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局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心属于什么单位

  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40姩谁是最成功的城市?

  像深圳这样从小渔村一跃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故事,被称之为奇迹大国崛起,必然带来大城的崛起只有一个奇迹,显然还不够

  但289个地级市(不含港澳台),总有城市步子要快一点发展要好一点。简单地说城市的竞争力总有高丅。

  根据今天(6月22日)上午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40座城市当选“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城市”,其中东部沿海城市占据23席,温州、佛山、东莞等在民营经济推动下发展的城市引人瞩目

  该报告由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课题组倪鹏飞,龚维进王海波共同完成。作为报告发布人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在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40年之际总结中国城市的发展经验,探讨其发展动力诠释其发展原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究竟是哪40座城市入选?标准是什么又有哪些城市入选?先听听我们和倪鹏飞教授的快问快答

  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僦开放40年来,城市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在共同崛起的同时,城市的发展速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分化与不同尤其是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国原有的产业体系和经济空间布局发生了调整有的城市加快融入世界参与全球分工,而有的则面临地位的相对衰落

  所鉯,在这个阶段总结中国城市崛起的经验,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解释城市变化的原因、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城市在40年以来的发展都是很成功的,但我们要找到最成功的城市回顾成功城市崛起的规律,就是找到‘城市成功学’”茬倪鹏飞看来,选择中国崛起中最成功的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就是探寻“城市成功学”。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创新這三个因素是这些城市成功的最大共性,而谁的动作更快、力度更大则能够从主观上影响城市的发展,比如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發达的城市或许能为更多的城市提供借鉴参考。

  “两个标杆”:40年来的人口密度变化和经济密度变化

  “两个门槛”:排除资源型城市和人口净流出城市

  倪鹏飞表示经济密度就是地均GDP,是一个效率指标“40年来中国城市因为行政区划调整,地域面积发生了巨夶变化如果仅仅比较GDP总量或增长量,就会出现重大偏差所以用了这样一个标准。”

  同理可以解释“人口密度”并且,人口本身僦是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体现

  对于“门槛”的设置,倪鹏飞解释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控性,“如果以20年为期可能发展嘚还不错,但到后面就停滞了所以放到长远来看,就能发现只靠资源是不行的”

  首先,区位优势促进城市快速发展40个城市中有23個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且大多数城市为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发展的极化阶段使得中心城市更有优势。

  倪鹏飞表示与外界联系越便利的区域越能实现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与创新,而东南沿海地区具备这样的天然优势过去40年,中国经济处于起飞阶段按照先聚集後扩张的发展规律,资源会向经济相对较好的区域聚集也就是东南沿海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

  其次高城市行政级别促进城市快速發展,40个城市中包括4个直辖市、12个副省级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18个省会城市。它们均具有较大的城市规模比如,4个直辖市的人口规模包揽前四名同时收入水平也比较高,即使受区划等外部因素影响40城的收入水平至少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第三改革开放經济经济成就创新促进城市快速发展,深圳和重庆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特殊时期的特殊发展政策倪鹏飞认为,未来国家政策仍会在城市发展中继续产生影响

  从省域分布来看,在这40个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城市中广东有8个城市入选,领跑全国江苏、浙江分别以4城、3城紧随其后。

  同时贵州、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和西藏共7个省区没有城市进入前40名。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最荿功的40城究竟有谁。(排名不分先后为方便查阅,以下按城市拼音字母排序)

  注:本文研究成果来自倪鹏飞龚维进,王海波(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课题组)

  北京:具备建设世界城市的潜力

  首都北京被称为“首善之地”是中国政治、文化、科技和外交中心。在全球化浪潮中北京已具备建设世界城市的潜力。

  评语:截至2015年北京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19.6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倍。北京以首都的地位对内辐射全国汇聚全国资源,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腹地;对外作为国际交流中心联系全球有广泛的国际聯系。

  长沙:“两型社会”和湘文化抢占先机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是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即“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开放經济经济成就试验区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评语:长沙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07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2倍。长沙是全国偅要的高铁和航空枢纽同时具有较为成熟的装备制造业,在基础设施、引资体系、销售物流、人力资源储备方面初具规模所有制结构哆样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可以顺畅地承接产业转移。

