙成塔”,就是这个道理。
  “节俭并不是折磨你自己。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亿万富翁都坐经济舱,为什么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开支呢?”
  不管你是白手起家还是有相当的财务经验,我们都将从基础开始建立稳健的财务管理技巧。如果你能管理好你生活中的小钱,那么你将能够轻松管理好即将流入生活的巨大财富。如果你小钱管不好,大钱来了,你也是管不住的。巴非特说过他有两个重要的规则:一、决不浪费金钱;二、牢记第一点。
  金钱技能之二:控制  金钱技能二——控制:控制自己的每一分钱。
  在控制金钱的技巧,我们要掌握开源节流和把握好“富翁时刻”。所谓富翁时刻就是计划你的购买行为,包括购买时间和策略。
  成功人士对每一个金钱事项都有独特的态度。在每一笔交易中,他们要完成几个额外的关键行为。这样做使他们每笔交易多花了几分钟。我相信正是这额外的几分钟起了作用。
  不谙财务事务的人最大的债务项目是房子。
  很多人要支付大笔的住房贷款利息。
  他们希望自己的房子升值,但即使是升值了,也只是在这份房产被重新抵押或出售的时候才能享受到其中的收获。
  只有在我们能够让资产产生更多价值和现金流时,投资或者积累资产才是适当的。
  住大房子,带来的是更高的养护费用、税收和杂费,消耗更多的现金。
  而如果选择“够住的房子”,可能生活水准并没有打折扣,但心理上可以感觉到财务更安全了。
  金钱技能之三:储蓄  金钱技能三——储蓄:存下所有收入的10%。
  重要的省钱方法,一、延长你的购买期限;二、清理你的信用卡和有关的不良债务。每年做一次财务体检!
  资产积累涉及到要放弃短期快乐,努力达到远期财务自由的要求。它是关于我们的辛苦钱怎样可以被用来增加创造更多的金钱。
  它还告诉我们怎样选择生活方式,自己开车比坐出租车不会舒服到哪里去。其实,坐出租车更放松和有效,有一大笔开销节约可利用。买经济舱机票意味着留下更多的钱来用到其他有用的地方,并给你提供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关于怎样自我提高的书,而不是在商务舱里看电影。住一套简单的公寓意味着可以出租
  别墅以获得租金收入,同时可以负担公寓和别墅的付款费用。所有这些方法也不会使你的生活变得艰苦。事实上,你将会满意地看到自己的资产一天一天、一点一点地增长。“这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首先感谢yuhang君提供的这张复利表,相关探讨从这张表开始。

  1、首先我想提到复利的误导作用:小资本变成大资本是非常容易的。复利表给渴望财富增值的投资者(特别是小额投资者)带来信心与动力,当然这种正面的影响力值得肯定,但由此而来的盲目的“过度自信”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给投资者意外打击,比如反向复利(持续亏损或间歇性经常性亏损)对总投资收益的打击;
  2、比较上表中带有亏损的收益率与年均增长稳定相比就很有说服力:收益率在某些年份很大(有的到达50%或60%以上)但是在另一些年份亏损或者收益率较小那总体的回报率比年均增长稳定的状态相比差异很大。在带有亏损的收益率的最后一年仅10%的亏损就导致总收益率从1327%下降到1194%;
  3、在2006年的牛市以后,很多人将复利表的计算收益率定为30%甚至50%,这是典型的不理性乐观的表现,任何时候超高的收益率都不可能具有持续性,这种统计只能误导自己;
  4、这张复利统计表也揭示了芭菲特的成功秘密:与其说芭菲特的奇迹来源于较高的、稳定的、持续的增长,不如说来源于有效的控制了亏损(以年度记芭菲特还未有亏损的记录)。
  5、: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某些年度亏损或较低收益对总体收益率或平均收益率的打击,况且在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熊市总是会必然出现的。

  在主帖中谈到对复利的威力被人们“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常识”所大大低估;
  在下面的分析中会看到:间歇的亏损或低收益对总收益或平均复利的杀伤力也被人们“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常识”所大大低估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假设赢亏相间的跳跃增长情形:一年45%的正增长与随后15%的负增长,两年平均的收益率为正15%,与15%的稳当增长相比20年后的收益分别是8.08倍与16.37倍,亏损年度对总收益或平均复利的杀伤力与常识相差悬殊;
  2、假设赢与持平相间的跳跃增长情形:一年30%的正增长后随后一年是零增长,两年平均的收益率也为正15%,与15%的稳当增长相比20年后的收益分别是13.78倍与16.37倍,低收益的年度也对总收益或平均复利造成很大影响;
  3、从上面两种情形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都同为15%的平均收益率,但过程的差异导致最终收益的巨大差别:在相同的长周期中出现亏损或低收益的频率越多就越将拉低总收益率或平均复利率;
  4、就此得出大师们成功投资的原则也就顺理成章:
  (1)第一条:尽量不要亏损;
  (2)第二条:不要忘记第一条。
  5、就长期投资而言尽量减少亏损比高增长对最终投资结果的影响更大

