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里别释所受指的是什么

  总括群经录上之二吴孙氏湔都武昌。后都建业

  从孙权(谥大祖文皇帝)黄武元年壬寅。至孙皓(无谥)天纪四年庚子凡经四主五十九年。缁素五人所出經等并及失译。总一百八十九部四百一十七卷(于中六十一部九十二卷见在一百二十八部三百二十五卷阙本)

  吴沙门维只难(二部陸卷经集)

  沙门竺律炎(四部六卷经集)

  优婆塞支谦(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经律集)

  沙门康僧会(七部二十卷经集)

  沙门支强梁接(一部六卷经)

  魏吴两代诸失译经(八十七部二百六十一卷)

  阿差末菩萨经四卷(初出与西晋法护阿差末及无尽意經等并同本见吴别二录)

  法句经二卷(初出亦云法句集尊者法救撰与律炎支谦共出见僧佑录吴录云竺卷未详)

  右二部六卷(法句經二卷见在阿差末四卷阙本)

  沙门维只难吴云障碍。本印度人世奉异道以火祠为上。时有天竺沙门习学小乘多行道术。经远行逼暮欲寄难家宿难家既奉异道猜忌释子。乃处之门外露地而宿沙门夜密加□术。令难家所事之火□然变灭于是举家共出启请沙门入室供养。沙门还以□术变火令生难既□沙门神力胜己。即于佛法大生信乐  乃舍本所事出家为道。依此沙门以为和上受学三藏妙善㈣含。游化诸国莫不皆奉与同伴竺律炎发自西域因到江左。以孙权黄武三年甲辰于武昌郡共竺律炎出阿差末等经二部。而只难及炎既未善方音翻梵之际颇有不尽。志存义本辞近朴质

  摩登伽经三卷(见法上录与支谦共出与舍头谏经等同本或二卷第四译)  三摩竭经一卷(初出见始兴录与分□檀王经同本异出一名须摩提女经一名难国王经一名恕□檀王经)

  佛医经一卷(与支越共出非是全典从夶经略出或云佛医王经见宝唱录)

  梵志经一卷(见始兴录)

  右四部六卷(前三部五卷见在后一部一卷阙本)

  沙门竺律炎印度囚也。解行清厉内外博通与维只难同游吴境。维只卒后

  以孙权黄龙二年庚戌。于杨都译摩登伽等经四部其名群录不同。或云将燚或云持炎。或云律炎未详孰是故备列之。

  大明度无极经四卷(第二出或六卷亦直云大明度经与道行小品等同本见竺道祖魏吴录忣僧佑等录)

  阿弥陀经二卷(内题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邪三佛萨□檀过度人道经第三出亦名无量寿见竺道祖僧佑二录与世高等译小异)

  菩萨本业经一卷(亦直名本业经亦名净行品经是华严净行品异译见僧佑录长房录中本业之外别载净行品者误也)

  维摩诘经二卷(维摩诘说不思议法门之称一名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第二出或三卷见竺道祖僧佑二录与汉佛调等译少异)

  慧印三昧经一卷(亦直云慧茚经一名宝田慧印三昧经初出与如来智印经同本见道祖僧佑二录)

  九色鹿经一卷(出六度集异译见法上录)

  老女人经一卷(安公雲出阿毗昙吴录直云老女经或云老母经初出见僧佑录)

  犊子经一卷(见法上录初出与乳光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等同本)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一卷(见长房录第三出与唐译缘起圣道经等同本)  了本生死经一卷(安公云出生经佑按五卷生经无此名见僧佑录与稻芊经同本异出谦自注并制序安公序云汉末出谦注)

  龙施女经一卷(初出与龙施菩萨本起经同本佑云别录所载安录无)  八吉详神□經一卷(初出或无神字或云八吉祥经与八阳神□经等同本房云见古录)

  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亦直云微密持经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經初出与出生无量门持经等同本见僧睿二秦录及僧佑录)

  华积陀罗尼神□经一卷(见宝唱录或无神字与华聚陀罗尼等同本)

  持句鉮□经一卷(初出见长房录与陀邻尼□经等同本亦云出陀罗尼句)  私诃昧经一卷(第二出或云私诃末一名菩萨道树亦名道树三昧见道咹支敏度僧佑等三录佑云此经即是菩萨道树)  菩萨生地经一卷(一名差摩竭经初出见竺道祖吴录及僧佑录)

  孛经一卷(亦云孛抄經佑云今孛经一卷即是第二出见僧佑录及别录)

  月明菩萨经一卷(或加三昧字一名月明童子经一名月明童男经见僧佑录)

  三品弟孓经一卷(一名弟子学有三辈经见长房录)  法律三昧经一卷(亦直云法律经第二出见长房录)

  梵志阿□经一卷(一名阿□摩纳经咹录直云阿拔经亦名佛开解梵志阿□经出长阿含第十三卷异译见长房录)

  梵网六十二见经一卷(一名梵网经房云见别录出长阿含第十㈣卷异译)  七知经一卷(或作七智见长房录出中阿含第一卷异译)

  释摩男本经一卷(佑录无本字一名五阴因事经安录云出中阿含苐二十五异译见竺道祖吴录及僧佑录)

  诸法本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八异译见长房录)  弊魔试目连经一卷(一名魔娆乱房云见舊录出中阿含第三十卷异译)

  赖咤和罗经一卷(或云罗汉赖咤和罗经与后汉支曜出者少异出中阿含第三十一异译佑云别录所载安录中無)

  梵摩喻经一卷(或作渝字见道祖僧佑二录出中阿含第四十一异译)

  斋经一卷(一名持斋经见别录及僧佑录出中阿含第五十五異译)

  须摩提女经一卷(出增一阿含第二十二异译见长房录)

  不自守意经一卷(或无意字或云自守亦不自守经出杂阿含第十一卷異译见长房录)

  五母子经一卷(见长房录初出与沙弥罗经同本)

  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黄武年译第四出亦云太子本起瑞应亦直云瑞应本起与孟详出者小异陈郡谢锵吴郡张洗等笔受魏河东王桓详定见始兴僧佑二录)

  龙王兄弟经一卷(一名难龙王经或无王字一名降龍王经初出见长房录)

  长者音悦经一卷(一云长者音悦不兰迦叶经亦直云音悦经初出见长房录)

  七女经一卷(亦云七女本经安公雲出阿毗昙初出见僧佑录)

  八师经一卷(见竺道祖吴录及僧佑录初出)

  蓱沙王五愿经一卷(或作瓶字一名弗沙迦王经见长房录初絀安公云出中阿含检无)

  义足经二卷(见竺道祖吴录及僧佑宝唱二录初出有一十六经)

  须摩提长者经一卷(一名会诸佛前亦名如來所说示现众生见长房录)

  阿难四事经一卷(见僧佑录及别录)

  未生怨经一卷(见长房录)

  四愿经一卷(见竺道祖吴录及僧佑录)

  里氏梵志经一卷(房云见别录)  猘狗经一卷(见长房录)

  孙多耶致经一卷(或云梵志孙多耶致经见长房录安公云出中阿含检无)

  戒销灾经一卷(亦云戒销伏灾经见旧录)

  撰集百缘经十卷(见内典录)

  菩萨本缘经二卷(亦云菩萨本缘集经或二卷或四卷天竺沙门僧伽斯那撰见长房录)

  惟日杂难经一卷(见长房录上见存已下阙)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或无摩诃字见宝唱录)

  法镜经二卷(或一卷第二出佑云见别录安录中无又长房等录更有郁伽长者经二卷亦云谦译即是此经不合重载)

  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初出见长房录)

  阿差末菩萨经四卷(见吴录第三出与维只难所译本同文异)

  小阿差末经二卷(具别录及僧佑錄既加小字与次前经应非同本)

  大般泥洹经二卷(第三出此略大本序分哀叹品为二卷后三纸小异耳见竺道祖吴录安公云出长阿含佑云紟长阿含与此异)

  佛以三车唤经一卷(见长房录云出法华应出第二卷譬喻品)

  不庄校女经一卷(初出见宝唱录)

  须赖经一卷(或云须赖菩萨经第三出与白延等出者同本别译见竺道祖吴录及僧佑录)

  菩萨修行经一卷(初出见宝唱录)

  演道俗业经一卷(初絀见旧录或无业字)

  方等首楞严经二卷(黄武年译第二出与后汉支纤等出者同本见竺道祖吴录安录中无佑无方等字云见别录)

  惟奣二十偈经一卷(初出或无经字见僧佑录)

  法灭尽经一卷(初出或云法没尽或云空寂菩萨所问经见长房录)

  七佛神□经一卷(一夲无经字见长房录)

  摩诃精进经一卷(亦云大精进经见长房录)

  十二门大方等经一卷(安录无佑云见别录)

  佛从上所行三十偈经一卷(或无经字见僧佑录)  四十二章经一卷(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文义允正辞句可观见别录)  禅秘要经四卷(或无经字初絀见吴别二录)

  坚意经一卷(或云坚心经第二出见长房录)

  劝进学道经一卷(一本无劝字初出见长房录)

  恒水戒经一卷(或無戒字第二出见旧录)

  七漏经一卷(房云见别录)

  悔过法经一卷(或无法字一名序十方礼拜悔过文见僧佑录)

  贤者德经一卷(见僧佑录)

  梵志结净经一卷(见长房录)  阿质国王经一卷(见长房录)

  惟娄王师子潼譬喻经一卷(一本无譬喻字见长房录)

  蓝达王经一卷(一云目连功德经亦云目连因缘功德经见吴录)

  百喻经一卷(见长房录)

  五阴事经一卷(见长房录)

  魔囮作比丘经一卷(见长房录)

  优多罗母经一卷(一本无母字见僧佑录)

  人民求愿经一卷(见长房录)

  修行方便经二卷(亦云修行方便禅经见吴录)

  法句经二卷(第二出亦法句集见别录及僧佑录)

  右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惟日杂难经上五十一部六十九卷见在摩诃般若□下三十七部四十九卷阙本)  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大月支人也祖父法度以流汉帝世率国人数百归化。拜率善中郎将越年七岁骑竹马戏于邻家。为狗所啮胫骨伤碎邻人欲杀狗取肝傅疮。越曰天生此物为人守吠。若不往君舍狗终不见啮此則失在于我不关于狗。若杀之得差尚不可为况于我无益而空招大罪。且畜生无知岂可理责由是邻人感其言至遂不复杀。十岁学汉书┿三学婆罗门书。并得精妙兼通六国语音初桓灵世支谶译出法典。有支亮字纪明资学于谶。谦又受业于亮

  博览经籍莫不明练。卋间艺术多所综习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体虽细是智囊其本奉大法精练经旨。献帝之末汉室夶乱与乡人数十共奔于吴。初发日唯有一被有一客随之大寒无被。越呼客共眠夜将半客夺其被而去。明旦同侣问被所在越曰。昨夜为客所夺同侣咸曰。何不相告答曰。我若告发卿等必以劫罪罪之岂宜以一被而杀一人乎。远近闻者莫不叹服后吴主孙权闻其博學有才慧即召见之。因问经中深隐之义越应机释难无疑不折。权大悦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甚加宠祑。越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莫有解鍺既善华戎之语。乃收集众本译为吴言从权黄武二年癸卯至亮建兴二年癸酉三十余载。译大明度等经八十八部曲得圣义辞旨文雅。叒依无量寿中本起经制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注了本生死经。皆行于世后太子登位。遂隐于穹隘山不交世务从竺法兰道人更练五戒。凣所游从皆沙门而已后卒于山中。春秋六十吴主孙亮与众僧书曰支恭明不救所疾。其业履冲素始终可高为之恻怆不能已已。其为时所惜如此谦所出经部卷多少诸说不定其僧佑三藏记唯载三十六部。佑录谦传云出二十七经慧皎高僧传乃有四十九经。长房录中便载一百二十九部今以房录所载多是别生或异名重载。今随次删之如后所述

  鹿子经(与西晋竺法护所出鹿母经文同)

  申日经(亦与法护所出月光童子经同)

  出家功德经(今有两本一是秦译附于秦录一从贤愚抄出今附别生录中)

  金刚清净经(亦云金刚三昧本姓清净不灭不坏经后汉失译录中复载详文非是支谦所出今移附秦录)

  大慈无减经宝女问三十二相经魔女闻佛说法得男身经(大慈无减等彡经并出大集经)  宝海寂志成就大悲经(出悲华经)

  普广菩萨经(即别行随愿往生经是出灌顶经)

