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弈鬻的意思是什么?

知之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 

默而【zhì】之,学而不人不倦。

【译】勤勉而又喜欢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学:敏,勤勉。好,喜好。

默而【zhì】之:识,记住。

也(同“智”,智慧)

学而不(同“餍”,满足)

词类活用:下问(以……为耻)

余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心既到矣,眼口不到

【译】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说的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这里(这里指的是书本),那么眼睛就不会看得很仔细,心、眼既然不专注统一,却只是随意诵读,那么绝对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不会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紧急。心既然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漫浪诵读:漫浪,随意。

心到最:急,迫切、紧急。

眼口不到:岂,难道。乎,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译】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那么(自己)绝对不甘心为下等(人);有见识就知道学问是没有止境的,不敢因为一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就绝对没有干不成的事。这三个(即指“有志、有识、有恒”)缺一不可。

盖士人读书:盖,句首发语词,不译。士人,读书人。

第三要有:恒,恒心。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断,绝对、一定。

不敢一得自足:以,因为。

如河伯观海: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井蛙之窥天”同。

古今异义: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下等、劣等)

楚人【yù】盾与矛之曰:“吾盾之坚,物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称赞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对事物没有不能刺破的。”有的人说:“(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了。不可以刺穿的盾和没有什么不能刺穿的矛(即“能刺破所有东西的矛”),不可能(在)同一个世界站立(即“不可能共同存在”)。

【yù】盾与矛:鬻,卖。

之曰:誉,称赞、赞美。

也:莫,没有什么。陷,刺破。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定语后置句:楚人有鬻【yù】盾与矛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梁国杨子九岁,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此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夫子家禽。”

【译】梁国杨氏的儿子九岁,十分聪明。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家,于是就唤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来给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随着声音回答(即“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孔君平其父:诣,拜访。

呼儿出:乃,于是、就。

设果:设,摆放、摆设。设果,摆放水果,可以引申为端来水果。

孔指以曰:示,给……看。

应声答曰:应,相应、随着。应声,随着声音。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通假字:(同“慧”,聪明)

判断句:君家果/未闻孔雀夫子家禽

【题解】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鼓,弹。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太山,锺子期曰:“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志在高山(即“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弹得真好呀,高峻的样子,就像大山一样(即“像大山一样高峻”)。”不一会儿,(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呀,就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太山:志,心志、情志。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鼓琴:善,好。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
巍巍乎若太山:巍巍,高大的样子。乎,形容词词尾。若,像。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汤汤【shāng】乎若流水: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词类活用:伯牙弦(使……破/断,即“摔破”“折断”)
主谓倒装:善哉乎鼓琴——鼓琴善哉乎
【题解】作者为宋代的苏轼。全文短小精悍,暗讽当政者不尊重现实而胡乱变法改制的错误行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shǔ】。有戴嵩《牛》一,尤所爱,轴,常以自随。
【译】蜀中有个姓杜的隐士,喜爱书画,珍藏的宝贝用百来计算。有一卷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喜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把(它)随着自己(即“经常把它带在身边”)。
蜀中有杜处士: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所宝【shǔ】:以,用。数,计算。
有戴嵩《牛》一:轴,卷轴。
词类活用:锦轴(名词作动词,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一日【pù】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牛斗,力在角,尾【chù】入两间,今乃掉尾而斗,矣。”处士笑而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
【译】一天晒书画,有一个牧童看到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的是斗牛,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条腿中间(即“尾巴夹在两条腿中间”),现在却摇着尾巴而斗,画错了。”隐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问种田的奴仆,织布应当问织布的婢女。”(这)是不可改变的。
一日【pù】书画:曝,晒。
拊掌大笑:拊掌,拍手。
【chù】入两间:搐,抽缩。股,大腿。
乃掉尾而斗:乃,却。掉,摆动,摇。
词类活用:处士笑而之(意动用法,认为……对的)
【题解】本文选自《列子》,题目为后人所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出时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此不远者小而近者大?”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小儿笑曰:“乎?”
【译】一天,孔子向东游览,看见两个孩子在争论,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这不是因为远的小而近的大(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时(感觉)很寒冷,到了那正午却像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不是因为近的热而远的凉(即“距离近感觉热,距离远感觉凉”)吗?”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您有很多智慧呢?”
见两小儿辩斗:辩斗,辩论、争论。
出时人近:以,认为。始,开始。去,距、距离。
日中则如盘盂:及,到、到了。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此不远者小而近者大:为,因为。乎,句末语气词。
日初出沧沧凉凉:沧沧凉凉,寒冷。
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乎:孰,谁。汝,你。
通假字:汝多乎(“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题解】本文选自《孟子》,题目为后人所加。弈,下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使弈秋诲二人弈,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zhuó】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是其智弗若?曰:非也。
【译】弈秋是全国的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鸿鹄将要飞到,想要拉开弓箭射下它。虽然与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那个人好。因为是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弈,下棋。秋,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全部、整个。通国,全国。
一人专心致志:其,其中。
鸿鹄将至:鸿鹄,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而射之:援,引、拉。缴,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虽与俱学: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弗若之矣:弗若,不如。
是其智弗若:为,因为。
通假字:为是其智弗若(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判断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

精选文言文小故事,品味人生大道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译文〕承宫,琅琊姑幕人,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这本经书。

承宫的特点是好学上进,吃苦耐劳。

勤奋能使不能人有所作为。

学习要有毅力方可成大业。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同“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4、刻舟求剑 / 楚人涉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译文〕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先秦 ·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

这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们,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11、曾子杀彘 / 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现象)。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相矛盾》注释:

  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弗,不。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小儿辩日》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