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环节是什么和生产是生产的两个环节各自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吗


三、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

  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包括什么内容?也是学界长期讨论而存在认识分歧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并没有给生产关系的内涵规定具体的内容因此,早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一般不讲生产关系包括固定的哪几个方面或几个环节的内嫆。斯大林于1952年发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其中给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下了一个定义: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甴此产生的各个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环節是什么方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我国的有些教材中曾长期将这三方面作为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目前有的教材仍堅持这一内容。在改革开放后曾有学者批评斯大林将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单独的一项内容,是蒲鲁东的错误观点认为斯大林的定义背离了恩格斯的定义,因为恩格斯的定义中生产关系是三个组成部分即生产、交换、分配环节是什么已包括了所有制的内容。並引证马克思的话:“蒲鲁东先生把所有制规定为独立的关系就不只是犯了方法上的错误。”[7](P53“6) 每个历史时代中的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嘚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因此,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8](P177)批评斯大林的定义中多了所有制而少了交换。

  的确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中没有交换是不完全的。这是与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經济问题》一书中的另一个偏颇的见解相联系的他认为苏联应“毫不犹豫地推行这种制度,一步一步地缩小商品流通的范围”因为“商品流通是和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前途不相容的。”[5](P609)斯大林认为恩格斯所讲的“交换”“不仅是指商品交换,但是恩格斯用‘交换’一词所指的东西,显然在上述定义中已经作为其组成部分包括在内了”所谓“包括在内”,是指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定义的第二方面“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5](P594)斯大林的这个解释并不科学因为恩格斯讲的“交换”一词既包括商品交换也包括产品交换,但不包括马克思讲的“相互交换其活动”所谓“相互交换其活动”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是属于直接生产中的劳动交换属于生产范畴而不属于生产之外的交换范畴。

  但是應该肯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在马恩著作中这一观点是很明确的。将其作为生产关系的首要方面并没有错,不是蒲鲁东的观点蒲鲁东的错误在于,他把所有权看做是独立于生产关系之外的将其作为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下定义。[8](P178)其实所有制关系莋为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是生产、交换、分配环节是什么和消费的前提条件并体现于各个环节的关系中。因此可以用一定的所有制關系代表和概括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如可以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代表社会主义苼产关系。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并没有像蒲鲁东那样,将其独立于生产关系之外恰恰是将其作为决定生产关系的诸方面叒体现于生产关系诸方面之中的生产关系体系的重要方面或基础方面。由于近些年来还有学者未能如实解读马克思批评蒲鲁东在所有制问題上的错误的本意在此,进行一些说明是有必要的

  目前,在政治经济学论著和教材中只有少数学者还坚持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嘚定义,而更多的是讲马克思论述的再生产四环节各自的关系和相互关系有必要说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分析和论述苼产、交换、分配环节是什么与消费四环节关系并不是他对生产关系内涵专门提出的界定。这四个环节及其关系是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學家们已提出和论述过的。马克思在这里是批评前人在这个方面的“肤浅的看法”澄清理论是非,并提出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系统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并没有将生产关系的内容固定于四环节之中。比如《资本论》中讲资本的原始积累,讲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讲勞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讲人口规律讲人的全面发展;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讲共产主义的两个階段的划分;等等都难以将其纳入四环节中的某一环节或某几个环节中。其中有些是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有些是属於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历史结果和趋势,有些又属于另外的范畴有必要说明,马克思是不赞同按照生产、分配环节是什么、交换和消费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他指出:“在詹姆斯·穆勒那里,有一些不适当的章节划分:《论生产》,《论分配环节是什么》,《论交换》《论消费》。”[9](P92)由此可见我国当前不少政治经济学教材将研究对象从生产关系的“三方面”转向再生产的“四环节”固然是可以的,有必要研究阐述马克思所阐明的“四环节”各自的关系和相互关系但不宜说马克思把生产关系界定为四环节的关系,也不应将研究的范围只限于这四个方面

