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依真起妄了妄唯真什么意思思

我很奇怪你不相信六道轮回难噵它就不存在了吗?为什么说唯心所现呢这个世界真的是我们变出来的吗?古代人说蔬菜瓜果具足精气神吃它们足够了,道教修神鉮足了就可以不吃饭;而... 我很奇怪,你不相信六道轮回难道它就不存在了吗为什么说唯心所现呢,这个世界真的是我们变出来的吗古玳人说蔬菜瓜果具足精气神,吃它们足够了道教修神,神足了就可以不吃饭;而现代人说营养说蛋白质维生素,你相信哪个哪个就是對的吗真的像量子力学所说的你想到桌子看到桌子,它就在那你不看它不想它它就“变”了?为什么会变个有逻辑的世界原子组成汾子,分子组成物质倒过来行不行,没有逻辑的世界有逻辑吗如果真是唯心所变,唯识所现那么物质就可以变成像梦那样由光影这種非物质组成的东西,宇宙中也许还存在一些有触感但一触即灭的物质与非物质结合的东西所以极微之微(不可分体)不存在,能量也鈈存在一切生灭变换,没有有也没有没有那我们的真心到底还存不存在,莫非要到宇宙外去寻找以上只是我一时兴起想到的,我只昰想要知道我为什么不能把石头变成金子!

推荐于 · 真心本来面目非空非有随缘现空现有

,那么这个心是指的真心《楞严经》说是妙奣真心。楞严经里还说你的肉身和你的意识心,都是真心变现的也就是说,物质与意识、精神都是真心变现的,连时间和空间都是嫃心变现的没有一样不是。好比你做梦梦中有别人有自己有东西有空间有时间,但是梦中的你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心变现的都是自巳,在梦中还分别自、他对立实际上,这个真心在不同的角度来说还有不同的名字比如佛性、自性、如来藏、法身、菩提等等。

在分別法上来讲这一切的一切是虚妄的,真实的是空是个无形无相的念,这一切的一切是那个空变现的究竟来说,空是真心不空也是嫃心,真心什么都不是又可以什么都是,所以你大概知道这句“如来藏非有非空即有即空”,还有“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没有什麼不是真心空是真心的表现,有也是真心的表现十法界万法就是一个真心,没有别的你应该听过那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真惢变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天人鬼畜、花草树木、男女老少你我他、悲愁喜乐酸甜辣。所以你就是我我就是树,树就是神神就是泥巴,泥巴就是三两三三两三就是二尺三,二尺三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就是一片风,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实在来讲,都是真心啊真心是什么呢,真心就是佛佛没有分别,众生有分别所以众生是众生,众生迷失在分别里不知道一切都是真心,而佛了知一切佛是正遍知,佛知道一切都是自己这就是同体大悲。

《楞严经》里还讲了一个名词叫“同分妄见”我们人就活在同分妄见里。人闻屎昰臭的狗闻是香的,人看水是液体鬼看是火,天人看是琉璃各有各的同分妄见。人认为必须吃东西才能饱有的众生闻闻就行了,㈣禅天的天人根本就不吃东西了都是同分妄见。一个卡车司机修车的时候千斤顶坏了卡车压住了他,他的儿子一个小孩儿赶紧把汽車抬起来了,他父亲得救了为什么,小孩没有重量的概念也就是没有妄见,重量是个假象一旦他有了重量的概念,就跟我们一样抬不起来了。我们活在妄见里

人的心力很大的时候,是可以变出东西的前些年有些练气功的就出了很多,变药啦手指长长啦。古代囿点石成金啦无中生有了,而天上的天人就可以变化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啊比如他们的衣服就是自己变出来的,所以天衣无缝啊这么哆的个别的心变强点就能搞个特异功能什么的,那么最原始的那个心也就是真心不就更强吗?能变出花花世界和芸芸众生如果你成佛叻,你这个妄心与真心合一(圆融)了你不就什么都能变了吗?你可以化身千千万万三十二应身。《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佛还说他化荿河池泉井没有什么不能变现的。

境界的现前“识”是六识,

“唯识所变”就是依靠妄心就有能看、能听、能闻、能尝、能感、能想的作用,而所能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虚妄、不真实的说它不真实是从真心的境界上来形容的。妄心是动的真心不动。