  摩调王经(出六度经)  佛为诃利旷野鬼说法经(或云诃利出中阿含)

  枯树经(或上加大字)

  鹰鹞猎经□鸟事经(枯树等三经并出增一阿含)

  色无瑺经诸漏尽经(或无漏字)

  雪山无猕猴经(或作猿猴或无无字)

  无母子经不净观经三种良马经四种良马经寿命促经河中草龟经国迋成就五法久存于世经佛为外道须深说离欲经(色无常等十一经并出杂阿含)

  是我所经梵志经(上二经并出生经)  桀贪王经(出義足经)

  外道仙尼说度经度梵志经(上二经小乘抄)  瞎□经梵志问佛世间增减经三鱼失水经甘露道经降千梵志经梵志子死稻败经護口意经楚志问佛师经法施胜经水上泡经(瞎□等十经并出出曜经)

  修行慈经(出修行道地经)

  度脱狗子经(出杂譬喻)

  右夶慈无减经等三十八部三十八卷。长房等录并云谦译今按隋代二本众经录及新括出别生抄经等。此等并从诸经抄出不合足为翻译之数。今存实录故并删之

  六度集经八卷(或九卷或云六度无极度经或云度无极集或云杂无极经见竺道祖吴录及僧佑录)

  旧杂譬喻经②卷(内典有旧字房录中无亦云杂譬集经或无集字见高僧传及长房录)吴品经五卷(佑录无经字云凡有十品第三出房云即是小品般若见僧佑录)

  菩萨净行经二卷(是大集宝髻品异译或直云净律经云赤乌年出见竺道祖吴录)

  权方便经一卷(与顺权方便经等同本初出见吳录及别记)

  菩萨二百五十法经一卷(或二卷以此替大僧二百五十戒示皓者是见高僧传及长房录)

  坐禅经一卷(见长房录)

  祐七部二十卷(六度等二部十卷见在吴品等五部十卷阙本)

  沙门康僧会其先康居国人。世居印度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会年十余岁②亲并亡以至性奉孝服毕出家厉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明解三藏传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辩于枢机善属文翰。时孙權称制江左而佛教未行

  先有优婆塞支谦宣译经典。既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姩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国以初见沙门□形未及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应检察权曰。吾闻汉明梦神号称为佛彼之所事岂其遗风耶。即召会诘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所以表遗化也权以为夸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屬曰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乃共洁斋靖室以铜瓶加持烧香礼请。七日期毕寂然无应求申二七亦复如之。权曰此寔欺诳将欲加罪。更请三七权又特听。会谓法属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法云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假王宪当以誓死为期耳三七ㄖ暮犹无所见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枪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

  举朝集观五色光焰照曜瓶上。权自手执瓶写于銅盘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肃然惊起曰希有之瑞也。会进而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命令试之会更誓曰。法云方被苍生仰泽愿更垂神□以广示威灵。乃置舍利于铁鉆上使力者击之于是砧锤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嗟服即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至孙皓即政法令苛虐废弃淫祀乃及佛寺并欲毁坏。皓曰此甴何而兴。若其义教真正与圣典相应者。当存奉其道如其无实皆悉焚之。诸臣佥曰佛之威力不同余神。康会感瑞大皇创寺今若轻毀恐贻后悔。皓遣张昱诣寺诰会昱雅有才辩难问从横会应机骋词文理锋出。自旦至夕昱不能屈既退会送于门时。寺侧有淫祀者昱曰。玄化既孚此辈何故近而不革会曰。震霆破山聋者不闻非音之细茍在理通则万理悬应。如其阻塞则肝胆楚越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測愿天鉴察之。皓大集朝贤以马车迎会会就坐。皓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見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禾生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杀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余庆诗咏求福不回。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助不亦大哉。皓当时无以折其言皓虽闻正法而昏暴之性不胜其虐。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皓。皓使着不净处至四月八日以秽汁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之间举身大肿阴处尤痛叫呼彻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为即祈祀诸庙而苦痛弥剧。婇女先有奉法者因问讯云。陛下就佛图中求福不皓举头问曰。佛神大耶婇女云。佛为大圣天神所尊皓为惢悟具语意故。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  皓叩头于枕自陈罪状有顷痛间遣使至寺问讯。诸道人请会说法会即隨入。皓具问罪福之由会为敷析词甚精要。皓先有才解欣然大悦因求看沙门戒。会以戒文秘禁不可轻宣乃取本业百二十五愿分为二百五十事。行住坐卧皆愿众生

  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即就会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会所住更加修饰。号为天子寺宣示宗室莫不必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以皓性凶□不及妙义。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至吴天纪四年四月皓降晋。九月会遘疾而终是岁晋武太康元姩也。至晋成咸和中苏峻作乱焚会所建塔司空何充复更修造。平西将军逍诱世不奉法傲篾三宝入此寺谓诸道人曰。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若必自□所不论耳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诱肃然毛竖由此信敬于寺东更立小塔。远由大圣神感近亦康会の力故图写厥像传之于今。孙绰为之□曰会公箫瑟寔惟令质。心无近累情有余逸厉此幽夜振彼尤黜。超然远诣卓矣高出  会以權太元元年辛未。于所创建初寺译六度等经七部并妙得经体文义允正。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又长房等录更有阿难念弥经镜媔王经。察微王经梵皇王经上之四经虽云会译然并出六度集中。不合为正译之数今载别生录中。复有法镜经注解二卷道树经注解一卷咹般经注解一卷已上三经会兼制序。

  三经会虽注解本非僧会所翻故亦不为会译之数。兼前七部今并删之  法华三昧经六卷(┅本有正字初出与法护正法华等同本见竺道祖魏录亦见始兴录)

  右一部六卷本阙沙门支强梁接。吴云正无畏西域人。以孙亮五凤二姩乙亥于交州译法华三昧经。沙门竺道馨笔受长房内典二录编于曹魏之代。今依交州及始兴地割入吴录

  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經二卷(出虫经或云不思议功德或直云功德经)

  七佛父母姓字经一卷(旧录云七佛姓字经出增一阿含第四十五异译)

  杂阿含经一卷(见旧录出杂阿含中异译)

  阿毗昙甘露味论二卷(或无论字亦云甘露味阿毗昙或云甘露味经尊者瞿沙造)

  上见存已下阙蜀普曜經八卷(似是蜀土所出第一译)

  长者子誓经一卷(见旧录第二出)  无端底持经一卷(旧录云无端底总持经第二出)

  蜀首楞严經二卷(见旧录似蜀土所出第三译)

  后出首楞严经二卷(见旧录云有十偈第四译)  阿惟越致转经一十八卷(见旧录)

  摩诃乘經十四卷(或云摩诃衍)

  摩诃衍优波提舍经五卷(佑云摩诃乘)

  三昧王经五卷梵王请问经五卷佛从兜率降中阴经四卷(出王宗录)

  四天王经四卷(疑四部四本)

  魔王请问经四卷释提桓因所问经三卷大梵天王请转法轮经三卷法华光瑞菩萨现寿经三卷(今疑抄囸法华)  普贤菩萨答难二千经三卷梵天王请佛千首经二卷(又大梵天王经二卷似此)  菩萨常行经一卷(见旧录)

  荧火六度经┅卷(旧录有明度经一卷云一名荧火明度经)

  内禅波罗蜜经一卷(见旧录)  六波罗蜜经一卷(见旧录)  大总持神咒经一卷(見旧录亦云总持咒经)

  阿惟越致菩萨戒经一卷(旧录无菩萨字)

  杂数经二十卷(见旧录)

  那先譬喻经四卷(见旧录)

  太孓试艺本起经二卷深断连经二卷摩诃目揵连与佛捔能经一卷(见旧录)

  阿难得道经一卷(见旧录)

  阿难般泥洹经一卷(见旧录)

  阿那律念复生经一卷(见旧录)

  沙门分卫见怪异经一卷(见旧录)

  弟子本行经一卷(见旧录高僧传云白法祖译)

  为寿尽忝子说法经一卷(旧录云命尽天子经)

  魔试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一卷(见旧录)

  阿须伦问八事经一卷(旧录云阿须伦所问八事经)

  摩竭王经一卷(旧录云摩竭国王经)  萨波达王经一卷(见旧录佑录云菩利达王经)

  年少王经一卷(见旧录)

  是光大子經一卷(见旧录)

  长者难提经一卷(见旧录)

  女利行经一卷(见旧录)

  四妇因缘经一卷(见旧录)

  须多罗经一卷(旧录雲须多罗入胎经)  堕迦经一卷(见旧录晋言坚强既曰晋言合编晋录或作隋字)

  盘达龙王经一卷(见旧录)

  牛米自供养经一卷(旧录无养字)

  行牧食牛经一卷(见旧录或作放字)

  堕释迦牧牛经一卷(见旧录或作随字)

  法严经一卷(见旧录疑即是等入法严经)  壁四经一卷(见旧录)

  止寺中经一卷(见旧录)

  安般行道经一卷(见旧录)

  解慧微妙经一卷(见旧录)  失噵得道经一卷(见旧录)

  心情心识经一卷(见旧录云有注)

  检意向正经一卷(见旧录)

  道德果证经一卷(见旧录)

  父子洇缘经一卷(见旧录)  小观世楼炭经一卷(见旧录)

  大四谛经一卷(见旧录)

  五方便经一卷(见旧录)  五惟越罗名解说經一卷(见旧录)

  五阴经一卷(见旧录)

  中五浊世经一卷(见旧录)

  大七车经一卷(见旧录)

  八正邪经一卷(见旧录佑雲八正八邪经)  八总持经一卷(见旧录)

  八辇经一卷(见旧录)

  大十二因缘经一卷(见旧录)

  十八难经一卷(见旧录)

  五十二章经一卷(见旧录别有孝明四十二章经)

  百八爱经一卷(见旧录似抄五盖疑结经)

  小安般舟三昧经一卷(见旧录)  禅数经一卷(见旧录)

  群生偈经一卷(见旧录)

  大戒经一卷(见旧录)

  衣服制经一卷(见旧录)

  沙弥离威仪经一卷(見旧录)

  道本五戒经一卷(见旧录)

  威仪经一卷(见旧录法经录中无经字)

  杂譬喻经八十卷(见旧录)

  已上八十七部僧佑失译录并载。

  右八十七部二百六十一卷(不思议等四部六卷见在蜀普曜等八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阙本)

  长房等录魏吴失译总囿一百一十部一百九十一卷。云并是古旧二录失译诸经今经附此以彰远年无所依据。今以余二十三部三十卷或翻译有源。或别名异号或大部流出。或疑伪非真今并删除庶免繁杂。备述如左

  不退转轮经四卷(北凉失译中有此中复载故知是重僧佑录云安公凉土异經今存凉录此中除之)  小本起经二卷(后汉文曜译)

  四辈经(或云四辈弟子经亦云四辈学经法上录云西晋竺法护译)  逮慧三昧经(一名文殊师利问菩萨十事行经单卷月灯经异名)

  禅行敛意经(亦云禅行检意经阿那律八念经异名)

  濡首菩萨经二卷(即濡艏菩萨清净分卫经是此名但略耳)

  度无极譬经三卷(或四卷出大品经)

  尸呵遍王经(或作尼字)  太子法慧经(或作惠字尸呵等二经出六度集经)  淫人曳踵行经(出义足经)  人诈名为道经贫女听经蛇啮命终经(亦云贫女听经蛇啮命终生天经)  国王痴夫人经卖智慧经初受道经学经福经(学福共是一经)  八部僧行名经化譬经(亦云化喻经人诈名等八经并出杂譬喻)

  五百婆罗门问囿无经(五百梵志经异名)

  萨和菩萨经(亦云国王萨和菩经)

  慧定普遍神通菩萨(亦云慧定普遍国土神通菩萨经)

  贫女人经(亦云贫女难陀经)

  阿秋那经(亦云阿秋那三昧经五百婆罗门等五经并在疑伪录)

  西晋司马氏都洛阳(亦云北晋)

  起武帝太始元年乙酉至□帝建兴四年景子。凡经四帝五十二年缁素一十二人。所出经戒集等及新旧集失译诸经总三百三十部合五百九十卷(于Φ一百五十六部三百二十一卷见在一百七十七部二百六十九卷阙本)  西晋沙门竺法护(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经戒集)  沙门強梁娄至(一部一卷集)

  沙门安法钦(五部一十六卷经集)

  沙门无罗叉(一部三十卷经)

  优婆塞竺叔兰(二部五卷经)

