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润的产品有哪些,做什么比较赚钱?

猪肉、鸡肉这些百姓餐桌上常见食材,在农贸市场上的价格变化,时刻牵动着养殖企业的价格神经。
继玉米期货之后,豆粕、鸡蛋期货身影出现,玉米链条品种的完善,让饲料、养殖行业不再无助地跟随不完全透明的部分现货价格涨跌而生产经营,而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实现锁定原材料成本及产品销售利润、降低原材料或产品的库存成本和风险。
“传统经营过程中,种植、饲料、养殖是一个完整产业链条,饲料、养殖企业会根据鸡肉、猪肉价格变化来调节开工率和养殖量,饲料企业等加工需求又会给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价格带来直接影响。
“就今年市场而言,我们调查发现,在中秋消费旺季,月饼加工企业受反腐环境影响开工率较去年减少了三成。”他表示,一些学校和单位食堂的相关蛋品、肉品消费量也通常伴随价格走高出现减少。这些表现在价格上,就是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较多,价格波动较大。“影响最大是禽流感事件,禽流感会直接造成消费恐慌,禽肉价格最先受到冲击,蛋品也会受到影响。”
价格波动快、波幅大已经成为这些有关民生的产品近年来价格运行特征,其背后主要是由于饲料、养殖企业增减产的灵活度较大,同时市场消费具有很大弹性,加之禽流感等不确定风险因素也不时突袭。
1—3月玉米价格分别位于2913元/吨、2325元/吨、2333元/吨,产区鸡蛋价格分别为3.89元/斤、3.51元/斤、3.65元/斤。一家每月产蛋1800余吨,约消耗玉米2100吨,豆粕900吨的蛋鸡养殖企业三个月的月度利润分别为73.39万元、-56.47万元、-10.35万元。
短短三个月时间内,这家企业经历了从大幅盈利到深度亏损,再亏损好转的跌宕过程。
对此,黄劲文表示,企业在采购、养殖、加工、销售环节传统的避险套路中存在许多矛盾,无法完全覆盖各环节面临的市场风险。
而他则通过利用期货市场制定的购销策略,以期现结合的方式为上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现了保值增值,利润由70万元左右增加到500万元水平。
具体步骤是,按照企业所需玉米、豆粕量提前锁定两个月的饲料需求量,然后在玉米、豆粕相对低价时在期货市场建立部分虚拟库存,相当于用较低的资金成本和零存储成本增加库容,之后在期货市场以对应销售时间的合约进行价格锁定,仓量以两个月的鸡蛋销量为准。
由于消费需求增长缓慢,2014年中国饲料畜牧业正经历着历史上较为艰难的时期。相关企业经营策略亟须调整。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面对芯片荒,苹果公司是保利润还是保份额,答案不言而喻

虽然苹果公司提交了一份成绩亮眼的季度财报,销售额和利润率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不过,对于未来的市场发展,苹果公司也发出预警,那就是受到芯片荒的影响,苹果公司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那就是开始优先生产那些利润率高的产品,至于一些普通的iPhone产品会受到限制,因为芯片的满足还不足以让苹果公司肆无忌惮地任意生产全系列的iPhone产品。那么,未来是不是像iPhone 12 mini之类的产品的出货量会更加缩减。

众所周知,在下一代iPhone系列中,苹果是计划继续推出iPhone 13 mini系列产品的,如果芯片荒得不到解决,那么iPhone 13 mini是不是可以如期推出也要打一个问号了。可以看出,库克还是更在意公司的收益率和利润率,对于市场份额不会可以强求。这样即使有芯片荒的影响,但因为保持着高利润产品的出货量,那么对于苹果公司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获取更高的利润一直是苹果公司的追逐目标。

可以预计的是,在新一代的iPhone产品中,iPhone 13 Pro、iPhone 13 Pro Max是最需要提供保障的,苹果公司无疑会给予这些型号足够的芯片供给,以满足利润率的需求。今年9月份之后,预计新一代iPhone 13系列产品中,高端产品的供货量会有所保障,而普通型的iPhone13或许在产能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苹果在公布最新季度财报时也表示,芯片短缺主要对该公司的iPad和Mac产品的生产造成了影响,但是从本季度开始,短缺将开始影响其最重要的iPhone业务。对此,库克表示,将“尽一切努力来缓解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情况”。此外,由于大中华区的特殊价值和意义,苹果公司或许也会优先保障这个区域的供货量。