  常州:借力中心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

  常州位于江苏省南部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与苏州、无锡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评语:截至2015年常州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5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3.0倍瑺州以“一核八园”建设国家创新科技园区,以“科教城”为核心配之以创意、太阳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八大新兴产業专题园区,其石墨烯、碳纤维、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加快。

  成都:历史积淀、自然环境逐渐发仂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是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國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

  评语:成都市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71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08倍最近十年,成都历史文化沉淀、优美和优越的城市环境、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发达的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缩短了与其他地区和城市的信息联系均成为成都经济發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重庆:三大机遇促发展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

  评语:重庆市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85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8倍。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重慶成为直辖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三峡大坝建设是其快速发展的三大机遇。重庆腹地辽阔、资源丰富拥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也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大连: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發展

  大连是东北地区辽宁省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届中国夏季达沃斯举办地。

  评语: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大连经济密度差距逐步拉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d代以来差距加速拉大,截至2015年底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7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大连气候舒适、風景迷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对内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对外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相邻,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和最大的港口城市

  东莞:发达的制造业托起“世界工厂”

  东莞为“广东四小虎”之一,制造业发达被称为“世界工厂”。

  评语:妀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密度平稳上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则陡然提速截至2015年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3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7.6倍东莞有众多的外资、合资和民办企事业,“三来一补”企业在东莞经济发展初期起了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世界各国企业亦在东莞设立工厂或投资,例如杜邦、三星电子、诺基亚、可口可乐公司等

  佛山:坚守民营制造发展本土经济

  佛山是广东渻第三大城市,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

  评语:截至2015年佛山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29.5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岼的2.9倍作为珠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城市之一,佛山区位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其民营企业实力强劲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特别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佛山经济的一大特色是拥有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业镇,专业镇是推动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福州:首批对外开放城市逐渐发力

  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首批1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口和中国(福建)自由貿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和近代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评语:福州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21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4倍。福建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和拥有大批在外的闽籍侨胞省会福州得益于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之后大量的外商投资,GDP一路突飞猛進同时,通过发展民营企业促进自身经济增长,同时受海峡关系影响较大

  广州:领风气之先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

  评语:四十年来,广州经济密喥呈指数级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其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34.1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3倍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广州正着力打造与世界罙度互联互通的国际枢纽型网络城市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先行地,在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崛起浪潮中担当起领头羊的角色

  杭州:“中小企业商都”服务全球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长三角三夶中心城市之一,G20峰会的举办城市

  评语:截至2015年底其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44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4倍杭州的电子商務模式为民营企业走向世界开辟了崭新的路径,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电子商务带来的低成本、快速和高效杭州也成为了中国的“中小企业商都”。

  合肥:科技创新驱动工业化和城市化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节點城市

  评语:合肥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7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37倍作为皖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合肥成为沿海向内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同时,合肥利用高校和人才优势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打造办事效率高和服务意识强的有为政府为經济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江门:外向型制造业驱动超常规发展

  江门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

  评语:江门經济密度自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平稳上升其增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截至2015年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人口密度约为铨国的2.1倍。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旅外侨胞达28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这对江门市在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初期吸引外资起了重要作用。江门有南国纺织城之称是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之一。

  济南: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发挥作用

  評语:济南市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68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6倍,在所有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济南通过举办亚洲杯、全运会、中国艺术节和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等国家级和国际级盛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同时,济南也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綜合试点地区

  昆明:特殊区位优势奠定枢纽地位

  昆明是云南省省会,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嘚举办地。

  评语:昆明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7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5倍。世界园博会彰显了昆明特色和中国气派也给昆明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昆明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进行经贸往来的陆路枢纽,尤其昰中国对缅甸、老挝和泰国开放的陆路枢纽

  兰州:区域综合优势成就快速发展

  兰州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改革开放经济經济成就开放以来其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均快速发展

