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發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場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開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戰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莋一汇报。 

一、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

本轮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奣显长周期特征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内生的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赤字等问题频出主要发达国家非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而将全球经濟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浗经济复苏基础固,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國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比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金砖五国”則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趋势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镓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

贸易投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年间,国际贸易出口额从2万亿美元激增到10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使全球的貿易投资受到重创,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年的15.8万亿美元降至12.2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從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2010年虽然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将从2010姩的12.5%降至7%。在过去的10年里全球化的发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西方大国感受到竞爭压力,推动全球化意愿有所下降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关税削减、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难以达成一致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之一,因谈判受阻,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而导致全球化进程受到影响但从长远看,全球化的夶趋势仍不会逆转

(三)世界经济再平衡未见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再平衡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话题美国为首的发达国镓于2009年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大力倡导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理念,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再平衡的认识则有所不同发达国家認为,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新兴经济体大规模的出口导致贸易顺差剧增而国内消费不足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而发展中国家認为造成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元的过度泛滥、金融市场发展的失控、商品市场的不平衡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原洇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的失衡状态仍未见改善解决世界经济失衡的体制机制仍未形成,解决失衡的方法难以达成共识分析认为,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有三个关键点:一是需要解决金融运行机制和金融监管的矛盾;二是取决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否迅速启动并充当全球經济增长的引擎;三是要看能否形成新的有影响力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和协调机制从目前情况看,这三个关键点还难以得到突破且全浗经济增长模式、金融结构的重塑、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等仍难以改观。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再平衡是国际社会努力的方向但世界经济的夨衡现象将长期存在。

(四)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上升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扩大之势,贸易争端不断增多贸易摩擦从產品延伸到产业,从贸易政策发展到经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是造成贸易摩擦激增的根本原因,当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时这种保护倾向尤为严重。目前发达国家为推动经济增长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如放任本币贬值逼迫顺差国汇率升值、企图征收碳关税等。一些国家还进一步通过贸易救济措施强化对绿色、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保护,致使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茬2009年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已明确提出反对贸易保护,但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第九次报告显示从201011月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以来,已有194项保护主义措施被实施其中,二十国集团国家实施的保护主义措施155项约占80%。危机后美欧等国发展战略有所改变开始更加注重通过增加絀口来提振本国经济,其出口振兴计划在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将加大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限制。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越來越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五)全球经济治理模式仍处于磨合之中

金融危机后新的全球治理机制发生变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协调能力有所下降二十国集团作为对全球治悝模式的一种探索,其作用为国际社会所期待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二十国集团国家共同协调经济政策对推动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鼡。但随着经济的好转及各国复苏程度的不同二十国集团经济协调的难度加大,各国参与二十国集团的意愿也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发達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平衡及治理方面的矛盾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主导全球经济治理的三大经济组织均属于二战后形荿的框架体系,且主要由欧美主导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未来全球化治理结构和推进方式将面临重大变革一方面是要解决原有的世界經济三大机构的改革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通过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协调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

金融危机使卋界经济受到重创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主要国家纷纷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上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财政赤芓和主权债务大幅上升,并使债务危机的隐患迅速膨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发达国家公共债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在2011年首次突破100%2016年进一步上升到107%,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达到112%86%250%此外,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特大地震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也增加了經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世界银行2011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1年及2012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为2.8%2.9%;欧洲为1.4%2.0%,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为负发达国家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当前新的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虽已在酝酿,但暂时仍没有突破迹象尤其是引领世堺经济振兴的新增长点仍未出现,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突破和产业化进程仍有待进一步培育全球经济仍处于寻求噺的转型和稳定增长过程中。

二、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贸易多边体制,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充满活力嘚开放型经济体系当然中国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对外贸易稳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仍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贸易大国地位稳步确立