 900958君好:感谢提供精彩观点!
  1、“对小资金来说,每个月做10次赚5%并不比每年做1次赚30%更难”:对这个问题要判断谁难谁易恐怕会无解;
  2、“这个市场上3%的波动要比30%的波动多100倍以上”:波动频率或交易频率与成功率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3、“好在每个月做10次的人不用几个月就能发现自己究竟是属于那少数的赢家还是那多数的输家,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和金钱的,也不会象后者那样在几个+30%后来个-50%收场。” :“几个+30%后来个-50%收场”与“每个月做10次几个月就收场”你认为那个更好呢?
  4、“但更多的人一定对40岁时的1000万比60岁时的10000万更感兴趣。”:更多的事实证明很多人正是因为过于看重眼前得失反而终其一身什么都得不到,难道放弃60岁时的10000万就一定能得到40岁时的1000万吗?
  5、认同你用“对数”来思考复利,这是数学家的思考方式,但我感觉更多的人不是用数学方式而是用“常识”来做判断,我的观点只是想证明很多“常识”是经不起推敲的。

  BMW88君好:与其说复利是个伪概念不如说是个被误解的概念。
  我看过很多研究复利的文章,也看过很多复利统计表,绝大多数统计表中的假设增长率都是“正”数,这就是产生误解的根源所在:假设增长率不能反映现实状态!不要说持续的30%难以为续、就是持续的15%也非常困难,特别在股票市场赢亏相间是常态,对复利的正确理解需要还原接近实际的“假设增长率”,我在复利研究(续1)及我在复利研究(续2)中对此做了探索(在统计中假设了很多情形下负增长的影响)也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这里再归纳一下:
  1、反向复利(持续亏损或间歇性经常性亏损)对总投资收益或平均复利的打击出乎很多人的想象,你也提供了两个很好的案例:
  (1)某一年的较大亏损就足以抹杀下面的无数个100%;
  (2)某一年50%的亏损将导致你的收益从800倍直接下滑到400倍,亏损特别是较大的亏损对总投资收益或平均复利的杀伤力与复利增长的威力是对等的。
  2、就此得出大师们成功投资的原则也就顺理成章:
  (1)第一条:尽量不要亏损;
  (2)第二条:不要忘记第一条。
  3、就长期投资而言尽量减少亏损比高增长对最终投资结果的影响更大。

  在主帖中主要论述了正复利的威力
  在复利研究(续1) 及复利研究(续2)中主要论述了负复利同样强大的杀伤力
  在复利研究(续3)中主要假设另一种现实中经常出现的情形:在赢利的情况下把赢利的一部分做为消费资金从而脱离投资帐户的情况。我假设了两种情景:
  (A)每年赢利15%、次年消费上年赢利的一半
  (B)每年赢利30%、次年消费上年赢利的一半

  1、只把赢利中的一部分消费掉对总收益率或平均复利的影响很大:就算每年获得30%的持续增长,每年消费掉上年赢利的一半20年后的总收益只有9.01倍,而封闭的每年15%的持续增长20年后的总收益却有16.37倍。
  2、其实勤俭节约、善于积累是投资成功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复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把每一分赢利全部转换为投资本金而不能用于消费否则复利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在市场上很多人在赢利的时候轻易的把赢利部分消费掉而在亏损的时候却不得不缩水本金---这是永远也无法积累财富的。
  3、如果在赢利的时候不能控制自己膨胀的消费动机、再加上某些年份的亏损或低收益,很多年后的总收益率或平均复利率是很难让人乐观的:我想这也是正复利表虽然简单而且很具诱惑力,但真正能实现的概率极低的原因。

