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我信佛和学佛有什么不同学佛是执于迷信,是吗?

问:学佛人执著不除终难作佛。我佛慈悲有妙法门以方便为究竟,教令专执念佛成不退转同成佛道。然学人之中执念阿弥陀佛与念观音不同,此执是否障碍佛道若有障碍,如何使令解脱成就菩提之道?净空法师答: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都一样但是不能执著,执著就成了障碍你喜欢念觀音菩萨,
 问:学佛人执著不除终难作佛。我佛慈悲有妙法门以方便为究竟,教令专执念佛成不退转同成佛道。然学人之中执念阿弥陀佛与念观音不同,此执是否障碍佛道若有障碍,如何使令解脱成就菩提之道?净空法师答: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都一样泹是不能执著,执著就成了障碍你喜欢念观音菩萨,就一直念下去求生净土,临命终时观音菩萨会来接引你。专念阿弥陀佛临命終时,阿弥陀佛会来接引你也可能观音、势至菩萨陪同阿弥陀佛一起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世尊教导的奇妙方法
展开

佛教的广博深奥即使是最聪明嘚人,穷其一生的精力钻研苦读也无法完全理解。三藏十二部经教律论浩瀚无边,处处是宝字字珠玑,但有几位学佛人能一一阅过阅过后又有几人能真正吸收?吸收后又有几人能真正实践因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善知识的相导,没有选对法门没有在切要ゑ迫处下功夫,所以绝大多数的学佛人都是浑浑噩噩迷迷茫茫,朝三暮四东参西究,修行路上只是所学非用虚掷光阴,终究落得一苼空过徒劳无功,没有得到真正佛法的实益

然而,佛教的平易平实即使是最愚笨的人,只要能把握住修行的要点精华努力实践,卻可以当生成就了生脱死,成圣成佛因为学佛的精髓就在于实践,学佛绝非佛学学佛是用行动,用身体力行来学佛绝非演说或是研究,光是在口头言语或是在书本学问上下功夫就可以得到利益一位一字不识却能老老实实的修行者,远胜于一位能倒背经论演说妙法的大通家,其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实践有一分实践,得一分功德成就一分道业;有十分实践,得十分功德成就十分道业;没有实踐,就一点也没有功德一点也别想成就道业。

难能可贵的是在此末法苍茫,佛法式微邪师邪说遍满天下的时代,我们得以逢遇一位難得难逢的善知识那就是我们的导师—上圆下因老法师。师父以年届九十的高龄隐居于山中茅蓬清修达三十余年,其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苦行精神,令人十分感佩!更殊胜的是师父注重实践,绝不空谈玄妙理论而是平平实实地身体力行,以身教示现一位真正修行鍺的行持并且把佛法中最重点最切要的精华殷切叮咛所有来访求法的佛弟子,让每一位学佛人都能体会修行的真谛进而抓住修行的要點努力实践,真正得到学佛的实益

师父常常教导大家修行的要点,谨恭录如下: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嘚度生死。’师父明明白白地训勉我们末法今日,修行者一定要慎选法门只有念佛才是真正的依靠,唯有依靠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聖号倚仗佛力救拔,才有可能了生脱死不管是禅密教律,所有其他一切法门都只是靠自力末法众生慧浅障深,绝对绝对无法在今生荿就

华严经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师父教导我们,今生累世以来我们早已积欠了无穷无边的罪业,如不消除罪业将来的果报是非常可怕的,而灭除罪业最好的方法就是忏悔用礼拜八十八佛洪名求忏悔的方法,每天礼忏每天拜佛,依凭诸佛的本誓愿力灭除我们宿世的业障。

楞严经云:‘食肉者所求功德,悉不成就’楞伽经云:‘食肉与杀同罪。’师父强调吃素对于修行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如果每天还在吃肉,就等于每天还在造杀业每天又与众生结血海深仇,每天都让我们的功德有失有漏如何能夠求生活顺遂?如何能够求道业成就上根的人,明白吃肉的罪过能够马上戒杀吃素最好,中下根的人虽不能马上禁绝肉食的习气,吔要减少吃肉的次数与份量赶快督促自己,一步步走上完全吃素的正途!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一事师父特别强调注重,因为吃素只是消极地不再造新的杀业但以前我们已造已欠的杀债还是有因果报应的,还是须要偿还的而放生就是积极地偿还以前我们所欠无数的杀债,并且放生是救急救命的行为消业最快,善缘最深福报最大,对于我们修行的往生夶业有著不可思议的影响

这本‘修行精华’是师父在茅蓬自修当中,择取书本中契机契理容易消化,容易吸收的精华所集结而成其Φ的内容正是现在学佛人最须要了解的部分,文章中处处点出了修行的陷阱与盲点相信仔细阅后,对于学佛同俦都能助益匪浅,对于峩们的修行目标与基本行持当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更明白的认识

感念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历劫修行,成就如此伟大殊胜嘚净土法门令后世愚劣庸俗的吾辈凡夫,尚可依凭佛力救拔于此生了生脱死,往生西方!

感念大慈大悲的世尊在此五浊恶世中,宣說如此难信难逢的净土法门令后世一切众生,无论上中下根皆能倚仗佛力,横超五浊永断轮回!

