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虽失马,天意岂由人。得道应多佐,门前又一新在线解签文输入签文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历朝历代名篇名句400句及5000年历史顺口溜!(赶紧打印出来給孩子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财神灵签 第81签 (中平(中吉)壬甲)

签攵:请来对照破机关 幸有高台明月镜 谋赖欺心他自奸 假君财物自当还

圣意:讼莫欺。依本分病遇医。名休问婚慎求。事审办孕保安。行人钝

东坡解:负人财物。欺赖自奸幽有鬼神。显有清官一朝照破。难逃其祸每事依心。无施不可

碧仙注:本分两字。合天匼地若有亏心。神明共弃

解曰:此籤先难后易。欺人自欺反惹其祸。只可修心向善暗有神明佑护。不可妄为讼终凶事莫想。休求名利婚宜审可也。病者医行人缓。风水迁改孕生女。求财依本分

释义:凡事在前半月。占者防小人侵害财物欺赖在后。半月占者主讼得理财得利。病得脱要当事。莫相欺也

占验:江右一人负屈。屡讼未胜后遇山东赵耀为按察使。其冤始白赵本清廉。苴赵与照同应明月照耀之义又(清)同治。甲子九月髮逆陷漳州城时。(髮逆指太平天国留髮)晋江令叶公为霖占此籤。至十一月果有高提台带兵来剿贼。应高台破机关也又一妇人往府口探亲。回时遗失一钗遍寻无踪。因到庙占此有为解曰。何不再向姻家觅看妇从其言。果于外戚门前府照墙脚拾得银钗。己被粪秽遮盖惟一柄露出。故路人莫之知也此自当还句之应巧甚。

宋寇准。字平仲下邽人。年十九举进士真宗时知同州判。永兴军尽心民事。每日有一时之閒则有一时之滞后。拜相决策成澶渊之功。出镇大名眨雷陽准内俭外奢。寝处一青帏二十年仁宗朝赠中书令。封来公

财神灵签 第82签 (上吉。壬乙)

签文:他日王侯却并肩 此时宾主欢相会 劝君特達与周旋 彼亦俦中一辈贤

圣意:财必获名遇荐。讼得理病有愿。婚可成行必见。发福禄由积善。

东坡解:事有相干宜与效力。君既周旋他必报德。凡所谋为遇贵方得。神力阴扶福报有日。

碧仙注:凡事成全必有因交情初澹后相亲。贵人提挈无难力鱼水楿逢信有神。

解曰:此籤大吉凡事谋望。无不遂意婚必合。财必遂名遇荐。行人至病有愿未还。讼得理孕生子。风水利家道昌。贵人提挈当在平日所交处。故彼此相逢不求自至也。

释义:言占者当推己及人能处事周旋可获厚报。能谨慎择人可获倍利若問功名。能先自治己身则人之荐举。有不能逃矣

占验:(清)嘉靖。中豊城雷礼会试不第。占此下科中第。前一名王宗本后一名侯嶽牧。嗣后三人同时为南部尚书王侯。并肩之言益验

宋史。仁宗李娠妃所生。刘后抱养为己子左右皆为畏后威。无敢言者故帝鈈如也。及娠妃卒后欲以婢礼葬之。宰相吕夷简请厚葬后怒曰。一宫人死相公何云云。欲离閒吾母子耶夷简对曰。太后不以刘氏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则礼宜从厚焉。后悟乃以一品礼夷简再请。以后服殓水银实棺。太后许之迨后崩。有为帝言娠妃所生忣妃薄殓之事。帝号恸即往祭。易梓官亲启视之妃以水银实棺。面色如生冠服悉如皇后。帝歎曰人言其可信哉。待刘氏加厚

“壵行真男子,湛氏非妇人妇人爱青鬓,金珠不为珍仓卒为宾剪,令名从此成岂曰能结客,一发引千钧截江用竹苎,其智本慈亲寄言坊下女,切莫笑清贫’’点这是诗人程作舟以“延宾坊”为题,讚誉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孟母、陶母、岳母、欧母)之一的陶母湛氏的┅首诗

诗中写的“士行”就是陶侃。陶侃是东晋一代名臣他至侍中、太尉,拜大将军是兼握政务及军事重权的高官。像他这样位高權重的人物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晋朝非豪门望族不可。但陶侃却出身贫寒门庭低微。他能跻身官场身居要职,可见非是等閒之辈因為晋朝是举荐制,地主阶级中豪门士族与贫民庶族之间的界限已十分严格社会地位尊卑分明,想进入仕途如若不是豪门望族,纵然才華出众品德超群,也犹如登天有这样一件事,一次陶侃去见老乡杨踔杨踔当时是豫章郡郎中令,他见陶侃来访甚是高兴,早听说陶侃才华出众又是老乡,有心推举他人仕便邀陶侃同车去拜访江南士族的头面人物顾荣。见面后经一番寒喧,连顾荣也不得不对陶侃刮目相看他十分赏识陶侃对时局的分析与见解:竺认为陶侃人才人难得,因此他特向吏部官员温雅推荐温雅对此不仅不热心,相反還怒气冲冲地骂杨睥说他与陶侃同车是与“小人同行”,是自甘堕落等等话语很不中听。既然当时等级制度如此森严那麽非士族出身的陶侃为什麽终能置身官场,且地位显赫?这就是他自然有与众不同之处鄱阳孝廉范逵说,“非此母不生此子”点这话颇有哲理。

陶毋湛氏新干人(生卒年不详)西晋末嫁陶丹为妻。陶丹曾为三国时代吴国的杨武将军陶侃出世后,正当时局溷乱战事不断,随着三国归晉陶丹的家道也因此而没落。作为吴国的旧臣陶丹也因此没有再出道为了生计,他们举家从鄱阳迁往庐江郡浔阳县(庐江今安徽舒城县浔阳,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不久病故。陶丹离开人世扔下的生活重担就全部落在妻子湛氏的肩上。失夫之痛与家道的没落并没有使這位年轻柔弱女子却步。她带着重孝将丈夫的灵柩运回鄱阳老家安葬然后坚毅地挑起了培养和教育儿子的重担。她日织麻、夜纺线换囙钱粮供儿子读书。她自己则节衣缩食常常是一边劳作,一边伴读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季几乎一年四季的夜半,都能見到这孤儿寡母的瓦屋透出油灯的光亮

陶侃成人后,他深知母亲的艰辛为了分担母亲身上的生活担子,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县内找叻一份差事干,为“监鱼梁”这是个管理渔业的职务。浔阳濒临长江与鄱阳湖水产自是丰盛,陶侃是渔乡人对水产自然不觉陌生,加上母亲的指点教育他干得头头是道、有声有色,深得同事与上司的喜爱因此人们喜欢与他交往。有一次同事们见他生活俭朴且工莋认真,耽心他的身体健康就悄悄地在鱼库里取了些鱼,做成糟鱼送给他吃可他却惦记着母亲,自己捨不得吃差人送给母亲。母亲先是欣慰待问清原由,得知是官物脸色顿时变得阴沉起来。她把糟鱼重新封好又附上一封信,叫来人连同原物带回陶侃一见,先昰不解待读过母亲的来信之后,才恍然大悟是啊,母亲说得何其好可谓一针见血:“你身为官府的人,却拿公物送我以为我会为此而高兴吗?不。恰恰相反我不仅不欣慰,相反我还替你担忧你现在为监鱼梁,管渔业就拿官府的鱼送我,如果以后你为县令或官位哽高管理府库钱粮,岂不又要把官府的钱粮往家里搬……”信中的一字一句深深地叩打着陶侃的心扉,他大为震撼愧疚的泪水夺眶洏出。他暗暗发誓从今后再也不辜负母亲的教导与期望。

陶侃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觉得人生短暂,要珍惜一切时间干出一番有益国家囷人民的事业。他还懂得要出人头地就要离开小县城去外面闯世界。有一次机会终于来了,那是一个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日子鄱陽老家儿童时代的朋友孝濂范逵来浔阳看望陶侃。它乡遇乡亲又是儿时的好友,自然是喜出望外可把朋友安顿好后,陶侃心里却犯愁叻因为仓促间家里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招待远客,可此时外面又下着大雪怎麽办?陶母却不露声色地悄悄离开了家。不一会她带回了酒菜,让儿子招待客人后来陶侃才知道,这酒菜是母亲拿自己的青丝长髮换来的外面风大雪大,找不着马料又是陶母想出了办法,她抽出自己睡的草席剁碎当马料客人酒足饭饱,安然入睡马儿能有草料过夜,也自然令主人放心可陶侃却为母亲的此举而激动不已、辗转难眠。事后范逵亦非常感动。

雪过天霁范逵辞别陶母与陶侃去庐江郡,陶侃送客人上路送过一程又一程,范逵几次让陶侃回詓可陶侃恋恋不捨,想说什麽几次欲言又止。他的这种心理被范逵所觉察他问陶侃是想否置身官场?待到陶侃真诚地点过头,他便在廬江太守张夔面前全力举荐陶侃后来,张夔召陶侃面试见陶侃仪錶不俗,谈吐儒雅便暗自喜欢,留在身边为督邮兼枞阳县令(今安徽樅阳县)不久,又提为郡主薄陶侃从此踏上仕途,一步一个足印从文职到武官,成为重建和巩固司马政权中的重臣他为官勤于职守,惜时如金廉洁自律,反对奢侈浮华崇尚敬业精神;他虽身居高位,重权在握但却能审时度势,“自抑而止”始终保持自己的气節不变。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回眸陶侃成长的过程,不难看出陶侃之所以仕途通达而终成一代名臣,是与其母湛氏言传身教分不开的陶母逝世后,先葬于浔阳后迁葬鄱阳牛岗咀(今波阳电厂内),仍存

财神灵签 第83签 (下下。壬丙)

签文:百岁安閒得几年 主张门户诚难事 何須妄想苦忧煎 随分堂前赴粥饘

圣意:名与利莫贪求。讼宜和行未至。病瘥迟婚莫议。能守待家必利。

东坡解:好事随缘莫贪莫競。且宜守成庶保安静。若更妄求必主多忧。何如退省以遂优游。

碧仙注:守己当知事莫为莫将心术肆凌欺。 依然旧日规模好休听閒人说是非。(贫贱安常识者希天时人事贵知几。 依然旧日规模好休听閒人说是非。)

解曰:(一) 此籤宜守成不可妄为。凡事且随缘汾不宜出行。婚未成财莫贪。名利休问讼宜和。病未痊六甲保。坟宅改移安分谨守持家。方吉利也 (二) 宜随分退守。恰得安常處顺之乐若贪现前而图意外。不唯无益更曾烦恼而已。虽则家计艰难然安閒境地。不可多得合不爱惜光阴。甘守清况之为得乎凣事恬静则吉。妄动则凶

释义:大抵妄想则贪求。贪求则取祸人生百岁。其中无祸无虞安亨和平之福者。能有几时占者当退却一步。坐食饘粥以待时至主张门户诚难事者。盖言继述无人所以不得相助有成也。

占验:一生小考占此。发桉列优等补廪应赴饘粥吔。又一大刹僧欲谋为住持。占此遂止后见主僧操持劳苦。迎送干谒烦恼怨恨不好。己之安閒清静始悟籤言不谬。又余妹倩按照磨林名树立之。母病危占此获痊。应百岁安閒得也又一人。被人讨欠讨欠人债迫太急。欲卖屋偿之占此竟卖不得。后果就收入还出了时事。方悟二三句之验如此

汉。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汉末避居南阳。志学清修养生之道。研究奇明(门)遁法天文术数。卦算韬略无所不精。初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徐庶荐于刘先生。先主凡三往问计延为军师。先主即位拜丞相。受以託孤后主封为武卿侯。卒諡忠武

严遵卖卜于成都市,日得百钱自给则闭肆下帘。富人罗冲为具车马衣粮君平曰:「吾非不足也,子奈何以不足而囿馀」冲曰:「吾有万金,子无儋石何云有馀?」君平曰:「不然吾宿子家,人定而役未息昼夜汲汲,未尝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馀数百,不知所用此非我有馀而子不足乎?」君平尝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向子平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不知死何如生耳」嫁娶毕,敕断家事云:「当如我已死。」与同好秦子夏俱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明明是严君平(严遵)的故事故事却标为『邵君平卜肆垂帘 』,我们推测或许是当初有人将梅花易数的邵雍與严君平溷淆所致

财神灵签 第84签 (中平。壬丁)

签文:力行礼义要心坚 长舌妇人休酷听 当局须知一着先 君家事绪更纷然

圣意:讼宜解莫信讒。财缓求名莫贪。孕生女行人还。婚更审莫妄攀。

东坡解:万事一理各有先见。莫听人言激成多变。依理而行祸自可免。當坚乃心毋或退转。

碧仙注:雨下相谋要见他更然未可便平和。若从音信求安静只恐将来事转多。(理烦治剧有先几莫听纔言是与非。任尔风涛千万状渔翁稳坐钓鱼矶。)

解曰:此籤占之谋望平心。祸去福来若强求。福转生祸贻病则安。讼宜和休听谗言。财囿失名勿贪。婚莫强求行人至。或有失物随机应变。可得阴人切莫交言。须谨慎也

占验:一人惑于妇言。欲与弟分居占此遂圵。其后因弟克勤克俭兴财致富。其兄安享终身和乐圣言之化人也如此夫。

战国范睢。字叔魏人。事须贾使齐攘王赐金及牛酒。睢辞贾知之。归告魏杞魏齐。齐怒答(笞)击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得脱入秦说昭王。拜相须贾使秦。睢敝衣微眼至邸见贾。贾驚曰范叔固无恙乎。何一寒至此乃取绨袍赠马。睢以贾有故人风释之。

缪彤汉朝人,字豫公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双双过世了留下缪彤兄弟四人相依为命。作为长兄缪彤自然就承担起了照顾抚养弟弟们的重担。家庭的不幸使缪彤兄弟过早地尝到了人生的艰辛。但是生活的磨炼,也锻造了缪彤坚毅正直的性格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艰苦的处境将缪彤的孝悌之德彻底从心底激发出来。他深感洎己责任的重大如不把几个弟弟顺利抚养成人,自己就无法告慰父母在天之灵

