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资金监管和不走资金监管的区别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自查报告

  时间飞快,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既存在亮点,也存在不足,这时候,最关键的自查报告怎么能落下!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自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自查报告 篇1

  根据《xx省财政厅关于开展财政资金支付安全工作专项检查的通知》(财库[20xx]1726号)精神,我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财政资金支付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开展此次财政资金支付安全自查自纠工作,确保自查整改不走过场,不留死角,现将我局财政资金安全自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自查组织落实

  为认真扎实地开展好这项工作,我乡按照自查要求,积极向乡党委、政府领导汇报,提出了自查的工作安排,乡党委、政府研究。成立了以乡长吴忠文同志为组长,分管纪检、监察的党委副书记陈群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自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财政所,并要求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具体负责开展这项工作,以切实整顿会计秩序,提高财政资金安全,积极开展自查,确保检查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大宣传,突出重点

  乡财政资金安全检查自查领导组加大宣传,召开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参加的财政资金自查工作会议,突出检查财政资金的安全和财政专户的清理,做到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协调,确保检查工作不走过场,收到实效。

  三、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我乡严格按照《泸州市龙马潭区财政局关于开展全区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紧急通知》的文件精神认真检查,检查与自查相结合,效果明显。

  (一)财政资金严格按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办理业务,职责明确,相互监督。坚持日常帐务日清月结,做到帐证、帐帐、帐实相符。全面核对,使之整体运作安全,做到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化。坚持每月的会计、出纳交接单制度。坚持每月资金余额月结表报领导制度。

  (二)乡财政取消了所有政府各部门的存款帐户,实行财政统一收付管理,做到财政收支规范化。乡财政设立了三个帐户,一个基本帐户、一个家电补贴帐户、一个“一事一议”帐户,坚持每月与信用社对帐签字制度。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财政所人员较少,工作繁杂,在印件管理上难以确切分开;二是票据管理上未能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落实。

  通过自查,我们发现了一些薄弱环节,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我们将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切实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形成按财务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从而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的内部管理,形成了内部监督制约、依法操作、依法理财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财政资金更加安全,财务管理更加规范。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自查报告 篇2

  为进一步加强我乡财政资金的安全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财政帐户规范和财务制度的落实,根据《xx市xx区财政局关于开展全区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紧急通知》(泸龙财库[20xx]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对我乡财政资金进行了全面的彻底清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实责任,摸排自查

  我局财政资金支付的主要环节在预算科、国库科与国库支付中心,对照此次检查内容梳理如下:

  (一)制度建设及基础管理工作

  1、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关规定,制定出台了《财政资金支付暂行办法》、《财政资金银行清算办法》、《国库制度改革会计核算暂行办法》。

  2、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严格财政资金收付、调度管理,加强会计监督。

  3、制定出台《xx区财政局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不断加强和规范财政专户管理,提高财政专户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岗位人员管理和内控机制

  1、国库支付中心岗位设置

  按照国库支付中心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支付中心设主任、审核、资金、核算4个工作岗位。

  2、财政总预算会计岗位设置

  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预算科设置总预算会计1名,设定总预算会计信息系统使用和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科学设置了录入、代编计划和复核岗,由预算科科长兼任复核岗;

  3、国库财政专户统管资金会计岗位设置

  根据国库财政专户岗位要求,遵循财政专户资金拨付快捷高效及安全性的原则,设置财政专户统管资金会计1名,复核岗1名。

  (三)业务流程控制与帐务管理

  1、国库集中支付一体化管理系统业务流程

  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建立适合我局实际的资金支付业务流程。20xx年5月我局平台一体化系统全面上线,设定了预算科、国库科、国库支付中心及各业务科室业务使用权限,科学设置了录入、代编计划、审核及受理岗,进入一体化系统的预算资金由预算科录入指标,业务科室审核、支付中心受理;

  2、国库支付中心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

  根据业务股室、支付中心批复的预算单位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专户资金、往来资金用款计划,审核预算单位的直接支付申请,及时办理单位财政直接支付业务。