 使你40年后成为亿万富翁的神奇公式
  美国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日前公布最新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其中32人不到40岁,年龄最小的是29岁的丹尼尔·齐夫。“中央社”纽约报道说,538位上榜的亿万富翁平均年龄62岁,平均资产净值32亿美元,如果将他们的资产全部结合起来,共计17300亿美元,超过法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额,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到底富人拥有什么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俭用、日日勤奋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呢?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积累如此巨大的财富?答案是:投资理财的能力。民众理财知识的差距悬殊,是真正造成穷富差距的主要原因。理财致富只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追求高回报; 2、长期等待。
  创造亿万富翁有神奇公式
  从现在开始你如果能够定期每年存下1.4万元,如果你每年存下的钱都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并获得每年平均20%的投资报酬率,如此持续40年后,你能积累多少财富呢?正确的答案是:1.0281亿。这个数据是依照财务学计算复利年金的公式得出的。而按同样的程序把钱存进银行,仅享受平均5%的利率,40年后你仅可以积累169万元。与投资报酬率为20%的项目相比,两者收益竟相差70多倍。更何况,货币价值还有一个隐形杀手——通货膨胀。
  这个神奇的公式说明,一个25岁的上班族,如果依照这种方式投资到65岁退休时,就能成为亿万富翁了。投资理财没有什么复杂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观念,观念正确就会赢,每一个理财致富的人,只不过养成了一般人不喜欢、且无法做到的习惯而已。
  诺贝尔基金会的成功就归功于理财有方。1896年,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作为诺贝尔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但是每年发布的奖项必须支付高达500万美元的奖金。到1953年基金会只剩下300多万美元。也就在这一年,基金会将原来只准存放银行与买公债的理财方法,改变为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的理财方式。这样到1993年底,基金的总资产竟然滚动至2亿多美元。
  有钱与否与个性有很大关系
  和信企业集团是台湾排名前5位的大集团,由和信企业集团会长辜振甫和台湾信托董事长辜濂松领军。外界总想知道这叔侄俩究竟谁比较有钱,有钱与否其实与个性有很大关系。
  辜振甫属于慢郎中型,而辜濂松属于急惊风型。辜振甫的长子——台湾人寿总经理辜启允非常了解他们,他说:“钱放进辜振甫的口袋就出不来了,但是放在辜濂松的口袋就会不见了。”因为辜振甫赚的钱都存到银行,而辜濂松赚到的钱都拿出来投资。而结果是:虽然两个年龄相差17岁,但是侄子辜濂松的资产却遥遥领先于其叔辜振甫。因此一生能积累多少钱,不是取决于你赚了多少钱,而是你如何理财。
  投资理财的最高境界是“举债投资” ;
  最安全的投资策略是先投资,等待机会再投资
  理财致富是“马拉松竞赛”而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对于短期无法预测,长期具有高报酬率的投资,最安全的投资策略是:先投资,等待机会再投资。
  有些人认为理财是富人、高收入家庭的专利,事实证明影响未来财富的关键因素,是投资回报率的高低与时间的长短,而不是资金的多寡。以那个神奇的公式所讲述的方法为例,若你已经拥有36万元,则你可以减少奋斗10年;若你已有261万元,则可以减少奋斗20年,而只需20年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要想有更多的本钱,不妨去借。投资理财的最高境界也正是“举债投资”。