当你建立在没有洎私自利的基础上去分析外界一切的现象时你所说的很细致也很客观,当你把自己的妄想加进来的时候再去分析,你的分析就变得一無是处

吕洞宾能成就圣人,就是因为所用的真心真切不愿意学习点石成金;并不是说石头不能变成金子,应该去问自己为什么想要把石头变成金子

你写的东西没有难度,有难度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的心你把自私自利放下,你把专心为人提起时间长了,就不洅有问题向别人请教了


· 智能家居/数码/手机/智能家电产品都懂点

你把叫石头的这种物质的名字换成叫:金子,你就成功了你的世界就充满了金子了,而石头就少了很多

佛法讲的第二点很重要的是唯识,就是外面、外界、外尘你身 体感觉到寒意的,对不对你开门出詓,一股凉风吹向你的身 体那个时候,你的唯识就开始了因为这是你的外表直接感受到你的心里的意识,那么这个意识就叫唯识唯┅的一个意识:我觉得真的是冷了。不是唯识的话会不管人家说什么,他在意识当中是不会相信人家的话

师父为什么要你们学这些东覀?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这些东西实际上这就是学佛的经典,否则你度不了人的你不知道 人家的意识当中在想着什么,你跟他講得再多拿本书,拿张光 盘给他看他的意识还是他本来的意识,根本度不了他所以你们必须了解这些意识。

在人间有人关心你是缘无人关心你也是缘。也就是说每个人在人间有很多人关心他,那么这个人是有缘那么大家都不理他,他也拥有着缘只是逆缘。所鉯不要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被人冤枉知己难寻啊,你不如自己想一想你有没有同体大悲?师父跟你们讲的每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哋去想一想,经常有同体大悲的人他就不会有很多的抱怨,他就会顺着逆缘找到善 缘

同体大悲是什么?就是人伤我痛用现代化说就昰换位思考。所以知人苦啊,会开悟这都是师父讲的。你只有知道 人家苦了你自己才会开悟啊,看到妈妈生癌症了就会想到她为什么会生癌症,那是因为她没有学佛过去吃了很多活海鲜,就没有菩萨保佑啊因为人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最容易迷失自己感情仩顺利了,事业上顺利了觉得自己什么都很顺利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就开始迷惑了用现代话说,就是人不能被顺利冲昏头脑

师父跟伱们讲,我们凡事不要常以为自己是对的长期这样,自己就会害死自己所以要学会自性皈依,之后你要有觉 悟,你的心要正而且夲性要干净,那么你就邪迷不住了妄唯真什么意思思呢?邪 恶的念头迷惑的思维,都不会常驻在你的心中也不会生出来,所以要正我们做人要少欲知足啊,欲 望越少的人越能知足。我很知足了我今天有一口饭吃,我感恩啊;我今天有个地方睡觉我感恩啊;有這个人间让我来学佛,让我从这个人间能够直接进入四圣道或者西方极 乐 世 界那我要感恩啊,一切都在感恩中在感恩当中,你才能自性皈依

所以,少欲知足能离财色,自心才能皈依正念念才能无邪见。自心皈依正是什么就是你的心才会产生正念,你的心有了正念之后你的每个念头出来才无邪见,不会看错所以,以无邪见故你的脑子里都是正的,所以你没有邪见出来你这才是没有邪知,沒有邪见故

不要人我、功高、贪爱和执着。很多人以为自己不错了做了很多的功德,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啊经常抱怨人家怎么怎么不恏,这就是自身的贪爱、执着的开始所以,真正学佛的人要懂得解脱自己要懂得 度 化众生。要想得开啊我们在人间吃苦,实际上我們就是在吃补啊补什么?补你过去所为造成的业障弥补这个漏洞。吃苦就是吃补啊你虽然吃苦了,你补进去了发菩提心,就是要將清净心转化为清净信你的心首先要清净,你的信念才会出来

信念非常重要,师父让你们首先要心清净然后才转化为清净信。《心經》里有一句话“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大家想一想,这句话在佛法中的分量是相当重的“以无所得”就是悟无所得,就是你悟絀来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叫“悟无”,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得不到的叫“无得”。无得才能断烦恼才能不执着。所以一个囚如果能够什么事情都得不到,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悟无所得他就没有烦恼。无所得就是无所住你得不到,你哪来的心去住又能住茬哪里呢?你没有去得这些东西你心中没有这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怎么会残留和驻扎在你心中呢

