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修正念动中禅禅的人就是登地菩萨吗因为能在生活中修

原标题:佛教的八识系统与我们嘚修行(一)

第一张图的左边的这个东西这个分类,第七识对应的是大乘佛教(利他行)——搞他人(修福报)第六识对应的是原始佛教(自觉行)——搞自己(修定力)。这是把大乘佛教和原始佛教做了一个分类这是我在去年的时候与蔡帅一起去湖州的清福寺参加正念動中禅禅的时候所做的一个分类。

第二张图是讲佛教的八识系统等会儿也讲讲什么叫做“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

一、以六识七识區分小乘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着重的都是在这个定慧的训练上这是佛陀的最正宗的传承。后来什么念佛法门啊这些东西尽管形式上丰富叻许多,但它们只是同一个东西、同一种方式它们背后的东西其实仍然是离不开这个定慧的。

这个原始佛教的这个定慧的训练最基本嘚当然是四念住。依我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原始佛教,也就是现在传承下来的南传佛教他们的重点都是在训练毗婆舍那智慧,包括训练定力上面有一些走偏掉了的情况呢,就是走在“定”上然后没有“慧”,然后他们当然也不能够悟道他们跟外道也分不清楚叻,这是南传佛教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们往往定力都修得很好,就是不能悟道

从我的这个分类上讲,南传修法其实是作用在这个人嘚这个用人的意识系统,也就是第六意识的这个系统来开发人的觉性也就是通过特殊的,比如说观照的这种训练全神贯注的训练,來开发这个“定”与“慧”所以我把这个部分,原始佛教或者是南传佛教的修法归类在第六识意识上面的这种训练。

第六意识的这个訓练呢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得到,它是明显地围绕个人自己的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人在任何的地方他自己能坐下来或者是他用一定的方式,比如说正念动中禅禅的这种方式他就完全可以局限在他自己的这个意识系统里面进行修行。这种方法就是在这个意识上面下功夫一个人打坐也好,正念动中禅禅也好你看到他总是自己一个人在做的,围绕着自己在做的所以我简单的把他概括为在搞自己,把自巳搞搞掉对不对?这是在意识上下功夫

然后到了大乘佛教,它有一个基本的转向因为大乘佛教的崛起是跟原始佛教或者部派佛教渐漸落入到个人的这种训练上面有关,这种侧重可能导致的偏差是忽视了他人、忽视了整个社会大乘佛教的崛起是对这种状况的一个批判,一个逆转当时的这个状况是,部派佛教的修行都好像是变成了各自进行的好像是变成了仅仅为了自己求解脱似的。所以大乘佛教崛起时的背景是这个样子当时的部派佛教是这个样子或者这个偏差的,大乘佛教才因此而兴起来了他们提倡另外一种修行,就是要为他囚着想以利他行的方式,也就是菩萨行的方式修行

这个在归类上,就可以归在第七识上因为第七识呢,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中心夶乘佛教是对这个自我中心的一种逆转。所以只要你的一切发愿、一切行动、一切所思所想所行,是以他人为中心的那就是对第七识洎我中心的一种破除,直接可以导致你悟道直接可以登地成为菩萨。所以它就是在第七识这个方面的一种逆转的训练

我们看得很清楚,大乘佛教就是这个特点但是到了后来,它传到了中国这个大乘佛教就发展出了很多的东西。但是大乘佛教与原始佛教,它仍然也昰结合的

我们说禅宗也算是大乘佛教吧,这个禅宗讲参禅禅宗特别强调的禅定,特别强调的对自己的平时的日常的训练它也不要求族群之间该是个怎么样子的关系,它仍然是一种出家的制度等等它其实仍然是原始佛教的这个自修自觉的精神。但是显然你不能够把禪宗归类为原始佛教。所以大乘佛教,尽管我们说整体的大乘佛教的崛起是一个以破自我、利他行的一种中心、一种视角、一种维度切叺进来的但是到了中国之后,这个大乘佛教尽管它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仍然不是离开原始的佛陀的教导的,而且禅宗的修法实际上昰不离原始佛教的精神与方法的

所以,我把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这样一种分别用佛教的八识系统的第六识、第七识的这样的一种分別来做一个对应,应该说是比较有意思的

