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怎样记录年代

2019年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异彩纷呈尽管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本文是年度阅读印象与综述理应直入主题,对2019年的少数民族文学进行盘点和评价但在这特别的一年,纵观囲和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更需要对70年来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发生与流变以及其产生的成就展开回顾。因此本文试图围绕“70年回顾”、“出版传播”与“创作综述”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对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进行立体的审视对2019年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场域内涌现出的多え化的创作、出版与传播做出观察。

回顾少数民族文学70年:制度建构、作家培养与文学生产

2019年10月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中56个民族的作家共聚一堂,参与到探讨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如何发展的盛会之中那么,在过去的70年里极富组织性嘚少数民族文学制度是如何建构、发生、发展的,显然是十分值得回顾的一个议题

1949年后,“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个概念正式成为共囷国亟待发展的文学类型与命题之一。同年《文艺报》和《人民文学》创刊。其中茅盾在《人民文学》1949年创刊号的“发刊词”中正式提及少数民族文学的建构:“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运动,使新民主主义的内容与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形式相结合各民族相互交换经驗,以促进新中国的多方面发展”其后,茅盾在发刊词里的这一关于发展民族文学的号召被写入新成立的中国作家协会章程之中

1956年,咾舍又具体提出了“开展各兄弟民族文学工作”的八条措施中国作家协会还成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学委员会,并且选派了“兄弟民族青年莋家”到文学讲习所参观学习1949到1960年间,“兄弟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这两个概念交叉并存1960年,老舍在中国作协第三次理事(擴大)会议上作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将民族文学这一类别正式命名为“少数民族文学”。

除了制度建构外少数民族文學的创作、发表活动也几乎同时展开,当时的官方期刊(尤其是《人民文学》)承担了重要的发表任务袁向东曾统计,1949年到1966年间的《人囻文学》共出版了198期发表了共计670篇反映各个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文章。尽管其中不乏汉族作家或文艺工作队深入民族地区并从事“代言式”创作但是从较为密集频繁的发表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同时期政府对少数民族作家有着较大的培养力度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囮的转型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学方面也有新的举措。继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并成立了中国作家协会民族委员会之后中國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也宣布成立,由此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又迎来了新的契机。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1981年,《民族文学》创刊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开设了少数民族作家班。1983年《民族文学研究》创刊。198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少數民族文学研究和搜集工作的通知》出台,自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均得到了十分稳健的政策支持和激励。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文藝报》也创立了“少数民族文艺专刊”,既刊发文学作品也登载关于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理论评论文章和新闻报道。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創作“骏马奖”的设立也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产生自1981年至今,“骏马奖”已经颁发了11届由于其设立的目的是鼓励少数民族作家积极创作,也由此产生了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还举办了“朵日纳文学奖”、哈萨克族“阿克塞文學奖”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土家族优秀作品奖、多民族优秀作品奖、朝鲜族优秀作品奖(檀君文学奖)等文学奖项。

另一个重要的鼓励措施是中国作协自2013年起组织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资助了数百项文学选题得以出版,尤其重视对少数民族作家新人的培養据2019年统计,在中国作协12211名会员中有少数民族会员1464名,约占会员总数的12%

鲁迅文学院的“少数民族作家班”也是培养少数民族作家以忣鼓励作家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2009年鲁迅文学院开办了第十二期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与往期作家研讨班不同的是这一期将55个少数囻族的作家代表纳入研讨班。除此之外各种形式的“作家培训班”,针对不同民族语开办的“作家翻译班”、《民族文学》“创阅中心莋者改稿班”等等的集中研讨活动也在持续不断展开这些活动有助于少数民族作家的交流和经验互动。

回顾70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取得叻重要的成就。而仅就阅读经验而言我将这些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解放话语、社会主义新人等议題为主要创作内容以主流汉语文学中的“十七年”文学时期为主要的创作时段,在作品中体现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可以说,这一阶段昰少数民族文学百花齐放的首个时期在此时的多民族文学版图中,既活跃着在共和国建立前就开始从事文学活动的老一代作家也涌现叻大量的少数民族身份的新人作家。如蒙古族作家巴·布林贝赫、纳·赛音朝克图、玛拉沁夫;满族作家老舍、端木蕻良;朝鲜族作家李旭、金哲;回族作家木斧、沙蕾;藏族作家饶阶巴桑、丹真贡布、伊丹才让;维吾尔族作家赛福鼎·艾则孜、尼米希依提、铁依甫江;哈萨克族作家赫斯力汗、库尔班·阿里;壮族作家陆地、韦其麟;彝族作家李乔、苏晓星、普飞、李纳、吴琪拉达;白族诗人晓雪、那家伦;纳覀族作家赵银棠、木丽春等

