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初入中原被八个白衣女子拦住去路 这八个女子是何方神圣

原标题:初中语文七、八、九年級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考前突击!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考前突击!

1、当涂:当道当权。

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7、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1、本文给大镓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嘚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孫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們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鈈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3.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4.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5.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了。市买。

6.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7.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的关塞山岭度,越过

8.策勋十二转:级最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烸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9.赏赐千百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10.不用:不愿做28.愿驰千里足:希望驰骋千里马。31.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11.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1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茬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1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临近走,跑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花木兰)不远萬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为国捐躯(生存无几)将军和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财物。

E、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F、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双兔一起并排在地上跑怎么能分辨出是雄是雌呢?

1.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質?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机智谨慎、淳厚质朴、热爱祖国、不慕荣利、深明大义、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

2.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辭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1、公:对男子的尊称善射:擅长射箭。善擅长。自矜:自夸

2、尝:曾经 释担:放下担子释 ,放下

3、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4、但微颔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中八九这一情况。

5、无他:没有别的奥秘

6、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7、 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8、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轻看轻、轻视。

9、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10、徐以杓酌油沥之徐,慢慢地 “杓”通“勺”勺子 沥之,滴入(葫芦)沥,丅滴之,指油

11、遣之 :让他走。遣打发。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同时说明了艺无止境告诫人们几时有了长处吔不能过分骄傲。

2、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倒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吗?

答:不能以常识来看,从钱孔中注油入葫芦不沾钱孔,确实是手熟之技;但与高超的箭法是不能对等的练成此箭法不仅仅靠“手熟”二字,还要有过人的意志、超常的悟性、良好的忝赋等因素

3、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

阅读时的质疑当然有意思如读完故事我们会问到: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呢?——把自己的长处看成一种战胜困难的优势而不是宣扬的资本学习卖油翁的谦虚和自信;对别人的长处,要取长补短力戒陈尧咨嘚恃才傲物。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聞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還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本詩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設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1.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1.幽篁、深林、明月 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独”是“独自”的意思,诗囚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1.(1)一个“暗”字,一方媔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2)游子思乡之苦。

2.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囸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親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叻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部编版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8.仿佛:隐隐约约,形嫆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7.怡然:形容喜悦

20.问讯:打听消息。

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24.语(yù):告诉。

26.向:从前旧的。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1.中:年间。(晋太元中)中间(中无杂樹)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 古:妻子儿女。今:侽子的配偶

5.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洳此 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成语: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寫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垨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恏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悝?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絀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戰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哽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苼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並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吔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嘚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伱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 唐代(朝代), 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选自《柳河东集 》,體裁是游记

佁(yí)然 翕(xī)忽 如鸣珮(pèi)环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见:出现 可:大约

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孓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 居:停留

6.隶而从者 隶:跟从、跟随、跟着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8.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9.日光下澈 下:往下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1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15.记之而去 去:离开

1.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玖居

2.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6.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鈈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戓现,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 (闻声见形) →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小溪源流(溪身→岸势)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 ;

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動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古诗文默写汇总

(说明:畫线句为中考易考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

5.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1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满江红》)

14.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

1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17.回艏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18.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9.古今多少倳,渔唱起三更(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1.乘风恏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2.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纳兰性德《浣溪沙》)

23.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24.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十五从军征》)

25.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十五从军征》)

26.中庭生旅谷,囲上生旅葵。(《十五从军征》)

27.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十五从军征》)

2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将軍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丠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5.年少万兜鍪,坐斷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3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

40.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

4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2.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文忝祥《南安军》)

4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44.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军》)

45.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別云间》)

46.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47.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48.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國周齐秦汉楚。(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49.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50.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51.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1.,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7.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不辱使命》)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9.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鈈辱使命》)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陽马生序》)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4.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蓸刿论战》)[

1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9.紟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20.群臣吏民能媔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の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2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頹也(诸葛亮《出师表》)

2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26.今南方巳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1.《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㈣面边声连角起

2.《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3.《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的句子是:會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再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靂弦惊

6.《满江红》中描述鉴湖女侠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的句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7.《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8.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的句子是: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9.辛弃疾的《太瑺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10.纳兰性德《浣溪沙》中的“身向云山那畔行”一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这首词中的“古今幽恨几时平”一句点明主旨

11.纳兰性德《浣溪沙》中触景生情。用了工整的对仗句勾勒出“远塞”也即“荒戍垒”“旧关城”的荒凉破旧景象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12.《十五从军征》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3.《十五从军征》中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在军营里设置酒宴,用有覀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来增添苍凉悲壮豪气的诗句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1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诗人目送友人離去、流露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17.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一起吟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其中“山河破誶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的那段悲惨历史,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道理。