  发送预算内资金用款额度。每日根据代理银行确认支付金额,及时导出用款额度发送区级金库,便于支付资金清算,定期与其核对用款额度余额。

  负责国库集中支付单位往来清算账户的账务核算。对发生的资金收付业务进行核算,填制并分解单位往来资金收款记账凭证,每月终了与代理银行、预算单位核对单位往来清算账户存款余额,做到账款相符。

  每日按时打印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通知单,送区级金库和代理银行实现清算。

  3、国库统管财政专户业务拨付流程

  我局国库统管财政专户资金大部分为直拨模式,由预算科下达专项指标,通过人行、代理银行系统清算到各财政专户,各业务科室根据业务实际进度需要,填制专项资金拨款凭证,经业务科长审核,分管局长、局长审批后交国库科统管资金会计,经审核后严格按照《xx区财政局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拨付各专项资金。

  (四)对帐及印鉴、票据管理

  严格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xx区财政局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国库制度改革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每月与相关业务科室、预算单位、人民银行、代理银行核对资金帐,做到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帐表相符;严格执行印鉴和票据管理制度,分人分印管理,同一经办人员不得管理全部印鉴。相关票据、凭证专人保管,重要单据建立严格领用和核销制度。

  二、查找问题、积极整改

  1、岗位职能设置及人员配备有待进一步优化

  我局高度重视国库财政专户清理整改工作,以今年整改工作为契机加强了国库财政专户人员配备,国库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管理。但国库支付中心人少事多,存在一人多岗现象。

  2、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现代国库管理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现行的国库管理相关制度已不适应改革的需要,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及内控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自查报告 篇3

  根据鲁财基【20XX】8号《关于开展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专项检查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严格按照文件精神,精心组织,积极配合,认真的进行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我县共1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我县接到文件后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项目资金和补贴资金监管自查工作。

  一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领导。成立由财政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基层局业务科长、各乡镇财政所所长为成员的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领导小组。并且根据文件精神整理有关财政资金监管文件,按照文件的主题归类,分别统计以“政府”、“财政部门”和“财政部门股室”名义下发的文件。

  二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范围。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监管范围,在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实施监管。

  三是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监管。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对乡镇负责征收的财政收入,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入国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全面清理预算外收入,按照“乡财县管”相关规定办理收支业务。日常支出按照定额、定项、专项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各类支出标准。对临时性、突发性和大额支出或调整,要经集体研究后方可安排支出。

  四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加大对纳入乡财政预算管理的项目资金监管力度,乡财政从项目申报、工程实施、工程监理、竣工验收、资金报账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把握项目资金监管的关键环节,做好项目公示,对工程项目做到及时验收决算,并就项目运行效果定期或不定期向县财政局及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做好项目建设资金的基础管理工作。

  五是加强涉农资金的监管。明确涉农资金监管工作重点,自觉、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各项涉农资金要做到及时公开、公示补助政策和补助对象,各项惠农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切实将补助资金落实到户。扎实做好补助信息的基础管理工作,以电脑为平台建好各项补助的分类台帐,及时对变更信息进行补充、更新,确保基础信息完整、真实、准确。

  六是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完善“村财村用乡镇代管”制度,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理工作,全面推进财政资金的正常运转。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自查,发现有很多的资金虽然用于我县农民补贴和项目建设,但是分散在县直各职能科局,监管没有跟上的情况下不利于统计,原因为县财政拨付其他部门后,其他部门用于基层的补贴和项目建设,有很多资金没有经过乡级财政,乡级无法监管。

  针对近几年首次在我县乡镇开展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较多,我县建议:第一、建立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常抓不懈;第二、针对近几年财政资金项目较多,对每一个项目的公示、信息传递、巡视巡查在正常的工作中注意收集材料。第三、加强项目的巡视巡查,资金的跟踪检查。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自查报告 篇4

