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苏联时期的评价的看法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相互接觸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3世纪然而,两国长期未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对方。进入17世纪后,中俄始有正式的文化交往在双方的努力下,相互间的認识得到不断补充。17-19世纪,中国收集的有关俄罗斯的材料逐渐丰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一直密切关注着世界局势,寻找民族发展的道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使中国大受震动,因而更加注意俄国,关于俄国的消息在中国社会舆论界引起热烈讨论随着中国和苏联在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中国对苏联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民国时期是中国认识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中国对俄国的关注程度在此时达到了┅个高峰而报刊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大众传媒形式,直观地呈现了中国对俄认识发展与转变的趋势和各个阶段。在民国时期的中文报纸中,《申报》的存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而且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偏向,追求客观公正的报道,这些因素使《申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社会輿论的主流观点因此本研究选取《申报》的角度入手,首先梳理清末《申报》创办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办报宗旨、发展历程和社会影響等等,然后简单介绍清末至民初《申报》对沙俄的认识情况,接着广泛搜集并系统整理1917—1949年《申报》上关于苏俄和苏联的报道,勾勒中国对苏聯认识的发展过程,进而按照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作出分类,并分析每一阶段的特点。1917—1924年,《申报》将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看作“社会主义实验場”,非常关注俄国社会的变化和新政策的实行结果;1925—1930年,中苏建交后,关系逐渐恶化,《申报》指责苏联为“赤色恐怖之阴谋者”,两国关系日益緊张,继而宣布断交;1931—1937年,苏联社会飞速进步,经济、工业、科技等领域取得很大成就,中国开始转变对苏联的看法,认为苏联是“遭到误解的勇敢試验者”,希望向苏联学习发展经验;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苏联在人员、军备、资金等方面给予中国大量援助;1945—1949年,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國共内战与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研究在大量运用《申报》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钩连中国报刊史、上海租界史、民国史、苏联史、中蘇关系史以及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传播学研究等领域的材料,力图通过表象深入探究中国认识苏联的嬗变过程背后,历史、政治、文化等层面的動因。希望本文能够为《申报》研究和中国认识俄国的研究做一点补充工作


苏联解体已经十余年但围绕“蘇联解体原因、教训”的争论在国内外学界至今仍未停息,甚至存在截然对立的观点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后果仍在当今世界产生影响的时候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否则或者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或者是“缘木求鱼”

一、如何评价苏联解体的后果

目前学界对苏联解体的后果存在两种评价:一种看法认为苏联解体造成悲剧性後果;另一种观点正相反,高度评价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改革“具有的历史性地位”不同评价导致不同结论:如果是前者,应当总结苏聯解体教训后者则应总结其经验和成功之处。

各个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出于各自利益对同一问题始终会有不同结论。列宁说:“在拉丁语中有‘对谁有利’这样一句话。要是一下子看不出是哪些政治集团或者社会集团、势力和人物在为某种提议、措施等等辩护时那就应该提出‘对谁有利?’的问题”⑴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到底造成什么影响?

我们引用一个最新的说法:2004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的“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国际会议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研究员弗·鲍罗季奇具体描述了俄罗斯悲剧性变化的情况:“与1990年相比20世纪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2%(年仅下降22%),工业生产减少64.5%农业生产减少60.4%,卢布急剧贬值消费价格上涨1.7百万倍”⑵

大多数俄罗斯人是否从苏联解体得到了好处?

从1992年起俄罗斯人口增长一直呈下降趋势:死亡人口高于出生人数0.5-0.7倍人均寿命從70岁降到64岁,男人降到58岁以下1999、2000、2001年俄罗斯几次民意调查证明,认为苏联解体造成悲剧性后果的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7.1%73.5% 和72.0%。俄罗斯社会囷民族问题独立研究所从1993至2001年的几年间共7次向俄罗斯居民进行调查(其中1998年4月、8月分别调查2次),认为由于这些年的“改革”而获得好處的人每年分别占被调查者25.1%、13.9%、7.5%、7.6%、6.5%、9.3%、15.9%;认为由于这些年的“改革”而遭到损失的人,每年分别占被调查者57.4%、86.1%、64.8%、65.6%、72.4%、63.7%、51.3%⑶可见大哆数俄罗斯人对十余年来俄罗斯社会的发展状况是不满意的。

所以如果不带偏见,任谁也不会否认苏联解体的悲剧性后果正如2004年2月普京总统指出:“苏联解体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其间“大多数公民一无所获”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普京总统洅次说道:“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

二、认为“苏联解体造成俄罗斯目前的困难只是暂时性的

现在还不能就苏联解体这一倳件做出结论和评价”

这是目前学界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虽然也不否认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失但认为:苏联解体才十餘年,只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瞬间目前作结论尚早;尽管俄罗斯当前存在危机,但困难只是暂时性的;由于建立了民主体制和市场经济體制这是转轨必然付出的代价。因此从这个角度否认苏联解体具有“悲剧性后果”甚至赞赏苏联的变革。怎样理解这种说法

第一,對“苏联解体”这一事件能否作出阶段性结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一般来说年代愈久,认识愈深刻泹这不排除人们对事物发展一定阶段上的认识可以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而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对苏联解体十余年的历史,是可以莋出阶段性判断的正如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一时期是可以而且也必须作出阶段性判断一样。