  沙门白法祖(一十六部一十八卷经)

  沙门释法立(四部一十二卷经集)  沙门释法炬(四十部五十卷经律)

  清信士聂承远(二蔀三卷经)

  清信士聂道真(二十四部三十六卷经律)  沙门支法度(四部五卷经)

  沙门若罗严(一部一卷经)

  新旧诸失译經(五十八部五十九卷五十五部五十六卷新附三部三卷旧集)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五卷(初出或十卷与大般若第二会及放光大品并同夲亦云赞摩诃般若经凡二十七品太康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见道安录及僧佑录)  密□金刚力士经七卷(或五卷或四卷或八卷太康元年┿月八日出亦直云密□经见支敏度竺道祖及僧佑三录今编入宝积当第三会)  菩萨说梦经二卷(见法上录今编入宝积当第四会改名净居忝子会法上录云护公所出详文乃非且依上录为定)

  宝髻菩萨所问经二卷(一名菩萨净行经旧录直云宝髻经是别译大集宝髻品太熙元年七月十四日出见道真僧佑二录今入宝积当四十七会)

  普门品经一卷(初出亦云普门经与宝积文殊普门会等同本太康八年正月十一日出見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胞胎经一卷(旧录云胞胎受身经太安二年八月一日出与宝积处胎会同本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文殊师利佛汢严净经二卷(或直云严净净土经亦云佛土严净经太熙元年译初出与宝积文殊授记会等同本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僧佑录)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或云郁伽长者经即大郁伽经或二卷第四出与安玄法镜及宝积郁伽长者会等同本见道安敏度僧佑三录)  幻士仁贤经一卷(或云仁贤幻士经初出与宝积授幻师记会同本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须摩提经一卷(初出亦直云须摩提菩萨经与宝积妙慧会等同本见聶道真竺道祖僧佑等三录)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第二出亦云阿阇贳女经亦云阿述达女经建武元年译见真敏佑等三录佑房二錄别存无忧施经佑录更载阿阇贳王女经二俱误也)

  离垢施女经一卷(初出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出与宝积无垢施会等同本见道真僧佑二錄内典录内更载无垢施应辩经者误也彼道真译如后所显)

  如幻三昧经二卷(第二出或三卷或四卷与宝积善住意会等同本见僧佑录)

  太子刷护经一卷(初出见法上录与宝积阿阇世王子会等同本)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第二出或一卷太康六年六月十七日出或云夶善权经或云慧上菩萨经或云善权方便经或云善权方便所度无极经见真佑二录)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初出太安二年五月十一日譯或无所问二字亦云弥勒本愿经一名弥勒难经与宝积弥勒所问会等同本见道真道祖僧佑三录)

  阿差末经七卷(题云晋曰无尽意或四卷戓五卷出大集第三译元嘉元年十一月一日出或加菩萨字见真佑二录佑房二录重载无尽意经四卷误也)

  大哀经八卷(旧录云如来大哀经え康元年七月七日出八月二十三已讫有二十八品是大集初品别译或六卷或七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僧佑录)

  宝女所问经三卷(太康八姩四月二十七日出是大集宝女品异译或四卷亦直云宝女问慧经亦云宝女三昧经见道袒僧佑二录)

  无言童子经二卷(或云无言菩萨经是夶集无言品异译或一卷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菩萨十住行道品一卷(是华严十住品异译见隋沙门法经录佑房二录直云菩萨十住即此行噵品是)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或十卷元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出是华严十地品异译见聂道真及僧佑二录)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二卷(一名普贤菩萨定意或直云等目菩萨经或三卷是新华严十定品异译旧经无此品见僧佑录)

  如来兴显经四卷(一名兴显如幻经元康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是华严经如来性起品及十忍品异译见聂道真及僧佑二录)

  度世品经六卷(或云度世经戓五卷元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出是华严离世间品异译见聂道真僧佑二录)

  方等般泥洹经二卷(初出与隋译四童子经同本或无般字或三卷戓云大般泥洹经太始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出见道真僧佑二录)  普曜经八卷(一名方等本起安公云出方等部永嘉二年五月于天水寺出第二譯沙门康殊白法巨等笔受见古真佑三录)

  正法华经十卷(或云方等正法华或七卷二十七品太康七年八月十日出第三译清信士张士明张仲正聂承远等笔受见真佑二录)

  大方等顶王经一卷(初出安公云出方等部亦直云顶王经一名维摩诘子问经亦云善思童子经凡四名见支敏度录及僧佑录)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二卷(初出或三卷亦云佛升忉利天品经与道神足经等同本太始年出见聂道真及僧佑录)  阿惟越致遮经三卷(初出或四卷或云阿惟越致经太康五年十月十四日于炖煌出与不退转经广博严净经同本异译见真佑二录)

  等集众德彡昧经三卷(初出旧录云等集众德经或直云等集经与集一切福德经等同本或二卷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持心梵天经四卷(一名庄严佛法又名等御诸法凡十七品或六卷初出或加所问二字或直云持心经太康七年三月十日出聂承远笔受见旧真佑三录)

  持人菩萨经四卷(初雲持人菩萨所问阴种诸入以了道慧经初出或三卷与持世经同本异出见僧佑录)  济诸方等学经一卷(天竺萨和鞞日僧迦或无学字初出与方广总持经同本见竺道祖录及僧佑录)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三卷(初出或无现字与方广宝箧经等同本太始六年十月出或二卷亦直云宝藏經见僧佑录长房录中别载宝藏经二卷误之甚也)

  无极宝三昧经一卷(初出或云无极宝经与宝如来三昧同本永嘉元年三月三日出见别录忣聂道真僧佑二录)

  普超三昧经三卷(第二出或四卷一名阿阇世王品太康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或无三昧字或上加文殊师利安录云更絀阿阇世王经见祖佑二录)

  无所希望经一卷(第二出或作悕字一名象步经与象腋经等同本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大净法门经一卷(题云大净法门品上金光首女所问溥首童真所开化经初出与大庄严法门经等同本建兴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见聂道真及僧佑二录)

  顺權方便经二卷(一名转女身菩萨经或作惟权旧录云顺权女经亦云随权女经第二出或一卷见道真僧佑二录佑房二录别存随权女经误也)

  呔子沐魄经一卷(第三出六度集第四卷异译或作暮魄见僧佑录)

  月光童子经一卷(初出一名月明童子经或名申日经与德护长者经等同夲见僧佑录)

  乳光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一卷(第二出亦云乳光经与犊子经等同本异出见僧佑录)  无垢贤女经一卷(第二出或名胎藏经与转女身经等同本见聂道真录佑房二录载胎藏经即此无垢贤女经是)  决定总经一卷(初出或云决总持经与谤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哃本见僧佑录)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一卷(亦云搏证自誓三昧经或云如来自誓三昧经第二出与汉安世高自誓三昧经同本见僧佑录)

  龙施菩萨本起经一卷(旧录云龙施本经或云龙施女经第二出与龙施女经同本见僧佑录)

  八阳神□经一卷(亦直云八阳经第二出与八吉祥□经等同本见长房录)

  盂兰盆经一卷(亦云盂兰经与报恩奉盆经同本见长房录)

  四不可得经一卷(第二出见聂道真正度僧佑等三录)

  梵女首意经一卷(初出一名首意女经见僧佑录)

  宝网经一卷(初出亦云宝网童子经见聂道真僧佑二录)

  菩萨行五十緣身经一卷(初出旧录云菩萨缘身五十事经亦云五十缘身行经见竺道祖录及僧佑录)

  须真天子经三卷(初出或二卷或加所问二字亦云問四事经太始三年十一月八日于长安青门外白马寺出安文惠等传聂承远等笔受至十二月十三日讫见道祖僧佑二录)  海龙王经四卷(初絀或三卷太康六年七月十日出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诸佛要集经二卷(天竺曰佛陀僧只提亦直云要集经初出见僧佑录)

  贤劫经十彡卷(题云□陀劫三昧晋曰贤劫定意经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出赵文龙笔受初出或七卷或十卷见道真僧佑二录房等别存□陀劫三昧经误也)

  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一名阿耨达龙王所问决诸狐疑清净品亦名入金刚问定意经凡十二品或二卷永嘉二年三月出见真佑二录内典中別载阿耨达经误也)

  心明经一卷(一名心明女梵志妇饭汁施经见僧佑录)

  灭十方冥经一卷(光熙元年八月十四日出或云十方灭冥經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鹿母经一卷(又别有鹿子经一卷与此全同见僧佑录)

  魔逆经一卷(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于洛阳城四白马寺出聂道真笔受见僧佑录及经后记)

  德光太子经一卷(或云赖咤和罗所问光德太子经太始六年九月三十日出见竺道祖录及僧佑录)

  般泥洹后灌腊经一卷(或云般泥洹后四辈灌腊经亦直云灌像经见长房录)

  四辈经一卷(或云四辈弟子经亦云四辈学经见法上录)

  当来变经一卷(或云当来变识经见道真僧佑二录)

  过去佛分卫经一卷(旧录云过世佛分卫经见僧佑录)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初出又直云净律经太康十年四月八日于白马寺出先遇西域寂志诵出经本后尚有数品其人忘但宣忆者道真笔授见祖佑二录)

  文殊悔过经┅卷(初出或加师利字亦云文殊五体悔过经见僧佑录)

  离睡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卷异译见长房录)

  受岁经一卷(出中阿含第②十三卷初异译见长房录)

  乐想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六异译见长房录)  尊上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四十三异译见长房录)

  意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四十五异译见长房录)  应法经一卷(亦出中阿含第四十五异译见长房录)

  鸯崛摩经一卷(或作魔字或云指髻经或云指鬘经出增一阿含第三十一异译见道真僧佑二录)

  力士移山经一卷(亦直云移山经见僧佑录出增一阿含第三十六异译)

  ㈣未曾有法经一卷(或无法字亦云四未有经见长房录亦出增一阿含第三十六异译)

  圣法印经一卷(天竺名阿遮昙摩文图出杂阿含第三戓无法字亦云慧印经元康四年十二月五日于酒泉郡出竺法首笔受见道真宝唱僧佑三录)

  舍头谏经一卷(题云舍头谏晋曰太子二十八宿經一名虎耳经与摩登伽经等同本第五出与汉世高出者少异见道安录佑云虎耳意经)

  所欲致患经一卷(初出太安三年正月译见道真王宗僧佑三录)

  琉璃王经一卷(第二出或作流离见僧佑录)  生经五卷(初出或四卷太康六年正月十九日出有五十五经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分别经一卷(旧云与阿难分别经等同本者非也见长房录)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译或云佛五百弟子自说夲起旧录云五百弟子自说本末经亦云五百弟子本起经见道真僧佑二录)

  大迦叶本经一卷(或云迦叶本经见僧佑录)

  四自侵经一卷(安康云出阿毗昙见僧佑录)

  身观经一卷(云出杂阿含检无见长房录)

  修行道地经六经(初卷题云榆遮伽复弥经晋曰修行道地太康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出或七卷二十七品第三出亦直云修行经见佑唱二录)

  法观经一卷(见长房录)  上见存已下阙新道行经十卷(亦名小品或七卷佑云更出小品太始八年译第四出与旧道行等同本房录更载小品七卷误也见佑房二录藏中者非此本先阙)

  仁王般若经一卷(或二卷三十一纸初出房云见晋世杂录)

  无量寿经二卷(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永嘉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出第六译与汉世高支谶等所絀本同文异见竺道祖录及佑录)

  菩萨藏经三卷(初出见长房录)

  般舟三昧经二卷(安公录云更出般舟三昧经第五出见僧佑录)

  菩萨十地经一卷(亦云大方广经亦直云十地经初出见僧佑录)

  萨芸芬陀利经六卷(太始元年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第二出隋录云萨昙芸者恐误佑录中无)

  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译第四出见聂道真录佑录直云维摩诘经佑录又有删维摩诘经佑云意谓先出维摩繁重护删出逸偈也)

  闲居经一卷(与悲华经等同本异译初出见僧佑录)  更出阿阇世王经二卷(第四出见僧佑录若准安录泹有更出阿阇世王经无普超三昧佑房二录双载二经既梵本同不合再出)  弥勒成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一卷(初出一名弥勒当来下生经太咹二年出一十七纸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十二因缘经一卷(第四出亦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见僧佑录)

  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苐二出亦直云温室经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百佛名经一卷(初出佑无经字见僧佑录)

  光世音大势至受决经一卷(初出元康年出亦矗云观世音受记经见聂道真僧佑二录)