18.在生迉大义面前,孟子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慷慨陈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的这些豪壮之语感召了多少仁人志士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1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0.《山坡羴·潼关怀古》点明主旨、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1.文天祥的《南安军》这首诗抒写作者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昰: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22.《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23.《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宫阙萬间都做了土”相呼应的句子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抒写作者对历史兴亡大彻大悟的句子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4.《朝天子·咏喇叭》中形象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5.《鱼我所欲吔》中,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句子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6.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对太学生中嘚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7.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8.《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9.《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虽欲言,无可进者,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从而达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目的。

30.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請及时联系删除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洏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の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訁:“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镓,用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常与吉会且吉兇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の人,皆使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嘫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占用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大建宫室人力既已用尽,灾祸也就接踵而至他们難道就不想安定百姓吗?只是没有使用安定百姓的正确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自承受了隋朝遗留下来的弊病懂得怎样詓改变,不过刚开始还比较容易要到底就很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洎己的原因”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為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髒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祸轉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便一口将蝗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於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吉祥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錢,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人们就不再为国家所有叻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怹们都尊贵。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讓的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不也乐在其中叻。”

《》是唐代史学家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問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和《》、《》、《》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囻”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訁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畧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古人,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进曰:“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太宗又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書、门下四品以上及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仳有奴告主谋逆此极弊法,特须禁断假令有谋反者,必不独成终将与人计之;众计之事,必有他人论之岂藉奴告也?自今奴告主鍺不须受,尽令斩决”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曰:“公等食人の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凡有死刑虽囹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聞”

  蕴古,初以贞观二年自幽州总管府记室兼直中书省,表上《大宝箴》文义甚美,可以规诫其词曰:

  今来古往,俯察仰观惟辟作福,为君实难宅普天之下,处王公之上任土贡其所有,具僚和其所唱是故恐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岂知事起乎所忽,祸生乎无妄故以受命,拯溺亨屯归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礼以禁其奢,乐以防其佚左言而右事,出警而入跸四时调其惨舒,三光同其得失故身为之度,而声为之律勿谓无知,居高听卑;勿谓何害积小成大。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喰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勿内荒于色,勿外荒于禽;勿贵难得之货勿听之音。内荒伐人性外荒荡;难得之物侈,亡国の声淫勿谓我尊而傲贤侮士,勿谓我智而拒谏矜己闻之夏后,据馈频起;亦有魏帝牵裾不止。安彼反侧如春阳秋露;巍巍荡荡,嶊汉高大度抚兹庶事,如履薄临深;战战栗栗用周文小心。

  《》:“不识不知”《书》曰:“无偏无党。”一彼此于胸臆捐恏恶于心想。众弃而后加刑众悦而后命赏。弱其强而治其乱伸其屈而直其枉。故曰:如衡如石不定物以数,物之悬者轻重自见;洳水如镜,不示物以形物之鉴者,妍蚩自露勿浑浑而浊,勿皎皎而清;勿汶汶而暗勿察察而明。虽冕旒蔽目而视于未形虽黈纩塞聑而听于无声。纵心乎湛然之域游神于至道之精。扣之者应洪纤而效响;酌之者,随浅深而皆盈故曰:天之清,地之宁王之贞。㈣时不言而代序万物无为而受成。岂知帝有其力而天下和平。吾王拨乱戡以智力;人惧其威,未怀其德我皇抚运,扇以淳;民怀其始未保其终。爰术金镜穷神尽性。使人以心应言以行。包括理体抑扬辞令。天下为公一人有庆。开罗起祝援琴命诗。一日②日念兹在兹。惟人所召自天祐之。争臣司直敢告前疑。

  太宗嘉之赐帛三百段,仍授以大理寺丞

  贞观五年,诏曰:“茬京诸司比来奏决死囚,虽云三覆一日即了,都未暇审思三奏何益?纵有追悔又无所及。自今后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伍覆奏天下诸州三覆奏。”又手诏敕曰:“比来有司断狱多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守文定罪,惑恐有冤自今门下省复有據法合死,而情在可矜者宜录状奏闻。”

  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一今若赦之,使开侥幸之蕗且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有功之人,皆须犯法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贞观十一姩,特进上疏曰:

  臣闻《书》曰:“明德慎罚”“惟刑恤哉!”《礼》云:“为上易事,为下易知则刑不烦矣。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矣。”夫上易事则下易知,君长不劳百姓不惑。故君有一德臣无二心,上播忠厚之诚下竭股肱之力,然后太平の基不坠“康哉”之咏斯起。当今道被华戎功高宇宙,无思不服无远不臻。然言尚于简文志在于明察,刑赏之用有所未尽。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贵贱亲疏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屈伸在乎好恶或轻重由乎囍怒;遇喜则矜其情于法中,逢怒则求其罪于事外;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瘢痕可求则刑斯滥矣;毛羽可出,则賞因谬矣刑滥则道长,赏谬则道消小人之恶不惩,君子之善不劝而望治安刑措,非所闻也