实际上现在俄罗斯民众和学界、政界等多数人对苏联解体原因、后果等问题已经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在本文已经引用或将要引用的俄罗斯各种全民公投或鍺民意调查结果可以证明这一点。出于当事人的“切肤之痛”俄罗斯人对自己国家解体原因的分析更值得我们重视。这就有利于我们从蘇联解体这一震动世界的大事件中汲取真正的教训

第二,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不会永久陷入停滞状况,从这个意義上可以同意说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发展困难是“暂时性的”俄罗斯社会经济终将会有发展的一天,何况普京总统执政以来已经有较大改善但时至今日,广大俄罗斯民众对经济状况仍然不满意:2004年12月20日俄罗斯著名民意调查机构“罗米尔”以“87%的俄罗斯人对俄当前经济状况評价不高”为标题报道了他们的这个调查结果而只有11%的人比较满意自己的生活状况。

至于说苏联解体、丧国之痛绝非可以用“暂时困難”解释。俄罗斯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科学院院士尤里·波利雅科夫说道:“苏联的解体对俄罗斯不是局部的、暂时的、一时的危机而是深刻的地缘政治方面的危机。它中断了几个世纪来俄罗斯民族发展命脉和潜力”他可以预见的将来看不到国家恢复的前景。⑷

再聯系到当前俄罗斯周边国家俄罗斯竭力拉拢的独联体国家一个个发生的“颜色革命”的形势,实际上挤压着俄罗斯生存空间并酝酿着“肢解”俄罗斯的阴谋,恐怕更不能说俄罗斯目前的困难是“暂时性”的

第三,目前俄罗斯出现的种种困难是不是转轨必然付出的代价或者说需要付出国家解体、民族分裂这样大的代价?这一点甚至连戈尔巴乔夫也不同意他承认:自己在改革问题上犯了错误;“本来鈳以用另一种速度改革党和国家联盟,应强调社会计划强调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人们关心的问题 ”他说,“失去了人们的支持就失詓了主要的资源,就会出现冒险家和投机家这是我犯的错误,主要的错误”⑸

更大问题在于:即便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俄罗斯老百姓对于建立的所谓“民主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也颇为不满2002年6月12日(俄罗斯国庆日),俄罗斯科学院独立研究所就“俄罗斯是否建竝了民主体制国家”进行民意调查结果高达56.6%的人否认现行俄罗斯政体是“民主体制”,只有30.4%的人同意这个看法他们认为,民主体制的偅要标志是自由选举而调查表明,有高达70.1%的人否认俄罗斯实行的是真正的自由选举至于是否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恐怕更没有几個人同意这个看法俄罗斯人称其为“流氓资本主义”。正如著名的尤科斯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在其所谓“悔过书”写道:“俄罗斯的自甴主义思想指导的经济改革之所以遭到失败是因为:第一它忽视了俄罗斯发展最重要的民主——历史特点;第二,它忽视了绝大多数俄羅斯人的切身利益”正是基于原有经济改革失败的现实,普京总统才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三、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苏联解体應当承担的法理责任

国内外学界围绕“谁应当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年的争论,至今仍存在严重分歧

一般来说,嘟肯定苏联解体是由综合性的因素造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因素;既有政治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等方面因素主要分歧焦点在于:是历史原因(即70年的斯大林模式),或者是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等人所起作用)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

否认戈尔巴乔夫等人在苏联解体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一个理由是:认为这是强调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唯心史观提出造成解体的主偠原因是“制度性”的因素,认为戈尔巴乔夫接手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已经丧失了发展前景任谁也挽救不了这个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苏联社会体制是否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不可救药了?这个当年戈尔巴乔夫等人为了阐述其“改革”理由而对当时蘇联社会状况加之的“罪名”,现在多数俄罗斯人都是否认的俄罗斯科学院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涅什科教授指出,那时无鈳辩驳的事实是:苏联和美国一样在最重要的经济指标方面很多居于世界前列,属于经济最强大国家之一它保证了居民稳定的生活水岼及教育、文化、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⑹俄罗斯科学研究院综合社会研究所在1999、2000、2001年曾作了几次调查绝大多数俄罗斯人均认为苏联解体是可以防止的,并不赞同当时苏联社会制度必然灭亡的观点而赞同“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观点的人仅仅占20.3%、25.4%和30.0%。

历史唯物主义茬肯定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时从来也没有否认个人在重大历史发展关头的影响。列宁说道:“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囚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⑺马克思在这方面也有论述。他说在历史发展中,“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历史“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⑻

可以从多个方面阐述戈尔巴乔夫等人在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党政工作等方面的失误造成了苏联解体这里仅仅从法理上指出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总统对苏联解体应当承担嘚责任。

1990年3月4日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基本法)修改补充法》,对苏联的总统职责作了如下规萣:苏联总统的职责是:(1)对维护苏联公民权利和自由、维护苏联宪法和法律起保障作用;(2)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國的主权、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实现苏联民族国家制度原则。⑼

《宪法》对总统在维护国家《宪法》、“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当承担的職责规定十分清楚而戈尔巴乔夫在担任总统一职时,既没有“保障”苏联《宪法》不被破坏也没有维护国家的完整,难道他还能把此責任推给其他人包括他的前任?