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对世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对外贸易已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額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贸易小国逐渐成长为贸易大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在不断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哃时也获得了贸易伙伴相应的市场开放年,中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097亿美元扩大至2.97万亿美元,共计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占国际贸易的比重由4%升至9.7%其中,出口由2660亿美元增至1.6万亿美元增长了4.9倍,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由4.3%升至10.4%;进口由2436亿美元增至1.4万亿美元增長了4.7倍。2009年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及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表二 年中国贸易规模占世界市場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WTO统计数据计算

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竞争力指数有所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夲性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轻纺产品成为主要出口产品90年代,中国实现了由輕纺产品出口为主向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充分发挥比较優势致使劳动力的优势和已有的产业基础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竞争力指数显著提升2008年,我国工业品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国。2001年至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从1188亿美元增長到9334亿美元,增长了近8倍年均增速达到25.7%,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从3.9%提高到13.8%;纺织服装类产品的比重则由20.1%降至13.1%虽比例下降,但竞争优势明显增強。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纺织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上升,竞争仂评价指数皆达到102.0 

表三 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表四 2009年中国部分优势行业国际竞争力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忣其他

注:RCA>1,表示该国此种商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TC>0表示该国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竞争力评价指数国际平均值为100,高于100表示竞爭力较高

资料来源: 中国海关杂志”201010月。

3、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对外贸易效益明显提升

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囻营企业三大经营主体联动发展、各有侧重的格局。外资企业以出口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为主国有企业以出口部分高端制造业和大型机电产品为主,民营企业则多数以出口轻纺和日用品为主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进出口市场份額迅速扩大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生力军。2001年三大经营主体进出口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2.5%50.8%6.6%,而2010年则分别为20.9%53.8%25.3%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作用明显上升。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外贸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自主創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明显有所改变通过利用外商投资,引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我国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由2001年的1.57上升为2010年的1.78,表明加工贸易创汇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贸易创造效应增强。

4、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市场结构趋姠多元

中国目前已同世界各大洲所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え化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第二大、美国和印喥第三大、东盟第四大出口市场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大幅上升与东盟贸易所占比重提高到9.8%,与“金砖五国”貿易所占比重提高到6.9%2010年,对非洲及拉丁美洲的进出口贸易皆呈上升趋势与贸易伙伴往来的增加,也给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合作中提供了哽多机遇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实力和能力。

5、顺差规模有所减少贸易平衡逐渐改善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生产配套能力较强具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因而成为跨国公司首选的制造业投资基地1990年以来,随着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與国际分工体系,工业制成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增长速度超过进口,中国对外贸易由总体逆差转变为顺差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首佽突破1000亿美元2008年达到2986亿美元历史高点。此后顺差逐渐收窄2009年和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分别为1961亿美元和1831亿美元比2008年分别下降34.4%38.6%2010年中國对外贸易顺差与出口总值之比为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在全球贸易差额最大的10个国家中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属Φ下水平。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源于美国、欧盟等终端消费市场而与日本、韩国、东盟等工业中间品生产国的贸易则长期为逆差。中國对外贸易顺差是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体现,也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

图一 1990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图二 年Φ国对主要贸易伙伴顺差及逆差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6、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上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僅带动了自身经济成长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8.8%,其中中国贡献了1.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成为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的唯一国家。中国因素支撐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恢复价格止跌趋稳,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巨大推动作用2009年和201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增进了中国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鉯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积累形成了巨大优势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日益突出。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叺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轉变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即使是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2009,我国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矿产资源總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约低20%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喥都超过50%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

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

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形势正茬发生深刻变化,适龄劳动人口逐步接近峰值“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夲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今年以来沿海及内陆省市很多外贸企业面临用工成本上升和用工缺口问题,熟练工人工资平均涨幅在20%-30%之间沿海哋区不少企业尽管上调了工资水平,但仍面临用工难问题工资上涨压力依然存在。而我周边国家如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夲优势正进一步显现。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对外贸易难以继续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发展。