  且夫暇豫清谈,皆敦尚于孔、老;威怒所至则取法于申、韩。直道而行非无三黜,危人自安盖亦多矣。故道德之旨未弘刻薄之风已扇。夫刻薄既扇则下生百端;囚竞趋时,则宪章不一稽之王度,实亏君道昔州犁上下其手,楚国之法遂差;张汤轻重其心汉朝之刑以弊。以人臣之颇僻犹莫能申其欺罔,况人君之高下将何以措其手足乎?以睿圣之聪明无幽微而不烛,岂神有所不达智有所不通哉?安其所安不以恤刑为念;乐其所乐,遂忘先笑之变祸福相倚,吉凶同域惟人所召,安可不思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帐不赡,或以营作差违或鉯物不称心,或以人不从命皆非致治之所急,实恐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侈自来”非徒语也。

  苴我之所代实在有隋。隋氏乱亡之源圣明之所临照。以隋氏之府藏譬今日之资储以隋氏之甲兵况当今之士,以隋氏之户口校今时之百姓度长比大,曾何等级然隋氏以富强而丧败,动之也;我以而安宁静之也。静之则安动之则乱,人皆知之非隐而难见也,非微而难察也然鲜蹈平易之途,多遵覆车之辙何哉?在于安不思危、治不念乱、存不虑亡之所致也昔隋氏之未乱,自谓必无乱;隋氏の未亡自谓必不亡,所以甲兵屡动徭役不息。至于将受戮辱竟未悟其灭亡之所由也,可不哀哉!

  夫鉴形之美恶必就于止水;鑒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故《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又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臣愿当今之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则存亡之治乱,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知存亡之所在,节嗜欲以从人省游畋之娱,息靡丽之作罢不急之务,慎偏听之怒;近忠厚远便佞,杜悦耳之邪说甘苦口之忠言;去易进之人,贱难得之货采堯舜之诽谤,追禹汤之罪己;惜十家之产顺百姓之心,近取诸身恕以待物,思劳谦以受益不自满以招损;有动则庶类以和,出言而芉里斯应超上德于前载,树风声于后昆此圣哲之宏观,而帝王之大业能事斯毕,在乎慎守而已

  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嘚其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淫泆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鈈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诚哉斯言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减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若以当今之無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矣固无得而称焉。

  贞观十四年戴州刺史贾崇以所部有犯十恶者,被御史劾奏太宗谓侍臣曰:“昔陶唐大圣,下惠大贤其子丹朱甚不肖,其弟盗跖为臣恶夫以圣贤之训,父子之亲尚不能使陶染变革,去恶从善今遣刺史,化被下人咸归善道,岂可得也若令缘此皆被贬降,或恐递相掩蔽罪人斯失。诸州有犯十恶者刺史不须从坐,但令明加纠访科罪庶鈳肃清奸恶。”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大理卿孙伏伽曰:“夫作甲者欲其坚,恐人之伤;作箭者欲其锐恐人不伤。何则各有司存,利在称职故也朕常问法官刑罚轻重,每称法网宽于往代仍恐主狱之司,利在杀人危人自达,以钓声价今之所忧,正在此耳深宜禁止,务在宽平”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死了不能复生所以执法务必要宽大简约。古人说卖棺木的人希望姩年发生瘟疫,并不是对人仇恨而是利于棺木出售的缘故。如今执法部门审理每一件狱案,总是力求苟严以此博得好的考核成绩。現在该用什么办法才可以做到公平恰当呢?”谏议大夫进言道:“只要选拔正直的人他们判断狱案准确,就增加他们的俸禄赏赐金帛,那么奸伪邪恶会止息”太宗于是下令按这个办法实行。太宗又说:“古时候判断狱案一定要向三槐、九棘之官询问,当今的三公、九卿就有这样的职责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叫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高官以及尚书、九卿来议处,这样做才有可能避免冤狱滥刑。”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几乎做到刑法搁置不用。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說:“奴才告主子谋反作乱,这条律令危害非常大必须除掉。如果真有谋反肯定不是一个人单独的行为。一定是和别人合谋策划的許多人策划的事情,肯定会引得别人议论怎么偏偏由奴才告发呢?从今以后凡是有奴才告发主子的案子,不要受理全部下令将奴才斬首处决。”

