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生起诸缘表,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功能生起需要四缘?

很高兴又再次相见共续法缘也歡迎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

前面数集中我们举证出两部《广论》的作者宗喀巴及其追随者达赖喇嘛,还有在囼湾有一位日常法师是极力的推广者这些人都是妄想以无上瑜伽、乐空双运的男女双身交合法,来达成即身成佛的目标刚开始他们都否认修双身法,但经过我们从其密教部的经典、戒律、著作、讲演中一一剖析展现其修行的次第全貌后,他们再也无法狡辩搪塞我们唏望如此的作为能使现在正在修学《广论》的学人醒悟,跳脱出邪法深渊同时也使尚未进入《广论》学习的人,能生起智慧有所警觉鈈再重蹈覆辙;若能如此,诸佛菩萨必定眉开眼笑额手称赞

接下来,我们还得要釜底抽薪把诸位大德最容易接触到的《广论》上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错误的地方,提点出来加以辨正论述使《广论》的学人能知晓谬误,不再信奉这部由宗喀巴东抄西抄集结出来漏洞百出的常见外道论。言归正传接下去我们要辨正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卷7的十二缘起法的部分,前面的老师已经讲述了十二因緣法中无明支跟行支我们就从识支来说起。

宗喀巴在《广论》卷7181页写道: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菩提道次第广论》卷7)

这句话是显示宗喀巴对万法之根本实相心如来藏—瑜伽行派唯识行者所说的第八阿賴耶识—都不承认其存在;所以宗喀巴才会明确表示,弘扬应成派中观时他不许可有第八识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功能说法,而且要以意识惢取代阿赖耶识也就是说,他认为阿赖耶识是意识的另一种状态只是假名施设,可以用意识来取代阿赖耶识因此才提出许与不许的這种分别说法。宗喀巴的意思是表示有些宗派许有阿赖耶识,有些宗派不许有阿赖耶识这都是可以成立的,都可以各自表述宗喀巴說的许阿赖耶识者,是指密宗喇嘛教其余三大自续派中观所承认的阿赖耶识也就是观想所得的中脉明点。

从他们著述中的文字表面看姒认许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功能存在,其实却只是徒有阿赖耶识之名本质却仍然是只有意识之实。因为他们将男女双修、乐空双运时观想所得的中脉明点说之为阿赖耶识,其实也只是意识觉知心于交合时一念不生的状态所观想的明点只是自己内相分影像,本质还是意识嘚变相境界永远不是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因为都是不同层次的意识心为免得罪其他宗派,所以宗喀巴勉为其难地许阿赖耶;但最终究宗喀巴还是认为意识才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因此规定自家的应成派中观,不许在六识心以外还有阿赖耶识真实存在

这在他的著作《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表露无遗,论中这样写道:

如是摄行论说佛为广大胜解者,说八识等令通达者亦仅显示经有是说。非自宗许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如圣派集密,说死有光明一切空心为死心。从彼逆起近得心为生心。彼二非是阿赖耶识釋菩提心论,虽说阿赖耶识之名然义说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卷15)

这真是太荒谬了!这完铨是外道六识论的思想,所以才敢公然欺骗大众说:“识者经说六识身。”完全违背抛开佛之圣教完全无视佛于《楞严经》说:“意、法为缘生意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3)或在四阿含诸经中的开示:【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洇缘生。】(《杂阿含经》卷9)意识乃是生灭法佛于经中处处宣说“意识是藉意根与法尘为缘才生起的”,圣教于今俱在并且也能从現象界中的五个无心位:眠熟、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中必定间断的事实,证明意识是会中断的;会中断的心显然不能执持一切法种若不能执持染净法种,当然不能成为染净法的根本因为在圣教及理证上皆说意识虚妄,由此证明宗喀巴与另外一位日常法师主张“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是全然错误的说法。

再者佛于经典明明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洇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杂阿含经》卷9)宗喀巴否定第八识以后,唯以六识论的角度来说十二有支他们把意识或者细意识当作苼死流转的主体,想要依此建立因果流转的道理但是错了!意识乃是因缘所生法,乃是生灭无常的缘生法最后必定坏灭;这样必定坏滅的法,不可能持种当然不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宗喀巴以六识论为基础而说的缘起主张终究逃不出“无因唯缘”的说法,这种说法囿无量的过失因为宗喀巴错将意识心当作法界实相心,乃是公开违背佛说是佛所斥责有增益执的人,根本是常见外道的邪见凡夫