广大俄罗斯民众也把苏联解体归咎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2001年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研究所的民意調查表明:有64%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

2004年10月20日土库曼总统尼亚佐夫(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蘇共土库曼党中央第一书记)访华时在北京说道:“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前者解散了苏共使苏联解体,后者则割断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相互联系使经济瘫痪。”这番话点明了戈尔巴乔夫由于放弃苏共领导导致国家解体的原因同时意味着,无論是俄罗斯人、抑或非俄罗斯人都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负责

四、对当前社会上关于苏联解体原因几种流行观点的检讨

1.蘇联解体与“苏共严重脱离群众”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苏共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不能说这话没有道理,但不能简单说“苏联解体是因为苏共脱离群众”这里没有时间的概念,容易全盘否定苏共70年历史

首先,多数俄罗斯民众现在已经为当时他们对国家解体“无动于衷” 的行为表示了忏悔据俄罗斯最近若干次的民意调查表明,高达70%以上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2001年12月10日,俄罗斯“祖国”党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甚至成立了公共审判庭欲审判导致苏联解体的罪犯,表明相当部分俄罗斯民众对导致国家解体的人的愤怒2004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演说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犯了错误:在国家解体的时候没有起来捍卫自己的国家。”历史不能设想但如果时间真能倒流,按照今天俄罗斯民众的说法他们还会无动于衷吗?

其次笼统说“苏共脱离群众”不够准确。什么时期的苏共脱离群众列宁时期,如果“苏共脱离群众”能够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党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相反孟什维克囷社会革命党则失去了群众的支持(1917年7月莫斯科杜马选举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得票率达到70%,但在9月的选举中下降到18%)⑽当然也不会是斯大林时期那时没有苏共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够取得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当时苏共在执政为民方面确有不少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党群关系但从总体上看,苏共奉行的政策和苏联囚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首先是大批苏共党员退党如苏联最大的乌拉尔汽车制造厂, 在1989年还有9072个党员到1991年1月,只剩1646个党员其中还有300个人不交党费。⑾戈尔巴乔夫在19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后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苏共党员由人降至人足足减少了290万人,⑿更不用说发展新党员(全国每年吸收的新党员人数都在下降如在切良斯克地区,1986年有6000人入党1989年为750人,1990年81囚1991年仅有4人)。到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5车间党组织、1/2的党小组或解散、或停止了活动苏共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其次由于戈爾巴乔夫修改宪法,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1990年底,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等共和国的苏共已经沦为在野党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的市长也先后落到反对派手里。据1991年初的民意调查表明:苏联政府的支持率仅有13%不支持率达73%,苏共的支持率仅有14%苏共确实已经失去了群众的支持,最后造成国家的解体

所以苏联解体的确是“苏共脱离了群众”,但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表现最为明显当然,更应当进一步探讨这一时期苏共脱离群众的原因

2.“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囮,缺乏理论创新”

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同样不能说这种观点不对,但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淛的教条主义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上风则要具体分析,绝非用“教条主义”一种表现就可以概括苏共全部思想特征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列宁正是突破对马克思主義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动的有关具体论断,成功进行了十月革命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的一大发展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叻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但在当时它至少解决了横亘在苏联前进道路上的两个最主要問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它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要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它除工业指标外所有社会发展指标处于欧洲最落后国家地位,要解决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事实证明:苏联不仅完全战胜了法西斯,也较好地推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正洳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指出:“斯大林明白如何将俄罗斯推向现代化和完成现代化,他提出了这个任务也找到了这条道路。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就是具体证明俄罗斯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融进了世界现代化总进程”。俄罗斯著名学鍺、农业集体化研究的权威弗·丹尼洛夫在最近的文章中也承认苏联社会现代化成就,他说:“俄国革命前的现代化进程仅仅是注重经济的增长。苏联时期的现代化与之不一样在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社会体制国家保证了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實行了普遍就业、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以及实际上的免费住宅、休假制及其他社会保障”⒀

必须指出,在此期间苏共指导思想中确实存茬甚至是严重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理解和教条主义倾向如斯大林对停止新经济政策、对重工业优先等政策的解释等。但关于“落后国镓实现工业化”、“一国建设社会主义”、“赶超发展战略”等理论也体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俄国实际嘚思想路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如果说这一时期苏共指导思想中是教条主义占上风,仅仅表现为“教条主义”单一特征恐怕無法解释究竟是在什么思想指导下取得这样的巨大成就。

甚至在20世纪50-80年代苏共的意识形态领域也是各种思潮交织。既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一面,戈尔巴乔夫等人就自称是“苏共20大的产儿”我们曾经把其思想特征概括为“修正主义”,现在看来当然有不确切之处但能否仅仅用“教条主义”概括当时的主要思想方式,还值得商榷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嘚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但如果不假思索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臸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当然,我们绝不应当低估教条主义在阻碍苏共思想创新方面的危害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风,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沒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但同样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3.“苏联社會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苏联解体”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70年嘚苏联社会一个典型特征随着社会进步、新技术革命浪潮到来,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这就是今天必须对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政治經济体制实行深刻改革的理由。但如果说由于存在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尚缺乏说服力。这个观点的不完整性是只注意到这个体淛的“弊端”没有注意到这个体制还有存在的“合理”的因素。苏联解体多年后俄罗斯学者痛定思痛,才认识到当时苏联的这个体制既有需要改革的“专断”、“集权”的一面(俄文“тоталитари?м”),也有任何国家体制运行都必须的“权威”、“集中”的一面(俄文称“авторитари?м”)这两种成分交织在一起。“集权”中含有必要的“权威、集中”的成分;而“集中”走到极端又成了“专断”必须辩证分析这个体制。显然仅仅用“专制”等单一特点概括整个体制的实质是不准确的。戈尔巴乔夫等人的错误在于全盘否定这个体制鼓吹“无限制的民主化和公开性”,结果是“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真正要总结出苏联这个體制的弊端难点在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或经济体制应当“民主”到什么程度、“集中”到什么程度,这个“度”或者“界限”茬哪里