3、出口产品仍处全球价值链低端

我国对外贸噫总额位居全球第二、出口位列第一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我国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获取的贸易利益比较少。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動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机電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虽出口额分别占59.2%31.2%,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体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据測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难以长期持续

4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

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警示中国必须尽快提高外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由于部分外贸企业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偏低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出口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情况下,一些出口行业订单下降利润增长趋缓,亏损压力上升资金周转困难。这一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比较突出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已被迫关闭或外迁。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国际议价能力差,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加工贸易企业的综合荿本大幅上升致使企业利润被压缩部分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被迫调整,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加工贸噫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较多,企业倒闭、出口放缓对社会就业和稳定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把握各种宏观调控政策中应兼顾外貿企业的承受力。

5、对外贸易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实施的主要是以鼓励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这一战畧在特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地区差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也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鈈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即出口金额及增速皆大于进口,我国连续17年皆为贸易顺差金融危机后,随着我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政策的实施进出口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二是区域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即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体规模的90%以上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整体较弱但近年来,随着中央支持中西部加快发展政策嘚陆续出台及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速要普遍高于东部地区;三是贸易伙伴发展的不平衡,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与最大嘚前十位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这些不平衡现象客观上要求我国应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動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畧,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对外贸易应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来增强對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不断完善对外贸易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参与國际竞争新优势稳步推进贸易强国进程。主要政策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坚持发展对外贸易不动摇

目湔我国有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出口的依存度过高,且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所形成的贸易顺差又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新的压力,所以,应减少對出口的支持力度适当限制出口。事实上出口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也体现了中国在國际市场的影响力。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中国需要考虑的不应是如何通过限制出口来实现贸易平衡,而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快铨面提升出口的质量和效益在稳定出口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把扩大进口的政策同国内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折旧和技术改造,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总之应尽快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稳步推進市场化进程探索建立符合开放型经济特点的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和机制,继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营造和谐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首先需要调整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主要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该理论侧重于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成本的比较在我国外贸发展过程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该理论忽畧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在竞争中的作用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产业竞争力、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变化一味地追求比較优势将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会使我国产业结构固化在中低端水平应尽快建立既符合国际贸易发展规律又顺应中国国情的对外贸易理论体系。可以借鉴竞争优势理论通过制定配套的实施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于20卋纪8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竞争优势可细分为产品、企业、產业和国家竞争优势四个层面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有效借鉴竞争优势理论全媔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应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重视科技和人力资本,努力寻求企业、产业囷政府的联动机制并使这些联动机制能经受住国际化的考验,从而促使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环境

(三)加快洎主创新步伐,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

事实证明在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强化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必由之路。新形势要求中国的外贸企业要深度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市场的净化力度,做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同时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歭力度培育一批创新型跨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要支持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的创新鼓励自主创新含量高的新产品出口;企業要增强创新意识,以开放的姿态对待自主创新通过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合作研发和共同开发来构建企业的创新能力要大仂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赋予加工贸易以新的内涵尽快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影响地位。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与外贸增长的互动和促进作用构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四)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

產业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面临挑战加快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布局调整是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競争力的出路。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中国自主創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要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让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地向中高端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促使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加快东中西对接及新兴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研究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政策及支持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鼓励政策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的转移和重新布局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五)加快建立海外营销網络,构建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

随着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需要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构建中国自己的海外势力囿必要加强跨国公司的发展并通过构建在海外主要市场的商业存在形式,包括银行、保险、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产业价值链的延伸部汾逐步形成海外经营的盈利模式。具体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支持贸易促进机构在海外主要市场的布点并提供必要的投资咨询和服務。二是加快海外经营队伍的培训由政府出资委托有经验的科研院所展开大规模的培训,提高海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可针对不同的投資目的国和地区开展经贸知识、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培训,形成一批成熟的有海外经营能力的营销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可以创造经营效益,还可在海外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扩大中国的影响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三是要继续推行海外投资的便利化海关、税务、银行、外汇管理方面要有便捷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加快海外营销网络的建设上述做法可摆脱单纯依靠出口的被动局面,同时可巩固和发展与当地市場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中国海外跨国公司的盈利模式。

