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拜家里的佛与拜庙里的佛是一样的?

拜佛,这是很多人都是喜欢去的,因为佛是博爱的,是能够满足人很多愿望的,没结婚的情侣不要拜佛是真的吗?

千万别随便去寺庙求子的原因:

1、寺庙是学佛法的地方,和求子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去寺庙求子,那就是顶撞了佛。

2、没有送子佛的说法。送子娘娘是在法坦道场的道馆里面,不是在寺庙里面求的。

没结婚的情侣不要拜佛:

据说是没有结婚的情侣去拜佛,要是拜了,两人会分手。这说法也太搞笑了,拜个佛都分手了,那只能说明不够爱。

两人在一起,走在一半就分手了,只能说两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不爱了,把这锅甩给佛祖,佛祖会不高兴的。

经常看到各大寺庙里面,都有情侣去拜佛的,遇到教堂也会去拜一拜,拜了之后,依然是相亲相爱的在一起。

5年前我去哥哥家玩,在他书柜发现了一本《佛祖都说了些什么?》,我出于好奇心随手一翻,结果就停不下来,看完这本书后,我改掉了连续几年,每年大年初二要去我们本地某著名寺庙上香的习惯。


这本书的内容也完全颠覆了我对佛学、佛祖这些曾经高深莫测名词的全部理解。

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升华,这种升华并不是坚决不要去信佛、修佛之类的。而是看完之后,我再看现在世间很多宣传佛家的东西,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盲目追崇,也不会见到寺庙里的和尚就觉得一定是大师,没有自己的一点思考。

如果生活中遇到什么大师,更是能一眼看透对方是真是假了。

一看这书名《佛祖都说了些什么?》,首先会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宣传佛教的书,但仔细读进去,才发现它其实更像一本佛教基础知识的入门科普书籍。

作者林欣浩自己本人也不是佛教徒,他只是喜欢研究,对佛教的起源、发展、传播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不管你对佛教本身有没有兴趣,这本书读完,我觉得有个好处就是在看到那些庄严的寺庙、各种大师、佛像时,你会有不同的心态和自己的想法,而且也会深深明白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的原理。

也不再会一听别人说到佛,就觉得高深莫测,更不会指望佛来拯救自己,凭空给自己财权色。


有人看到这,可能会以为这本书是反对佛教的,恰恰相反 ,它介绍的佛教知识让人更能理解何为佛,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信佛、修佛,特别适合对佛教一知半解者阅读。

书中佛教起源、变迁、道儒佛的纠葛等等,属于历史学范畴,看完瞬间理清了整个佛教的发展脉络。这些不是让我升华的点,而读完真正让我明白何为佛,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彻底转变我对佛的理解。

一、为何拜佛不能让人升官发财

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有人想发财、有人想考高分,有人想升官等等。但自己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些心愿,没人知道。你说努力就一定能成?也未必,努力不过是提高了成功率而已。

所以很多人就把实现心愿寄托在了佛的身上,觉得只要诚心去求神拜佛,烧最早、最粗、最贵的香、捐最多的香油钱,就能感动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弥补心中的亏欠。

然而事实上,从书中我看到的是在佛的眼中,众生皆苦,只要在这人世间,不论你是谁,不论你有多少钱,当多大的官,你都是苦的。佛的目的是让众生脱离现在这个万般皆苦的世界,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非要用科学的知识进行一个比喻,我理解就像是《三体》所说的维度不同,我们的世界在三维,可能佛经里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就处于四维、五维、或者更高维度的时空里。所以佛的本意是想让大家离开现在这个人世间,能进入到佛的世界,摆脱世俗的苦恼,真正离苦得乐。


既然是这样,我们现在所追求的财、权、色等等,在佛的眼中完全不值一提,就像我们人不会关心地上的小蚂蚁想要什么一样。

所以,佛又怎么可能去管世人所谓的心愿呢?说白了,佛也不会关心我们有没有去拜它。

佛只想让身在万般皆苦的大从渡到他们所在的极乐世界,远离苦海。

另一方面在佛的眼中,众生皆是佛,差别只在于开悟与否,既然我们自己都是佛,为何还要拜佛?那不就应验了那句求佛不如求已的话吗?