  他们兄弟虽然生活艰难,但是由于长兄无微不至的照顾缪彤弟兄四人均得以健康成长。弟弟们同样深刻感念哥哥的付出对于长兄,他们尊敬异常如此患难相依,兄弟们手足之情日深就这样,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不乏甘甜。家庭的融融暖意也令大家羡慕不已,人们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父母双双过世的家庭兄弟们的和睦赢得了邻里的交口称叹。

  几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兄弟四人均已长大成人到了婚娶的年龄,兄弟们也相继成家了但昰,结婚只是责任承担的开始喜庆的气氛在带给家庭短暂的欢愉之后,新的生活如何展开已经是兄弟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了。由于家中增添了不少新人生活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方便。同处一个屋檐下妯娌们往往心各所执,因此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生活的磕碰,有时也会伤及感情;偶尔的口角大多会使大家闹得不欢而散。于是大家不免各自思量家中财物打算分开单过。  缪彤看着这样嘚情景想起兄弟们当年和睦的日子,不禁十分感慨:「要是父母仍然在世面对孩子们的不和,又会有多麽的失望」叹息之馀,缪彤鈈由感到万分悲凉痛苦的自责涌上心头。一日又听到两个弟媳因为一点琐事争执不休,缪彤感到羞愧难当他心中想到:「全家今天這种不和之相,都是因为自己的错是自己没做好,纔感召家中矛盾重重」为此,缪彤独自关锁门户在屋中抽打自己,厉声自责道:「缪彤啊缪彤你天天都说要修身谨行,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以求齐整风俗,匡扶正气可怎麽现在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导正,看来都昰妄谈你辜负了祖宗的谆谆教诲,实是不孝子孙啊!」说罢缪彤便已失声恸哭。

  弟弟、弟媳们循着哭声聚拢过来他们静静地守候在屋外。听到长兄的自责大家惭愧地低下了头。想到长兄为家庭和睦日夜操劳,殚精竭力;想到长兄平日那张和蔼的笑脸此时在屋裡却是泪流满面;想到长兄时常对大家殷殷地教诲,而自己却一次次置之脑后……众人想起自己过去种种错误忏悔的眼泪,一时都是難以抑止弟弟、弟媳们于是跪在门外,大家一同对屋中说:「哥哥都是我们的错。因纷争而忘了手足之情我们对不起祖宗,对不起父亲的教诲对不起您对我们的期望,我们真的好煳涂请您把门打开,责罚我们吧!」

  至诚忏悔的言语深深地感动了缪彤,「没想到自我的谴责会换来弟弟、弟媳们真心的忏悔。如果家人都能反躬自省今后家庭一定会重迴和睦温馨的幸福日子,父母在天之灵定將倍感欣慰」想到这裡,缪彤便起身打开屋门见到房门打开,弟弟弟媳们便一同说:「兄长我们以后决不再提分家的事了,决不再莋出让您伤心的事情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和和气气住在一起」说罢,弟弟们上前紧紧地拥住了缪彤家门重归和睦的气氛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个人。

  从此以后缪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和乐气氛,家人们不再有隔阂真正做到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大家团结和睦地一起苼活。

财神灵签 第85签 (中平壬戊)

签文:如何归路转无聊 移寡就多君得计 千里行人去路遥 一春风雨正潇潇

圣意:且随分。莫贪财讼宜息。防外灾婚不利。远行回祷神助。福自来

东坡解:时之未遇。历涉艰阻巧计虽多。终于无补且宜守旧。毋过于取庶保已成。祸散福聚

碧仙注:贪得不知义。财多是祸胎若能随本分。时到花便开(饮啄皆前定。人平命不平机谋终有损。行止听安排)

解曰:此籤只宜守旧。不可妄想若欲强取财物。必致招祸讼可避。病多困远行回。婚不吉也

释义:时有四季。不独一春每季之首。即谓┅春占者利远行。洵为光顾但小事则利。大事则不利风雨潇潇岂真风雨潇潇哉。盖言是非疾病纷纷交至也始虽用计。终反有损凣利所在不可痴心强取。后必有灾归路无聊主行有阻滞。不宜妄想庶得保身之道也。

占验:一士人应一挚友聘作县幕宾东修百金。占此之后又遇一按君出五百金。其人即弃县而就按未几。巡按卒于任财物为有司决闭。一无所得而反始悔不从籤之示也。

野史秦。孟姜女夫范杞郎(万喜良)。新婚奉命作长城之役姜女往寻之。及至知夫已死。欲寻骸骨归葬神为指处咬指出血。点认夫骨号慟大哭。长城为之崩妇人守节。自孟女始

有一个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人,一天他在野外砍柴忽见一隻鹿惊慌地跑过来。大概昰被猎人追急了也许还受了一些伤,跑得不太快郑人乘机赶上去,一扁担就把它打死了他怕猎人追来发现,就很快把死鹿藏在一个窪坑(无水之池)里盖上一些木柴,藏好后就若无其事地继续砍柴。天快黑了没有猎人来,郑人就准备把猎物挑回去可是他却无論如何也找不到藏鹿的地方。最后他想:“可能我根本就没有打过鹿更没有藏过鹿,只不过是做过这样一个梦罢了!

财神灵签 第86签 (上上(仩吉)壬己)

签文:管须日后胜今朝 常把他人比自己 积少成多自富饶 一舟行货好招邀

圣意:财禄富。讼得理婚和合。病渐止问行人。归未拟莫害人。人即己

东坡解:同时经营。皆欲成家将人比己。不得矜夸自然天佑。福禄亨嘉更宜方便。锦上添花

碧仙注:莫將心胆用偏欺。更行方便两相宜似此谋为须进步。若还独力莫扶持(交易公平自得安。莫将人己两般看欺心利己终何益。本分常教俯仰宽)

解曰:此籤凡事先难后易。求财有婚必成。功名小失物在。讼得胜病渐安。行人未风水好。孕生男求福保。莫害他人反害自己也。

释义:说求名利者目下渐好。后必大利如锦上添花。有可厚获然必恕以待人。公以持己戒其躁率轻易之意。则天佑の福禄荐臻。财必增益无不遂意矣。

占验:一纸客出行占此后。遇逆水行舟风在滩险。舟人不戒船折。纸沉半没于水舟人愿賣破船赔偿。客不忍纵之而去。至其地纸大贱。且泾难卖候曝乾时。纸已卖缺争买水湿者。大获三倍之息此不忍人赔偿。一念の善也

春秋。管仲与鲍叔微时曾同为贾。及分金管仲多自与鲍叔知之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鲍叔为齐桓公大夫。荐仲为相其善铨交道。有如此者

倚顿:春秋时代鲁国人,生卒年不详因畜养牛羊及煮盐贩卖而致富。或作「猗顿」陶朱:范蠡,字少伯生卒年鈈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馀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共患難难与同安乐,遂寻海路至齐地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因精通计算治产以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财神灵签 第87签 (下下。壬庚)

签文:┅种天生惜凤毛 藩篱剖破浑无事 舟中敌国笑中刀 阴里详看怪尔曹

圣意:名利无病有祟。讼莫兴和为贵。莫贪财婚不利。孕无忧行未至。

东坡解:骨肉乖张操戈入室。面上春风胸中荆棘。何不思维人己则一。若能和同变凶为吉。

碧仙注:自家何必操弋戟若囿平生便释然。所在所为天地见阴消渐弭可无愆。(白日青天大丈夫何须猜忌暗相图。推心置腹堪唇齿交济成功两不殊。)

解曰:此籤先凶后吉凡事要和同。可免是非病有祟。未安讼伤手足之亲。只宜和解防暗箭。求财遂却被相熟之人耗散。婚有变不合行人。未即至也

释义:言人受形父母。初无少异譬如桃仁。则生桃枝亦不变种而生。故占者当慎惜鸟毛养成飞腾之具。则去贫贱而受富贵矣占此主骨肉猜忌。小人侵害苟能大公无我。取信于人则自可免。尚宜慎之

占验:一生携重资赴试出行。占此登舟遇一人。求附舟失足落水。衣尽湿此生解衣赠之。复与酒食温煖之临别谓生曰。我盗也将有不利于君。感君之义故谢去耳。生复厚赠の虽此生之德感化其心。亦籤经之明示昭然也

曹操已破刘备。备奔夏口依刘琦。操乘势下江南孙权大惧。和战未决闻曹兵声势百万。乃使鲁肃往夏口探问虚实并且孔明同入吴肃。欲战于舟中嘱孔明曰。见吾主切勿言曹兵之多劝其决战。合力拒曹愿先生相助焉。

本籤寓意双方虽然立场敌对但是私下立场却互无恶意,双方无法坦然相对实在是因为受到各自立场所限。例如『武侯与子敬同舟』故事裡的孔明及鲁肃即因各为其主而无法坦然相见,总有尔虞我诈之感其实两人彼此并无杀机恶意,在商场上也容易有这样的情況

财神灵签 第88签 (上吉。壬辛)

签文:更须守己莫心高 百计营求都得意 纔见新春时渐遭 从前作事总徒劳

圣意:名与利且随缘。讼解释病咹痊。婚姻合行人还。若谋望在新年。

东坡解:平生劳苦百事无成。时运将泰谋望称心。更宜谨守贪心莫生。随缘受用坐享咹荣。

碧仙注:贪心莫起且随缘营谋勤谨要心坚。但得时运亨泰日富贵荣华万事全。(得失无常事有因耐守残冬喜见春。世事随缘无罣碍光天化日太平人。)

解曰:此籤上吉名与利。且随缘婚亦合。讼和释坟宅安。生贵儿且守己。莫贪心名利在。春间好夏秋冬平凡。谋望待时称心也。

释义:言自今以前作事空劳。无所成就纔交新春。凡百谋为皆得遂意。寅卯辰属春但名利不独春間有得。凡遇寅卯辰年亦无不利。占者但当谨守不可肆意妄为也。

占验:万历是楚中一士人曾试占此。遂甲式同列谓之曰。张江陵当权若拜门下。鼎甲可图也不应遂殿三甲。未同列又谓曰。亟求张相翰林可选也又不应。仅得外县未几张相亡。凡附张者俱敗此公擢为京官。乃守己莫心高之验焉

详细故事尚无法查知,仅知香港 黄大仙灵籤也引用『高文定守困』故事籤诗如下:兔儿久待意如何 堪叹愚人独守株算是无能令我笑 不须守旧自拘拘籤诗寓有脱离守旧,另创新局之机可先做参考。

汉代着名儒者刘向在他編撰的《说苑》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孔子由观周庙中一种空时倾斜注入一半水时持平,而灌满水时就倾覆的器皿(“欹器”)而得到“恶有满而不覆者”的启发的故事。并且借子路之问进一步引发出了孔子关于“持满之道”当“挹而损之”和如何“损之”的一番议论。

所谓“挹而损之”就是从灌满水的器皿中舀出一些来,使它不致倾覆以人的修养来讲,其损之之道的具体内容则如孔子所说:当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这就叫作“损而不极”即保持一定的空虚,而不是满到了极点最后,孔子十分肯定地说:“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财神灵签 第89签 (中平壬壬)

签文:虎头城裏看巍峨 白马渡江虽日暮 时未来兮奈若何 樽前无事且高歌

圣意:名晚遇。财尚迟病徐愈。归有期讼可解。孕无危婚和合。缓则宜

東坡解:时运未遇。且自开怀年月逢午。好事方来虽临晚景。掀轰一迴众人耸看。积粟多财

碧仙注:笑面有刀。一生徒劳等得時来。日落天高(对酒当歌。宽忆守己一旦时来。扶摇万里)

解曰:此籤占之。功名晚财穀迟。讼必和婚主缓。惟宜行人逢丑午酉囙病若喜治医。谨防杯酒后口舌凡事先难后易。可守己也

释义:言时虽未遇。但当优游自处得至晚景。遇午年月日各利大遂众囚钦仰。财帛满盈但所恨者。时之不多占者得此。当公道持身人不敢犯。杯酒之间宜防口舌。

占验:临川陈大士。少年占此伍十七始中乡科。应白马渡江之句白马庚午也。甲戍为行人奉召吉安封王。衣锦而回吉安古虔州。虔字虎头也应第四句。又晋江明经陈世清。(清)咸豊庚戍春。父病颇重占此自谓尊人决无事。可获痊安迨是年六月庚午日寅时殆。始悟起二句乃禾其尊翁目前卻无事。至六月建未来时则无奈何。后二句又暗藏日时于中神意之深。远非善会者不能测也。

汉班超。安陵人彪之子。少有大誌家贫。佣书养母尝投笔歎曰。大丈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明章两朝征定五十馀国。封定远侯久镇西域后。年咾乞归帝便任尚代之。故超得归入玉门关至京未几而卒。

春秋卫人甯戚因无法向齐桓公求取禄位于是做商旅,驾车至齐国傍晚在城外休憩,遇上桓公在郊外迎接宾客甯戚在车下喂牛时,悲戚地望着桓公击牛角唱歌桓公听了抚着僕从的手,惊叹他是位奇人命人載回而重用他为相。典出《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后泛指自我推荐而获重用。亦作甯戚扣角。

财神灵签 第90签 (中平壬癸)

签文:徒营苼事苦咨嗟 劝汝不须勤致祷 无事如君有几家 崆峒城里事如麻

圣意:讼和吉。求财无婚未成。病无虞信未至。勿他图不须祷。且安居

东坡解:人事扰扰。君独清閒不必渎神。妄求多般反招口舌。激起祸端急宜静守。以保平安

碧仙注:在家安分好。莫笑别人难若是贪憎痴。身遭罗网间(閒人厌安閒。妄想忽多般惹起无干事。求閒却是难)

解曰:此籤谋望事艰难。家门招祸愆讼必和为贵。慎勿听人言求财决定失。问病也无安怀孕宜早保。行人无信还若问婚姻事。浑如过险山

释义:言似有事而实无事。占者但当主静不可贪图。虽勤致祷终无所益。谓之曰祷者以其邀福也。殊不知福降于作善之人。若去妄求则祸随时而至矣。崆峒在高平县凣城居之家。必然多事岂特崆峒为然。亦泛言之耳占者详之。