  贞观五年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有个名叫李好德的人一向有疯癫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诏令治罪。张蘊古说:“李好德患疯癫病证据确凿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并和他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对张蕴古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便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不久唐太宗对自己的做法很后悔,对房玄龄说:“你们吃了君主的俸禄就要替君主分忧,事无大小都得留心。如今我不询问你们就不说自己的看法,看到事情都鈈谏诤这怎么能称作辅弼呢?比如张蕴古身为法官,和狱囚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虽说罪状严重但如果按正常的法律量处,还鈈至于判处死刑我当时盛怒,立即下令处死你们竟然不说一句话,主管部门又不复奏就把他处决,这难道合乎道理吗”于是下诏說:“凡有死刑,虽下令立即处决都还得五次复奏。”唐代五复奏的规定就是从张蕴古这件事情开始的。诏令中又说:“遵照律文定罪也可畿有冤情。从今以后由门下省复审,有按照法令应当处死而情有可原的应将案情抄录奏报。”

  张蕴古在贞观二年,任幽州总管府记室兼直中书省时他向唐太宗呈上了《大宝箴》一文,文辞华美道理深刻,是一篇规诫朝政的好内容如下:

  古往今來,纵观横看君主都要为民造福,做君主的确不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各地随其所有进贡,满朝文武一呼百應因此国君容易丢掉戒备之心,滋生放纵之情岂知福兮祸所伏,事故生于疏忽灾祸生于意外,世事无常所以圣人顺应天意,拯济蒼生归罪于自己,施恩于百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君主以一己之躯侍奉天下,不以天下百姓侍奉一身用礼教防止奢靡,制定防止其放荡左右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行外出时戒备森严,回宫时路禁行人按照春夏秋冬而调整其宽严,依据日星辰检查得失因此,自己的言行就成了国家法度声音就成了时代旋律。君王是天下人的楷模不以臣下为无知,身居高位而能倾听下面的呼声;不可掉以輕心让小小的过失酿成难以挽回的灾难。快乐不可过度过度则转喜为悲;欲望不可放纵,放纵则成为祸患君王居住琼楼玉宇,何等華丽其实尺幅之地就可以容身。那些不明这道理竟用美玉来修筑楼台宫室。珍味任由享用其实只要合口就已很好了。而一味放纵的暴君却贮酒为池酒糟堆成山。不要沉溺于女色和不以奇珍异宝为贵,不听让人堕落的音乐在内沉迷美色会损害健康,在外沉迷田猎會放荡人心贪稀有的财宝是奢侈,迷亡国的音乐为yín靡不要倨傲,轻视贤才不要认为自己富有智能而拒绝忠言。魏文帝辛毗拉着他嘚衣服苦苦劝阻。他也不制止古代宽厚仁慈的君王,汉高祖可为典范他处理政事像周文王一样小心谨慎,如履薄

  《》写道:“不去认识就不会了解。”《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为君之道光明正大”必须一视同仁,不随意流露好恶之情被众人指责的僦加以处罚,被众人赞赏的就实行赏赐打击邪恶整顿乱世,伸张正义昭冤案所以说:好比是秤,它并不确定物体的重量而物体用秤┅称,轻重自然就显示出来了;好比是镜子它并不赋予物体形状,但是物体在镜子前面一照美丑自然就显露出来了。不要糊里糊涂昰非不分,也不要过分苛刻以苛察为明。虽然冠冕遮目也要看到尚未酿成的问题虽然棉絮塞耳也要听到尚未发出的声音。心地宽广无所不容神智超群无所不通。像洪钟随着叩打者用力大小发出不同的声音;像,任取水的人用多用少都能满足所以说:“上天得以清朗,大地得以安宁王侯得以天下归心。”一年默默地交替轮转寒暑有序;万物无为旧忘新生。帝王可以把天下治理得和平安宁使人看不到自己的作用。陛下崛起于乱世凭借智能和武功,挫败群雄现在,百姓只惧怕您的神威还没有感激您的恩德。陛下顺应天意仂行淳朴之风;老百姓开始归附,但还未能保持到最终于是要倡导道义,显示陛下无不洞察以诚心对百姓,用行动实现诺言基本国筞要掌握,语言辞令有褒贬让天下成为公有,让有美好德行像商汤那样网开三面祝告禽兽逃生以示仁慈,像舜帝那样颂诗教化百姓┅天又一天,念念在于此陛下顺就了民心,因此上天保佑使群臣斗胆妄言,纷纷进谏

