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三个层面是

浅谈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摘要:依据学情分析,认真研究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真实需求、能力水平和个性倾向,充分体现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论述学情分析在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是KAB项目的核心内容,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而研发、推广的创业教育课程,它与已经在各国广泛实施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项目(SIYB)、“扩大你的企业”项目(EYB)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目前已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开展。该课程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大学开展,学生通过选修该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围绕该课程,学生还可以参加KAB创业俱乐部、创业大讲堂等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传授和操练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该项目帮助学生对创业树立全面认识和体验,切实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

    该课程的教学用书包含讲师用书、学生用书和商业游戏。讲师用书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南两部分内容。学生用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具体包括自我测试、课堂演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嘉宾访谈、商业游戏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实践效果。第二部分为阅读材料。此部分紧密结合练习内容,为每个模块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以知识背景、实践经验分析、操作指南为内容,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指示并引导他们更深入地学习。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要求实行小班授课,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出更多的参与特点,主要以鼓励、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亲身体验为主,在编写体例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创新之处,是一门有创意、实用性强的创业基础教育课程,适合高等院校的各学科学生学习。

    本篇论文以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对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加以说明,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是无效课堂,备课中如果不进行学情分析,无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课堂的影响,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非常认真地备教材、准备丰富的知识信息。但是却忽略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即做学情分析,更谈不上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有着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的主动参与学习展开,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实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情、研究学情,有的放矢地施教和导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情”是“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包括智力、神经类型、个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心理健康、动机水平、亲子关系等。”并且,“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分为8个模块,依次为:什么是企业(模块1)、为什么要发扬创业精神(模块2)、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创业者(模块3)、如何成为创业者(模块4)、如何找到一个好的企业想法(模块5)、如何组建一家企业(模块6)、如何经营一家企业(模块7)、如何准备商业计划书(模块8)。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开端,抓好这一环节对于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鼓励他们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帮助学生对创业树立全面认识和体验,切实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构建开放式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构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构建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既关注教学结果又关注教学过程,既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又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这些理念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促进每一位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而做好学情分析可以使这种发展成为可能。

    教学是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从种种的条件和要求中选择和组合某些特定的条件和因素而发挥作用的,由于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学情分析必须围绕教学设计决定性的三个变量——教师、学生、教材的相互关系进行灵活的选择和组合,主要包含以下层面:

    这一分析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起点。如模块五《如何找到一个好的企业想法》主题的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有的与该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来自于课程初进行的课程导入教学内容。如,对于“五种决策风格方法”的学习,一般只要学生知道五种基本决策方法的特征即可,但如何把它们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让学生熟练掌握决策的基本技能,教师要分析建立这两者之间联系的突破口。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包括①基础知识,②概念、原理,③应用,④学习方法,⑤技能,⑥表象,⑦兴趣、需要,⑧情绪、情感,⑨社会性,⑩其它。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过程,分析学生是怎么知的,这是指学生如何进行学习的,并形成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学习风格和合理规划的习惯,即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大学生KAB创业基础,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学独到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内外信息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就要特别注意这一能力的培养,把每一个问题融入现实生活像之中去解决,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渐渐增强他们的信息处理和收集能力。包括①程序学习一类的全面控制的学习,②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讲述式学习,③假设实验教学之类使用“授业书”的选择式的解决学习,④狭义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一类的“受导式解决学习”,⑤模数学习一类的“独立的解决学习”,⑥其它。

    包括①选择,②制作,③创作,④视听,⑤调查,⑥体育运动,⑦参观,⑧比赛,⑨发言讨论,⑩观察,(11)实验,(12)阅读欣赏,(13)操作,(14)练习,(15)其它。

    学生活动方式众多,但是学生活动方式的选择应该针对学生当时的状态,例如当学生状态比较疲惫、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需要在设置的学习活动中采取一些竞赛等暖场形式打破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预约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效果。

    4.针对教学组织进行学情分析:对象选择内容,形式选择方法。时刻围绕着以学生为主题,每一堂课都实现有效课堂。了解学生是否可以通过努力能掌握的他们能知道的内容,这是指通过该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是因材施教的基础。5.针对学习组织的学情分析

    分析内容大致包括①班级,②年级,③不分级别,④全校,⑤其它。不同的班级、年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文化氛围,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能力等个性特征。

    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分析学生想知的,即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可能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主要包括①个别方式,②小集体方式(按能力或要求或年龄或性别或地区及其它标准分组),③班级授课。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采取相对应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①实物(包括模型),②印刷物,③投影设备,④广播设备,⑤反应测定机,⑥训练机,⑦信息处理机器(电脑辅助教学等),⑧其它等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在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等课程网络资源补充课堂传授知识的不足。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会考虑把教学内容分成独立的知识模块,以项目导向和行动导向教学法安排授课时间①40~50分钟,②两节课连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考虑使用什么教学场所,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采用的是高度参与互动式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分析,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教学场地。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教师开始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例如在开课前,我们必须要给学生进行课前创业知识调查,通过填写调查表了解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提问学生中学已了解的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要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在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在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始终考虑如何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能力,把这一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学中的长期目标,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这一能力。大一的学生,已具备了很强的自学能力,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状况,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教师可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便可多费些工夫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3.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二)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主要需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映 ? ”“教师应怎样应对 ? ”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现在的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很多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如果教师把握好这一时期,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将起到关键性作用,相反就会抹煞他们进取的自信心,会逐渐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时时注意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身心特点,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同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细致的观察,及时补救。

    1.运用问卷法,在课前设置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生源地情况、生源结构、兴趣爱好、班级特点、家族环境分析、对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学校和课程的期望等。,问卷法比较适合大面调查,设置问题应简洁明了,答案尽量可量化、最好是选择或判断,以方便统计。对于部分不愿答卷或随意答卷者应与之交谈,掌握真实信息,为备课及教学提供一手资料。

    2.课前观察法是指教师要尽量做到每次课都比学生提前到教室,观察学生进入教室的表现,结合交谈法能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涵养,分析学生的文化背景,考察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意愿,有助于制定、实施和实现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的情感态度目标,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

    3.调查法:课前教师要积极与任课班级的辅导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信息。

    1.自我剖析法: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能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科学而理性进行规划和未来创业发展规划,培养积极的职业发展态度。在第一次课程中,通过自我介绍、自画像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习惯与态度、个性特征等等。

    2.课中观察法:在课堂讲授或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感知,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学观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的教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听懂了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怎样等;通过教学观察,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哪些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好,哪些还没有完全掌握,存在什么偏差和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以减少无效劳动,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

    3.项目任务法:根据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的具体步骤,将课程分成项目和具体任务进行教学,通过了解学生对课堂任务的完成以求达到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思维误区,从而进行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思路目的,

    1.课后作业可以帮助教师反馈教学效果,以及规划以后新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弥补教学不足。

    2.课后教师及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学生有什么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教师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还有哪些地方今后需要改进?反思“学情”还可以与调查访问、交谈、沟通、批改学生作业、观察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态度结合起来进行。养成记录的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

    每次课都进行每课意见反馈,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存在问题或者好的建议,奇妙的学习方法等展示在意见反馈本上。然后老师定时查阅意见反馈本,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属于共性问题公开答复,个性问题个别谈话交流沟通,从而采取不同措施,使课堂教学日臻完善。师生间多进行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学习状态,并进行疏导解决,以期达到急学生之所急,答学生之所疑,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情分析在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在于,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学也不例外,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学生服务,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生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4] 郭宏伟,高档妮,周小华,龚煜轩。层次分析法(AHP)在专业课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0·5

今年的改革开放是大家关心的事情。这是一项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更不用说改革开放的意义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3000字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大学生职业规划3000字