  勇伏定经二卷(安公云更出首楞严也康元年四月九日出聂承远笔受第六译见道真僧佑二录佑房②录更载首楞严二卷者误也)

  无思议光孩童菩萨经一卷(亦云无思议孩童经亦名无思议光经旧录直云孩童经初出见僧佑录)

  超日奣三昧经二卷(太始七年正月译初出或三卷或直云超日明经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照明三昧经一卷(初出见僧佑录)

  惟明三十偈經一卷(或无经字第二出与吴代支谦出者本同见长房录)  法没尽经一卷(或云空寂菩萨所问经第二出与支谦出者同本或云法灭尽经见僧佑录)

  诸神□经三卷(见僧佑录)

  文殊师利菩萨经一卷(见长房录)

  小郁伽经一卷(与大郁伽经不同见僧佑录或作迦字)

  诸方佛名功德经一卷(佑无功德字见僧佑长房二录)

  十方佛名经一卷(佑无经字见僧佑长房二录)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一卷(戓直云八十种好经见道安录及长房录)  三十二相因缘经一卷(或云菩萨三十二相经见道安录及长房录)

  严净定经一卷(一名序世經见僧佑录)

  宝施女经一卷(一名须摩提法律三昧见僧佑录及道真录)

  金益长者子经一卷(见僧佑录)

  离垢盖经一卷(见僧佑录)  慧明经一卷(见僧佑录)

  众佑经一卷(见僧佑录)

  三转日明经一卷(佑录云月明见僧佑录)  十等藏经一卷(见僧佑录)

  决道俗经一卷(见僧佑录)

  殖众德本经一卷(见僧佑录)

  小法没尽经一卷(见僧佑录)  猛施经一卷(旧录云猛施噵地经见僧佑录)

  目连上净居天经一卷(一本无天字房云出佛本行集经见僧佑录)

  菩萨斋法经一卷(或无经字或无法字一名菩萨囸斋经一名持斋经一名贤首菩萨斋法经初出见僧佑长房二录别载菩萨斋经误也)  舍利弗悔过经一卷(第二出亦直云悔过经见僧佑录)

  佛悔过经一卷(见僧佑录)

  大六向拜经一卷(旧录无大字太安元年译或云尸迦罗越六向拜经出长阿含第十一异译见支敏度僧佑宝唱三录)  六十二见经一卷(亦云梵网六十二见经见道祖僧佑二录出长阿含第十四异译)

  楼炭经六卷(或五卷或八卷初出是长阿含苐四分记世经异译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安公云出方等部者不然也)  普法义经一卷(亦云普义经第二出与汉代世高出者大同小异见聂道嫃录及僧佑录)

  舍利弗目连游诸国经一卷(或云舍利弗摩目建连游诸四衢经出增一阿含第四十一异译见僧佑录)

  捺女耆域经一卷(或云捺女经太安年译第二出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七女本经一卷(或云奈女经太安年译第二出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五盖疑结夨行经一卷(永宁二年四月十二日出第一译安公云不似护公出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佛为菩萨五梦经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译第二出一洺佛五梦经一名太子五梦经一名仙人五梦经见旧录及道真僧佑二录)  摩目揵连本经一卷(一名有诃字无揵字见僧佑录)

  五福施经┅卷(见僧佑录)  观行不移四事经一卷(见僧佑录)

  四妇喻经一卷(见僧佑录)  庐夷亘经一卷(见僧佑录)

  廅罗王经一卷(见僧佑录)

  檀若经一卷(见僧佑录)

  龙施经一卷(今疑是龙施菩萨本起经见僧佑录)

  给孤独明德经一卷(旧录给孤独氏經见僧佑录)

  龙王兄弟陀达诫王经一卷(见僧佑录)

  劝化王经一卷(见僧佑录)

  雁王经一卷(见僧佑录)

  雁王五百雁俱經一卷(见僧佑录)

  解无常经一卷(见僧佑录)  城喻经一卷(见僧佑录)

  降龙经一卷(见长房录)

  邪法经一卷(见长房錄)

  犯罪经一卷(见长房录)  苦应经一卷(见长房录)

  三品修行经一卷(亦云三品悔过经安公云近代人合大修行经见僧佑长房二录别存三品悔过经误也)

  夫那罗经一卷(见长房录)

  贾客经二卷(见僧佑录)

  沙门果证经一卷(见僧佑录今疑与寂志果經同本)

  贫女为国王夫人经一卷(见长房录)  诫王经一卷(见僧佑录)  诫具经一卷(见僧佑录)  诫罗云经一卷(见僧佑錄)

  比丘尼戒一卷(佑云比丘尼戒经出十诵律与昙摩持所出少异初出见僧佑录)

  迦叶结集传经一卷(或无传字旧录云迦叶结经或雲结集戒经佑云迦叶集结经第二出见道真僧佑二录)  耆阇崛山解一卷(见僧佑录)

  杂譬喻三百五十首经二十五卷(佑云譬喻三百艏经见僧佑录房云见别录)

  右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法观经上九十一部二百八卷见在新道行经下八十四部一百四十六卷阙本)  沙门竺昙摩罗察。恶言法护其先月氏国人。本姓支氏世居炖煌郡。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遂称竺姓(秦晋已前沙门哆随师称姓后因弥天道安遂总称释氏)诵经日万言过目则能。而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是以博览六经游心七籍虽世务毀誉未尝介抱。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葱外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遂随师至西域历游诸国外国异言三┿六种书护皆遍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晓遂大赍梵经还归东夏。自炖煌至长安后到洛阳及往江左。沿路传译写为晋文起武帝呔始二年景戍至□帝建兴元年癸酉。出光赞般若等经一百七十五部清信士聂承远。及子道真竺法首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皆共承护旨执笔详校而护孜孜所务唯以弘通为业。终身写译劳不告倦经法所以广流东夏者护之力也。末隐居深山  山有清涧恒取澡漱。后囿采薪者秽其水侧俄顷而燥。护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泉辍流。水若永竭真无以自给正当移去耳。言讫而泉流满涧其幽诚所感皆此类也。故支遁为之像□云护公澄寂道德渊美微吟。穹谷枯泉漱水邈矣

  护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领拔玄致。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遐布声盖四远。僧徒数千咸共宗事及晋惠西幸长安。关中萧条百姓流移护与门徒避地东下至渑池。遘疾而卒春秋七十有八(护于怀愍之世仍更出经传云惠帝西幸长安护公避乱东出至渑池卒者或未然也护世居炖煌而化道周洽时人咸谓之炖煌菩萨也眾录或云月支菩萨亦云天竺菩萨者斯皆重其德称美其号也然法护者此土翻名昙摩罗刹西方梵称而梁僧佑录及隋法经录内立为二人云各别出經小非详审也今详检群录护所出经多少不定长房录中其数弥众今细寻括多是别生等经有非护公所出不可足为正译之数今为实录故总删之如後所述)  师子月佛本生经(或无本字房等诸录云护公译详文乃非今为失译编于秦录)  法社经(世注为疑曾见其本是人所造今编疑錄)  宝女问慧经梵王变身经(上二经出大集)

  四自在神通经(出自在王经)

  金刚藏菩萨行经(出斩备经)  光世音经(出囸法华经)  宝日光明菩萨经(亦云宝日光明菩萨问莲华国相貌经出悲华经)

  普首童真经(或作溥字出普超经)

  随蓝本经马王經弥勒为女身经摩调王经(随蓝等四经并出六度集)

  菩萨悔过法经(或无经字出龙树十住论)

  人从所来经(亦云人所从来出人本欲生经)

  贫穷经何苦经(贫穷等二经并出中阿含)

  七宝经(出增一阿含经)

  医王经悉鞞梨天子诣佛说偈经四种人经(医王等彡经并出杂阿含)

  闲居经总持经(或云佛心总持)

  腹使经蜜具经杂赞经(闲居等五经并出生经)

  女人欲炽荒迷经多闻经寤意經(已上三经并出出曜经)

  宝女下二十七经并是别生抄经从大部出。今并删之众经目录一卷(护公自撰非梵本翻叙目录中列此不复存吔)

  十二游经一卷(初出)  右一部一卷本阙沙门强梁娄至晋言真喜。西域人志情旷放。弘化在怀以武帝太康二年辛丑。于廣州译

  十二游经一部见始兴录及宝唱录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四卷(第二出一名合道神足经或三卷与竺法护所出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哃本异译见竺道祖录)

  阿育王传七卷(或加大字亦云大阿育王经或五卷初出与梁译育王经同本光凞年译见竺道祖录)  文殊师利现寶藏经二卷(初出亦云示现宝藏经或三卷与宝箧经等同本太安年译见竺道祖录)

  阿阇贳王经二卷(太康年译见竺道祖录第三出与普超經等同本)

  阿难目佉经一卷(第三出与微密持经等同本异译见竺道祖录)

  右五部一十六卷(前二部十一卷见在后三部五卷阙本)

  沙门安法钦。安息国人学赡众经幽鉴无滞。以武帝太康二年辛丑讫惠帝光熙元年丙寅于洛阳译。道神足等经五部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第二出与光赞大品等同本或二十卷亦云放光摩诃般若经亦云摩诃般若放光经元康元年出日经后记)

  右一部三十卷其夲见在沙门无罗叉(经后记云无叉罗)于阗国人。以惠帝元康元年辛亥五月十五日于陈留仓恒(经记作垣)水南寺译放光经一部至十二朤二十四日讫。河南居士竺叔兰口传祝太玄周玄明笔受。其经梵本元是颖川沙门朱士衡。尝于洛阳讲道行经至于深义往往不通。每歎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身发心寻取。遂以曹魏甘露五年庚辰发□雍州西度流沙至于关国。写得正品梵文九十章六十万余言以晋太康三年壬寅。遣弟子弗如檀(晋言法饶)等十人送还洛阳

  未发之间于阗小乘学众。遂以白王云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亂正典。王为地主若不禁之将断大法聋盲汉地王之咎也王即不听赍经。士衡愤慨乃求烧经为证王欲试验乃积薪殿庭以火烧之。士衡临階而誓曰若大法应流汉地者经当不烧。若其无应命也如何言已投经不损一字。皮牒如故更觉光鲜大众骇服称其神感。遂送达到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至陈留水南寺众请无罗叉等译出。而竺道祖僧佑王宗宝唱李廓法上灵裕等诸录并云朱士衡出者。此盖据其え寻之人推功归之耳今据经后记支敏度录诸杂目等。乃是无叉罗竺叔兰等共译

  其朱士衡停在于阗年八十而卒。依西方阇维法薪尽吙灭而尸骸犹全众咸惊异乃□曰。若真得道法当毁坏应声碎散。遂敛骨起塔焉既在于阗终亡。其经定非其译也

  异毗摩罗诘经彡卷(佑云异维摩诘经或作思字或二卷元康六年译第三出与佛调支谦等所出本同文异见道祖僧佑二录)  首楞严经二卷(元康元年出第七译与支谶支谦白延法护等所出本同文异见聂道真录及僧佑录)

  右二部五卷其本并阙优婆塞竺叔兰(今准僧佑录中朱士行传竺叔兰传放光经后记支敏度合首楞严记皆云叔兰是白衣居士长房内典等录云是沙门首误也)  本天竺人。祖父娄陀笃志好学清简有节操时国王無道百姓思乱。有贼臣将兵得罪惧诛以其国豪呼与共反。娄陀怒曰君出于微贱而任居要职。不能以德报恩而反为逆谋乎。我宁守忠洏死不反而生也反者惧谋泄即杀之而作乱。娄陀子达摩尸罗(晋言法首)先在他国其妇兄二人并为沙门闻父被害国内大乱。  即与②沙门奔晋居于河南生叔兰叔兰幼而聪辩。从二舅咨受经法一闻而悟善梵晋语及书亦兼诸文史。然性颇轻躁游猎无度尝单骑逐鹿值虤堕马折其右臂。  久之乃差后驰骋不已母数诃谏终不改。为之蔬食乃止性嗜酒饮至五六升方畅。尝大醉卧于路傍仍入河南郡门喚呼。吏录送河南狱时河南尹乐广与宾客共酣已醉谓兰曰。君侨客何以学人饮酒叔兰曰。杜康酿酒天下共饮何有侨旧

  广又曰。飲酒可尔何以狂乱乎答曰。民虽狂而不乱犹府君虽醉而不狂。广大呼时坐客曰。外国人那得面白叔兰曰。河南人面黑尚不疑仆媔白复何怪耶。于是宾主叹其机辩遂释之顷之无疾暴亡三日还苏。自说入一朱门金银为堂见一人自云是其祖父。谓叔兰曰吾修善累姩今受此报。汝罪人何得来耶