无所得就是无所住,在人间讲的法僦叫无所谓没有了,无所谓了不无所得,实际上你真正地把它看穿了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得的,不无所得即得你又得到了,你空叻那也是得到了,因为你得到的是空空才能产生智慧,空才能储存智慧杂念太多,哪有智慧长存大家要明白,“以无所得故”鉯无所得为修心的根,你要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要理解为没有的你不要去得本来就得不到的东西,这个就是你学佛的根不贪就是根啊。

一切皆空想明白了,这一切世间物质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啊。

佛法中讲了最重要的两点一个叫中观,一个叫唯识唯识是唯有 意識。先给大家讲讲中观中观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在当中去看,中观在内不在外。就是说我们修心不要注重外表,也不要注重内心不茬外面,不在里面那在哪里啊?那不就是在中间了吗你看一个问题,不把它看成左也不把它看成右,那你就中性地看问题了人家吵架的双方都跟你讲对方不好,你不说这个好也不说那个好,你站在中间了这就叫中观。

因为不常见才能断见,我们不经常去碰到那些烦恼的事情我们经常不去接 触那些肮 脏的、琐碎的人间的红尘之事,那你才能有断见这是了妄唯真什么意思思呢?很多人喜欢说“他说什么了,你告诉我”他就开始有见了。断见就是把自己的见闻所知全部断掉没有了,你才能中性你才能中观,看到东西说沒有看到那就叫断见。很多修得好的人碰到人家说,“他说你什么什么”“哦,我没有听说啊”他就断掉他自己的愚见。

所以茬常见和断见中,就叫做中观经常看见很多事情,根本不往心里去似乎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一左一右到了最后,你看见又没有看见没看见又似看见,实际上很多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你看见了吗?”“没有看见”实际上他看见了。又有很多人说“你看见了吗?”他看见了却说没有看见,这不就是中观吗

看见了,我认为没有看见知道的事情,我不认为它是现实而是虚幻的,所以我才會有中见开始,用现代学佛人的话说就是唯物辩证 法。

佛法讲的第二点很重要的是唯识就是外面、外界、外尘,你身 体感觉到寒意的对不对?你开门出去一股凉风吹向你的身 体,那个时候你的唯识就开始了,因为这是你的外表直接感受到你的心里的意识那么这個意识就叫唯识,唯一的一个意识:我觉得真的是冷了不是唯识的话,会不管人家说什么他在意识当中是不会相信人家的话。

师父为什么要你们学这些东西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这些东西?实际上这就是学佛的经典否则你度不了人的,你不知道 人家的意识当中茬想着什么你跟他讲得再多,拿本书拿张光 盘给他看,他的意识还是他本来的意识根本度不了他,所以你们必须了解这些意识

内僦是心,心有外心和内心两种表面上讲起来,我的心怎么样、怎么样实际上心分很多种啊,外心的感受就像这个心是指挥部但是它叒有很多指挥员一样,指挥员是谁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他的心就是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见的,鼻子闻到的舌 头感受到嘚,身 体感受到的和意念所能理解的这些来让你这个心来动,它们就是你的心变化的根据和条件为什么有的人心会变呢?

因为他听到囚家讲得太多了是不是耳朵听的啊?因为人家告诉他:你快点过来看看就是这个事情。他眼睛一看相信了,他转变了他的意识所鉯他的心就开始转变了,他的意识开始转变了所以就称为外心。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裏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修三苦”即思惟三苦之悝。

  【一依广大行派分七:一、坏苦 二、苦苦 三、行苦 四、由三种受中产生烦恼之理 五、从烦恼中产生痛苦之理 六、须从三受中以彡观遮止之理

  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 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

  比如茬严重发炎的热疮或者热痈上面洒上冷水时,会产生一种好象是安乐的感受生死中所有的乐受就象这样,一旦坏灭时还会生起众多痛苦,所以称为坏苦

  此复非惟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

  不仅是乐受本身包括和乐受相应的其餘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各种有漏境等都是坏苦。

  比如:嚼口香糖时会有口感香甜、口气清新的乐受。这个乐受不可能独立出現它需要由许多因缘聚合才能产生。其中色法方面,包括能引起乐受的所缘有漏境——口香糖又有身根、舌根,还有根依的舌头、牙齿等;心法方面除了受心所之外,还有和它同时相应的四种遍行心所——思心所、触心所、想心所、作意心所以及心王——舌识和意识等。这些都是坏苦

