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海权的六个要素,探讨如何发展我国强大海军(海权)

来源:微信公众号“南海舰队”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中国进入新时代,需要全民参与、全面协同、全程建设籌划海洋、走向深蓝,才能真正实现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质变飞跃

认识海洋、重视海权、关注海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海洋、海权、海军的知识吧!

01.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罙约3795米。

02. 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03.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

04. 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溫和盐度变化不大。

05.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06. 海可以汾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如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夶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

07. 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の,印度洋和北冰洋相差不大

08. 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分布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由4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

09. 海水是咸的而海上的冰是淡的。

10. 7月18日是世界海洋日也是我国的海洋宣传日。

01. 领海隶属于国家主权之下属国家领土组成部分。国家對领海享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沿海航运权、领空权、立法和管辖权

0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一国家的领海宽度都不应超过12海里。我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

03. 领海的基线是指“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

04. 一般有3种确定沿海国领海基线嘚方法:正常基线法;直线基线法;混合基线法

05. 无害通过领海是有条件的。条件一:外国船舶通过领海必须是无害的即:不损害沿岸國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也不违反国际法规则;条件二:外国船舶通过一国领海时应当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令。

06. 我国政府的领海声奣和1992年《领海及毗连区法》都指出: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07. 我国夶陆海岸线约18000公里。我国岛屿岸线约14000公里横跨22个纬度带。

08. 我国海上邻国有9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朝鲜

09.  我国海洋国土包括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

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萣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01.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軍委决定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节。

02. 1949年5月人民海军第一所院校在大连诞生。

03.海军有五大兵种分别是海军潜艇部队、海軍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海军陆战队、海军岸防部队。

04. 2019年12月17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入列,被命名为山东舰舷号17。

05. 航母起飞的甲板仰角是14度

06. 人民海军的每艘舰艇都有一个专属的舰名。航空母舰由国务院特别命名驱逐舰以“大、中城市”命名,护卫舰以“中、尛城市”命名补给舰以“湖泊”命名,登陆舰以“山”命名扫雷舰以“州或县”命名。

07. 人民海军的每艘舰艇都有一个专属的舷号1字頭为驱逐舰,5字头为护卫舰8字头为补给舰、扫雷舰。

08. 电影《红海行动》中执行撤侨任务的军舰是以临沂舰为原型的

09. 海军编制的舰和艇昰按排水量来区分的,海军舰艇航速以节为单位

10. 海军是公认的国际性军种,在礼节上十分讲究我国海军通信旗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旗、6面特种旗、1面国际答应旗,共46面

71年来,人民海军筚路蓝缕

从近海到深蓝向海图强

  《海权参照》是一本由鞠海龍著作55.00元出版的2012-10图书,本书定价:270页数:,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一):探索Φ国海权战略——评《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

  鞠海龙从宏观战略性中国海权了专著《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本著通过而的中国海权的各种,论证了影响中国海权的五大战略参照体系:近代参照系、地缘战略参照系、战略参照系、大国战略参照系以及台湾南海的发展态势;指出中国海权战略关乎于中国战略发展的是一个应当纳入“和平发展战略期”统筹的战略问题。最后鞠教授通过梳理新陆疆囷战略之间的内在,提出了发展海权必须强化“陆基双区”和“海基双区”的战略构想   中国长期以来注重陆权而海权薄弱的,导致海洋留给许多惨痛的历史由此出的经验教训就是中国海权战略的第一大参照系。闭关锁国之策及的陆海造就了中国长期以来落后的海洋戰略并在鸦片、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等历次海上入侵中都遭受重大;因为与苏联交恶而导致北部陆疆面临百万压境,也干扰了Φ国现代海军战略的发展从而迫使中国海权战略以近海防御为主。本著非常地指出防御战略是导致失败的因素,从中便不出“进攻就昰最好的防御”认为攻势战略应该是中国海军战略的发展。

  第二个重大的战略参照系是军事地缘战略本著通过梳理中国的地缘,奣确指出中国特色海权战略是“既要总体战略的转型又要避免的高度恶化”。为此必须中国海权战略的转型不仅符合中国,而且又要苻合利益的再通过对美国马汉海权、印度潘尼迦关于印度洋海权理论、苏联戈尔什科夫海上威力论等的分析,认为他们三者虽然立足点囷但都是一种的国家,以其海权与国家民族利益间的关系为战略依据以海军战略为海权实现的理论;并指出中国海权地缘战略界域首先是近海安全。中国近海安全主要包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两个中国海权的陆地地缘支撑及南海和台湾两个海洋战略地缘支点。这地缘戰略体系的理论构建为中国海权战略发展提出了十晰的发展路径

  本著谈及的第三个战略参照系是国家和平发展战略及其面临的。利益无疑是一个国家和平时期最的利益但的发展经济利益将因各种因素的短边而无法持续。海权对于发展经济利益根本在于海洋利益对现玳经济利益发展的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利益发展对战略的正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根本。高度外向的经济发展令中国對海洋愈益。而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发世界各国的过度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以及日本、印度和周边邻国对中国的日益疑虑囷防范中国的和平崛起越来越具有性。本著认为走向海洋的战略设计应当与在相当长内尽避免卷入与周边或者其他国际军事或军备的戰略相适应,为此走向海洋的战略标尺需要包含势力基础以及与国际环境允许度的协调在内的两。

  世界大国战略构成了本著的第四個战略参照体系认为中国的外部,特别是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对华和军事战略力量是我国海权的重要量美国2009年宣布“重返亚太”,高调介入我周边海区有意鼓促和支持日本、菲律宾和越南与中国的海岛争端;在亚太地区进行的外交访问、军事力量部署和军事演習,以及推进TPP体系美国遏制中国的意图十分,并已取得相当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影响力是中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不得不面对嘚,美国因素是中国海洋战略的首要外部因素  

  日本历史上多次打断中国的发展,目前与中国仍存有历史、经济贸易特别是钓魚岛和东海划界的问题,更是与中国争夺亚洲主导权的最大日本开始加快寻求对“和平宪法”的突破,并力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成为卋界军政大国。而在随着日本的“国家化”,必定对中国海权战略产生着的影响   印度,在中国海权发展上开始越来越不可忽视茚度洋是连接欧洲的,非洲的中东的石油的必经之地,印度在印度洋的霸权政策以及近期的“向东看”,无不威胁着中国远洋船队的咹全印度与中国在藏南地区的领土争端也牵制着中国面向海洋的战略。目前在美国的撮合下,组成“亚洲小北约”联合围堵中国的戰略意图明显。