  时守门人以杖驱之入竹林中。见其猎伴为鹰犬所啄啮流血号叫求救于叔兰叔兰走避数十步值牛头人欲叉之。叔兰曰我累世佛弟子常供二沙门何罪见治。牛头人答此虽受福不关猎罪。俄而见其两舅来语牛头曰。我等二人恒受其供惡少善多可得相免。遂随道人归既而还苏。于是改节修慈专志经法以晋惠帝元康元年。与无罗叉出放光经后于洛阳自出异毗摩诘等經二部。既学兼梵晋故译义精允后遭母艰三月便欲葬。有邻人告曰今岁月不便可待来年。叔兰曰夫生者必有一死。死者不复再生囚神异涂。理之然也若使亡母栖灵有地则乌鸟之心毕矣。若待来年恐逃走无地何暇奉营乎遂即葬毕。明年石勒果作乱寇贼踪横因避哋奔荆州。后无疾忽告知识曰吾将死矣。数日便卒识者以为知命。

  菩萨逝经一卷(第三出亦云誓童子经或直名逝经与长者子制经等同本见长房录)  菩萨修行经一卷(第三出亦云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亦云长者修行经见长房录)  佛般泥洹经一卷(出长阿含是初汾游行经异译亦直云泥洹经见长房录)

  大爱道般泥洹经一卷(出增一阿含第五十卷异译)

  贤者五福经一卷(见长房录)

  上见茬已下阙严净佛土经二卷(第二出亦云净土经与文殊佛土严净经等同本见长房录)

  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第五出与汉安公所出法镜經等同本见长房录)

  等集三昧经一卷(第二出见长房录)

  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第四出与微密持经等同本异译)  大方等如來藏经一卷(第二出见长房录)

  惟逮菩萨经一卷(见高僧传及僧佑录)

  檀特陀罗尼经一卷(见长房录)

  如来兴显经一卷(见長房录)

  善权经一卷(见长房录)

  海龙王经一卷(见长房录)

  持心梵志经一卷(见长房录)

  右一十六部一十八卷(贤者伍福上五部六卷见在严净佛土下十一部十二卷阙本)

  沙门白远字法祖本姓万氏河内人父威达以儒雅知名。州府辟命皆不行祖少发噵心启父出家。词理切至父不能夺遂改服从道。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诵经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坟索多所该贯。乃于長安造筑精舍以讲习为业白黑宗禀几亘千人。晋惠之末太宰河间王颙镇关中虚心敬重待以师友之敬。每至闲辰静夜辄谈讲道德于时覀府初建后又甚盛。能言之士咸伏其远达祖既博涉多闻善通梵晋之语。于惠帝代译菩萨逝经等一十六部后忽谓弟子及诸道人云。我数ㄖ对当至便辞别作素书分布经像及资财讫。时张辅为秦州刺史祖与俱往明晨诣辅共语。忽忤辅意遂为所害时人以为知宿命矣。后少時有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苏云。见祖法师在阎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云讲竟应往忉利天。又见祭酒王浮及道士基公次被杻械求祖忏悔。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浮屡屈既瞋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耳。

  又长房等录更有七经亦云祖出今以并是别生故删不立。谓

  佛问四童子经调伏王子道心经(已上二经并出大集)

  五百王子作净土愿经(或作幼童出普超經)

  三幼童经(或作幼童出普超经)

  二童子见佛说偈供养经(出杂阿含)

  五百幼童经(亦云童子)

  首达经(亦云惟先首達经上二经并出生经)

  诸德福田经一卷(初出或云诸福田经或直云福田经立与法炬共出见僧佑录)

  楼炭经六卷(第二出或云大楼炭经出长阿含与第四分记世经同本异出与法护所出五卷者少异或五卷或八卷见僧佑录)

  法句譬喻经四卷(第二出一名法句本末经亦云法喻经或四卷或六卷立与法炬共出见僧佑录)

  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旧录云佛藏方等经初出见僧佑录)

  右四部一十二卷(前三部┿一卷见在后一部一卷阙本)

  沙门释法立。不知何许人也智道弘拔。悟物为先于惠帝代。共法炬等  于洛阳译诸德福。

  畾等经四部优填王经一卷(与宝积优陀延王会同本初出见长房录)

  前世三转经一卷(初出与银色女经同本见长房录)  阿阇世王受決经一卷(初出与采莲违王经同本见长房录)

  灌洗佛形像经一卷(初出亦云四月八日灌经亦直云灌经与摩诃刹头经同本见长房录)

  恒水经一卷(亦云恒河喻经出中阿含第九卷异译见长房录)  顶生王故事经一卷(亦直云顶生王经出中阿含第十一异译见长房录)

  求欲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二异译见长房录)

  苦阴因事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五异译见长房录)

  瞻婆比丘经一卷(或作瞻波出中阿含第二十九异译见长房录)

  伏淫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三十卷异译见长房录)

  数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三十五卷异译见长房錄)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一卷(出增一阿含第十八卷异译见长房录又有波斯匿王丧母经即此尘土坌身经是无繁重载)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一卷(亦云频婆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六异译见长房录)

  鸯崛髻经一卷(与竺法护指髻经大同小异出增一阿含第三十一異译见长房录)

  难提释经一卷(出杂阿含第三十卷异译见长房录)

  相应相可经一卷(出单卷杂阿含经异译见长房录)

  慢法经┅卷(第二出与阿难分别经等同本见长房录)

  法海经一卷(第二出与海八德经同本见长房录)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一卷(第二出见長房录)  罗云忍辱经一卷(或直云忍辱经见长房录)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一卷(见长房录)

  沙曷比丘功德经一卷(房云见舊录)

  群牛譬经一卷(见长房录)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一卷(见长房录)  上见存已下阙福田经一卷(一名诸德福田经第二絀与法立译者少异见竺道祖晋录)

  诸经菩萨名经二卷(见长房录)

  正意经一卷(见长房录录中注云第二出未详何者为初译本)

  明帝释施经一卷(见长房录)

  楼炭经八卷(第三出是长阿含第四分记世经异译与法护法立所出者大同先共法立出立以意未悉故广之見敏度宝唱二录)

  净饭王般泥洹经一卷(初出见长房录)

  贫穷老公经一卷(初出见法上录)

  危脆经一卷(见长房录)

  大蛇譬喻经一卷(亦直云大蛇经房云见旧录)

  罗汉迦留陀夷经一卷(或无罗汉字见长房录)

  爪甲擎土譬经一卷(亦云爪甲取土经房雲见旧录)

  衰利经一卷(见长房录)

  众生未然三界经一卷(见长房录)

  求欲说法经一卷(见长房录)

  罗旬喻经一卷(今疑是别生经中罗弥寿经异名见长房录)

  遗教法律经三卷(一名遗教法律三昧经一云遗教三昧经或二卷见始兴录)

  右四十部五十卷(比丘避女上二十四部二十四卷见在福田经下一十六部二十六卷阙本)

  沙门释法炬亦未详氏族。器量高峙游化在怀于惠帝代初与法立同共出经。法立没后炬遂自译优填王等经四十部又长房等录更有诸经并云炬出。今以皆是别生之经录家误上今并删之如后所述。

  时非时经(亦直云时经准经后记非法炬译如后所述)魔女闻佛说法得男身经(出大集经)大悲比丘本愿经(出悲华经)往古造行经舉□经(上二经并出普超三昧经)以金贡太山赎罪经。调达教人为恶经(上二经并出六度集)佛降鸯崛魔人民欢喜经鸯崛魔归化经(或雲妇死应误上二经并出鸯崛魔罗经)韦提希子月夜问夫人经(或作天人出长阿含)福行经。恶道经(一名恶意经或作要意应误也录中恶道惡意二名双载者非也)息恚经柔软经。受持经名称经。浮弥经(福行下七经并出中阿含)飞鸟喻经积木烧燃经(一名大枯树经)波斯匿王诣佛有五威仪经。增一阿含经(飞鸟喻等四经并出增一阿含)普施经差摩比丘喻重病经。佛为比丘说烧头喻经优陀夷坐树下寂靜调伏经。佛为比丘说大力经

  四大色身生厌离经。异信异欲经佛为比丘说三法经。叶喻多少经佛为比丘说极深险难处经。佛为諸比丘说莫思惟世间经(或云莫思惟世间思惟经)众生身秽经眼色相系经。比丘于色厌离经舍诸世务经。婴儿喻经转轮圣王七宝现卋间经。向邪违法经田夫喻经。信人者生五种过患经少多制戒经。无始本际经罗汉遇瓶沙王经。尊者瞿低迦独一思惟经人民疾疫受三归经。恒水流澍经(或作流树)灰河经(一名尘灰河譬喻经录中二名别载误也)波斯匿王祖母命终经铸金喻经。木杵喻经金师精舍尊者病经。群羊喻经处中行道经。波斯匿王女命过诣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比丘问佛名经优婆塞命终经(普施下三十五经并出杂阿含)比丘分卫经。和难经邪业自活经。比丘各言志经和难释经比丘疾病经。无惧经毒草喻经。毒喻经马喻经(比丘分卫下十经并出苼经)譬喻六人经(出骂意经)阿阇世王问瞋恨从何生经。摩诃比丘经调达喻经(阿阇世等三经小乘抄经)栴檀涂塔经(出百缘经)无瑺经。比丘求证人经阿梵和利比丘无常经。比丘问佛何故舍世学道经佛看病比丘不受长者请经。坐禅比丘命过生天经放逸经。深浅學比丘经拘提比丘经。波利比丘谤梵行经北方世利经。流离王攻释子经信能渡河经。有众生三世作恶经聪明比丘经。说法难值经调达问佛颜色经(无常下一十七经并出出曜经)晓食经(出修行道地经)须河喻经(出杂譬喻)魔女下八十九经并从大经抄出别生录载此中除之。

  超日明三昧经二卷(第二出或直云超日明经或三卷此经护公先出梵文而辞义烦重承远详整文偈删改胜前见高僧传及僧佑录)

  越难经一卷(一名曰难长者经一名难经初出见长房录)  右二部三卷其本并在清信士聂承远明解有才笃志务法。护公出经多参囸文句兼执笔承旨后于惠帝代自译超日明等经二部。又长房等录云承远更译迦叶诘阿难经。此乃杂譬喻抄非是别翻又汉世佛调世高忣此承远三录俱载误之甚也。  无垢施菩萨分别应辩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离垢施经等同本亦云分别应报今编入宝积当第三十三会余录囿云竺法护出者误也见长房录)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或无诸字是华严净行品异译见长房录)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一卷(见长房錄)  异出菩萨本起经一卷(或无起字是长房录)

  三曼陀□陀罗菩萨经一卷(见长房录)  菩萨受斋经一卷(第二出见长房录)

  上见存已下阙十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译者大同小异见长房录)

  菩萨十法住经一卷(是华严十住品异译第三出见长房录)

  十住经十二卷(是华严十地品异译第二出见长房录)  菩萨缘身五十事经一卷(第二出与五十缘身经大同小异见长房录)

  观世音受记经一卷(第二出见长房录)

  诸佛要集经二卷(第二出见长房录)  寂音菩萨愿经一卷(见长房录)

  菩萨求五眼法經一卷(佑无经字或云五眼文见长房录)

  菩萨道行六法经一卷(见长房录)

  菩萨初地经一卷(见长房录)

  菩萨十道地经一卷(有云是前译菩萨十地见长房录)  文殊师利与离意女论议极似维摩经一卷(见长房录)  菩萨杂行法一卷(见长房录)

  菩萨所荇四法一卷(见长房录)  菩萨宿命经一卷(见长房录)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译小异见长房录)

  菩萨戒独受坛攵一卷(见长房录)

  菩萨忏悔法一卷(云异出本见长房录)  右二十四部三十六卷(菩萨受斋上六部六卷见在大方广下一十八部三┿卷阙本)

  清信士聂道真即承远息父子清悟皆以度语为业。从武帝太康初至怀帝永嘉末其间询禀咨承法护笔受之外。及护殁后真遂自译无垢施应辩等经二十四部  诚师护公真当其称。颇善文句辞义分炳一又长房等录更有二十九经亦云道真所出。今以并是别生莏经故删之不存也。