二、为何佛家强调要做善事

在佛教中,六道轮回是基础,每个人并不仅仅是这一世,而是有很多世,每一世都在赎罪和造孽中轮回,直到开悟到佛的世界,才能跳出这六道轮回。

这也是为何佛家强调要做善事,因为行善积德,能改变人今生的命运,或者为来世积福。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就能看出与其天天到庙里烧香拜佛,不如日常行善,反而更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如此来看,又再次反复论证了那句求人不如求已,自己行善了,积德了,人生自然也会越来越好。


三、为何和尚要去寺庙修行

在看到这本书以前,因为受到很多电视剧,小说的影响,一些出错的人就要罚去出家修行,青灯古佛,所以一直以为到寺庙出家是件很苦的事情,甚至隐约觉得是迫不得已的人才会去寺庙出家,根本不会有人主动乐意去。

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寺庙为何存在,又为何会有人出家修行。

还是举个例子,佛教是门学问,不管是哪尊佛、哪个观音、罗汉更像是一个象征,是老师的象征,这些老师存在的目的,是想教会大家如何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海,前往佛国,既然如此,寺庙就像一个学校。

佛本身是不会在意你在哪修行的,修建寺庙和佛像,一方面是佛在这个世间一种具象的象征,更能让人直接理解,从感观上知道有佛、有佛学;另一方面,入寺庙修行,环境在那放着,周围同是修行人,容易使人专注,更能达到修行的效果。


所以如果去到寺庙拜佛,我也不会再去求什么心愿,而是出于一种对佛学老师崇敬的心情去看待。

我也认识一位修佛者,她还是位博士,在我们当地深山中自己盖了一所小房子,一个人静心修佛。起初我知道这事的时候,完全无法理解,还以为她是不是生活受了什么刺激。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她的做法,这是属于她的一种信仰。

佛在哪里都可以修,可以拜,心中有佛即可,这就是佛教的本意。至于什么金银珠宝,佛完全看不上,既然都看不上,怎么可能还和你做交易?你烧高香、捐钱就交易给你升官发财,明显不符合佛教的本意。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再刻意去寺庙烧香拜佛的原因,有什么心愿,困难,多行善事,多靠自己努力才能解决。

当然佛学的深奥,不可能一本书就讲完,林欣浩的解读也是属于他自己的研究和理解,而我看完这本书后的感悟也属于我自己,可以说是主观的,至少我看完这本书,对佛、佛教有了更清醒的属于我自己的认知。

这样一本看似有点偏门的书,在豆瓣收获了8.6的高分,可见大家对它的认可。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内容非常通俗易懂,看完除了能对佛教有个初步的认知,不会随便就被某些大师忽悠之外,你对如何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如何成就事业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想法。

如果和朋友、同事、亲戚在一起时,谁谈到这方面知识,或者做出些与佛教有关的行为,你至少能知道他们所谈所做的哪些事情是瞎吹忽悠人的,哪些是有点真东西的,不会再傻傻去听信。

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一直是信佛的,而且喜欢帮助别人不计较得失。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进寺庙拜佛好象总有不顺。比如,求佛保佑某次考试通过,结果就没过。拜佛以后工作上有小小不愉快等等,现在想不起那么多了。因为很久没有去寺庙了。但是我去道观就很好,没有不顺,只有更好,不会更坏。还有啊,我读地藏菩萨本愿经,有时也觉得身体很累,不知道为什么。难道我跟佛没有缘?有在这方面比较懂的大师,高人帮我解释一下吗?有朋友说我八字水太多(八个字里有四成水,两成金),与寺庙的干土性质相冲,所以去寺庙不太好。而道观是湿土,所以没有事。他说的对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我参拜过很多庙宇;我的感觉是:
  有些道场与你有缘,进去礼拜后很舒服;有些庙宇,去了,回来了,就有不顺利的事;还有一处庙宇,我去了,却没机会给我参拜;
  每处道场的气场是不同的,参拜的感受与结果也是不同的。

  是的,楼主应该是业障很重的人,是过去世形成的。这辈子需积德行善补回来。

  佛祖也不是万能滴呀~~~该自己考试还是得自己考呀兄弟~~~

  疑神疑鬼的,我也不信佛,但是喜欢看看庙,从来不拜,就是喜欢那种宁静神秘的气氛。但是,从来没觉得进庙以后就不顺啊。你别怕他,他就拿你没辙了,真的。很多基督徒都砸佛像呢,也没什么啊。

  佛法重在修心,并不在于外相。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业力.这是个神秘概念.记我.你有佛缘!有佛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寺庙供奉佛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