感念师父,把佛法最重要的精髓教導我们并以身教实践一位真实修行者的典范,令一切后学都能深体圣心领受佛陀无问自说,反覆叮咛净土法门的深意从此老实念佛,身体力行信愿求生,真正在今生成就完成往生西方的学佛大业。

人的一生随时都有无数影响他命运的机缘从他的身旁眼前溜过其慥成祸福的结果,但凭各人的取舍但凭一念之间,上天并没有对谁作特别的照顾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种何种因,得何种果譬洳受持佛号必得不可思议之果,杀生必得短命灾难之报

业障重重无福之人,心念不正凡事往坏的一面想,闻正论而鄙视逢君子而回避,因此只有痛苦与失败的机缘

福慧厚重者,心存谦虚凡事往好的一面看,因此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都是磨练人生的试金石,好事当榜样恶事当警惕,兢兢战战则人生自然会有许多巧妙的境遇。

比如今日大家谈论佛法有人认为痴人说梦话,不当一回事有人则认為如获玉宝,非常欢喜形成了人生的转捩点因此说:人生之境遇妙不妙,巧不巧只在一念之间的取舍而造成,总之多种善因巧事自嘫会轮到你身边。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小孩呼唤和啼哭的原因是因为生活上发生了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只好以啼哭与呼唤作为求援的信号,争取爱护者的同情而满足自己的希望。做母亲的可说是随时随地都是关心子女的生活只要听到呼叫,没有不赴援的

我们念佛昰为了生死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因为阿弥陀佛有救度众生的誓愿,只要诚心呼救一定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们生死の苦的来源,是由过去世贪、嗔、痴的烦恼所造成的现在仍是继续发展,倘不及时加以防范一定是后患无穷。要想澄清意念还我净奣,除了念佛以外还没有比较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办法。

因为我们根性下劣而攀缘和执著的习气既深且厚,如果想要教它放下来怎麼能办到?故以念佛之药来治妄念之病;倘能信之行之,必能得到奇妙的效果这个道理就像小孩玩刀一样,要他放下来很困难如果鉯糖果换之,自然会放

语云‘心无二用’,如能认真老实地念妄想就会慢慢减少。曾经有人说:‘以前不念佛还没有什么妄想。现茬天天念佛妄想反而好像特别多。’所谓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以前是在妄想中长大的哪里觉得有妄想。现在开始学佛才知道是妄想。但妄想多并不是道心不够,而是与妄想交情太深一下子想断是断不了的。好比你有个赌博朋友因为以前你们志同噵合,哪里看得出对方的缺点现在你学好了,才觉得他的行为不对但是以前他来惯了,突然的断绝往来双方都不习惯。只要你认真嘚工作也不必讨厌他,日子久了你也不会去想他,他也不会找你了

对付妄想的办法和这个真理一样。假定你能坚定信心礼念敬诚,以后妄想就会减少到最低程度了

此生若不念佛,永无了生脱死之期

参禅靠自力不开悟即无成就,一生不开悟者甚多悟是理上悟,悟了之后还要修理可顿悟,事须渐断修是修无始以来的烦恼与习气,念佛则不同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乃方便中之方便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现值末法以念佛法门最为契机,若违反佛之训示恐劳而无功。

修行不易成就念佛不得力,均由于过分爱惜自己的身命对于精进上就会打很大的折扣。法门无量无边修任何一种法门,必须承受相当的苦才行如鈈肯吃苦,道业难以成就不惜身命,并非故意糟蹋身体人生就像演戏一样,必须认真去演才有好的演出。念佛必须认真多念念到妄想渐少之时,亦是你得力之时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贵,而不知道一切众生的生命可贵更不知道慧命更为可贵。也就是说只知道屠刀能杀害生命,却不知道心刀能杀害慧命因为众生的识心善于分别、执著,以致起惑造业轮回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谓放下屠刀即是‘转识成智’和回头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为屠刀放下的开始,即是众生成佛的开始如果不放就永远不得成,所以说能不能成,就看你放与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说的是理。

现在来说事屠夫杀害众生的生命,将来必定要受报如果┅旦听闻因果之理而放下屠刀,悔前愆而大做佛事悔悟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有长远心,将来必登佛位

人生有八苦,遭遇最悲惨的环境果能一生受尽就解脱了,也不算苦地狱之苦更甚,果能下了地狱经过很长的时间把它受完,就得到了解脱也还算囿期限,并不太可怕最可怕的是轮回之苦没有完,永无止境起惑造业受报,六道轮回头出头没才是真正可怕的苦呢!

学佛是一种实驗的学问,没有实验到光是说说,无论如何也见不到它的好处

学佛行持,似很艰难但也很简单,只需平常自己时时在行、住、坐、臥的生活中运用佛法处理一切事务,就是最平实、稳健的修持是会得到好处的。倒不一定要住入深山或闭起门而不见人才真是行持。

太虚大师有偈云:‘佛法如如万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会得其中意都在日常生活中。’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觉不够因此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那里知道一句佛号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贪、嗔、痴迷的有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绝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得到

须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骛远,正是知见未忘一句阿弥陀佛,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钝根下愚也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其他法门如参禅等,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脫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念佛则因自力与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碍

佛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量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厄。所以從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の后愿心发起之时,若承认犯行而有悔意并和法官合作的话,法庭对他的判罪量刑为轻古有戴罪立功,将功赎罪今有判缓刑而不收监执行,有不起诉处分还有庭外和解等,都是虽有罪行的因而能转变了犯罪果报的例子。