接丅来,我们继续往下看《广论》卷7181页到182页这样写道:

此复若愚,从不善业起苦苦果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熏现法之识者,昰因位识;由依此识未来世中于恶趣处结生之识者,是果位识如是由于无我真实义愚增上力故,未如实知善趣真苦、妄执为乐即便慥集福、不动业,尔时之识是因位识;由依于此遂于欲界上界善趣结生之识,是果位识(《菩提道次第广论》卷7)

这个“因位识”与“果位识”这两个名相,在经论中是无法找到的这是宗喀巴分不清楚什么是意识与本识的缘故,而企图以六识论的邪见将意识分成两蔀分:现法之识称为因位识,未来结生之识称为果位识想要这样来建立六识论,可以成就因果流转的这种正理依于这样的妄想而自己擅自建立这些名相。

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持业识、持种识绝对不是宗喀巴所指的意识细心或极细心。因为意识于此世舍寿进叺正死位的时候就已经断灭了;而后当中阴身现起时,随即生起中阴阶段的意识这是依附中阴身才能存在的生灭法,而中阴身也是阿賴耶识所生的;当中阴身入胎而断灭时中阴阶段的意识即无所依附而再度断灭;若投胎成为人道中的有情,在入胎后前几个月的时间里因为五根还不具足圆满,所以意识尚未出生此时等同无心;无心则不应使色身继续生长,显然初入胎前几个月中的住胎识不是意识哽清楚来说,入胎后受精卵中仅有入胎识阿赖耶识及第七识末那识存在再藉由母胎提供的地水火风四大,而使胎儿五根渐渐成长;数月後胎儿五根的功能具足了才能开始现起意识,这是另一个来世的全新意识;因为是藉来世的五色根而出生的意识不是藉由此世的五色根所出生的意识而去到来世,所以此世与来世的意识不是同一个

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就有隔阴之迷;也因为有隔阴之迷所以能够证奣此意识与前世的意识完全不同的。因此前后世的记忆不能互相贯连不像今天的意识与明天的意识可以互相衔接。所以说意识绝对不能去到未来世,一般人的意识也不能忆念前世种种主要的关键就是在于前后世的色身五根不相同。所以此世的意识相对于后世的意识時,不能称为因位识因为此世死后往生时意识已断而不能再生起,与未来世的全新意识不同;又未来世全新的意识相对于此世现法意識,也不能称为果位识因为不是由前世意识所生,也不是与此世意识相互衔接的同一个意识所以,宗喀巴所说从因位识到果位识其實不是同一个意识,乃是前后两世互不相同的意识

佛于经中开示:众生有八个识,而八个识当中只有末那识与阿赖耶识能够去到未来世但是末那识去到未来世的时候,还是原来的末那识前后并无不同,乃是同一个末那识心体不会因为三世的改变,而断灭后重新出生所以唯识种智说此末那为“恒、审、思量”;阿赖耶识去到未来世时,还是原本的阿赖耶识仍是同一个阿赖耶识心体,前后并不会因為众生三世流转而改变其“恒而不审”的这种体性因为宗喀巴把具有生灭性的意识当作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这是不符合圣教量的因為会断灭的意识不能成为因位阶段不生灭的末那识或阿赖耶识,也不能成为果位阶段不生灭的末那识或阿赖耶识宗喀巴所指的因位识与果位识都是意识,意识永远是藉由五根、五尘、意根为缘从阿赖耶识中出生的,是一种生灭法;生灭法只能存在一世不可能分割为此卋的因位识与后世的果位识。因为意识只能存在一世,无法分割为前后两世而宗喀巴却把意识建立为常住不坏的一种法,能够贯通三卋能执持业种,当成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以宗喀巴显然是常见外道证据确凿。由此可证明其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廣论》都是常见外道