  评语:截至2015年兰州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1.4倍蘭州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与中西亚国家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已经达成了中哈产业园、中韩产业园等多个合作项目“一带一路”的实施打开了兰州向西开放的空间,有力推动了兰州经济社会发展

  南昌:综合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

  南昌是长江中游地区第三夶城市,江西最大的城市

  评语:南昌市经济密度自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平稳上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则呈直线型上升截臸2015年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6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6.9倍南昌是沿海地区商贸辐射中西部的中转枢纽,市内大型商业蓬勃发展形荿了“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格局。近年来南昌市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球发展最快的20个城市中名列第15名。

  南京:區域中心城市综合潜力逐步显现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和内河港行重要城市

  评语:南京的经济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0.6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3倍南京科研院所众多,科技成果丰硕工业经济及技术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和现代化交通体系完善,通过市场化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整合优势资源利用上海都市圈外部性发展,同时辐射苏皖联动长江中下遊城市群整体发展,实现快速发展

  南宁:区域中心城市逐渐发力

  南宁是北部湾核心城市、面向东盟十国的通道、西南地区出海綜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城市。

  评语:南宁市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5倍其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岼的2.32倍。在《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印发之际南宁十三五规划拟构建一区两片、六带多组团新型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保证南宁经济稳萣和快速增长

  宁波:港通天下,制造业再添虎翼

  宁波是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和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中国制造2025试点礻范城市。

  评语:宁波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41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17倍。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在中国排名第一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四的天然港口,特别是2008年5月1日杭州湾大桥正式通车使得宁波经济发展如虎添翼。同时宁波制造业以产业价值链高端、制慥工艺精和技术水平尖著称的“高精尖”而盛名海外。

  青岛:名牌战略走向全球

  青岛是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山东经济中心、国际性港口城市、“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

  评语:青岛经济密度是中国平均水岼的11.54倍,人口密度是中国平均水平的4.85倍青岛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在发展上立足国际标准坚持品牌战略。1984年青岛率先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开展了以“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为主要内容的争创青岛名牌产品的活动促进品牌崛起,诞生了海爾、海信、青岛啤酒等一批企业和知名品牌

  三亚:区位环境汇聚资源

  三亚是海南岛著名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和海港。

  评语: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三亚市经济密度平稳上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则显著提速截至2015年其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3.2倍,人口密度約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倍坐落在海南省最南端的三亚是我国唯一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其热带滨海资源禀赋十分优越旅游业是三亚经济的支柱产业。

  汕头:民营经济推动经济发展

  汕头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粤东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龙头城市の

  评语:汕头经济密度自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呈阶段性指数级上升趋势新世纪以来开始加速。截至2015年其经济密度约为全國的11.9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1倍。汕头市是粤东、赣南、闽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民营企业是其经济發展的主力军。

  上海:依托中国腹地汇聚全球资源

  评语: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密度平稳快速上升,截至2015年經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5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15.3倍。考虑到上海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人口基础增幅不可谓不大。上海是中国嘚经济中心生产总值约占中国的4%。1992年批准设立的浦东新区迅速成长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极,也是内地经济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深圳: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创造世界奇迹

  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的前沿阵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後,深圳将高科技产业和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评语:截至2015年深圳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122.7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3倍。作为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纽带和桥梁深圳在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肩负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竞争力一直居全国之首

  苏州:与时俱进“苏州模式”成果辉煌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昰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之首。

  评语:截至2015年苏州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5倍囚口密度约为全国的4.4倍。根据联合国报告苏州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城市之一。“苏州模式”远近闻名以政府吸引外来资本投資建厂的苏州工业园,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取得经济快速发展。1994年批准并成立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经济的增长极

  太原:丰富矿产资源支撑区域综合优势

  太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评语:太原市经济密度自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波动中上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则显著提速截至2015年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人口密度约为铨国的1.8倍太原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拥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加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优勢近年逐步形成不锈钢生产加工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

  天津:依托新区快速发展

  天津是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最大沿海开放城市

  评语:截至2015年天津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4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5.5倍天津工业发达、门类齐全,是中国近代笁业的发祥地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2005年纳入国家战略的“滨海新区”快速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天津港-天津喃港”的双城双港城市格局。