  为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实施好国家各项民生惠农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规范乡镇财政涉农资金使用与管理,根据《xxxxxx》xxx2012xxxxx号文件要求,我县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得力措施,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进行全面自查。通过自查,进一步提高了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现将本次自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我局始终把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构建工作网络,落实工作责任。一是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xxxx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县财政局长任组长,县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县直涉农部门的分管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成员由成员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各级各部门也相应成立了监管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各级各有关部门编制任务分解表,明确职能分工,责任到人。确保每一项资金无论在哪个层级、哪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同时,构建工作人员信息网络,确保运转畅通。三是制定监管方案。制定了xxxx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方案。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级各涉农部门工作积极性,要求各县区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根据县上的方案相应制定本辖区本部门资金监管具体实施方案,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考核评价,强化责任

  为调动相关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我县把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强化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涉及乡镇财政资金的部门分别围绕本部门财政资金监管项目和内容,制定出量化评分标准,对各部门资金监管情况进行考评排名,考评结果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政风行风评议和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强化监督,注重实效

  根据年初制定的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把监督检查始终贯穿与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的全过程。在监督方式上,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日常监督上来,由专项的、事后的监督检查向经常性的事前、事中与事后全过程的监督转变。进一步加强了对乡镇财政惠农资金的监督检查,在2012年xxxx月份,由县财政纪检组长带队,由分管惠农办公室领导、财监办主任、惠农办负责人组成的检查组对全县xxxx个乡镇财政所进行了集中检查,对落实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村养老保险等涉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率达到100%,同时深入农户家中对基础数据进行了认真的检查核对,及时查纠问题,确保足额兑现。并对乡镇“一册明、一折统”管理方式实施和补贴项目政策资金落实情况进行巡回督查,指导乡镇做好补贴对象的审核公示、信息录入、资料报送、档案管理以及业务操作流程,确保各项惠农补贴公平、公正地发到农户手中,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经核查我县共有土地面积xxxxx亩,全县共发放粮食直补xxxxx万元,农资综合补贴xxxxx万元,发放率为100%。

  四、公开透明,阳光运作

  一是政策公开,我们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范围、条件、补助标准和工作动态等,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政府的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县财政局对全县乡镇、村一级干部组织了多次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二是资金公开。涉农补贴资金通过“一折统”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县、乡、村四级联动公开,推进强农惠农资金阳光运作。各乡镇镇、村利用单位政务、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公开资金使用情况。

  五、自查自纠,摸清底数

  认真梳理涉农政策项目,对20xx年强农惠农资金进行摸底统计,摸清了资金底数,为资金监管夯实坚实的基础。

  20xx年打入惠农“一折统”资金共xxx项,资金共计xxxxx万元,无直接用现金发放惠农资金的现象,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真正做到了惠农补贴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惠农资金方面,充分发挥财政惠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理财”的观念,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巩固和完善现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财政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继续严格推行财政惠农“一折统”管理改革,使财政惠农资金拨付工作的整体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六、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我县财政部门对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努力,对财政资金监管能够发挥上级财政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在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管意识不主动。一些乡镇领导主要精力在于乡镇经济发展和资金筹集,资金监管意识不够强,精细管理还做得不够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发展,轻监管”、“重资金分配,轻使用监管”、“重项目申报,轻后期监督”的现象。同时,乡镇财政人手少、业务量大,加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来明确相应的工作要求,使财政监督处于一种游离状态。二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设置、人员管理不统一,业务指导不规范,适于乡镇财政的一整套管理、考核、评价机制仍未有效建立;其次乡镇财政人员的业务能力偏低的现象;再次是硬件设施落后,办公条件差,大大降低了监管效率;三是资金信息上下级沟通不畅,乡镇财政对某些资金来源性质不明,资料信息不能共享,导致政策执行的相关进度、数据等信息滞后。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工作责任,积极发挥乡镇财政的监管作用,强化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和管理,认识管好用好财政资金的重要性。要站在维护财经纪律的高度,统一思想,把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作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责任,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目标责任制,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效益”的问题。,提高其法律素质,增强自律意识。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严把会计准入关,做到持证上岗。加快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二是要加强对乡镇财政人员的财经法规培训,努力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将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与乡镇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强化业务培训,及时传达和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加大对基层财政干部的培训力度,帮助基层财政干部增强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洁意识,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三是要加强预算监管,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把项目申报关,做好项目公示,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对项目实施进度实行跟踪问效管理。四是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要加大对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组织领导、信息通达、公开公示、抽查巡查等工作的检查力度。严格按照省上级规定的时间扎实推进检查工作,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五是认真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要及时研究监管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总结乡镇监管工作的经验,为今后资金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材料和借鉴,不断完善乡镇财政监督管理机制。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自查报告】相关文章:

  从下周四起,如果买房时中介机构提供的是其公司名下的监管账户,买房人就可以坚定地拒绝。12月15日起,本市对二手房交易的资金监管将再度升级,不仅全市各区县都将纳入监管范围,且明确中介机构不得私设监管账户。

  曾有过买房经历的人可能都曾体验过,签了合同、付了首付款后,就有一段焦虑期,总担心在繁琐的过户手续办完之前,卖房的业主突然变卦,自己支付的大额首付款有可能打了水漂。“先付款还是先过户”,资金安全一直是二手房交易的核心问题。

  2013年起,本市开始对二手房交易实行资金监管制度,已陆续推行到海淀、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1个区。按照制度设计要求,二手房交易中,买方先将除了贷款额之外的交易资金存入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专用账户,由银行予以短期冻结,待房屋转移登记手续完成后,再由监管机构将监管资金划入二手房卖方的银行结算账户。这样,通过监管银行的“第三方”作用,保证了二手房交易中买卖双方的资金安全,买家不用担心钱打了“水漂”,卖家也不用担心买房人恶意拖欠房款。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着部分中介机构“打擦边球”,或者不主动提示买卖双方应执行资金监管,或者将以公司名义设立的自有账户设为监管账户,买房人的钱实际上是存入了中介机构自己的“资金池”中。买房人廖女士就告诉记者,此前自己在买二手房时,虽然走了资金监管,但监管账户是中介机构自己的,“我也提出过使用第三方银行的专用监管账户,但被中介机构拒绝了,说是在它那买房必须走这个账户。”

  “之前,北京的资金监管管得没有那么严格,很多小公司是不走资金监管的,也有大公司设的是自己的账户,再利用账户中的资金去违规高息借贷。”一位经纪人士介绍,由于二手房买卖通常有2到3个月的交易期,遇到置换的“连环单”,交易期甚至可以达到半年,这个时间差就成为中介机构违规操作如“首付贷”等金融产品的便利条件。

  “以上这种情况,在12月15日之后就属于违规了,按照要求,12月15日之后,二手房交易网签值的部分必须走资金监管,而且必须是监管到由房屋管理部门所给出的账户。”该人士表示。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官方认证。日前,市住建委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从12月15日起,包括东城、朝阳、通州、顺义、昌平、大兴在内的6个区,也将纳入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范围内。这也意味着,全市所有区域都得执行二手房的资金监管。同时,文件中特别强调,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业人员不得通过监管账户以外的账户代收代付交易资金,不得侵占、挪用交易资金,不得利用客户资源和信息优势强制提供担保、金融等相关服务。

  地处北京远郊的密云县,财政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市县中的前列。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得知:这里的财政人为做精、做细财政管理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出财政资金监管的“玻璃幕墙”。

  他们从信息化入手,研发出以“七大管理模块”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平台,成为较早一批财政监管“互联网+”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更令人叹服的是,财政管理平台中,除了财政预算管理系统模块外,其余六项成果均获国家专利。

  揭开“玻璃幕墙”的面纱

  一套财政资金监管系统让全县的财政收支情况尽收眼底,不仅容易找到财政发力增效点,而且随时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参考建议。

  30年前算盘不离手的老财政张亚东如今已然成了“电脑控”。除了开会、调研,他基本上都在电脑前,“有了这套系统,不仅全县的财政收入情况可以实时知晓,一目了然,而且每一笔支出的流向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我们可以随时为县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参考建议。”