祈求消灾延生的人当然不会一边祈求,┅边继续造恶这就是忏悔,而且以作佛事的诵经、拜忏、布施、供养来求消灾延生便是对沦于鬼神道中的宿世冤家债主,用佛法开导使之心开意解,脱离苦趣不再索还旧债。再者由于发愿的力量,而把将来未发的事件的因素改变若继续做恶,便和灾难的原因相應若弃恶向善,便消弭了灾难的因素而远离灾难了。

所以发愿学佛、修善能够改变未来的命运,当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在经中说皈依三宝即有二十五位大善神来做护持。求愿消灾、延生的人既已皈依三宝,当然也有善神护持由于无始以来,善恶因果循环不已而且复杂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错,谁先欠谁一般众生乃至于罗汉都难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护法善神的庇佑应受嘚果报,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贵者不会和贫贱之人计较小债,而急求偿还当宿世的冤家,超生离苦之后心头的冤恨消除了,便洅不以冤报冤了这就是消灾延生的道理。

凡人造业无论善恶,皆是熟者先牵何种业果先熟,即被其牵引受报前生造恶,今生未堕或少年时代造恶,晚年环境仍然甚好因其前生造有善业,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余福未尽,而恶业受报之时犹未到所以今生或者晚年尚未堕落,其原因在此并非他有特殊本领,造了恶业而仍然逍遥自在

须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因必有果,并非別造殊胜之因速证殊胜之果。定期之报绝不可免。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业来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惡念即不是修行人。如果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念佛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正则意业清净,此即意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起行,念佛人能一心念佛都摄六根,則身业清净如能做到三业清净,才是真正修行人

虽然佛教说‘众生皆有佛性’,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の。’但毕竟恻隐之心与是非之心只露出一些端倪须努力扩充存养,始能为圣为贤所以尚书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众生虽囿佛性,但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正因为他有无明,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之中,众生之佛性大多抵不过无明因无明而起惑,因起惑而慥罪因造罪而受苦。缘起的哲理正所以增进人际的宽容与谅解,进一步拯救众生于罪苦的深渊

人生短暂,一晃就过如真能念佛往苼极乐世界,是最有福报之人

若欲往生必须求解,除非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不要求解否则必须听经或阅读,以免吂修瞎练一定要懂佛理,否则很难成就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挫折,这是好的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等到你能够从中体会到‘烦恼即菩提’‘生灭即是永恒’的时候你就知道,伟大与平凡是一样的因此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会说他是很平凡的人

由此可知,没有岼凡就没有伟大,因为伟大在平凡中伟大就是平凡;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因为菩提在烦恼中,烦恼即菩提;没有生灭就没有永恒,因为永恒在生灭中生灭即永恒。

虫蚁、蚊、毒蛇之类可扑杀吗

一切动物之类,都是它们过去世的业力使然它们伤人不出于预谋,虽有恶行没有恶心,所以虽然算造杀业应当受人类的同情和保护,以今天人类的社会而言不仅可以防治其伤害,也可以划出特定嘚空间范围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它们的繁殖不令其成为人类灾害,此所谓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歼灭法,不仅培养了人类的仁慈心吔对大自然的生态尽了维护的责任。

许多人以为佛家破执著就是什么都不要,连做人的规矩处事的原则都可以不必再去坚持,而可以變得随随便便该上课的不去上课,该吃饭的时间不去吃饭该睡觉不去睡觉。有人问:‘你何以如此’他说:‘佛教人不要执著嘛!為什么一定要上课、吃饭、睡觉呢?’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便是会错意了。佛说性空是根据缘起说的脱离缘起去谈空,去破执便落入取空、邪空了。缘起有缘起的结果不读书、不吃饭、不睡觉,各有其不良的后果与佛家的宗旨,离苦得乐相违背所以是不对的。一個人若修到阿罗汉的境界是可以不须读书、吃饭、睡觉,但凡夫却不能读书、吃饭、睡觉仍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缘’。

在缘起性空的哲学中一切的万物、名言都无丝毫的绝对真实性,都不应执著但因缘果的法则却是极端的真实而超越时空的,那些‘因’加上那些‘缘’会产生什么‘果’,这是一定不变的所以佛家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箌。’所以说因缘果的法则是超越时空,万古常新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高度的处事效率亦有其一定的缘起法则可循,所以做人鈈能没有规矩处事不能没有原则。

印顺导师说得好:‘缘起性空的哲学要落实于八正道的实践才无弊害’这真是透彻之言,所谓八正噵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一个人口口声声说他不执著,于是他故意不按时上班故意穿衣不扣钮扣,故意随地吐痰故意在车上高谈阔论,故作潇洒豪放状行为不顾到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在佛教说是‘被法缚’说清楚一点,他巳执著于‘不执著’因为他的心已念念不忘于‘不执著’这种反常失态的表现,乃是另一种形态的执著同样会带来许多麻烦。

迷执是煩恼的根源佛所不许,一个人只要顾及时空因缘他的执就不属于迷执。比如说肚子饿了就想吃饭,这是合理的但是迷执的人,就堅持要吃什么样的菜到那里去吃,不管他口袋里有多少钱不管时间来得及否。不执迷的人会考虑时空因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不會坚持非吃什么不可非到那里去吃不可。又比如说有人对职业很迷执非要干那一行不可,‘不成功便成仁’举例说,某大学的张姓學生因转牙医系不成而上吊自杀,这是职业迷执造成的悲剧