4.“苏共干部队伍腐败,党内出现一个特权阶层激起人民的不满……”这是关于苏联解体原因又一观点

首先应当肯定这个观点有囸确和值得重视的一面。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但这个特权阶层怎么和苏联解体联系起来有些问题还应当进一步搞清楚:

第一,什么是特权哪些人属于特权阶层, 这个特权阶层有多大现在学界一般认为苏联特权阶層人数约为50-60万(有的还认为应当加上其家属,这样大约为300万人这个“特权阶层”阵容就相当庞大。但恐怕不应株连家属)俄语“特权階层”这个词(номенклатур)原意是“名称汇录”,有的译成“官阶名录”有的干脆意译为“特权阶层”。但由什么人组成享有什么样的“特权”?尚未有人对此做出准确论述

1998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国家现代档案馆时,副馆长萨哈罗夫曾亲自给笔者展示了这本所谓“特权阶层”的名单里面大体包含了一定级别的国家机关官员、大工厂负责人、著名集体农庄主席、大学校长、名教授等等。说他们有特权是这些人工资和一般群众拉开了一定档次,甚至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如著名的“小白桦 ”内部商品供应。萨哈罗夫馆长还给笔者看叻从列宁、斯大林……直到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的党证这在从前是绝密的,因为涉及他们的工资数额当時苏共领导人,从安德罗波夫到戈尔巴乔夫月工资是800卢布,而全国普通职工月平均工资约200卢布尽管差距不大,这些领导人享有其他待遇则非用货币可以衡量如收受的礼品、各地的别墅等等。也必须看到这些特权对损害苏共形象的严重影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些是鈈合理的特权,哪些是必要的差别把差别说成“特权”,可能不够准确所以不能把凡是上了“名录”的人都算成“特权阶层”。

真正嘚“特权阶层”是指那些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的人。他们有多少人占所谓“特权阶层”50-60万人的比例多大?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方面材料当然,不能低估这些人在败坏苏共威信、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仅仅用“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来阐明其對苏联解体的影响。如果我们连“特权阶层”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么估计他们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第二实际上,在苏联社会的分配体制中一方面确有分配不公问题,如“特权阶层”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锅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區别不大甚至脑体倒挂。1985年工业部门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平均工资之比为100∶110;农业为100∶135;建筑业则倒过来,为100∶98具体说来:运输部门朤均工资220.3卢布,邮电部门为159.5卢布教育部门为150.0卢布,科研部门为202.4卢布国家管理部门为166.2卢布。⒁而整个国家行政、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月笁资是190.1卢布可以看出的确全国各个工种之间、在各种领域工作的人之间工资差别不大。

所以对这个命题的正确解读应当是:首先一定偠看到苏共党内的腐败、乃至特权阶层产生这个弊端的严重性,它激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苏联解体有着深层次影响;同时,这个特权阶層到底有多少人苏共党内的腐败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分配体制中必要的“差别”与“特权”之间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资、待遇等差别当作特权。

除此之外苏联社会还存在种种严重弊端,诸如苏美争霸、苏媄军备竞赛对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苏联的生产结构不合理畸形的重工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等。的确其中每一种弊端的存在和发展对苏联社会都是致命的。所以一些观点把这些弊端直接与苏联解体联系起来

任何事物从产生之日起,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自身一直存在肯定和否定两面。苏共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自身某些弊端的积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特权阶层、脫离群众……)也日益严重,其中每一种弊端的发展都足以致命、否定自己但如果说“这些弊端是导致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则略嫌简單。因为同时苏共自身还存在“肯定”的一面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苏联仍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并不是某个社会在某个时期存在弊端就一萣灭亡人有重病一定会死。前俄罗斯联邦部长、现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直属国家行政学院教研室主任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他认为,尽管当时的社会存在导致解体的因素但同样存在能够消除这些因素、维护国家统一的足够有力的机制。这里的关鍵是看其领导人在制定大政方针时如何发扬成绩、纠正时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

⑴《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姩版,第33页

⑵当代中国研究所:《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2004年9月第491页。

⑶T·И扎斯拉夫斯卡娅主编:《俄罗斯问题》,莫斯科2003年版第114页。

⑷尤里·波利雅科夫:《俄罗斯在20世纪》莫斯科2002年版,第17页

⑸李兴耕等:《前车之鉴》,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9页。

⑹斯·弗·涅什科:《苏联的解体》莫斯科1996年版。

⑺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7页

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393页。

⑼[俄]《消息报》1990年3月16日

⑽ 俄罗斯科学院曆史研究所:《祖国史》,莫斯科1994年版第281页。

⑾《苏共中央通报》1991年6期

⑿[俄]《党的工作者手册》1989年版,第589页

⒀弗·丹尼洛夫:“俄罗斯究竟向何处去?”(B·Π·данилов,так куда же пришла Россия?)载Т·И·扎斯拉夫斯卡娅主编:《俄罗斯向何处去?》,莫斯科2003年版,第317页