  作为密云县财政局长的张亚东,也是这套系统的总设计师,他给记者分析说,现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形势要求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增效,但发力增效一定要有的放矢,不然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我一直认为财政收支情况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能反映出当前经济结构、运行态势。”他颇为自豪地说,“我们研发的这套财政资金监管系统运行五年来,对了解经济运行状况非常有帮助,‘阴天下雨’随时都能掌握,很容易找到财政发力增效点。”

  “、、‘互联网+’正在引领新一轮时代变革,也不断催生着财政监管模式的变革。我们的这套财政资金监管,实际上就是运用‘制度+技术’构建一堵从财政收入到支出的全过程透明的‘玻璃幕墙’。”据张亚东介绍,这套系统就是以金财专网为基础,通过七大管理模块形成一个闭环式财政监管体系:财政收入管理系统将全县5万多家税源户全部纳入监管视野,并实时动态分级监管;财政预算管理系统将基础数据库、政策标准库、动态项目库“三库合一”,使预算情况一目了然;指标内部操作管理系统对14项财政性资金全部实行指标化管理,从源头上规避资金使用风险;零余额基本账户监管系统将收入、支出功能合二为一,实时监控拨付资金使用情况;预算执行管理系统确保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绩效评价的顺畅衔接;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建立国库集中支付预警机制;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预算单位实有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统一整合,实现了对预算单位非税收入收缴、资金往来票据使用和实有资金的实时动态监控。

  密云县以“七大管理模块”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平台,可以称得上地方财政资金监管系统性升级的范本。如今,这一整套监管体系正从县级向镇街、村级延伸,不仅得到协作单位和预算单位的普遍接受和认可,也得到上级单位的充分支持与肯定。

  过去科长拿张支票就把钱领出来了,现在至少要经5到7个岗,才能把钱拨出去,由业务科室专管员下指标,科长、主管副局长、局长审核,然后再由国库科经办人员、科长审核,这就至少5道关了,任谁也玩不了猫腻了。

  现年56岁的张亚东,从20世纪90年代初担任预算科长开始,先后经历了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2000年的部门预算改革等当代财政改革重大事件。当一项项改革逐步把财政体系推向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运用大数据理念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财政资金监管走向现代化治理的关键所在,也是财政体系向高效、透明发展的大势所趋。

  “财政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第一步是科学确定改革步骤。”在张亚东看来,预算是“大脑”,国库是“心脏”,其他业务科室就像胳膊腿儿,这种机制决定了改革的顺序。

  他告诉记者,经过反复调研、研讨,一个新型的财政资金监管体系的总体设计基本成型,就是要按照“财政收入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指标内部操作管理、零余额基本账户监管、预算执行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顺序研发。

  这样一来,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就全部处于透明监管之下,也意味着以往固有的部门利益将要被打破,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

  “改革首先就是要革我们自己的命。”密云县财政局副局长吴成刚举例说,过去科长拿张支票就把钱领出来了,现在至少要经5到7个岗,才能把钱拨出去,由业务科室专管员下指标,科长、主管副局长、局长审核,然后再由国库科经办人员、科长审核,这就至少5道关了,任谁也玩不了猫腻了。

  这个针对财政系统内部研发的指标操作管理系统,确实起到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当时有些同志不是很理解,我在内部会议上说,不是对各个科室不信任,而是我们的管理机制就需要这样,监督不代表不信任。”张亚东告诉记者。

  事实证明,这样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对工作隐患确实起到严格监督和未雨绸缪的作用。

  据密云县财政局预算科科长张榕华介绍,在这套系统运行之前,专项资金不走指标化管理,审核流程也缺少相应的中间环节,难免出现“人情专项资金”“领导打招呼专项资金”。而指标内部操作管理系统把14项专项资金全部实行指标化管理,要拨款必须先有指标,这相当于一道“防火墙”,从源头上规避了资金使用风险。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走向纵深的关键,是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尽管经过多次清理,每个县属预算单位还是保留了一个零余额账户和一个基本账户。财政对零余额账户能随时监控,但监控不到基本账户,预算单位只要将零余额账户资金转移到基本账户,同样可以逃避财政监管。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0年10月,密云启动了预算单位单一零余额基本账户管理改革工作,将零余额专用账户与基本账户合并,统一为既能收又能支、财政还能监管的零余额基本账户,在北京市率先实现了预算单位只有一个单一零余额基本账户的规范管理。