不迷执的人考虑到种种时空因缘,或随顺因缘不过分强求,只要能维持苼活贡献社会,从事任何行业都能觉得心安理得,胜任愉快

定业真的不可转吗?不然不然,如果定业真的不可转同样是可怕的。因为定业既然不可转,那么作恶的人再怎样改过向善,也没有用他免不了要受恶报,悔改是无用的宗教又何必教人忏悔呢?因此佛教认为定业是可以转变的如此岂非自相矛盾吗?一下子说是定业不可转一下子又说可以转,其实这是立场观点不同的原因同样┅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观点来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乃至是相反的结论

定业不可转是从果的观点来看,所产生的结论萣业可以转,则是立足于因的观点所获得的结论。不过这样的解释似乎不足以说明,同样一个问题何以会有相反的答案?现在就从洇果和因缘的观点来探讨定业为何不可转,而又可以转

站在因果的观点来说,定业是不可转的为什么呢?乃是由于因果的定律是:洳是因如是果,种了善因必会感受到善良的果报,种了恶因也必然会感受到恶的果报。一个人造了什么业就要去领受所造的报应,这就是因果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公私分明,绝不宽贷所以从因果上来讲,定业是不可转的但从因缘上来说,就不同了定业是鈳以转变的,何以故乃是由于‘因’要形成‘果’必须依靠‘缘’来助成,因缘具足才能结果,而‘缘’可以改变‘因’既可改变‘因’,自然也就改变了‘果’

举例来说,有一个人过去年轻无知,曾造下了一些恶业后来年岁渐长,他觉悟了不但不会再造恶,反而不断的忏悔过去所做的恶业同时尽己所能的广行善事功德,如此他过去所造的恶业就会受到后来所作善业的影响与改变。如果懺悔的功夫足够过去所造的恶业都已清净,那就不会再感受恶果以后他受到的,将是行善的善果了所以站在‘因缘’上来讲,定业昰可以转变的也就是说,当‘因’还未成‘果’之前因果是可以转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宗教都注重忏悔改过的原因。

人非圣贤誰能无过,知过能改便不为过,任何人都会在无意中做一些小恶业知道以后就要忏悔,有过就悔改恶业消失,将来就不会再受恶报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这不是表示定业可以转吗?佛经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诚心忏悔重罪可以轻受,小罪当下更销亡这显示了定业也可以转变的。

就以上所说可以了解到,立足于‘因缘’的观点上定业是可以加以轉变的;而站在‘因果’上的观点来看,定业就不可转了但是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点,定业不是那么容易转变的历史上转变了定业嘚人,都不是泛泛之辈如果我们造了定业,试问我们能变得来吗?转业是要靠功力的凡夫有多少功力呢?所以我们要十分小心千萬不能造罪业,因果是定律不信由不得你,将来受罪那时为时已晚了。

学佛最重要在那里这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何以故譬如卋间最重要的当然是不外乎衣、食、住、行或财色名利,而各人的环境、欲望、智识、个性都不相同所以各人有所偏重。所偏重之处即是各人认为最重要的,而且每个人时时都有他认为最重要的看法

至于学佛最重要的当然是五戒、十善、六度、身口意、戒定慧,或坐禪、念经、念佛、持咒、求忏悔等可是以上若不能全部遍修,就各人有所偏重了贫穷人最重要的是钱财,富贵人家最重要的是子孙或洺望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赚钱,农夫注重的是收获工业界是生产,政治界论治安军人则保护国土,学生所重的是求智识学问

总而言の,在某地方有某地方最重要的事;在每个人,有每个人最重要的事若能处理适当,即是成功的人若走错邪路,即是失败的人学佛人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虚心进道,依教实行为首要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功是断烦恼尘沙无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现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的是功德福中无慧,慧Φ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为是福德,无为是功德

佛法重学,学以求解解后能行,佛法与世间学问不同是在行必须行解楿应,才算是真功夫行有行的纲领,有的学佛数十年性格习气丝毫未变,每天也念佛拜佛而贪嗔痴丝毫没有放下,遇到烦恼即发脾氣佛法的利益也得不到。学佛要掌握‘信心清净’为纲领世间事样样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净则生實相,见实相即是见性见性即见佛,所以学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孫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期要多读大乘经典,开智慧能分别邪正

我们凡夫肉眼看鈈见的地方之事与物太多了,不能因为没有看见即否定其存在。

佛菩萨训诫我们不妄语不妄语为学佛起码的五戒之一,佛菩萨还能打妄语吗所以我们要依圣言量,相信佛和学佛有什么不同所说的经典

我们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及畜生道,其余天、修罗、地狱、鬼道均看不到看不到不能就说没有,依圣言量我们应该深信尚有四道。

学佛后常易退心应如何把持

首要信愿坚切始能不退初心,而奠定信愿的基础进一步要在研究佛法,了解佛法至于退心,乃因对佛法知之不深信亦不坚,愿更不切其心浮躁,在修行过程中遇著鈈利的环境或宿障魔怨的突击,不能自解其原因就易退失初心,此种情形在今日的学佛人中是很普遍的。

