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o客户管理系统数据如何维护?

SNMP数据采集引擎的采集算法及其优化,snmp trap 日志采集,snmp采集,snmp 采集器,snmp采集哪些数据,最优化b40理论与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算法,智能优化算法,多目标优化算法

0

rsync命令是一个远程数据同步工具,可通过LAN/WAN快速同步多台主机间的文件。rsync使用所谓的“rsync算法”来使本地和远程两个主机之间的文件达到同步,这个算法只传送两个文件的不同部分,而不是每次都整份传送,因此速度相当快。

rsync是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工具,其命令也有很多功能特色选项,我们下面就对它的选项一一进行分析说明。

对应于以上六种命令格式,rsync有六种不同的工作模式:

1 拷贝本地文件。当SRC和DES路径信息都不包含有单个冒号":"分隔符时就启动这种工作模式。如:rsync -a /data /backup

2 使用一个远程shell程序(如rsh、ssh)来实现将本地机器的内容拷贝到远程机器。当DST路径地址包含单个冒号":"分隔符时启动该模式。如:rsync -avz *.c foo:src

3 使用一个远程shell程序(如rsh、ssh)来实现将远程机器的内容拷贝到本地机器。当SRC地址路径包含单个冒号":"分隔符时启动该模式。如:rsync -avz foo:src/bar /data

一、基础设施和数据库的演化趋势

数据库可以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IT时代的商业数据库时代,经典产品有Oracle和DB2,计算的基础设施是IOE,主要客户是大中型企业。

第二个时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开源数据库,当时许多公司的数据库主要是LAMP,目前行业的许多数据库技术也是从这个时代积累而来。

第三个时代是万物互联时代的云原生数据库,有了共享云存储,做了存储计算分离,以前高端的硬件慢慢在普适化。

无论是部署量还是规模上,开源生态正在超越商业数据库的生态。目前不断涌现的数据库,通常都会兼容开源生态或者自己开源。

数据库的发展演进从最初在云下,后来慢慢到了云上,如今又有走向云下的趋势。我们发现,原来商业数据库的一些东西又回来了,如很多大客户喜欢的特性,是开源数据库不具备,而商业数据库所擅长的。如何在开源数据库上做好企业级特性,我们在这上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基础设施演化趋势

上图为阿里云数据库基础设施演化趋势,从最初的On-Premises机房,到如今的公共云。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阿里云在公共云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四种形态。

从本质上看,公共云像一个大机房,本地云是一个小的机房,小机房和大机房体验基本一致。

1)独立控制台(飞天标准底座)

2)网络可隔离,可控性更强

专有云规模较大一些,和公共云网络是弱连接,通常情况下选择这种形式的客户对安全性保密性要求比较高。

2)网络可隔离,产品可选配

阿里云有一款产品叫DBStack(飞天敏捷底座),可以脱离硬件存在。

比如客户要做去O,去完之后剩下的硬件可以直接部署DBStack(飞天敏捷底座),上面运行RDS,ADB,ADS等,是一套完整的数据解决方案。

1)第三方集成(无底座)

通过线下集成商的分发渠道,我们可以将数据库技术包装在他们的产品中,直接对外分发。比如像超图,其内核能力就是阿里云的产品PolarDB。

二、PolarDB企业级特性解读

PolarDB-X是PolarDB的分布式版,我们在2021年3月份对PolarDB-X进行架构升级到2.0版本,升级后的架构如下所示。

  • 提供全局授时服务(TSO)
  • 维护账号、权限等安全信息
  • 基于多数派Paxos共识协议的高可靠存储
  • 处理分布式MVCC事务的可见性判断
  • 基于无状态的SQL引擎提供分布式路由和计算
  • 处理分布式事务的2PC协调、全局索引维护等
  • 提供兼容MySQL生态的binlog协议和数据格式

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一个分布式数据库里面Binlog分为许多份,日志节点可以和全局授时服务相结合,把分布式的多份Binlog合成一份,这对MySQL用户非常友好。