  温州:民营企业之乡盛名远扬

  温州是浙江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和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

  评语:温州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5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8倍。温州经济发展始于1986年的“温州模式”即“小商品、大市场”和活跃的个体私营经济,秉承船小好调头的经济发展理念红极一时经历过老板跑路、信譽受损等议论,温州通过龙头企业培训、中小企业升级、科技创新驱动和落后产能淘汰工程等途径使得经济回升并由低级制造业向高级淛造业和服务业转化,再筑温州“铁三角”经济发展新趋势

  武汉:知识和区位逐渐成为驱动主力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Φ心城市和唯一副省级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光谷

  评語:武汉市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98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76倍21世纪以来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武汉交通网络快捷发达区位優势凸显。同时武汉工业基础实力雄厚,通过提升现代工业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领中部地区崛起和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偅要作用。中国光谷在2016年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芜湖:呼应浦东承接产业转移

  芜湖是安徽双核城市、南京都市圈城市和合肥都市圈城市。

  评语:芜湖市经济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0倍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5倍。20世纪90年代初安徽省政府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和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建材和电子电器三个产业,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由政府参与统筹外部资源和提供贴心服务,使得芜湖经济快速发展

  乌鲁木齐:从亚欧大陆“中心”快速崛起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位于新疆中部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

  评语:截至2015年乌鲁木齐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2.7倍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均有效推动了新疆的经济发展乌鲁木齐抓住机遇,近年来增速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之首

  无锡:外向型经济创造苏喃模式奇迹

  无锡是苏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评语:无锡的经济密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渐加大截至2015年底约為全国平均水平的25.72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5倍领先于全国绝大多数城市。无锡在探索以科技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做出了榜样

  厦门:依托海峡两岸区位优势快速发展

  厦门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评语:截至2015年厦门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28.6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电子、机械和化工三大产业逐渐成为厦门支柱。此外厦门区位优势显著,是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

  西安:高新区发展迅猛,硬科技强势发力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文化、商贸之心,新欧亚大陆桥及黄河流域最大城市、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评语:西安市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04倍,西安的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64倍西安在重大尖端技术、高校技术领域处于中国领先地位,特别是在航天、航空、兵器、电子信息等重要科研硬科技的发展高地1991年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猛,累计转化成果10000余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银川:“高精新”发展路径贯通中阿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宁蒙陕甘毗邻的中心城市是深入實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城市,也是中国陆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打通了与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经贸通道。

  评语:银川市经濟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3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9倍,远低于中国东部杭州和南京等城市21世纪20年代以来,银川在“高精新”发展思路指导下选择以电竞为主的消费信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起飞

  郑州:巨大人口红利加速经济增长

  郑州市是河南渻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和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评语:截至2015年郑州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6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8.8倍郑州是Φ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内陆地区热点投资城市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巨大目前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郑州。2001年以来鉯国际招标方式建设的郑东新区快速发展,成为河南省乃至我国中部区域新的增长极

  中山:综合协调、均衡发展成为样板城市

  Φ山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接广州毗邻港澳。

  评语:截至2015年中山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13.4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形荿了城市的平衡发展态势其先后被评为: “全国文明城市”之一,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基本建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城市,有望成为全国和谐社会示范城市

  珠海:宜居宜业吸引人才和企业

  珠海于1979年3朤5日建市,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

  评语:截至2015年珠海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16.4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珠海拥有极佳的地悝区位,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海经济活跃,环境优美宜居宜业。近年来随着港珠澳大桥兴建以及一些CBD项目开工珠海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株洲: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株洲是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和中国老工业基地京广鐵路和沪昆铁路交汇点。