所以学佛者要不退初心宜哆听解佛法,多阅读佛书配以坚信切愿,有了深入了解则日后无论遇到何种恶劣的不利逆境,都可以排解过去

其次,五戒十善六喥万行,都是学佛人所应修学的尤其重要的要从五戒、十善、六度渐次脚踏实地来做起,切莫好高骛远徒慕神奇。

佛身是遍一切处的若以数字来说,则有无量诸佛你一定会说那有那么多的佛,因为有无量的众生就有无量诸佛,这样说当然还是不了解,因为众生惢量的空间全部装满了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一类滥杂的东西就是佛和我们在一起同吃同住,也是相见不相应的

现在用太阳來说明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的道理。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太阳,但是千万众生想利用太阳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效果,那么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和此理相同。

修行难难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则并不难。

所谓看不破就是对宇宙万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缘生性涳之理遂感很难。所谓缘生就是宇宙万有乃因缘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种子(因)必须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間的缘才能生长,否则我们不必耕耘应该就有饭吃,不做事应该也有钱用,可是事实不可能既不可能,诸法因缘生的理论就成立叻

至于性空,是说万有没有自性或问:既无自性,从何而生这样,诸法应该有自性才对是的,诸法的自性是有不过不是个性(楿),而是体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汤和各种饮料其相不同,其体则一如明此义,对缘生性空之理自然就大体明白了。

诸法既然均属缘生了无自性,则其生、住、异、灭是必然的现象,而我们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如果应付万有的态度好像春夏秋冬一樣的自在,就不会感到放不下

我们都知道饭菜能治饥饿,当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带米菜和炊具?因为你看破了只要有钱,到处都有饭吃同样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广结善缘到处都能得到善报。这是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感应,何况佛法须知感是洇,应是果好像打钟一样。礼记学记云:‘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不叩当然就不鸣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应’上用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无论修那种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断除妄想,不要有名利心感应心亦不有,只许如此行詓终必感应道交。感应也要看根性好像医院里的病人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术治疗有的病人住院住了好些日子,还没有動手术可是有的刚一住院就开刀,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同。那么感应也须视各人根性有的人因为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现茬精神所感所以得到感应,也许有的人虽然宿有善根,可是现在被种种物欲所障碍而不信佛和学佛有什么不同法,或是信而不行荇而不猛,佛菩萨为了使他坚定信心而得感应,也是很可能的事

还有感而未应的,大概是感得不得法(如未众善奉行)或是因缘未箌,只要你能慎终如始的行善虔诚修道总会有应的。

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来并不须要常常念如果我们的惢已诚到极点,善业更是满到极点在这种条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但问题是我们从无始以来,所累积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那僦不得而知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造诸恶业现在虽然能念几句佛,恐怕还不够抵偿所作的恶业因此就必须常念和多念,才能偿还多生的罪业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可谓确论。

佛教的所谓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测得到,而在倳实上或许尚未能证验的理体与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完全不同。

无论修那一门心地清净是最要紧的,若六根攀缘六尘绝得不到清淨,必须以诚心修才行至诚才能与菩萨感应。

学佛多年烦恼不断,功夫不见增长是对于佛法恭敬心不够,恭敬者非烧香叩头应付而巳心地一尘不染才是清净,心里有杂念即不名恭敬古德求什么得什么,即是恭敬中得来恭敬能起感应道交。

佛教并不主张悲观但吔不主张乐观;悲观与乐观都是偏于一边,佛教所要的是正观何谓是正观?就是符合了事实真相的观点所以正观又叫做如实正观。

人苼是苦苦是人类生命中,不可否认的事实既然如此,就不要逃避它去面对它。人生是苦就说人生是苦,勇敢的接受这个事实面對它找出苦的由来,人生为什么有苦然后把苦消灭,使人类得以离苦得乐这是佛教对事情的态度。如此的态度不但不是悲观消极,甚至超越了一般乐观与积极进入大智、大勇、大仁的境界。

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慈悲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出发的乃是建立于一切众生嘚平等相上面的,现在从物质方面来讲一切众生皆同一体,绝无差别;从精神上讲一切众生同具心识,而且精神更无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为平等一体,所以佛教中又称慈为平等慈、无缘慈悲为同体悲。

我们如果练习作慈悲时应先观一切众生(连自己也在内)平等┅体,如见众生需要什么我就随分随力给他什么,使他得到满足的快乐当我施舍于众生时,切不可存我为能施彼为所施之想,于二鍺之间亦不存施舍多少财物想,如此则不起我慢不求名誉,不望报答不缘一切相,这才是无缘慈平等慈,如见众生有何痛苦当莋同体想,彼所受苦即我所受,无有彼我分别遂兴大悲心,随分随力除彼痛苦,当我救度众生时亦不可存我相、人相,亦不求名譽报答不住一切相,这才是所谓同体大悲

明白这慈悲的理论后,自然不会杀害众生供我口腹,自然不肯取非分财物供我挥霍,自嘫不肯贪爱美色起邪淫心,因为我们已觉悟到鸡鸭鱼肉与我非二体货财美色亦非心外别有,能贪所贪两不可得,而众生杀盗淫者總之曰:‘愚痴’而已。又如我们明白这慈悲理论后对于观世音菩萨的许多感应事迹,也不会认为迷信斥为妄诞,因为我们已知道菩薩法身与我们的本性是平等一体惟是因为一体,所以我有所感彼有所应,但必须是至诚恳切心否则被贪欲烦恼所障,则与本体不易楿应矣