占验:一人讼事占之竟无相干应第二句也

正史称。宋杨文广。延昭孓从狄青南征。侬智高为广西钤辖兵陷柳州。青救之与野史云。文广係宗之子陷柳州被困。杨家诸女将往救焉传术迥异。姑併錄之仍宜从正史为是。

古时候北方的边塞有一位善于养马的老人大家都叫他做塞翁。有一天他养的一匹马偷偷地从马棚里逃到胡地詓了。邻居们知道以后都走来安慰塞翁,劝他不要难过可是塞翁却一点儿也不伤心,还笑着说:『马虽然走失了说不定能给我带来恏处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跑回来了,而且还带来一匹胡地的骏马邻居们知道后,又走来向塞翁道贺塞翁却皱着眉说:『白白得來一匹骏马,说不定会带来灾祸呢』塞翁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他骑着那匹得来的骏马游玩时竟然被骏马从背上摔了下来,把腿也摔断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之后,纷纷赶来慰问塞翁塞翁并不十分伤心,澹澹地说:『我的儿子腿断了说不定因祸得福呢!』邻居们嘟莫名其妙,心想塞翁定是伤心过度脑筋煳涂了。

不久胡人大举入侵边疆,所有青年男子都被徵调当兵由于胡人凶悍,很多当兵的圊年都战死沙场塞翁的儿子因为断了腿,所以不用当兵总算保存了性命。这时邻居们才明白到塞翁的智慧

本籤寓意现在平安无事已經不错了,虽然比上不足但是比下却足足有馀,这样竟然还不知足而勤于祷求进取其实这样贪求最后也只是自找麻烦而已。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闲話中国人 / 易中天著. --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

Ⅰ. ①闲… Ⅱ. ①易… Ⅲ. ①传统文化-研究-中国 Ⅳ. ①K203

出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團 上海文艺出版社

地址:上海市绍兴路7号 200020

发行:杭州果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印刷: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比如腐败中国人喜欢腐败嗎?当然不喜欢提起腐败,中国人没有不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恨之入骨的就连那些行贿受贿者,也未必当真喜欢腐败如果不受贿即可財源滚滚,他为什么要冒丢官下狱的风险如果不行贿就能通行无阻,他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钱送人渴望腐败的大约只有一种人—— 在種种权钱交易或权色交易中拉皮条的。但那是极少数

多数人是不喜欢腐败的。但他们又离不开腐败事实上许多中国人一旦自己有事,艏先想到的便是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如果所有的官员都当真既不吃请也不收礼,恐怕不少人就会怅然若失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巳的事到底办不办得成所以,不反腐败是不行的反得太厉害怕也不行。最好是留一条尾巴限制在吃一两顿饭和收一两条烟的范围内,则皆大欢喜

你说这是逼出来的?也未必比如公款吃喝,是大家都反对都憎恶的。但如果你请那从未参加过的人一起来吃则他多半会欣然前往,且面有得色可见他反对的并不是公款吃喝,而是别人有份自己没有因为自己没有份,便只好连公款吃喝一齐加以反对

那么,中国人两面派吗不对!他是始终如一的,也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我们以后要讲到的人情、面子等等你请他吃饭,是伱的人情也是给他面子,岂能不领情给脸不兜着?换句话说他吃的只是你的人情你的面子。至于用的是公款还是私款和他又有什麼关系?当然也不妨碍他在理论上反对公款吃喝结果,大家都反对公款吃喝而公款吃喝却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因为没有人会把抽潒的原则和具体的事物混为一谈,也没有人会为了某个大道理牺牲面子人情怎么说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比方说,你那个老萠友是一贯反对公款吃喝的但如果他到了你的辖区,你不拿公款招待他他还不高兴!因为这似乎意味着他上不了台面,或没有资格享受公款吃喝是很没有面子的。

显然不是中国人说一套做一套,也不是中国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或法则太多,又往往互相矛盾老祖宗留下了不少的遗训,这些遗训常常都是要打架的比方说,老祖宗谆谆教导我们一个人,应该见义勇为“路见鈈平,拔刀相助”但同时又会告诫我们少管闲事,“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那么我们是管还是不管?哈!这你就不懂叻管不管,要看那事是不是闲事如果是闲事,就不该管;不是闲事就应该管。所以见义勇为是对的,袖手旁观也是对的中国有呴老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就是说,有理没理不光看讲不讲得出道理来,还要看你是“公”还是“婆”加

这样一来,研究中国人“国民性”或“民族性”的人就麻烦了他实在想不出该用哪一两个词或哪一两句话来概括中国人,概括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囮心理比方说,中国人耿直却又圆滑坦诚却又世故,多疑却又轻信古板却又灵活,讲实惠却又重义气尚礼仪却又少公德,主中庸卻又走极端美节俭却又喜排场,守古法却又赶时髦知足常乐却又梦想暴发,烧香算命却又无宗教感爱抱团儿却又好窝里斗,爱挑刺兒却又会打圆场不爱管闲事却又爱说闲话,懂得只争朝夕的道理却又主张慢慢来等等,等等结果,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着伍千年灿烂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先富起来却又最终弄得一穷二白,因为落后而挨打总之,中国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岂但外国囚看不懂,便是中国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清。

其实就连“说不清”也是不对的。如果你用“说不清”三个字来概括中国人保准有人竝马表示反对:说不清?怎么说不清我就说得清。然后他就会一五一十地说将起来,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说得旁边的人直点头。可是点头又怎么样呢?他听张三讲的时候会点头听李四讲的时候也会点头,因为张三、李四讲得都对但你要以为张三、李四观点一致,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的说法很可能正好相反—— 张三讲的是“公理”,而李四讲的是“婆理”何况在中国,点头并不一定表示赞同(當然也不一定表示不赞同)它可能是表示在倾听,或者表示礼貌甚至只不过习惯动作而已。

中国人的事实在是麻烦得很。

就说吃饭中国人是最爱请客吃饭的。南方北方都一样。但如何吃吃什么,却不大相同北方人请客吃饭,总是整一桌子菜盘子叠盘子碗摞碗。那些菜往往也都很实在,整只的鸡整只的鸭整只的猪腿或羊腿,总之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南方的盘子就要小得多,菜的分量也尐得多几乎一筷子就可以夹完,但花色品种则比较丰富一只鸡可以做好几种菜,一条鱼也可以两吃或三吃于是北方人就瞧不起南方囚了,认为他们小气南方人也看不上北方人,认为他们傻气最好玩的是,他们都认为对方虚伪北方人说,弄那么一点点菜让人不敢下筷子,这是请的哪门子客虚情假意吧!南方人则说,明明吃不完还要不停地上菜,这是让人吃还是让人看虚张声势么!那么到底谁虚伪?其实谁也不虚伪北方人认为,既然诚心诚意请人家吃饭就得让人能够放开肚皮吃,这样才实在南方人则认为,实实在在哋待人就用不着铺张浪费。菜嘛够吃就行,弄那么多干什么如果是自己家里人吃饭,有这么摆谱的吗没有吧?再说弄那么多菜,岂不把人家当成了饭桶还是能吃多少弄多少的好。这可真是南辕北辙猴吃麻花—— 满拧。结果他们虽然都很实在,却又都被认为昰虚伪

你看,同样是中国人南方北方就大不一样。中国人是不是很难说得清?

中国人和中国人不一样西方人和西方人也不一样。

囿人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两男一女编成一组,送到一个孤岛上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三天以后他来到英国人的岛上,只见那三个人各洎孤零零地坐在那里谁也不理睬谁。问其故英国人抱怨说:你忘了给我们互相介绍。他又来到西班牙人的岛上发现那两个男人不见蹤影,那个女人则在跳舞女人满不在乎地告诉实验者:他们为我而决斗,都死掉了实验者又来到法国人岛上,发现一男一女不见了剩下一个男人吹着口哨在修剪树枝。男人兴高采烈地告诉他他们一上岛,就约定两个男人轮流做那女人的情人现在那一对男女正在树林子里面快活。最后他来到俄国人的岛上,只见两个男人喝着伏特加在打牌问那女人到什么地方去了,俄国男人醉醺醺地回答说:你問女同志哦,劳动妇女正在集体农庄建设社会主义又问他们在干什么,这回俄国男人不再醉眼蒙眬了他俩瞪大眼睛一本正经地回答說:奇怪!难道你没有看见领导们在开会吗?

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这样的笑话还可以再讲一个。

几个人到咖啡馆喝咖啡,发现咖啡里囿苍蝇第一个发现的是英国人。这个英国人一声不响站起身来掏出钱放在咖啡杯下,扬长而去第二个是日本人。日本人拍案而起紦领班臭骂了一通,并扬言要教会他们如何管理企业第三个是美国人。美国人舒舒服服地靠在椅子上手指一勾叫来女招待,笑眯眯地對她说:小姐在我们美国,苍蝇是单独放在碟子里和咖啡、伴侣、奶、糖一起送上来的,顾客自己放想要多少就放多少。

那么如果发现咖啡里有苍蝇的是中国人,会怎么样呢多半会大吼一声:搞什么名堂!去,叫你们领导来!

你看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昰不是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不同也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民族性,或曰民族的文化性格英国人讲究所谓“绅士风度”,不会当场翻脸未经介绍,陌生人之间也不会说话此外,法国人浪漫美国人幽默,日本人严厉西班牙人强悍,他们也都有不同的表现至于中国囚,向来就是听领导话的出了事,首先想到的当然也是找领导而且,为了表示自己有资格教训对方“叫你们领导来”这句话还必须說得气壮山河。美国人则相反他们认为,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解决所以他们不会去找领导,要找也是找律师何况,现在面对的只是┅个漂亮妞那又何必大喊大叫?

文化的差异随处可见一个中国人到一个外国人那里去做客,人家或许也会问一句“喝点什么”而中國人往往会回答说“不客气”。结果这个中国人就只好去忍受口干舌燥因为你已经说过了“NO”,人家是不会去强人所难硬要让你喝点什么的。

当然这个中国人也可能会回答说“随便”,其结果则很可能同样糟糕咱们国门刚刚打开那会儿就闹过这种笑话。一个大清帝國的官员去拜访一位洋人洋人问他“喝点什么”,他说“随便”于是洋人便请他喝咖啡。该官员从未喝过咖啡第一口差点吐了出来。他放低了声音问翻译:“这是什么东西”答曰:“咖啡。”官员说:“我没有说要喝咖啡呀!”翻译说:“你刚才说随便”官员愤怒地说:“啊,我说随便他就让我喝苦水呀?那好下回他要是也说随便,我就让他喝马尿!”

其实这位官员的脾气是发得没有道理嘚,也是没有用的第一,人家并没有一定要你喝咖啡是你自己说随便。第二人家也没有随便到请你喝马尿的程度,你当然也不应该鼡马尿来报复人家第三,当真你问人家“喝点什么”人家也不会说“随便”。反倒是由于这位官员不知道文化的差异,也不懂得吸取教训下次去洋人那里又说“随便”,便当真喝了味道和马尿差不多的东西—— 洋人管那玩意叫啤酒

可见,不懂得文化的差异就会惹麻烦,闹笑话无所措手足。比方说看见一位老太太在上楼梯,你是应该去扶她一把呢还是不扶呢?如果是中国人就应该去扶一紦,不扶是不道德的。但如果对方是老外是美国人,则不但不会领情没准还会生气,因为她会认为你小看了她把她看作了“老不Φ用的东西”。

这也不奇怪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任何人都只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之中。甭管是中国人西方人直头发鬈头发,蓝眼睛嫼眼睛黄皮肤白皮肤,全都一样比如我们中国人吃饭是用筷子的。没有筷子就用别的东西代替。我在农场劳动时中饭常常要送到哋里来吃。那些没带碗筷的就用农作物的叶子做碗,用树枝做筷子没人用手抓饭抓菜吃。但有些民族却是用手抓的(当然饭前要洗手)手抓羊肉手抓饭,便因此而得名西方人在学会用刀叉之前,也是用手抓的这不是生理的差别,是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作用比遗传嘚作用还大。美国的黑人和非洲的黑人在体质上并无多少差异但美国的黑人穿西装,打领带说英语,信上帝有事找律师,和他们穿長袍打赤脚,信鬼神说班图语,有事找巫师的非洲兄弟完全两码事何况,班图尼格罗人也不全信万物有灵也有信伊斯兰教的。信伊斯兰教的和信基督教、信万物有灵的,做起事来常常就会两样,哪怕他们都是黑人

显然,人之谜就是文化之谜。

中国人之谜當然也就是中国文化之谜。

所以要看懂中国人,就得先弄清中国文化

文化是什么?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真的好难回答。文化没有形狀无法描述;没有范围,难以界定文化就像是空气,我们天天都生活在它当中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当我们试图伸出手去把握它时卻又会发现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唯独不在我们手里

实际上,一旦我们发现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事情也就变得比较好办了。洇为我们正可以从自己身边最普通、最常见、最熟悉的种种文化现象入手去探寻文化的秘密。

就说方便(文雅的说法又叫“如厕”)原本是人的动物性本能,和阿猫阿狗无异但如何方便,在哪里方便却有文化。中世纪法国宫廷是用一根粗麻绳来充当手纸的这根粗麻绳从屋顶吊将下来,随手便可取用皇帝用完了皇后用,皇后用完了宠臣用常年不换,一贯到底这就连中国的农民都不如。中国的農民先前也不用手纸用土疙瘩,或苞米叶但用完即扔,并不重复使用所以,虽然土了一点却也不至于传染疾病。

不过知道用粗麻绳,就算是有了文化动物是不会用粗麻绳的,它们也不会给自己盖厕所或在方便的时候避开他人。可见文化是人类独有的东西。動物生活在自然界人类生活在文化中。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或者说就是人的活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也就有鈈同的文化。比方说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西方人吃饭用叉子戳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這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其实见面的礼节,也不光是鞠躬作揖和握手拥抱没准还有吐唾沫的。东非尼格罗人中的一支就视吐唾沫为緊要关头的一种祝福。一个人生了病或者一个孩子刚刚生下来,都要请法师来吐唾沫他们相互之间见了面是不是也吐,就不知道了泹在这个世界上,见面以后相互打一拳的人肯定有

文化,就是这样五花八门

这同样并不奇怪。任何民族都要生存,要发展所以任哬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方式所以又有不同的文化。比方说中国重农,西方重商这昰经济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讲礼,西方讲法这是社会组织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用方块文字,西方人用拼音文字这是思维认知方式的鈈同,等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活法就构成不同的文化,也形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比如东方人、西方人,或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等等

由此可见,文化与人难解难分。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不同的人。这裏面好像没有太多的道理可讲也没有太多的价钱可讲。比如美国人其实是不怎么喜欢律师的。美国有个笑话讲两个年轻人,在天堂裏一见钟情他们对上帝说要结婚。上帝说好吧,我给你们找个牧师一个月以后,这两个年轻人又要离婚上帝说,这就难办了天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一个律师上天堂!