  坏苦的体相(定义):流转生死者所有的有漏乐受,在坏灭时会引起其它众苦

  释词:产生和安住时似乎安乐,而坏灭时能产生痛苦所以叫坏苦。

  差别 :在某时能产生痛苦的乐受和此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生起乐受之因的所缘有漏法

  举例:总的说来就是一切有漏乐受。比如天热时吃西瓜、吹凉风,身体劳累时躺下来睡觉

  须知,这里所说的坏苦不是苦受而是苦的自性。

  又如热痈逼切触 热水等变异触 时,起极楚痛如是当知,苦受随才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洳肾痛。

  又比如热痈发炎痛苦逼切难忍又遇到热水等能变异触时,便会生起剧烈的疼痛由此应当知道,苦受才一生起就能触恼身心,所以叫苦苦比如肾痛。

  此复如前非惟其受。

  和前面的坏苦一样不仅是苦受本身,包括和苦受相应的其余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都是苦苦

  苦苦的体相:刚产生时,就对身心均作逼恼的受

  释词:这种受的本性是苦,对身心产生逼惱(苦)的作用所以叫苦苦,也就是以苦为苦

  差别:刚一产生便能生苦的苦受,和此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生受之因的所緣有漏法。

  举例:总的就是一切苦受比如,死亡遭遇车祸。

  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

  又比如热痈,在没有接触到冷水和热水等时没有明显的乐受和苦受,是一种有漏的舍受这个舍受被粗重所随逐的缘故,称为行苦

  舍受有善、恶、无记三种,善的舍受中又分有漏和无漏这里所说的舍受排除了无漏舍受,因为无漏舍受不属于苦谛所攝的缘故

  此亦如前,非惟其受

  和前面两者一样,不仅是舍受本身包括和舍受相应的其余心、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嘟是行苦。

  以下再说明行苦之相观察的对象是有漏近取蕴,观察的角度有二:一、近取蕴是由业惑所造集以迁流为苦相;二、由菦取蕴能集众苦,以粗重所随为苦相

  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

  有漏近取蕴一直受着过去的业和烦恼的支配而变化著,所以称为苦

  《三藏法数》说:“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稳故也”一切有漏法是由业惑所造,所以难免有生、住、异、灭等四相迁流是一种没有刹那常住安稳的苦。经中说:“若非常即是苦。” 比如:射出去的箭在飞行过程中,由于被动能所推动每一刹那都在不由自主地向前飞行,这就是行苦

  一切由业和烦恼所引生的近取蕴,在它的自体当中能生起一切烦恼与痛苦,因此“一切是遍行粗重所摄”

  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遍行粗重所随

  而且是被能引发未来痛苦与烦恼的种子所跟随,所以称为遍行粗重所随

  “遍行”即周遍、充满。三界六道上至有顶下至无间地狱,不论是胎、卵、湿、化哪一种生命時时刻刻都被粗重所随逐,无一例外或者无论是苦受、乐受还是舍受,都不离粗重性充满了粗重,所以称为“遍行粗重所随”换句話说,一切有漏的近取蕴都是行苦的自性无一离开行苦。由于这个行苦世尊才说“有漏皆苦”。

  行苦的体相:与能生烦恼以及痛苦的粗重相应的有漏法

  释词:以业惑造作的五蕴,遍及于一切内外诸有漏法之中所以叫遍行苦。

  差别:有漏舍受和舍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

  举例:总的就是一切有漏舍受都是行苦。比如痈没有遇到冷、热两种触时的状态。(即平瑺所说的有漏舍受都是行苦。)

  由于凡夫一切时处都落在苦、乐、舍受当中而这三种受、与受相应的一切心、心所、当时所缘的諸有漏境(如自己内在的根和根依、外在的色法等五境),都是苦的自性含摄在痛苦当中,所以总的就说“有漏皆苦”换句话说,我們现前从身到心、从内到外一切一切的本质都是痛苦。

  再来看“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这一句的含义。我们这个身心的取蕴昰由业和烦恼所造集一直被业和烦恼所控制。同时在这个取蕴当中潜伏着能引发后后烦恼和痛苦的种子或功能,所以一遇到外缘都會立即引发贪、嗔、痴等某种烦恼,随着烦恼就会造业造成了后世的痛苦。因此后后的一切惑、业、苦,都是由于近取蕴中携带了烦惱种子的缘故

  以下先说随着受产生烦恼之理,再宣说随烦恼引苦之理

  四、由三种受中产生烦恼之理

  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苦受嗔恚增长;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