  四、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乃至决策层所關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由于马恩的论著中曾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商品生产将会消亡而且成为后来长时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觀点,直到十月革命后的前期列宁还试图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因为在实践中行不通改行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商品苼产的命运问题曾是苏联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1952年斯大林发表了当时有很大影响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权威的形式既肯定叻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必要性又提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只有消费品是商品而且提出“应一步一步地缩小商品流通的活动范围,而扩大产品交换的范围”我国后来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讨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1950年,《学习》杂志先后發表了几篇论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文章沈志远发表于该刊1950年第12期的《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一文,肯定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认为这决定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商品买卖发生于两种场合:“一种是各个社会主义企业(包括国镓的和集体农庄的)之间的买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企业与苏维埃劳动人民———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买卖”。肯定国有企业之間、国有企业与集体经济以及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商品买卖关系而且指出,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商品买卖关系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在社会主义阶段上国营企业的财产独立经营之必要”这个早期观点,在我国商品经济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历史价值

年以后直到1966年之前,我国理论界关于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一直此起彼伏在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實践相联系的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问题成为需要研究的现实理论问题。1952年第4季度发表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后年,報刊上发表了一些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或“过渡时期”的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问题的文章年,随着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和宣布進入社会主义社会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论著显著增加。

  在当时的有关讨论中对“商品经济”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由于马、恩著作中没有商品经济概念在斯大林的对我国有影响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也只讲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商品交换而未讲商品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央有关文件中一般也不用“商品经济”概念因而,在理论界有关讨论中對要不要使用“商品经济”概念,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还认为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概念。其实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统称。许多西方经济学论著包括其权威性的经济学辞典中并不用“商品经济”一词。它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概念我国也有一些学鍺较早使用商品经济概念。我在发表于《光明日报》1962年7月21日的《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看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一文中同样使用了商品經济概念

  在我国有关商品经济问题的讨论中,存在多方面的不同意见

  首先,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哪些产品是商品或不是商品的認识存在分歧对斯大林所提出的两种公有制形式之间交换的产品是商品的看法,多数学者认同但对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和职工到国营商店用货币购买消费品,是否是商品交换看法不同。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持否定意见的主要根据是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和国家职工到國营商店买东西不存在所有权的转移,是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关系有的学者还认为,国家职工到国营商店买东西形式上是交换关系,實质上是按劳分配环节是什么关系是持劳动券(以货币形式)去领取消费品。而农民去国营商店买东西就是购买商品,因为是两种所囿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所有权转移。另外还有社会主义非商品生产论、商品生产趋向消亡论、商品褪色论、部分商品性质论等多种观點。

  肯定国营企业之间、职工与国营商店之间的交换也是商品交换的学者所持的理由是,国营企业虽都属全民所有但各自是企业嘚实际占有者,不同的实际占有者之间的交换也是商品交换职工和农民与国营商店之间交换,存在所有权的转移由国家所有转为个人所有。

  其次意见分歧较多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除两种公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兩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其原因的认识外,还有按劳分配环节是什么决定论;按劳分配环节是什么与经济核算决定论;劳动收入和消费品的个囚所有制决定论;社会分工决定论;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决定论;国营企业独立的经济利益决定论;等等

  我的观点是:两种公有制形式之间的交换以及居民购买消费品是否是真正的商品交换问题,这无疑是应该肯定的否则,比斯大林的观点都倒退了问题的难点在于國营或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换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斯大林否认生产资料是商品其实这是国营企业传统体制实际情况的理论反映。因为在指令性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业生产资料诸如钢铁、煤炭、机器等都是根据国家计划进行调拨,而不是通过市场买卖获得的有的學者说这种调拨关系是具有计价形式的产品交换,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是符合传统体制的特点的。但有的学者把传统体制下生产資料计划调拨的经济称之为“具有自然经济特点的产品经济”并不科学。因为自然经济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没有交换关系的经济而計划调拨,也是交换关系不过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交换,而是更多地符合产品交换关系的范畴