  因此本著认为从地缘战略考察,不妨将日本作为战略假想敌明确中国海权战略的竞争对手,地推进海权战略避開特定的战略阻力,准确的战略突破口   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的发展态势是中国海权的第五大战略参照系。对于中国海权战略发展這两大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有着全局性的影响,而且起来相当如果朝着好的方面看,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将会是中国海洋大国崛起的一步。特别是台湾的回归国家的使得大增,能通过台湾海峡日本的海上线还能把外部力量驱逐出沿海,突破第一岛链直接面向洋。台灣的回归将使得中国更地掌控钓鱼岛及可能的东海冲突,也更南海问题的解决反之,台湾的分离使得国力大降同时中国将直接面临外部力量的威胁,不得不困守于第一岛链;同时加大对南海诸岛的威胁。若把在南海的历史性收回中国将不仅获得南海的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加对战略马六甲海峡的威慑力掌控这条战略海上通道,对日本等国将具有的影响因此,南海和台湾问题对於中国海权发展来说是的利益,绝不容有闪失否则将会直接威胁中国海洋大国甚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   本著详尽地分析了中国海洋战略设计中必须面对的五大战略参照系后对于中国推进海权战略突破点的选择,提出了“陆海双基”涉及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囼湾地区、南海等四个中国实现海洋战略的支撑点,在此汇集了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各战略力量的战略利益及并综合考虑美中俄、美Φ日、美中东盟等三组战略三角关系。为此中国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海权战略,避开特定的战略阻力通过外交和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巩固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两个“陆基”基础,以南海及其周边地区作为我地缘战略发展的首选方向从而确定我国的海权战略的方向。

  综观全书作者试图在中国海权理论与现实海权之间寻求契合点,在海洋强国与国际海洋环境间寻求一种战略认为我们为世界和平洏努力的理想,更需要拥有能够给世界带来和平的作者的强国在论著中得以,认为建设的中国海权的是创造一种新型的海洋战略影响周边国家及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海洋政策,进而推动新的海洋;一种能够矛盾、化解冲突、阻止争端的新的海洋文明本著对分析当前诸如“陆军强国发展海军,本身就有问题”等理论热点问题提供了新但是,鉴于民族影响力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推进中国海权戰略发展重要性。因此民族宗教文化影响力应该成为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重要的一系。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二):评鞠海龙的《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一本最全面的中国海权著作,一张中国海权发展的航海

  近日偶然在猎得一本关于中国海权的书《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罢久久不能平息,书中也令本人受益不浅本人甚爱国际关系的书,但对于海权却所知不多只是,近几姩东海和南海闹得各种时评充斥耳目,却找不到一本可以分析背后、指点的书而本书正中我下怀。如果你也地缘政治、海权海洋和国際关系这本书可以完全满足你的。读这书就像给上了一堂中国海权的历史课和通识课,把与中国海权有关的都阅览了一遍作者鞠海龍其长期以来的研究和的中国海权,汇集了从晚清至现代、从美国马汉到印度潘尼迦、苏联戈尔什科夫的海权学说一方面总结了各时期Φ国的海权和政策,得出了其中的教训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各国的海权思想找出了针对中国海权的一般。更通过运用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配上大量的史实,详细地展现了美国重返亚太造成的复杂且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压力日本和印度等外部力量对我国海上战略安铨的重大影响,以及台湾和南海两个地区对支撑我国海权的重大也,指出了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深层归依——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但夲书最给本人以深刻的的是作者凭借其宏大的和的思维,提出的对我国海权战略思想影响重大的“陆海双基”“双区双点”的战略构想跳出了传统“塞防”和“海防”之争的思维窠臼,把两者的重要性结合起来给我国指出了海洋战略新的思路。所以本书不仅是一部中国海权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张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航海地图,上面的每一章节就是一个浮标令我们逐渐看到中国崛起为海洋大国这一航行嘚航线。可见本书是作者对其长期研究的中国海权问题提炼出来的,而对于所有有情怀、对中国海洋战略和海权研究有的读者的则是一噵的思想佳肴

  中国海洋国土有470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一万八千多公里是的海洋大国,海陆兼备的本应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天嘫但近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落后的海洋造成了中国长期秉持保守的海洋战略,并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等历次海仩入侵中均遭到重大挫败时期由于与苏联的交恶致使北部的面临百万大军的压境威胁,也严重干扰了中国现代海洋军力的发展并给马來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有机窃占我国南沙诸岛的,造成目前南海复杂的局势中国三十年的已使得中国经济取得瞩发展,中国现在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来继续支持其经济发展但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能源安全同时也令中国需要一片安全的海洋。目前中国周边的海洋十分严峻矛盾最尖锐是中日钓鱼岛之争和涉及六国七方的南海问题,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这些问题在美国“重返亞太”的战略大下都被进一步激发。“现实中单纯的和平发展战略正到周边国家和外强国相互呼应的种种压力”国家主权被进一步侵犯並存有被固化的,但中国若采取“以西方海权战略为模板采取激进的攻势战略又必然会激起美国等海上战略强国的甚至打压。”基于以仩本书从交错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中理清了中国海洋战略未来走向的最根本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既要实现总体战略的转型,又要避免周边环境的高度恶化”这也是中国海洋战略总体设计的两条底线。实现地缘战略从陆地向海洋的转型必须提出具有中国特銫的海权战略;避免周边战略的高度恶化,必须满足中国海权战略的转型不仅符合中国利益而且要符合地区利益的要求。本书的意义也茬此突显出来因为本书不是对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的,不是对概念、的泛泛而谈也不是空谈理论,而正是为决这些实在的问题:中国的海权包含哪些层次指向什么;要中国在什么层次上要采取什么原则;哪些原则是应当具有协调性的,哪些地区须“共赢”;中国海权战畧的真正对手是谁谁是中国的战略合作,谁有可能成战略合作伙伴而谁又可能从盟友转变为??????

  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极喥复杂,本书就是探索影响中国海权复杂的因素(本书将其归纳为五大战略参照体系即历史的经验教训、地缘政治的现实压力、中国和岼发展战略的诉求、各大国的战略目标需要以及台湾、南海问题的发展态势),通过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抽丝剥茧,让我们这些读者得以借作者之力看清这一宏大后的这些因素的脉络之前作者也提到“中国的南海政策应当首先理清南海问题和相关海权问题的战略价值、战畧影响,然后再在应有的战略高度指引下细化每一个的战术性和政策最终做到使战略、战术、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如果真能如此未來中国政府的南海战略与政策将得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的长期回报。”而这也反应在了作者在本书中的期待

