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话城区口音中派有几个声调?

“为了让灵魂前进,所有的一切都该让路。”——高更

这个时代我们有相对充足的资源

不断膨胀的信息和日益强大的计算能力

但我们生命的基本需求没有改变

我们喜欢看日出,喜欢呼吸林间的风

喜欢和爱人偎依,喜欢听故事,喜欢团聚的温暖……

人的心理结构的永恒性以及经典的传承性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一者,格律非小事,不然,何以古仁人君子孜孜以求,不肯逾其矩?实则音韵关乎感情,关乎内涵。古人云:言而不文,则行之不远。又云:用字贵响。近学朗诵,方知汉字中有些发音能自然有铿锵感,如后鼻音特别能引人注意。何况乎平上去入四声,此四声亦各具情调,不过今人多不识耳。便如此,也需知,一篇文章写得好,不仅是表达透彻,往往也是读来朗朗上口,如朱自清之春。而诗歌更重于音律者,特因诗歌之起源即与音乐不分,何况每一诗体演变,无不与当时音乐相关。由此可知,格律非小事也。

二者,实则非独诗歌,文体百千种,各有其限制。散文亦形散而神不散,笔法自有要求;赋则铺采摛文,用语多对仗;更勿言其他文体。既用此体,即知此体之规则,方得体尽其用。不惟如此,绘画音乐亦各有体。乃至人类之生活,亦活在种种限制中。惟在此限制中能优游自如,方显其美。

三者,格律诗固成于沈、宋,然能流传千年而未衰,而观其他诗体,后世鲜有应者。如骚体,亦独步一时,然汉后鲜有人。何哉?以其深合于汉语之内在美。本来,汉语之音律、结构之美,自其出现即有,然而如何安排使其展现,则费尽古人心思。易经起汉语言即有对偶现象,实则此为汉语特有现象之一。如英语便不能对偶,以其不能一字一音也。固英语虽有相似结构句子,犹不能称之为对偶。沈约等人探索音律,然后人多不用其体,以其弊病太多,不合于创作。惟格律诗体,于粘对之间,两字一音步之摇滚间,中间两联之对仗间,自显汉语之美,且言简意赅,便于创作。惟其格式过于固定,故后人有长短句补之。然亦不能撼其地位。今人从格律而学古诗,是入正道也,于学其他诗或文体,自然多有裨益。

四者,所谓古体诗,亦非不讲究,乃是多有失传,后人不知而已。如诗经、乐府,皆有配乐,如何能不有格律要求?再如骚体,有人总结兮之前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对为正体,否则为拗。再则写古体,一般要有古调浑然之意,并非说押宽韵不讲平仄者即是古体。何况古体中也有多体,要求各不相同,如柏梁体,就要求句句押韵。

五者,格律诗之前甚至之后亦有人对音律多有探索,有些是知音律而不按格律体,如崔颢之黄鹤楼。另有折腰体等,亦是古人之探索。然而知音律而不按格律套路,与不知音律而妄言当放松者,此自有不同,明者自见耳。况吾辈初学,才力、天分本不及人,宜先从传承入手,有得之后,再从容求变,亦不可乱变也。此余之见也,与诸君共勉。

诗若苍颜老者,词犹美艳少妇。

思考:古体诗和格律诗的区别在哪?

旧体诗词如何适应新时代?

三、汉语语音流变及入派三声

齐梁沈约:四声八病、永明体

对汉语语音历史的研究传统称为“音韵学”,有悠久的历史。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分为 4个时期: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对各时期的起讫时代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后相差并不很大。每个时期都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个时期内自然还有不同阶段的变化,各时期的方言分歧情况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时期的语音,一般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音资料作为各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然后旁及其他材料。

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

语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汉语有一些方言到目前还保留着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点。例如,广州话完整地保存3套塞音韵尾【-p】、【-t】、【-k】和鼻音韵尾【-m】,苏州话系统地保存浊音声母【b-】、【d-】、【g-】、【扷-】、【z-】等。至于入声独立作为声调,不但长江以南大部分方言仍然如此,从黄河下游中原地区直至西北地区也有不少方言仍旧有入声,保存了近古以前汉语声调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格律诗平仄规律——以七绝正体为例