  摘要: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教育形式、评价系统五个方面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探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优化途径,包括提高各层面的重视程度、完善课程体系、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完善的评估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截至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834万。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竞争极其激烈。为了引导大学生早日树立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各大高校开始积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人性的尊严和价值更加凸显。“以人为核心,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使人的价值、人的需求和满意程度被最大化,互联网以开放的生态,促使社会向去中心化、参与感、自组织、社群化方向发展,人人可以成为信息源,影响他人,又被各种信息、文化、意识形态所影响。开放、融合、创新成为大潮流、大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更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内容,创新形式和载体,从而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学校层面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院校认为学生专业学习重于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课定性为公共课,因而缺乏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对课堂效果没有严格把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质量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教育教学经验和个人能力素质,缺乏制度性保障。其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懈怠,最终影响教学效果。最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认知,规划意识淡薄,加之课程本身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2.师资队伍缺乏专业素养

目前,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队伍以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老师为主体,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的培训,缺乏专业素养,对具体专业的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一刀切”,不能给出专业的可行规划与指导。目前,各大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以公共课为主,由于课程内容单一,传统授课形式缺乏吸引力,导致大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视度不够,教育效果不显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向深层次、线上线下相结合、个性化、创新性的方向发展。

   3.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忽视个性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以普遍性理论为主,多限于自我认知、就业情况、政策解读、求职技巧等内容,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条件、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内容缺乏针对性且单一。教学目标设置在同一学业水平上,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内在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标准化、同步化的教学进程,忽视个性化发展。

   4.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以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实践模式探索,在教学形式上缺少互动,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不大。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泛滥,高科技设备频出,手机的功能快速发展,学生通过手机可以获取任何喜欢的内容,机不离手成为当前大学生的普遍样态;课堂本身吸引力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将注意力转向手机背后的无限世界,致使课堂教育无效。

   5.评价系统不够完善

   目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一般是以一份作业或者一份试卷作为最终评分依据。评价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忽视了学生认知结构、实践能力、情感因素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范围狭窄。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过程中的评价,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足,缺乏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于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缺少专业评价。教师自评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而学生的评价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缺乏专业性考量。这使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多依靠自身的自觉性,缺乏外在、客观性的制约。许多高校缺少教师评价之后的技术支撑和专业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缺乏制度保障。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

   “互聯网+”时代,要把互联网思维主动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动力和养料,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模式,改变学习方式,促使教育评价多元化。

   1.提高各层面的重视程度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人生价值都有重要的意义,各大高校应提高重视程度,严格把控,从制度层面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良好运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和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更要提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认真备课,积极探索新方式,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互联网技术等,提高教育教学的各项能力水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全面理解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及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学习效果最大化。

   2.完善课程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呈现连续性和系统性特征。大一注重职业生涯的启蒙,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并通过自我分析,初步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大二阶段应注重职业素养的形成;大三大四阶段,应注重职业生涯选择,就业、创业等技能培训,面试及心理疏导等。不同专业,其教育内容应有差异,将专业嵌入各个阶段的内容当中,努力实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倾向。 细化课程内容,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分解为大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培养、就业技能培训、职业实践、专业发展培训等。专业发展培训方面内容,应由专业教师负责教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使课程内容更加系统、精练,课程体系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开发和利用网上教学资源,更新教育内容,使职业生涯规划课能跟上时代步伐,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创业观等,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教育越来越数字化、立体化,大数据分析使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得以完成。

   3.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式

   以“互联网+”时代为大背景,利用互联网思维,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形式。积极探索互联网线上资源开发与线下课堂授课相结合之路。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实现传统教育形式和载体的创新,其中线上资源的开发,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教师随时随地可指导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pp,实行实名认证,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的ID,通过分析大学生生活习惯、心理需求、热点关注等特征,积极拓展网上资源,将教学内容和优秀的网上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添加进App,同时设计推送信息,插入各种测评、试题等任务,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计入个人得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在App上的所有活动轨迹,得出每位学生的职业倾向、兴趣关注点、实际需求等个人信息,自动匹配相应网上课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交互式平台,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云课堂”等多媒体的共享优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生涯咨询和指导服务。

   应积极创新线下课程形式与载体,探索翻转课堂、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等方式方法的运用,加强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搭建实训平台,加强就业基地建设,采取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等实践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师生关系被颠覆,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双主体”的师生关系成为当下课堂的主要形态。而无论如何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动摇,课堂是否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激发,以及对各个环节的安排与布置。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教育和培养力度,积极整合网上资源,构建不同方向、不同专业的网上培训专业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培养教师专业化素养;同时,积极培训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打造新型课堂模式,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吸引力,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

   5.巩固教学效果,建设完善的评估体系

针对学生评价系统,应丰富评价依据,不仅依靠学生的成绩,还要依据学生的实践能力、认知结构的完善等,从而形成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同时,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互联网使嵌入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成为可能,过程性评价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有效指导,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加强课程的实效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促进评价的个性化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评价更加开放、便捷。

针对教师评价系统,应促进其向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教学指导。建设完善的网络评价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依据学习表现和平时表现来评价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表现进行评价与打分,充分实现教学相长。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借助数据进行远程分析,评价教学活动,并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教学指导,给予专业化的教学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此外,还可以积极探索社会层面对教师的评价,使评价更为方便、深入、多元化、专业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等許多方面都受到影响,传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面临失效的危机,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新模式,必须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更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内容、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式、载体,完善职业规划评价体系。

   [1]马云霞.“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2]叶晋利.“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5).

   [3]卢晓,何东云.“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

   [4]于跃.“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网络化建设借鉴[J].学术研究,2017(11).

   [5]周芸.“95后”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认知现状及生涯教育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

   [6]刘君娣.《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10(4).

第2篇: 大学生职业规划3000字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大学生在适应社会时问题层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及实地访谈,整理总结出大学生在初入学校、求职就业过程以及职场中存在的问题,汇总目前学者提出的主要解决方案,对于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阶段问题;解决方案

   一、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在校大学生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近几年,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情况不容乐观:社交障碍或困难,宿舍氛围紧张,甚至产生肢体冲突;恋爱心理脆弱,因为失恋导致一蹶不振甚至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学习没有动力,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挂科留级甚至退学现象不绝;不了解社会,对进入社会产生焦虑,一边渴望能够大有可为,一边逃避不敢面对现实;对学校、老师不能辨证认知,带有抱怨等情绪,行为较为极端,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等各类心理问题困扰着高校学生。笔者通过调研文献及实地访谈,了解到目前大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

   1.认知能力较差

   不能正确评价自我、他人以及新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因为高考前的埋头苦干,应试教育的苑囿,导致学生无暇抬头顾及教材以外的世界,学生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希望从现实中能够得到较高的认可和回报,现实的落差导致内心失衡。

   2.学习心理压力导致异常心理

   由于在高考前的学习阶段,不少学校、老师、家长都不正确地灌输拼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就可以拼命玩的思想,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大学期间的挂科现象产生心理异常。各类课程、专业考试的压力使学生紧张、担忧,严重时影响学生考试中的正常发挥,甚至由于考试不及格会带给学生挫败感,这些都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中国高考前的学习许多都是题海战术,学生都是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背书、做题,自主性较差。上大学后,除了上课,学生学习基本属于自我管理模式,没有人再像高中一样监督学习,学习与否全凭自觉。许多学生认为进入大学终于可以放松,便不再努力学习,考试前复习多靠突击,没有真才实学;还有学生学习认真努力,但缺乏高效的方法,导致努力学习但成绩平平。

   4.网络依赖异常心理

   当今社会互联网高速发展,有的学生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寻找自身心理上的满足和慰藉,对网络上相识的好友产生好感,这样会使他们更加孤立,远离现实世界,这其中不乏一些不法分子比如传销、校园贷、赌球、艾滋病、校园欺凌等,利用大学生的单纯进行网络欺诈,对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害。

   5.规划的迷茫心理

大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双重认识严重不足导致多重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的、长期发展的过程,对于毕业时的就业决策也不是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在校内,无法了解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等信息,便无法做出真正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导致毕业后难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其次由于没有规划好之后的道路,在大学期间容易产生迷茫情绪,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缺少动机,学习积极性不够,对规划产生迷茫心理。