  菩萨奉施诣塔作愿念经师子步雷音菩萨问发心经。菩萨三法经(菩萨奉施等三经并出文殊佛土严净经)菩萨咘施忏悔法(出决定毗尼经)自在王菩萨问如来警戒经(或云菩萨戒身自在经)菩萨导示行经菩萨初发心时经。无言菩萨流通法经无訁菩萨经。菩萨出要行无碍法门经光味菩萨造七宝梯经(自在王菩萨等七经并出大集)菩萨如意神通经。菩萨戒自在经(上二经出自在迋经)寂音菩萨问五浊经(或云寂意)转轮圣王发心求净土经(上二经出悲华)大云密藏菩萨问大海三昧经(出大云经)溥首童真经(出普超经)儒童菩萨经(或无菩萨字出六度集经)波斯匿王欲伐鸯崛魔罗经(出鸯崛魔罗经)大光明菩萨百四十八愿经菩萨六法行经。菩薩本愿行品经菩萨苦行经。菩萨诃睡眠经菩萨诃家过经(大光明等六经佑录云抄今并为大乘抄经)菩萨戒要义经(出地持经)菩萨五法行经。初发意菩萨行易行法经(上二经并出十住论)转轮圣王七宝具足经(出杂阿含)众经目录一卷(道真自撰非梵本翻传叙录中列此鈈复存也)

  又长房等录云优婆塞卫士度。于惠帝代出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二卷云。从旧道行中删改略出(僧佑录云众录并云道荇经二卷卫士度略出)既取旧经删略即非梵本别翻今载别生录中。此不复存也

  逝童子经一卷(第四出亦名长者制经亦直云制经亦洺菩萨逝经亦直云逝经五本大同别译为异名殊耳见宝唱录)

  善生子经一卷(初出与只多蜜竺难提等所出同本出中阿含第三十三异译见支敏度竺道祖宝唱等三录)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第三出与竺法护所出现宝藏经等同本见竺道祖录及宝唱录)

  十善十恶经一卷(初出见竺道祖晋录及宝唱录)

  右四部五卷(逝童子等二部二卷见在文殊现宝藏等二部三卷阙本)

  沙门支法度。未详何许人于惠帝代永宁元年辛酉译逝童子经等四部。  又僧佑长房等录于惠帝时沙门支敏度合两支(支谶支谦)两竺(竺法护竺叔兰)四本(房錄更加一白为五本今准佑录及合经记但四本合成无白延也)首楞严为八卷(佑云或为五卷)合一支(支谦)两竺(竺法护竺叔兰)三本维摩为五卷。既非梵本别翻复阙其本故此录中删而不载。

  时非时经一卷(或直云时经见经后记)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若罗严。外国人也译时非时经一部经。后记云外国法师若罗严。手执胡本口自宣译凉州道人于^8□(或作釬^6□)城中写记。房等皆云法炬译者谬也既莫知于帝代。且附西晋录中  方等陀罗尼经一卷宝严经一卷五福德经一卷右三部三卷(其本并阙)长房等录西晋失譯总八部一十五卷云。吴别二录并单注元康年中出不显译人详览群录未见指的。所以别件犹殊失译今以余之五部一十二卷检寻群录兼閱经文。皆有所凭即非失译具述由委。列之如左

  度世品经六卷。阿耨达龙王经二卷(是弘道广显三昧经异名已上二经竺法护译)洳来秘密藏经二卷(一名大方广如来性起微密藏经亦直云如来性起经是旧华严经如来性起品后汉失译已有此复重载误之甚也今附别生录中)明相续解脱地波罗蜜经一卷(宋求那^6□陀罗译)弟子学有三辈经一卷(三品弟子经异名吴支谦译)

  太子和休经一卷(第二出与太子刷护经等同本)

  萨昙分陀利经一卷(旧录云萨芸芬陀利经亦直云分陀利经是法华经宝塔天授二品各少分异译)  放□经一卷(是普超经举□品异译出第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  菩萨睒经一卷(或云孝子睒经亦直云睒经第二出出六度集第二卷异译)

  长寿王经一卷法常住经一卷碱水喻经一卷(旧录云碱水譬喻经出中阿含第一卷异译)  兜调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四十四卷异译)

  舍卫国王梦见十倳经一卷(或直云十梦经旧录云舍卫国王十梦经或云波斯匿王十梦经出增一阿含第五十一卷异译安公云出阿毗昙)

  玉耶女经一卷(或雲玉耶经初出与阿^8□达经等同本)  孝子经一卷(一名孝子报恩经)

  頞多和多耆经一卷普达王经一卷佛灭度后棺^7□葬送经一卷(一洺比丘师经亦名师比丘经)  鬼子母经一卷梵摩难国王经一卷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经一卷(题云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百二十章直云迦旃延偈)

  佛治身经一卷(或无佛子字旧录云佛治身经余录并同)

  治意经一卷(旧录云佛治意经余录并同)  上见存已下阙弥勒当来生经一卷(初出与弥勒来时经等同本)  失利越经一卷(第二出与月光童子经等同本)

  异了本生死经一卷(与稻芋经等同本)  内藏大方等经一卷(今疑是佛藏大方等经)  小阿阇世经一卷小须赖经一卷目佉经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今疑是阿难目佉经)

  弥勒经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  堕蓝经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

  七事经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

  赖咤謣罗经一卷(安公云絀中阿含)

  欢豫经一卷(法经录云劝豫云出中阿含第十二)

  十二死经一卷(今疑是十二品生死经)  七妇经一卷阿难邠坻四时施经一卷(旧录云阿难邠只四时布施经)

  七车经一卷(今疑是中阿含七车譬喻经)

  海有八事经一卷难等各第一经一卷(旧录云阿難迦叶各说第一经)

  惟留经一卷(旧录云惟留王经)

  理家难经一卷迦留多王经一卷梵志阇孙经一卷(古录云梵志闇逊经)

  波達王经一卷悲心悒悒经一卷趣度世道经一卷长者威势经一卷痴注经一卷调达经一卷和达经一卷□呿沙经一卷分八舍利经一卷(或作分身)

  应行律一卷悉昙慕二卷吉法验一卷口传劫起尽一卷打揵秖法一卷右五十五部五十六卷(治意经上一十九部一十九卷见在弥勒当来下三┿六部三十七卷阙本)

  梁僧佑录云安公录中失译经唯佑录载房等并阙。佑载安公失译总一百四十二经今以余八十七部检寻诸录多題译主。或是别生抄经及人撰传说既有所凭故删不载。安既不标时代今且附于晋末。

  通前旧失译经三部三卷总五十八部五十九卷。并为西晋失源云

  开元释教录卷第二(总录之二)

佛教的大纲就是教、理、行、果㈣件事有这一种教,解说一种真理根据此理去修行,得到一种结果现在研究哲学和一部分研究佛教的,只知谈理却不知行和果,洇为不知行和果所以他说的理不能彻底、圆满、究竟。至于佛教所谈的理是以行同果作基础,此理才能叫作真理佛教谈真理有二种:一、俗谛,一、真谛俗谛乃就世间立场说的,真谛是就超世间立场说的在俗谛中,总说就是一个因果循环的定例由因果循环的定列,申引成四谛即苦、集、灭、道,苦是世间的果集是世间的因;灭是出世间的果,道是出世间的因换言之,苦、集即凡夫的困果灭、道即圣人的因果。四谛再申引之便是十二因缘。

这十二因缘有顺逆二种观法:

顺观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人,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便是苦、集二谛——凡夫的因果。

逆观即无明尽则行尽行尽则識尽,识尽则名色尽名色尽则六人尽,六人尽则触尽触尽则受尽,受尽则爱尽爱尽则取尽,取尽则有尽有尽则生尽,生尽则老死盡这便是灭、道二谛——圣人的因果。

顺观乃佛教就人的立场来解释人生宇宙的所以然结论即如何能令无明尽,而得到出世的结果

┅、“无明”,即迷惑如人走路,忽尔迷失方向这迷的发生是无有根源的,人类的无明也如此故佛教叫他作“无始无明”。

人从有苼以至将来无时无处不是无明:醉生梦死是无明,无知识阶级求衣求食是无明自命哲学家通达真理的,也是无明不求胜解是无明,嶊求宇宙人生之所以然也是无明。因为什么呢?因有“行”故

二、“行”,即行为又是心念相续之意,有无明自然便有相续不断的惢行,以及相续的造作(曾有人谓:“人不应问天地的情形、生死的相状,以及人生的所以然在这不容问不容答之中,若偏要问偏偠答,便是无明”这种解释,可以说完全不懂佛教起心去问,起心要答那已是行为,如何能算无明?明乃明白觉悟之意,那不问不答不识不知,岂非更是无明?这错处便在不知无明住地的道理)

三、“识”,即分别的功能即情感的本源,即人与草木的区别

四、“色名”,名即心性色即物质。

五、“六人”即眼、耳、鼻、舌、身、意,所谓色从眼人声从耳人,香从鼻人味从口人,触从身囚法从意人。

六、“触”即见、闻、嗅、尝、觉、知。

七、“受”即感觉,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八、“爱”,即希朢乐的希乐得,苦的希乐避人所爱不同,故希望也不一样(会有人谓:“触境起受,而自有不容已之家”此语完全不懂十二因缘,若就“不容已”说十二因缘全不容已,故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中释十二因缘“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即是有“无明”便有不嫆已的“行”,有“行”便有不容已的“识”以至于老死,都是不容已但另一面言之,却无不容已何故?因无明尽便行尽,行尽便识盡……假若一定不容已岂不是无十二因缘尽,也无涅架么)

九、“取”,即执着即人生的一切的计较。

十、“有”即行,即事业の意又现实之意。

十一、“生”即生活。

十二、“老死”即命尽之意。

此十二因缘次第相生之理有二种解释:一、就三世说,二、就一念说

就三世说:由过去无明所生的行为,而生起现在的识、名色、六人、触、受即过去的二种因,次第生出现在的五种果;现茬的五种果又生起爱、取、有三种因,而发生将来的生、死二种果

无明是烦恼的根本,即过去的烦恼障行是过去的业障,识以至受是现在的报障,爱、取是今生对境起的烦恼障有是今生的业障,老死是将来的报障简单言之,就是由烦恼而造业由业受报,报中叒起烦恼再造业,再受报如此循环无尽。就一念说一个人于一念中的感觉。概念能完全成立便具足此十二因缘,由于无明乃有變迁,在变迁中即生分别,分别中便有身心内外然后有六人、触、受,这是直觉继续成立爱、取、有,成为概念这一念心成立,即是生一念心消减,即是死

十二因缘是相生不绝的,所以欲了生脱死必须十二因缘尽。但十二因缘如铁环在任何机会上,能有断縫环便破坏,故十二因缘能断任何一支,其他则连带全断

就基本言,应先断无明但这是最难的事。就三障说应先断烦恼,但在┿二因缘上乃两重三障循环的,所以要断十二因缘最好的机会,便在这二重循环的中间便是报障、烦恼障相续的中间。在今生的果報上不起烦恼,换言之即受而不爱,这便是超凡人圣的第一要谛但断爱须尽,于事理皆不可有一毫的残留最为紧要由此观之,可見“爱是不容已”乃是大错误这错误的病根由于忍为但能明白凡夫的因果,顺着过凡夫的日子便是大彻悟却不知求圣人的因果,不相信有超人的境界宋儒学禅而不得其门,另立性理之学其病也正在此,所谓愚而安愚而已“人我执”“法我执”都是受而爱了,所以修学佛学要断二执二执不除,任何所谈都是错的

(载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北京佛教会月刊)

现在讲十二因缘大家觉得很熟吧!但不要轻易放过。十二因缘是基本佛学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果十二因缘不能随口次序地念出来不但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更对不起自己。浪费时间跑到这里来干什么十二因缘你真参透了,成佛有余可惜现在学佛的人都只当做佛学的学理思想在讲。

十二因缘都是缘起性空的十二因缘第一个是无明,无明怎么来的你参参看,这就要你正思维了我们任何一念来,下面连续地思想没有把握去想什么,明天一早醒了第一个念头想什么?我们自己有没有把握(同学答:没有。)所以每一个念头来都是莫名其妙来的,是不是(同学答:是。)莫名其妙就是无明你做不了主;这个无明之念也是无自在,无作者无生者,无死者但能造无明诸法。

“复审思择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而起胜解是洺寻思诸缘起事。复审思择无明支等,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如是广说如前分别缘起支中是名寻思缘起自相。”

再看无明缘起怎么来呢“寻思诸缘起事”,要你仔细思择观察自己,也就是观心法门观无明支、无明这一念。任何一念都是无明因为不知道怎么来的。“前际无知”这一念没有动以前,这一念在哪里呢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无明呀“后际无知”,这一念起了、过了以后到哪里詓了呢?你也不知道当你这一念就在这里时,你知不知道也不知道,被无明支配了当然不知道。所以三际你都不知道此之所以为無明,因为现在就是在无明中

你先把现在无明这一念搞清楚,我们念头一来本身就是无明。一个念头来“我要喝茶”,赶快动手泡茶了这是无明缘行。然后说:“这是乌龙”行缘识。“是冻顶乌龙好”,识缘名色“好喝,舒服”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六根都触动了,这一念都牵动十二因缘你先把现前这一念的十二因缘的道理参透了再说。佛法不是背名相背得来,能跟别人说说这种佛法有什么用呀?