  正确认识复利概念必须了解其两面性!
  落后于市场回报的惩罚与超出市场回报的奖赏一样显著,投资范围过广将使你难以创造超越市场的回报率;相反投资范围过窄要求你选择股票必须尽量精确,哪怕仅仅一次惨痛的失误都有可能使你落后于市场。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现在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不出所料,这则新闻催生出了一大批有关他节俭习惯的故事:樱桃可乐、全熟的牛排,以及奥马哈那间住了50年的平房。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巴菲特最感兴趣的是生意,而不是由此带来的财富。在这一点上,他和已经让出世界首富位置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很相似。钱是一种积分方式,它自身并不是目标:巴菲特曾说过,乐趣在于看着钱在增长。
  据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stein)曾观察到,复利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而巴菲特的节俭则让复利焕发出自身的魔力。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任职期间,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 Index)的平均总回报率为10%。如果将收益进行再投资,在42年之内,你的股值会翻上67倍。但如果你的投资收益率为上述比率的两倍(就像巴菲特那样),你的财富增长就不仅是67乘以2,而是67的平方,达到了4500倍。正是这样的投资算术,才让巴菲特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这种计算方式说明了更微妙的一点。巴菲特的财富并非来自经营一项投资管理业务,而是来自他在自己管理的基金中所占有的份额。想像一下,他如果采取更为传统的投资管理结构,收取2%的管理费用,以及私人股本和对冲基金业内通行的20%业绩提成,那么,这笔620亿美元的财富当中,有多少会属于作为经理人的巴菲特——巴菲特投资管理公司(Buffett Investment   答案令人震惊。按照上述“2%和20%”的收费标准,巴菲特投资管理公司和巴菲特基金会将分别得到570亿美元和50亿美元。以14%而不是20%的收益率来计算复利,其结果是导致基金的累计价值减少90%以上。当然,这样一来,不管巴菲特投资管理公司怎样充分地再投资,其自己的基金价值也不可能增长到570亿美元。也许公司还需要支付奖金。还有各种生日宴会!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私人股本公司百氏通的联合创始人——译者注),你自己伤心去吧:奥马哈绝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你也许会辩称,巴菲特投资管理公司这种看似不成比例的份额是有理可循的:毕竟,它经营得非常好。因此,不妨假设一下巴菲特是个平常之辈,而他的业绩遵循标准普尔500指数10%的回报率。如此一来,他的财富将会减至9.3亿美元,低于福布斯(Forbes)富豪榜的下限。然而,在这笔数目小得多的财富当中,只有1.7亿美元属于投资者:巴菲特投资管理公司仍将占得7.6亿美元的主要份额。
  再退一步,假设巴菲特根本不行。如果平均年收益率为5%,那么,巴菲特基金会将只有可怜的3200万美元可以提供给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然而,无能且吝啬的巴菲特投资管理公司仍可以积累8200万美元的资产。
  这些计算的结果令人称奇,也让人迷茫。但是,在收取费用之前进行复利,和收取费用之后进行复利,在经过很长一段时期之后,会积累巨大的差别。上述爱因斯坦的引言当然不足为信,但它的意思却含有真理的成分。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 Franklin)发现了电,也许它才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但富兰克林对复利的印象也殊为深刻。他曾将资产交给波士顿市与费城市打理,来进行100年的积累。富兰克林确实曾说过,生命中只有死亡和税收是必然之事。他也许还曾补充过另一种必然性:在经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你的投资经理将比你更富有。当富兰克林立下规矩,不允许任何人收费管理他的遗产时,他的脑子里肯定有过这种念头。
  富兰克林也许对巴菲特的朴素智慧感同身受。这位“奥马哈圣贤”(Sage of Omaha)不用收取管理费用,就已经比所有人都挣到了更多的钱。长期看来,来自投资者以及被投资公司的信任,也许才是最具价值的资产。而贪婪也许是财富的敌人。
  2008年3月18日 英国《金融时报》
   看完上文我深感震惊!
  目前的基金或投资管理公司这类的制度设计到底是否合理?
  按照上述“2%和20%”的收费标准在时间与复利的作用下,我们确实该问:我的游艇在那里?
  基金或投资管理公司也许业绩平平甚至死掉,但运作“基金或投资管理公司”的人却满载而归,这场游戏的公平性何在?
  如果这是一场瓜分大众财富的制度,我就奇怪:它为什么还能持续如此之久并还在蓬勃发展?

  房价上限将是每平方米9800元,最小户型面积为150平方米―――

  ■第二次征地瞄准工体4号院

  继2005年在北四环芍药居拿地失败后,昨天,北京个人合作建房倡导人于凌罡向记者证实,目前正在准备第二次拿地的相关工作,目标是1月9日在北京市土地中心挂牌的工体4号院住宅用地。

  于凌罡是北京有名的个人合作建房倡导者。早在2003年12月,他就开始在新浪、搜狐等十几家网站上以“蓝城木鱼”的名字发帖,说“大家可以组织起来集资盖楼,让开发商靠边站”。

  记者在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网站上查到了朝阳区工体北路4号院住宅及配套用地(京土整储挂(朝)[号)出让公告,该地块位于太平洋百货南面,是很多时尚人士都熟悉的藏酷酒吧所在院子里。占地22773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为46300平方米,起始价为24707.8万元。该宗地的竞买申请截止时间为2006年1月20日15:00,竞价截止时间为2006年1月23日15:00。据市土地储备中心有关人士介绍,昨天已经接到1份竞买报价单,而购买了标书的单位目前已经超过20家,除了于凌罡的“蓝城”外,还有华远等几家大公司。

  记者在位于北京华严北里15号楼北京合作蓝城咨询服务公司看到于凌罡向记者提供的地块标书以及由北京国金工程管理咨询公司给“蓝城”做的地块建议书,目前,该地块的住宅设计,包括装修标准、户型设计等于凌罡都已经有了意向。

  于凌罡透露,拿地的资金是由参加该项目合作建房的出资人集资,出资人参加的规则也已经在“蓝城”网站上公布,出资人资金将直接打入中信信托账户,由中信信托负责管理。据了解,此次是否能拿到地块,个人合作建房能不能梦想成真,1月23日将见分晓,本报将继续关注。

  ■最小户型变成150平方米

  昨天,于凌罡向记者证实,个人合作建房的运作实体北京合作蓝城咨询服务公司正准备参加工体4号院地块的竞价,而个人如果想参加这个合作建房项目,最低得先交45万元。按于凌罡目前的意向方案,该项目如果拿地成功,房价上限将是每平方米9800元,最小户型面积为150平方米。这显然与于凌罡最早提出的15万元集资建房的说法相差很远。而且于凌罡告诉记者,原本参加工体四号院项目集资建房的条件是最低先交90万元,因为近日由一家专业机构提供帮助,才降低到45万元。这是否意味着于凌罡的个人合作建房已经变味?