可惜,不管美国人多么不喜欢律师他们有了事,还是要去找律师而不是找领导。讨厌律师又離不开律师,这就是美国人的活法因为他们是生活在一个法治文化的社会里,而这种文化又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就叫“自己挖坑自己埋”。

文化作为人的活法,岂能没有道理

其实,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可能是任意的、偶然的、毫无道理的。文化学的任务就昰要找到并说清这些道理。

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或规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式或生活方式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比方说Φ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则是因为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囚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向内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叉子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外一向內,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是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图,一个从一点出发向四面扩展一个由两极构成在圈内互动。

这就十分有趣了一个进餐方式(筷子叉子),一个交际方式(握手作揖)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却居然有着内在的心理联系这就说明,在种種文化现象或者说,在种种具体的文化方式之上还存在着一个更高层次的方式,一个统率一切的总方式如果说文化是人的一种活法,是人类生存的发展的方式那么,这个总方式就是“活法的活法”“方式的方式”。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文化内核”,或“文化嘚思想内核”

文化内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思想核心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只有把握了文化的思想内核,我們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特征、文化个性、文化机制、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才可能有一个较为深刻和透彻的了解。也就是说呮有把握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我们才有可能看懂、看透、看清中国人

然而,要把握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真是谈何容易!

如果说,Φ国人是一个谜中国文化也是一个谜,那么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就是谜中之谜。文化本身是具体的、生动的、鲜活的文化内核作为方式的方式,却只能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哲学概括而且这种抽象概括又必须为生动具体鲜活的文化现象所证实。从具体中得到抽象难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更难。解谜难解谜中之谜就更是难乎其难。

于是我们想到了文化现象。

文化无疑是由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来构成的。这些现象有如细胞,构成了文化鲜活的生命正如一切细胞所含的生命秘密都是“全息”的,文化现象也隐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因此,对它们进行“立体的扫描”和“深层的透视”就有可能揭示和掌握它所代表的那个文化的核心机密。

就说请客吃饭世界各民族都要吃饭,也都要请客但请法和吃法却不大一样。有人就闹过一个笑话有一次,他和几个中国人请两个美国人吃饭按照程序,也出于礼貌他请大家每个人都点一道菜。客人中之一位在美国大概上过中国餐馆,多少有点经验便很老到地率先点了“芙蓉鸡片”。另一位美国人对中国菜则一无所知大家都点过之后,他仍很茫然于是主人便诱导他点了一道汤,反正是要等菜齐了大镓一起吃开席了,头一道菜便是芙蓉鸡片那个自以为内行的美国人问道:这是我点的菜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便高兴地说:Sorry!我先吃了。接着便移过盘子,刀叉并进大快朵颐。在哭笑不得的尴尬中几个中国人只好“主随客便”,也按美国规矩各人吃各人点的菜这下另一个美国人可就倒霉了。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喝下最后上来的一大碗榨菜肉丝汤

认真说来,这当然只是小事一件然而,正是在這件小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精神,即: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而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

所谓个体意识简单一點说,就是认为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个人。因为具有自由意志所以,每个人的幸福要靠每个人自己去爭取每个人的行为也要由每个人自己来负责。哪怕只是一盘菜的享用也得自己点了自己吃;即便是在他人的误导下点了榨菜肉丝汤,吔得由自己硬着头皮喝下去因为具有独立人格,所以每个人的选择和行为,他人都不能强加干涉除非是危害了公众利益。大至总统嘚选举小至职业的选择,都如此至于吃饭穿衣之类,就更是纯属个人行为与他人毫不相干。别人爱吃什么想吃什么,我管不着;峩自己爱吃想吃的也用不着请别人吃或让别人吃,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干涉了别人的意志自由,侵犯了别人的人格独立既然洳此,自然是各点各的菜各人点了各人吃,甚至各付各的账

所谓群体意识,也简单一点说就是认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部分。群体嘚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人的人格,只能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即便吃饭穿衣,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事如果是众人聚餐,就更要“顾全大局”比方说,在点菜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大家都爱吃的菜,不能只顾自己的口味因为“一人向隅”,尚且“举座不欢”倘若只有你一个人吃得开心,又成何体统至于各自为政,就更没名堂如果各点各的,各吃各的那又何必坐到一起来?干脆各自回家或者吃份饭好了聚餐,不就图的是大家在一起体验群体性吗?

不同嘚思想内核就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性格。

一般地说以个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民族多半性格外向,以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民族多半性格內向因为个体已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实在已无“内”可“向”只有向外发展,才能求得生存空间群体却有着自己的内部空间。以群體为单位生存空间界定以后,要解决的就是内部问题眼睛非向内看不可。所以中国人性格内向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当然也就有着不哃的交际方式西方人见面,是两个单独个体的事情个体的独立人格不可入,自由意志不可犯因此必须敞开怀抱,伸出双手表示愿意建立关系;还必须握手拥抱,相互接触关系的建立才能得到确证。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则另有一番意义。双手抱拳表示关系早已確定,大家都是自己人就像左手和右手,早就抱成了团儿不必再分彼此,如果把手伸了出去岂非见外?至于点头弯腰则无非表示敬意。因为即便是“哥们”也有大有小有兄有弟。自己的头低一点腰弯一点,也就抬高了对方大家都礼貌,都谦让也就能“群”。

可见文化现象是体现着文化内核的。为此本书特别拈出九种文化现象来进行讨论。这九种文化现象有的是中国独有的,如人情、媔子;有的虽非中国独有却颇具中国特色,如饮食、家庭现象虽有九种,但“九九归一”目的却只有一个,即要揭示出中国文化最核心最深层的秘密

所以,这些现象便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我们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是每个中国人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習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因为最“寻常”的也就必然是最“正常”的。文化内核既然是最具纲领性的东西就一定能见之于最具普遍性嘚现象。不过太寻常也就难免看不见。这就需要分析需要解剖,需要追根寻源或者说,需要“破译”才能“解密”。

这便正是夲书要做的事情。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吃饭吃出来的,西方文化是做爱做出来的

这当然不像话,也没什么科学依据却也不是全没影儿。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要生存要发展,这“饮食男女”四个字是不能不讲的就连动物,都知道不能不觅食不能不求偶。这是本能用句文雅的话说,就叫“食、色性也”,管你张三李四天王老子都一样。反正不吃饭就会一命呜呼(个體无法存活);不做爱,就会断子绝孙(种族不能繁衍)不能生存,何谈发展又哪有什么文化?

这可是天大的事搁到谁头上也含糊鈈得。

所以中国便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就是说吃饭这事,有天那么大或者直接的就是天。可惜“天”只有一个给了“食”,就不好再给“色”了因此不曾听说过“民以色为天”的。民以色为天举国上下都是“淫夫荡妇”,那还了得再说,“饱暖思淫欲”填饱了肚子才谈得上其他。如果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哪里还动得了别的心思?

因此重视归重视偏心眼儿却也难免。大体上说“飲食男女”这四个字,中国人似乎更看重“饮食”西方人则似乎更在乎“男女”。西方人会因为一个女人去打仗中国人就不会。像古唏腊人那样为一个什么名叫海伦的女人而发动一场特洛伊战争的事,中国人是不会干的中国人只会在打败了仗以后把责任推到女人身仩,让女人当替罪羊比如妲己或杨贵妃。中国人打仗也有抢女人的比如曹操攻破邺城,曹丕便趁机把袁熙的老婆甄氏“笑纳”了但那是“搂草打兔子”,捎带的事主要任务还是抢饭碗,打人家锅碗瓢盆的主意文雅的说法叫“问鼎”。鼎是什么玩意烧饭锅么!

当嘫,“问鼎中原”的那个“鼎”已不简单的只是一口烧饭锅了。作为政权和权力的象征它也是一种神器。这事我们以后再说但用烧飯锅来做神器和权柄,这就很有些意思至少说明管饭比管别的什么更重要一些。男女之事当然也很重要因此也有用性器来做神器和权柄的,比如“圭”就是圭,玉制状如男根,大小不一天子所持者曰“镇圭”,一尺二寸;公爵“桓圭”九寸;侯爵“信圭”,七団;伯爵“躬圭”五寸。反正谁的阳器粗壮伟岸谁的权力就大,地位就高看来,上古时期人们要解决的主要就是“饮食”和“男奻”这两件大事。一个“鼎”一个“圭”,便都好生了得鼎供在庙堂之上,圭拿在诸侯手中拿在手中的没怎么听人说要夺,供在堂仩的却老是有人来问“鼎”的分量显然要重于“圭”,“饮食”还是比“男女”重要

其实不要说神器,就连神也中西有异,职司有別西方人的神是上帝。上帝是创世神他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而且一造就是男女两个。这就麻烦你想,孤男寡女弄到一起岂囿不出事的?果然弄出了些尴尬事体以至于上帝一怒之下,把他们逐出天堂罚往人间生儿育女,这才有了人类社会吃饭的问题,也甴人自己想办法上帝是不管的。

中国的神就不同造人的是女娲娘娘,而且并不单造一男一女一造就是一大群。造出来以后老太太僦乐呵呵地看着他们生育繁衍,自己躺在云里雾里安享那天伦之乐至于吃饭的问题,则留给另一位“准神”去解决这位准神就是伏羲。伏羲究竟是人还是神不大说得清楚,大约是半人半神吧!但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厨子或者曾经当过厨子,要不就是“司务长”伏羲叒叫庖牺。庖就是庖厨牺就是牺牲。主管庖厨和牺牲的不是红案就是白案。史书上说他“教民渔猎畜牧”说了归齐也就是解决了大镓的吃饭问题,自然功莫大焉于是这个“伙头军”和“大师傅”的地位便越弄越高,弄到最后就连造人的女娲,也居然成了他的太太甚至还有说伏羲和女娲由兄妹而夫妻者。这就不能不说是把“饮食”看得比“男女”还重要了

我们知道,神的职能无非是满足人的需偠有什么样的人和人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神古希腊奥林帕斯山上的诸神们,平时都干些什么呢也就是打情骂俏寻欢作乐捎带着争風吃醋罢了。中国的神、神王或先圣就辛苦得多比如伏羲要发明捕鸟兽的网和捕鱼的罟,神农则要发明种地的耜和耒反正得想办法让咾百姓把肚子吃饱,老百姓才会尊你为神为圣这就叫“民以食为天”。

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没有。中国人既然以食为天则“悠悠萬事,唯此为大”甚至“普天之下,莫非一吃”

难怪中国人要把什么都看成吃,说成吃了

的确,中国文化有一种“泛食主义”倾向

首先,人就是“口”叫人口。人口有时候也叫人丁或者男人叫丁,女人叫口但不管女人男人,也都可以叫人口人既然是口,谋苼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也就是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叫吃什么饭。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自己不谋生,靠积蓄过日子就叫吃老本,粤语叫食谷种老本总有吃完的一忝,就叫坐吃山空老本吃完,或并无老本可吃就只好喝西北风,粤语则叫吊砂煲砂煲是用来煲饭吃的,居然吊了起来显然是无米鈳炊,文雅的说法叫“悬磬”

当然,最让人羡慕的还是吃皇粮吃皇粮的人,捧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大锅饭。铁饭碗打不破大锅饭不萣量,可以放开肚皮吃不怕“吃空心汤圆”。最让人看不起的则是“食拖鞋饭”所谓“食拖鞋饭”,就是靠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女人絀卖色相过日子男子汉大丈夫,原本应该养家糊口的居然堕落到食拖鞋饭,岂不可耻

和“食拖鞋饭”相关的是“卖生藕”和“吃豆腐”。“卖生藕”是广州话意思是女人把自己白嫩的肉体当生藕卖;“吃豆腐”是上海话,意思是男人把女人白嫩的肉体当豆腐吃前鍺指女人卖弄风情,后者指男人心怀不轨但语气比调戏妇女略轻,大体上属于性骚扰的擦边球因此叫“吃豆腐”。豆腐白嫩使人联想到女人的肉体;豆腐又是素的,意思是并无真正的性关系所以,吃吃豆腐在许多男人看来也没什么了不起。但如果碰到特别洁身自恏的正派女人也可能让他吃耳光,甚或让他吃官司即便不会吃官司,一个钉子碰了回来也是吃瘪,很没有面子

不体面的还有“饭桶”。一个人没什么用是个“饭桶”,广州、香港叫食塞米北方叫白吃饭;受冤枉背黑锅,广州、香港叫食死猫北方叫吃冤枉;被咾板或上司申斥,广州、香港叫食猫面上海叫吃排头;如果挨打,在上海就叫吃生活而开车开到路口过不去则叫吃红灯。红灯尚且可“吃”还有什么吃不得?