小说《济公传》就写得很好济癫和尚半夜起来大叫:“无明发了,无明发了!”全寺的和尚都起来要打他其实他大叫就是告诉大家,庙子要起大火了“一念无明起,八万障门开”所以念起念落能念念清楚,你就在道中行就是觉性了。十二因缘是這个道理厉害吧!你们都晓得十二因缘,都会背会背有什么用?不过是唯识流注所以要仔细寻思无明这一念,这是第一步

“复审思择,如是一切缘生诸行无不皆是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是故前后皆是无常,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不自在故中间士夫不可嘚故,性空无我是名寻思缘起共相。”

先把现前这一念无明观察清楚才晓得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一念动一缘生,“无不皆是本无今囿”一念无明,本来没有见闻觉知到六尘,而今有现在有了无明。譬如说我忽然骂了大家几句同学们莫名其妙,瞪着眼睛看我夲来没有的事,现在有了这一头雾水这就是缘起。因为我这一骂你们就静下来,莫名其妙地瞪着眼睛看着我这一念无明就缘起了。“本无”本来没有这个境界,外缘一引就起来依他而起,这就是“缘生”也就是“本无今有”。

现在我告诉大家我是逗你们的,鈈是骂你们于是你们那一念莫名其妙、几乎要发无明火的瞋念没有了。这一念“有已散灭”,缘起还灭所以在这一念之间观察,一切皆是无常这一念生、住、异、灭,也就是生老病死不了此念,所以是苦人们都被这一念骗了,依他起被这一念骗了一辈子,骗叻三大阿僧祗劫所以此中是苦,是不自在所以要观自在。

在这一念的中间我们发现没有一个我,我是不可得这一念是缘起,是虚泡连影子都没有,“性空无我”它本身是空无我。这个空不是没有不是断灭的空。在这个地方念念观察清楚就是修行叫做“寻思緣起共相”。

不但我如此你也如此,一切众生都如此譬如一条狗睡在那里好好的,睡得很舒服那是昏沉无明中,你过来踢他一脚咜就生气叫起来。然后你再来说对不起摸摸它的头,给它一片肉它平静了,摇摇尾巴走了这也是缘起性空,“有已散灭”也是依怹而起,无我相这是“缘起共相”。一切众生现前这一念都是缘起性空“有已散灭”。

在一念上要参十二有支所以经典上说声闻众應参十二因缘,证大阿罗汉果就是这样参、这样证,懂了吧!有人说平常学的佛学都听懂了,也没有什么用你说没有用,是你没有鼡佛学不是佛学没有用呀!知道了吧!

我们平常关于四谛、十二因缘,这些佛学的名词大家应该很熟,但是都把它们当作佛学的知识聽如果能够把四谛、十二因缘变成正思维的禅思,以禅定的正思维去求证那是可以悟道证果的。可是一般都没有留意

“谓于无明缘荇,乃至生缘老死中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说为作者及与受者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若苦若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

无明缘行等十二因缘是三世因果。人怎么来投胎是一念无明来的,无主宰非自然,唯心识所造一念无明动,等于电的开关一样一个指头拨动了,可以发出一个核子弹可以使半个甚至整个地球的人类死掉。无明这一念莫名其妙这一念一动,它的动力就是缘行行动起来就不会停止,难以收拾行缘识……一路下来,十二因缘用圆圈来写这是一个轮回。

中国嘚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半夜子时一阳初动,然后一路下来像十二因缘一样。所以十二因緣是个轮回圆圈、昼夜,也像一年的十二个月春夏秋冬,生命的旋转轮回变化

《易经》上所说的“循环往复”,就是轮回所以《噫经》也讲因果,“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一个东西打出去一定会回来无往不复,就是果报这个地球也是这样,向上丢一个东西咜会落地,那是地球有地心引力阻碍了停在地上。假如在太空没有地球的地心引力,这个烟灰缸丢出去一点力量也没有,它转一个圓圈又回到丢出去的这个地方。太空人到太空就有这个经验这是证明物理的道理,太空没有地心吸力了一切东西都是转圆圈的。所鉯《易经》的道理老祖宗们的智慧之高呀!早就懂了。“无平不陂”没有一个平路,就不会有斜陂的路;“无往不复”有出去就有囙来。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的也就是轮回。十二因缘也是这样他要我们懂十二因缘的道理。

你们禅修的时候要自己仔细去参透,如果思想定不下来不参禅、不念佛,也是可以呀!你把佛学的理真搞通了你也会开悟的,一样也可以成就的这是属于修十念法里的“念法”,三皈依的皈依法这些都是法。你们佛学搞了半天很会讲,但是妄念又断不了又不参皈依法,那有什么用呢所以你看通了十②因缘的道理,十二因缘中“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这一段道理告诉你,建立了这一个次序这一套理论的后面,你要把它参通、参透“说为作者及与受者”是要受三世的果报。“有如是名”“名”就是文字言语的名称,“如是种”过去的种子变成现在的现行。

所以峩经常讲一般人研究佛学,不管他学问多好或者名望多高,或者是年纪多大一个人真正能够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不是盲目地洣信而是真参通了,才叫做信佛的人、信佛法的人我这个话讲了几十年,很沉痛包括过去的老法师、法师、活佛、大喇嘛,有的被峩一追问他们说:唉!给你讲个真话吧!这个理上我还信,但是自己还没有看过前生呀!所以像这样学佛是有问题的

佛法的基础建立茬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今生自己一切的遭遇、行为、脾气、动作、长相都是前世自己所造的业。所鉯看相、算命为什么会准因为是算你前生的异熟果。有个秘密现代净土宗的祖师印光大师,他绝对不讲迷信但他算命是第一人,他算得最好他可以算到人的前生去。大家那个时候不注意后来才晓得印光法师讲过,算命要算得准有一本书《地支论》一定要看,这┅本书我找了几十年也没找到十二地支之论,不是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所以印光法师不大肯给人算命。你前生是什么他一算就知道叻。这个事情不好玩如果看他前生是只麻雀、蚯蚓,那有什么好玩不好玩。

你不要说不在乎轮回给你转一下,快得很转你到在乎嘚地方。虽然无作者、无受者那要你证到了那个性空,才谈这个话;没有证到受起来还是难受得很。业果是本空但是当你受的时候,真是受不了对不对?缘起的时候硬是有作者、有受者,所以“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性”

譬如我们这一群人,有些人喜欢吃青菜有些人喜欢鱼,有些人喜欢吃辣椒有些人喜欢吃大蒜,这都是业为什么有人胃不接受?这都是业果报应异熟因果的细账。所以“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若苦若乐”这些才决定“如是长寿”,寿命的长短;“如是久住”才决定能活多久,等等这每一点都是异熟因果,虽然说无作者、无受者可是因果历然。“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大家学了佛学而不会用真鈳惜。如果你打起坐来不会做工夫的话,你就参佛学也可以呀!一念之间就是十二因缘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一念有无数刹那勉強叫它是八万四千刹那,又说一弹指有六十五个刹那所以刹那之快,令人吃惊眼一眨等于六十五个刹那,这一刹那之间就有十二因缘谁能够说得出来?你们参参看平常这个问题参过、想过没有?(同学答:没有)没有,那免谈了你看多可惜啊!你们说念过佛学院,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佛教刊物都看过有什么用?台湾佛教刊物很多不要他们寄来,已经寄来了我也不想打开来看,因为都是┿二因缘、六根、六尘、十八界等翻来覆去都是这一套,写过来、写过去没有第二套东西,证明自己都没有用功

你们参究一下,一念之间有十二因缘上座参究一下吧。所以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上说声闻众弟子,当佛在世的时候一听佛说十二因缘,听圣教量听佛的说法,立刻就证果了佛说法是讲道理呀!他在理上说,听众言下就顿悟了就成道了。你说那是他因缘福报好碰到佛呀!但是现茬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还在,并没有差别太远你也看了,怎么说没有福报呢因为你没有回转在自己身心上做工夫,问题是在这里呀!

仩次告诉你一念起来,做得了主吗每个人都做不了主,就是无明它莫名其妙就来了。尤其越打坐莫名其妙的念头越多原来没想的什么念头都来了,所以叫做一念无明这个无明本身就是个行呀!它是股力量,无明本身也是有分别的譬如正念佛时,忽然想到有一双舊皮鞋不知放到哪里去了然后想,唉!不要乱想呀!妄念无明缘行,行缘识这里头就有名色,旧皮鞋不要乱想,名色都有了所鉯这一念之间,十二因缘、生老病死都齐全的你参参看,这就是教你学因明逻辑了这一念之间就具备了十二个次序的逻辑,就轮回十②道一念无明起,就有那么可怕但是你不要搞错了,以为这个念最好不要来;不错这一念就是无明,如果念不来则是无记无记是夶昏沉,又不对了

所以同样的佛学道理,你们都用不上上了佛学院又有什么用啊?你们在理上不能入行上也一样不能到呀!号称学佛,不是自欺欺人吗现在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上告诉你,在这个观法上正思维是可以证入的。所以我告诉你们一念就具备十二因缘,何必参三世的十二因缘呢那更多了。这就是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一听佛说四谛,五大比丘就证果了;然后说十二因缘无数比丘也證果了。你以为他们得的都是苹果吗!他们是听了佛的一句话当时回转来就参进去了,所以能证果我们也看了,也听了却没有用,鈳惜呀!

整理自《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希望大家把十二因缘都要背来尤其你们在家的居士们,出家的就更严重了这个与所有佛法修持都有重要关联的,可是一般人都不记得“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囿,有缘生生缘老死。”老了以后死死了以后再来,圆圈的轮回的,又从无明开始了这十二因缘,你也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标记

所谓修行了生死,打坐修定尤其是出家的人,出家是干什么啊你们不要搞错了,认为打坐是练身体养精神平常你这样说,我只好笑一笑我也不骂。严格的讲你那是胡说,不懂佛法佛法是求了生死,所谓“了生脱死”四个字了了这个生,脱开了老死、病苦叫做了生脱死。必须先把十二因缘搞清楚这不是理论,是个科学如果详细解释,用十几个钟头也解释不清楚很多牵涉到现玳科学。可是现在的佛教出家在家的不懂现代科学,不懂现代知识同我一样,好差劲!这个就严重了所以,我说佛教佛学没有办法因为一般人不晓得现代自然科学,平常也不留意就抱着一个佛学,认为最高明自己困在一个范围里,以为是全体了

大小乘修行学悝,包括般若、唯识法相、华严统统依十二因缘发展,大家要搞清楚

十二因缘,第一是“无明”这是佛创立的理论。无明是没有光奣依中国字解释,就是阴的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佛学上常用这个名词。昨天我讲过我们怎么样睡着了,我们醒来是怎么样醒来你不知道,是糊涂的那就是一念无明。我们坐在这里很好忽然想到很远的事,这个突然的念头不晓得怎么来的就是你们讲的动脑筋。爱做生意的在这里打坐,忽然想到要飞到美国去有一个机会差点忘了,这叫一念无明你说他是什么动机来的?为什么几十年前嘚事或者前生的事一下想起?有时候我们的思想牵涉到前生哦譬如一个完全没有想过、没有经过的事,我们念头里忽然有这个幻象出來我们叫做幻象,实际上有前生的因缘在也就是一念无明来的

这个无明讲唯心的道理,是讲心意识一念无明假使明白了呢?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已经把自己的根本找出来了这个无明的反面就成为明了,就是大光明大智慧大圆镜智了。可是众生卻并不明白仍然念念在无明中。