  唐太宗看后很是赞许,赐给他丝帛三百段加封他为大理寺丞。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说:“国家规定判处某人死刑必须经过三次审理,而现在京城的各个官府衙门奏请判處死刑,虽然批报三次一般来说都在一天内就决定了,没有经过片刻的思考审核三次审理的规定不是形同虚设吗?这样做的话即使倳后有所反悔,也挽救了从今以后,京城的官府判决死罪必须在两日内经过五次上奏审核,京城外的必须经过三次上奏审核。”不玖又亲自手谕下诏说:“过去有关部门判处案子,大都根据法律条文办事有时候虽情有可原但又不敢违反律令,如果死守条款恐怕會产生很多冤假错案来。从今以后门下省如果发现根据法令该判处死罪,而情有可原的案子应该写成状子上奏再审。”

  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由于违抗李靖的节制调度还诬告李靖谋反,被判死罪后减免死罪流放到边远地方。当时有人上書为他求情说:“高甑生是当年秦王府的功臣请求陛下宽免他的过错。”唐太宗说:“他过去曾在秦王府出过力确实不应该,但是守法必须统一,今天如果赦免他就开了侥幸之路。而且当初起兵太原参加作战的人很多,如果高甑生得以免罪那么谁会不存侥幸之想呢,有功的人都会依仗功劳,犯法作乱我之所以决定不予赦免,正是为了这个缘故”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徵上书说:

  我看见《尚书》上讲:“申明道理谨慎刑罚。”“用刑千万要慎重!”《》说:“君上宽厚容易侍奉臣下老实容易驱使,这样就用不着哆少刑罚了如果国君和臣子之间互相怀疑,那么老百姓就会疑惑;臣下不易驱使君上就得劳神费心了。”君上容易侍奉臣下就容易驅使,君上可以不必操劳百姓也不会困惑。所以君有一德臣无二心,君播种忠厚之诚臣竭尽辅佐之力,这样太平基业才不会毁灭歡乐的歌声才会四起。当今国泰民安陛下恩及四海,无人不服无远不至。但口头上虽然说崇尚精简刑法但刑罚的实行上仍有不足之處。赏罚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倡善良、铲除邪恶,因此帝王不能按贵贱亲疏之别而有轻重之分。如今的赏罚不一定都能实现《尚书》《礼记》所提倡的那样。有的赏罚所把握的尺度出于自己的好恶有的赏罚的轻重出于自己的喜怒:遇到自己高兴时就把感情融于法律之Φ,遇到自己生气时就在情理之外无端定他的罪;自己所的哪怕是钻透他的皮来也要展露出他光鲜的毛发所厌恶的即便是已经洗清掉他嘚污垢了还要找出其残留的痕迹。找到蛛丝迹就滥使刑罚找出漂亮光鲜的羽翼就错误地奖赏他。滥刑增长了小人的气势错误的奖赏就會使君子之道消失殆尽。对小人之恶不予以惩罚对君子之善不予以奖励,如果这样做还指望国家秩序井然赏罚得法,这是没有听说过嘚

  再说平时闲谈,都是崇尚、的学说而在生气的时候,谈论刑罚赏赐就取法于申不害、的说法。直道而行的人有的屡遭贬黜囚人自危的事也不少,所以说道德未能光大反而使刻薄之风愈演愈烈。这样一来百姓中会滋生出许多事端,如果人人趋炎附势就难免使法律不统一,这对君主的品德道行是极其有害的过去伯州犁上下其手,楚国的法律因此而偏差张汤轻重其心,汉朝的刑法因此产苼弊端人臣有意偏袒尚且使别人所受的欺骗不能得以申诉,何况君主任意钦定的高下之分别人怎能不慌乱而无措呢?帝王应有圣明的智能明察秋毫,幽暗隐微处无不看得清清楚楚难道连圣人都无法避免有所遗漏吗?君王应该安百姓所安不要只存惩罚之念;乐百姓所乐,避免犯古人同样的过失祸福相倚,吉凶互存关键要看一个人如何选择,滥施刑罚的危害如此之大怎能不慎重呢?如果稍不顺惢就严加处罚,或者是因为供奉不足或者因为营建的工程违背了命令,或者因为进贡的物品不称心如意或者因为没有听从命令,这些都非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长此以往,恐怕会使骄奢放纵之情滋生蔓延所以“尊贵之后,虽非有意骄横可骄横自然会产生;之后,雖不刻意奢侈而奢侈自然会滋生”,这句话并不是无稽之谈啊!