   (二)求职、就业中问题

   1.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

   通过调研法和对比法,得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呈下降的趋势。从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研究中,许多大学生处于交际状况不佳、团队协作能力较差的情况;有的有极其严重的心理疾病、狭隘、自私心理,甚至存在暴力、自杀倾向等,使得高校的大学生素质整体走下坡路。

   2.入职准备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自身入职准备不足,有学者对参加应聘的大学生进行采访,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另外,求职途径狭窄,方向不准。不少大学生选择到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或希望通过熟人找关系获得工作,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3.存在不诚信现象

   许多毕业生为了能够成功应聘,不惜伪造学历、证书、甚至履历造假。大学期间没有努力争取荣誉,考取相应证书,而是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企业信任,在工作后,能力不足情况突出,被企业发现造假,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三)职场问题较多

   1.社会实践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一方面,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多只提供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内容的操作性,没有相应的课程用来实践,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有做兼职和实习的意愿,但选择的项目往往与最终的职业无关,盲目且没有目标性;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出于对安全的考虑,禁止学生外出兼职或实习,最终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2.职业发展规划欠缺,缺乏适应社会的自信心

   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不够了解,职业发展要经过职业觉知期、职业聚焦期、职业沉淀期,最后到达职业释放期。即使在毕业时能顺利就业,不代表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3.社会交往能力差

   风云变幻的职场,没有了校园里的同学情谊,更多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职场规则,与多数同事仅是工作上的关系,怎样在与学校社交大不相同的职场清晰社交显规则和潛规则,是一个需要学习和锻炼的技术。

   而大学生初入社会,没有人指点,延续着大学时的社交技巧,在职场中无法适应,对于职场的认知多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能接受价值观的多元化,对许多现象不能很好理解,从而产生厌恶和焦虑。

   (四)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原因

   1.高校软、硬件教育资源的相应不足 一是高校软硬件教学资源更多针对期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大学生自身就业技能的培养十分欠缺,学校虽然有毕业前的技能培训,但是在没有很好改变职业观念和心态前提下的技能培训只能是应试教育式的功利培训,这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像是一个求职工具,离我们想象的职业自觉有不小距离。

   二是学校组织的实践较少,虽然有一些社会实践及实习,但是大学生的目标性较弱或是过于偏重追求金钱,学校不能提供较为正确的精神引导,导致达不到实践目的。

   三是不少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过于偏向于行为管理,而针对大学生的内心成长相对缺乏,甚而对于社会化职业化与学校当下管理模式的矛盾未能较好对大学生进行梳理。

   2.高校择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一是自身职业定位模糊,虽然学校设有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但是缺乏职业及社会丰富场景感知,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职业定位相当模糊,并在面对真实职业环境时表现为相对单纯很多。

   二是面临择业,许多大学生未得到专业的指导,一心选择考研,有逃避就业的倾向,虽然当时流入社会的就业压力因此减小,当研究生毕业时,会进入当期的就业压力中,报考研究生的就业直接压力不明显到考研增加的现象说明就业竞争增加也是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社会適应能力差的一个原因。

   3.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大学生成长规律矛盾

   大学生父母对大学生的职业期待与其自身发展存在矛盾,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安稳,忽略了整体考虑大学生自身成长各阶段需要完成的成长目标。

   二、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

   (一)在学校教育层面

   学者李双认为,高校应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受挫、抗挫能力。学者学军认为应通过沟通训练、心理辅导、认知训练、“三自”教育、学习方法训练、实践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抗挫、认知、独立生活学习和应变能力。

   学者康涌泉提出,通过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社交能力;通过提升抗挫折能力来提升心理素质;加强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加强课程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加强实践,提升实操水平。

   学者吕新认为,强健体魄,多参加体育运动尤为重要。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可以提高合作、竞争、团队意识、沟通交往等能力。

   黄娟则指出,素质拓展训练不仅适用于企业培训,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加强心理素质,提高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不失为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好方法。

   郑祥专提出重建认知结构的策略,依托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高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淡化人生境遇,提升受挫能力,从而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力得到提升。此外施永青提出高校全面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密切联系企业,加强职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

   从大学生角度,王雁认为,大学生要有自觉提升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认知,客观认识自我,还要培养正确的社会认知,再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外遇到问题积极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此外,唐朝华认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累,校方需耐心分阶段引导,学生需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准备,提升人格、知识、能力各方面的素养;积极了解社会,有意识地向社会靠近;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实践,强化创新意识。

   大学生在适应社会时问题层出,相关理论有一定借鉴意义,但缺少较成熟的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实践检验的方法;实操中,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实施存在过于理论化、形式化、片面等不足,未形成配套的训练体系。

   [1]许木珠.高校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

   [2]李卫平.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1(24).

第3篇: 大学生职业规划3000字论文范文

  改革开放实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弄清这些问题,对全面认识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有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毛概论文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把增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公元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关键的一年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生死攸关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奠定了随后三十年间中国国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真正的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开始大步流星的走上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从1978到2008,三十年间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惊奇。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话题,我相信我的父辈们会有更加细腻、更加生动的体会和感触;对于我——一名90后的大学生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留给我们的印象和震撼又是什么?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知难免片面、肤浅,而对于“改革开放”我们又缺乏宏观的理解和直观的接触,三十年间的历史,对于我们只是浮光掠影的画面,只是教科书中严谨而沉默的叙述。这三十年,究竟是怎样的三十年呢?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首先是思想解放的三十年。正是得益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领导,三十年来国人才从““””期间的保守、落后、偏执的心态变得开明、积极、宽容,为“大国”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切的改革,首先必须自思想始。正缘于此,从1978年伊始,我党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的引进、学习、消化世界范围内一切有益的、积极的意识形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用这些先进理念指引我们的改革,才彻底搞活了计划体制下日益困窘的局面,这才有了三十年间的快速发展。

  三十年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成功、获胜、腾飞的法宝,是我们社会和谐、民众安宁的根本保证。30年的风雨兼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华夏儿女近百

  年的富强梦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就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永往高攀的历史缩影。

  细细的翻阅这段时光,常常忍不住叹息:这是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民族啊!三十年的时间创造了多少奇迹,留给世人几多感慨、几多震撼?我们默默奉献着的先辈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感慨于我们这一辈人的无知与狂妄,深深叹息,然后又是莫名的期待:对于我们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和父辈共同的话题,一个打破代沟天堑的良好契机。无论怎样,围绕着这个令我们骄傲的话题,我们应该有共同的自豪和心声吧?

  就这次的汶川大地震而谈:汶川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场抗罕见震救灾斗争正在有序、有力、有效地展开。透视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取得的明显阶段性成效,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突出优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物质保证,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强大力量,这一切都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对人生命的尊重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内涵。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胡锦涛先后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于5月16日亲临灾区,慰问干部群众,看望一线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温家宝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树立了敬民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务实高效的政治优势。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政治优势。比如,强大的动员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高度统一的组织能力,科学有序的协调能力。地震爆发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到位、有力指挥,各级抗震救灾组织迅速成立展开工作,应急预案立即启动实施,人民军队快速全面介入,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援。

  日渐雄厚的物质基础。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最显著成就。这给我们今天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地震发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界捐款捐物的热情不断高涨。想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没有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面对这场国难,我们很难想像会是什么局面。

  不断提升的国民素质。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检验着政府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应对能力,也考验着国民素质。地震虽然震垮了房屋、桥梁和道路,但同时也凝聚了民众的爱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收获了太多感动。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的心连心,以各种方式为受灾群众献策出力、祝福祈祷,都凸现了人性的回归、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百折不挠的民族意志力。面对每一次灾难,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凭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攻无不克的英雄气概,都能一次次战胜灾害,重建美好家园。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和全国各地救援队克服灾区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通讯中断等种种困难,不分白天黑夜与风雨搏斗,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靠手挖肩扛,硬是从一堆堆泥瓦砂石中,从一堆堆废墟中救出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中凝聚起来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涵蕴着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预示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希望.