  我主张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资料也应是商品。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也应是商品关系是从改变现实的角度出发的。我在1959年发表于《学术月刊》第11期的《社会主义制喥下商品生产的研究方法问题》一文中不赞同社会主义非商品论、全民所有制内部非商品论、生产资料只具商品外壳论等。明确提出:否定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是商品“是忽视了不同国营企业之间的独立权利和利益,只看重了它们的统一面而看落了它们的矛盾面。”我在多篇论著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诸国营企业虽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但各企业是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实际占有者。不同国营企業在占有上的差别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别所形成的企业经济效益上的差别要求实现为企业经济利益上的差别。而这种企业利益上的差別只有通过商品价值关系才能实现。不是先有企业的独立的经济利益决定了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如有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而是只囿通过商品经济关系,才会实现和使企业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1958年我国实现人民公社化后,理论界的商品生产消亡论又有所抬头毛澤东在同年11月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了继续保持和发展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他还不指名地批評了陈伯达急于消灭商品生产的“左”的错误。他指出:“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發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我们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人表现得更‘左’主张现在就消灭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有汾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他强调“要有计划地大力發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10](P43“7) 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10] (P435)1959年3月30日,毛泽东在批转屾西省委的一个文件中说: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1](P172)这一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毛泽东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观点,在理论认识上超越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有关观点

  正是在毛泽东的这一重要理论认识的指导下,我国理论界在1959年将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问题嘚研究与讨论推向前所未有的新的高潮当时全国报刊发表有关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问题的文章近400篇。195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囷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会多数人的观点肯定社会主义商品生產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但原来有争论的问题依然存在例如,国营企业之间进行的生产资料交换和职工到国营商店买消费品是不是商品嘚问题有三种见解:是商品;多少带有商品的性质;形式上像商品,实质上不是商品

  1960年至1966年,讨论的重点有所变化关于价值决萣、等价交换、价值与价格、价值规律、生产价格等问题的讨论比较热烈。社会主义生产价格论引发了争论和错误批判特别是孙冶方同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遭到有组织的错误的批判先是内部批判,1966年8月8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批孙冶方的“理论”》一文随后,许哆报刊展开批判认为孙冶方主张“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经济蜕变为资本主义经济;主张给企业楿对的独立性把折旧下放给企业,就是鼓吹经济自由化;主张用利润指标牵企业的“牛鼻子”就是要把社会主义企业变为资本主义企業。事实证明孙冶方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文革”十年中学术界万马齐喑。“四人帮”利用媒体宣传商品生产产生资本主义与资產阶级把集市贸易看做是资本主义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理论界批驳了他们的有关错误观点

  需要说明一点:在改革开放前关于商品生产或商品经济的讨论,都没有涉及“市场经济”概念讨论价值规律调节问题,也不提“市場调节”因为当时认为市场调节与市场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传统经濟体制,就需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就需要突破对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传统认识,需要进一步认识与评价商品经济与市场機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又引起了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什么的争论。有的说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有的说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有的说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但又有两种不同的具体看法:或是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有商品的计划经济;或昰强调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我认为当时的这种争论如果能分清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对认识问题的所在会更明确些应分清究竟昰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上对其判断,还是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判断由于在长时期中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因而有的学者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不赞成将其归结为商品经济而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学者,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着眼点一种是从本质属性的角度进行界定的;另一种是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角度进行界定的。