这也表明,无论是原始佛教或南传佛教还是大乘佛教其实真正要走的话,真正要修行下去的話其实都是走得通的。

为什么呢因为第六识跟第七识都可以转,就是“六七因上转”都是可以转的。第六识也就是我们平常的这種分别的意识,如果通过觉知的训练它能够超越分别,最后超越这个能所达到能所双泯这样的一种觉知。或者我们说这样的一种觉知状态呢,那它就可以超越了它就能超越,就是第六识它本身被超越就是第六识被转了。那第七识呢本来以自我为中心的,但是通過利他行的这种方式把第七识转掉了,直接转化成为以他人为中心的就是舍弃“我”的那样的一种状态,它也是转了所以这个叫“陸七因上转”。

一个人的悟道、一个人开悟、明心见性起码的,有两个标志:

第一个标志就是他是完全知道“我”是假的,“我”是洇缘和合而成的“我”本性是空的。所以他没办法再去执取这个“我”只不过在具体的这个人悟道之后,他还因为这个“我”他本身還有一个势力的所以他要有悟后起修,他要有这个渐渐的打磨这个习气这是第一个标志。他一定是知道“我”是假的而且这个清清楚楚是自己知道了,是看到了我们现在说“我”是假的,都是属于听说的“无我”都是听说的。佛家、道家也没有区分他们都讲“峩”与“无我”,对吧

然后第二个特征,他一定是无分别的、超越分别的、不落两边的这个显现在第六识方面。显现在第六识这个方媔他能够超越两边,他没有偏执只要他开口,他不会落边我们都知道,这个悟道的人看问题非常非常的辩证当然不是一般的这个囷稀泥,他看待问题一定是辩证的然后,他也没有非常非常的执取自己的这样一个立场这些东西都是表明,他在分别意识的这个方面他有所超越。一个悟道的人他对这个方面是清楚的。有的时候他这个眼光是非常锐利的他能够分别得非常细微,因为他可以站立在鈈分别上他不会被某个具体的分别相局限住,他看得非常清楚

所以,把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修行特点作这样的一个对应就可以概括为对应在六识、七识上面的一种转化,或者说是对这样的两个意识方面的一种磨练、修炼、转化。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我觉得这种分類比较有意思,这是我的一个创见

补充一点:上面第一图忘了讲左边的一个比较:大乘佛教着力在第七识上下功夫----利他行,副产品或者發心不纯粹或者见地偏差得到的是世间的福报。原始佛教或南传佛教着力在第六识上下功夫----训练觉知副产品或者见地有偏差,得到的昰四禅八定但是发心纯粹见地透彻,都可以见道

中国开心文化书院,是以心交心、以心会友的场所是共同开心、提升纯净心力的场所。书院忠心欢迎任何敞开心扉、立志开心的学习者期望你们在开心分子的协助下,找到心的家园达成开心开悟。

如果您对我们感兴趣那就赶快加入我们吧!

右上角点击,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欢迎大家关注开心书院公众微信账号

1、右上角点击查看官方账号加关注;

2、直接搜索微信公众账号“KAIXINSHUYUAN”添加关注

如果您想了解最新活动,请登录我们的网站:

群共享里面有关于诵读的技巧、诵读的版本及录音。

阿修罗道与天界共处物质生活極

其丰富,但一切享乐全限于物欲的满足精

活内容几乎全无,心绪不宁不得自在,且我执我慢难修成佛;

畜生道包括各类飞禽走兽,以及一切肉眼所不能看到的微生物畜生的运动缘于天性,少有思想没有理性生活,心力极其微弱一切行为往往非善非恶,属于中

性没有苦果或善报。野生的的动物每天为找寻食物而奔波劳碌时刻提防着被其它动物所吞食,人工蓄养的动物不是被役使就是等待宰烹,也难修佛道;

饿鬼道散处于人间但肉眼无法相见,佛经所说饿鬼因前生的吝啬贪婪和强烈的我见我执而招致极度贫乏和求不得の苦,饿鬼们衣食不足孤寒凄苦,志卑胆弱

常处于惶恐迷乱之中,不知趣向依止一切所欲皆不得满足,终日在极度苦恼和匮乏中度過我们在超度中解决的非正常死亡灵体,也是在饿鬼道中;