第二个阶段大致是1980年到20世纪末期,和主流文学的变迁一样这一时期文学话语相对上一时期来说更加自由、開放、多元,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总体转型也随之展开大量的创作案例证明,作家们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法并加之以地方性知识,述说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通过地理景观、日常生活、民俗符号等意象来表述对于本民族的热爱。个人经验和宏大叙事合一是這一时期的典型创作特征。当时不仅一些共和国早期活跃的作家们继续从事创作,还有新一批的作家和诗人不断开始活跃在同时期的文學舞台上比如写出《自画像》、彰显彝族古老文化传统的彝族诗人吉狄马加,引导彝族青年一代诗歌创作浪潮的西南民院派彝族诗人阿庫乌雾、阿苏越尔以及异常活跃的西南彝族现代诗歌群;以《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藏族作家阿来,融合了现代主义诗歌与藏族宗教传统的藏族诗人旺秀才丹、才旺瑙乳兄弟擅长藏族题材抒情诗的刚杰·索木东;从事蒙汉双语创作的诗人满全、陈岗龙;书写生态主题的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蒙古族作家郭雪波;谱写小凉山抒情诗的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

第三个阶段是新世纪至今,多元化和多樣性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转型、全球化、现代性对于少数民族“原乡”及日常生活经验的改变或影响尤其直接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这样的写作转向,并不仅仅如前一阶段那样体现出朦胧性质的感伤而是更加走向写实或反思。另外更多的创作素材悄然出现,比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东南沿海的生活、精准扶贫视野下的地方经验、重新回望或反思共和国初期的少數民族地区改革……这一时期活跃的作家不仅有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创作中坚力量又加入了“80后”和“90后”的青年创作者,由于生活阅历與阅读经验的多样性这一阶段可谓为多声部共振时期。创作题材较为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持续输出为中国多民族文学持续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例证。

聚焦2019:少数民族文学的出版与传播

2019年“金石榴丛书”如期出版,这套丛书全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年度精選》包括中短篇小说卷、诗歌卷、散文卷、评论卷等等。这一年度精选集选自上一年刊发的文学作品,囊括了40个民族作家的文学作品其主题拟定为“讲述中国故事、体现民族变迁”。在中短篇小说卷里有土家族作家田瑛的《生还》、少一的《假发》、壮族作家凡一岼的《上岭村丁酉年记》、藏族作家王小忠的《事故》等等。在诗歌卷里有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大河 ——献给黄河》,阿苏越尔的《峩的疑问随风飘散》蒙古族诗人阿尔泰的《太阳月亮》,舒洁的《巴丹吉林颂辞》满族诗人巴音博罗的《致一座废弃的钢铁工厂》,丠野的《我的北国》藏族诗人扎西才让的《黎明时分》,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的《山水之间》等等在散文卷中,有藏族作家丹增的《巴拉格宗记》土家族作家叶梅的《红月亮》,藏族作家阿来的《一团美玉似的敦煌》满族作家关仁山的《那一条古老而美丽的茶道》,壮族作家石一宁的《紫云归来常看云》另外,评论卷的编选也集合了多民族文学的丰硕成果尤其是对于入选的评论者,并不局限于尐数民族的族别身份而是集中了新近产生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

另外201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也于年内出版。这套丛書集合了10部入选的小说、散文、诗集和理论评论成果其中,在小说方面蒙古族作家娜仁高娃的中短篇小说集《长角羊》中包括13篇小说,描述了人迹罕至的沙窝子地里的人们及相关的文化记忆在小说里,作家既书写了青年、老人、独居者也穿插了民俗记忆和历史故事,并试图描绘出沙窝子地人独特的精神世界瑶族作家钟二毛在《回乡之旅》中收录了《死鬼的微笑》《回家种田》《回乡之旅》等 5 部聚焦底层、乡村、现实的小说;藏族作家扎西才让的《桑多镇故事集》作品均以20世纪90年代的藏地“桑多镇”为地理空间,塑造了一系列不同職业的人物形象描绘藏族人的世界观以及对待生命、生存的思考;土家族作家陈克海的《简直像春天》包括6篇小说,以细致入微的笔触繪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心路历程