音步的概念——两个字为一音步

二四六只有两种形式:平仄平、仄平仄

一三五不论的问题:要避免诗病:孤平、三平三仄尾

信息时代的一剂清凉之药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是人类一切文本的母本。

自然之物总是能跟我们的心灵相应,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诗歌都描述自然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原因。“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昨夜西风凋碧树”,自有惆怅之感;“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自有悲壮之情;“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自有乡野之趣……秋思之祖,把几个景物连缀,自有秋思;不独景物如此,《贺新郎·赋琵琶》一词,将琵琶有关的故事连缀,自成兴怀之叹,烟灭之慨。万事万物,自有灵共通。而生命,需要这种性灵的艺术。

文艺方面,我的观点是自然主义。即一切文艺的目的是趋于自然,或者说天道。文以载道,是也。我的文字是使我更合于自然,而不是远离自然。在这趋于自然的过程中。文艺只是工具,只是载体。它不能高于自然。然而它应当按照自然赋予它的一切规律和能力来创造,创造出高于生活又合乎自然的作品。

享受自己是个存在的存在,在自然面前,我们更多的是接受者,而非改造者。

夫学须静也,夫才须学也。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厚德方能载物

人无文而不灵。文字是人类创造的沟通符号,但她反过来创造了人类。今年关于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一些热潮滔滔而来,人机的互动未来会带给我们在组织管理上的许多新模式,这是我所期待的。但是,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人不同于机器的,就是这一颗诗心,这一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情怀,这些是我觉得我们人所珍贵的东西,而在诗词中得之。最后,让我们回归生活,记住王国维的那句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与宇宙洪荒同样永恒的,是人间烟火。

七、其他周边活动(飞花令、古诗词诵读等)

附录:红叶竹马诗词二十二首

作者简介:红叶竹马,左手编程,右手诗歌,跨界诗歌爱好者。鹭岛情深,今居榕城。观天地深,怜草木悠,煮字疗饥,醉心古典,随缘来去。工科生一枚,文艺误打误撞,竟成莫逆。曾参与几次同城读书会,已然元老。乙未,遇青梅,遂名竹马,携手浪迹天涯,共尝人间烟火。偶值福建“正谊杯”古诗文大赛,获榜眼一枚,金奖一枚,并因之参与东方卫视“诗书中华”,归来,更读经典,不求甚解,偶于三坊七巷欣会文艺先贤,红尘奇才。