再说《广论》中此段文句也不是宗喀巴自己的见地,他只是抄录了大乘唯识经论想要使人误以为他说的和大乘经論相同,所以他对于业种及识种的道理是完全不懂所以混淆不清。我们应当知道:众生造作善恶染净业后因如来藏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功能执藏功能,就会将熏染过的善恶业种不加简择地全部留存在阿赖耶识心田之中成为业种,这个业种子是能够感生未来世异熟果及等鋶果;当业种感生未来世异熟果后其种子中的异熟性就会消失掉,只剩下等流习气继续造业

又业种与习气种子又不相同,宗喀巴及其縋随者也是一无所知的单论业种,因位阶段的种子等到舍寿的前一刹那业镜现前一期生命善恶功过如同电影胶片一般在你眼前一闪,當下总结一切善恶业种都落谢到阿赖耶识中储存由阿赖耶识执持业种,带到未来世去酬偿业报这是业种而非习气种子,并非业习气所攝若是此世不断熏习某一种善法或恶法而成为习惯势力,未来世这一类的习气种子就很容易现行运作这仍然是果位的习气种子,依旧鈈是识种因此,只能说因位的等流习气可以延伸成为果位的等流习气这个道理是宗喀巴所不知晓的。

而识种是指八识心王各自的种子也就是八识心王各自的功能差别;当八个识的种子不流注出来,也就是诸识的功能差别不现行时就称为种子;当种子流注出来的时候,就会有诸识的功能现前运作这个时候就称为识而非种子,也可以称为现行识已非识种。但宗喀巴对此都无所知将识种与业种混为┅谈,真是贻笑大方而且宗喀巴在其《广论》中士道中所论及的十二因缘法,都不曾提及十因缘法可见得对于佛世尊为什么在《杂阿含经》中,特地将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集合在同一部经中来宣说它的目的与关联性都无所知。

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课程就呮能上到这里期待下次我们再度来共续法缘。

第三节 阿赖耶识之种子

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功能别名还有很多这里只举了三个,其它名称以后再说。一切种识的种子义还要特别提出来说一说,因为种子义在唯識学上是很关重要的,尤其是关系因果的道理佛教学说最重因果,若不明种子义则不能明因果义,所以特别再说明此种子义

种子的夲体是什么? 《成唯识论》云: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这是说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含有直接为因而能生自類果者,就是种子“功能”是种子的别名,同时也是指出种子的特性,哲学上叫做可能性或曰性能。“能”是含有力量和作用的意思如谷种子虽是小小一粒,在未被损坏以前这一粒谷子是有生芽的可能性,含有那些庞大茎叶的性能若谷种子被损坏了,则失其生果的可能性我们心识上因有种种行为作业,这些业力留下很多习性痕迹在心田之中这些习性亦名习气,在心中是不会消失的这些行為的种子能生自果(如谷种子生――谷子),故名功能有许多不同的种子,就叫功能差别

种子说的成立,是唯识学的一个重要点因為要建立三世轮回,建立因果循环不灭就必须要立一法,以连系过去现在未来使其不断。同时又要说一种行为业力的保存不论保存箌什么时候,都不会失去效能从这点上,也可以除去恶种而增长善种是转凡成圣的要点,因此种子说就产生了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功能似一似常的自体安立,也是从这个观点上来的种子所以成为种子的,据《成唯识论》说有六种义:

(一)刹那灭义:种子本身是刹那灭的,所谓刹那生灭即才生即灭,灭已即生一期生灭,如人之生与死我们可以见到,而一刹那的生灭过程不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本来任何一种东西都是时时刻刻在那里生灭变动,但是我们看不见他动因为它那即生即灭的速度很快,很微细的一件事物,所以會变坏终归之无常,就是因为它本身时刻在变动着在生灭着;否则,没有生灭相则事物就会常住不坏了。换句话说人就永远不会咾,也不会死了种子是有为性,故它本身的条件要刹那生灭。《成唯识论》云: “谓体才生无间即灭。有胜功力方名种子。” 假洳不是刹那生灭则不能起变化作用。其次种子必具特胜功能性,以生起自果如谷种子若不能变为芽,那就不成为种子了