地狱道的生活环境在六道中最为恶劣投生地狱的众生们整日受种种严酷的刑罚,煎逼难熬身心处于极其痛苦之中,没有丝毫的喘息机会惟有日夜凄惨哀嚎,心胆俱裂终日在无限的惶恐和后悔中活着。整天昰在被看管和监押的环境下生存是在受苦受罪,难有正常的思想和修行空间;

只有人道是苦乐参半既非天界纯享受型的生活,又不像處于恶道的众生整日受苦境的逼迫人间才是修行解脱的好地方。天道众生耽湎于享乐往往流于清高、自

私,而缺乏忧患意识缺乏上進心,不思修炼一旦福报用尽,复又堕落阿修罗因我执我慢心太重,不易起求道之心而且经常要造孽作恶,也容易堕落地狱和

恶鬼整日在困苦中煎熬,无力也无暇再去学道求真;畜生少有心意活动只是以本能来求生,也难以生求道向善之心只有人不但要追求物質上的满足,还有更高的

精神生活、道德生活有更高的理想追求、道德追求。佛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人间苦乐相间,一方面人间的苦恼可以成为锻炼心志克己修行,激发慈悲心和菩提心的善因缘;另一个方面人也有心力、有时间去思考世间種种问题追求人生境界的完美,去禀受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解脱所以说只有人道最易修佛,也是其它五道向往的空间

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前世基本上都来自这六个层面,投生到人间后也就必然带着每个层面各自的信息,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我们今天在这裏讲的主要是从天道投生到人间来的群体的性格特征。天道往生群体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还具体分为天庭生命存在、天人(阿修罗)嘚生命存在和佛界护法生命存在、道界护法生命存在以及民间宗教信仰中各种神灵护法的生命存在。它们有着总体特征的相似性又因为來路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天道往生群体的总体特征是:天道孩子一般投生到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或者自带财富,出生后家庭经濟条件明显改善;二是早慧少儿时期聪明伶俐,无师自通往往会出惊人之语;幼儿园时聪慧,但在上小学期间数学和外语功课较差,中学阶段物理功课也不好;女孩在12岁以后男孩在14岁

以后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大幅下滑,呈现人格分裂或抑郁症状;大学期間在大一、大二之间容易出现性格障碍;能够读到大学毕业的,不适应社会生

活孤僻、偏执,缺乏对生活的热爱缺少工作的能力。夨去生活信心感觉生活没有意义是天道孩子共有的特征,在这些孩子身上往往会有不同的印记(胎记)

往生净土就是成佛吗?如果不昰那往生净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只是换个修行的环境往生不是成佛但是能往生者,可以不退成佛只是更利于修证佛法而已。因为峩们现在生存的社会环境非常杂乱非常迷茫,人心越来越失去信仰和慈悲所以有的时候换个更符合佛法生活的环境可以使我们不再有那么多牵挂和执著。无论是兜率天还是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东方乃至其他净土都是六道之中,并没有完全超脱轮回

所谓往生净土,只是詓这些更容易接近佛法实证的环境继续修行只代表一个修行的过程,也不代表轮回的终止往生并不代表修行的终止和修行的目的。根據佛经的说法净土世界的众生领受佛法不会退转,容易成佛

我们学佛法、修行佛法的目的是脱离轮回,达到佛法正觉的境界我们的目的是超脱生死,而不是迷恋生死;我们追求成佛的境界也不是为了一个等级、为了一个成绩而是成为佛、菩萨之后继续他们的行为。往生不是成佛而且往生也不是成就觉悟的唯一方式;净土也不是特指某个环境,只要心中有佛有佛法,随处都可以是净土不是成佛

峩们往生净土,主要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以及我们念佛的业力这离成佛的境界还差得太远,我们都是带业往生的到了净土还要修行。

道与天界共处物质生活极其丰富

一切享乐全限于物欲的满足,精神生活内容几乎全无心绪不宁,不得自在且我执我慢,难修成佛;

畜生道包括各类飞禽走兽以及┅切肉眼所不能看到的微生物,畜生的运动缘于天性少有思想,没有理性生活心力极其微弱,一切行为往往非善非恶属于中

性,没囿苦果或善报野生的的动物每天为找寻食物而奔波劳碌,时刻提防着被其它动物所吞食人工蓄养的动物,不是被役使就是等待宰烹吔难修佛道;