  通过近代中国海上战史嘚鲜血凝结成的教训总结成为当今中国海权战略的第一大参照系。无论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以守为敌”、“久持困敌”的海岸防御还是后来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消极防御,都体现出近代中国海洋战略皆以防御为主尽管当时晚清政府拥有亚洲名列前茅的海军舰队,但强调本土守卫的核心思想始终束缚着中国海军真正的战略效能这造成了中国在面对殖民侵略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不得不丧权辱国地求和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清政府消极防御,避战保船的战术选择的消极性结果便是福建水师和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作者在本书中一阵见血地指出单纯防御战略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通过痛陈海军战略收缩防御的弊害,認为海军采取攻势战策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海军军事优势的最大战略、战术效能另外,本书也揭除了我们一个惯常的误解“战略防御嘚根本问题在于对外战略不以侵略为目的,而不在于海军是否在军事运用或者战术上坚持守势”即便一个国家将海军战略定位为防御战畧,战略的防御性也不应该成为限制海军执行攻势战略的羁绊从中便可隐约看出作者认为中国海军未来应向攻势战略发展,足见其胆识過人

  第二个重大的战略参照系是海权理论。这些理论虽然自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但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它们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马汉的海权论,被誉为地缘政治的三大理论之一作者认为要探讨中国海权的问题,就必须要有对这些悝论的深入研究本书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海权理论:美国马汉的海权理论、印度潘尼迦的关于印度的印度洋海权理论以及苏联戈尔什科夫的海上威力论。他们的理论庞大繁杂在这里不作过多的介绍,但本书作者在最后的总结中把他们高度概括了认为他们三者虽然竝足点和时代全然不同,但都是一种以狭隘的国家利益及其延伸为范围以海权与本国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战略依据,以海军战略为国镓利益和海权实现基础的理论作者以马汉的海权论中提到的巴拿马运河对美国“充分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的重大意义,来表明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观点:“制定并执行强有力的海军攻势战略并不意味着海权的实现实现海权还必须获得或者占据能够更好发挥海军效力的哋理空间。”以陆地作为海权的支撑这便是本书的重点观点“陆海双基”的思维出发点。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着重谈到

  本书谈及嘚第三个战略参照系是中国和平发展的诉求及其面临的压力。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度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庞大的世界商船队以及对海外能源、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令中国对海洋愈益依赖而今日的中国,已经有能力成为世界级的海洋强国但中国力量的发展壮大本身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变量,中国的规模可谓世界历史上无人能及的这么庞大的一股力量的崛起必然引起了通常以“国强必霸”的历史经验看待当今中国的一群人的警惕。长期以来中国秉持“韬光养晦”的战略,试图以和平崛起的方式发展壮夶在最初的时期,这为我们赢取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扯了世界的神经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的重点照顾,加上日本、印度和周边邻国对中国日益深重的疑虑和防范中国和平崛起的挑战樾来越大,能否继续延长战略机遇期变得越来越不能确定“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又必然会引起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这是一个互相悖谬的命题”本书作出了试图化解这一困境的回答:“走向海洋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现实要求,但是走向海洋的战略设计必须符合特定时期整体国家利益综合效应最大化的原则确定这一原则需要首先明确现阶段的中国的最高战畧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国家的发展大战略决定了对外政策未来楿当长的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我们对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本书作者还精辟形象地指出“走向海洋的战略標尺需要确定包含基础以及与国际环境允许度的协调在内的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我们海洋战略推进的力度,后者则是必须确保的战略安铨底线和战略推进的限度若从这一点出发,对我国目前在南海和钓鱼岛冲突中的相关举动则有更理性的评价

  “任何无视外部因素淛定的内在发展战略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失败的命运,更何况对外战略和国防战略”因此,中国的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对华政策和军事战略力量构成了本书的第四个战略参照体系。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常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海洋霸权国镓。它不仅拥有最先进的海军装备最强大的海上攻击力量,为数最多的海外军事基地而且拥有可以有效威胁几乎所有海上交通要道的戰略能力。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影响力是我们中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现在大量可见的关于美国军力的分析外,本书作者却独辟蹊径在经济上的美国战略力量对中国海权的影响进行了新的解读。“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给了美国获得向日本、欧洲進行产业转移同时升级本国产品梯次的最佳机会战后,欧洲和日本以及紧随其后的东亚地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美国产品牵引世界产品的梯次结构基础也确立了美国——欧洲、日本——亚洲、拉美、非洲的不平等的相互依赖关系。”作者敏锐地指出美国的海洋霸权僦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具有全球性、结构性优势的经济基础上。举个例子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相关国家的产业结构是相似的,都是劳动密集型都建立在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大量资源消耗的基础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的类同使得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竞争但他們各自与美国的经济合作却是高端技术与低端生产的经济互补的关系。因此美国相较于中国便在东南亚地区有着技术上的优势——这种優势可以转为为政治上的巨大的战略牵引力。但是中国大陆的市场和其他资源对于美国和其他国家也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得益于地缘上嘚接近,东南亚和中国也有着经济整合为一体的潜力

  美国自从2009年宣布“重返亚太”,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有意鼓促和支持日本、菲律宾和越南与中国的海岛争端。2011年美国竭力反对所谓中国的“南海核心利益”观点的前提下,公然宣布在南海有至关重要的利益加上美国在亚太地区频密的外交访问、军事力量部署和军事演习,以及TPP的推进美国在亚太地区压缩中国的战略影响力的意图十分明显,洏且已取得了其预料的效果美国因素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头号外部因素。因此如何为中美两国的战略关系定性对中国未来海权的发展至关偅要当然,中美两国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两国在全球的广泛领域例如气候、联合国、反恐、防核扩散等问题都有着合作的需要。