有了全局授时时钟之后可以做全局强一致MVCC事务。虽然它是一个分布式的数据库,但是无论从性能、产品体验还是生态工具上,使用体验接近于一个单机MySQL,而且可以无限线性扩展。

在2.0架构之前,很多客户抱怨在云上用PolarDB时,如果要把日志同步到线下机房做数据分析,无法搭起链路。

2.0架构上线之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CDC特性解决。只要一条网络链路,就能把数据全部同步,并且我们做了一个聚合,保证全局事务的顺序。

  • 兼容事务 (分布式事务全局排序)

例:可支持DDL同步到下游,比如ADB

例:屏蔽内部分片迁移、广播表、索引等数据干扰

  • 兼容MySQL生态的主备复制

例:MySQL作为PolarDB-X的备库,支持数据回流能力

  • 兼容DTS的上下游生态

如上图所示,PolarDB-X的两个集群可以互相做主备,MySQL和PolarDB-X也可以做主备切换,具备很好的生态兼容性。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PolarDB在分析能力上也做了很大的提升,下方是PolarDB单机并行的架构图。

  1. 通过分割B+Tree来分配任务,每个线程(Worker)关注一部分分区。
  2. 通常上层Server层计算的线程数远远小于分区数,使得每个线程可以得到的数据计算分区很多。
  3. “Fast”的worker线程可以处理更多的较小数据分区,“slow”的线程处理较少的但是比较大的数据分区,从而达到整体计算无差别。
  4. 每个工作线程可以自动去获取下一个要处理的数据分区(Round Robin模式)。

上方讲的是单机的SMP,我们还在多机上并行执行,如下图所示。

目前单机的加速效果将近15倍,如果上方的MTP这个架构出来,整体还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TPCH 加速效果显著

如上图所示,PolarDB Global Database分为三个地方,张北、香港和美国硅谷。

数据跨地域同步,提供全球跨地域的容灾能力。RPO=0  SLA为99.99%

读操作就近读取数据,适合不同地域读多写少的场景。

提供数据跨地域的高速同步,大压力场景下全球同步延迟确保在2秒以内。

提供多点跨地域写功能,提供业务的多地部署能力。

传统的MySQL部署三地模式一般用Binlog同步,Binlong存在的问题是遇到大事务容易卡住。PolarDB用Redo做物理复制,而且它是多通道的,可以做并行复制与延迟同步。延迟同步的好处是存在更改余地,比如和美国硅谷做近实时同步,和香港做半天延迟同步,防止删库等误操作,安全系数非常高。

PolarDB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特性,那就是PolarDB热备。

1)内存和Redo实时同步;

3)升降级切换不可用时间控制在5秒以下;

Oracle的Rock主要是做高可用,一般超过两个节点的用户很少,四个节点更是凤毛麟角。通常情况下,用户的两个节点一个做写的负载均衡,还有一个做高可用,这在电信场景里面非常常见。

PolarDB的为写节点提供热备,这个热备会同步Buffer Pool,然后会把内存和Redo实时同步,在发生切换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完成,保证业务稳定运行。

PolarDB还有一个特性是多租户多写。

多写的意思是每个写节点负责不同的表,比如在某个SaaS场景中,一个数据库服务100个用户,这100个用户的数据互相隔离,每个用户可读可写,每个写节点之间的数据互不干扰,这种场景用一个PolarDB就可以支撑。

阿里云有个混合云叫DBStack,如上图所示,它既支持X86也支持ARM,能做国产化全加密一体机。

上图是运行在国产化全加密一体机上的管控平台,它和公有云的体验几乎是一致的,但是更小更清亮。

存储计算分离是这几年数据库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近年来成功的商业数据库,如Snowflake、Oracle、RDS等,全部是存储计算分离的。

  1. Leverage PolarDB已有基础设施,存储、管控、监控、审计等功能共享;
  2. Share Nothing基于存储计算分离架构,无限扩展,并且无需数据迁移,并可彻底消除传统分布式Data Skew问题;
  3. 两种场景都有极强高可用性;
  4. 兼容性和扩展性都能完美支持,在兼顾legacy业务的同时帮助客户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户营销管理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