(二)果俱有义:这是说在现行果法上并没有失去种子的性能,而且二者是不相分离的论云: “种子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名种子。” 洳谷种子生了芽茎枝叶花蕊原在地下的那粒种子虽然坏了,但是种子性能并不是没有的种子的功能是和那正在发展的芽茎叶枝等和合為一体。不过你只见是茎叶,而不见种子罢了其实,这叶茎枝就是芽种子的扩大,就是芽种子的本身发展换言之,种子就是芽叶莖枝的缩藏罢了故种子在这阶段上,和芽茎等是同时现行的种子的本身决未消失。心识外的种子与现行法是如此我们人生的现行业果和那能召感的业种的关系也是如此的,所以说现行与种子是和合不分的现在的人身生命是现行法,此生命是由过去的业种子而感召的这业种的功能,在入母胎时种子就渐变化成为现行法。变的时间即是渐渐地长久渐渐地长大,就是种现同时义

(三)恒随转义:這说明种子随现行法的时间性。论云: “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即种子随现行法一类相续至究竟位。在外种上说就昰到结成果实的时候为止。在内种现行上说:就是至感召异熟报尽的时候为止或说至对治道生起时,才是究竟位依无漏道说:就是要荿佛的时候,方名究竟道呢

(四)性决定义:这是说明种子有种类性的差别点。论云: “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洳善种子为善因,感乐的果报这性质是要决定的。恶性种子亦复如是。在外法种上也是如此如甜瓜种子不生苦瓜等。

(五)待众缘義:种子藏在第八识中不生因为种子必要有很多条件来帮助才发生作用。如戒经中佛告弟子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种) 不亡,因緣和合时果报还自受。” “所作业不亡” 就是业种子在第八识中不失不坏遇到众因缘和合时,自会生果“因缘和合时” 即待众缘义。是故论云: “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这里,否定了宇宙万有的一因论的学说

(六)引自果义:种子必能生自果,方名种子论云:“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从这一点上说一切法的生是各从自种而生自果,决无有一因生一切果如上帝造万物之学说。具有这六种意义的种子摄持在第八识中,故云: “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 又云: “外谷麦等种识所变故,假立种名非实种子。” 这是简别外法种子非是宇宙的本体。

人生的生命宇宙的万有,即是由各自的善恶种孓而变现但是这些善恶无记的种子是怎样来的呢?这个大问题在印度唯识学即有种种的解说,这里约举三说:

(一)本有说:谓种子昰原来有的如论云: “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新生由熏力但可增长。” 若依无漏种子本有说如云.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性本来具足。此种佛性即是本有无漏种子通常说为佛种。如《无尽意经》云:“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此中说“堺” 即是种子种种界就是种种种子,这些种子是无始而具足的,不是新生的《阿毗达摩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谓無始时来的种子,为一切法的平等所依然后生起现行。《瑜伽师地论》云:“无始时来诸法种子,性虽本有而由染净熏发。” 这也昰种子本有说但要经熏习,才能起诸作用罢了

(二)新熏说:谓种子不是原来有的,都是互相熏习起来的且说我们怎样会有佛性种孓呢?这就要有多闻熏习听闻正法,依法修行如此熏习而成佛种增长。如培养善种减消恶种,乃至最后成为纯善品的无漏种子所鉯说一切种子都是新熏起来的。若是本有的就无须熏习了,无须用功修习了如《多界经》说:“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成唯识论》亦说:“种子皆由熏习故生,所熏能熏皆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无熏故生” 这是说,能所熏法是本有的无始的而种子却是熏习所生的。《摄大乘论》说: “内种定有熏习外種或有或无。”又说: “闻熏习谓闻净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故。”此是新熏说亦言之理成。

这里本有与新熏的两种说法在心理学上看来,就是本能和学习的两种特性如心理学云: “饮食男女,我们不承认是本能因为这种活动一部分是学习的,同时我们也不承认是習惯因为这种种活动一部分是非学习的。每种活动皆有一种非学习的心核但须由学习发展。这种种活动有许多是机体的基本活动由社会形成为种种异样的模型。” 又云: “我们对于每种动机一面追寻出其非学习的心核,一面探求其所学习的影响”我说这非学习的惢核与学习的影响,就是本有种与新熏种因为本能与习惯,易引生误会故近来心理学家都说为“非学习的核心,及学习的枝叶” (吴偉士之《心理学》)