库克曾表示,从Android转投iPhone阵营的用户数,有两位数的增长。大中华区对业绩的贡献依旧强大,为苹果带去 148 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 58%。除了大卖的iPhone,今年4-6月间,苹果在中国卖出去的Mac和iPad,有2/3 是新用户买走的。在Apple Watch上,这个比例达到了85%。可见大中华区的贡献力是非常大的。华为倒下,吃饱苹果,这不仅仅是一个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获得的回报和高利润。

多家外媒在报道时,也特别指出了“苹果最强劲的销售增长来自中国”。库克表示,中国用户对iPhone 12机型的反响非常强烈,有很多新用户开始购买苹果产品。而这都是因为华为受到打压之后的用户迁徙,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产品,只能被动的买苹果iPhone了,这对于一直主打中国市场的vivo、小米等厂商而言,无不是莫大的讽刺。

据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Analytics分析,iPhone二季度在中国区表现亮眼。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iPhone在国内实现同比双位数的正增长。在消费者端,市场有未被满足的原华为高端手机用户的换机需求。在竞争端,华为的退出和P系列的推迟发布也减少4000元以上价格段的竞争局势。iPhone也借618等活动给出比较优惠的促销。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iPhone在中国区的靓丽表现。

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良好主要有几方面的因素促成:一是华为的倒下,基本把中高端市场都让苹果iPhone抢走了。二是中国手机军团,以小米、vivo为代表的厂商只抢到了部分低端市场的份额,在中高端市场难有靓丽表现,令人遗憾。三是苹果公司巧妙地利用了中国电商市场的脉络,及时做出了部分让利优惠活动,间接地刺激了用户的购买欲望。四是支持5G应用是新一代iPhone得以在中国市场受到追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五是在其他的终端市场,诸如iPad、Mac、Apple Watch等市场,苹果没有竞争对手,基本是笑傲群雄。中国手机厂商如果还不能有一家可以媲美华为的厂商脱颖而出的话,那么未来的中高端市场基本还是苹果一枝独秀。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索尼对于手机业务的坚持,使其从未离开过大众的视野,却也不曾走进消费者的生活。

近日,索尼发布了旗下Xperia新一代机型——Xperia 1 IV,凭借着4K分辨率的屏幕、14mm-375mm无缝连续光学变焦镜头等诸多“独家”技术的加持,在手机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截至发稿,从SONY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的预约数据来看,索尼Xperia 1 IV 手机一周的预约人数仅为17450人。可见,这代索尼旗舰手机依然无法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从早些年间手机业务的大幅亏损,到2020年索尼手机业务实现扭亏为盈,手机也不再是“尾大不掉”的累赘,索尼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而面对如今的“叫好不叫座”,索尼又是否采取破局之法?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说到索尼手机的发展历程, 可以追溯到功能机时代,2001年索尼与爱立信各出50%股份合资成立的索尼爱立信,而“索爱手机”曾经是那一时代下,出货量位列全球前五的手机厂商。

而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全面到来,索尼与爱立信的话语权之争,一度让索爱手机发展停滞,错失了智能机发展的天时,被后来的HTC等企业超越。2011年,索尼以10.5亿欧元收购爱立信的股份,并在2012年更名为“索尼手机”。

随后索尼Xperia Z系列诞生,凭借着同期少有的IP57级别的防尘防水功能,以及媲美当时主流手机的轻薄设计,体现了索尼在工业设计上的实力,成为了手机市场上独树一帜的存在,也成为了索尼最后的辉煌。

然而,好景不长,彼时恰逢小米等中国互联网手机品牌密集出现,在“更高的性价比+更丰富的本地化服务”的组合拳的作用下,叠加谷歌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的大背景,缺乏全套谷歌服务的加持下,海外的手机品牌在国内市场开始受到挤压。

数据显示,2012年,索尼移动仅在国内占有3.5%的市场份额,2013年仅为2%。而在2014年10月,索尼对移动业务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包括宣布移动部门的员工总数裁减15%,“索尼退出中国手机市场”的消息也因此传遍了网络。虽然索尼方面辟谣称并未退出中国市场,但也明确表示不再开发和出售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手机,这也加速了索尼市场在中国市场的衰落。

事实上,面向全球市场,错失了智能手机天时的索尼,市场占有率也岌岌可危。IDC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索尼手机全球市场占有率为0.167%,这也是目前能够找到的迄今最近的市场数据,随后索尼品牌便消失在了“Others”阵营之中。