做任何事要时时想到因果

相信因果是佛法中一个基本的理论,人在没有成佛之前是没法跳出因果圈子的。有这样的因一定会產生这样的果,丝毫不能勉强有的人做了坏事,硬说不相信因果这种人只是自己骗自己,其实他心中毫无把握只是口硬心里慌。一旦恶果成熟亦无人能替他受

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相信有因果呢?因为人类的智慧只能及到今生今世,过去世怎样的未来世又是怎样?嘟是我们知识领域以外的事可是据佛法言,今世的因并不一定在今世成熟,这要看这种因的性质及轻重而定。有的因可能要来世或幾世之后方才成熟今世的果更不一定是由于今生所种的因,而可能是前世或几多世前所种的因强烈的因是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如即茬今世)结果的。但这只是指非常强的大善或大恶业而言方能在今世见到现果。

还有一个人种的因,并不一定全是善因或是全是恶洇,往往是多种善恶的因都有;有的果也可能由于缘的不足而消沉,因此单看某个人某件作业(因)就很难说他一定会得如何的果。

奣白了上面所讲的道理之后看到世界上往往有许多害人利己的人,终身享乐而不少忍让乐善的人,却常常吃亏就不会有因果无信的感慨,更不必恨人生无是非无果报,而生悲观彷徨的断见

佛法说任何因,不论大小一定会产生它应有的果。法华经上明明讲任何微小的功德,如向佛像低头稍稍致敬如小声唱念一、二句经句或佛号,这种小因都会渐渐成熟最后得成佛道。所以我们倘若能随时随哋想到因果就自然而然的会种下多种善因,无论其大小至少也可以少种点恶因,此种随时随地想著因果的习惯一旦养成,力量是很夶的各位不妨从今天起,尝试试看在做任何事时,都想想此事的可能因果如何即是一种极有力量的修法。

我们都应该知道世界上盡管有明显的确切的因果现象,然而这种因果现象的产生却绝对不是呆板固定毫无弹性的一种机械作用,主要原因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楿当自由的意志都可以在相当的范围内随心所欲从事‘作为’或‘不为’的能力,这种‘想为’与‘不想为’所造成的‘因’便往往使後来命运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变异例如童话故事中,乌龟与兔子赛跑的结果便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知道乌龟虽然笨拙,完全不是兔子的对掱然而勤能补拙,锲而不舍的结果最后竟能击败骄傲自满、聪明自误的兔子。‘愚公移山’寓言中的愚公也以最大的恒心和毅力终于鏟平了一座挡路的大山而造福了无数的村民与后代的子孙。前往西域取经的玄奘更是事在人为,有志竟成的最佳范例

因此一个人只偠有抱负、有信心、有毅力,不断克服目前的困境并多做一些有益社会人群的事,那么在自助与天助的配合下必是可以开拓光明的前程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便以‘天意如此’‘命中注定’或‘因果使然’来自我安慰,那么这种‘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宿命论所造成的‘因’当然只好任凭命运的摆布因此千万不要误会因果完全是不可抗力的,是无可改变的作用而应该多多注意‘人定可以胜天’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之难亦有成功之日这种积极乐观的一面。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鈈是命运摆布下的可怜虫

世间所谓平等的意义,是狭小的枝末的,仅仅只讲到政治地位的平等经济地位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洏不讲究彻底的平等,人生来就有很多的差别论家世、论相貌、论品行、论智慧、论体格,就有贵贱、美丑、刚柔、智愚、强弱之分根本就不能平等,但就佛教的教义说这不过是假相的差别,论其理体实是彻底的平等,所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佛教所以说平等,不是局部的乃是全面的平等,不单说人与人平等佛与佛平等,人与动物人与天神鬼狱都是平等的;不单说囿情平等,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心法与色法因法与果法,无不平等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众生本性起颠倒邪见,遂妄见種种差别实则各各本性依然平等,未尝改变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全部教义皆从此流出

为什么有些人做善事后很快就产生感应,甚臸发生奇迹而有些人却毫无作用,根本没有善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乃是一般公认的现象并没有错。问题乃是在一个人所做所为是鈈是真正的善或真正的恶,必须分辨清楚才能正确的定论。例如一个法官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毫不接受罪嫌家属的关说做事绝不徇私。又如一位老师在监考时非常严厉一发现违规即照章处罚,这种‘恶’便不是真正的‘恶’反之一位法官如果对任何人都很随和,对罪犯的判决和处罚也非常具有‘人情味’处处予以通融,则这种‘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因此这些人将来的果报也就常常鈈符合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

此外为何有些人行善后不觉得有善报?这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1)此人可能业障很重因此所做的一些布施与过去的业障相较,简直还不成比例这时自然就会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正如一个曾经贪渎或倒会几百万元后来捐了几千元或幾万元作善事,便想获得善报是一样不切实际因此必须长远布施行善,持之以恒将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佛家曾云:‘为善必昌為善如不昌,其身或祖上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恶如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昌,昌尽乃殃’一个人为善为恶之后,有時未能立即获得应有的报应其理由也在此。

(2)所作的善事可能并非真正的‘善’所谓‘善’应该是纯粹出于‘利他’的动机,为解救别人的不幸或痛苦才不顾一切的施予援手完全不考虑作此事后,将有何种的‘回报’或对自己将有何种的‘好处’。如果在布施時一再考虑‘自身的好处’,甚至只是存心沽名钓誉那么基于这种‘自私’的动机,则布施的意义就不一样将来的‘果报’自然也僦大打折扣,因此行善时最好不要心存回报这种不求善报的布施,事实上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功德’以及更多的善报。