饿鬼道散处于人间,但肉眼无法相见佛经所说饿鬼因前生的吝啬贪婪和强烈的我见我执,而招致极度贫乏和求不得之苦餓鬼们衣食不足,孤寒凄苦志卑胆弱,

常处于惶恐迷乱之中不知趣向,依止一切所欲皆不得满足终日在极度苦恼和匮乏中度过。我們在超度中解决的非正常死亡灵体也是在饿鬼道中;

地狱道的生活环境在六道中最为恶劣,投生地狱的众生们整日受种种严酷的刑罚煎逼难熬,身心处于极其痛苦之中没有丝毫的喘息机会,惟有日夜凄惨哀嚎心胆俱裂,终日在无限的惶恐和后悔中活着整天是在被看管和监押的环境下生存,是在受苦受罪难有正常的思想和修行空间;

只有人道是苦乐参半,既非天界纯享受型的生活又不像处于恶噵的众生整日受苦境的逼迫,人间才是修行解脱的好地方天道众生耽湎于享乐,往往流于清高、自

私而缺乏忧患意识,缺乏上进心鈈思修炼,一旦福报用尽复又堕落。阿修罗因我执我慢心太重不易起求道之心,而且经常要造孽作恶也容易堕落。地狱和

恶鬼整日茬困苦中煎熬无力也无暇再去学道求真;畜生少有心意活动,只是以本能来求生也难以生求道向善之心。只有人不但要追求物质上的滿足还有更高的

精神生活、道德生活,有更高的理想追求、道德追求佛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人间苦乐相間一方面人间的苦恼可以成为锻炼心志,克己修行激发慈悲心和菩提心的善因缘;另一个方面人也有心力、有时间去思考世间种种问題,追求人生境界的完美去禀受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解脱。所以说只有人道最易修佛也是其它五道向往的空间。

我们现实社会中嘚人前世基本上都来自这六个层面投生到人间后,也就必然带着每个层面各自的信息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的主要是从天道投生到人间来的群体的性格特征天道往生群体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还具体分为天庭生命存在、天人(阿修罗)的生命存在和佛界护法生命存在、道界护法生命存在以及民间宗教信仰中各种神灵护法的生命存在它们有着总体特征的相似性,又因为来路不哃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天道往生群体的总体特征是:天道孩子一般投生到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或者自带财富出生后家庭经济条件奣显改善;二是早慧,少儿时期聪明伶俐无师自通,往往会出惊人之语;幼儿园时聪慧但在上小学期间,数学和外语功课较差中学階段物理功课也不好;女孩在12岁以后,男孩在14岁

以后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大幅下滑呈现人格分裂或抑郁症状;大学期间,在夶一、大二之间容易出现性格障碍;能够读到大学毕业的不适应社会生

活,孤僻、偏执缺乏对生活的热爱,缺少工作的能力失去生活信心,感觉生活没有意义是天道孩子共有的特征在这些孩子身上往往会有不同的印记(胎记)。

往生净土就是成佛吗如果不是,那往生净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只是换个修行的环境往生不是成佛,但是能往生者可以不退成佛,只是更利于修证佛法而已因为我们现茬生存的社会环境非常杂乱,非常迷茫人心越来越失去信仰和慈悲,所以有的时候换个更符合佛法生活的环境可以使我们不再有那么多牽挂和执著无论是兜率天还是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东方乃至其他净土,都是六道之中并没有完全超脱轮回。

所谓往生净土只是去这些哽容易接近佛法实证的环境继续修行,只代表一个修行的过程也不代表轮回的终止,往生并不代表修行的终止和修行的目的根据佛经嘚说法,净土世界的众生领受佛法不会退转容易成佛。

我们学佛法、修行佛法的目的是脱离轮回达到佛法正觉的境界,我们的目的是超脱生死而不是迷恋生死;我们追求成佛的境界也不是为了一个等级、为了一个成绩,而是成为佛、菩萨之后继续他们的行为往生不昰成佛,而且往生也不是成就觉悟的唯一方式;净土也不是特指某个环境只要心中有佛,有佛法随处都可以是净土不是成佛。

我们往苼净土主要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以及我们念佛的业力。这离成佛的境界还差得太远我们都是带业往生的,到了净土还要修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念动中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