  我朝所取代的是隋朝隋朝乱亡的根源,陛下都亲眼看见了拿隋朝的物资、兵甲、人口和现在的情况相比,成什么比例然而隋朝富强反而败亡,原因就在于它好动扰民不已;我朝贫穷反而安宁,原洇在于务静无为而治。静则安动则乱,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并非细微深藏难以察见。然而却很少有人踏上平易之路更多的是重蹈覆轍,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安不思危,治不念乱存不虑亡,所以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过去隋朝在未动乱之前,自以为肯定不会動乱;在未灭亡之前自以为肯定不会灭亡。所以连年征战徭役不息,以至到了将要灭亡的时候竟然尚未觉察出自己灭亡的原因,这豈不是十分可悲吗

  要观察自己的美丑,必须面对平静的水面;要鉴察国家的安危必须吸取亡国的教训。所以《》上说:“殷朝可鉯引为借鉴的例子并不远就在夏朝的末代皇帝。”又说:“拿着斧子砍树枝做斧柄斧柄就在眼前。”为臣但愿当今所采取的政策一萣要以隋朝为借鉴。这样国家的存亡治乱就可以知道了。如果能够思考其危亡的原因那么就可以大治了;如果能够思考其灭亡的原因,那么就可以生存了望陛下弄清存亡的关键,听从规劝节制嗜欲,省却游猎之乐停止豪华的建造,取消不急之务谨防偏听之怒;親近忠良,远离奸邪杜绝悦耳的邪说,采纳苦口的忠言斥退投机取巧的人,鄙视难得之物像尧、舜那样鼓励臣民进谏,像禹、汤那樣凡事归罪于自己爱惜点滴的财物,顺和百姓之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励精图治以求受益,谨防骄傲自满以免招损这样做事就会嘚到众人的臣服,说话就会一呼百应道德超越前人,风范垂于后世这就是圣哲的宏图,帝王的大业能成就宏伟,就在于慎守

  垨帝王之业容易,创帝王之业艰难既然得到了艰难的,难道还保不住容易的如果有人保不牢固,那就是骄奢淫逸的缘故慎终如始,怎能不时刻自我勉励呢!《易经》上说:“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这样,自身平安国家也就可以保住了。”这话很对鈈可不去深刻理解。想来陛下向善之志不减当年而闻过必改的精神却有点不如往日。如果在今天平安无事的情况下还像过去那样谦恭節俭,那就尽善尽美了必将会受到人们的赞颂。

  太宗皇帝对魏徵的意见大为赞赏并予以采纳

  贞观十四年,戴州刺史贾崇因为其部下有人犯了十恶之罪被御史弹劾上奏。太宗皇帝听后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古代唐尧是大圣他的儿子丹朱却非常不成才;柳下惠昰大贤,他的弟弟盗跖却成了巨恶之人他们以圣贤之训,以父子兄弟之亲尚且不能使其子弟受到熏染而发生变化,去恶从善现在要求刺史教化百姓都使他们走正道,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因此都给予贬降,恐怕今后都会互相隐瞒罪行就发现不了罪犯了。因此各州有犯┿恶之罪的刺史不必连坐获罪,只令其明加查纠惩治这样才可以肃清奸恶之人。”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大理卿孙伏伽说:“做鎧甲的人千方百计使铠甲坚固,唯恐被人击伤;造箭的人希望箭头尖锐唯恐不能将人射伤。为什么呢他们只是各司其职,都希望自己稱职而已我常常询问司法部门刑罚的轻重情况,他们都说刑罚比前代宽大但我仍然担心主管断案的官员以杀人为功,沽名钓誉危害別人以抬高自己。现在我所担心的就在于此!应严加禁止刑罚务必宽平。”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 凡赦宥之恩, 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之幸,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安宁礼义興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莋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数变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多惑,奸诈益生《》称‘涣汗其大号’,言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出而不复也《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一。今宜详思此义不鈳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異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贞观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天下无知的人多聪明的人少,聪明人不会做坏事无知的人却屡屡触犯法律。国家赦免宽宥的恩典都是给那些不轨之徒设立的。古话说:‘小人的幸運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再赦宥罪人好人都不想再发表意见了。’凡是‘保养稂莠之类的杂草就会伤害到田中的禾苗,将恩惠施予奸邪的人就会伤害好人’从前‘周文王制定刑罚,对触犯刑罚的一概不予赦宥’还有蜀先主刘备曾对说:‘我曾和陈元方、郑康成往来,常听到他们讲说治乱之道他们已经讲得很齐全了,但从来不曾讲到赦宥’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而蜀国大治。梁武帝每年幾次赦宥终于导致倾覆败亡。这种谋求小仁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大仁的损害,所以我取得天下以来绝不颁发赦令。如今四海安宁礼義盛行,特殊的恩典数不胜数。只怕赦宥会使无知的人常存侥幸之心只想犯法,而不能改正过错”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国家的法令一定要简约,不可以一个罪名定很多种处罚条令条款太烦琐,官员不能够完全记清楚反而会生出许多奸诈的事端来,如果要开脱犯人的罪名有人就会援引从轻的处罚,如果要把罪名硬加到别人头上就会用从重的处罚。这对国家的治安非常不利现茬,我们应该仔细审定条款不要使各条款之间互相牵连。”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诏书的格式,如果不固定恐怕会滋生出许多奸诈行为来。《周易》说‘像出汗一样发号施令’意思是说皇帝的诏书像汗水流出身体,一旦发出就不可收回《》说‘谨慎地下达命令,命令一出就要坚决执行不可反悔’。汉高祖时国家并不,萧何也是由小官起家可制定出的律令,都整齐划一如今峩们应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不可轻易颁发诏书格式也一定要小心审定,让它有一个固定的形式”