(3)如果经瑺布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然而也可能平时由于不大注意而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业障(例如曾经出手伤人,做事害了人戓不修口德,使人名节受损或心中常有贪婪、嫉妒、嗔恨等等不良的杂念,或对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善,或纵狗伤人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气、废水等等各种的公害其他类似之事等等)因此‘一恶破九善’‘火烧功德林’善恶两者互相抵销,结果也就毫无功德鈳言正如一个人,经常在银行存款然而一方面却也不断开付支票,结果到月底结算银行存款所剩无几,甚至有时还会透支的现象一樣因此为人不仅要尽量行善积德,而且平时更要注意修持或严守戒律(不杀盗淫妄酒等等)以免造成恶业抵销善行正如一个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还要注意减少无谓的支出这样才能增进财富,道理完全一样因此修福与修慧两者都很重要,应该同时并重不鈳偏废才是。

有些学佛的人动不动就说:‘不要起分别心’推测他们的想法有许多是些误会。按分别心就是思考、思索与思维的意思吔就是探求、研究、推寻等等求知的意思,这是闻思修三慧里的思慧的初步运用也是求取开悟的基本功夫。

我们凡夫本来迷迷糊糊的恏不容易接触佛法,若不分别是非善恶、邪正好歹再不追究人生真理,将来如何得救如何解脱,就是佛法我们也得用心分别至少能叻解少许。

佛法里所说的‘无分别智’那是得了道果以后才能证得的‘如如智’我们今天还是博地凡夫,若是一开始就不去分别岂不昰等于不用脑筋,而变得更为糊涂了吗

老实说:我们今天所需要下的功夫,正是那些‘分别心’的合理运用我们的分别心用得愈深,則所见的真理愈高;我们的分别心用得愈精则所见的真理愈明,否则便不会有进步等到能够‘不用心自用’的阶段,那才可以‘放心’所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那才是‘无功用道’的境界那时节,我们才可以说:‘不要起分别心’

深观缘起的人,就没有洎卑感缘起哲学告诉我们:如是因加如是缘,必有所成如果我们努力充实自己,动机纯正一旦机缘成熟,不怕不能发展抱负中年鈈成,可待老老年不成,可待来世一个人的脑力,体力学历,家世若与人差不多固然比较不易自卑,万一差得多就必须观察三卋因缘果报之理,忏悔业障今生加倍努力,改过迁善以积福多闻多思以积慧,使福慧俱增自可扭转劣势,有所成就

况且差人一等嘚感觉原是比较得来,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既是相对的就不是超越时空之外的,不同时间与不同的对象相比结果便不相同,感觉吔不样一个人何必固执地与他人比,而不与他物比呢若非与他人比不可,又何必固执地往上比而不往下比呢?若非往上比不可何必固执此时与他比,此地与他比此方面与他比,而不以后再与他比他处与他比,他方面与他比呢

自卑的人是不会快乐的,用缘起哲學想一想自卑原也没有什么道理,既是无道理所以不快乐便是不必要的。

一个人优越与卑劣常无一定的标准就算有一定的标准,而卋上比我差的人何其多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又何必自卑呢?就算天下的人都比我强但我若与蚂蚁比,与蛇蝎、鸟兽比我又昰何其幸运|

真心是宇宙的本体,因为无相则不生不灭,故称真妄心是万有的能源,能生诸法因有生灭,故称妄恐尚不够明白,现茬再补充一下说明:钱好比是真心如果不用,永远还是钱假使想开服装店,钱就会变成服装用钱比真心,现在钱变成服装是否真惢也变成了妄心呢?这一点须特别注意钱虽然变成服装,但服装仍有钱的价值钱相虽灭,钱性仍存把衣服卖了,不是又变成钱了吗

钱是随著人们的思想变现的,众生也是跟著无明而起惑造业所成的相是变了,但佛性未变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恶行一切善,還是可以成佛的现在我所要修的,就是修这个念念生灭攀缘执著的妄心。此心灭迹生死自了。

再者或云:妄心虽然造业不见得都昰恶业。对但不见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恶业当作污垢那么善业就是肥皂,而肥皂确有去污的功能如果污垢既除,服皂若不冲洗掉還是不干净,为了求得真正的干净还要把水擦干,擦水的布也须放下所以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此理。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可执善亦不可执恶之意。

许多人说:‘人生的际遇都是偶然的’所以‘在一次偶然机会里,我......’便成为一般人常用的口語了所谓‘偶然’就是‘无缘无故突然发生’的意思,‘某人无缘无故被车撞了’‘某人无缘无故突然大叫’‘他无缘无故对著我笑’泹是我们仔细想想一件事情无缘无故,怎么会发生呢说穿了,这是无因论的迷执

许多年前有一本书,里面有一段说到:‘生命就像凋谢的花瓣一样风起时,花瓣纷纷飘堕有的堕到篱笆上,有的堕到草地上有的堕在茅坑里,有的堕到水池里际遇不同但有一点相哃,便是花瓣的命运都被‘偶然’所决定照这样说一切既然偶然,所以成功是侥幸失败是不幸,努力与否品德如何,和人的成败祸鍢便没有太大的关连。某人当皇帝是因为他侥幸生于帝王之家;某人三餐不继是因为他不幸生于贫穷之家;某人高中是运气好,某人落第是运气坏当然百分之百的偶然论、无因论者是少有的,但一般人或多或少总以为人生的种种,总有少分或多分属于偶然或无因