第4篇: 大学生职业规划3000字论文范文

  摘要:新时代,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已经由工业化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更迭,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必须要有严谨而认真的规划。文章主要针对现状,阐述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在校四年的具体计划,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打下基础,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意义;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也叫“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职业规划在学术界人们也喜欢叫“生涯规划”,“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设计,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称呼,表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都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发展潜力、性格心理、专业特长、职业偏好等职业素质进行完整梳理、深度认知和综合分析,并且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相关职业前景等条件因素进行有关研判、科学评估、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将个人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并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能够让自己在职场有条不紊,具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快速打造自己的职业品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的系统性设计和前瞻性安排。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在人生岔路口作出正确的选择,使事业取得成功。当今社会由工业化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更迭的过程中,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必须要有严谨而认真的规划。

   大学生毕业后有有四种情况:就业或创业,待业或在家啃老。待业或在家啃老的这次不作讨论。就业还是创业我们应充分分析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社会背景,家境一般而且无背景的不建议负债创业,因为一旦失败,你和你的家庭将承担巨额债务。

   在进入大学或者大学毕业前务必做好这个选择,做好选择之后才有明确的发展和努力的方向,不至于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四年时光,毕业后专业的工作找不到,非专业的工作做不了,卖苦力没力气,做普工没身体,想创业没资金、没人脉、没知识技术的,那就凄凄惨惨戚戚了。

   毕业后打算选择创业的话,在大学期间就应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创业的知识,挖掘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二、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点意义:

(一)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会变得迷茫,尤其是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再加上进入新的环境和人生阶段,更显得不知所措。因此很多学生并不知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需要肩负的责任是什么。为了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和老师应该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自我认知的能力,在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了解下,更加全面的认知社会的就业趋势,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并且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弥补自己的缺陷,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

(二)为未来发展明确奋斗目标,促进自主学习。职业规划的核心是确立目标。职业规划作为大学生今后发展的目标计划,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起到鞭策的作用。人生有了目标,行动就会有方向,学习就会有动力,生命就会有活力。有了目标不一定都能实现,但没有目标,肯定浑浑噩噩,注定碌碌无为。现实中,大学生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六不”现象: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不喜欢什么;不知道想做什么,也不知道不想做什么;不知道能做什么,也不知道不能做什么。如此,谈何自我认知,谈何发展目标,谈何成才成功、人生出彩,更谈何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明确目标,是制定职业规划的核心价值所在。职业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状态和未来职业发展状况。

   (三)是大学生奠定未来职业成功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大学生今后就业工作的导向,一份有效的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明确自身的价值所在,并且开发自己的潜在资源,帮助自己重新定位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职业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对个人能力和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估,得出一定的差异后,会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提升,而且能够避免大学生在就業过程中出现路径依赖,降低就业机会成本。

(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严重问题,除了客观的因素之外,大学生的主管因素也占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就业理念落后,缺乏一定能力水平,择业方面的技巧不足等,都是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原因。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自我的能力水平,引导学生完成态度和意识的转变,正确的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为解决“能干什么”提供基础。基于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的消除就业的盲目性,提供就业率。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

   绝不单单是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资历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从而达到个人目标,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去了解自己,筹划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事业定下大计,拟定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规划出适合他们自己发展前途的职业生涯方向。

   你目前的当务之急应该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最好的选择和决策。需要你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其它相关人生规划做出一系列选择。

   四、大学生四年在校计划

   第一年:认识自我,发现自己,寻找自身职业发展的心理趋向。

当你刚刚开始你的大学生活时,你对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不清楚是很正常的。抓紧你的时间去学习关于你的专业能力,人格形成,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一切事物。这些信息将帮助你重新衡量你所选择的专业并且为你打开一个充满了无限机遇和可能的职业旅途!通过各种学生组织、体育比赛等等课外活动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涉足了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相似机构所能提供的关于职业的信息,对不同的职业有一定认识。和你的家人、朋友、导师等讨论你的职业兴趣,当然也可以是其它能够给你建议的其它人,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工作的人。接受专业的个人定位测试,从而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明确你自己想要加强的竞争力。同时,努力学习,努力得到尽可能高的分数。 第二年:设立目标职业。

   认识自我之后,就应该设立目标职业,确定自己想进入哪个行业,进入这个行业想从事那些方面的具体工作,定一个具体的目标;这个过程会长一些,很有可能在对某一职业有些了解后会改变初衷,这都是很正常的,对感兴趣的职业可以进行对比刷选,多了解。

继续发现和收集关于职业发展领域的信息。最好的资源就是那些已经工作的并且对你的职业规划有兴趣的人。暑期兼职、实习以及一些志愿者活动都会使你得到最直观的信息。继续拓展你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知识,将所有你感兴趣的职位和行业做一个列表。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更多职场的信息。有机会的话和那些对你的职业发展有兴趣并且在相关行业工作的人进行交流,或者在这个职位上与一个专业人员共事。积极寻找实习、兼职、暑期工以及志愿者活动来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参加其它与职业相关的活动从而尽可能多地了解行业以及整个职场。

   第三年:了解目标职业的现状。

细分你可能的选择。在清楚自己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后,需要收集关于这个职业的各种信息,比如职业的薪酬,晋升速度,发展前景,都要做个细致的调查;除了网络,可以请教学校负责就业方面的老师或者是比较成功的职场人士;你也可以找份相关的实习自己去亲身经历一下,这样更直接一些实习和暑期兼職将帮助你获得新的技术,了解更多的职业咨询,并且构建你自己的人脉网络。以自己更好的学术表现,尤其是你的专业方面。细化你的职业选择并且与一个专业人员讨论你的职业规划。研究你心仪的公司以及它的工作环境和,确定自己最适合的职位。继续寻找并且从事那些能使你获得有用经验的实习以及兼职工作。

   第四年:思考实现职业目标所需的能力和要素。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四年,应该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就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冲刺之时,决战之际,为你自己提前计划并且设置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现在起你将面对从大学校园到社会或者更高一级学位学习的转变。了解求职的每一点信息,有可能的话可以参加一下专业的求职培训,向专业职业咨询师进行咨询。为你得第一份工作进行准备,就工作的第一年以及你所能预想到的一切向你的师兄师姐请教。充分利用你的人脉关系为你的求职历程创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拓展你求职的渠道,网络,招聘会,宣讲会等等。确认自己有关以及签约的一切事宜,以免到最后给自己措手不及的麻烦。

   总之,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着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自己完美的人生。因此,为了能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精彩,一定要及早做一份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1]冯晶,刘凯.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18(15).

   [2]宋庆欢.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33期/11月(下).

   [3]郭倩.浅谈大学生职业规划及职业指导[J].文教资料,2018年第29期.

   [4]肖涵.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策略[J].大家思考,2017年第12期.

第5篇: 大学生职业规划3000字论文范文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快速地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快速从一个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制造大国,并引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和分工体系的深刻变化。如何系统梳理和客观评价40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成就,明晰未来产业发展航向,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解答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产业发展成就回顾

  改革开放40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人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对其历史进程和成就进行解读。如,黄群慧(2018)以市场化改革为阶段划分标准,梳理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要素变革,把40年改革开放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探寻阶段( 年),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完善阶段(年),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时代(2013年之后)。王岳平(2018)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产业结构“拨乱反正”阶段;二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以消费升级驱动的轻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中国产业结构基本上步入了正常演变的轨道;三是21世纪头10年以投资主导的重化工化阶段;四是2013年以来以追求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高加工度化与服务化阶段。这里试图从驱动力的角度进行划分,重点分析不同时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及阶段特征。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年),是一个以加快改革为动力释放改革红利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 年),是一个以扩大开放为标志释放开放红利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2013年以后),是一个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释放创新红利的产业发展新时代。

  (一)年:以加快改革为主要动力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一声惊雷在安徽小岗村拉开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总基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0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土地改革、国企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逐步放开搞活、释放巨大的生产力。并在创办经济特区方面,鼓励“杀出一条血路”。到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确立。随后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也明确了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市场体系培育的要求,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阶段,长期以来束缚我国产业发展的思想、理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极大扫除,全社会生产力和产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释放,除少数年份外,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从经济总量看,这一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得到快速跃升,从1978年3678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超过10万亿元,跨越了两个数量级。按GDP排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从1978 年的第10名上升到第6位,提升了4 个位次。