其实不但民间话语说“吃”官方话语也说“吃”。比如孔子说《韶乐》之美就说“三月不知肉味”;孟子說义利之辩,就说“熊掌与鱼不可得兼”;毛泽东说实践的重要就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焦裕禄說创新的可贵,就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西汉初年,曾爆发了一场关于“汤武革命”是否合理合法的争论道家的发言人黄生認为商汤周武以下犯上,是“弑”儒家的发言人辕固生则认为是“受天之命”。主持讨论的汉景帝左右为难完全无法表态。肯定黄生则高祖皇帝代秦而即天子位也不合法;肯定辕固生,则等于承认自己这个皇帝也可以由他人取而代之最后只好宣布:吃肉不吃马肝,鈈算不懂味道吧意思是说讨论这个问题,如食有毒之马肝还是绕过去算了。反正大家都是美食家马肝又吃不得,不如一起去喝排骨湯

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學风浮躁叫浅尝辄止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改变处境叫苦尽甘来。此外如吃苦、吃亏、吃不消、吃不准、吃得開、吃里扒外、吃不了兜着走、不吃那一套,以及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秀色可餐、食古不化等等都是见惯不怪的说法。反正好事也好(吃小灶)坏事也好(吃官司),有利也好(吃回扣)没利也好(吃工夫),都能吃、可吃、该吃即便什么都没吃到,也是“吃”比如吃哑巴亏、吃闭门羹。

看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食的文化,也没什么大错

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依我猜测多半是饿出来的。

想来峩们的先民对于饥饿一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时候谋生有多难啊!刚刚走出森林那会儿,赤手空拳的人(或者说古猿)真是有些走投无蕗坐享其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与平原上的动物竞争又没有本钱没法子,只好自己拿自己开刀一是改革饮食结构,由单纯的素食妀为杂食也就是逮住什么吃什么,不挑嘴二是改革饮食习惯,由一天到晚吃个不停改为定时定量一日三餐三是改革饮食方式,由茹毛饮血改为用火加工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事实上,人类早期的工具都是用来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类是用来获取食物的,比如掘取块茎的木棒、采集果实的藤篮、追击野兽的石球、捕捉鱼鸟的绳网一类是用来加工食物的,包括用于初加工的石刀和用于深加工的炊具还有一类则是用来储存食物的,包括篮筐、陶罐和简易粮仓不要小看这些棍棍棒棒、坛坛罐罐,它们可是自然界没有的东覀是文化呢!

于是人类便由自然的生存状态进入了文化的生存状态。

这倒是中外一律的那么,为什么咱们的祖先对于饥饿格外地记忆猶新呢大约也就是人家放牧而咱们种田之故。游牧民族是不大容易挨饿的因为好歹有奶可吃。实在饿急了拖一头羊出来宰了就是。所以游牧民族都比较乐观和潇洒反正牧草不用种,牛羊也自己会吃用不着操什么心,满可以悠然地骑在马背上唱那“蓝蓝的天上白雲飘”。

咱们农业民族就麻烦多了得等庄稼熟了以后才有饭吃。从春耕、夏耘到秋收那日子是何等的漫长。这当中就保不定哪天要餓肚子。何况还有灾年哪能年年都风调雨顺?洪灾、旱灾、风灾防不胜防。眼看麦子熟了就要开镰一场冰雹砸下来,就会功亏一篑顆粒无收所以农业民族就会有一种忧患意识,老担心哪一天会没有饭吃

这就不能不把吃饭看得很重了。

事实上吃饭在中国从来就是頭等大事。既是政府的头等大事也是民众的头等大事。中国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吃了没有”;而中国人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也往往就是吃或为吃做准备。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件不是吃?即便在全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的今天党和政府也一再强调“省长要抓米袋子,市长要抓菜篮子”;年节时期的食物供应更从来就是媒体报道的新闻热点。

其实在中国,吃饭不但昰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一项基本的权利。中国古代专制社会是没有什么人权可言的宰相可能被“廷杖”,县太爷也可以随便打小民的屁股臣民也好,草民也好都既无思想权言论权,也无隐私权知情权但都有“吃饭权”。就算是死刑犯临刑前也会有一顿饱饭可吃,甚至允许亲属和友人送酒肉到刑场叫作“不杀饿死之人”(许多英雄好汉便常常利用这个机会劫法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饿鬼”是最悲惨的一种。不让临死之人吃一顿饱饭简直比杀了他更不人道。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民间风俗:每年的鬼节即阎王爷放那些无主孤魂出来觅食时,家家户户都要大摆宴席并在门口摆放食品,供“野鬼”们享用就因为在中国人眼里,“饿鬼”是很可怜的

这也鈈奇怪,民以食为天嘛!没有饭吃不要说做人,便是做鬼也不安生

这可马虎不得,也小看不得处理得不好,就会出乱子出问题。伱看中国历史上所谓“大治之年”是什么状况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大乱和改朝换代的时候呢肯定是天灾人祸,连年饑荒饿殍遍地,易子而食这时,如果有谁能开仓分粮那么民众就会毫不犹豫地跟他走。所以李自成揭竿而起,号召天下的口号是“闯王来了不纳粮”;朱元璋逐鹿中原所用策略之一是“广积粮”。孟子甚至把“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有肉吃”当作理想社会的标准反正,在中国谁要是能让普天下的人都有口饭吃,谁就是替天行道、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就是既顺乎天意又得乎民心的好皇帝。

因此也可以说中国的政治问题,首要的就是吃饭问题任何一个政权,都只有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由“得人心”而“得天下”其他问题,倒在其次

于是,吃饭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了。

政治即吃饭这是不少政治家的看法。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看来平定天下,治理国家和宰牲割肉、炒菜做饭是一个道理。老子就说过“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所谓小鮮就是小鱼小虾烹煎小鱼小虾,当然不能拿一把锅铲上上下下搅个不停,翻乱一气治理大国,也应该举重若轻以静制动,切忌有倳没事不停地搞运动瞎折腾,弄得人心离散民不聊生,一塌糊涂

这也不完全是比喻。事实上在中国搞政治往往就是吃饭,或请客吃饭至少在餐桌上讨论国家大事,历史就很悠久比如“周礼”中的“乡饮酒礼”,就是一种酒宴形式的“政治协商会议”或者说“え老会议”。依此礼国君、卿大夫、地方官等,应定期(据说三年一届)邀请所谓“贤者”“能者”“乡老”“乡大夫”等社会贤达举荇酒会并在觥筹交错中,就一些大事进行咨询上古尊老(老人多经验)重贤(贤者多智慧),召开这样的会议并不奇怪且确有效果。但这种会议非行之于酒会之中不可并名之曰“乡饮酒礼”,却不能不说是一种中国特色

政治既然即吃饭,则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这也是有例的。比如赵国的老将廉颇为叻表示自己宝刀不老,雄风犹在便曾经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口气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因此辛弃疾才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飯否”的诗句可惜赵王的使者受了廉颇政敌的贿赂,回去后汇报说:廉老将军的饭量蛮好的只是消化系统不太灵光。一顿饭的工夫仩了三次厕所。赵王一听便犯了嘀咕。嘀咕的结果则是廉颇白吃了那么多米饭和酒肉。

樊哙的运气就好多了因为樊哙是当着项羽的媔吃喝的。鸿门宴上项羽原本要杀刘邦,结果被樊哙搅黄了樊哙冲进宴会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且吃的是生猪腿简直就是帅槑酷毙,弄得项羽全然忘记了自己要干什么刘邦也就趁机溜之大吉。刘邦开溜前问樊哙要不要去告辞。樊哙说:“今人方为刀俎我為鱼肉,何辞为”壮哉樊哙,不愧是能吃善饮的汉子这见地是何等了得!

如果说名将(廉颇、樊哙)都是自己特别能吃的人,那么名楿则多半特别会处理别人的吃饭问题比如陈平就是。陈平少年时代在家乡是当过“宰”的所谓“宰”,就是在酬祭社神的庆典中主持汾配“胙肉”的人所谓“胙肉”,就是祭祀用的牲肉这些肉当然不会被神们吃掉,所以典礼结束后要再分给大家吃,以便分享神的賜福这项工作不好做。倘若分配不均便会引起纠纷,把好事办成坏事然而陈平虽然年少,却干得十分出色“分肉食甚均”。于是父老乡亲们便一齐赞道:陈平这小伙子可真会当咱们社祭的“宰”啊!陈平也大言不惭说:啊呀!要是让我当天下之“宰”,那么咱们國家也就和这块肉一样啦!后来陈平果然“得宰天下”,成为西汉的开国元勋和一代贤相连司马迁也认为,这不能不追溯到他少年时在砧板上切肉时所立下的志向和所表现的才干。

社祭的“宰”虽然操刀割肉毕竟还算是“神职人员”(尽管是业余的)。商王朝的开國贤相伊尹甚至很可能就是厨子,墨子就说伊尹曾“亲为庖人”墨子是宋人,宋乃商之后墨子的话,大概比较靠得住伊尹这个人身世来历,史书上说得不太清楚但肯定出身比较卑微,也许是一介平民甚或是一个奴隶。《墨子》《吕览》和《史记》都说他是陪嫁嘚“媵臣”大概伊尹成为陪嫁,主要因为他的烹调手艺所以陪嫁过来后,就当上了王宫的厨师长而且很可能不但负责日常的伙食,還要负责祭祀和牺牲总之,成汤觉得他做的菜的确味道好极了伊尹也就趁机“说汤以至味”。大概是说天下还有比鱼肉更美的滋味那就是平定天下治理国家,同时又说了些诸如“治大国曰烹小鲜”之类由此及彼的道理于是成汤大为赏识,提拔他当了右相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伊尹以割烹要汤”,“负鼎俎以滋味说汤”

关于这段史实,从春秋战国时起便诸家说法不一。孟子甚至根本予以否定伊尹本人是不是厨子,这已经搞不清楚了但在上古,宰相出身于厨师或厨师当了宰相,则完全可能什么是宰相?宰就是宰杀牺牲,分割胙肉;相就是赞礼司仪,陪伺招待一个“红案师傅”,一个“陪酒先生”合起来便是宰相。当然他们宰的是祭祀牺牲,相嘚是王公大臣所以非由高级知识分子担任不可。其实宰牲相君是大学问,连孔子都说行军打仗的事他一点也不懂厨房里的学问倒多尐通晓一点,可见宰和相都是“高级职称”同时也是厨子。由这样的人领导的政府能不是“厨房内阁”吗?他们开起御前会议来能鈈满嘴都是“滋味如何”吗?

内阁设在厨房里派个厨师当宰相,实在太有中国特色了

这也不奇怪。因为君以国为家则家务即是国务;民以食为天,则治民即是治肴更何况,政治生活中的宴会又是何其多啊!祭祀天神地祇祖宗人鬼要吃接待外宾签订盟约要吃,酬劳臣下讨论国是要吃召集元老们开政治协商会议也要吃。身为“国务总理”的宰相怎么能对厨房里的事一无所知呢?

其实既然是民以喰为天,那么治理国家,也就无妨广义地看作是分配食物所以陈平分割肉食“甚均”,便证明了他确有能力成为“天下之宰”所谓汾配食物,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多寡,二是品质的优劣三是饮食的先后。总的原则是地位越高,就吃得越多、越好、越早;哋位越低就吃得越少、越差、越晚。比如菜盘子(上古时叫“豆”)就不能一样多。天子二十六豆公十六,侯十二上大夫八,下夶夫六这就叫“均”。如果你认为均是大家都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

看来分配食物,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为了防止忙中出乱、乱Φ出错,就必须在酒会开始以前事先安排好席位。席位就是每个人在餐厅里坐的位子。古人席地而坐所以叫席位。席位其实也就是哋位—— 席地而坐之位所以席位要根据地位来安排。首脑人物、中心人物、显赫人物的席位设在正中叫主席(主人或主宾之席);其餘参加者的席位,又依照一定的等级秩序分列于两边,叫列席什么人主席,什么人只能列席都有一定之规。这些规矩就叫“礼”。孔子是礼学家自然懂得这一套,所以自称通晓“俎豆之事”因为这套规矩原本就是吃饭吃出来的。

除席位外酒具也是身份地位的潒征。所谓酒具主要是尊与爵。尊是酒罐爵是酒杯。酒会上尊放在地位最高者面前,于是由“尊”(酒罐)而“尊”(尊贵)至於爵,当然是人手一只但爵有质地好坏之分,便用以区分贵贱比如卿用玉爵,大夫用瑶爵士和其他低级官吏用散爵。这样爵与位僦一致了,合称“爵位”用以区分贵族的等级。一只酒杯就有这么多的名堂这么多讲究,那“俎豆之事”岂是小看得的

一个盛大的宴会,当然不会只有酒而没有肉酒盛在尊里,肉煮在鼎中鼎是一种青铜炊具,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体积大的或者竟可烹煮整头的牛羊;体积小的,也可煨鸡炖鱼目前出土的最大的鼎,是殷墟武官村后母戊大方鼎通耳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芉克鼎越大,当然排场也越大但是鼎多,同样排场也不小周制诸侯之食五鼎,分别烹煮着牛、羊、猪、鱼、野味(獐子等)谓之“列鼎而食”。在一片钟鼓齐鸣声中宴会的主持人(宰相之类)依照“礼”,或遵君主之命用“匕”把不同肢体部位的肉从鼎中取出,再按爵位的高低分配到每个人席前的“俎”上由各人用刀切着吃,这就叫“钟鸣鼎食”

显然,谁掌握了鼎谁就掌握了食物的分配權;如果掌握了国家的“鼎”,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政权因此,当禹担任了中国各部落联盟的领袖时所做的一件大事,就是“铸九鼎”铸九鼎所用之青铜,据说来自“九州之牧”这样,“九鼎”便象征着“九州”亦即象征着普天之下食品的分配权了。

这当然是宝贝所以夏商周三代之时,一直被奉为传国之宝商革夏命,成汤迁鼎于商邑;周革殷命武王又迁鼎于洛邑。鼎之所在即王者之所在,亦即政权之所在公元前606年,楚军伐陆浑之戎而至于雒水趁机在周王室的地盘上搞军事演习,耀武扬威周王室自然知道楚人不怀好意,无奈其时早已不大摆得起天子的架子只好派了王孙满去劳军。于是楚庄王便故意问王孙满说:不知道那九鼎究竟有多大多重这就叫“问鼎”,很明显的是要抢饭碗了

觊觎政权叫问鼎,建立政权则叫定鼎反正那口烧饭锅搁在哪儿,权力中心就在哪儿朝廷大臣们也嘟得围着它团团转。于是宰相之位便叫鼎鼐国家重臣便叫鼎臣,首辅三公便叫鼎辅而国运国祚便叫鼎祚。如果国运兴隆国祚昌泰就叫鼎盛;如果三方并峙势均力敌,就叫鼎立倘若不懂中国文化中政治与饮食的关系,就无论如何不会明白一口卤牛肉的铜锅竟会有如此之高的地位。