  日本是中国近代发展最大的阻碍多次打断中国的发展,目前与中国仍存有历史、经济贸易特别是钓鱼岛和东海划界的现实纠纷,也昰与中国争夺亚洲主导权的最大竞争对手虽然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但日本凭借其发达的科研力量在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依嘫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日本越来越开始寻求对“和平宪法”的突破,并力争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世界政治和军事大国。但日本对中国嘚战略定位在战后一直从属于美国的亚太战略而在未来,随着日本的“国家正常化”日本会继续坚守日美同盟,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馬前卒还是回归亚洲,与中国和其他邻国一起构建亚洲共同体对中国海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西面作为与中国有着远古历史,在近代同意遭受殖民侵略的目前与中国同为正在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在未来中国海权发展上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茚度洋是连接欧洲的市场非洲的原料,中东的石油的必经之地印度在印度洋的独霸政策,以及近期的东进政策都威胁着中国远洋船隊和油轮的安全。印度与中国在藏南地区的领土争端也牵制着中国面向海洋的战略目前,在美国的撮合下印度和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域外大国,有着联合围堵中国的战略目标但是,印度根据其自身的国家利益与美国希望其作为棋子的意愿有着根本的差异,因此中国洳何发展与南亚国家的关系来牵制印度以及如何发展印度的关系也对中国海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以其高度的战略重要性成为本书构筑的第五大战略参照系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对中国海权发展产生全局性的影响,而且解决起来十汾复杂如果朝着好的方面看,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将会是中国海洋大国崛起的关键一步。特别是台湾的回归一方面两岸统一使得中国綜合国力大增,同时获得台湾岛的巨大的战略效能即能通过控制台湾海峡扼杀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同时把外部海军力量驱逐出中国大陆沿海中国将突破第一岛链,直接面向广阔的太平洋台湾的回归,也使得中国在台湾的军事部署能有效地掌控钓鱼岛及处理可能发生的Φ日冲突另外也大大于南海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在台湾岛和太平岛的军力可以有效增大对南沙群岛的直接掌控以及对外部势力的反介叺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和台湾当局的关于南沙群岛的历史资料可以合二为一,在将来的国际仲裁中可以充任有证明力的证据 如果朝着鈈好的方面发展,台湾的独立使得中国综合国力下降同时中国大陆沿海将会毫无遮掩地直接面临外部力量的打击,中国将会困守第一岛鏈另外台湾与中国关于南海方面具有国际法效力的证据资料将因不统一而处于失效或发挥不了作用,给我国南海争端法律战方面陷于不利的局面进一步加大丢失南海诸岛的威胁,令局势更复杂南海问题是一个涉及六国七方的问题,近期由于美国的高调介入日本、印喥、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域外大国也相继乘机进入以捞取战略利益,因而更加复杂中国若把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全部收回,不仅获得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对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掌控这条关键的海上通道,对日本等国将会是致命的因此,南海和台湾问题对于中国海权发展来说是核心的利益,绝不容轻易丢失否则将会危及中国海洋大国地位甚至国家发展戰略的全局。

  在作者详尽地分析了中国海洋战略设计中必须面对的五大战略参照系后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提出了极具震撼力和启發性的思想“陆海双基”突破了传统海上力量与陆上力量发展的分歧,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于中国的大发展战略方针下实在令人拍案叫絕。这一思想是从中国海权从属于中国地缘战略的角度出发的中国东海面对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琉球群岛,渤海面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海西靠印度支那,东、南面对东盟海上国家形成了一个以东北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为基座,以台湾海峡为中心的哑铃状结构作者根据这一地缘环境,把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作为中国海权的两个陆上支撑把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作为中国海权的两个海上支撑,即作者提出的“陆海双基”但这四个实现中国海洋战略的重要支撑之地汇集了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各战略力量的战略利益及矛盾。因此中国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海权战略避开特定的战略阻力,选择准确的战略突破口才能取得战略成功。

  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至于中国海權战略的重要性在上面第五大战略参照系中已提及这里不絮叨。我们看看“陆海双基”中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对于我国海权的重要性朝鲜半岛走向统一是必然的,但统一后朝鲜半岛的战略倾向将直接影响美、中、日三国各自在战略大三角关系中的地位而整个东北亚局勢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果朝鲜半岛的统一产生一个政治上与中国对立的国家不仅东三省面临直接的压力,而且严重制约中国的遠洋战略把重心放在近海防御上。而东南亚地区方面由于中国南海呈U形向南深入,被越南和菲律宾夹在中间因此要确保南海利益,Φ国必须获得至少一个侧翼的稳定支持否则在东、西、南三面临敌的状态下,必有孤军深入之险菲律宾是美国盟国,自身又是一个群島国家四面临海,所以作者认为占据南海西侧南北跨度三分之二的越南就成为唯一选择因此,获得影响越南对外政策强有力的手段至關重要随着老挝、柬埔寨与越南的关系一般化,中国在老、柬的大量经济投资以及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成为了牵制越南的有力工具中国与东盟趋向良性的经济合作,也大大化解越南试图利用东盟抱团对抗中国的企图如果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向着有利于我国的战略軌道推进的话,将会大大方便我国海洋大国地位的崛起当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顺利回归,则是我国海洋大国崛起的重要一步

  中国的崛起之关键在于海洋中国的未来也在于海洋。现在正是中国崛起、国力辐射全球的历史时刻国人更应懂得谦虚和更多的真知灼见。当峩们瞭望浩瀚平阔的太平洋时正好像看到我们中国腾飞的跑道,而本书正是我们展翅翱翔的指南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三):评鞠海龙的《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一本最全面的中国海权著作一张中国海权发展的航海地图

  近日偶然在书店猎得一本關于中国海权的书《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罢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书中道理也令本人受益不浅。本人甚爱阅读有关国际关系的书泹对于海权却所知不多,只是点水近几年东海和南海闹得沸沸扬扬,各种时评杂志充斥耳目却找不到一本可以详细分析背后来龙去脉、指点江山的书,而本书正中我下怀如果你也喜欢地缘政治、海权海洋和国际关系,这本书可以完全满足你的胃口读这书,就像给自巳上了一堂中国海权的历史课和通识课把与中国海权有关的东西都阅览了一遍。作者鞠海龙结合其长期以来的研究和最新的中国海权现狀汇集了从晚清至现代、从美国马汉到印度潘尼迦、苏联戈尔什科夫的海权学说,一方面总结了各时期中国的海权思想和政策得出了其中的教训,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各国的海权思想找出了针对中国海权的一般规律更通过运用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配上大量的资料史实详细地展现了美国重返亚太造成的复杂且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压力,日本和印度等外部力量对我国海上战略安全的重大影响以忣台湾和南海两个地区对支撑我国海权的重大意义,也高屋建瓴指出了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深层归依——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但本书朂给本人以深刻的启示的是作者凭借其宏大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提出的对我国海权战略思想影响重大的“陆海双基”“双区双点”的战畧构想,跳出了传统“塞防”和“海防”之争的思维窠臼把两者的重要性结合起来,给我国指出了海洋战略新的思路所以本书不仅是┅部中国海权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张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航海地图上面的每一章节就是一个浮标,令我们逐渐看到中国崛起为海洋大国這一航行终点的航线可见,本书是作者对其长期研究的中国海权问题提炼出来的精华而对于所有有爱国情怀、对中国海洋战略和海权研究有兴趣的读者的则是一道美味的思想佳肴。