2019年6月18日,索尼正式宣布,董事长平井一夫正式从索尼退休,隅修三将出任索尼董事会主席。董事会变更后,索尼CEO吉田宪一郎曾遭遇投资人施压,要求放弃持续亏损的手机业务,但最终因手机部门对于发展5G相关创新研究的关键地位,最终并没有放弃。

投资人的压力,索尼也不得不因此改变市场策略,先是把影像产品事业部、家庭影音事业部和移动产品事业部,合并为消费电子和解决方案事业部(现更名为娱乐、技术及服务业务事业部),通过合并精简业务线的方式保留手机业务。

在产品上,索尼手机选择放弃市场份额,转而追求更高利润率的方式来保证盈利,专注于以部分创作者为对象的6000元以上高端产品,其销售市场锁定为欧洲、日本和部分亚洲国家,并减少了促销活动成本。最终2020财年索尼手机业务实现了277亿日元(约合14.54亿人民币)的运营利润。

高端化策略虽然让索尼手机成功盈利,代价却是销量的大幅缩水,官方财报显示,索尼2020财年共出货手机290万部,低于2019年的320万部。

如今,索尼手机只能退守自家“大本营”,日本ICT市场调查咨询机构MM总研(MM Research Institute)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3374.4万部,其中苹果iPhone高达1681.5万部,以49.8%市场占率,超越第二至第五名之和。而索尼以250.7万部的销量,7.4%的市占率位列第四。

而为了让手机业务重新回到增长轨道,2021年10月,索尼手机面向中国市场,宣布与魅族合作,聚焦于Flyme的应用程序适配和对Xperia系列手机本地化体验的补充。然而从市场反应来看,将自身的软件能力完全开放给第三方,并不能形成索尼手机自身的竞争壁垒,对于手机在中国市场销量增长仍是杯水车薪。

之所以索尼不愿放弃手机业务,很大原因在于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关联产业之广,使其具备了新技术试验田的重要功能,同时也为自家的影像传感器业务“打样”。

财报显示,2021财年索尼影像及传感解决方案业务全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至10764亿日元(565.11亿元人民币)。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索尼在影像传感器业务营收和盈利双双增长,但其增长原因主要是因为索尼开始探索汽车影像传感器业务,以摆脱对于手机传感器业务的依赖。

2020年,随着手机影像传感器全面进入高像素时代,在高像素市场转型相对缓慢的索尼,在友商相继推出高像素传感器的竞争态势下,市场占有率发生震荡。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报告显示,2019年,手机CMOS市场占比50.1%,2020年,随着疫情所导致的全球供应链紧张,索尼在手机CMOS的领导地位开始被撼动,市场占比下降至46%;2021年,索尼的市场地位再次下滑至45%,与第二、三名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虽然从手机影像传感器的营收规模上,索尼仍然稳坐市场头把交椅,但业内人士认为,三星的6400万像素模组和1.08亿像素模组相当受手机厂商欢迎。同时,三星也在努力地消化每一份订单,其中包括一些索尼看不上的订单,使得三星的市占率有所上升。

而另一方面,索尼手机高端化的策略,也让其传感器的技术展示偏离了主流。从去年发布的Xperia PRO-I上,以及刚刚发布的Xperia 1 IV上,均搭载了搭载了可变光学变焦技术,索尼官方称之为“微单手机”,希望通过探索细分市场,实现销量的增长

而在影像方面,虽然索尼有意打造“手机中的微单”,但实际成像效果方面却表现平平。根据先期拿到Xperia 1 IV的油管相机评测达人Tony & Chelsea Northrup评测显示,所谓的连续光学变焦功能,并没能在成像效果上相比目前拥有混合变焦能力的旗舰机型更具优势。

虽然“计算摄影”时代,手机成像是由硬件性能与软件算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索尼连续光学变焦镜组,但差强人意效果,还是会降低下游企业的采购意愿。与此同时,更为复杂的镜组还带来了更高成本、以及更大的内部空间占用,进一步削减了其他企业使用的意图。

可见,虽然以手机为代表移动生态之于索尼不再是“尾大不掉”的累赘,但随着索尼在海外市场的逐渐败退,放弃市场保利润的做法,让产品定义正在远离主流市场需求,对于市场趋势预测的准确性也在降低。

速途网认为,索尼对于手机业务的坚持未必是徒劳的,然而如今索尼手机上的独家技术已不再能持续引领手机行业发展,在话语权丧失的背景之下,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将越来越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什么东西最好卖利润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