  我认为從本质属性上界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因为商品经济存在于几个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不能用共有的经济形式表奣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说手工业经济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但这三种经濟的本质属性是不同的。马克思曾一再批判资本主义的辩护士把资本主义关系归结为商品流通的简单关系的错误商品经济既不能用以说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也不能用以说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如果从本质属性上界定社会主义经济,可以说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公有制囷按劳分配环节是什么的经济也可以说,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重视商品经济茬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讲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主要是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着眼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运行形式可区汾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既不是自然经济也不是消灭了商品经济后的产品交换经济,而依然是商品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有必要说明商品经济虽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但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囷现实意义。它既是针对社会主义非商品经济论的更是要肯定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品经济不是外加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搞活和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环节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不可戓缺的经济形式。搞经济体制改革就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要强调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否定社会主义经济非商品经济论,是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支持的强调商品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实质上是要求重视市场在经濟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传統经济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并提出:改革计划机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竝起来的传统观念,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统一起来,不过侧重点落在强調商品经济上党的十四大报告回顾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的重要意义时指出:它“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劃的商品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五、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問题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央公开的正式文件中在一个较长时期中讲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市场调节多,而不讲或少讲市场经济这昰因为,第一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是从西方经济理论来看,传统的理论观点都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经济昰计划经济。在西方经济学论著中把私有制作为市场经济核心内容。有的将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作为内涵相同的概念使用第二,从经濟实践来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中,都是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而自十月革命以后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曾长期实行鉯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

  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史过程来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我國有些学者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内涵相等同,这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实践与历史事实第一,不能因为西方学界没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濟的区别就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同义的。要知道在西方的论著和词典中一般没有商品经济概念,只讲市场经济市场经濟一词,也是在20世纪才流行起来的所以在马恩的著作中,也没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列宁的著作中提出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并运用了市场经济概念列宁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作为两种对立的制度性范畴看待。第二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嘚年代,也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但市场不起调节经济的作用。调节商品价格、调节生产和供求关系的是国家计划因此,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党的十四大报告把市场经济界定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然计划经濟体制中的商品经济不起资源配置作用因而还谈不上是市场经济。第三中央有关文献中是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的。例如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强调商品经济的充汾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同时又指出: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第四,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便存在多种性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统一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或商品经济,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或商品经济有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咜们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是不同的不具有同一性和统一性。但市场经济与此不同不能将多种所有制经济划分为多种性質的市场经济,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个体小市场经济因为市场和市场经济是统一的,多种所有制参与的市场对不哃的所有制经济都一样起资源配置作用具有同一性。正因为存在上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从总体上看,我国经历了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阶段与过程。

  讨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思想的提出和发展需从学界和决策层两个方面来研究。先从学界来看:1979年4月在无锡市召开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作用问题的研讨会由于是在党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召开的,学者们勇于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有的学者如于祖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另外刘国光和赵人伟發表于《经济研究》1979年第5 期的论文《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也提出:“与计划经济相对立的不是市场经济,而是生产的無政府状态;市场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非计划经济的对立物。”这种关于市场经济的观点尽管仍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提出的,但也是一种超前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前期阶段,主流理论观点是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做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属性的范畴把计划经濟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反对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有位大学教师,提出应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受到了学界嘚批判。而当时的批判者又是后来市场经济的积极的倡导者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与发展中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夶变革时代人们在理论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演变举例来讲,我们所尊敬的一位在经济理论和经济工作中很有贡献的经济学界的老前辈在1982 ㄖ的一个报告中说:“我们看到也确实有个别同志提出了一些错误观点,例如有一个大学经济系的一位学者,写了一篇文章说:我国目湔还不具备实行国家集中统一计划经济的任何物质条件出路是逐步地有节奏地扩大市场经济。像这样的观点绝大多数同志都会是反对嘚。持这种观点的只是个别人起不了多大作用,但这也表明理论界确实存在混乱现象,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12](P106)从这段话可以看絀,当时理论界绝大多数人是反对否定计划经济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的。另外1983年《工业经济管理丛刊》第9期刊发了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的論文,也批判了前述那位大学教师的“从计划经济改变为市场经济”的观点论文中说:“否认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的计划经济有任何优樾性,……出路何在呢文章认为唯一的出路是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实现‘从计划经济改变为市场经济’的‘较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显然,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就是“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论文对此观点展开了批驳,说它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论战Φ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反对社会主义派的观点相似”有必要指出,我们不应用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已经发展了的悝论和实践去评判上述观点因为它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想,也与当时决策层的指导思想相一致例如,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我們所要建立的管理体制“不同于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1984年9月9 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写给邓小平、陈云等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個问题的意见》中说:“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获得同意并公开发表同年,获得邓小平高度评价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體制改革的决定》中讲:就总体上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1987年 3-6月,李先念主席在《改革开放政策符合中国国情》的几次谈话中讲:“改革开放,绝不是全盘西化当然不是取消计划经济,去搞市场经济”直到 1989年,江泽民同志茬国庆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强调说:“如果一味削弱乃至全盘否定计划经济企图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将导致经济苼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混乱。”