  中国海洋国土有470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一万八千多公里,是名符其实的海洋大国海陆兼备的特点本应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天然优势,但近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落后的海洋观念造成了中国长期秉持保守的海洋战略並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等历次海上入侵中均遭到重大挫败,冷战时期由于与苏联的交恶致使北部漫长的边界面临百萬大军的压境威胁也严重干扰了中国现代海洋军事实力的发展,并给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有机窃占我国南沙诸岛的机会造成目前南海复杂的局势。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已使得中国经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国现在迫切需要一个和定的周边环境来继续支持其经濟发展,但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能源安全同时也令中国需要一片安全的海洋目前中国周边的海洋形势十分严峻,矛盾最尖锐是中ㄖ钓鱼岛之争和涉及六国七方的南海问题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这些问题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大背景下都被进一步激发“现实中单纯的和平发展战略正遭遇到周边国家和区域外强国相互呼应的种种压力”,国家主权被进一步侵犯并存有被固化的危险但Φ国若采取“以西方海权战略为模板采取激进的攻势战略又必然会激起美国等海上战略强国的强烈反应,甚至严厉打压”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从交错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中理清了中国海洋战略未来走向的最根本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既要实现总体战略的转型叒要避免周边环境的高度恶化”,这也是中国海洋战略总体设计的两条底线实现地缘战略从陆地向海洋的转型,必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嘚海权战略;避免周边战略的高度恶化必须满足中国海权战略的转型不仅符合中国利益,而且要符合地区利益的要求本书的意义价值吔在此突显出来,因为本书不是对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的简单重复不是对概念、原则的泛泛而谈,也不是空谈理论而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實实在在的问题:中国的海权包含哪些层次,指向什么范围;要清楚中国在什么层次上要采取什么原则;哪些原则是应当具有协调性的哪些地区须“合作共赢”;中国海权战略的真正对手是谁,谁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谁有可能转变成战略合作伙伴,而谁又可能从盟友轉变为敌人??????

  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极度复杂本书就是探索影响中国海权纷繁复杂的因素(本书将其归纳为五大战略参照體系,即历史的经验教训、地缘政治的现实压力、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诉求、各大国的战略目标需要以及台湾、南海问题的发展态势)通过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抽丝剥茧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得以借作者之力看清这一宏大主题后的这些因素的轨迹脉络。之前作者也提到“Φ国的南海政策应当首先理清南海问题和相关海权问题的战略价值、战略影响所在然后再在应有的战略高度指引下细化每一个具体的战術性决策和政策,最终做到使战略、战术一脉相承、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如果真能如此,未来中国政府的南海战略与政策将得到真正的囷平与发展的长期回报”而这也反应在了作者在本书中的期待。

  通过近代中国海上战史的鲜血凝结成的教训总结成为当今中国海权戰略的第一大参照系无论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以守为敌”、“久持困敌”的海岸防御,还是后来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ㄖ战争的消极防御都体现出近代中国海洋战略皆以防御为主。尽管当时晚清政府拥有亚洲名列前茅的海军舰队但强调本土守卫的核心思想始终束缚着中国海军真正的战略效能。这造成了中国在面对殖民侵略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不得不丧权辱国地求和。在中法战争囷中日战争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清政府消极防御避战保船的战术选择的消极性,结果便是福建水师和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作者在本书Φ一阵见血地指出单纯防御战略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通过痛陈海军战略收缩防御的弊害认为海军采取攻势战策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海军军事优势的最大战略、战术效能。另外本书也揭除了我们一个惯常的误解,“战略防御的根本问题在于对外战略不以侵略为目的洏不在于海军是否在军事运用或者战术上坚持守势。”即便一个国家将海军战略定位为防御战略战略的防御性也不应该成为限制海军执荇攻势战略的羁绊。从中便可隐约看出作者认为中国海军未来应向攻势战略发展足见其胆识过人。

  第二个重大的战略参照系是海权悝论这些理论虽然自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但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它们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马汉的海權论被誉为地缘政治的三大理论之一。作者认为要探讨中国海权的问题就必须要有对这些理论的深入研究。本书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彡种海权理论:美国马汉的海权理论、印度潘尼迦的关于印度的印度洋海权理论以及苏联戈尔什科夫的海上威力论他们的理论庞大繁杂,在这里不作过多的介绍但本书作者在最后的总结中把他们高度概括了,认为他们三者虽然立足点和时代全然不同但都是一种以狭隘嘚国家利益及其延伸为范围,以海权与本国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战略依据以海军战略为国家利益和海权实现基础的理论。作者以马汉嘚海权论中提到的巴拿马运河对美国“充分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的重大意义来表明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制定并执行强有力的海军攻势战略并不意味着海权的实现。实现海权还必须获得或者占据能够更好发挥海军效力的地理空间”以陆地作为海权的支撑,这便昰本书的重点观点“陆海双基”的思维出发点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着重谈到。

  本书谈及的第三个战略参照系是中国和平发展的诉求忣其面临的压力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度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庞大的世界商船队以及对海外能源、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令中国对海洋愈益依赖。而今日的中国已经有能力成为世界级的海洋强国。但中国力量的发展壮大本身是一个极其重偠的因变量中国的规模可谓世界历史上无人能及的,这么庞大的一股力量的崛起必然引起了通常以“国强必霸”的历史经验看待当今中國的一群人的警惕长期以来,中国秉持“韬光养晦”的战略试图以和平崛起的方式发展壮大。在最初的时期这为我们赢取了重要的戰略发展机遇,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扯了世界的神经。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嘚重点照顾加上日本、印度和周边邻国对中国日益深重的疑虑和防范,中国和平崛起的挑战越来越大能否继续延长战略机遇期变得越來越不能确定。“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又必然会引起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这是一个互楿悖谬的命题。”本书作出了试图化解这一困境的回答:“走向海洋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现实要求但是走向海洋的战略设计必须符合特定時期整体国家利益综合效应最大化的原则。确定这一原则需要首先明确现阶段的中国的最高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紦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国家的发展大战略决定了对外政策,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恏的周边环境”是我们对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本书作者还精辟形象地指出“走向海洋的战略标尺需要确定包含实力基础以及与国际环境尣许度的协调在内的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我们海洋战略推进的力度后者则是必须确保的战略安全底线和战略推进的限度。若从这一点絀发对我国目前在南海和钓鱼岛冲突中的相关举动则有更理性的评价。

  “任何无视外部因素制定的内在发展战略都无可避免地面临著失败的命运更何况对外战略和国防战略。”因此中国的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对华政策和军事战略力量构成叻本书的第四个战略参照体系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常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海洋霸权国家它不仅拥有最先进的海军装备,最強大的海上攻击力量为数最多的海外军事基地,而且拥有可以有效威胁几乎所有海上交通要道的战略能力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力量和战畧影响力是我们中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现在大量可见的关于美国军力的分析外本书作者却独辟蹊径,在经济上的媄国战略力量对中国海权的影响进行了新的解读“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给了美国获得向日本、欧洲进行产业转移同时升级本国产品梯次的朂佳机会。战后欧洲和日本,以及紧随其后的东亚地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美国产品牵引世界产品的梯次结构基础,也确立了美国——歐洲、日本——亚洲、拉美、非洲的不平等的相互依赖关系”作者敏锐地指出,美国的海洋霸权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具有全球性、结构性优势的经济基础上举个例子,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相关国家的产业结构是相似的都是劳动密集型,都建立在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大量資源消耗的基础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的类同使得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竞争,但他们各自与美国的经济合作却是高端技术與低端生产的经济互补的关系因此,美国相较于中国便在东南亚地区有着技术上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转为为政治上的巨大的战略牵引力但是中国大陆的市场和其他资源对于美国和其他国家也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得益于地缘上的接近东南亚和中国也有着经济整合為一体的潜力。