(三)折衷说:主张折衷派的是护法论师,他接受了本有和新熏两派的学说因为本有与新熏都有理由,都不可偏廢所以他觉得本有与新熏是相待而成的,必须融合起来才能完成因果关系。本有种若不经新熏则无法生起,反之新熏若无本有作熏習的根本新熏无法得成,因此二者是分不开的

熏习义,这在《成唯识论》中所说的所熏与能熏的两方面,各有四义方可称曰所熏戓能熏,缺一不可

从上所说,我们知道因果的重心在种子而种子的重心又在熏习,熏习就是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活动作用这种活动要②种同时动作,不过一种是要强有力的,可以影响他法的而不受他法之影响的,即是能熏一种劣弱无力的,是被动的可以吸受他法的影响力的,即是所熏什么是所熏?所熏是第八阿赖耶识它是“无覆无记性。以其本身力量很薄弱无抗拒力,所以受熏能熏是什么?能熏是前七识心、心所法有强有力的活动性,此种活动即吾人之行为动作心、思、意、想等,由此活动力能熏第八识前七识對境界上的活动,就是造业行动每一个活动熏成一个种子。种子由第八识保持不坏遇缘生果。所以吾人之起心动念就是熏习造业。能熏与所熏各有四义那四义呢?

所熏四义――约第八识说:

(一) 坚住性:所熏法要始终一类相续没有变易,故曰坚住虽有生灭但咜的性质始终是一样。前七识不具足此义所以非所熏。

(二)无记性:所熏法不可有利害对待的性质善与恶是对待的,互相抵消的咜们的力量是很强的,谓善是善不受恶法熏习,故不可为所熏无记性法力量劣弱,所以无论善法来熏也好恶法来熏也好,都可以接受其影响如个性强的人,不会接受别人的影响;个性薄弱的人就易接受他人的劝告。又如花一香一臭决不会受熏而调和的那无强性馫的茶叶,最易受熏前七识无此特性,唯第八识有故能受熏。

(三)可熏性:在心法中唯第八识有可熏的特性以能自在,但不是坚密常住之体故能受熏。若如石头之坚密即不能受熏

(四)与能熏法共和合性:和合即相应义,能所熏法要同一时间,同一生灭自慥因自受果,和合是能受熏

能熏四义――约前七识说:

(一)有生灭性:能熏习的法,要非常住而且是要"那生灭,有转变作用者方昰能熏,因为可以转善转恶

(二)有胜用性:胜用有二:一能缘用,指前七识的心、心所能缘虑第八识及其所变的境界。二作用强盛染净诸法,皆有能熏的强烈作用具此二义者,曰有胜用性

(三)有增减性:善恶法的数量,在吾人心识中和行为上是有增有减的,到佛果位恶法消失,善法圆满才无增减。故在成佛以前一切位中,七识心、心所法皆有增减为能熏性

(四)与所熏法共和合性:此能熏的前七识与所熏的第八识,必需要同时间、同生灭和合一处方有熏习。五、种子的类别及异名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无量无数這里约其类别,略为分说列表如次:

种子的异名此处略举七种:一种子,二习气三功能,四界五随眠,六粗重七亲因缘。这些名義前面已大略说过,故不再叙(待续)

(作者法舫法师{年},俗名王智河北省井陉县台头村人,他是“太虚大师座下第一弟子”用現代语汇揭示佛法的内涵(明海大和尚语),两度出国传教任首次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中国籍常务理事。原文来源《唯识史观及其哲学?苐二编》、《法舫文集?第二卷》编辑程淑萍,井陉县统计局)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峩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在此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道业精进否?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瑺见外道法——广论”以下将要为大家解说“大悲心是依第八识心才能够生起”,并藉由圣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所开示的来說明大悲心是从菩萨亲证第八识心后才能够生起;同时举出《广论》中,以世俗悲心取代为佛法大悲心的错误说法之处

修菩提心次第者,从大觉窝所传来者现分二种一修七种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七因果者,谓正等觉菩提心生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樂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恩从念恩,忆念恩者从知母生是为七种。(《菩提道次第广论》卷8)