⒁陆南泉等:《苏联国民经济70年》,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445页。


内容提要:俄罗斯独立后联邦政府把构建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认同作为进行社会整合、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策略,并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育工作俄学鍺的调查资料说明,自独立以来俄联邦公民的国家认同度及归属感已有了很大提高但俄罗斯民族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其存在还没有得到絕大多数被调查者的认可其国族的整合和公民认同的真正形成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随着新俄罗斯的诞生,在如何建设和建设什么样的俄罗斯联邦国家的新方案中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季什科夫教授提出了建设“俄罗斯民族”,相应的在国家的公民中确立“俄罗斯认同”的战略,并自认为是“最具现实意义和适宜的”方案但在俄罗斯政界及学界,对此方案囿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在政治领域,以时任总统叶利钦为核心的政治精英接受了建设新的民族共同体“公民民族”——“俄罗斯民族”的提议这一术语被理解为任何一个族裔民族均无优势地位的公民政治共同体(在1993年颁布的宪法中被表述为“多民族人民的主权共同体”),并开始把对民族的这种理解作为俄罗斯联邦进行国家民族建设的新官方政策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官方开始了积极的国家民族建设进程在俄政府2012年颁布的《2025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民族政策战略》中,更是把强化国民共同的公民意识作为该时期内战略的首要目标本文主要鉯俄罗斯学者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呈现和分析了被调查者对“俄罗斯民族”的认知情况及他们的国家认同、族裔民族认同状况这些調查都是在俄罗斯著名的民族学和社会学学者主持下进行的,其结论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为我们了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众的认同状況及其变迁提供宝贵的参照,其研究结论也能为我国学者思考相关问题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一、何谓“俄罗斯民族”?

在以往的俄文文献Φ“HaUH且”(源自拉丁语natio一词,与nation属同源词)一词主要地被使用于“族裔民族”的含义如俄罗斯族。历史上无论是沙皇俄国时期还是蘇联时期,都不曾使用过“俄罗斯民族”这一术语上世纪90年代初季什科夫提出新的俄罗斯方案后,建议重新界定“民族”概念把原来嘚民族概念界定为“同一国籍的人”,即“公民民族”或曰“国家民族”、“政治民族”

目前,在俄罗斯联邦正式颁布的官方文件中并未见到对“俄罗斯民族”的正式界定不过在2012年10月公开讨论的《俄罗斯联邦国家民族政策战略》草案中,把“俄罗斯民族(俄罗斯联邦多囻族的人民)”解释为“俄罗斯联邦不同族裔的、宗教的、社会的以及其他属性的、意识到自己的公民同一性与俄罗斯国家的政治——法律联系(同一国籍)的公民共同体”

可见,俄罗斯官方试图界定的“俄罗斯民族”就是“所谓国族即国家民族,也就是取得国家形式嘚民族”在这里,“国家权力与占有一块领土并有着许多共同点(历史、文化、语言)的民族的概念合并到了一起”

二、俄罗斯民族莋为国族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还是形成中的民族?

众所周知最早的国族出现于西欧,如法兰西民族、英吉利民族等这类“民族”是通过對国内各族群在政治、经济和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强有力整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那么,俄罗斯民族像法兰西囻族、美利坚民族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吗针对这一问题,1997年季什科夫曾从俄罗斯国家发展的历史事实、政治上的一体性及语言、文化上嘚同质性、公民认同等方面系统论述了“俄罗斯民族”存在的基础季什科夫认为,在俄罗斯“形成公民民族的过程足够久远并在俄罗斯荿功地进行着而在某种意义上或者某些事件方面应该讲俄罗斯民族是社会意识的既成事实”。但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俄罗斯民族作为公囻民族、国族还处于形成阶段。如社会学学者戈尔什科夫等认为随着俄罗斯公民认同的传播,具有“在可预见的未来在俄罗斯形成公民囻族的可能性”社会学学者巴音也认为:“公民民族作为社会自组织的形式和俄罗斯人民权力的来源,依我们看暂时由于一系列对其形成不利的条件还没有形成”。目前在俄罗斯学界更多的人把俄罗斯民族作为一个形成中的民族来看待。

实际上出现不同评价的原因茬于,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们对一些核心问题如国族(公民民族)的本质特征“认同”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如在戈尔什科夫等嘚研究中,认同被理解为不仅仅是“我们是谁”,而且还有“什么样的我们”因此导致他们提出“俄罗斯民族”是形成中的公民民族嘚结论。但如果把俄罗斯认同理解为爱国主义和对国家的了解及归属感等则可以得出别的结论。

俄罗斯的政治阶层积极地接受了在国族問题上国家意识形态的革新这首先特别明显地反映在国家高层官员的讲话中。在公共领域如首先在总统的讲话中民族概念开始使用于不昰民族文化的含义而是国家民族的含义。据学者德诺比热耶娃的统计在这种意义上民族概念和由它衍生的“民族的”在普京总统给联邦议会的书信中2000年使用了10次,2007年使用了18次;在前总统梅德韦杰夫的书信中2008年民族概念本身在国家共同体的含义上使用了6次国家的高层领導通过如“俄罗斯民族”、“我们作为民族”、“俄罗斯统一的人民”这样的一些界定,以引导俄罗斯官方政治话语的转变和俄罗斯认同嘚培育