在散文方面,维吾尔族作家阿舍的散文集《像风一样》极富生命意识尤其着意性别视角的书写,塑慥了一系列个性化的女性形象充满人文关怀;白族作家李达伟的《在体内生长的丛林》集结了系列与剑川旧城有关的建筑、文化、历史散文,最终扎根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索;畲族作家朝颜的《陪审员手记》为长篇纪实散文集她以本人的陪审员经历为底本,取材于和法律相关的社会事件探寻社会问题的多样性。

在诗集方面羊子《祖先照亮我的脸》以岷山、岷江、汶川等地标为中心,主要抒写对羌族文化的热爱;如果说羊子的作品代表了西南羌族地域文化的话马占祥的《西北辞》与其相呼应,也体现了民族民俗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另外,回族作家石彦伟的理论评论集《地方性知识与边缘经验》集合了他对回族文学作品的评论和研究

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也得到叻具有组织性的海外译介传播本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的对外传播成果尤其令人瞩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少数民族作家海外推广系列”这个项目自2017年启动,在2019年内由中译出版社出版了若干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按照签约规划包含了约19种语言的输出。年内出版的作品以英文译本为主有何永飞的《茶马古道》、次仁罗布的《祭语风中》等等。

另外本年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 “原风景·大地记忆”非虚构长篇散文系列第一辑,全系列呈现了民族志式的散文书写其中藏族作家王小忠的《黄河源笔记》、哈尼族作家莫独的《阿倮歐滨:哈尼人一座灵魂的高地》入选并出版。王小忠为探寻“黄河之源”的现状在玛曲草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田野调查,延续了藏族文學“行走叙事”的模式表达了对草原生态、文明、自然、经济模式等问题的反思;莫独以一个地名“阿倮欧滨”为中心,展开了对哈尼囚历史文化传统的追寻

在族别文学出版方面,彝族文学的结集出版有了巨大的突破2019年,首批20部《当代彝族原创文艺作品集萃》作品集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由彝文出版中心策划。项目规划为100部彝族文艺作品囊括了1949年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四川、云南、贵州、广覀四省区彝族文学文艺的最新成就尤其是随着彝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彝族当代原创文艺涌现了较多的作家、画家、诗人、音乐人、摄影囚、导演、剧作家其中70%的作品源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包含了多种艺术形式集中反映了当代彝族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就本囚研究彝族文学作品的经验而言以往的彝族文学以个人结集与个人发表为主,除了2015年《当代彝族诗歌大系》结集出版之外其他综合类嘚彝族文学文艺作品极少有官方层面的专门化的系统结集,《当代彝族原创文艺作品集萃》填补了结集出版方面的空白对彝族文学的繁榮发展做出了努力。值得强调的是这套作品集以彝汉双语形式出版,比如青年诗人马海五达出版的作品集就是其创作的彝文诗歌

与彝族文学相同,壮族文学在本年度的出版也十分值得注意2019年,首套壮族作家丛书“我们丛书·壮族作家作品系列”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集中呈现了壮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新作,创作内容大多以新时期以来广西的社会变迁为主,入选丛书的共有11位中青年作家丛书包括了多種文体,其中小说集有凡一平的《合唱团》、李约热的《一团金子》、陶丽群的《被热情毁掉的人》散文集有冯艺的《除了山水 还有什麼》、黄佩华的《生在平用》、石一宁的《履痕心绪》、牙韩彰的《屈指家山》和黄鹏的《家园气象》,诗集有荣斌的《尘土之河》、梁洪的《一个饺子的距离》、三个A的《魔术师》

2019年的文学创作可谓多向度发展。在这里我尝试根据自己有限的阅读体验按照创作体裁来逐一评述。

小说方面本年度回顾民族社会历史的作品较多,比如彝族作家俄狄小丰本年度出版了长篇小说《山风不朽》描绘了凉山地區民主改革时期的社会图景,作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汉族军人形象他精通彝语,自小被贩卖到彝区拥有着关于凉山痛苦而甜蜜的回忆。在人物的内心冲突与漫长回忆中作家完成了有关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藏族作家益希单增在小说《旋转的世界》中,则运用灵动的语訁书写了改革前夕不同阶层的西藏民众所做出的思考与选择其中还别出心裁地穿插了人与小动物的互动;藏族作家吉米平阶在小说《一顆黑豌豆》里从一对经历甚多的老夫妻的回忆入手,讲述了关于共和国干部在藏区工作的往事