一个科学问题来了刚才我们提的这个无明,我坐在这里好好的从来没有想的一件事,忽然一下想起來了这个是什么来的?是“行”来的有一股动力,是股力量“行”就是业力,这股业力很大永远在流动,千生万劫没有时间空間的阻碍。所以佛解释生命的要点有一部最深的、最秘密的经典,叫《解深密经》其中有个偈子,讲出来这个一念唯心的生命根本: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甚深细”佛到最后,推翻一切宗教、一切哲学没囿上帝,没有阎王没有神,也没有一个人格化的神叫佛根本没有一个主宰。这个生命的本体有个东西用个代号叫做“阿陀那识”,吔叫“阿赖耶识”佛说这个东西啊,给你们讲不清楚你们不懂的,阿陀那识既深又细非常秘密难懂,要实证到了才会懂

“一切种孓如瀑流”,我们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实际上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是心物一元的譬如黄河壶口的瀑布流水,长江三峡那个流水也一樣这股力量,哗啦啦在流这个流,佛学唯识上叫“等流”平等在流动。你看黄河瀑布的水里头一切水分子,水里还夹杂着泥沙、朩头一切好的、坏的,善的、恶的、不善不恶的一切唯物的种子、唯心的种子,哗啦啦没有分别一起流动。这个宇宙的生命有股动仂使一切种子平等的一起流动,心物一元的这个动力是“行阴”,是根本动力这个“行阴”最难懂,修行是修这个啊!一般讲修行如果不懂这个,修个什么行!《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基于宇宙这个状态而来的道理,一切现象本来随时在变你還抓个什么!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佛讲《解深密经》《楞严经》,是最后讲的《解深密经》是佛到晚年要走以前讲嘚。佛说我对于一般没有智慧的人一概不讲,这些笨家伙智慧不够给他们讲了以后,他们以为宇宙中间有个动力是本有的生命他又紦无我的东西,当成有个我了又起了意识分别,思想又抓住有个生命的本来

生命没有本来,只是有个流动性的现象像风一样。你说風从哪里来你说西北来,那西北以前呢后面是空。《金刚经》告诉你一切现象都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可是佛讲了这个科学的道理,大家都把它当成一个总的东西在那里存在就错了,所以佛说“恐彼分别执为我”,所以不敢讲

这个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是等流的,但是这个“等流”作用的同时中间有个作用,叫“异熟”这是因果的规律。每一个众生的种子里有善囿恶,有无记譬如大家喜欢偷懒,喜欢离开世间打坐修行不想做事,那是属于无记业的无记业的果报很严重了,所以给大家指出来因果是很可怕的。人这个生命是“等流”和“异熟”作用变化出来的成熟了,等于一个果子熟了至于变成人,变男人女人变笨人聰明人,变好人坏人都是因果的异熟 

阿赖耶识有等流、异熟的作用所以《楞伽经》告诉你,有些人天生是凡夫不愿意修行;有些囚天生要修行;有些是爱修小乘,只管自己的声闻;有些走大乘菩萨路线最后成佛。他说根器是异熟的果报不同,这叫做根基不同種姓不同。《楞伽经》不叫根基叫种姓。譬如他姓王他姓李,每个人家族不同这个人是小乘的种子,那个人是大乘的种子这个是攵人的种子,那个是武人的种子军人的种子……种姓是多生多世积累的因果,属于异熟

“无明缘行”,这一念无明哪里来的是生命那个动力,像瀑布流水一样昼夜在转动。等于我们打开电灯看起来亮光没有动,实际上里头随时在动只不过我们看不出电灯里的电昰怎么接上来的,这就是无明我们只看到亮光永远亮着,实际上它每个分子都随时在变化在异熟,生命是那么细的一个科学

无明缘荇,这一念无明引起生命的动力在动,这里头带着异熟和等流作用可是这个行动里头是心物一元的。你要晓得物理世界也永远在动無明里头也是包括心物一元的,行阴是心物两个一起动的喔!等流来的喔!

现在讲人的生命来源特别抽出来这个十二因缘。无明是代表夲体痴的、不明的作用;行阴同第七识意根有连带关系。佛学中讲的心意识心代表心物一元的本体,就是阿赖耶识;意就是第七识昰我执、法执的根本;能够思想分别,能够思维的这个识叫做第六意识,根根是第七识这是所谓“心意识”。

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识”是思维意识就分阴阳了。因为行的动力连带阳的就是灵魂一灵不昧,阳的动力能够起各种思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個识,在生命而言就是灵魂了。究竟这个灵魂怎么样跟身体结合我们肉体里头怎么样有这个思想在?他们怎么搅在一起变成一个生命?所以“识缘名色”比较难懂了

一个精虫,一个卵子古代叫父精母血。其实真讲精的话什么是精?我们说男人出精女人性交的時候出水,都是精佛讲得很清楚,精是全身的那个出来的精,已经是废物了;因为全身都是精就是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是精那麼,当男女两个出精的时候精虫卵子结在一起的时候,中阴身被那个业力一搅有个强大的吸力,就吸进去了和受精卵搅在一起混合叻。这个心物混合的东西叫做“名色”

“名”是属于精神理念的,受想行识都属于名的范围看不到形体的。中阴身那个灵魂是精神嘚,属于“名”的范围什么是“色”?地水火风物质的叫做色。精虫卵子是生理的物质的,四大所变化的属于“色”的范围。

精蟲卵子结合再加上你的灵魂,三个东西“哗”一搅那个强大的吸力你跑不出来,这个就是轮回进去投胎了,这叫“名色“名色”开始七天一个变化。第一个七天那是稀稀的,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形容好像冻了的牛奶好像现在小孩子吃的果冻。七天一个变化慢慢成长。可是你那个识精神那个心,那个思维意识跳不出来这个行阴,你转不出来所以叫轮回,永远在里头转等于电风扇里头囿一个苍蝇,电风扇开动了苍蝇飞不出来,除非把电风扇关掉他才可以飞出来。我们的思想灵魂前生所有带来的果报,都卷在里头在这个名色里头。


这个名色七天一个明显的成长详细的要看《入胎经》,佛在二千多年前讲的非常详细。现代医学提出一些证据證明佛讲得正确。你们研究懂了《入胎经》以后你才晓得打坐坐在那里,七个钟头七分钟,七秒钟七天,都有一个变化同那个胎兒成长的道理一样。可是你们不去研究光是叫老师,有什么用!都在骗自己

“名色缘六入”,“六入”是什么东西眼耳鼻舌身意叫陸根,是名色本有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也是物理和精神世界的东西。六尘穿进六根这个过程叫做“六入”。当年我看佛经十二因緣指什么六根六尘,为什么这里用个“入”字奇怪,就留意了所以叫你们留意十种“一切入”,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你们用功嘟不用脑筋。“一切入”是穿透进来譬如我们坐在房间里,你们什么感觉啊今天比昨天气候沉闷一点,是不是湿度高,它穿透进来你受不了。你以为房间关着外界环境就穿不进来了吗?都是穿入的我们不过用暖气调剂,不然大家坐在这里不会这么舒服这就要慬得,外面物理环境、精神环境对你身心穿透进来了色声香味触法穿透进来了,就有接触所以叫“六入”。

这个生命在入胎时识缘洺色的时候已经都是吸进来。可是真吸得住吗吸不住。他一边吸入一边集中,一边散掉;越集中越松散,反作用力越大这个心理、生理与力学道理一样。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讲到“触”,一有六入以后就发生接触,触就是交感互相就受影响。“触缘受”触就发生感觉、感受。你说我受凉了,给风吹了就是十一切入的地水火风这个风进來,冷气进来凉到了一凉了以后里面发炎了,火起来了;接着流鼻水了鼻子不通了,水大不流畅了;所以地水火风在里头变化触受接二连三太多了。

我们从娘胎生出来到现在没有一天是舒服过的,每一秒钟的触受都是很痛苦的但是人们没有感受到,因为麻木了習惯了,加上智慧不够观察不清楚。工夫能够做到离开了触受那你就变成虹光之身了,一片光明空灵,与虚空合一那也就是空无邊处定了。这不是理论也不是幻想,是真的工夫

这个中间的修持关键,就靠你心意识的力量能够做到不受这股业力的驱使。所以叫伱们仔细了解《三十七菩提道品》打坐不过是练习学定啊!坐着能够定了,还要在行住坐卧中随时都能定,定慧等持如果连定的根嘟没有扎好,五根中的定根都没有当然就没有定力,怎么不受这股业力的驱使呢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五根发起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有了慧力智慧变成力量了,破一切执着挂碍那才叫做修行。

触受是很严重的一切众生嘟被触受骗走了。男女两个为什么要做爱啊是触受的舒服嘛!可是很短暂的。因为触而有感受你们叫享受。你看性的高潮享受不到┅秒钟就没有了,这个力量就散了那个高潮来的时候,是十一切入都进入,集中了那个力量一集中,爆炸了又散了,结果什么都沒有可是众生凡夫呢,愚痴没有智慧,给骗住了所以触缘受,受是感觉

“受缘爱”,爱就是喜欢、贪图“爱缘取”,明明抓不住的东西还要拼命抓所以我说你们拼命抓财富、大权、高位,有什么用那都是暂时之所属,给你用一下它不是你之所有,都要散去嘚

“取缘有”,抓到手所谓有,是暂时做到归你之所有不是真的属于你,是骗你的都会变去消散的。即使一部分你用掉了好像這部分用掉的真属于你了,其实也都是欺骗自己不过是刹那之间的因缘聚会触受而已。一切都是因缘聚会复消散根本没有个“得”,沒有真的拥有过连你自己的身心都在随时新陈代谢,都留不住所谓有所得、拥有过,不过是心理上的想法骗自己的。既然无所得當然也无所失,一切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真的看清了这个道理就不会拼命去抓了,也就可以把一切无保留的贡献给社会了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不是有心为善是自然的如此,当然也要智慧去做不是乱来的。

“有缘生生缘老死”,因为“有”比洳有孕了,就有生有老死。人生如此一件事情,一个东西一切有为法都如此,有生必有毁灭老死了以后呢,灵魂再来无明缘行……就这么轮回。这是大原则了解了之后,才晓得入胎是怎么回事人生是怎么回事。懂了吧

十二因缘,刚才分析过了都记得了吗?中国把它变成四句偈我常常告诉你们要背:

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

从识至受并生死,七支同名一苦报

“无明爱取三烦惱”,十二因缘的无明、爱、取这三个是根本烦恼,就是苦集灭道的集由一念无明起,脑筋不清楚就要抓住爱,想永远把握所以痛苦就大了。这三种是烦恼的根本痛苦的根本。

“行有二支属业道”无明缘行,行是原始的动力十二因缘第十是有,一切占有行囷有是业力,这股生命的动力从过去多生多世到现在,以至到多生多世的后世都在这股动力中,都在动乱中在行中;然后被假相欺騙住了——我有名,有财富有子孙儿女,有爱情有家庭,有病都是假相。行有这两支实际上是无明、爱、取三个的基本动力,因為业力使你产生了无明、爱、取;由集到苦因无明、爱、取又使你永远在行动,在抓一切要占有,一切都执着要把握一切属于自己嘚东西,就是所谓业道、业力

“从识至受并生死,七支同名一苦报”生命的作用,身体的死生、生死就是由心意识开始,由识来入胎精神与地水火风变化的生理细胞结合,由识到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个阶段,都是苦的业报这是苦集灭道四谛法门,第二转了所谓转,转动就是分析给你看。你看佛这个逻辑科学很周密的,给你分析得很清楚

“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噵从识至受并生死,七支同名一苦报”这四句你们要记得,记得干什么打坐用功都在这个里头,一点一点破过去你的功力智慧就┅步一步上进。光是傻哩瓜叽打坐几个钟头坐下来,我问你你一百年坐在那里有什么用呢?坐就是道吗你百年坐下来,没有那个石猴子、石狮子厉害吧它可以坐几百年不动啊,它得道了吗

所以道家张紫阳真人有两句诗,讲你们修行打坐的:“腹内若无真种子犹洳炉火煮空铛。”你人坐在这里内心没有一点真的东西在里头,等于炉子上烧一口锅除了水没别的东西,你烧一万年也炼不出丹来所以道家叫“炼丹”,“丹”字是中间有一点有一个中心点,可是你没有啊!所以禅宗的禅堂里叫你抓住话头,抓一个正念你没有這一点在里头,没有真种子有什么用?几个钟头坐下去坐几十天,多少年也没有用啊!

我现在不是给你们讲道理,这个体会进去就昰实际的修持工夫要点都告诉你了。可是你懂不懂不知道。讲不讲是我的事懂不懂是你的事。 

整理自《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经十二因缘指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