  从产业结构看,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7.7:47.7:24.6调整至2000年的16.4:50.2:33.8,呈现出快速工业化的特征。分行业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红利效应,农业制度变革的驱动力显著,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显著,从1978年的353元/人快速增长到1985年的820元/人,增加了1.3 倍,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也比较高,由1978年的27.7%上升到1984年的31.5%,期间,1982 年达到最高点,占GDP的32.8%。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占比才逐渐下降,2000年已降至16.4%,约为1982年的一半。工业占比稳中有升,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总体上矫正了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优先战略造成的结构失衡特点,形成了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驱动的纺织、缝纫、服装、食品等轻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例1978年为43%,到1981年就已经超过50%,并一直在50%上下波动一直到2000年。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增长较快,连锁经营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超过9个百分点。

  从产业体系看,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已经基本建成独立完整的,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 涵盖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并保持快速增长,在轻工业领域拥有一批量大面广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突出,在重化工业领域,一批国有企业快速壮大,并加快“走出去”部分,做好了拥抱全球大市场,整合全球资源的准备。

  (二)年:以扩大开放为主要动力阶段

  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非常突出的大事件。事实上,在2000年中国就已将“走出去”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只有加入WTO,融入全球大市场分享全球化红利,中国制造的成本、性价比、门类齐全和规模化生产等优势才得到极大的发挥,中国快速成为世界工厂,多种产品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甚至以高科技产品为口径的全球出口排名中超过美国跃居第一并保持长期顺差,2005年就已超过2000亿美元,并加速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值得一提的是,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于2001年在多哈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的日子正是11月11日,和现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在全中国范围内兴起并连续多年刷新成交记录的大型购物促销狂欢日“双11”正好是同一天,历史就是这么巧合。

  从经济总量看,这一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0万亿元级的平台上继续快速增长,从2000年10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接近54万亿元, 增长了4倍多。按GDP排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实现新的跨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发动机和重要引擎,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相比2000 年继续提升了4个位次。

  从产业结构看,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16.4:50.2:33.8优化至2012年的10.1:45.3:44.6,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上升明显,累计提高接近11个百分点, 几乎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和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6.2和4.9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吸纳就业的稳定器。这一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鲜明的重化工化特征,特别是居民消费升级进入新阶段,城镇居民需求由过去的以吃穿用为主转向汽车、住宅等耐用消费品为主,带来产业结构重化工业转型。与此同时,这一阶段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取得巨大成效。加入WTO以后,中国出口增长率连续多年在30%以上,到2009年中国出口货物贸易总量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量的比例达到11%(刘伟和蔡志洲,2015)。利用外资额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二,2017年达到1310亿美元。

  从产业体系看,得益于扩大开放的红利,中国经济的外向度极大提升,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 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见到“中国制造”的身影,2010年以后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高达26.7%,几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国和第三的日本的总和。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中国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在500多种工业品种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魏际刚, 2 0 15)。并且,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产业体系的开放性和全球产业链的关联不断增强,既快速地推进了自身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又对全球产业链的构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2013年至今: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成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和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着力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四个对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

  这一时期,我国产业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阶段性特征。从经济发展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突破82万亿元大关, 并不断缩小与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的差距,约为美国的66%左右, 但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已经从10%以上的高速区间下降到6%— 8%的中高速增长区间,2013—2017 年经济增速分别为7.8%、7.3%、6.9%、6.7%和6.9%。从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迅速提升,并成功地实现了“两级跳”,一是2013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增加值跃居首位;二是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之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大关。2012—201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分别快于GDP增速0.7个、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0.8个、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到2015年第4季度,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连续14个季度超过第二产业增速,连续15个季度超过GDP增速。三次产业结构也从2013年的9.3:44.0:46.7调整至2017年的7.9:40.5:51.6。服务业正在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新依托。

  在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的重点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 “大物移智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新能源革命成果不断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中国创新创业活力强劲,新产业、新动能不断涌现,并带动了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改善和提升,有利于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盛朝迅, 2018)。根据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在128个经济体中名列第17位,成为第一个跻身全球20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从创新投入看,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继2010年超过德国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从创新产出看,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受理数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为25%,排名均高居全球首位。

  40年来,我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变化,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遵循“改革—开放—创新”的产业发展逻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之路,在世界产业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中国篇章”,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发挥好两个作用。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取得的成就,是政府和市场充分互动的结果,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结果。这其中,中国式产业政策通过补贴、税收、法规等形式直接支持、扶持、保护或者限制某些产业发展,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赶超,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功不可没。既符合中国国情,也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深化体制改革,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和瓶颈制约, 聚焦产权制度改革、商品和要素市场改革、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这四大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公平竞争、透明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效保护和激发了各类经济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何立峰,2018)。

  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开放合作是我国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我国开放遵循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开放路径,从沿海起步,由东向西渐次推进,最终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我国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不断扩大先进技术、理念、人才、经营管理和模式等“溢出效应”,并把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开放领域从制造业逐步向农业、服务业延伸,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放宽,加快形成高水平深层次开放新态势。我国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 相结合,在提高“引进来”质量的同时,加快推进“走出去”步伐,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不断创新对外合作内容和方式,加大国际产能合作力度,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从商品输出到资本、技术、服务输出转变,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向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随后,我国先后制定了“科教兴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在科技研发投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积极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和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新动能规模较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重道远,主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等问题仍然很突出。下一步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条主线”、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快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协同”的产业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一是坚持“一条主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加制度供给,加快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最大程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继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财税、金融、投融资、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抓好重点领域去产能,统筹做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各项工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发展, 推动生产、流通、消费模式深刻变革,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

  二是面向“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要坚持产业为民,发挥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优势, 牢牢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对接全球高水平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和做法,缩短负面清单长度,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促进外贸优进优出,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竞争力,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持续举办进口博览会,搭建与世界深化开放合作的新平台,不断增强全球技术和产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完善走出去服务保障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促进国际技术和产能合作,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国际化布局,支持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三是加快“三大变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适应阶段变化, 调整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从原来主要考核经济增长速度、规模等数量指标转向考核全要素生产率、税收贡献、就业、利润等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要系统推进先进制造、垄断行业、流通等领域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数字信息、高端研发、商务服务等高生产率行业,以高生产率行业替代低生产率行业, 实现整个国民经济行业效率提升。要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和要素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激发土地、金融等要素活力,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要深入推动流通革命,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互联网+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品牌,打通流通“中阻梗”,切实提高流通效率。通过质量变革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形成“中国品牌”,获取更大的市场规模和附加值,推动我国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通过效率变革强化设计和新产品研发,着力培育自主品牌和打造营销网络,推动我国产业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动力变革着力将产业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和创新驱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

  四是促进“四个协同”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要改革现有科技体系,真正释放科研人员活力, 提高企业科研决策话语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金介用深度合作、军民融合、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着力攻克一批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关乎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继续开放创新,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引进国际领先企业,获得知识与技术的溢出。要加快现代金融要素培育。支持现代金融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互动的产业生态圈,发挥现代金融的资本媒介功能、跨期风险配置、财富管理、并购重组和高效支付服务等功能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分散科技创新和创业风险,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要加大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厚植创新沃土, 重点加强企业家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中高端技能人才等“三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吸引和培育一大批有经验和影响力的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投身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和产业发展协同。同时,通过重塑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不合理的金融体制和教育体制,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不合理障碍,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要素效率,增强人力资本提升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形成实体经济与高端要素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第6篇: 大学生职业规划3000字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主题是论述改革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第一,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第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找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途径;第三,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从1978年十一届三种全会开始,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革顶住了苏东剧变所带来的冲击,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初步改变了中国的穷困面貌,使社会主义理念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回顾过去三十年的历史,更加坚定我们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信心。