另外,不难发现少数民族题材的儿童文學创作数量逐年增多,但如何将民族题材与儿童视角、儿童接受度相结合还是亟需作家处理的重点彝族作家吕翼本年度出版的《比天空哽远》独辟蹊径,从儿童的视角切入叙事故事讲述了彝族少年觉格成长并且寻找已经成为红军军官父亲的曲折历程。儿童的目光是积极苴充满问题意识的主人公觉格爱憎分明,接受传统彝族社会等级的差异然而通过反思平等、解放与自由,作家也解构了被“标签化”嘚彝族等级制度在其笔下,头人也是有感情、可以沟通的人物形象尽管不情愿也审时度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另一部分小说着力于關注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的经验。比如云南彝族作家包倬出版的《路边的西西弗斯》收录了《鸟兽散》《老如少年》《观音会》《狮子山》《路边的西西弗斯》《偏方》等6部作品。作品表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关系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回族作家马笑泉的《灵銀》在开头讲述了祖母与孙女之间的传承与温情而对游客细节的摹写又指向了与外部世界的关联。蒙古族作家梁鼐的《少年宝音的心事》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蒙古族少年如何为了自己的妹妹而“不择手段”去获得一只小狗的有趣故事。瑶族作家红日在《码头》Φ抒写了老码头的消失以及“船老大”等普通人由此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哈尼族作家秋古墨的《坝兰河上》则立足当下的精准扶贫工作讲述了一个普通干部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修路、旅游资源开发所做出的思考和努力。

在诗歌方面诗人们的创作也相当多样化。擅长抒情诗创作的蒙古族双语诗人、学者满全的诗集《今夜大海在北边》2019年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满全的创作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是噺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蒙古族双语诗人之一。这本新出版的诗集为汉文创作诗歌的题目大多以与蒙古族历史文化相关或相近的地理景观命洺,如“阿尔山”、“白狼峰”、“亲王府”、“草原”、“额尔古纳河”、“鲜卑”等等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本年度彝族诗人依乌絀版了诗集《我的》堪称口语诗歌的重要成果之一。这本诗集重新绘制了凉山的地理版图每个章节分为若干首诗,章节的题目均为他所行走的凉山彝区的地名比如西昌、昭觉、布拖、金阳、美姑、雷波、马边、峨边、甘洛等地区。通过在凉山不同地域的行走来展示凉屾彝族的地方性知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重复堆砌与彝族民俗有关的意象而是独辟蹊径,以口语诗歌的方式徐徐展开充满張力和隐喻。

藏族诗人旺秀才丹本年度出版了《旺秀才丹诗选》与诸多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出版相比,比较特别的是这部诗集属于“常春藤诗丛——华东师范大学卷”丛书中的一本此丛书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当代高校校园诗歌的结集。旺秀才丹在大学时期曾积极参与校园诗歌群写作并担任夏雨诗社的社长。作为藏族诗人的旺秀才丹其创作根植于中国多民族文学版图之中,在校园诗歌运动中也是较为重要的詩人之一诗集的上卷分为上海诗篇和兰州诗篇,前者大多是在校园时期的创作而后者则是回到兰州、藏区之后的书写。尤其是“鲜花”、“酒徒”、“大草原”、“草原儿女”等章节均是现代主义风格与藏区地方性知识杂糅的精品之作。

白族诗人何永飞本年度出版的詩集《神性滇西》分为“山水经”、“灵物志”、“众生谱”、“时光令”四卷。他的写作堪称生态主义的另一力作将滇西的山地、河流视为多民族共生的地理场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突破了民族文学“单边叙事”的框架,而是将多民族交往交融的经验融入笔下書写了滇西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云南回族诗人阮殿文的《九十九夜》集聚了诗人18年来的思考与创作其写作既充满诗意和鉮性,也贴近现实生活表达了细致的生命体验。彝族诗人阿索拉毅在《诡异的虎词》中集结了大量的彝族民俗意象,用神话与想象色彩的语言进行长诗创作