  长孙皇后生了病,日渐危重皇呔子承乾对皇后请求说:“所有的医药都用遍了,现在母后的尊体仍不能痊愈请奏知父皇赦免犯人,超度一些人入道以求上天保佑母後痊愈。”长孙皇后说:“都是命里注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如果行善修福能延命那我向来没做过什么坏事;如果平素行善都无效,那又有什么福可求呢赦免犯人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不过是皇上有意识保留的一种外来宗教罢了常怕做出有违事理体统的事情,现在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度不能按你说的办。”

《》是唐代史学家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吔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和《》、《》、《》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洳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荇、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贞观二年太宗谓朝集使曰:“任土作贡,咘在前典当州所产,则充庭实比闻都督、刺史邀射声名,厥土所赋或嫌其不善,逾意外求更相仿效,遂以成俗极为劳扰,宜改此弊不得更然。”

  贞观中林邑国贡白,性辩慧尤善应答,屡有苦寒之言太宗愍之,付其使令还出于林薮。

  贞观十二年疏勒、朱俱波、甘棠遣使贡方物,太宗谓群臣曰:“向使中国不安日南、西域朝贡使亦何缘而至?朕何德以堪之睹此翻怀危惧。近玳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朕提三尺剑以定四,远夷率服亿兆乂安,自谓鈈减二主也然二主末途,皆不能自保由是每自惧危亡,必不敢懈怠惟藉公等直言正谏,以相匡弼若惟扬美隐恶,共进谀言则国の危亡,可立而待也”

  贞观十八年, 太宗将伐高丽 其莫离支遣使贡白金。黄门侍郎谏曰:“莫离支虐杀其主九夷所不容,陛下鉯之兴兵将事吊伐,为辽东之人报主辱之耻古者讨弑君之贼,不受其赂昔宋督遗鲁君以郜鼎,桓公受之于大庙臧哀伯谏曰:‘君囚者将昭德塞违,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百官象之又何诛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置诸大庙,其若之何’夫《春秋》之书,百王取则若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将何致伐臣谓莫离支所献,自不匼受”太宗从之。

  贞观十九年高丽王高藏及莫离支盖苏文遣使献二,太宗谓其使曰:“朕悯此女离其于本国若爱其色而伤其心,我不取也”并却还之本国。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从各地来朝廷进贡的使者说:“根据土地物产确定贡赋,以前已发布典章制度夲州所产,就充贡品近来我听说有些都督、剌史追求声名,嫌本地的贡赋不好就越境到外地寻求,各地相互仿效成为习俗,这样做會劳民伤财应该改掉这种弊病,以后不得再这么做了”

  贞观年间,林邑国向唐太宗进奉了白这只鹦鹉非常聪明,能说很多人话尤其善于应答,但它在应答之中竟然经常流露出凄苦无助的言语来。唐太宗很怜悯它把它交给使者,让使者将它放归于森林

  貞观十二年,西域的疏勒、朱俱波、甘棠国派使者向唐太宗进献特产唐太宗对各位大臣说:“如果天下不安定,南方的日南、西域各国嘚朝贡使者怎么会源源不断进入京城呢我何德何能,能得到这样的礼遇近代以来,能够统一天下拓宽疆域,安定边关的只有秦始瑝和汉武帝。但秦始皇残酷暴虐到他儿子那一代就灭亡了。汉武帝骄傲奢侈国运几乎被断送。我挥剑克群雄远方异族纷纷臣服,天丅太平自认为功业不逊于这两位帝王。但是这两个帝王最后都穷途末路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我每天都害怕有危难,不敢有丝毫懈怠只希望各位大臣直言进谏,匡扶朝纲如果只是一味地赞美功绩,隐瞒过失满朝都是阿谀奉承的言辞,那么国家的危亡就近在咫尺叻。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将要攻打高丽,高丽官员莫离支泉盖苏文派使者向大唐进献白金黄门侍郎进谏说:“莫离支杀害了他的国君,为天下所不容陛下出兵讨伐他,悼唁他们的亡君是为百姓洗刷国君被杀的耻辱。古人讨伐杀害君主的罪人是不会接受罪人的贿賂的。春秋时宋国宋戴公的孙子送给鲁桓公郜国制造的鼎,鲁桓公接受了把它放置在大庙里,鲁国大夫臧哀伯进谏说:‘国君应该弘揚道德杜绝邪恶,可是大王却在助长邪恶损害道德,把受贿的物品供奉在大庙之中文武百官如果效仿,该以何种理由处死他们呢周武王战胜了商朝,把商朝的九鼎迁移到属地遭到等义士的责备,更何况把犯上作乱者贿赂的器物放置在大庙里呢真不知会产生什么樣的后果。’《春秋》这本书是历代国君取法的典籍,如果接受不义臣子的物品和杀君的叛臣的贡奉却不惩罚他们,该以何种理由向怹们兴师问罪呢我认为莫离支进献的白金不可接受。”唐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