  “一开始,很多预算单位并不愿意推行这项改革,他们觉得在资金使用上不方便了,有的甚至还打电话来质问我们管那么严干什么?”张亚东说,“我们把其中的利害关系、预期效果向领导汇报透彻,县委县

  政府印发了《密云县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我们同步制定了《密云县财政局预算单位实有资金拨付内部流程》等配套办法,研发了预算单位实有资金管理系统作为信息技术支撑,改革才得以继续推行。”

  很快,效果就显现出来:预算单位不仅感觉用钱更加及时便利了,而且都点赞“财政替我们把了一道关”;财政监管也“有迹可循”了,小到预算单位买支笔,大到项目支出,都一目了然;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更加规范高效了。

  从这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密云县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减少结余方面确实成效显著,支出进度一直排在北京市前列。

  财政改革践行“木桶原理”

  由七大模块形成的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闭环式管理体系,涵盖了从收入、预算到支出、监管的整个操作流程,实现了“事事有人管,管理靠闭环,闭环保安全”。

  作为密云县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创新的直接推动者,张亚东意识到,以往的财政改革虽然屡有突破,但各部门管理水平、管理模式的参差不齐,使整体推动很难实现协同效应,这就像人们常说的“木桶原理”,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

  “现在来看,财政资金监管体系的提升,不仅要把短板补齐,还要在板与板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张亚东告诉记者,“如何利用信息化平台把单项改革连在一起,是财政资金监管获得整体性效应的关键。”

  基于这一理念,由七大模块形成的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闭环式管理体系,涵盖了从收入、预算到支出、监管的整个操作流程。

  收入管理方面,财政收入管理系统将财政、国税、地税、银行、工商5个部门的基本信息整合在一起,搭建起财税库银收入数据联网、财税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对全县5万多个税源户和财政收入分级状况的动态监管。“这套系统取得了四大成效,一是实现了税源动态监控,细到每一笔税票都有记录。二是加强了对镇街收入划分的管理。三是提供了全方位的财政收入运行分析。四是实现了财政、国地税、银行等部门的资源交换与共享。”张榕华介绍说,在这套系统推行之前,做税源分析往往要从其他部门收集数据,既费时又不精准。现在只要一点鼠标,企业类型、纳税情况、收入分级情况、增幅对比等相关数据就可以自动生成。现在按照税源企业隶属关系,划清了县本级、镇街税源,规避了镇街拉税的问题,规范了经济秩序,方便了镇街体制管理。此外,全方位的财政收入运行分析把全县经济发展的总量、结构、来源等清晰地展现出来,财政发力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预算管理方面,基础数据库、政策标准库、动态项目库“三库合一”的预算管理系统,提高了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财政预算细到什么程度,很关键的是基础数据。”张榕华介绍,基础数据库涵盖了预算单位的人员、车辆、办公面积等基础信息,比如人员又分成在职、退休等33种工作类型。政策标准库是预算工作行动的指南,有了这两个库,部门预算基本支出部分自动生成。动态项目库则是一事一议,“三库合一”把“个人部分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预算视财力”的预算编制原则真正落到了实处。据悉,密云2012年开始首次网上预算公开后,如今已做到120多亿元财政资金全部公开,细到每一笔款项。

  指标管理是预算管理的源头,密云率先对预算安排资金、体制资金、市追加专款、上年结转等全部财政资金实行指标化管理,完整反映政府预算。“让财政资金一下达就带一个‘身份号’,一直走到用款单位,从源头到末端都很清楚。”吴成刚告诉记者,财政指标内部操作管理系统既加强了财政资金源头管理,又规范了内部操作流程,真正形成了“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管理机制。