画堂春·乡间见百香果藤蔓有感

一枝万蔓百香葱,三千世界其中。死生开谢总相同,缘起如风。

亿劫不辞共渡,夕阳双雁从容。纵然天地有时终,情爱难空。

旧诗重拾,致敬百年书院--正谊书院。

正当年少悟诗词,幸得恩师破滞疑。

谊贯四方垂梦翼,道通六艺展冰姿。

书如故友常相会,笔似山妻更不离。

院壁长呵存浩气,吟声朗朗胜鸣丝。

仗剑曾经沧海月,春来随燕共还家。

梦翻往事吹萍絮,笔写流年著雨花。

一曲相思搔鬓发,几声笑语醉红霞。

枯灯长对心如镜,多少弦歌付盏茶。

铁马金戈嗟不作,村居昨夜又新凉。

残春听雨涤尘垢,永日消书入梦乡。

长觉寸心通古士,翻看尺璧碎枯肠。

桃源花谢谁人拾,虚掷年华两鬓霜。

花落人间几度凉,翩翩飞笔傍萤窗,漫追彩蝶入残阳。

马啸西风歌渐远,星垂故国梦犹香,诗书消夜一如常。

城里天然惟觉稀。芳踪无觅至园扉。人头尽处水泥围。

故国流年催白发,青春雨汗湿新衣。相思长伴手中机。

往事如星梦里摇。观花逐蝶乐箪瓢,盼亲归早又终朝。

功业何曾追逝水,天真自可洗尘嚣。滔滔依旧赤心昭。

鹭岛晨光迤逦开,梦中香屑伴风来。

芙蓉夜雨茶轻诉,海韵萤窗心久徊。

仗剑云帆千里去,传情山水一书回。

凤凰羽火青春骨,何日重归抚碧苔。

微信传书把梦温。别来谁复念君频。冰封花语寂无痕。

曾伴萤窗曾伴夜,莫忘少志莫忘真。尊前往事落纷纷。

半卷流年葬落红。沧桑一醉笑东风。闲翻旧作流新泪,漫品长篇味曲衷。

诗未老,梦今浓。遥思宝黛步从容。月光不改窗前影,千古情魂染碧丛。

归去来兮鬓易斑。孤单身世梦中酸。流年淡淡冰姿女,永世依依彩凤鸾。

恩似海,柳如烟。尘嚣礼教又何烦。时光未解销魂念,一落情深终共还。

红尘一梦微尘里,况复今宵为梦痴。

楼上帘招楼上月,梦中人诵梦中诗。

雅心常得古今趣,匠造还开天地姿。

集会羹香回味久,翩翩生活是吾师。

一见即能定此生。江滨月朗影倾城。浪翻笑语彩灯耀,光逐双人香草盈。

红尘路,洒然行,诗书携手品梅青。千番风雨同尝味,万卷流年更觉馨。

男儿到死心犹绝,只手擎天烈。宇穹俯仰几人抟,回首暮云千里梦如鞭。

世间苦难熬金石,无改精诚质。一声魔笛震群英,岁月流波常伴有情鸣。

题注:能让人哭的电影,正是好电影。一句“我想活”,几多况味!贫穷不是病,是让我们分享爱的眼泪。

生命谁曾留得住。残家庭、满伤痕。病床流浪几多魂,苦熬无处诉,默默泪中呻。

医药价肥天下瘦。慈悲心、最难闻。抱来薪火暂相温。五年牢易度,愿得众生存。

七月流萤载风露,人潮闲步与君侬。

夕光收尽愁千古,巷陌翻开影万重。

快意易随烟火散,雅情漫结蜜葡浓。

乐相共看双星度,携手花间醉梦踪。

浣溪沙·时光静好为君留

剪去相思心上秋,几多往事向东流。时光静好为君留。

共读诗书情暖阁,漫听风雨梦盈楼。开怀深处只凝眸。

落花无意又新年,暮暮朝朝总是翩。

共话诗词兴常至,相亲草木梦犹怜。

凝眸不觉三生久,携手曾开万卷妍。

天马行空成往事,人间烟火几多缘。

破阵子·酬黄彧赠来思集

新书初启,尤喜翰墨、装帧,一卷在手,游历山川古迹,观人事代谢,感慨尘缘之美,风雨江山之外,确有万不得已者在。更感于现代工业喧嚣、信息逐浪之际,有你我几人,偏好雅意,虽未抵古人,然魂梦同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此。

不管滔滔逐浪,愿弹冉冉如初。窈窕山川千里路,风雨人间一纸书。悠悠鸿影孤。

纵览古今起落,漫游宇宙穹庐。舞阵缤纷催百代,心事飘零温一壶。月明抚万殊。

仗剑云帆由此出,天涯游子念归时。

初初离别岂谙苦,久久团圆方悔迟。

炉暖心田温往事,风吹鬓雪怅新枝。

情知岁月万千转,不及君前一展眉。

青春何忍别妻儿,况是书香泽世时。

石为补天身岂顾,心求填海梦常思。

流年携友醉公益,永夜寻真畅史诗。

芳迹励吾人奋进,不驰空想不移痴。

草木萋萋春气馨,青山寂寂掩功名。

荒芜往岁来时路,逝去人间昨夜情。

语切长祈闻答应,香消但愿触心声。

生生之日当怀死,万事回眸风月清。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苏州话很神奇,也很可爱,同时还充满了无数谜团。哪怕是多少年的老苏州也不敢打包票自己对吴语了如指掌。不信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关于苏州话的秘密大家到底了解多少。

明朝创立之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按说南京通用的语言应该是淮扬话“啊要辣油”,但实际上明朝近三百年间都城里一直通用的是苏州话!