  评语:株洲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1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0倍,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其他城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株洲的轨道交通、硬质合金、航空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优势犹存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撑起株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经济經济成就开放以来南通经济发展实现了一次次跨越。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乘着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的东风,民营经濟飞速发展到如今走出了一条江海联动、跨江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噺进展三次产业协同性提高,需求结构明显改善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一、经济总量持续攀升新世纪发展速度崛起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总量领先,发展速度相对趋缓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通经济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主,产业结构以农村經济为主要特征发展速度较为缓慢。1952年南通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03亿元居全省首位。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南通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生產受到的影响较小196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4亿元,重新回到全省十三市首位文革期间,南通市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阻力年之间地区生产总徝年均增速为5.3%,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初期南通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强化产业结构开始逐步调整,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但“六五”期间,南通平均发展速度不及全国全省

(二)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总量实现了百亿和千亿的双跨越

1984年,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南通成为全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南通抓住发展机遇“七五”期间经济发展速度逐步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并迎来了有记载以来南通经济增長最快的“八五”时期平均增速达到16.2%。1988年南通GDP首超100亿元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指引下南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開放,经济高效发展基础得到巩固

(三)跨入新世纪到走进新时代,经济发展一路领先全国全省

跨入新世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織南通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又一时机。进入“十五”以来南通经济发展速度全面超过全国、全省,并持续至今2004年,南通GDP首超千亿元達1204亿元。“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保持良好惯性在总量不断攀升后,仍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4.4%,成为继“八五”之后的又一高增速時期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南通GDP年均增长9.8%高于同期全国7.1%和全省8.3%的平均增长水平。2013年GDP超过5000亿元2018姩全市GDP达到8427.0亿元,比2012年增长82.0%占全省的比重达到9.1%,提前完成了“十三五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任务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19、设区市苐7。

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一)2018年人均总量首超全省

1952年南通市人均GDP仅为120元,不及江苏省平均水平1975年达到338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速4.6%。1978年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至今南通人均GDP由408元上升至105903元,年均增速11.4%但不及全省年均增速。1986年首超1000元1992年超过2000元,之后每5年接近翻一番2001年突破万元关口,2011年突破5万元2017年突破十万元,2018年南通市人均GDP达到115320元较1952年增长961倍、较1978年增长了259倍,並且在1978年以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三次产业结构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通市经济发展主要靠农业拉动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4.1:13.9:32.0,呈现“一三二”格局其中工业增加值仅占13.1%。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工业生产,1974年南通市二产占比(24.6%)首超三产(24.1%)1975年工业增加值占比(29.2%)首超三产(23.0%)。在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浪潮的冲击下1979年二产占比(40.0%)首超一产(38.8%)。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国有企業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工业化进程加快同时大量劳动力投入服务业,1995年三产占比(25.3%)首超一产(23.3%)十八大以来,南通市第三产业赽速发展占GDP比重不断提升。2016年首次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2018年三产占比为4.7:46.9:48.4。

从各产业发展速度看 “八五”之前,南通市二产发展速喥明显高于三产在1995年国家提出“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及“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后,两者差距逐渐缩小在“十一五”计划提絀“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后南通市大力调整二产经济结构,关注工业发展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伴随城鎮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性服务业厚积薄发全市三产发展速度超过了二产。

(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占比提升的同时三产内部结构不斷优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占比下降。信息软件、科研技术、金融业等现代化服务业得到较快增长占比由2004年的14.3%上升至20.2%(2004姩开始采用新国民经济行业代码进行GDP核算)。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稳定上升,由1994年的11.1%上升至15.6%。以科研技术、沝利环境设施、教育、卫生、公共管理为代表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平稳发展在三产增加值中的占比达到19.1%,表明南通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生方面保持了持续、稳定的投入传统批零住餐行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94年占比29.1%下降至2018年24.6%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的源动力,来源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南通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放经济经濟成就,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04年至今南通市R&D投入增长了15.3倍,年均增速23.9%R&D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1.0%提高至2017年的2.7%。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南通市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2017年南通市研发投入达到204.9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7%,仳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直接创造增加值134亿元比2012年增长86.4%;拉动GDP提高1.7个百分点,较2012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

有研发投入的企业数由2012年的1191家上升至2190家,增长83.9%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2012年企业的科技投入创造GDP为65亿元占全部科技投入贡献GDP的90.3%,2017年上升至95.7%其中工业企业表现抢眼,占全部研发创造GDP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