  与预算管理系统相配合,密云县财政局还通过预算执行管理系统确保了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绩效评价等财政改革之间的顺畅衔接,有力配合。

  密云县从2005年6月开始实施国库集中收付改革,2010年建立起国库单一账户体系,2013年创建国库集中收付动态监控体系,对财政资金支付过程实时监控。

  “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动态监控管理机制,强化了资金监管;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动态监控报警信息联动机制,确保了核查准确;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动态监控情况报告机制,保障了监督到位;建立镇街国库集中收付动态监控管理机制,加强了镇街资金监管。”密云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主任郑威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12月底,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共报警1266条,涉及单位134家,核查金额为8.7亿元。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今年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原来沉淀的账户统一清理,撤掉53个账户,加快了支出进度;二是把这一系统向镇街、村级延伸,打通国库集中支付的‘最后一公里’。”郑威说。

  2013年启动的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与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收付系统之间的对接。

  密云县财政局政府采购办主任段玉枝说:“与传统的手工立项、拨款等粗放型管理模式相比,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采购信息公开、过程‘留痕’,大大提高了政府采购效率。”她表示,要利用政府采购信息化的强大优势,积极构建程序严密、方法科学、过程透明、监管有效的网络运行机制,打造“规范采购、阳光采购、廉洁采购”。

  预算评审是招投标的依据,密云县对50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一律实行投资评审。

  “评审完了下预算指标,才能进入招投标程序。”密云县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主任王军告诉记者,自评审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评审项目1012个,审减23.6亿元,综合审减率达14.3%。

  “比如总投资规模达12亿元的县医院,是密云当前在评的最大民生工程,整个流程就是事前评审预算,事中评审项目,事后评审决算。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透明工程、阳光工程。”王军说。

  密云将100万元以上的预算项目列入绩效考评范围,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财政预算依据。

  据密云县财政局绩效评价科科长郭振亮介绍,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主要模式是事前评估,事中绩效跟踪,事后核查。今年,共对10个项目进行绩效考评,资金规模达5.1亿元,占支出的28.1%。“事前评估,是项目可否列入预算的重要一环。”郭振亮说。

  “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绩效评价是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大平台闭环式管理模式的延伸。”张亚东告诉记者,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实现了“事事有人管,管理靠闭环,闭环保安全”。

  大数据背景下财政资金监管体系的创新,不仅规范了操作流程,避免了资金沉淀,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前监督、审计的作用。

  密云县财政资金监管系统,让财政部门、合作伙伴和预算单位都感受到了规范和高效。

  密云县财政局预算编审中心副主任郭晶晶用“幸福”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

  她说,现在有了基础信息库和政策标准库,预算单位的基本支出部分即可自动生成,既快又准,很难出错。要在以前,如果预算单位的数据出了一个错就很难查找,都要拿着大尺子,一行一行地核对,很费功夫。现在预算单位上报基础信息后,我们半天就能完成汇总、审核工作。以前基本是在当年的10月份就开始编制,最后还得加班加点搞一个礼拜才能出来。

  而作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密云县教委财基科科长李晖明显感受到,在资金支付渠道规范后工作强度大大减轻了。

  据他介绍,密云县教委每年的部门预算资金在9亿元左右,市级项目资金约7亿—8亿元。以往,全是先拨给教委,再由教委一笔笔拨给学校,如此庞大的资金量光会计凭证就得做三四十本,执行一项预算资金拨付要开支票、跑银行,其工作量可想而知。现在,通过“财金专网”系统,几分钟就搞定。“所有预算资金都实行指标管理,我们只需网上核实,指标下来后直接拨付给学校,省去了我们教委这个‘二传手’,不仅简化了支付流程,而且资金用途规定更加明晰。”

  在这点上,密云县财政局教科文科专管员左皓也深有感触:“把零余额专用账户与基本账户合二为一后,所有的教育资金全在财政的监管之下,确保了专款专用,有效杜绝了专款挪用现象的发生。”