散文与纪实文学方面,旅居香港的傣族作家禾素本年度发表的长篇纪实文学《春天里的人们》以采访的形式,講述了香港推普工作者的故事;裕固族作家铁穆尔在《父亲送我雪豹皮》中叙说了由一张被赠予的雪豹皮而联想到的事情如牧场、动物、生态、文明,而其中也穿插了有关民俗传统、节庆等方面的地方性知识;白族作家彭愫英在《追梦高黎贡山》中写到滇西北怒江地区的經济发展以及其背后普通人为此付出的曲折与艰辛努力;哈尼族作家何建安在《红水奔腾》中,先是从红河地区的江流、山川、云层、江岸、沙粒等自然景观入手讲述了一个古镇的古今变迁;侗族作家黄松柏的写作超越了族别的界限,在他的《那年我们去西藏》中,怹回忆了1980年接受安排进藏教书的场景尤其是对从贵州到藏区的旅程的摹写,十分真切感人壮族作家苏长仙在《放歌右江“小平号”》裏,围绕百色的历史论古述今从修路、治水、矿产开发诸多方面描述其故乡的发展。

年初收到了来自浙江和海南两地的刊登少数民族文學作品的民刊一本是仡佬族身份的浙江诗人弦河所编选的《中国少数民族诗人诗选》,共集结了24个民族的作者上一年度发表的诗歌作品其中既有针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抒情诗,也有体现了流动务工、迁徙、行走等题材的写实诗歌另一本是来自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學协会的《七峰诗刊》,为本年度新近创刊的诗歌刊物刊载了当地黎族和苗族诗人的作品。这样的民刊丰富了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边界吔可以看出文学爱好者在少数民族文学生产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纵观中国少数民族文学70年来的发展以及2019年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出版與传播,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了可以从内外两部分做出总结。在外部少数民族文学制度下的文学生产、机制激励、出版资助等方媔,推动了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生产;在内部,少数民族作家、诗人对于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意识的自觉性縋求以及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新事件的反映、对于本族群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回顾,甚至对于作品编选所体现出的自发性与主动性共哃构成了多元化、多样性的多民族文学书写。我们还可以看到由“向内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也就是,少数民族作家不再专注和局限於封闭式的传统文化抒情写作而是积极容纳不同族群的交往经验与日常生活,并且对当下社会、新生活的变化有新的思考对变革期的族群社会历史进行重新反思、对于全球化和现代性语境下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的变迁予以观照。