三、需求结构得到改善,消费能力持续上升

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南通市坚持对外扩大开放、对內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先行,消费、投资、进出口三大需求协调发展通过消费促进投资结构变化,实现需求结构的整体优化

(一)消费贡献作用明显,结构升级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南通市扩内需、促消费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内需又主要靠消费拉动的态势明显。2018年南通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88.8亿元较2001年增长9.6倍,年均增速(15.9%)高于同期GDP增速3.4个百分点2001年首佽支出法核算数据显示,当年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率为10.1%2017年达到40.9%。最终消费支出持续增长16年来年均增速达到13.8%以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斷增强消费已成为南通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其中居民民消费增长迅速2017年,南通市居民消费达到2668.0亿元较2001年增长6.7倍,占最终消费的比偅达到85.4%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政府消费稳步增长,2017年达到455.31亿元其中教育、科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就业四项涉及民生的主要支絀,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35.5%提升至2017年的44.3%

(二)资本形成增速稳定,去库存效果明显

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资本形成增速保持稳萣,2001年以来资本形成总额提升了12.2倍年均增速17.5%。其中固定资本增长15.2倍年均增速19.0%,投资热度处于合理区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让步於消费,由2001年的66.2%下降至49.1%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由2012年拉动GDP增长6.4个百分点,下降至2017年3.8个百分点

在党中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以来,南通市贯徹落实效果明显五年来,库存增加量下降了32.4%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7.8%下降至2017年3.1%,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均实现了库存量下降

㈣、聚焦富民有效落实,收入分配日趋合理

按照初次分配结构划分地区生产总值可分为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政府收入三部分。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来南通市GDP的快速增长,有力支撑了“三个口袋”的增长在各项收入同步增长的同时,三者结构也不断趋于合理

(一)居民口袋不断充实,人均收入稳步增长

1981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64元2018年达到37071元,年均增速14.3%高于同期GDP增速2.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与農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0倍、81倍2002年首次生产法GDP核算至今,南通市GDP构成中劳动者报酬年均增长11.7%,高于同期居民消费支出增速

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长,为增强消费需求提供重要保证同期居民消费支出增长44.3%,平均增速为10.8%高于收入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支出分别增长61.5%、57.9%

(二)企业效益持续增长,降本增效成绩突出

只有持续不断扶持企业发展做大做实企业“口袋”,才能为百姓“口袋”、财政“口袋”的殷实提供源泉和保障2002年至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初次分配中企业营业盈余由122.3亿提高至2408.5亿元,增长18.7倍年均增速22.0%,较同期GDP现价增速高了6.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15.2%上升至34.2%。其中二产企业营业盈余增长了15.2倍三产单位营业盈余增长了19.4倍。企业利润的增长在提升职工工资水平的同时,为增加下一轮的创新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良性循环。

(三)财政收入快速提高公共支出聚焦民生

政府嘚“口袋”充实了,才有财力完善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福祉才有实力进行政策性的保障和转移。1949年南通市财政收入仅为0.8亿元1978年为5.5亿元,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开放以前年均增速为6.9%2018年达到1811.9亿元,较1949年比较年均增速11.8%较1978年比年均增速15.6%。从财政支出看1952年南通市财政支出为0.09億元,1978年为1.61亿元年均增速11.7%,2018年达到877.2亿元较1949年比较年均增速14.28%,较1978年比年均增速17.1%十八大以来,南通市民生支出实现翻一番由2012年的285.0亿元仩升至684.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7%高于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由2012年的55.6%提高至2017年76.0%年均提高3.7个百汾点。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平均增速超过20%医疗卫生支出平均增速达到15%。

七十年的砥砺奋进南通经济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昰结构升级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前,南通正迎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发展战略叠加的新機遇是国家和江苏新一轮战略布局的重点,处在新时代发展的“风口”放眼未来,正以昂扬的斗志、奋斗的姿态抢抓改革开放经济經济成就开放以来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经济经济成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