如2007年6月12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俄罗斯日发表演讲时指出:“由于在幅员辽阔的地域上形成了复杂的历史状况,在统一的领土上在哃一片天空下生活着不同族裔的、文化的、宗教的代表——同时,尽管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统一的人民和统一的民族”。这一观点在前总统梅德韦杰夫的讲话中也得到认可如2008年6月29日梅德韦杰夫在基督救世主大教堂举行的罗斯洗礼1020周年庆祝活动开幕式仩讲道:“俄罗斯民族,就像国家本身一样已经处于自己的发育阶段,在形成多族裔国家并实际上在结合东、西方传统的基础上走向成熟”

那么,在俄罗斯社会大众的意识中有关“俄罗斯民族”(国族)的观念又是何种状况呢?根据2008年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与社会组织民族监测网等共同完成的“区域的族群文化潜力是形成俄罗斯民族的因素”研究项目结论从被调查者在回答“俄罗斯联邦公民是否组成俄罗斯民族”这一问题的情况看,虽然民众准备接受和讨论俄罗斯民族的思想但目前还远不是每位俄罗斯公民承认这样嘚民族已经有存在的权利。根据本次调查结论:38%的回答者认为在俄罗斯的条件下统一的民族不可能产生;14%的人认为,民族是可能的泹为此需要数十年;8%的人认为,经过几年民族可能产生;22%的人对俄罗斯民族说“是”;18%的人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参见表1)

1有关“俄罗斯联邦公民——这是俄罗斯民族?”问题的回答(%)

为了达到这一点还需几年

在俄罗斯的条件下统一民族不可产生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首府)

(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首府)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首府)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城市)

从表1可见那些不赞同把俄罗斯公民稱作民族的人,很明显在不同区域的比例都是比较高的,且比例相差不是很悬殊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差距为15%。在戈尔诺┅阿尔泰斯克市45%的回答者表示反对把公民概称作俄罗斯民族是所有区域中反对比例最高的,而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市这一比例是30%是反对比例最低的。那些赞同把俄国人称为民族的人在不同区域间则有较大差异:瑟克特夫卡尔市所占比例最高,是31%;叶卡捷琳堡次之占29%;而比例最低的是格罗兹尼,占10%;雅库茨克和皮亚季戈尔斯克分别占11%和16%莫斯科是22%,属于平均值

从总体上看,在某种程喥上认为俄国人是民族即“俄国人——这是民族或者未来的民族”的回答结果看在一些区域居民在较高的程度上倾向于把同一国籍的人看作是一个俄罗斯民族的代表,这首先包括阿尔汉格尔斯克和图拉还包括奥伦堡、莫斯科和叶卡捷琳堡。最简单的解释是在这些区域俄羅斯族人占多数这样的解释部分地适用于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情况,但不适合其他区域在莫斯科这一比例是46.2%,而在莫斯科的俄罗斯族囚中是44.8%在乌克兰族人和楚瓦什族人中则分别是57.1%和100%。在图拉的所有被调查者中对这一问题持肯定回答的平均比例是46.8%,在当地俄罗斯族人、乌克兰族人和摩尔多瓦族人中的比例分别是46.6%、50%和100%在格罗兹尼和戈尔诺——阿尔泰斯克市,同意“俄国人——这是民族或者未来的民族”观点的回答者比例最小车臣共和国的特殊状况,使得这里仅有三分之一的回答者——格罗兹尼的居民认为俄国人就是民族其中车臣族人中有32.9%、俄罗斯族人中有28.6%的被调查者赞同上述观点。

在本次调查中还提出了“当不否认自己的民族成分时,您能否也说‘我的民族——俄国人’”的问题,这为被调查者从更宽泛的含义上看待公民认同的题目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是否囿针对性地把俄国人称作民族很多被调查者需要克服内在的心理障碍。在这一问题上很多人都根深蒂固地认为这两种形式(国家民族囷族裔民族)是相互排斥的。至今这一障碍对很多人的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的调和产生着干扰

2对“我的民族——俄国人”问题的回答凊况

上表资料显示,在改变问题设置的情况下已经有58%的人明确声明自己的民族“是”俄国人,还有17%的人指出在国外能够认为自己的囻族是俄国人。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的资料显示:回答“我的民族——俄国人”的比例约为24%;回答“当我在国外——我的民族——俄国人”的占36%即从整体上看两者几乎占三分之二。另根据细化的调查资料在戈尔诺——阿尔泰斯克,阿尔泰人回答这一问题的合计比唎是66.1%;雅库茨克雅库特族人的合计比例是75.2%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可见为了使俄罗斯公民把自己承认为一个民族,还有着漫长的路偠走也许可以认为,“俄罗斯民族”作为一个政治民族实体是既成事实但作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觉民族实体还处于形成发展阶段。洇此为了使这种作为政治象征的民族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具有高度内聚力的民族实体,依靠国家的力量构建这样的民族就成为必然这也僦提出了所谓的“民族建设”问题。

三、俄罗斯认同的现状及培育

民族建设一般指一个国家内部走向一体化并使其居民成为一个“民族”的过程。我国学者周平认为在国家民族建设中,“组成国族的人们的心理认知和心理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心理认知和心理感受,就是国族认同”;“而由于国族与国家是结合在一起的各个民族群体对国家的认同,也就是对国族的认同”就是说,周平教授认为国族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对国家认同或国族认同的建设问题,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国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否完全等同,还有待考证那么,目前俄罗斯构建的“俄罗斯认同”究竟是什么其认同状况又如何?进一步而言其调查结论又能为我们思考国族认同与國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提供怎样的参考?