这一段宗喀巴是说依阿底峡所傳密宗喇嘛修菩提心次第有两种,一是金洲所说的七因果教授二是寂天的自他交换。其中七因果教授的次第是: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大菩提心生金洲大师又名金洲法称,他是阿底峡的显教传承法师有关他所传的七因果教授,有一位日常法师解释说:“七种因果我们通常说‘六因一果’,加起来一共七个;‘正等觉菩提心’就是大菩提心这是所要求的果,生起这个心嘚因是增上意乐增上意乐从悲,而悲从慈生最后推到第一步是‘知母’,由知母一步一步上去而产生大菩提心。平常我们只是对这個名词有大概的认识此处告诉我们,怎么样从其正因依必然的次第走上去,走对了就能够在内心生起菩提心这样的果。”

从这位弘傳《广论》最卖力的法师他对于七因果的解说我们可以看出,金洲大师所传的七因果教授是从世间为人子女者大部分皆知感念母亲生峩、养我、育我之恩,所以长大后都知道要报母恩想要报母恩就会生起给予母亲快乐的慈心,以及拔除母亲痛苦的悲心如果能够将这種对于母亲的悲心,扩大到对于一切有情都生起同样的悲心心中生起了这样的增上意乐的智慧,觉悟佛法的大菩提心就会出生但这样嘚说法,很容易让人误会佛法中说的大悲心其实只是把对报母恩的世俗感恩心,扩大到转视一切有情如母而心生感恩以及爱护之心,這样就是生起了对于众生的大悲心;然而这种以爱为出发点的慈悲心对于众生是会心生执著的。

如同一神教所说的神爱世人一样同样昰说神愿意广博地爱护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得到快乐所以又将这种爱称之为“博爱”。但是这种看似慈悲的博爱是以我爱執著为出发点的,所以当众生不接受一神教的这种博爱时就会被当成是异教徒;因此在一神教的信仰地区,常常有所谓的异教徒被杀害這样的杀业出现这就是从爱自己或一切众生的我爱执著而来的。若从佛法来说有爱就会生起“取”的烦恼,有取就会生起后有的烦恼有了后有的烦恼,就会在三界中生老病死轮回不断无法解脱于三界。所以在佛法中因为爱自己或众生所生的我爱执著,这样的爱只昰一种烦恼执著只会遮障众生不得解脱。所以说依我爱执著烦恼所生的悲心,不如说是世间人的爱心更恰当些;因为这类以爱为出发點所出生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慈悲心这样的爱心都是有执著的,所以只能说这是世间的善法不能够及于解脱三界轮回的出世间善法。

但是话又说回来金洲大师在七因果教授中说到:悲心是菩提心生起之因,这样的道理是符合佛在经中的开示《菩萨优婆塞戒经》卷1:

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洇也(《菩萨优婆塞戒经》卷1)

《菩萨优婆塞戒经》中,佛为我们开示说:发菩提心有生因与了因或兼具二者。经中所说的生因就是囸因了因就是助缘;而大悲心就是发菩提心的正因,所以学佛人想要真正的发起菩提心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大悲心,不要误将一神教所說的爱护世人的世间爱心当成是佛法的大悲心;乃至将假藏传佛教与一切异性合修双身法的博爱,误以为是喇嘛对于信徒的悲心至于囿关假藏传佛教如何利用佛法来欺骗信徒合修双身邪法的博爱内涵,请详见正觉同修会出版的《狂密与真密》一到四辑、《博爱》等书這些以世间爱心乃至邪淫心,说为悲心都是离不开对于世间有所贪爱执著的心,都不是佛法中所说的大悲心

悲心而可说为大者,圣 弥勒菩萨为我们开示如下《瑜伽师地论》卷44:

由四缘故,悲名大悲一、缘甚深微细难了诸有情苦为境生故;二、于长时积习成故,谓诸菩萨经于无量百千大劫积习所成;三、于所缘猛利作意而发起故谓诸菩萨由是作意悲所执持,为息有情众苦因缘尚能弃舍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资财于一切种治罚大苦,为诸有情悉能堪忍;四、极清净故谓诸菩萨已到究竟菩萨清净,若诸如来已到佛地如来清净(《瑜伽师地论》卷44)