  一, 改革开放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回顾历史,中国社会主义中最大的问题,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用实践去丰富、发展理论,而是用理论来剪裁现实。因而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我们的实践越来越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

  粉碎“_”后,中国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过去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反思后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横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了出来,为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最大的收获,是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对这个事关大局的问题,邓小平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以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示了方向,使社会主义的实践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 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伟大探索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摆在全党面前的首要课题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设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就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发展,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更进一步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社会制度没有关系,从根本上解除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束缚。因而党的十四大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找到了突破口。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近10%的奇迹,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人均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实践释放了经济活力,因而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后提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因此,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他提出坚定不移地搞对外开放,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政策。在他的推动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开放,特别是本世纪初加入WTO使中国经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潮流,对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改革开放,完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探索,引导中国经济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三, 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我们在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时,不难认识到,除了经济上没能建立起有效的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外,最大的败笔就是发生了““””。这场浩劫充分暴露了我们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首先是人治重于法治。以党代法、以言代法是酿成十年内乱的主要原因。

  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存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问题,他指出:“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作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首先是法制问题,即领导制度中缺乏规范,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不是办事有根据而是随心所欲。因此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这场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加强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使这场制度创新的变革更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向未来·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杭政办函〔2020〕11号)(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明确要求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促进大学生创业进行积极部署的大背景下,结合杭州市实际情况制定,于2020年3月27日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4月14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国各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蓬勃兴起。西安、南京、武汉等地都不断加大招引大学生的政策力度。实施第五轮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是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城,成为全球大学生创业创新网络重要一极的重要载体。杭州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2008以年来滚动实施四轮大创三年行动计划,着力破解大学生创业“四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无服务)”难题,将大创“四有四无”转变为“八有”(有激情、有梦想、有创意、有技术、有资金、有场地、有经验、有服务),打造创新创业沃土,助力杭州创业活跃度居全国第三。涌现出每日互动、艺福堂茶业等一批大创企业典型。杭州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是推动我市大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抓手。

行动计划分行动目标、主要举措、保障机制主要三个部分。行动目标中核心目标是三年引进100万大学生,主要举措是实施百万大学生杭聚工程、双创项目支持工程、双创人才培育工程、双创平台提升工程、双创服务优化工程等5大工程24条举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突出政策整合集成。围绕大学生初次创业“四无”难题,统筹大学生创业、创新和就业,整合提升我市3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比如:将大学生见习和实训政策进行整合,将见习训练的对象面向全国大学生;将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和租房补贴、高层次青年领军人才和大学生工匠培养、众创空间创新平台等政策整合到行动计划中。

二是突出大学生创新。在提升已有大学生创业政策基础上,通过加大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专项人才引育、设立青年人才专项、打造大学生创业工匠、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资助等多种方式,助力大学生创新。

三是突出发挥市场作用。在提供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基础上,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比如,加强创业导师库建设,发挥社会专业创业人士帮扶、指导作用;评选10项社会组织主办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品牌活动;发挥大学生创业促进会、大学生创业联盟、创业陪跑基金会等社会力量作用,合力服务大学生创业创新。

四是突出打造双创精品活动。将双创活动作为营造氛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确定每年6月13日(2019全国双创周开幕日)作为大学生“双创日”,举办大学生旅游节,发放杭州市文化旅游卡,举办系列双创活动,优化完善赛会活动,大力支持举办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力培育创业创新文化,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热情,引导大学生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本轮三年行动计划取消了扶优资助项目,整合了大学生企业实训和见习训练项目,新增垂直培育示范基地认定、大学生创业创新品牌活动评选等3个项目。

为全面客观地评估《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效果,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浙江工商大学第三方评估课题组接受委托后,实施了如下评估工作:

一是制定评估方案。评估组制定《关于开展规范性文件实施后评估的初步方案》,并组建了评估课题组,按照客观公正、注重实效、公众参与的评估原则开展评估工作。

二是进行调查研究。评估组充分吸纳了主管部门、基层代表等的意见建议,就《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分析,充分听取和收集了各方意见和建议。

三是撰写评估报告。评估组科学分析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结论,提出公正的评估意见。

评估依据与评估标准

此次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工作是依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201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情况第三方评估实施办法(试行)》(浙政办发[2018]96号)、《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2020年)、《杭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办法》(杭法联办〔2021〕2号)等规定从合法性、合理性、协调性、完善性、规范性、绩效性等维度进行的综合全面的评估。评估工作采用了检索政策文件、抽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多种方法进行。

评估标准包括执行效果和实施效果、合法性、合理性、操作性等维度,对该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

一、文件执行情况和实施成效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全球大学生招引

杭州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强市和区、县(市)两级联动,通过发放应届高学历人才生活补贴,成立长三角人才云市场,举办海外招才引智活动、长三角高层次人才招聘大会、“双一流”高校校园招聘会、大学生创新创业加油站等多层次、系列化招才活动,吸引海内外大学生来杭创业创新。2020年杭州市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同比增长106%,杭州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第一。

《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杭州的人才吸引力。以2020年的数据来看,通过举办多层次、系列化的招才活动打造独具韵味的杭州名片,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英才来到杭州创业就业,实现了海内外大学生招引数量与质量的双赢。在人才招引的结构上,以服务杭州产业特色为要点,为建设数字之城注入了充足的人才动力。

(二)提供专项补贴支持

1.落实生活补贴政策。对来杭工作的全球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含毕业5年内的回国留学人员、外国人才)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其中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等西部区、县(市)工作满3年后,再给予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政策于2019年8月22日起实施,截至2020年底,已累计拨付18.7万人,累计拨付补贴25.9亿元。

2.落实租房补贴政策。根据《关于服务保障“抓防控促发展”落实“人才生态37条”的补充意见》(市委办发〔2020〕4号)要求,对在杭州市无房且未享受公共租赁住房、人才租赁房等住房优惠政策,市、区县(市) 各单位新引进的应届全日制本科( 含) 以上大学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亲清在线”平台上线大学生租房补贴申请发放系统,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让人才“少跑路”,并且通过“亲清在线”平台的大数据支持,基本实现“秒到账”,其中有大学生反馈从申请到拿到补贴仅仅只需要两分钟,极大的提升了大学生的政策获得感。截止2021年2月5日,杭州市新引进应届大学生租房补贴已累计兑付85616万元,惠及大学生85616人。

3.加大经营场地房租补贴。2019、2020年,全市各区已经发文并全额拨付大创企业房租补贴1756.5万元。2020年,入驻杭州市创业陪跑空间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共有44家(次)申请享受房租补贴,补贴金额共202.18万元。

《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杭州的人才凝聚力。通过落实生活补贴、租房补贴、经营场地房租补贴,为毕业生来到杭州创新创业扫除了早期障碍。从兑付金额、惠及人数等多角度考量,该政策对吸引大学生留在杭州、服务杭州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与高校创业指导合作

建立与重点高校的战略合作,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向长三角区域重点高校延伸,通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宣传杭州创业创新政策,联合开展大学生招引、见习训练等活动。对新建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给予每站15万元的一次性建站补贴,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其持续开展活动。不断探索与长三角重点高校的合作机制,20年以来,和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分别在上海和杭州举办一次空中双选会,与黄山学院举办秋季就业双选会。

从实施成果来看,以高校为媒介所进行的创业指导合作,不仅有利于探索就业创业信息互通新模式,还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创业咨询、指导等一站式服务。下一步可考虑拓宽合作领域,对标杭州产业特点,在理工类尤其是计算机等新兴科技学科领域加强创业就业指导合作。

(四)设立青年人才专项

支持鼓励大学生申报国家和省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给予相应配套资助。在市全球引才“521”计划、市“万人计划”、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人才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专项。其中,对入选市全球引才“521”计划的青年人才给予每人50万元安家补助,对入选市“万人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给予每人50万元特殊支持,对入选市领军型青年创新创业团队的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新一轮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第五批人才遴选工作自2020年9月启动,共收到有效报名材料451份,经过形式审查通过354人,其中青年人才111人。经市委人才办领导批准,遴选评审将于2021年3月举行。