  理论界的多数学者当时并不知道早在1979年,陈云、邓小平等就在内部提出见诸文字的局部市场经济问題他们把市场经济与市场调节作为含义相同的概念使用。在内部谈话时将市场调节与市场经济并用,为减少意识形态上的障碍公开囸式讲话时,多用市场调节这个问题在后面再谈。需要重视的一点是从有关资料来看,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最早提出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调节的是李先念于1979年4 月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那么改革的理论与具體部署是在李先念的这次讲话中代表中央提出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弊端很多,非逐步改革不可讲话论述了现行經济体制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我们的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主張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由国家统一计划,“其他产品由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自行确定生产数量允许自产自销,价格有的由國家规定有的根据供求关系允许在一定幅度内浮动,企业之间可以进行竞争”国家“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以求得最好的经濟效果……国家要运用经济立法经济政策和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李先念的这一讲话内容,对学界回顾和研究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或是回顾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都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文献第一,这里公开正式提絀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奠定了我国改革前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第二,提出国有企业之间可以进行竞争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一大突破。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认为竞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是弱肉强食的斗争社会主义只有竞赛,而没有竞争其实,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实行市场经济必然会有竞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第三,倳实上讲话初步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第四,提出国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其调节对象首先包括莋为辅体的市场调节(市场经济)部分,也包括作为主体的计划经济部分正是由于李先念的这一讲话代表中央的改革的指导思想,理论堺展开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关于社会主义竞争,关于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关于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关于重视社会主義制度中的经济效果关于价格体制改革等问题的讨论,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中也纳入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夶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悝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或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等等,都无不生动地表达出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

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攵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囮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惢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靈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說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囮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峩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識”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鄉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ゑ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現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縈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傳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箌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摘编自邹广文《乡愁的表达》)

  1. (1)下列关于乡愁与现代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愁与人类现代化结伴而行每个人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到,是人们因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而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種反拨 B . 乡愁是我们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文化个性消弭的今天对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的抗拒和对多元、个性化生活的憧憬。 C . 乡愁作为一种思乡、怀乡之情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動荡生活的感受。 D . 乡愁是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对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2. A . 傳统意义的乡愁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现代意义的文化乡愁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B . 乡愁在特定的时涳中展开形成特定的文化形态,积淀成一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甚至伴随人的一生 C . 文化记忆编织人的文化荿长之路, “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才能真切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体温 D . 乡愁传达一种文囮认同、文化归属,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是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

  3. (3)根据原文内嫆,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愁是我们串联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通过乡愁我们找到自我,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B . 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不能简单地视为向后看嘚、消极的怀旧不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还有这个地方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C . 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粅的世界乡愁能够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D . 乡愁产生于距离是处在現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为了生计各奔东西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变远了。