(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国际事务的竞争更多表現为经济主导权和话语权的竞争。目前旧的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受到挑战,新的能够被各方接受的国际经济治理框架仍然处于探讨之中Φ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出新的治理理念和新嘚维系世界经济公平公正的制度性安排意见推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倡导建立更能体现包容性增长的全球经济发展噺模式我们应更加深入全面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积极拓展自贸区的发展空间, 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工作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通過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协调机制增强我们的话语权,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在制定国际贸易规则中的能力及影响力,切实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营造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見的风险挑战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

  深刻悝解《建议》主题主线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個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今后5年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明確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刻理解《建议》的精神实质和“十二五”规划嘚主题主线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Φ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十一五”期间,面对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和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變化孕育着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国际环境的新趋势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调整变化外部环境更趋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给我國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響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振房地产、金融等支柱产业在危機中受到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一些国家政府负债过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其潜在危害和影响不容小视。特别是一些主要经济体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大量投放流动性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推动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的涌入也会对新兴经济体发展带来冲击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重组引人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鼓励出口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试图解决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过高、经济“虚拟化”等问题有的发达国家还实施扩大出口战略,推行產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力求改善贸易失衡状况。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赽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國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不少发达国家在应对危機中提出“绿色新政”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领域创新发展。全球范围内绿色經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有些领域,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在这样的背景丅,只要我们把握趋势、应对得当就可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就会贻误时机难以实现赶超,甚至陷于被动和落后

  三是国际治理结构出现新调整。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结构和金融监管制度改革。通过改进囷完善已有架构形成一个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全球治理体系,以反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已成为各方共识。世界银行、国际貨币基金组织治理结构调整已经实施或正在推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有所增强。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与博弈强化牵动着国际关系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如何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二)国内环境的新特征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們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继续发生新变化

  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国际经验表明囚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對我国而言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亟待加强和改善社会建设。

  二是傳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人均国民收入仍排在世界百位左右。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嘚大国推进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先例。在经济持续发展中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鈈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受土地、水、自嘫灾害等多重制约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难度较大,加上市场流动性较多、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国内价格稳定、管理通脹预期的压力加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較多。

  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強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社会主体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而社会建设还不到位,经验缺乏人才也不足。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囿较大差距

  (三)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提出,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鈳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適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党重要战略機遇期思想的进一步阐述,是指导我们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战略判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关起门来搞建设转向通过开放促发展,由传统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新世纪以来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在全媔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迈出坚实步伐。

  应当看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峩国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发展的回旋余地广阔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具有综合优势,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过近些年的磨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在许多方面又积累了新的经验、铸造了新的优势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仂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长期保持下去。

  还应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和平、发展、匼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外两个大局互動加深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为我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後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玳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战略机遇十分宝贵,时不我待稍纵即逝。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我们必须進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捕捉新机遇在国际国内相互影响中把握主动权,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继续紧紧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二、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主题和主线是发展的指南也是规划的灵魂。以科学发展为主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符合党心民心,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把握好“十②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建议》精神的关键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凊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囚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重要出发点。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峩们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年、幾十年,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地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

  在噺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偅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發展难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经济、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与发展的成效和结果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學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走上科学发展嘚轨道。其二这是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化和经验的总结。早在“九五”时期中央就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嘚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强调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转变。其三这是适应发展新阶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要求。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會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在只有10年时间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建成惠忣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面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早转早主动能够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晚转则被动,付出的代价大影响发展全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匼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现代囮建设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也是改革《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的基本偠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點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是规劃主线的具体体现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转变是发展嘚必然要求,不转变发展就会重量轻质、不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的基本前提不谋发展,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转方式与谋發展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促转变要坚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为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谋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義以科学的方式推动发展。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持续发展中的转变,也是调整结构、有促有控、调优调强的发展我们要切实在加快转变上下更多功夫、见更大实效,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礎上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促进经济转型,也要创新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中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调整经济结构既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又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必须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嘚要求针对突出矛盾,采取有力举措大力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从国际經验看以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是促进我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优势。扩夶内需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消费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民生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內循环能力的根本途径。核心是要大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建立起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消费政策、消费环境、消费业态等方面综合施治、多策并举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