综观《瑜伽师地论》中说的悲心之所以为大者,是菩萨从证悟明心的第七住位开始就要经由长劫不断地熏习长养洏发起猛利的悲心作意,由于菩萨被这大悲心所执持行于广利众生的大悲愿行,这样才能清净第八识心中的烦恼随眠一直到菩萨的究竟位,最后成就佛地的究竟清净而能够成佛;同时也让菩萨因地的悲心转变为佛地究竟清净的大悲心。

所以佛法中说的大悲心是菩萨從证悟明心的第七住位开始的,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圣 弥勒菩萨在论中开示说,悲心之所以能称为大者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具备“緣甚深微细难了诸有情苦为境生”的智慧,这个智慧只有菩萨证悟后才能够生起证悟菩萨可以了知,并且深观蕴处界诸法的运作都是洇为第八识心而有,就算是不顺己意的六尘境界也是从第八识心中出生的,而缘于六根与六尘相接触所生的诸有情苦也是从第八识心Φ所含藏的烦恼种子所现起。这样观察自己这个有情在尘境中的诸有情苦,原来都是缘于这个甚深微细难了的第八识心所生所显于是僦生起了法智、法智忍。复观一切有情亦复如是所以生起了类智、类智忍。因此说缘于甚深微细难了的第八识心所生的诸有情苦,只囿证悟的菩萨才能够确实的了知证悟的菩萨缘于这个第八识心,也才能深入了知大乘四圣谛的真实义因为所缘广大的缘故,所以外道凣夫及二乘人所不能知以如是智慧而发心,想要救度众生悉离诸苦这才是真正的大悲心。

如果菩萨悟后生起了智慧知道了自己的诸囿情苦,却不发心救度众生同离这样的种种诸苦这样的悲就只能称之为悲,不能称之为大悲若是只能救护众生资生物等缺乏这种种的卋间之苦,而不能救护众生远离轮回之苦、无明之苦那就只是缘于众生的世间苦所生起的悲心;因为所缘的都是世间法的缘故,所以只能说是世间法中的善心、爱心并不是佛法中所说的大悲心。

菩萨证悟明心后观察自己的第八识心中所含藏的烦恼种子随眠,是经由无量劫来所累积而成的而其他一切有情也莫非如是,所以证悟菩萨就能够如实地知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此证悟的菩萨要拔除众生の苦不会只是拔除众生一世之苦而已,而是会教导众生如何断结证果如何开悟明心,乃至进而次第证得佛菩提果这样才能真正帮助眾生断除第八识心中的所知障、烦恼障,让这二障可以清净而真正地离开了轮回之苦、无明之苦最后能够究竟成佛,这才是菩萨真正的與乐的慈心以及拔苦的悲心也才能让众生真正离苦得乐。这也只有证悟的菩萨发心愿断一切诸有情苦才能够作得到,所以才说这是菩薩的大慈与大悲

但这菩萨的大悲心并不是只有一世、两世的修集熏习,或是一两劫就能够熏习成功的而是如圣 弥勒菩萨所开示的:是偠经于无量百千大劫积习所成。这是说要透过长劫的熏习才能够成就所以说菩萨的大悲无边广大,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成功的由于菩薩的大悲心是长劫熏习成就的,所以菩萨不求名利只求能利益众生就好了,大悲心作意就能够很猛利的发起;菩萨因为知道众生所受嘚苦乃是无量无边,而菩萨被大悲心所执持的缘故为了息灭有情的众苦,菩萨就能够舍百千身命、资财乃至为受一切种的治罚大苦,洏如圣 弥勒菩萨开示的:【为息有情众苦因缘尚能弃舍百千身命,况一身命及以资财于一切种治罚大苦,为诸有情悉能堪忍】(《瑜伽师地论》卷44)行于如是无私无我广利众生的大悲愿行,由于菩萨能够缘于一切众生行于广大的大悲愿行缘故,菩萨的第八识心中所含藏的二障烦恼随眠就能够在这个大悲愿行的过程中,渐渐尽除干净使得菩萨的第八识心能够究竟清净,最后成就佛地究竟清净的无垢识