翻阅历史资料,明万历时南京土著学者顾起元记载的部分文字,说是南京方言里形容人长得瘦长叫做“苗条”,好看呢叫做“标致”,形容一个人苛刻、难搞叫做“疙瘩”……这些显然有苏州方言的痕迹。

当时还流行许多苏州腔调的谚语,比如说‘闲时勿烧香,忙时抱佛脚’;“热灶一把,冷灶一把’;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子亲眷’等等。

那么为什么明代的首都南京会出现明显的苏州话痕迹呢?

其间重要的原因至少有两条:

一来苏州话柔糯、雅致,说起来有派头,很时髦;二来朱元璋认为京城乃首善之区,居民必须是全国最好的,所以前后多次将数十万上等阶层的苏州人强行迁入南京,自然苏州话也就一路带了过去。

当年连上海都没来过的周杰伦御用词人方文山在歌曲《上海一九四三》里写到“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可见吴语的软糯是多么著名了。

那么吴方言的代表苏州话究竟为什么这么软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语言,有人说水土使然。也有人说不见得,山温水软的地方不只有苏州,但人家说话都不如苏州这般软,原因在人身上,在发音方法上。

比如苏州话声调的类型就很特别,很多字的发音是曲折的,不像普通话里就是单一的一声。

“照、瘦、冻”(去声)这几个字的声调用苏州话念起来就是“照、瘦、冻”,很明显你能感受到先降后升的曲折,听起来自然比直降调的发音“软”。

多字组合时声调变化就更多了,苏州人念起来抑扬顿挫,就好像诗朗诵一样。

比如“好人”“九胜巷”,都是先降后升,这些组合还有吐字轻重的分别,一般是前一个字重,后一个字轻,节奏感明显,也强化了“软”的音乐感。

在表达方式上,苏州人也习惯“婉转”,就连吵架也很斯文,“奈阿要讨骂啊?”、“阿要请奈吃记耳光?”这种客气的吵架方式真是世间罕见。

多少苏州话只会说不会写?

苏州话,平时大家都会用到,也说的很利索,就是偏偏不会写。

Fiao(覅),意思是不要。读起来是把“弗要”两个字连读;qiu(恘),形容人性格恶劣,不正经;yang(炀),形容火烧得很旺;on(齆),鼻子塞住的意思,普通话里读weng;kang(囥),苏州话里把东西藏起来,就叫做“囥”;m(渳),小口品,一般用在喝酒的时候;yang(烊),融化的意思。

苏州话里还有一些词,经过一番寻根溯源,你会发现还大有来头。

“来三”,是苏州人常用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行,可以。

这“来三”一语,也有个出典。传说,在明朝某个时期,朝廷腐败,官场黑暗。有一年科举考试,考官做了规定,凡进入考场后,每人需缴白银三百两,否则退出考场。有个考生进入考场,坐在“来”字三号,监考官走到考生身边,戏谑地说:

“你坐在来字三号,正巧啊,来三百两吧。”考生急忙付出白银三百两,发榜之日,果然高中。此后形成惯例,凡举行考试,考生进场后先付考费白银三百两。之后缩成了“来三”两个字,成为一句隐语,意思是来三百两白银。

苏州话里还有一个问题也很奇怪,没有“喝”这个词,什么都叫吃,固体的东西叫吃,吃饭、吃面包、吃肉,液体的东西也叫吃,吃茶、吃粥、吃汤,连气体都叫吃,吃西北风,吃香烟,真是很稀奇。

这些苏州话的秘密你都了解了吗?你还知道苏州话里有哪些神奇的事吗?欢迎给我们留言交流。

《现代苏州》杂志2016年11月上旬刊,《苏州话里的谜团》,作者陶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本简单的苏州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