  他觉得指标管理和国库直接支付改革也是让供应商大为赞许的。某项工程或采购一旦列入指标,就意味着资金有保障,国库直接支付意味着不会拖欠,一般1至3个工作日资金即可到供应商账户,这也是很多供应商愿意来密云参加招投标的重要原因。

  密云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陈兴则认为,大数据背景下财政资金监管体系的创新,不仅规范了操作流程,避免了资金沉淀,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前监督、审计的作用,“随着资金使用的进一步规范,职务犯罪、信访案件肯定会减少。”

  “在财政改革的各个方面,密云的动作都比较快,这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中国密云支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承担了密云财政大部分的转移支付功能,也见证了密云财政改革的历程。

  据他介绍,在财政资金监管体系改革之前,预算单位开户比较繁杂,有的预算单位存在十几个户名,给财政监管带来很大困难。零余额基本账户的建立,抑制了多头开户现象,使财政资金使用更安全,账户监控更明晰,在规范管理的同时使资金效率发挥极致作用,“财政资金首先注重安全性、流动性,然后才是使用效益。在这方面,密云县财政局顶住了很多压力。”

  “通过改革,我感觉密云财政资金在逐年用活,趴在账上的存款在逐年下降。”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方向。而作为合作单位,商业银行只能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积极配合,同财政改革一道前行。”

  打通管理“最后一公里”

  财务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在基层,把财政资金监管系统推向镇街、村级,可在机制上防止小官巨贪。

  从2012年开始,密云县财政局将管理重心下移,把财政资金监管系统推向镇街、村级,打通财政资金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据密云县十里堡镇财政科科长金红玉介绍,以前统计税收情况,每个月都要给企业打电话,自从用上这套管理系统后,能在第一时间看到企业申报的数据,精准反映企业的动态。还有一个突出的效果,就是真正做到了专款专用。“就是领导打招呼也没用,资金使用一旦违规,系统就通不过。”

  “虽然是县财政局推行的财政资金监管体系,但达到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效果。”密云县十里堡镇党委书记智告诉记者,“这套系统把出口和入口全把住了,而且在出口和入口之间有一套严格的流程,使资金运行中间没有任何枝杈环节,既是规范资金运行,又是保护领导干部。在机制上对防止小官巨贪,廉洁基层干部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

  吴成刚说,财务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在基层,以前的镇街普遍存在预算编制“一张纸”、人大报告“两个数”的问题,现在必须按要求来编制完整、细化的预算,财政资金监管系统不仅强化了预算的刚性约束,而且建立了预警机制,“买醋的钱决不能用去打酱油”,从而规范了干部用财行为。

  目前,密云县财政局正在把财政资金监管体系的触角延伸到村一级,建立起“从源头到末端”的资金监管体系。

  2014年初,该局深入20个镇街和部分村进行调研,梳理总结出票据使用不规范、村级托管账户资金混用、随意申请网银支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拟订《密云县关于推行乡镇(街道)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镇街(地区)财政资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规定镇街财政、农村财务托管中心、每个村只保留一个账户;政府机关保留一个经费账户和工会、党费、食堂等必要的专用账户,从账户设置上避免资金违规调拨、“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将不透明的“砖混结构墙”改造成可实时监控的“玻璃幕墙”,解决镇村财政资金监管不透明的问题。

  为了彻底打通财政资金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密云县财政局给村级预算单位统一配置了电脑、网线、服务器等基本办公用品,并把公务卡消费也推行到村一级。

  为了使这项改革得到基层预算单位的了解、理解与认同,在县委、县政府安排下,密云县财政局专门为500多名村支书、村委会主任讲解软件操作系统的使用,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规避“白条抵账”。

  “目前,密云从县级到镇街、村级预算单位都实现了财政资金监管体系的连接。”张亚东说,“如果我们跟北京市财政局,市财政局再跟财政部连接,财政部就能看到我们把每一笔钱给了哪个村。通过这种机制,可以使相关人员在每一笔财政资金使用中‘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金监管钱迟迟不到账怎么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