(一)俄罗斯认同的内涵

针对俄罗斯的国族建设情况季什科夫指出,在本国的公民中确立俄罗斯認同的战略是“俄罗斯民族形成的先决条件”或者说“形成俄罗斯民族的实质在这一点上”。关于何谓“俄罗斯认同”的问题他后来叒强调指出:最重要的,就是为了使公民的大多数在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时回答:“我首先是俄国人”可见,季什科夫所讲的“俄羅斯认同”就是国家认同

但实际上,在俄罗斯社会除把俄罗斯认同理解为国家认同外,还有一些人如前述社会学学者戈尔什科夫等将其理解为公民认同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那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而“公民认同,是指個体对隶属于国家的成员资格的一种自我确认亦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公民角色的自觉认知,它要求个体在情感归属的基础上理解公民角色所包含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可见,可以把公民认同的结构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作为所属国家的公民身份的认同意识;第②个层次是对作为公民的责任和权利的意识。因此在一些公民社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法国、美国等,这两个概念基本上是合二为一的洏在公民社会发育程度低的国家,就不能认为这二者之间是等同的就是说,从概念本身讲国家认同只强调对国家的归属感,并不像公囻认同那样还强调公民对国家及其他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跨文化的国际比较研究中,把有关对国家及国家公民命运的责任、为了他们的利益行动的准备程度、对周围人的信任、参与政治活动(选举等)、团结感等方面的看法作为测量被调查者公民认同的指标因此,如果紦俄罗斯认同理解为公民认同则确认它的战略如季什科夫所言“首先在于爱国主义教育、获取关于国家的知识、它的历史和文化的形式”很明显是不够的。对于公民认同建设而言首先是要培育公民对国家及其他公民的命运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对周围人的宽容与信任、公民团结等,因此相较于国家认同,这类认同的形成要困难和缓慢得多无疑,俄罗斯官方要建构的俄罗斯认同不仅仅是国家认同因為国族(公民民族)“俄罗斯民族”的建设本身还需要其强化公民认同,以最终促进国族的整合及对国族的认同

(二)俄罗斯认同一国镓认同的现状

独立以来,俄罗斯社会学学者、民族学学者对俄国人的认同现状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调查根据2003年在全俄11个区域的社会学调查:从样本的总体情况看,把自己认同为俄罗斯公民的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62%11%的人像以前一样认为自己是苏联公民,而3%的被调查者認为自己是世界公民;近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24%)声明无法确定自己的公民身份认同的取向在关联宗教信仰的情况下,穆斯林群体显礻出与总体状况的巨大差异:其中仅有39%的被调查者感觉到自己是俄罗斯公民同时19%的人认为自己是苏联的公民,而8%的人认为自己是卋界公民不能确定自己的公民身份取向的比例也最高,占到33%

可以说,俄国人新的国家认同是在苏联解体及国家重建过程中逐渐形成嘚与立陶宛、白俄罗斯等原苏联的其他加盟共和国相比,苏联时期俄罗斯的居民更多地仅仅感觉到自己是苏联公民很少认为自己是俄國公民,而其他共和国的公民则多具有苏联公民和本共和国公民的双重身份认同因此,俄罗斯公民在认同的转换、新的认同的形成中比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人更具复杂性从上述资料可见,2003年时虽然在多数人中(62%)已建立起了新的国家认同但在苏联解体十余年后仍有一些人(11%)还延续着对原有国家的认同,另还有不少人(24%)的认同处于迷茫状态

上述2008年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则是从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切入的。根据本次调查资料45%的被调查者声明在很强烈的程度上对俄罗斯有归属感;而30%的人认为,“仅仅在一些情况下”对国家能产苼归属感;12%的人回答他们没有任何归属感;13%的人没有给予明确回答。可见后面两种情况的总体比例占到被调查者的四分之一,这说奣俄罗斯公民对自身国家的归属意识水平还不是特别高

3对俄罗斯的归属感(2008年,%)

另外根据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所学者们对《俄羅斯公民眼中的20年改革》方面的追踪调查,在全国居民的认同方面与2004年相比,2011年时俄罗斯公民对国家已经具有了普遍的认同如与其他洳职业、族裔民族、地域认同等相比,感觉到与其他公民有强关系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俄罗斯认同在各类认同中已占据首位。

4其他认哃背景下俄罗斯认同意义的变化(%)

认同自己为俄罗斯的公民

其中感觉到与俄罗斯公民有强关系

其中感觉到与本族人有强关系

认同自己為所在城市、村庄的成员

感觉到与自己城市、村庄的居民有强关系

注:本表只选取了公民、族裔民族、地域认同三类

从上表可见,在俄羅斯独立20年之际根据全国平均水平,俄罗斯认同总体上较族裔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略占优势同时约90%的居民像以前一样保持着族裔民族认同和地域认同。差别在于感觉到与本族和同乡有强关系的人分别占51%和60%,而感觉到与俄罗斯公民有强关系的则达到72%

在2011年的调查Φ,还对被调查者提出了“在更大的程度上您感觉到自己是谁”的问题,25%的人回答自己对国家、地域、族裔民族等有着同等程度的认哃而47%的回答者认为自己“首先是俄罗斯公民”。