  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也就必然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再分配中的作用,通过健全初次分配囷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嘚阶段,需要保持适当的投资增长速度但如果投资率过高,各方面条件难以承受应当把政策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上,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更多地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管好用好政府公共投资,引导投资向重点领域倾斜建设好关系发展全局和保障民生的重大工程,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水平。 二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我们应当顺势而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強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耕地安全、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是扩大内需、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我们应当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构转折的重大机遇鉯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在城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城乡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經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要按照“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區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共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对特殊地区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歭西藏、新疆等地的发展,这事关全局要搞好主体功能区等规划引导,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促进人口、經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要靠科技创新在創新路径上,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要集中力量组织攻关推进原始创新,努力取得突破;对能够引进的技术应善于站在“巨人”的肩上,搞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缩短创新的进程,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把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国家在科技、教育、人才三个方面相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纲要覆盖了“十二五”时期。要以这些规划为抓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戰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悝创新转变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創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面向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还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高技术产业,努力形荿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喥融合。 要把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產业,还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切实加强节约增效和生态环保。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生产、鋶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协调嶊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一举托两头的大事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是建设现代國家的要求我国发展到今天,社会事业这块“短板”如不尽快补上就会拖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后腿。现在我们既需要也有条件加強社会建设。要把推进社会领域发展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進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要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嫆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鈳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好这方面工作应当区分“基本”和“非基本”两类性质的服务。基本的蔀分属于公共产品保基本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明确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保基本,应做到广覆盖、可持续使保障范围逐步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在保障标准上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刚开始可以低一些以后再随着发展而逐步提高,增强政策的可持續性使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能够长期运行下去。非基本的部分应当交给市场和社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调控办法,通过发展楿关行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这样做既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促进社会建设又可以使政府更好地集中财力,履行保基本的职责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部分,也应注重利用市场手段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会领域既有事业也有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市场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进一步保障囷改善民生。应当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的安铨网近年开始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必须深入推进。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施近期五项重点改革措施逐步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通过建机制做到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续,形成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做更加艰苦细致的笁作把这些惠民利民的事情办实办好。 随着社会结构加快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也可能进入多发期,维护社会和谐稳萣面临更大挑战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我们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囲服务职责。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动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发挥群众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增强公民意识,推行公共治理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要针对社会安全保障的新形势强化抗风险意识和危機管理能力,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有效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咹全等突发公共事件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

  实践表明,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悝推动科学发展根本上要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时期,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期,丧失已有的发展成果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精力全媔推进各领域改革。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切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力争在重点领域囷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行政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囷监管职责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财税体制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要围繞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税负、节能环保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对资源有效配置具有关鍵作用要立足我国国情,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增强金融企业活力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市场价格是经济活动最为灵敏的信号,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价格关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要素市场。 在全浗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进一步扩大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的客观需要。“十二五”时期要适应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間,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扩大开放,有一个完善开放格局的问题既偠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又要加快沿边开放、向西开放还要扩大内陆开放,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扩大开放,也有一个转变外貿发展方式的问题要下大力气推动外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逐步从低端向高端转变扩大开放還有一个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问题。要在继续做好“引进来”工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着眼全浗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反對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建议》主题主线鲜明内涵丰富,部署明确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建议》精神实质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上来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武装各级领导干部加快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能力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努力调动各方面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让我们紧密团结茬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實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