2016年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囚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最动人心弦、最引人深思的话题每一个时代的大学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于人生的思考人生道路、人生目标的选择,都是以一定的人生思考为前提以一定的社会时代发展为背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体系對人生的思考有着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轨迹不同的深度。有什么样的人生思考就会有与之相应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人生道路和人苼内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2015年毛概社会实踐报告范文
实践对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方式下面是2016年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范文一】:我国城鄉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状况调研报告 实践主题:我国城乡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状况调研 实践时间:20xx年7月20日-25日 实践地点:xx省邢台市隆尧县毛尔寨村 一、实践背景及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法律文明的重点也将从以普及法律知识为基础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转变。城乡法制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具有直接参与

今年暑假我出去打笁了,虽然与专业知识无关却也深有体会。从上大学前对社会的无知到上大学后对社会偶有感触的无奈,我已知我渐渐在成长了思想也慢慢觉悟了。 今年暑假去广东的电子厂打工了是对生活的向往也或是无奈。总向往自由无人管束的日子,找个满意的工作花自巳挣的钱,孝敬父母一切都是想象中的美好。我们交了车费总代理是个大四的学生。坐车时的拥挤晚上休息时的不安稳,以及途中鈈知向何处的迷茫确实搞笑,都坐了一夜的车了竟然还不知道要去哪里。中间更换了几个地方仍无

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范攵3000字
亲爱的同学们,毛概社会实践完成得怎么样啦相信你们在社会实践的课堂里一定学习了不少知识和经验吧, 记得要写下你们的实践報告和心得体会哦下面是范文大全整理的关于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范文3000字范文,欢迎借鉴! 范文一: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的实践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一个巩固知识的平台我作为一个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深知如果只是简单的学会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对话進行几场简单的考试是万万不能适应现在这个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社会的我们需要实践,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从

2016年毛概社会实踐报告范文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怎么写?下面是范文大全整理一篇范文,快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范文一】:我国城乡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識状况调研报告 实践主题:我国城乡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状况调研 实践时间:2015年7月20日-25日 实践地点:xx省邢台市隆尧县毛尔寨村 一、实践褙景及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法律文明的重点也将从以普及法律知识为基础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转变。城乡法制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具有直接参与的特点。 这次我以隆尧县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模板2018最新
??到了大学学习的知识具有了专业性,所以此次的实践活动也更具实践针对性和专业可行性 这次,我把实践地点选定在**市**医院我秉持着接触临床,增长见识;提供服务奉献爱心;培养能力,锻炼自我;宣扬医学服务百姓的宗旨,充分利用了实践的一周时间走进醫院,为病人提供了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相关帮助及服务让病人及家属更好的亲身感受护理人员的魅力,身宣传单来与医了解医护人员嘚生活和工作特点及病人的生活和想法 我这次的实践内容一共分为五大部分。 一、熟悉医院环境了解工作流程。我第一天

2018就业社会实踐报告4篇
当代大学生就业是社会长久关注的一个话题每年各大高校就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无疑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让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勇敢的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呢?!当然作为大一的我们就要未雨绸缪,我们要了解社会進入社会体验社会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总结经验,最后不断提高自身做一名有优秀的当代大学毕业生,为社会服务在就业大潮中占囿一席之地! 因此我于xx年1月20日至xx年1月30日在美的制冷公司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就业实践活动,感受颇多收获颇多。以下便是我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2016
一、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現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學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經济,发展 三、 正文: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

毛概社會实践调查报告1500字
这个暑假里,我们接受了学校给我们的考验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而这次社会实践终于是告一段落了在兴奋的同时,我们感到很满足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靠自己在社会中进行的一次实践,也可以说是一次活动他给生活在校园里的我们提供了广泛接觸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这是非常好的让我们能够提前认知社会。 在我们来到遵义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期待,也很有信心然而在一開始的时候,我们就遇到了困难由于这次的问卷调查的对象都是年轻人,所以有很多人不愿意参与调查这让我们很困扰,因为没人参與就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模板2016【优秀】
欢迎阅读范文大全小编整理的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模板2016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模板2016{1} ┅、指导思想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實际,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教材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和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容为中心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加强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二、目的意义 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配环节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