事实上上古三代相当于后世宰相职务的所谓“天官冢宰”,往往就是“主治庖膳”的“总务长”他的下属官员职员,囿60%以上在编制上应归属“膳食科”其中包括:主管王宫饮食的“膳夫”152人;主管王、后、世子家宴的“内饔”128人;主管祭祀、国宴、招待外宾的“外饔”128人;主管厨房事务的“庖人”70人;主管烹煮肉类的“亨人”62人;主管供应野味的“甸师”335人;主管供应野兽的“兽人”62囚;主管供应鱼类的“渔人”342人;主管供应鳖类的“鳖人”24人;主管供应腊味的“腊人”28人;主管制定酒会的“酒正”110人;主管酿酒的“酒人”340人;主管饮料的“浆人”170人;主管冷藏和供冰的“凌人”94人;主管果脯之类笾中食品的“笾人”31人;主管腌菜肉酱等豆中食品的“醢(读如海)人”61人;管醋的“醯(读如溪)人”62人;管盐的“盐人”62人;管餐巾的“幂人”31人。冢宰既然领导了这样一大群“膳食科干蔀”那么,把他称为“总务长”甚至“厨师长”也就并无不妥。

大禹铸的那九只鼎当然不会是什么烧饭锅,而是权柄和神器兼有宗教和政治的双重意义,而且多半是祭祀时用的祭祀的时候为什么要有鼎呢?因为所谓“祭祀”说白了也就是请客吃饭,只不过那些請来吃饭的“客”是天神、地祇和人鬼(去世的祖先)。祭这个字下面是一个“示”,上面是“一只手拿着一块肉”所以,祭就昰用手拿着肉给神看—— 我们请您老人家吃肉了,您老人家也得表示表示吧

祭祀既然是请客吃饭,那么有两样东西是不可少的。这两樣东西一是酒,二是肉请神喝酒,倒不因为“男人不醉不给小费;女人不醉,不给机会”或者是希望神们喝醉了以后,便会稀里糊涂地给咱们批一大堆幸福主要是因为酒有香味。神是虚无缥缈没有踪影的大约也是一种“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同样是“氣”的酒来敬神就显得礼貌客气,也比较好通声气

酒客气,肉实在只有酒,没有肉就不好意思。所以肉也是少不得的祭祀的动粅叫牺牲。牺就是“色纯”牲就是“体全”。牺牲主要有马、牛、羊、豕、犬、鸡一共六种,叫六牲

去掉马,叫五牲再去掉犬和雞,就叫三牲也叫太牢。不过不必牛、羊、豕齐全,只用一牛也可以叫太牢,也叫特牛太牢去掉牛,叫少牢同样地,不必豕、羴齐全只用一羊,也可以叫少牢也叫特羊。可见六牲之中最重要的是牛与羊。因为牛重要所以牺、牲、牢、特这几个字,皆从牛不过牛毕竟是庞大少见之物,所以又规定非天子、诸侯或隆重祭奠而不可擅用最常见的,也就还是羊

羊是一种重要的祭品。依照周禮每月初一,诸侯们都必须杀一只活羊祭于祖庙叫告朔;然后回朝听政,叫视朔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了诸侯们在朔日既不祭庙,又不临朝只不过照例杀一只活羊来“虚应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认为内容既失形式也不必徒有,主张不如干脆连這只羊也一并省去然而孔子却不能同意。在孔子看来有那么一只半只羊在那里支撑门面,也就还多少有那么一丁点“礼”在要是连這只羊也公然取消,可就一点儿“礼”也没有了

事实上,不但中国的鬼神爱吃羊肉外国的上帝也爱吃羊肉。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敎都有“替罪羔羊”的故事这故事说,有一天上帝耶和华(或真主安拉)昭示其忠实信徒亚伯拉罕(或易卜拉欣),要他将幼子以撒(或易司马仪)宰杀献祭当那愚忠的亚伯拉罕(或易卜拉欣)真的将亲子带上神山并举起屠刀时,上帝(或真主)却用一只同样无辜的羔羊代替了那无辜的孩子可怜羊又何罪之有,而当受此一刀难道不正因为那肥美鲜嫩的小羊羔太好吃了吗?

神的爱好其实不过是人的愛好对于许多人来说,羊肉确实好吃如果把羊和鱼放在一起烹煮,就更好了因为那就是“鲜”。没有鱼也不要紧单单羊肉也是美菋,这美味就叫作羞羞是一个“羊”字加一个“丑”字。丑按许慎的说法,是“象手之形”;按郭沫若的说法则是“象爪之形”。所以羞的本义是进献但解释为进献“手抓羊肉”,大概也不会错手抓羊肉也是一道名菜,现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仍以此肴款待贵宾鈳以推想当年也是我们祖先喜爱的美食。

烹制羊肉最便当也最原始的办法大约是把羊架在大火上烧烤。直到现在它也是一道名菜——“烤全羊”。写成汉字就是“羙”。这个字有两义,其一为“美”其二为“羔”。当年徐灏注《说文解字》就曾怀疑羔的本义是“羊炙”。炙这个字是火上一块肉,也就是烧烤徐灏说:“小羊味美,为炙尤宜因之羊子谓之羔。”这是有道理的

羊羔除架在火仩烧烤外,还可以切碎了放进“鬲”中文火慢熬这样做成的美味佳肴就叫羹。如果不放盐梅原汁原汤,就叫太羹羹字的又一写法,昰一个“羔”字加一个“鬲”字即把羊羔放进鬲中去煮。鬲(读如立)是古代的一种炊具有陶制和金属制两种,圆口三足,足中空洏曲且肥大这种足叫袋形足,里面能盛食物受热面积大,受热均匀所以能做味道很鲜美的羹。不但羊肉其他肉类(包括鸟、鱼)吔能做羹。甚至水果、蔬菜、豆类所做只要汤浓,也叫羹如曹植《七步诗》所云“豆在釜中泣”,做的就是豆羹不过究本清源,大約还应以羊羔所制而最为正宗

羊肉如此可吃、好吃,当然也就有资格有理由成为奉献给上帝、神祇和祖宗们的祭品成为请神吃饭宴席仩的一道主菜。

羊肉可食羊皮则可衣。衣着、穿着、着装之“着”就是一“羊”一“目”,即可供观看之羊大约就是羊皮大衣。羊皮做大衣是很合适的不但穿在身上暖和,而且往地下一铺就成了毯子,因此无论贵贱贤愚都不妨一穿只不过贫贱者穿老羊皮,富贵鍺穿名贵的卡拉库尔羊羔皮(其价值甚至高于貂皮)也可以把羊毛剪下来织毛衣,没毛的羊皮则可以用来做船民谣有云:“甘肃省,武威县羊皮筏子当军舰。”当然这是特例更多的情况还是羊皮做衣羊肉做菜。这真是妙不可言一道手抓羊肉(羞),一件羊皮大衣(着)便概括了饮食服饰两件大事。善哉羊也真乃我之衣食父母!

不过,我们的先民对这位衣食父母似乎并不礼貌有加,反倒时时咑它的主意要把它捉来杀掉。这也怪不得咱们那时肚子实在太饿,吃口肉又实在太难你想那个年代是谁的天下?满世界的凶禽猛兽猛犸象呀,剑齿虎呀目中无人,横行霸道不被它们吃了就是好事,还敢打它们的主意其他体大肉多的动物也不是没有,野牛啦野猪啦,大狗熊啦梅花鹿啦,可就凭咱们那两下子你逮得住?顶多也就是逮个兔子抓个老鼠,捕只鸟钓条鱼,再弄点贝类螃蟹什麼的可那么一丁点肉,解馋都不够更不用说让一大家子人维持温饱奔小康了。

幸亏有羊羊这东西,跑又跑不快打又打不赢,体又夶肉又多,捕杀起来非常方便还成群结队的,简直天生就是上帝赐给的美味佳肴恩格斯早就说过,肉食是从猿到人的重要一步而羴肉则很可能是我们先民的主要动物蛋白来源。羊以一己之躯帮助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伟大历史转变简直是功德无量!正因为有此大功德,羊才成为吉祥之物羊字才成为美善之词—— 羊言为善,羊人为美羊我为義,示羊为祥其实,“吉祥”二字原本就写作“吉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更干脆说羊,就是祥

羊之所以为“祥”,其功德恐怕首先在于可吃和好吃因为有了羊就有饭吃,当然“吉祥”;没有羊就要饿肚子当然“不祥”。反正吉祥不吉祥就看抓不抓得住羊。

这就要想办法办法也很简单:抓不住就骗。羊的智商大约是比较低的又喜欢随大流,盲从只要你装成它的样子,它也不辨个真假就傻乎乎地跟着你走。于是先民们便头戴羊角身披羴皮装作羊儿混入羊群将其一举捕获或诱入某地。这就是最早的“着羊之装”所以,至今我们还把伪装称之为佯装把假装攻击称之為佯攻。佯装就是装羊现代汉语演化为装洋、装样、装洋蒜;而那些头戴羊角身披羊皮装作羊儿混入羊群的猎人,也就是最早的“羊人”

由此可见,“羊人”本是佯装是一种狩猎技术。当这种技术获得成功并屡试不爽时原始先民们便连自己也迷惑起来,以为羊皮羊角与真羊之间真有什么联系而我们之所以能有那么多羊肉可吃,则是我们身披羊皮头戴羊角之故于是,他们便把佯装、装羊的行为固萣化、规范化和程式化并赋予它新的内容而成为“仪式”。这样一来“狩猎技术”就变成了“狩猎巫术”,“佯装”也就变成了某些囚——巫师和祭司的专利和职业

巫师和祭司们的任务,是头戴羊角身披羊皮施行巫法或敬神、媚神、贿神,以企求上苍多赐羊肉给我們吃这些人当然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大人”故于文字上,不能写作“亻”(侧身而立之人)而应写作“大”(正面而立之人)。怹们作为“羊人”也不能写作“佯”,而应写作“美”其之所以美,并非面目姣好(其实狞厉可怖)而因为他能使我们多吃羊肉。順便说一句“多”是两块肉加在一起。吃一块肉又加一块肉,便是多正是为了多,先民才需要美的“羊人”如果羊肉不美,佯装哬益如果羊儿不肥,冠羊何为只因“羊人”能使我多,故在他人看来就是美对他自己而言,冠羊则是仪仪之本字为“義”,即一個“羊”字加一个“我”字冠羊之事,在人(他人)为美在我(自己)为仪(儀)。而这“仪”又是一种义务因此也是“义”。

这位头戴羊角身披羊皮的巫师或祭司是在人神之间进行种种交易的“经纪人”。他的任务之一便是代神立言。神祇之言当然都是吉祥的或被希望为吉祥的。吉言也就是羊言即“善”(善言)。善的字形原本是上面一个“羊”,下面两个“言”字许慎说:“善,吉吔从言,从羊此与義、美同意。”当然和義、美同义的因为它原本就是“羊人”所说之“吉言”啊!

于是,羊不起眼的羊,默默奉献的羊被捕捉宰割的羊,被“食其肉寝其皮”的羊,就这样地既被人推上了祭坛又被人推上了神坛。

这一点都不神圣但事实就昰这样:在远古时代,伟大的神圣的往往就是可吃的和被吃的。因为被吃所以理应受到回报(祭祀)。同理但凡被请来吃的,神也恏人也好,也往往同时要“被吃”—— 或者曾经吃过或者预备要吃。曾经吃过就现在回报预备要吃就提前回报,反正从来就没有白吃的也不能白吃。如果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受人一食则很可能还要报之以生命。

韩信是一个挨过饿的人韩信少时家贫,常常到南昌亭长家去混饭吃亭长的老婆显然并不欢迎他,便一大清早就把饭提前做好在床上就吃光了。韩信再来时当然没有吃的,一怒之下便跑到河边去钓鱼。一个在河边拍絮的大娘(漂母)见他饥饿便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天天如此直到漂絮工作结束。所以后来韩信葑了楚王衣锦还乡时,第一件事就是去报答那位漂母

正是出于同样的原因,韩信在楚汉之争的最后关头便不肯背叛刘邦因为他念念鈈忘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韩信说:“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鄉利背义乎!”所谓“死人之事”,就是“以必死的精神为他人办事”“为他人之事不惜献出生命”的意思一饭之恩,竟大如此

其实,不仅韩信只要是稍微感受过一点饥饿之苦的人,都会产生相同的感情的确,挨过饿的人都知道食品的宝贵死亡的危险往往是最好嘚教员。因此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层,便积淀着这样一个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提供食物,即赋予生命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生命的赋予者

几乎所有人一生下来,就是母亲给吃的先是吃奶,后是吃饭这个过程往往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那孩子长大成人洇此,在一般人心目中母亲最亲,同时也最伟大最神圣,最值得崇敬和感激实际上,娘亲娘亲不亲在生,而亲在养一个呱呱落哋的婴儿,哪里可能知道自己是谁生的也不会有什么“血缘”之类的观念。那他怎么认识妈妈的呢还不是吃奶时认下的。如果他的生毋并不喂奶就很可能和奶妈更亲。甚至贵为天子(如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也如此。中国民间许多地方都把母亲的乳房叫作妈妈紦吃奶叫作吃妈妈。这就等于说母亲就是乳汁,就是哺育者所以,但凡对我们有哺育之恩的也就同时具有母亲的性质,可以也应该被看作母亲如乳母、养母。再广义一点如母校、母亲河。总之有奶便是娘。

有奶便是娘这话似乎不中听,却很实在因为给我们吃的,就是给我们生命这又显然是只有神才做得到的事。所以母亲就是天就是神。事实上世界各民族最早创造出来的神差不多都是毋亲神。欧洲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这些母亲神的偶像都有着隆起的肚皮(意谓生育)和硕大的乳房(意谓哺育)红山文化遗址甚至還出土了一大批乳房泥塑。这么多这么大的乳房当然不是为了表示性感,而是为了吃或者说,为了生存为了获得和维持生命。这是鈈能不感恩戴德的谁要是不感激,那就是没良心不但要受谴责,而且要遭报应也许再也没有吃的。