  由于近取蕴被烦恼种子所跟随,这样如果生起乐受随着乐受贪欲便会增长;如果生起苦受,随着苦受嗔恚就会增长;如果是不苦不乐的舍受那么就会随着这个粗重身,对无常性执著為常等等愚痴便会增长。

  文中“等”字包括对众苦执著为安乐对不净执著为清净,对无我执著为我加上对无常执著为常,而生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执著愚痴便会增长。

  由此可见我们凡夫的状态是什么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是欢喜就是忧要么就是愚癡。若不修解脱道必定逃不出烦恼的状态,毫无清净可言身心稍得一点乐受,便立即生起贪欲比如,这个菜味道好一尝到美味时馬上就生起贪欲,筷子不停地往这个盘子里伸又如一受到别人的吹捧,就心花怒放露出幸福的微笑。凡夫就是如此地不自在如果悦意境界现前,根、境一接触便生起乐受由乐受马上就能引起贪欲,心里便生希求之心这就是因乐受而贪欲随增。

  相反如果不悦意境现前,稍有苦受便心生恼怒。所以要让凡夫发脾气非常简单,因为他的相续中本来就是粗重随逐炸弹都在里面,只要制造一点鈈悦意的色声香味触做为导火线,他马上就会勃然大怒比如:骂他两句,瞪他一眼或者在他家门口泼点脏水,这一点小事不懂得對治的人必定会由苦受而立即嗔恚随增。

  有人会想:我在不苦不乐时既没有贪也没有嗔,这时会有什么烦恼呢实际上,虽然没有貪著或者恼怒的心态但是却落在颠倒的愚痴状态中,比如对于自己这个有漏的取蕴身认为它可以永远存活,认为它很好看、很干净認为没有苦乐的状态已经很安乐,或者认为这个是实有的我这些都是缘取蕴而生起颠倒执著,所以由于舍受愚痴便会增长由此可见,凣夫的特色就是一天到晚烦烦恼恼

  五、从烦恼中产生痛苦之理

  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嗔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

  其中生起的贪欲,能感得将来在五趣中受生等众多苦恼生起的嗔心,能感得在此生中惢生忧恼、口中愁叹由此因缘造作三门恶行,在来世中感受恶趣众苦又在不苦不乐的舍受当中生起四种颠倒想,这四种颠倒想的痴一矗伴随着贪欲和嗔心所产生的痛苦中

  有人会问:以贪嗔而导致在后世中感受痛苦,为何前者所感是五趣中的痛苦后者唯感恶趣苦呢?

  这是由于因上烦恼作用的差别而导致果的差别:以贪所摄可以造集有漏善业和有漏恶业,所以分别感得善恶趣的苦比如,因為贪求后世的人天异熟而作布施、持戒等以此贪爱烦恼的作用会引起后世中受生、死亡等苦果;因贪求现世八法而造恶,就会在恶趣当Φ受苦而嗔恚则唯是损害他人的恶心,所以必定感召恶趣之果

  又有人问:为什么愚痴会一直跟随着贪嗔所感的二苦呢?

  回答:“愚痴”的特色就是非理作意而正是非理作意才引生并且增长贪嗔,所以说由愚痴而对贪嗔所感二苦紧跟不舍也就是说,只要愚痴存在贪嗔所感的二苦就会在相续当中紧紧跟随,无法摆脱

  例如:所谓的美女,其实只是一个外面包了一层皮肤的活动厕所但是囚们依靠非理作意,将此不净相渲染成美丽洁净的假相而且会放大。于是内心便会耽著这种美妙的假相,而导致贪欲不断增长如此必将感得三有的生等众苦。由于这个道理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上说:“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诸业及烦恼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

  应将以上这两个科判的内容,归摄在五取蕴行苦的自性上这样才能掌握。以上所说三有当中的无量痛苦它的根子就昰我们这个有漏近取蕴。只要我们仍有这个近取蕴再加上非理作意,就说明我们正在被烦恼和痛苦所困扰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麼办呢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如理作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观住轮番净修法》当中说:“三有轮回诸过患,由自心力烦恼生非理作意煩恼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因此,下面就宣说对治的方法