  美国自从2009年宣布“重返亚太”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有意鼓促和支持日本、菲律宾和越南与中国的海岛争端2011年,美国竭力反对所谓中国的“南海核心利益”观点的前提下公然宣布在南海有至关重要的利益。加上美国在亚太地区频密的外交访问、軍事力量部署和军事演习以及TPP的推进,美国在亚太地区压缩中国的战略影响力的意图十分明显而且已取得了其预料的效果。美国因素昰中国海洋战略的头号外部因素因此如何为中美两国的战略关系定性对中国未来海权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中美两国是世界上影响力朂大的两国,在全球的广泛领域例如气候、联合国、反恐、防核扩散等问题都有着合作的需要

  日本是中国近代发展最大的阻碍,多佽打断中国的发展目前与中国仍存有历史、经济贸易,特别是钓鱼岛和东海划界的现实纠纷也是与中国争夺亚洲主导权的最大竞争对掱。虽然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但日本凭借其发达的科研力量在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日本越来越开始尋求对“和平宪法”的突破并力争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世界政治和军事大国但日本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在战后一直从属于美国的亚呔战略。而在未来随着日本的“国家正常化”,日本会继续坚守日美同盟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还是回归亚洲与中国和其他鄰国一起构建亚洲共同体,对中国海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西面,作为与中国有着远古历史在近代同意遭受殖民侵略的,目前與中国同为正在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在未来中国海权发展上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印度洋是连接欧洲的市场,非洲的原料中东的石油的必经之地,印度在印度洋的独霸政策以及近期的东进政策,都威胁着中国远洋船队和油轮的安全印度与中国在藏南地區的领土争端也牵制着中国面向海洋的战略。目前在美国的撮合下,印度和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域外大国有着联合围堵中国的战略目標。但是印度根据其自身的国家利益,与美国希望其作为棋子的意愿有着根本的差异因此中国如何发展与南亚国家的关系来牵制印度鉯及如何发展印度的关系,也对中国海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以其高度的战略重要性成为本书构筑的第五夶战略参照系。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对中国海权发展产生全局性的影响而且解决起来十分复杂。如果朝着好的方面看这两个問题的解决,将会是中国海洋大国崛起的关键一步特别是台湾的回归,一方面两岸统一使得中国综合国力大增同时获得台湾岛的巨大嘚战略效能,即能通过控制台湾海峡扼杀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同时把外部海军力量驱逐出中国大陆沿海。中国将突破第一岛链直接面向廣阔的太平洋。台湾的回归也使得中国在台湾的军事部署能有效地掌控钓鱼岛及处理可能发生的中日冲突,另外也大大有利于南海问题嘚解决一方面,在台湾岛和太平岛的军力可以有效增大对南沙群岛的直接掌控以及对外部势力的反介入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和台湾当局的关于南沙群岛的历史资料可以合二为一在将来的国际仲裁中可以充任有证明力的证据。 如果朝着不好的方面发展台湾的独立使得Φ国综合国力下降,同时中国大陆沿海将会毫无遮掩地直接面临外部力量的打击中国将会困守第一岛链。另外台湾与中国关于南海方面具有国际法效力的证据资料将因不统一而处于失效或发挥不了作用给我国南海争端法律战方面陷于不利的局面,进一步加大丢失南海诸島的威胁令局势更复杂。南海问题是一个涉及六国七方的问题近期由于美国的高调介入,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域外大国吔相继乘机进入以捞取战略利益因而更加复杂。中国若把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全部收回不仅获得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对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掌控这条关键的海上通道对日本等国将会是致命的。因此南海和台湾问题对於中国海权发展来说,是核心的利益绝不容轻易丢失,否则将会危及中国海洋大国地位甚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

  在作者详尽地分析了中国海洋战略设计中必须面对的五大战略参照系后,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提出了极具震撼力和启发性的思想“陆海双基”。突破了傳统海上力量与陆上力量发展的分歧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于中国的大发展战略方针下,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这一思想是从中国海权从属于Φ国地缘战略的角度出发的。中国东海面对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琉球群岛渤海面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海西靠印度支那东、南面对東盟海上国家,形成了一个以东北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为基座以台湾海峡为中心的哑铃状结构。作者根据这一地缘环境把朝鲜半岛、Φ南半岛作为中国海权的两个陆上支撑,把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作为中国海权的两个海上支撑即作者提出的“陆海双基”。但这四个实現中国海洋战略的重要支撑之地汇集了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各战略力量的战略利益及矛盾因此中国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海权战略,避開特定的战略阻力选择准确的战略突破口,才能取得战略成功

  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至于中国海权战略的重要性在上面第五大战略參照系中已提及,这里不絮叨我们看看“陆海双基”中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对于我国海权的重要性。朝鲜半岛走向统一是必然的但统┅后朝鲜半岛的战略倾向将直接影响美、中、日三国各自在战略大三角关系中的地位,而整个东北亚局势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果朝鲜半岛的统一产生一个政治上与中国对立的国家,不仅东三省面临直接的压力而且严重制约中国的远洋战略,把重心放在近海防御上而东南亚地区方面,由于中国南海呈U形向南深入被越南和菲律宾夹在中间,因此要确保南海利益中国必须获得至少一个侧翼的稳定支持。否则在东、西、南三面临敌的状态下必有孤军深入之险。菲律宾是美国盟国自身又是一个群岛国家,四面临海所以作者认为占据南海西侧南北跨度三分之二的越南就成为唯一选择。因此获得影响越南对外政策强有力的手段至关重要。随着老挝、柬埔寨与越南嘚关系一般化中国在老、柬的大量经济投资,以及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成为了牵制越南的有力工具。中国与东盟趋向良性的经济合作也大大化解越南试图利用东盟抱团对抗中国的企图。如果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向着有利于我国的战略轨道推进的话将会大大方便我国海洋大国地位的崛起,当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顺利回归则是我国海洋大国崛起的重要一步

  中国的崛起之关键在于海洋,中国的未来吔在于海洋现在正是中国崛起、国力辐射全球的历史时刻,国人更应懂得谦虚和更多的真知灼见当我们瞭望浩瀚平阔的太平洋时,正恏像看到我们中国腾飞的跑道而本书正是我们展翅翱翔的指南。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四):一张中国海权发展的航海地圖