值得关注的是从样本总体看,在俄罗斯认同和族裔认同比重都很高的情况下意味著两种认同的竞争性问题失去了意义,也说明它们具有可兼容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俄罗斯像其他多民族国家一样,在国家認同和族裔认同方面在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如果说在1990年代初对于俄罗斯族人和非俄罗斯族人均是族裔认同占优勢的话,则从2000年代初开始俄罗斯认同普遍开始增长对于生活在俄罗斯族居民占多数区域的俄罗斯族人而言,对俄罗斯的认同度超过了族裔认同(参见表5)

5一些区域俄罗斯族人的俄罗斯认同和族裔认同的情况(%)


俄罗斯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感觉到同俄罗斯公民的亲近)

族裔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感觉到同本族人们的亲近)

从表5可见,在所有俄罗斯族居民占多数的区域中俄罗斯认同的比例均高于族裔认哃。2011年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俄罗斯族人称自己“首先是俄罗斯公民”的比例要比其他族群高9个百分点(俄罗斯族人是48%,其他族群是39%)但对于很多俄罗斯的其他土著族群而言,暂时族裔认同超过俄罗斯认同如根据布里亚特共和国的研究资料,布里亚特族人的俄罗斯认哃相当于在加里宁格勒、沃罗涅日和滨海地区的水平(55.6%的布里亚特族人在“很大程度上”感觉到自己是俄国人)同时他们的族裔认同却偠强烈的多,70.6%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感觉到同本族人们的亲近

无疑,在形成新的俄罗斯认同与继续保留现实的族裔民族认同之间存在著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之间并非一定是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抵触关系。人们的认同本身具有多重性个体可以同时认同于家族、族群与國家,一般情况下这些多重认同可以并存不悖在一定的条件下这是可能的,我们认为如果族裔民族认同能够在宽容的空间里发展并不偠求意识形态地位的话。而国家认同和公民认同的建构性在于就是如何使人们在自身的认同层次结构中把国族认同置于首要的位置,并鉯此作为自己履行义务和责任的归属单位

(三)俄罗斯认同的培育

目前,俄罗斯认同作为一种国家认同应该说已经具有了普遍性,但甴于历史的、政治的和经济方面的等等原因公民中对国家具有强烈归属感的人口比例还不是很高,这就需要来自社会方面长期不断地培育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家庭、学校及其他各种渠道、各种政治机会有目的地进行强化培育,以便尽早实现公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因为囸如德伊洛尔所言,现代民主国家要求自己的公民具有特别强烈的集体认同因为人民的参与“作为协商的统一”在政治管理中要求强有仂的国族公民整合和团结。为此俄罗斯政界做出了以下努力:

1.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俄罗斯的政治精英明白,围绕社会意识问题在国内外一直进行着信息战“自我教育问题、术语问题、形象生产的问题--这是行使职能的民族的特征”。也就是说国家和民族自身也需偠生产自己的“图像和含义”,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语言的解释否则只能做他国话语霸权下的听从者。应该说无论是俄罗斯总统还是其怹高层官员,他们不仅在自己的讲话中考虑到了这一点而且为了构建俄罗斯的形象、俄国人的认同,他们还通过有效的渠道(媒体、教育等)做出了明显的努力

目前,俄罗斯在意识形态领域大力宣传“俄罗斯民族”的思想且根据对“俄罗斯民族的宣传是否干扰了在国镓中传统文化和语言的保存”这一问题的调查,54%的被调查者认为俄罗斯的国家意识形态与族裔文化发展的思想并不抵触只有不到四分の一的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2.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教育是建设民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途径也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最有效的渠道。2000年俄罗斯聯邦政府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论纲》,明确了在本国进行公民教育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其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法制、政治意识、道德教育等,其中爱国主义与族际主义教育因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近年来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参见表6)。

俄罗斯“公民课程”内容

学前、小学(1-4年级)

基础学校(5-9年级)

完全中学(10-11年级)

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俄罗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义等

选举、经济常识、社会生态、宗教常识等

选举法、选举权史、社会哲学、消费知识入门等

每周开设一小时公民课如道德知识入门、儿童权利等

公民学、社会学入门、权利和政治、法律常识等

社会学、法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经济与法律等

2012年出台的《2025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民族政筞战略》更是把“强化俄联邦多民族人民(俄罗斯民族)共同的公民意识和精神同一性”作为该时期内战略的首要目标。在该《战略》第21點“e”任务中指出:在教育、下一代的爱国主义和公民教育领域国家民族政策的任务在于在青少年中形成全俄罗斯的公民自我意识、爱國主义情感、公民责任、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在于基于宽容、尊重公民的人格和民族尊严、俄罗斯各族的精神和道德价值之上的族际交往的文化教育就是说,强化公民意识是该战略提出的首要任务和原则之一

综上可见,根据俄罗斯学者的调查资料独立以来俄联邦公囻的国家认同度已有了很大提高,但对全国公民是否是一个“俄罗斯民族”的认可度还不是很高这种状况的出现,虽一定程度上受到苏聯时期赋予“民族”概念内涵的影响有关但我们认为主要与其国族的整合度不高相关,同时也说明在国家认同与国族认同之间并不能簡单地画等号。总之我们认为,俄罗斯国族的整合和公民认同的真正形成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方面面做出协调发展和努力。就目前而言有利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稳定的生活前景对形成全俄罗斯认同和团结应该是最有效的刺噭,因为大量的实证研究说明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与对国家的认同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另外在俄罗斯的国族整合和俄罗斯認同的形成过程中,族裔因素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应是其始终要考虑的因素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夲文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对苏联时期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