《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杭州聚拢了一批高精尖人才。高素质人才的保有可以更好地促进了城市的良性发展,财政补助有利于加速人才引进,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人才与城市的融合。因此,在进一步推动青年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应推动青年人才尽快实现与企业的对接,让青年人才走上核心岗位,为杭州建设添砖加瓦。

(五)加大创业项目资助

1.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团队)在杭创业创新项目。2020年经评审确定资助在杭创新创业项目24个,资助“创客天下”大赛获奖项目8个,资助市“521”计划创业类人才项目7个,对3个获国家有关留学人员创业资助项目进行配套,共计资助留学人员在杭创新创业项目42个,资助金额为1988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支出1097.5万元。资助项目中属于信息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我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项目比例为87.5%。

2.大学生创业项目无偿资助。2019年全市销售额达百万以上的备案大学生创业企业共1248家,创销售额逾160.25亿元,纳税逾3.44亿元,其中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19家。在大学生创业创新带动下,2020年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杭州达46.3万人。2020年全市共资助3批561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无偿资助,资助金额5193万元。

《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量创业项目实现落地,重点体现在信息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建造等我市重点发展领域,结出了丰厚的成果。应继续加大对创业项目的资助力度,基于杭州的产业特点适度倾斜。对该类企业应做好跟踪调研工作,可考虑在税收、财政补贴等领域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

(六)开展创业创新金融支持

1.创业担保贷款。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者,可申请最高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2020年向在校生和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1笔,金额7853万;向这两类人群贴息168笔,金额355.77万。

2.应届毕业生贷款。来杭工作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可申请最高 30 万元、为期 3 年的基准利率贷款。2020年累计签约5249笔,放款7.6亿。

3.大学生创业“风险池”基金项目。该项目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有122家次企业成功申请“风险池”基金,授信7180万元,111家次已放贷6594万元,每年累计695万元,目前还贷情况良好,无一笔不良贷款。

4.做大做强“创业陪跑基金”等民间投资基金。鼓励创业成功者反哺社会,帮助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茁壮成长。市创业陪跑基金规模200万元,截止2020年底,累计已向50个项目发放创业扶持金共13.81万元,累计服务创业者25773人次,深度孵化创业项目52个,促成投融资金额5000万元,2020年底被市民政局认定为4A级社会组织。

《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热情,为毕业生提供了“第一桶金”。从数据来看,贷款基金投放惠及范围广,收益人数多,民间资本参与热情高,有效激发了杭州的“双创”氛围。

(七)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资助

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者在杭注册的企业获得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的,每件资助7000元,获得国内非职务发明专利授权的,每件资助2500元;补助经费4776万。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获得美国、日本和欧洲发明专利授权的,每件最高资助2万元;补助经费954万。在“市长杯”高价值知识产权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得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的单位或个人,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5万元和2万元资助。奖金190万元(已涵盖大学生创业对象)

《三年行动计划》中对于知识产权的激励政策符合我国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的背景。因此,可考虑在知识产权领域继续加大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探索知识产权大赛多样化的举办模式。以政策为导向,以科技为力量,建创新之城。

(八)加大创业培训培育力度

1.鼓励大学生来杭见习。深入开展我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工作。给予见习学员生活补贴、见习训练基地训练费补贴等相应补助。将大学生企业实训纳入大学生见习训练,优化见习训练基地认定程序,完善见习训练工作机制,鼓励和吸引全国大学生来杭见习就业。2020年,杭州市见习训练工作认定见习基地115家,参加见习训练大学生达7894名,拨付见习训练补贴3981.11万元。

2.实施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加大对大学生杰出创业人才的培育力度,每年选拔20名培育对象,给予每人50万元培育扶持资金(40万元为资助资金,10万元为进行境外高端参访和培训的资金)。该项目为延续项目,每年选拔20名培育对象,目前已累计选拔160名培育对象,2019年销售额逾70亿元,纳税1.38亿元。其中,13家企业上市或被上市公司收购。

3.办好大学生创业学院。联合浙江大学等高校办好杭州大学生创业学院,针对不同阶段创业大学生,开设创业雏鹰班、强鹰班、精英班,开展体系化、梯度化培训。组织实施“双营计划”,依托在杭高校和杭州大学生创业学院,举办杭州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对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举办大学生创业实践营,对经大学生创业训练营选拔的创业大学生,通过与创业导师结对,进行“一对一”创业实践辅导。杭州大学生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共分层次开设9个班次,举办创业讲座(论坛、活动)6次,培育各类大学生创业者及创业工作者850余人次。

4.大力培养大学生工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目前杭州市尚未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020年12月底,根据省厅开展社会培训评价组织遴选工作要求,杭州市遴选了39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已经上报省鉴定中心。待省里统一公布后即可对社会开展认定。在校大学生可向备案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申请报名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5.深化推进“师友计划”。健全创业导师机制,拓宽创业导师聘任范围,建立全市统一的大学生创业导师库。2020年选聘创业导师690名,已动态聘任近1000名创业导师。创业导师每结对1名大学生或1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辅导的,可享受2000元的综合性补贴;指导大学生或大学生创业团队新办企业在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领取营业证照且稳定经营12个月以上的,可享受8000元绩效性补贴。创业导师参加就业创业主题宣讲、咨询、赛事评审等专项服务活动,可享受每人每次1000元的补贴。2020年专项服务活动补贴初审受理259人次;综合性补贴初审受理58人次;绩效性补贴初审受理6人次。

《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土壤。应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创业者的培训力度,激发创业学院、创业导师培养青年创业者的正向作用,加快大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建设工作。

(九)提升创业大赛品牌效应

1.办好“创客天下·杭向未来”杭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2020“创客天下·杭向未来”杭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于11月8日进行了总决赛,当前共对接资助“创客天下”大赛获奖项目8个,资金后续拨付。

2.办好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面向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含港澳台地区高校)和海外高校在校大学生及毕业五年内(毕业时间为2016年1月1日以后)大学毕业生征集创业项目,共有全国内地31个省市、港澳台地区及海外461所高校的3743个项目报名参赛,实现参赛高校数量、项目数量、项目质量三增长。

从实施成果来看,创新创业大赛吸纳了大量创业项目来杭,为青年大学生搭建了理想的展示平台。这对于弘扬杭州“双创”文化,营造创业创新氛围,服务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加强园区和平台建设

1.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2020年引进53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新设35家博士后工作站,开展530项左右课题、项目研究,获得省部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资助149项左右。

2.加强大创园、留创园建设。对集聚30家以上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可认定为市级大学生创业园。经认定的市级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给予每家100万元的一次性建园资助;每两年对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进行考核,按考核优秀、良好、合格3个等次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资助。2021年对2019、2020年大学生创业园情况进行考核,目前已委托第三方机构着手推进考核前期工作。

3.加强众创空间建设。通过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有效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人才、技术、资本”深度融合的良好创业生态,实现“创意--项目--企业”的孵化体系,扶持一批高质量的科技型初创企业。目前众创空间累计181家,其中省级144家、国家级68家、专业化9家、国际化8家;孵化器累计213家,其中省级家107家、国家级41家。

从实施成果来看,博士后科研工作建设成效显著。创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应进一步加强对高质量的科技型初创企业的调研工作,在人才、技术、资本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城。

(十一)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1.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一件事”联办。在全国率先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联办,将涉及人社、公安、住保房管、医保、公积金、市民卡等8部门1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高频事项,实现全流程在联办窗口“最多跑一次”或在网上“跑零次”,有效破解申报碎片化、“跑多次”、“跑多地”等难题,高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杭州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联办入选省人社系统十大改革创新案例、杭州市改革创新最佳案例,并在国家人社部行风建设调度会上作经验交流。