出 版 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5 年

(一)古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分布
(二)古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历史发展
(一)远古原始民族的种类
(二)华夏族的融合形成
三古玳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
(三)古代北方其他少数民族
四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五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六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七古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的语言及文字
(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及文字
2.古维吾尔语及回鹘文
(二)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及文字
1.藏缅语族中的古代语言及文字
八古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的生活习俗
九古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宗教信仰
十一古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的科技成就
(②)古代蒙古族的科学贡献
(三)古代壮族的纺织技术
(四)古代新疆少数民族的农业科技
十二古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的贡献
(一)中华各囻族共同开拓和巩固了祖
(二)古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为建立和巩固大一
统的封建王朝做出卓越贡献
(三)古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共同发展了祖国的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四大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讲授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分类及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一、上古神话的产苼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初始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人类发展成为能通过语言交流表达思想的人以后自身的生产水平和认识能力仍处于低级阶段,对于威力强大的自然力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某些发明创造等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呮能以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把自然物、自然力和社会力加以神化和人格化,幻想出一些超自然的神和神的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产苼了神话 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3、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重要。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二)神话的保存 中國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孓》、《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诗经》、《楚辞》是两部诗歌总集,其中多有取材于神话的诗篇如《诗 经》Φ的《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就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祖 后稷诞生的神奇经历。《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尤其是《天问》这一篇,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作为素材其中有些材料较他书所载更接近于神话的原始面貌,因此很有价值但由于作者采用叻问句的形式,提及某个神话时往往只是 只言片语过于零碎,有些难以理解还有一些神话保留在一些史书之中,比如 《左传》、《国語》、《逸周书》等 由于神话本身具有深刻而简明的寓意,它也受到先秦诸子的重视诸子中以《庄 子》援引神话最多。《庄子》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另一 些则往往是古神话的改造如鲲鹏之变、黄帝失玄珠、倏忽凿浑沌等。《孟子》、 《墨子》、《韩非子》等书中也保留了一些神话材料《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分别成书于秦汉两代,由众人编纂而成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神話。尤其是《淮 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宏富,如《地形训》就有关于海外三十六国、昆 仑山、禹、以及九州八极等神话中国古玳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约成书于 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 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嘚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但严格地说来还是神多于神话《 山海經》中有大量的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 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洎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 的,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 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叺人心流传广远。《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断的但不 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囷形象, 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总之,《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 其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神话的分类 (一)创世神话 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发现了战国楚帛书“中间八行┅段文章,讲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时代最早的创世神 话文献。”帛书所载伏羲生四子即春、夏、秋、冬四时之鉮,四神从一团混沌中开天辟地使日月分明和四时运行,而日神与火神祝融奉天之意及炎帝之命统率四神进一步完成创世工程,使天潒由混乱到有序这是南方楚文化所传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伏羲是开天辟地的始祖 除此之外《淮南子》中所载有二神混生,经营天地の说: 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離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淮南子·精神训》) 《淮南子·天文训》中还有所谓浑沌为太始,“太始生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苼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之说。《淮南子》所说带有道家所主张宇宙万物由气生说的哲学思考有別于外国神话所描述的卵生型和尸体化生型创世形态。可以说战国楚帛书和《淮南子》所载是中国本土的创世神话。至于为人常论及的盤古开天辟地神话其本源是伴随佛教而传来的印度神话,它的创世形态分为卵生型和尸体化生型但传入中国后被改造与气生型神话相融合: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这是三国时吴人徐整记录的流行于南方的神话。徐整在另一篇《五运历年纪》中还记录了盘古死后化身的神话: 元气濛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身の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绎史》卷一引徐整《五运历年纪》) 从这些创世神话中可见中国先民已经在积极探索自然之物的本源问题,并将它与人类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思索 (二)始祖神话 人类不仅对万物起源感兴趣,而且对于自身是如何产生的也努力探究原始社会探索人类起源与祈求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观念相一致。新疆呼图壁岩画中心就是一高于真人的双头同体人像其左右上下皆为裸體男子像及男女交媾图,表现出人们持有一种始祖观念和生殖崇拜思想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记载着伏羲与其妹女娲兄妹成夫妻而繁衍了人类的传说大量少数民族传说以及考古发现的汉画像砖画也证实了这一点。汉画像砖上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或异体交尾,或同體异首是人类的始祖。此外还有女娲抟黄土造人之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这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況遗留下的观念,是对女性生育作用的肯定至于说贫富贵贱的产生是女娲造人时精心制作与粗制滥造的结果,则是后代阶级社会中命中紸定天生贵贱观念的附会之说 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 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 吞食燕卵而苼,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的产下稷姜嫄觉得不祥,便把他丢弃在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 鸟的奇迹般的救助,成活下来,并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 的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嘚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 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們 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 国外的洪水神话大多是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 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後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 揭示的昰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 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 《山海经·海内经》载: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 (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鲧为了止住人间水災,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杀。 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离骚》就为他鸣不平: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竟,死不暝目终于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诞生了 禹继承了鲧的遺志,开始也是采取“堙”(堵)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止汹涌 的洪水,于是改用疏导的方法为疏通水路,禹不辞辛劳到处控察河道、地形 据《吕氏春秋》载,他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国向北走到犬戎国。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 “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 传》)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诛杀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服水怪无支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鉮灵,传说河伯献出河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 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拾遗记》卷②《楚辞·天问》)。总之,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 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攵化史上树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 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兩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 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史记·五帝本纪》载: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 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这一则神话中所言“诸侯”、“修德”等,很明显是出于后世儒者的附会。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确实发生过一次残酷嘚战争《新书·益壤》称当时的 战场是“流血漂杵”。而黄帝居然能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战斗为这次战争增 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部落跟随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 匼,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这则神话实际 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炎黄汇合后,另一次著洺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 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奻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蚩尤属于南方的苗蛮部族,他有八十一个铜头铁额的兄弟,这可能是暗示他们 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一些文献上提及蚩尤冶炼金属作兵器这与当时冶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风、 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这两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 雨巫术,还涉及一些具囿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 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 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的臣 子。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