  于凌罡对记者的这个提问显然很反感。他首先反问记者:“在工体4号院,9800元/平方米的房价高吗?你看看旁边的楼盘,如富力爱丁堡起价都在16000元/平方米以上!”他解释,之所以会选择工体4号院这个根据北京市国土局公布的土地出让公告中的起始价计算,地上楼面价都已经达到6315元/平方米的地块,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地块不太好找;二是如果个人合作建房能从高端房做起,把房价降下来,会让更多的人看到开发商在高端房开发中的暴利,从而让更多的开发商回到理性价位。“如果这个项目能运作成功,9800元/平方米的房价要比16000元/平方米便宜6000元/平方米,这将会给那些表白‘要给富人盖房’的开发商一个很好的回击。”

  于凌罡同时表示,在准备拿工体4号院地块的同时,他同时还在运作几个低价地块准备集资合作建房,但由于涉及商业运作机密,不便向记者透露。那么,这么高的门槛,究竟有多少人会参加工体4号院的集资合作建房?对此,于凌罡也说,涉及商业机密,不便透露。

  ■“我们这个公司不挣钱”  

  按照于凌罡的说法,合作建房可以省去相当费用:广告销售费用无、项目贷款利息少、机构维持费用小等,这还不包括某些“灰色成本”,在他的设想中,合作建房比一般商业购房便宜20%。除了低价位,于凌罡还提出了其他三项相当有诱惑力的收益:配套收益权、物业自主权、“生命周期成本”降低。在普遍反映房价高、开发商暴利、物业纠纷不断的现实面前,于凌罡这种“自己的房子自己盖”的思想吸引了很多人。2004年底、2005年初,在广州、武汉、上海、厦门等地冒出了一批模仿者。这件事情甚至引起了建设部的关注,2005年2月建设部向五大城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了解关于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情况并征求意见和建议。按照于凌罡的计划,2005年他注册了“北京合作蓝城咨询服务公司”,准备竞拍北京北四环附近芍药居的一块地,竞价截止时间为2005年8月10日。然而于凌罡却在此前说“由于地块本身的原因”退出了竞拍。

  而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起,于凌罡已经离开此前他工作的联想公司,专门从事个人合作建房事业。当记者问及法人代表是于凌罡本人的北京合作蓝城咨询服务公司是否是一家以个人集资合作建房为模式的新型房地产经营公司时,于凌罡很不高兴地说:“我一直是在为个人集资建房做义工,我们这个公司不挣钱。”而在他旁边的这家公司的另一位员工则说:“个人集资建房,房价里就包含我们请的专业的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律师以及我们公司的管理费用等。”

你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哪里?现在,很少有人选择把钱放在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渠道。有人喜欢把钱存在余额宝里,有人喜欢高收益高风险的或,还有人喜欢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但大多数人更喜欢把钱存在银行赚取利息。

但随着利率定价方式的调整,银行存款利率大幅下降,储户可以“躺着赚”的利息减少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储户在银行存10万元,每年能得到多少利息?400元的年息高吗?如果想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怎么挽回?在这里,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低碳植树。一棵树产量198一个月270,十棵树2700。不同的树产量不同。百度直接搜索:林。算下来一个月加几千不是问题。

从目前存款市场的情况来看,每年能拿到4000元的利息就很高了。现在国有银行3年期定期存款最高利率只能达到3.25%,同期限存单最高利率为3.35%。即使是中小银行,3年期存款产品的最高利率也只能达到3.55%。

至于怎么做存款来达到这个目的,其实也不难说。虽然现在已经限制了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但是部分中小银行为了省钱,已经将5年期存款产品的利率提高到了4%左右。储户要想每年赚4000元利息,需要在中小银行中寻找合适的存款产品。

除此之外,储户还可以考虑结构性存款。但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并不固定,达到4%的收益率并不难。因此,储户应慎重考虑选择结构性存款。

千筹网-领域的领头羊!深研电影、影视版权认购行业6年,以影视项目为契机,提供电影票房真实数据的正规电影版权认购平台,更多及信息,欢迎登录千筹网进行咨询!

该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千筹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本网合作媒体,千筹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 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00万年利息是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