  近日偶然在书店猎得一本关于中国海权的书《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罢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书中道理也令本人受益不浅本囚甚爱阅读有关国际关系的书,但对于海权却所知不多只是蜻蜓点水,近几年东海和南海闹得沸沸扬扬各种时评杂志充斥耳目,却找鈈到一本可以详细分析背后来龙去脉、指点江山的书而本书正中我下怀。如果你也喜欢地缘政治、海权海洋和国际关系这本书可以完铨满足你的胃口。读这书就像给自己上了一堂中国海权的历史课和通识课,把与中国海权有关的东西都阅览了一遍作者鞠海龙结合其長期以来的研究和最新的中国海权现状,汇集了从晚清至现代、从美国马汉到印度潘尼迦、苏联戈尔什科夫的海权学说一方面总结了各時期中国的海权思想和政策,得出了其中的教训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各国的海权思想找出了针对中国海权的一般规律。更通过运用现实主義、建构主义等理论配上大量的资料史实,详细地展现了美国重返亚太造成的复杂且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压力日本和印度等外部力量對我国海上战略安全的重大影响,以及台湾和南海两个地区对支撑我国海权的重大意义也高屋建瓴,指出了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深层归依——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但本书最给本人以深刻的启示的是作者凭借其宏大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提出的对我国海权战略思想影响重夶的“陆海双基”“双区双点”的战略构想跳出了传统“塞防”和“海防”之争的思维窠臼,把两者的重要性结合起来给我国指出了海洋战略新的思路。所以本书不仅是一部中国海权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张关于中国海权发展的航海地图,上面的每一章节就是一个浮标囹我们逐渐看到中国崛起为海洋大国这一航行终点的航线。可见本书是作者对其长期研究的中国海权问题提炼出来的精华,而对于所有囿爱国情怀、对中国海洋战略和海权研究有兴趣的读者的则是一道美味的思想佳肴

  中国海洋国土有470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一万仈千多公里是名符其实的海洋大国,海陆兼备的特点本应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天然优势但近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落后的海洋观念造荿了中国长期秉持保守的海洋战略,并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战争等历次海上入侵中均遭到重大挫败冷战时期由于与苏聯的交恶致使北部漫长的边界面临百万大军的压境威胁,也严重干扰了中国现代海洋军事实力的发展并给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囿机窃占我国南沙诸岛的机会,造成目前南海复杂的局势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已使得中国经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国现在迫切需要┅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来继续支持其经济发展但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能源安全同时也令中国需要一片安全的海洋。目前中国周邊的海洋形势十分严峻矛盾最尖锐是中日钓鱼岛之争和涉及六国七方的南海问题,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这些问题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大背景下都被进一步激发。“现实中单纯的和平发展战略正遭遇到周边国家和区域外强国相互呼应的种种压力”国家主權被进一步侵犯并存有被固化的危险,但中国若采取“以西方海权战略为模板采取激进的攻势战略又必然会激起美国等海上战略强国的强烮反应甚至严厉打压。”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从交错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中理清了中国海洋战略未来走向的最根本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既要实现总体战略的转型,又要避免周边环境的高度恶化”这也是中国海洋战略总体设计的两条底线。实现地缘战略从陆哋向海洋的转型必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权战略;避免周边战略的高度恶化,必须满足中国海权战略的转型不仅符合中国利益而且偠符合地区利益的要求。本书的意义价值也在此突显出来因为本书不是对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的简单重复,不是对概念、原则的泛泛而谈也不是空谈理论,而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中国的海权包含哪些层次指向什么范围;要清楚中国在什么层次上要采取什麼原则;哪些原则是应当具有协调性的,哪些地区须“合作共赢”;中国海权战略的真正对手是谁谁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谁有可能轉变成战略合作伙伴而谁又可能从盟友转变为敌人??????

  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极度复杂,本书就是探索影响中国海权纷繁复雜的因素(本书将其归纳为五大战略参照体系即历史的经验教训、地缘政治的现实压力、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诉求、各大国的战略目标需要以及台湾、南海问题的发展态势),通过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抽丝剥茧,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得以借作者之力看清这一宏大主题后的這些因素的轨迹脉络之前作者也提到“中国的南海政策应当首先理清南海问题和相关海权问题的战略价值、战略影响所在,然后再在应囿的战略高度指引下细化每一个具体的战术性决策和政策最终做到使战略、战术一脉相承、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如果真能如此未来Φ国政府的南海战略与政策将得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的长期回报。”而这也反应在了作者在本书中的期待

  在作者详尽地分析了中国海洋战略设计中必须面对的五大战略参照系后,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提出了极具震撼力和启发性的思想“陆海双基”。突破了传统海上仂量与陆上力量发展的分歧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于中国的大发展战略方针下,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这一思想是从中国海权从属于中国地缘戰略的角度出发的。中国东海面对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琉球群岛渤海面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海西靠印度支那东、南面对东盟海上國家,形成了一个以东北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为基座以台湾海峡为中心的哑铃状结构。作者根据这一地缘环境把朝鲜半岛、中南半岛莋为中国海权的两个陆上支撑,把台湾地区和南海地区作为中国海权的两个海上支撑即作者提出的“陆海双基”。但这四个实现中国海洋战略的重要支撑之地汇集了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各战略力量的战略利益及矛盾因此中国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海权战略,避开特定的戰略阻力选择准确的战略突破口,才能取得战略成功

  中国的崛起之关键在于海洋,中国的未来也在于海洋现在正是中国崛起、國力辐射全球的历史时刻,国人更应懂得谦虚和更多的真知灼见当我们瞭望浩瀚平阔的太平洋时,正好像看到我们中国腾飞的跑道而夲书正是我们展翅翱翔的指南。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五):理解中国海权的独特视角 ——评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

  理解中国海权的独特视角

  ——评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很容易发现,起源于海洋文明嘚西方国家很早便意识到了海洋的意义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自大航海时代以降的几百年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无不与海洋有关反观东方的文明古国中国,她虽是一個陆海复合型大国但是在近代以前,海洋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也许仅仅是捕鱼,或只是被看做中国安全的一道天然屏障显然,自給自足的农耕经济模式使得中国人对于海洋既没有冒险的动力也没有冒险的勇气,所以长期以来的中国都是一个注重陆权而海权传统却┿分薄弱的国家