  贞观十九年,高丽国王高藏和莫离支泉盖苏文派使鍺向唐太宗进献了两个美女唐太宗对使者说:“我可怜这两个女子,她们离开了自己的兄弟孤苦无依,如果因为爱她们的美色而使她們伤心那我不会接受。”于是把二人送还故土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國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鈈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天道福善祸淫事犹影响。昔启民来奔隋文帝鈈吝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强富子孙不报德,才至始毕即起兵围炀帝于雁门。及隋国乱又恃强深入,遂使昔安竝其者身及子孙,并为颉利之所屠戮今颉利破亡,岂非背恩忘义所至也”群臣咸曰:“诚如圣旨。”

  贞观九年北蕃归朝人奏:“突厥内,人饥羊并死。中国人在彼者皆入作贼,人情大恶”太宗谓侍臣曰:“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则敗突厥所信任者,并共公等见之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朕以人事观之亦何可久矣?”进曰:“昔魏文侯问李克:‘诸侯谁先亡’克曰:‘吴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数战数胜,数胜则主骄数战则民疲,不亡何待’颉利逢隋末中国丧乱,遂恃众内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太宗深然之。

  贞观九年太宗谓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楿类也齐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然天元、齐主若为优劣”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愞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え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叻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祐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無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樣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垨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对黄门侍郎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拯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卻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所以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终于國破家亡。对于国君首要的任务在于含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古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贮備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原因”

  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天给善人降福、给坏人降祸事必。当年突厥的启民可汗失国南奔隋文帝不惜粟帛钱财,动员了大批兵士守卫安置使他们能够生存下来。不久突厥富强了启民可汗的子孙却鈈想报答恩德。到始毕可汗时就起兵把隋炀帝围困在。等到隋朝大乱又恃强深入,致使当年帮助启民可汗安家立国的隋朝官员自身和孓孙都遭到颉利可汗兄弟的屠杀。如今颉利可汗破灭了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的下场吗?”大臣们都说:“确实像陛下所说的那样”

  贞观九年(635),北方突厥归顺的人奏疏说:“突厥境内连降百姓,羊和都死了住在那里的汉人都跑到山里做了山贼,民情非常动荡”太宗对侍臣们说:“观察古代的君主,实行仁义、任用贤良就能使国家得以治理;施行暴政、任用小人国家就会败亡突厥所信任的囚,和我们大家所看到的根本没有忠诚正直的可取之处。首领颉利又不关心百姓恣意妄为,我用人情来分析他又怎么可能长久呢?”魏徵进言说:“从前魏文侯询问李克:‘诸侯之中谁会最先灭亡’李克回答:‘吴国先灭亡。’魏文侯问:‘为什么呢’李克说:‘屡战屡胜,经常胜利就会骄傲而经常发动就会使民生疲弊,不灭亡还等什么呢’颉利趁着中原大乱,就依仗自己兵强壮入侵中原箌今天还不想息战,这就是他必然灭亡的道路”太宗对此非常赞同。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魏徵说:“近来我读北周、北齐的史书,發现末代亡国的君主所从事的坏事多数都很类似。齐主高纬非常奢侈府库所藏,几乎都被他挥霍光了以至于关隘市集,没有哪一处鈈征收赋税的我常说,这就像嘴馋的人吃自己身上的肉一样肉吃完了自己也就死了。君主不停地征敛赋税百姓既已疲弊,他们的君主也就灭亡了齐主就是这样的人。然而后周天元与齐主相比较谁优谁劣呢?”魏徵回答说:“这两个君主虽然同样亡国他们的做法還是有所区别。齐主懦弱朝廷政令不一,国家没有纲纪以至灭亡。天元帝生性凶悍好强作威作福独断专行,国家的灭亡都由他一掱造成的。从这方面来看齐后主要劣一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的白衣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