2.强化数据统计工作。充分运用大数据共享手段,强化大学生创业数据统计工作。已建立创业数据统计机制,每月开展大学生创业数据统计。

3.举办大学生“双创日”活动。将每年的6月13日设立为大学生“双创日”。2020年 6月13日举办了首届杭州大学生双创日开幕式,这也是全国首个大学生“双创日”。表彰了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之星”,启动了第七届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长三角人才云市场暨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还开展了百家机构服务双创、百所高校助力双创、百师结对创业陪跑等活动,更好地吸引和集聚全球大学生来杭创业创新、成就梦想。

4.举办了杭州大学生旅游节。杭州文化旅游卡(市民版)累计销量82598张,其中杭州“青荷码”青年人才领取数量为35016张。杭州市文广旅游局向青年人才发放旅游文化年卡,作为杭州欢迎大学生的第一份见面礼,精准助力大学生了解杭州、留在杭州、爱上杭州,更助力人才码服务“一码归集”,为杭州人才招引工作出资出力。本卡辐射9大区县,包括18个区县景点全年无限次游览,附加加价购优惠购票权益、精品商户优惠折扣消费权益。

《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推进了公共服务便捷化。公共服务简化优化不仅方便了大学生创业者,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双创日”、大学生旅游节的举办,对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大学生交流展示平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制定主体权限、是否违反上位法规定、与同位阶规范性文件的关系、制定程序、权利与义务的设定五个维度考量,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得到了切实保障:

(一)该规范性文件由杭州市委人才办牵头,由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研究拟定,在2020年3月27日的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审议通过,同年4月14日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印发,属于在主体权限范围内制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该规范性文件在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调研、征集大学生创业者、大学生创业园,以及区、县(市)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对于其中存在分歧的意见,进行了充分的协调沟通。

(三)法律、法规、规章和上位阶文件都可以是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依据。制定依据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规范性文件一般不再作重复规定。该规范性文件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同位阶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在内容上不存在重复规定、相互矛盾的情况。

(四)该规范性文件的内容符合上位法律依据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对上位法、上位阶文件的引用、表述准确,不存在冲突。引用的上位法律依据与规范性文件的内容直接联系、密切相关。

(五)该规范性文件在内容上以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作为依据,不存在违法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规定。文件所陈述的政策优惠、经费补贴等规定充分体现了提高效率、授惠于民等有利于管理相对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政策导向。

《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表明,主管部门的权利与责任基本相当。主管部门给予创业创新青年人才以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体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精神和要求。行政措施较为得当、合理、公平、公正。《三年行动计划》内容和实行情况充分公开,在政府网站显目位置发布,并通过主流媒体如浙江日报、百度、搜狐等渠道进行宣传。从课题组走访相关企业与个人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公众知晓度和参与度较高。

为抓好这个政策的落实,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2021年3月31日,市人力社保局会同市财政局出台了《杭向未来·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实施细则》(杭人社发〔2021〕32号)。

该规范性文件及其实施细则的颁布与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杭州的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凝聚力,为广大青年人才和普通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相关政策支持不盲目,针对性强,着力破解大学生创业“四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无服务)”难题,将大创“四有四无”转变为“八有”(有激情、有梦想、有创意、有技术、有资金、有场地、有经验、有服务)。从相关企业和个人反馈的意见来看,文件所表述的内容清晰明确,管理措施高效、便民,配套制度健全、完备,申请流程较为便捷。

(四)评估结果运用建议

从总体上看,《三年行动计划》制定程序合法,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实施效果来看,成效显著,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文件制定预期目的。《三年行动计划》为杭州市进一步营造“双创”氛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导向,因此,我们建议应继续大力推进该规范性文件的贯彻与落实,同时可以在配套制度、文件落实的具体行动方面等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对此我们结合在文件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完善对策。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受疫情影响,加上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工作仍面临新挑战,具体如下。

一是当前经济形势呼唤更大力度的扶持力度。受疫情影响对外市场并未完全开放,广大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相关部门应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完善建议措施包括通过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补贴初创企业房租、为经营困难的初创企业办理延期纳税、补贴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研发成本等方式减轻中小微进一步企业负担。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措施包括进一步增加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融资便捷性、优化融资担保服务、加强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对因受疫情影响经营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

是数字化改革对材料的精简和审核提出新要求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在人力资源公共服务领域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各地区的人力资源数据信息较为独立,跨地区办理相关业务较为不便;二是个人申请所需提供的材料较多,办理流程还可精简;三是政府主动服务个人或企业的积极性尚显不足。根据以上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出以下完善建议措施:第一,可着力建设个人提供资料更少、分析比对更精准、经办效率更高的人力资源数据仓。一方面,通过存量人才基础数据梳理、引才活动信息收集等方式,将散落在各部门和区、县(市)的历史数据整理归集另一方面,打通教育、民政、公安等部门28个数据接口,实时比对学历、婚姻、户籍等信息。第二,上线“一键办”功能,符合条件的人才申请信息自动流转到政策兑现系统,多部门在系统上办理后续手续;第三,智能兑现,开发安家补贴、租赁补贴和人才公寓入住等人才安居“一件事”场景。探索政策找人模式,实现事项申请资料可通过部门共享数据获取主动兑现。

是细则出来以后,在政策过渡期,新老政策的配套衔接需要加强。完善建议措施包括:按照新出台的实施细则,确保各项政策制度落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要不断完善政策举措,进一步推动我市大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根据调研访谈以及结合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可以进一步落实文件的实施

1.百万大学生杭聚行动。落实好《杭向未来·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杭聚行动,加大大学生一次性生活补贴、创业项目资助、见习训练等政策支持,力争3年集聚100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杭就业创业。2021年拟资助大创项目300个以上、新建大创企业2000家、带动就业1万人以上,力争新增1家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力争全年接收高校毕业生30万人。

2.亚运创客竞跑行动。借助2022年亚运会重大活动载体,发挥我市创业园区、创新平台、风投机构、知名企业、产业渠道等创新创业资源优势,开展集学习、融资、推广、社交、经济等为一体的“亚运创客运动会”,促进海内外优秀创客、项目与我市产业、平台对接合作、落地发展。

3.长三角大学生双创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大学生双创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长三角大学生双创发展联盟、长三角大学生双创云服务平台,共享双创资源。

4.大学生双创导师赋能行动。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学院,会同创业陪跑基金会、市民卡公司在钱塘新区试点开展大学生创业导师智慧服务平台,研究制定创业导师绩效评价标准,加强大学生创业导师培训培养,建立全市统一、分层分类管理的创业导师库。

5.大学生科技创新引领行动。突出创新导向,把科技创新作为大学生双创核心战略抓好抓实。强化创新政策支持,加大对发展潜力好的大学生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各类大创园优先招引科技创新强的大创企业。

6.大学生双创基地提升行动。探索建立大学生双创孵化基地联盟,委托第三方机构,加大大学生创业园绩效评估,提升双创平台服务功能,支持高校双创示范基地打造并在线开放一批双创教育优质课程,加强创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

7.大学生双创标准化打造行动。会同市大学生双创研究院、创业陪跑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依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资源优势,加强与国标委等部门对接联系,研究制定国内首个大学生双创标准,力争将十年来杭州大学生创业项目资助、创业导师绩效评价、公共服务等做法形成国家标准,发挥杭州首批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省、全国大学生双创输出杭州经验、提供杭州方案。

8.大学生双创高端智库助力行动。以杭州大学生双创发展研究院为核心,建立杭州大学生双创专家智库,整合政府、高校、市场等多方资源,借助智库力量重点开展大学生双创政策研究、标准化研究、教育课程体系、重大课题研究,持续提升杭州大学生双创层次,打造全国大学生双创智库。

9.大学生双创大脑建设行动。建立健全大学生就创数据库,促进数据库与大学生双创“一件事”、大学生“青荷码”等资源共享,利用数字技术归集双创服务、政策服务、生活服务、缤纷活动、全科服务等服务,强化数据统计分析运用。

10.大学生双创生态优化行动。高水平办好6.13杭州大学生双创日活动,评选大学生创业之星,编辑《杭州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杭州大学生创业蓝皮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生态。目前正在向各区、县(市)征集大创日项目,拟定活动方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下哪项不是连续创业者的优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