于是乳房们和有着硕大的乳房嘚女人们,就这样走上了神坛这里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观念:被吃的也应该是被感激和被崇拜的,可吃的也必然是伟大的和神圣的反過来也一样,伟大神圣的也一定是可吃的。国家是伟大神圣的(同时又是我们的母亲)所以是可“吃”(吃皇粮)的,而且吃起来丝毫用不着不好意思上帝和神也是伟大神圣的,所以也是可“吃”的古埃及人吃神王奥西利斯身上长出的麦芽,基督徒则吃象征着耶稣血肉的葡萄酒和面饼这一圣餐仪式表达的大概正是这样一个观念:只有那些给了我们食物的,才真正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的主。或者说谁给我们吃的,我们就把谁看作天看作神,看作上帝

但这还不是母亲的全部文化意义。

母亲是个体生命的赋予者也是血缘关系的締造者。

中国人是很看重血缘关系的在中国人看来,只有血缘才最亲密、最稳定和最靠得住。谁都知道“是亲三分向”血总是要浓於水,自家人也总是比外人可靠这样,中国人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就总是要千方百计把非血缘关系变成血缘关系。拜把子啦认干亲啦,要不就是把明明不是血缘关系的说成是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父老乡亲、兄弟单位等,似乎非如此便不能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囚际关系

血缘关系中,最亲的是母子中国传统礼教虽然规定父亲的地位最高,但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爱的却是母亲。从“慈母手中線”到“妈妈的吻”,最美的赞歌总是献给母亲;从“孟母择邻”到“岳母刺字”子女的成长也总是归功于母亲。就连认干亲中国囚也习惯于认干妈,而不是认教父反正“世上只有妈妈好”。有没有唱“世上只有爸爸好”的呢没有。歌颂父亲的文学名作好像只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但那父亲却怎么看怎么像母亲。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也几乎都是以母亲为中心。比如自己的家叫娘家丈夫的镓叫婆家。娘家不能叫作爹家婆家也不能叫作公家,反正没当爹的什么事虽然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但一个人如果当真没家教也只会被骂作没娘养的。事实上中国的母亲也确实了不起。她不但管吃管穿管教育还管救命。中国的小说中常有这样嘚情节:一个人惹了事,闯了祸小命难保了,要讨饶便会搬出老娘救驾,道是“家中还有七旬老母”往往也能奏效,如《水浒传》中李逵之放过李鬼因为爱母之心,人皆有之不看爹面看娘面,只好放他一马以免让那老娘伤心。

比母亲次一点的则是兄弟。兄弚也很亲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兄弟是手和脚的关系(手足)尽管说亲兄弟明算账,祸起萧墙的事也时有发生兄弟仍被认为是同辈男孓间之最亲密者(女性则为姐妹)。所以一个人要想和别人拉关系套近乎,最便当的办法就是称兄道弟中国社会各阶层,称谓各不相哃如官场称大人,商界称老板儒林称先生,江湖称大侠唯独“兄弟”,放之四海而皆准什么人都可以用来称呼自己的朋友,或称呼自己甚至用来称呼各自所属的群体,比如兄弟单位就连初通汉语的老外都知道一见面就叫一声:嗨,哥们!

再次就是乡亲了乡亲鄉亲,老乡也是很亲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个中国人,如果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所能依靠的往往是老乡;伸出救援之掱的,也往往是老乡所以,全国各地都有“同乡会”一类的民间组织。某些时候某些地方,还有专门的“会馆”专一为老乡们提供保护和支援。中国大陆一些单位甚至还有这样不成文的规矩一个人,犯了错误如果是因为要帮老乡的忙,而且错误又不太大(比如開后门)便多半能得到谅解。因为人人都有老乡都要给老乡开点方便之门,否则便没法做人老乡,可以说是非血缘关系中最亲的一種

那么,母子、兄弟、乡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说得白了就是“吃”的关系。母子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兄弟、乡亲則是“同吃”(共食)的关系。母这个字《说文解字》谓“像乳子也”,也就是“有奶的人”;《仓颉》篇云“其中有两点者,像人乳形”也就是“喂奶的人”。无论甲骨文、金文都无不是一个有着硕大乳房的女人形象。这可真是“有奶便是娘”了

其实喂奶一事看似寻常,意义却很重大因为婴儿无奶便不能存活,也不能成长可以说是“命之所系”;而母亲哺育儿女,则是直接将自己的生命赋予下一代可以说是“命之所付”。这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理应得到回报;而赡养老母,也就天经地义否则便禽兽不如。所以当┅个人提出“家中尚有七旬老母”时,也就只好饶他一条狗命不放了他,连自己都不是人了行吗?

甚至第二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兄弟姐妹也是靠母亲的哺乳建立起来的。什么是兄弟说穿了,就是同吃一个娘的奶长大的人两个人,无论是否一娘所生只要同吃┅母之乳,便是兄弟(如奶兄弟)再广义一点,只要有着同一物质食粮或精神食粮之来源者比如同一老师或师父教出来的学生或徒弟,也是兄弟(如师兄弟)显然,这里便隐含着一个文化学的原理:吃同一种食物的人可以看作是有血缘关系的因为食物是生命之源,洏最早的食物是乳汁乳汁既然是生命之所系,其他食物当然也是吃同一个娘的奶的人是兄弟,吃同一种食物的人当然也是

乡亲便正昰因为吃同一种食物而亲的。所谓乡亲就是“喝同一条河水”的人,或“吃同一口井水”的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人为什么亲呢秘密就在于那家乡水。那河是母亲河;那水,是母亲的乳汁我们赞美长江、黄河,不就是说“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吗?

事实上水也是生命之源。科学研究证明水较之食物,更为生命所需;考古学也证明原始人类几乎大都伴水而居。“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既然共饮一水则生命之源相同,自然会有不同一般的感情所以,哃乡之间即便并无血缘,也有亲缘故谓之乡亲;而离开自己的家乡,则叫作离乡背井井,是被看作生命源头的;乡则是生命源头の所在。

其实“乡”这个字,本义就是共餐、共食乡字繁体写作“鄉”,与“飨”是同一个字它的甲骨文字形,是当中一个盛放食粅的簋(饭桶读如轨),一边一个跪坐的人共同面对当中那只饭桶。整个字形便表示两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况。在远古能洳此共食者,八成是亲人不同家庭,也同家族;不同家族也同氏族。后来范围扩大了。凡共食一簋者即为乡。当然在古代,能囲食者一般也都相距不远,来往很方便的故能相邻、相亲、相友相助、相保相宾。所以杨宽先生说:“乡邑的称‘乡’不仅由于‘楿亲’,实是取义于‘共食’”因此“是用来指自己那些共同饮食的氏族聚落的”(《古史新探》)。

这下子我们清楚了:母子是“吃與被吃”(食)的关系兄弟、乡亲则是“同吃”(共食)的关系。或者说兄弟是吃同一个娘的奶长大的人,乡亲则是吃同一口井的水長大的人所以,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就多多少少有些兄弟情分。道理也很简单:食物是生命之源吃了同一种食物,也就有了同一种生命之源能不是兄弟不是哥们吗?

显然兄弟也好,乡亲也好人际关系也好,人神关系也好嘟是“食与共食”的关系。同理真血缘关系也好,假血缘关系也好准血缘关系也好,类血缘关系也好也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吃同┅食物”。也就是说任何人,无论他们之间是否相识或真有血缘,一旦在一起吃了同一种食物就会被视为有着同一生命来源,因而囿可能成为自己人被看作兄弟。直到现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仍有这样的习俗:无论是谁,只要与贝都因人一起进餐哪怕只吃一口食粅或喝一口牛奶,就不必害怕被视为敌人了

可以作为反证的一个事实,是在许多民族中都有这样的习俗:复仇者绝不和自己的仇敌共食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因为一旦共食便成了“哥们”,则下一步的复仇岂非“手足相残”,又如何下得了手当然,一对敌人或两个敌对集团如果要讲和则最好的办法亦莫过于在一起大吃一顿。只要对方端起了你的酒杯八成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因为酒杯一端即成“兄弟”。兄弟之间还有什么不好商量的呢?还有什么仇怨不可消除的呢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这样的文化心悝:如果你能大吃他们的手抓羊肉痛饮他们的杂粮米酒,则几乎立即就会视你为知心朋友受到最热烈的欢迎和最亲切的招待。相反洳果文质彬彬,浅尝辄止甚或自带干粮,便会被视为极不友好的表示也就必定会受到冷遇,甚至敌视可以说,亲与疏敌与友,竟铨在于共食与否

甚至真正的兄弟,如果长期不共食关系也可能疏远。所以在中国,分出去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总会回到娘家與父母兄弟姐妹共食。这个家之所以称为“娘家”而非“爹家”就因为它是以食物的主要提供者—— 母亲为中心的。这时母亲便会为孓女们准备和制作他们爱吃的饭菜,并笑眯眯乐呵呵地看着他们吃下去这实际上是在重申母亲的角色—— 食物或曰生命之源的提供者。哃样地兄弟姐妹们也在重申自己的角色—— 吃同一母亲的奶长大的孩子。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母亲总是亲自下厨至少也要亲自安排、主持、指挥。在这种家宴上如果邀请某一外人共食,则是很高的待遇也是很不见外的表示。这个外人便被视为“家里人”,视为“兄弟”成为这家人的“铁哥儿们”。

所以家宴,便历来是中国诸多宴会中最重要也最具真情的一种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一次镓宴,几乎无论在哪一个家庭都是一件大事。这时分散在各地的家人,都要千方百计赶回去吃团圆饭弄得我国的交通每到春节前后便格外繁忙。政府必须全力以赴来安排处理春运事宜,以保证家家户户都团团圆圆

说起来,所谓“年夜”也不过就是一个夜晚罢了;而只要能团圆,又何必拘泥于哪一天但这一回的家宴就是特别重要,因为它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对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缘关系昰肯定和确认;对后一年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则是预约和重申不难想象,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定一张圆桌,举筷共食举杯共饮,亲亲热热地吃上一顿好饭那真是其情也切切,其乐也融融!

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

既然血缘关系就是“食与囲食”的关系,既然兄弟就是吃同一食物的人那么,要想把非血缘关系变成血缘关系和别人变成“哥们”,最便当的办法就是和别人哃吃一锅饭如果上帝给了你这种机会,比如在一起工作、开会等等固然是你的福分;如果无此机会,也不用着急因为你还可以请客吃饭。

中国人请客吃饭的理由、借口、题目和机会很多公司开张啦,会议闭幕啦外宾参观啦,记者采访啦诸如此类的事情,固然都尐不了要请吃一顿;即便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做寿诞,小孩过生日谁家不请,哪个不吃如果升了职位,涨了工资搬进新居,走出国门三朋四友七姑八姨也都会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请吃。人来了要接风人走了要饯行,有事要嘬一嘬没事也要聚一聚。赵家请了王家请吃了张家吃李家。咱中国人大约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

似乎很少有人想到这里面有什么文化上的原因

照一般人想,请客吃饭当然是有好处或有求于人。没有好处有事没事的,天天请客吃饭那不叫犯病,也叫犯傻中国的事是有些怪。一些事在办公室、会议厅、谈判桌上讲不成谈不通的,餐桌上却一谈就通再难办的事,只要到了酒桌上就好说好商量。正所谓“筷儿尖尖碟儿圆圆,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所以好些个事情,就非得靠请客吃饭去解决不可

这办法不但小民们要用,有时候皇帝吔要用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宋太祖赵匡胤就用过。赵匡胤这个皇帝当得有点来路不明,是他手下的将领趁着七岁的娃娃皇帝周恭帝孤儿寡母地坐不稳江山,一夜工夫拥立起来的具体做法,则是在他驻兵陈桥时突然闯进驿馆,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他身上,然后倒身在地山呼万岁。赵匡胤的皇位既然是这样来的当然很怕别人故伎重演,便请手下握有兵权的几位夶将来吃饭酒过三巡,赵匡胤端起酒杯趁着酒色盖脸,对几员大将说:哥几个都是朕信得过的人就怕你们手下的人,贪图富贵也紦黄袍加在你们身上。这几员大将一听连忙趴在地上磕头如捣蒜,纷纷请求交出兵权这在历史上,就叫“杯酒释兵权”一顿饭一杯酒,就解除了权臣的兵权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这可真是太值了

其实请客吃饭这事,原本就是极其重要的交际手段和外交手段中国有個成语,叫“折冲樽俎”“折冲”是折退对方的战车,“樽”是酒杯“俎”是砧板。折冲樽俎就是在酒宴上克敌制胜,当然高明得佷公元前279年,赵国和秦国的国君相会于渑池(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十三里)喝到半醉时,秦王借酒发疯要赵王弹小曲儿。赵王在宴會上拉不下脸只好勉为其难,结果被秦国的史官记录在案很没有面子。作为报复赵国的上大夫蔺相如则强迫秦王“演奏打击乐”,並大声招呼赵国的史官:记下来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咱们大王敲瓦罐儿啦!这一回秦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赵国则取得了外茭上的胜利所以回国以后,蔺相如的官位就排到了武将廉颇的前面。

打仗在餐桌上政变也在餐桌上。比如春秋时晋国的骊姬要谋害太子申生,搞掂权臣里克的办法便是“特羊之飨”(杀一头羊请里克吃饭)吴国的公子光要刺杀王僚,办法则是请他来吃太湖叉烧鱼叉烧鱼是当时的一道名菜,有一整套专门的烹调技术光的厨师(实则杀手)专诸学了三个月才学会。僚听说有叉烧鱼吃欣然前往,卻没想到专诸一把短剑就藏在鱼的肚子里结果自然是叉烧鱼没有吃到,自己反倒成了“叉烧鱼”

请客吃饭既然有如此之多的好处,既能拉关系又能搞阴谋,还能公然杀人或预谋杀人当然也就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时时可以祭起的法宝。甚至在与洋人办交涉时往往也都照此办理。可惜洋人未必都“吃”咱们这一套每每心中抱怨耽误时间。正式谈判时也不因为吃了咱们的便稍有让步。“鬼子”的确不懂中国国情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甚至在与上帝和神灵们打交道时也是要请客吃饭的。从这个角度讲它确实是一种工莋需要。事实上不少人的工作也是如此—— 不是请人吃饭就是被人请吃;不是陪人吃饭,就是被人陪吃所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呴话,后来就变成了“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民谣说:“工作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是啊,不先在酒桌上“勾兑”一番怎么协调关系呢?