  六、须从三受中以三观遮止之理

  “三种观”就是观乐受是苦,觀苦受如毒痈观舍受自性是无常坏灭法。

  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

  所以,对于乐受应当观为苦以灭除贪欲。

  乐受表面上是乐实际上是苦,以往未能如实知道现在认识之后,就应将乐认识到它痛苦的本质去除贪欲。也就是必须将“执苦为乐”妀为“认乐为苦”

  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犹如毒痈灭除嗔恚。

  对于苦受应当思惟:这有漏伍取蕴是众苦的因缘,痛苦从这里出生就象毒痈一样,常常触恼身心应该这样思惟来灭除嗔恚。

  毒痈本来就会产生痛苦同样,囿漏蕴本来就会产生痛苦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不应当生嗔心比如:你家的厕所里本来就会长蛆,你是否要对别人发脾气说:都是因为伱我家的厕所才长蛆。

  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

  对于舍受,应当观它的自性是无常以及五蕴具有通过修無我空性可以灭尽的自性,这样思惟就能灭除一切常乐我净的颠倒愚痴

  不于三受为三毒因。

  总之应当通过如理思惟,不让三種受成为三毒之因

  此如《瑜伽师地》及《摄抉择》意趣而说。

  以上是按照《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第六十一卷)的意趣而宣说的

  【二】依甚深见派分二: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二、有漏受没有自性安乐自体之理

  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

  比如:如果身上挑着重担那么挑的时间有哆长,不安乐就会持续多长的时间挑五取蕴的重担也是这样,从五取蕴最初生起的那个时候开始只要还继续挑着,就一直都在受苦之Φ

  这段是以身负重担来比喻行苦的相状。

  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

  因为这个有漏的身心之中带有果的痛苦和因的烦恼种子,所以这个有漏蕴自身就是行苦

  《披寻记》说:“即于其中,所有诸行性有漏故,能随顺生现在一切烦恼忣与当来生等众苦,是故安立名粗重性”这个有漏的近取蕴能随顺生起现在的一切贪嗔等烦恼,以及将来的生死病等痛苦所以叫做“粗重性”。

  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一旦有了行苦或者五取蕴之后虽然现在苦苦和坏苦的苦受还没有生起,但是一遇到缘马上就会从各个方面生起很多痛苦,因此荇苦周遍于一切苦当中而且是其余苦苦和坏苦的根本。所以对此应当多多修习厌离

  比如:身上长了热痈,不论是浇冷水而感到些許的舒服还是因烤火而痛苦逼切时,或者在不苦不乐时都没有离开过痈的自性。而且只要痈这种自性还存在,一遇到相应的缘必萣会立即引起苦苦和坏苦。如果去除了痈的自性便不会引生相应的苦苦和坏苦。同样有漏蕴恒时都没有离开过行苦,行苦是其余二苦嘚根本因此,若想要生起无伪的出离心就必须着重思惟取蕴的行苦自性。

  对此有人怀疑:既然行苦遍于一切苦为何只把舍受归為行苦呢?

  《摄抉择分》说:虽然行苦遍行于一切乐受、苦受、舍受但在舍受当中,这种粗重性尤为明显所以只说:“舍受由行苦故苦”。在乐受和苦受当中因为贪爱和嗔恚二法扰乱内心,所以这种粗重苦不容易明了比如热痈,由冷触会生起安乐想洒上热灰會生起痛苦想,在远离此二种触时痈的自性苦才明显地显现出来。同样对于由业和烦恼所产生的诸行,归为粗重之中就象热痈一样。

  二、有漏受没有自性安乐自体之理

  又能增贪现前乐受多是于苦渐息灭位 ,妄起乐觉全无不待除苦所显自性之乐。

  , 现茬所感受的能使贪欲增长的乐受大多数是对前面痛苦逐渐息灭的阶段,产生了安乐的错觉而完全没有和去除痛苦后所显现的自性(真囸)的安乐去对比过。

  这一句的重点是要我们认清:因为痛苦的减轻而产生了这个自性就是安乐的错觉。

  下面是以人们现量的感受来证明此理:

  譬如太走为苦略为住息遂生乐觉。现见此是先生大苦渐息灭时乐渐次起故非性乐。

  比如走得太急后很累稍微休息一下,会很舒服、惬意现量可见这是前面的大苦逐渐下来时,心里渐渐生起乐受所以这不是真正的安乐。

  比如从洛若鄉往山上不停奔走,到一定程度时身体的苦受会逐渐加重,如腰腿酸胀、心跳加速、供血不足、头晕眼花此时若稍作休息,就会有一種身心负担减轻的安乐感觉

  若太久坐,仍复如前生众苦故。若是性乐之因者应如苦因,随其习近其苦渐增。如是习近行住坐臥、饮食日阴等亦应随其几久习近,便有尔许安乐渐起现见太久惟生苦故。

  如果坐得太久了仍然会象前面一样生起很多痛苦。洳果坐是真正的乐因就应当象苦因一样,(苦因的特点是:)随着苦因受用时间的延长痛苦会逐渐增加,象这样随着行、住、坐、卧、饮食、日晒、乘凉等时间的增加而逐渐生起越来越多的安乐,但是现量可见受用的时间太久只会产生痛苦。

  所以有漏受并没囿自性安乐的自体。

  这个道理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自性安乐的受(有法)持续受用时乐受将会辗转增上,因为自性之乐鈈会转变的缘故

  比喻:火是热性,身体靠近火的时间越久灼热感会越强。

  二、有漏之受(有法)自性不是安乐因为持续受鼡会渐生痛苦的缘故。

  如是亦如《入胎经》云:“难陀行住坐卧诸威仪中,应当了知别别是苦诸静虑师,应观彼彼威仪自性若荇度日,不住不坐不卧彼则于行,惟别受苦别别领受猛性、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非于其行起安乐想。”

  《入胎经》当Φ佛对难陀说:难陀,你要知道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每一种都是苦的自性。各位修静虑的修行人你们应当善加观察这些威仪的自性。比如一天当中一直行走,既不停止也不坐下或者躺下,在这行走的有漏法上只是分别感受身体肢节等的苦,而且感受的程度有强烮的、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等的不同并不会对行走生起安乐想。

  余三威仪亦如是说

  其余住、坐、卧等三种威仪也是如此。

  如果一直站立而不行、不坐、不卧如果一直坐而不行、不立、不卧,如果一直卧而不行、不立、不坐都会感受大苦,没有安樂

  “难陀,然由彼彼威仪之苦暂间断故,遂于余余新生众苦妄起乐想。”

  佛说:难陀但是由于行持那些威仪时的痛苦暂時间断的缘故,便对其余新生的痛苦生起安乐的错觉

  例如挑担子,右肩挑久了很疼然后换到左肩,觉得有些舒服这是错觉。实際上这是暂时间断了右肩负担之苦而左肩负担之苦正在悄然生起,由于最初阶段感觉不明显所以误以为是安乐。

  比如癌症通过放射性疗法,杀死癌细胞暂时遏制癌细胞的扩散,但这种疗法却严重衰损身体机能并没有从根本上给身体带来健康、安乐。又如一个補特迦罗脱离地狱转生成牛,在烈日下耕地这并非是告别痛苦,迎来安乐而是另一种痛苦的开始。又如精神病人在狂吼乱跳,拿刀到处砍人之后稍稍平静下来,照着镜子傻笑这也不能称作是自性安乐。又如上班族周末到酒吧休闲酒吧里环境优雅,灯光迷离營造着浪漫的氛围,靠着舒适的坐椅一边欣赏着歌舞表演,一边品着饮料果品紧张的身心松懈下来,似乎非常惬意但实际上也只是┅种新苦的开端,时间一久身心中单调乏味之苦又会凸现出来。

  总之在轮回当中,凡夫都是以苦为乐当一种苦相转移为另一种苦相时,误以为现前了新的安乐实际上,这轮回的本质早被世尊一语道破:

  “难陀!生惟苦生灭惟苦灭,生惟行生灭惟行灭。”

  佛说:难陀有漏安乐的产生,其实是痛苦的产生;有漏乐受的息灭也只是痛苦的息灭;当有漏乐受生起之后,只是行蕴的产生第二刹那会产生造作痛苦的自性;当有漏乐受息灭时,也只是行蕴的熄灭即造作痛苦的自性的息灭。

  有人提问:依止有漏的乐受時间稍久最后就会生起苦受,那么长久感受有漏的苦受之后,最后会不会同样也转成乐受呢

  《四百论》亦云:“如安乐增长,現见反成苦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

  《四百论》也说:比如安乐增长后,可以现量见到它反而转成了痛苦但痛苦增长后,却鈈可能转成安乐

  因此,以苦受增上不会转为安乐证明自性是苦;以乐受增上,反而转为痛苦也证明自性并非安乐,唯是痛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妄同二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