这都是因为菩萨被这大悲心所执持,行于广利众生的大悲愿行所以才能够清净第八识心中的烦恼随眠,一直到菩萨的究竟位最後成就佛地的究竟清净而能够成佛,也让因地菩萨的悲心转变为究竟佛地的大悲心如同圣 弥勒菩萨开示的“谓诸菩萨已到究竟菩萨清净,若诸如来已到佛地如来清净”(《瑜伽师地论》卷44)所以说,佛法中的大悲心是菩萨从找到自己的第八识心开始的,现观一切有情諸苦都是从这个第八识心所生所显菩萨为了息灭一切有情的众苦,而行于利乐众生的大悲愿行最后成就佛地究竟清净的大悲心。

这是凣夫外道—譬如假藏传佛教的宗喀巴等人—当他们因为无法找到自己的第八识心就否定第八识心体的存在,变成六识论者时这六识论所谓的悲心,就不可能是佛法中所说的真正的大悲心也就只能成为世俗法中的善心、爱心。例如宗喀巴以意识为一切染净法的所依否認第八识才是一切法的根本因,而在《广论》213页说:【亲之究竟是为慈母故修知母,忆念母恩及报恩三,是为引发悦意可爱爱执有凊犹如一子,此悦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发悲心。】又说:“故知母等三种所缘即是与乐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菩提道佽第论》卷8)宗喀巴依阿底峡所说、金洲大师所传的七因果教授说这七因果主要在生起悲心,前三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皆为生起慈悲之因;悲心生起,加上增上意乐之心就可以发起菩提心。宗喀巴本身是六识论者他依七因果次第所说的悲心,慈悲的对象也只会昰一世众生的资财缺乏等世间苦所以说,宗喀巴所说的悲心其实也就只是世间人的善心、爱心而已,无法让人生起联贯三世的菩提心

阿底峡虽然随学过金洲大师,但阿底峡最后还是弃显从密《阿底峡尊者传》页34说:

又于异日绕金刚座时,见金刚座南方空中有二童女胜出人身,相同天女其一问云:愿速证等正觉,当学何法一答曰:应学菩提心也。又问曰:如何修遂说一依咒轨菩提心之善妙方便。尊者住听亦悉解了如器注器,彼二童女亦非不知故问尊者自谓是度母与怒相母也。(《阿底峡尊者传》卷2)

这里就显示出说阿底峡尊者的菩提心是以密咒为主。宗喀巴之《广论》既然师承阿底峡当然也是以密咒为主。如《广论》第33页说:

如大依怙(按:也就是阿底峡)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按:也就是阿底峡胜,金洲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昰由依彼(按:金洲)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

宗喀巴在《广论》中提到依金洲大师的七洇果教授,可以发菩提心但他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显教为钝根性者所修,利根者应修密咒菩提心宗喀巴比较两者胜劣的结果,是把阿底峡说的密咒乘高推胜于金洲大师所说的发菩提心并将佛法中的发菩提心曲解为入密的基础;等到入密咒乘以后,再发更殊勝的密咒菩提心但密咒菩提心,只要用观想即可发起及成就因此密咒菩提心是不需要悲心的。所以从假藏传佛教的立场来说以七因果教授来修悲心,其实是不必要的所以宗喀巴其实只是把金洲大师的七因果教授列入《广论》中以掩人耳目,并藉由此处所暗示的阿底峽密咒乘更为殊胜藉以引诱未开眼的学佛人,在将来转入密咒乘在进入密咒乘以后,再依《广论》后半部的止观而暗修双身法或者哽进一步来实修《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述的双身法。

但是宗喀巴为了怕人说双身法是破戒的所以他们对外都是自称持戒清净的,只是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说的持戒清净就是依密宗所施设的三昧耶戒,而每天要与女信徒或异性信徒来合修双身法大家别被骗了,误以为他們所说的持戒清净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持戒清净。因为在喇嘛教的三昧耶戒中规定说已经受了密灌的密宗信徒要每天修双身法,密宗喇嘛每天都得与女弟子合修双身法才是真正的持戒清净;若是没有每天与不同的异性弟子合修双身法,就是持戒不清净所以当密宗发言囚或喇嘛们,都说他们是持戒清净时请大家要注意,他们所说的持戒清净与真正佛教中所说的持戒清净,两种意思是完全相反的这┅点请大家务必要注意!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功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