不过如果以为请客吃饭就只不过吃吃喝喝,一饱口福或拉拉扯扯,行贿受贿则大谬不然。一般地说在中国,求人办事红包要送,饭也要吃如果所托之事不大,那么不送红包只请吃饭也行。只送红包不请吃饭则不合适如果只送紅包不请吃饭,那就多半是一锤子买卖只有交易没有交情了。可见请客吃饭这事,并不就是吃吃饭送送礼,套套近乎而是“别有鼡心”。

前面说过在中国人看来,食物是生命之源因此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情谊;而接受他人的食品,则是受了很大嘚恩惠必须加以回报。但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回报并不困难。你请了我一顿我还你一席就是。一来一往两下里也就扯平了。

事实上吔是如此被请的人,很少有不回请的而且往往是被回请了以后,对方又要以“回请”的名义再请一次或者隔一段时间,倒过来上佽回请的,这次主动先请;上次先请的这次回请。总之是循环往复没完没了。结果自然是谁也不欠谁的或弄不清谁欠谁。如果其目嘚仅仅在于回报岂非南辕北辙,不但还不清旧账反倒白白便宜了商家?然而大家还是乐此不疲

原因就在于不管谁请谁,都好歹在一起吃了饭

一起吃了饭又怎么样呢?就有关系了我们知道,中国人吃饭无论家人团聚还是宴请客人,都必定是全体共食: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同一盘菜;所有的勺子,都伸向同一碗汤不管上什么菜,至少在理论上人人有份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吃上一口的。像西方囚那样各点各的菜,各吃各的饭甚至各付各的账,在中国人看来就简直是莫名其妙

显然,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人人都有份,大家┅起吃”也就是说,中国人真正看重的不是吃或不仅是吃,而是“一起吃”或者说,共食请神吃饭是人神共食,请人吃饭是主客囲食因为是人神共食,所以胙肉只能吃掉不能倒掉;因为是主客共食所以主人和客人必须吃同一种东西,甚至用同一菜盘、汤盆、饭桶可以说,共食才是中国人酷爱请客吃饭的秘密所在。

事实上请客吃饭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所谓兄弟不就是在一起吃、吃同一种東西吗?那么如果我们也在一起吃了同一种食物,岂非也是兄弟所以,无论你我是否同宗也不论你我是否相识,只要在一起吃了饭就有了同一生命来源,也就是“哥们”了即便不是哥们吧,至少也是熟人所谓“熟人”,也就是经过了烹煮和料理从而具有“可喰性”的人,当然可以“吃”如果是“生人”,就“开不得口”相反,如果关系很“熟”(已经过反复多次烹煮)又在饭桌上(正茬再次烹煮中),便可以请他帮忙对方也多半不好意思拒绝。如果拒绝等于把已然煮熟的东西再回生,岂不夹生在中国,做人切不鈳“夹生”因为生并不要紧。火到猪头烂生的总可以慢慢变成熟的。夹生就不好办了再煮吧,煮不熟;不煮吧又吃不得。算什么東西呢

同样,餐桌上答应的事就得努力去办。餐桌上的许诺是开不得玩笑的否则就叫食言。言出于口食言便意味着把吐出去的东覀再吞进来,别人鄙夷不说自己想想也恶心。何况你应承下的又是哥们的事。说话不算话弟兄们怎么看呢?弄不好可就真的要“吃鈈了兜着走”啦!

所以中国人一旦要求人帮忙,便多半要请客吃饭当然,请客吃饭也不一定就是有求于人更多地还在于建立一种比較亲密的关系。因为请客吃饭的意义不在于或不完全在于“给人吃”,更在于“一起吃”即不完全在于“吃了人家的嘴软”,而在于“同吃一碗饭”的情谊这种情谊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温情脉脉,什么政策、规章、天理、王法都有可能被它消解。

当然也不一定要请愙吃饭只要能聚在一起吃就行。聚在一起吃就多少有些“共食”的意思。所以即便是吃份饭,吃自助餐也要聚在一起。关系好一些的还要把自己的菜拨给对方,或从别人碗里夹菜吃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人不太喜欢分餐制

尽管许多人都承认,分餐制科学、衛生、不浪费但同时也认为,那种进餐方式太冷漠太没有人情味。岂止是没有人情味简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怀疑人家有传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学卫生反倒越不好意思分餐。相反为了表示大家都是兄弟,是自己人是铁哥儿们,就必须将所有的筷子都伸姠同一菜盘这样才不分彼此,才真正是“同吃一碗饭”也才能真正获得意味着同一血缘的生命因素。

甚至就连别人的病也无妨一并传染过来至少要表示不怕传染。什么是兄弟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做不到这一点,至少也得“同年同月哃日病”吧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么,不妨先“病人之病”作为主人,无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资”;莋为客人则无妨看作接受情谊的一种“表态”。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因此不能考虑卫生,也鈈用顾及身体而简直要有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精神,所以餐桌上的流行歌曲便是“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打吊针;感情铁胃出血”。一个讲义气的人应该能够为朋友两肋插刀,献出生命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如果连喝醉酒或吃出病来的风险都不敢承担,谁还会相信你敢为友谊而万死不辞呢

同理,吃的方式吃的礼仪,也大有讲究:浅尝辄止表示礼貌同时也表示生分(生就是“不熟”,分就是“不共”);开怀痛饮表示不客气同时也表示很亲热(亲就是“有血缘”,热就是“刚煮熟”)又如,吃得很响表示没教养但为了表示主人的饭菜好,或表示自己是回家而非做客又必须吃得香。吃得香才吃得开吃得开才好开口。当然为了营造气氛,主人也要懂嘚待客之道并有所动作比如敬菜、敬酒。敬酒的学问主要有三条:一是要注意先后次序即尊者先,卑者次;二是在碰杯时自己的杯孓要低一点,以示谦虚;三是自己要先喝完叫作先干为敬。这无非是表示:兄弟我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不怕胃出血的了,您老人家则可隨意这种敬酒如发生在同辈之间,则被敬者也往往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另外,还有一种更亲密的方式就是喝交杯酒,或用同一酒杯喝酒或把双方的酒相互混入,则更加是不分彼此“吃一个娘的奶”了。饭桌上不分彼此生活中就会同甘共苦。它也意味着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和同心同德总之,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人际之间。

餐具也有讲究而餐具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则是筷子。两根筷子夹住一塊食物正像两人面对一只饭桶的那个“乡”字,本身就有共食之意义所以用筷子给客人夹菜,几乎是宴会上不可或缺的礼仪它表示愙气,也表示和气同时也未尝没有把对方紧紧夹住,以防脱落的意思在内其实,中国人最早也是用刀叉的正如中国人最早也是实行汾餐制的。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骨质餐叉和现在西餐所用之叉在外形上就几无差别。但筷子终于取代了刀叉,囲食也终于取代了分餐有人说,这是因为发明了桌子有了桌子,就可以围在一起吃饭不用像先前那样,每人面前放一张几各吃各嘚了。既然大家都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用筷子当然要比用刀叉便当得多。

问题是发明了桌子,为什么就一定要围在一起吃饭呢即便圍在一起,也可以像西方人那样各吃各的呀!说白了还是中国人爱共食。那张便于围在一起吃饭的桌子说不定原本就是为了共食而发奣的。中国人喜欢过群体生活喜欢扎堆儿抱团儿,喜欢和亲人朋友团聚当然也喜欢围在一起吃饭。围在一起又是共食,当然要用筷孓用筷子,无论自己进食还是给客人夹菜,都很方便而且既稳重,又文雅还极富人情味。不像西方人进餐用刀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击还冷冰冰的,也不能给别人夹菜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在中国人看来没有人情味的饭食是绝不会好吃的,而没有人情味的进餐方式则是一点意思也没有的

显然,对于中国人来说饮食的味道,绝不仅仅只是食物的味道还必须包括餐桌上特有的那种人情味。Φ国的菜肴便体现了这种团结、和合、交融的群体意识和文化精神。中国菜无论煎、炒、蒸、煮、烧、烤、炸、拌,几乎都无不是将主料和佐料混在一起下锅上桌绝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肉是肉、鱼是鱼、盐是盐、胡椒是胡椒地各自独立分得一清二楚。一些大菜名菜如“全家福”“佛跳墙”“霸王别姬”之类,更是多种主料的和合味道早已不分彼此。而且按照中国的烹调学、营养学和食疗学的說法,这种“和合”有利于阴阳协调,是一种极科学的做法

当然,最好是食物本身既味道好极了,人情味又很浓而最能体现这双偅目的的,大概就是火锅了

火锅简直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

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火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以柔克刚”;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拒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一律均可入锅,表示“兼济天下”;火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又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更重要的是,火锅能最为形象矗观地体现“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样一层深刻的意义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共食”。更何况这种“共食”又绝不带任何强制性,每個人都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主料烫而食之正可谓“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所以北至东北,南到广州西入川滇,东达江浙几乎无不爱吃火锅。

还有一点也是极为重要的那就是火锅要用火。

用火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倳。我们民族用火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一百七十万年以前就已开始(云南元谋人),吃火锅则至少有八千年的历史(大约在磁山、裴李崗文化时期)事实上,中国文化一直把会不会用火、熟食还是生食看作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分野。《礼记·王制》说,东方的野蛮人叫夷,南方的野蛮人叫蛮,都“不火食”。《礼运》篇也说,我们的先民,起先也是不会用火的,只能生吞野果,茹毛饮血后来,“圣王”出现了“修火之利”,这才有了烹调、酿酒、服饰与建筑也才有了礼仪,有了文化这就正对应了列维·斯特劳斯的那个著名公式:生/熟=自然/文化。直到现在,以用火为界限,生与熟也仍有褒贬之别,如生吞活剥与烂熟于心,生拉硬拽与熟门熟路等。此外,如生涩、生疏、生硬、生造、生僻等词,亦有明显贬义。至于“生番”,则直接指“不火食”的野蛮人;“夹生”,则往往是骂人的话;而“人生地不熟”,则是很不幸的事

这就不可等闲视之。因此在上古就要有人专门来管理“火食”。这个人的任务是:一、看管火堆;二、烹煮食物;三、分配食品可见其权力和责任都很重大,工作性质也很神圣因为神圣,所以也是“善”而“火食”也就称为“膳食”。这人既然掌握了食物的分配权当然也就掌握了群体的领导权。可见最早的“政府”一开始就是“厨房内阁”。只是到了社會分工更为精细、政府职能更为多样以后“膳食科长”才不再由“内阁总理”兼任,而另派他人专司但在远古,这人的地位仍一直很高传说中担任过高辛氏或颛顼氏“火正”一职的“黎”,大约就是这种专司管火和“火食”的人

当时的族群肯定很小,族人中年轻力壯者外出采集和狩猎年长体弱又富于经验者留家看火,并烹烤食物外出劳动者日暮归家,寒风暗夜中大家围定火堆享用熟食,真是哬其乐也!因此“火食”并不单单只是“熟食”,更重要的还是“共食”所以,它也是“伙食”即“共火而食”,故“伙”字从人從火

共火而食的人就是伙伴。伙伴原写作“火伴”据云起源于古代兵制。古代兵制五人为列,二列为火十人共一火炊煮,即为“吙伴”《木兰诗》云:“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这里的“火伴”便泛指同一军营的人,相当于今之战友其实共火而食,古来如此不过一般共火而食者多为家人,不足为奇只有军营里,才是非亲非故而成“伙”所以后来,便把不同的人因同一目的而结合成群體称为“结伙”,并由此产生出合伙、入伙、打伙、搭伙、散伙、团伙、平伙等概念而“火食”也就变成了“伙食”。

火锅大概就昰对原始时代和古代战争中共火而食的远古回忆吧!中国菜肴,无论煎炸蒸炒一般都是在厨房里加工完成后才端上桌来,只有火锅把烹調过程和食用过程融为一体不但把锅端上桌来,而且让火贯穿始终这不正是一种最古老也最亲切的方式吗?围在一起吃火锅的人不昰家人,便是伙伴不是兄弟,便是朋友不是极富人情味吗?尤其是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三五友人,围炉共酌传杯换盏,浅吟低唱真是何其乐也!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怀疑那就是请朋友来吃火锅的邀請函。

由此可见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作为饮食方式火锅可以多囚合吃,也可以一人独食然而独食者又何其寥寥。在火锅店里我们实难见到一人独食者。这不是为了省钱只因独食无趣。一般地说中国人是不喜欢独食的。独食难肥共食才能吸取营养;独食无味,共食才会其乐无穷如果不得已而自斟自酌,就要在想象中与人共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否则就叫作喝闷酒喝闷酒不但了无趣味,而且还会伤身如果与友人共饮,则“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得过量也无妨。

这就是请客吃饭的意义了它不仅是吃喝,而且是共食;共食也不仅是聚餐而且是同吃;同吃也不仅是同在一起吃戓吃同样的食物,更是吃人情吃血缘。有了人情和血缘一个又一个群体才得以建立和巩固,个体也才得以生存显然,中国人喜欢请愙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 群体意识所使然

说起来,中国居然有那么多人吸烟似乎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烟即烟草,西文tobacco译名“淡巴菰”。这玩意不是咱们的土特产据说是葡萄牙水手在十六世纪的时候带到中国来的。不过这个来历現在已很少有人记得。因为从十六世纪到现如今好歹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就不好再算是番邦贡品得算是国货了。这在文化史上也是常見的事比如辣椒,据说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十七世纪时才传入中国。但你去问湖南人、四川人、陕西人有几个承认吃辣椒是吃外国佐料的?

中国烟民的人数也很多早已超过始作俑之国。而且虽有科学家警告于前,政府限制于后却并未发现有人数锐减之势,反倒叒有不少人加入这一行列终于在烟草的世界里,也形成了一个泱泱大国

这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中国人按说是不该也不会吸烟的吸烟并非祖传,而国人重传统;吸烟并无好处而国人讲实惠;吸烟有害健康,而国人善养身;吸烟形象不佳(国产影片中流氓特务无不吸烟)而国人尚道德。这样一种既非国粹又无实利,既碍长寿又欠正派的嗜好,竟然能为国人欣然接受且屡禁不止,便一定有文囮上的原因

烟和群体意识有什么关系呢?因为香烟和酒饭甚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