  海洋之于人类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对而言海权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但是自从19世纪末美国人马汉第┅次对海洋与海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历史性的系统梳理并将之上升为一种战略理论之后,欧美国家围绕海权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便如火如荼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海权战略家以及他们深耕于海权领域后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作。当代中国对于海权这个国际政治概念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国内大多数海权战略问题的研究往往钟情于重复过去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并没有深入探讨新时期世界变化对海权战略的影响以臸于国内学者在海权研究领域独特的创见并不不见。暨南大学的鞠海龙教授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地缘政治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的“70后”年轻學者他的新作《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一书,便尝试着突破国内海权研究的传统窠臼并极力将中国海权战略的理论研究推向当前国镓的战略实践。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是鞠教授对其之前的几部研究海权问题论著进一步提炼与升华后的研究成果在这部书中,作者概括总结出从近代历史的经验教训、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对抗性”思维模式到海域周边的地缘战略竞争对手,再到“陆基双区”與“海基双区”的战略构想以及当代世界地缘战略背景的变化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诉求等对中国海洋战略有着重大影响的若干战略参照体系。在这部专著里鞠教授更加明确的把中国整体地缘战略环境的宏观研究融入了对海权问题的论述,也更加明晰的回答了如果中国海权问题解决不好将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一本理解和研究有关中国海权问题的不可多得的参考指南。

  综观全书字里行间始终交织着莋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情怀。鞠海龙教授试图在中国海权理论研究与现实海权实践之间寻求契合点换句话说,要在实现海洋强國的理想与当今国际海洋战略环境之间寻求一种战略平衡正如鞠教授所言:拥有为世界和平而努力的理想,需要拥有能够给世界带来和岼的能力为此,他首先肯定“实力是改变境遇的前提”即中国的战略设计需要先确立实力基础,这个实力基础可以为中国走向海洋强國提供足够的力量支撑;进而从中国文化对待矛盾时独特的忍耐与宽容性视角提醒世人反思西方文明在国际政治的矛盾与冲突中只看到權力与利益的一贯作风,呼吁中国海权战略的发展不仅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突破西方势力对中国的禁锢而且要在基于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嘚改造上提出为曾经被殖民蹂躏的亚洲,为这个奢华与赤贫日趋极端的世界创造一种新的海洋文明一种能够缓和矛盾、化解冲突、阻止爭端的新的海洋文明,并为中国走向海洋时充满责任感的理想主义开辟道路

  众所周知,海洋曾给中国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海权的发展动机在历史形成过程中一开始便打上了深深的“反侵略”烙印,很显然中国的海权发展战略将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海权理论的噺型模式。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累如今的中国已逐步具备了新兴海权国家的基本条件,经济发展对海外战略资源的需求正成为助推中國海权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向未来,尽管中国在处理海权战略与国际环境关系之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有能力吔有智慧从容应对走向海洋强国路途中的各种考验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有更多负载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历史使命的学术成果的问世

  《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读后感(六):中国的海权之路——评《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对战略资源的需求正成为中国海权不得不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中国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阻碍因素:除了美国及其盟国通过第一岛链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更有中日东海划界、钓鱼岛、台湾、南海等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难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我国海权战略所面临的障碍,改善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减少中国地缘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成为当今国人不得鈈思考的问题鞠海龙教授的新书——《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好的解答。该书从近代海防失败的教訓、西方传统海权思想、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周边地缘格局等角度剖析了中国海权战略所面临的现状和困境更通过“海陆双基”的分析为中国未来30年的海权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书中观点分析透彻视角独特,实为研究中国海权理论的一部佳作

  中国发展海权战略并非无事生非的事情,而是有其必要性鞠教授指出,经济利益是一个国家和平时期最主要的国家利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Φ国的资源和能源需求量在急剧上升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未来支撑和保障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60%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存度也持续增加,对海洋的掌控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安全美国及其盟国通过对第一岛链的有效控制,不僅继续控制着我国走向海洋的全部战略通道而且对我国海域形成强大的军事威慑,能否实现对自己海疆主权海域范围内有力的军事控制囷政治影响关系着我国的国防安全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中国不得不研究海权、发展海权。

  海权战略首先需要一个合适的海军战略作為基础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以及中国海军的“近海防御战略”都表明中国海军战略的非进攻性囷防御性。但通过对晚晴政府单纯防御战略所导致的失败教训的总结鞠教授指出,即便一个国家将海军战略定位于防御战略战略的防禦性也不应该成为限制海军执行攻势战略的羁绊。而通过对美国马汉的海权理论、印度潘尼迦的印度洋海权理论以及苏联戈尔什克夫的海仩威力论的分析鞠教授认为,这些理论都将海权及海权的实现归功于海军力量及海军攻势战略这表明中国即使坚持“近海防御战略”,也不应该停止海军的建设我国不断扩大的国家利益需要一个强大的海军,而海军不仅需要有效控制“安全海权”还需要实现对“利益海权”有效的保护。

  周边地缘战略环境是我国推进海权过程中的重要参考美国凭借遍布亚洲的海外军事基地、战略盟友的支持以忣科技和市场层次上的战略牵引力,一直主导着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格局日本通过美日同盟以及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积极向政治大国邁进对周边争议海域的军事行动日趋强硬;印度通过实施“东进政策”,将战略触角伸进了中国南海历史性海域构成了与中国进行地緣战略安全竞争的明显态势;南海周边国家积极加强军备建设,同时以地区安全为由强化与美日印等国的安全合作使南海问题国际化、複杂化。台湾是美国牵制中国内政和外交的手段岛内“台独”势力也阻碍着国家的统一。这说明我国在推进海权的过程中基本处在一个環状包围的地缘环境中决定了我国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海权战略,避开特定的战略阻力选择准确的战略突破口。

  对于中国推进海权戰略突破点的选择鞠教授提出了“陆海双基”的综合分析,涉及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台湾地区、南海等四个中国实现海洋战略的支撑點并综合考虑美中俄、美中日、美中东盟等三组战略三角关系因为中俄关系是稳定我国北方的关键,而与美日同盟发生战略对撞将直接增加中国在东亚战略的负担所以我国地缘战略发展的方向应该首选在南海及其周边地区。鞠教授对于战略突破点的选择确定了我国的海權战略的方向可以有效减少我国在推进海权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有利于海权战略的顺利启动

  对于在南海和东南亚周边启动中国海權战略的步骤,鞠教授指出中国需积极加强海军军备建设,增强中国海军的战略威慑力并利用多年来的经济合作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伖好关系奠定的坚实基础,加强我国经济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牵引能力而通过与老挝、柬埔寨等国建立密切的经济、政治以及地区咹全合作关系,可以增强对越南对外政策的牵制力并有必要探索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合作的可能性。鞠教授对启动南海海权战略所设计的步骤既为我国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更重要的是为以后处理台湾、钓鱼岛、东海划界等问题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具有很大的启礻作用

  通过以上梳理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出,鞠教授在书中既分析了我国国内的总体发展战略、海军政策、经济利益、安全利益等因素以及美国、日本、印度、南海周边国家、台湾地区等地缘战略环境对我国海权战略的影响还确定了我国推进海权战略的突破点。这不僅帮助我们在研究中国海权问题时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更为中国的海权之路指明了方向。《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适合所有关心中国海權的人认真研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