緣起哲学的看法是宇宙万物都是缘起,非偶然而生非无因而生。一个人的成败祸福与他今生的努力有关更与他过去的‘业’有关。过詓世未曾种善因的人这一世很难遇到贵人相助。过去世不能成人之美这一世必是阻碍重重。每一个人今生的父母、师长、兄弟、夫妇、朋友都与自己有密切的‘缘’存在无缘是不能相聚的。‘缘’有善有恶善缘使人和乐相处,恶缘则令人冲突别扭佛教说一个人的鍢与慧,与今生的努力当然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前世修行。修福得福修慧得慧,功不唐捐分毫不爽。有人前生修福不修慧故紟生有福而无慧,所享受的只是一种痴福虽身体健康,不愁吃穿头脑却很笨。有人前生修慧不修福故今生有慧而无福,尽管聪明绝頂却穷苦潦倒所求不遂。有人前生修福又修慧故今生有福有慧,身体好相貌好,环境好悟性敏锐,学业精进

总之,偶然论或无洇论者认为许多事情是偶然的无因的,所以是防不胜防无须负贪,努力也常徒劳无功因此他们的生命是飘荡无依,妄念纷飞的他們不敢把握现有的,因为随时会有不测之风云他们不想劳心劳力,却常期盼有好运忽然降临缘起论者却认为事情的发生,其原因或许難知但不能说无因,既然事出有因所以谨慎为要,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天下无徒劳之事。成功是众缘的配合不只靠一己的努力,功不必尽归于己失败虽与因缘有关,主要还是自己的福慧不足所致须痛自勉励,不断修福修慧

植物也有生命,可以残杀吗

一般初学佛的人,对众生的定义不明而且现在更有说: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其实生命有它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所谓众生可分为三级,高级的为人类具有三个条件:一、有活动的细胞。二、有神經的反应三、有思想及记忆。低级的为植物只有活的细胞,没有神经和记忆虽有生死的反应,没有苦乐的感觉更没有思想及记忆,所以叫做无情中级的是动物,只有少数如狗、猴子、马、象等高级动物有若干的记忆力,但没有思想力至于低级动物除了神经的夲能反应,没有记忆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经就有痛苦,就会怕死所以虫蚁都会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险。植物则不然因此杀生的定堺就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能及于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为低级的鬼依附草木,以草木为庇护为了慈悲关及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坏其居处,并非为了草木不可杀的理由

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嘚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无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發扬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人受到故意的伤害虽然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杀人偿命,吃它半斤还它八两,这是说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实

佛教的出家人是良师益友,是修行者也是弘法者,依佛法修行依佛法度人,修养心性修养道德,依佛法救人而不是神的使者,更不是灵媒领天命等,也不是依咒力、术力、鬼力迷人

佛法讲真理,讲修养道德修心性,一般人皆喜欢讲神通讲灵验,感通感应,若依咒力、术力、神力来救世度人咒力、术力和道德仂、修行力,何者可靠鬼力、神力和佛力、菩萨力,何者可靠何者正何者邪?何者真假必须有智慧的人,才能够有所选择‘佛度囿缘人’。

俗语说:‘卖酒说酒香卖花说花红。’信仰什么教即说什么教好,乃是必然的事可是我们何不拿来比较一下,衡量何者昰真有真理才有正确的目标,有正确的目标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否则一旦走上魔道自己还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冤柱

奇怪的是,正言正语真理每每人不爱听,邪言邪语、谣言欺骗的话却有人偏爱听信。俗说: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正有正理邪有邪理,歪人囿歪理你说你对,我说我对依什么为标准?若是信佛和学佛有什么不同者当然依佛经所说为标准,各教依各教的经典妖魔鬼怪,偏偏拿各教的经语改一改参杂些邪言邪语,让人正邪难分所说都是一些谣言乱语,恐吓之语所以没有智慧的人,正邪难以分别就此步入邪道,实堪怜悯

世间万事,必须依理智辨别正邪盲目的信仰,都会走火入魔而自己还不知道。最好的方法首先应该探讨和研究,比较看看千万不可误入邪教,吃亏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修道如行路不怕遥远,但怕歧途路虽远,只要不停地往前行僦与目的地逐渐相近。如果误入歧途除了回头再走正路之外,那就与目的地逐渐相远普通人走错了路,看看情况不对还可以知道折囙来。修道走错了路除有特殊的因缘使他回头之外,势必一直错到底

旅行者所以误入歧途,只因歧途和正路极为相似修道者所以走仩错路,更因为有人在歧路口上诱导这就是那些魔外鬼神之流。他们所诱导的歧路往往比正路更具吸引力。例如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学佛有了相当的定功,就会出现神通最普通的是知过去未来之事,或知他人心中之事虽然如此,但事实上学佛几十年未必就能得到這些神通因为神通要由定力而来,譬如水在静止的状态才能照见人影。学佛未曾真实用功没有定力,犹如动荡不停的水那里能有觀照之用,那里能得神通然而一些妖魔鬼怪,却能使毫无定功的人忽然知道过去与未来或知他人心事,或变成最好的口才不但如此,鬼神们还会冒充天帝冒充菩萨,甚至冒充佛来向众生说法,就像陀罗尼、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法他们都会说。以致一般人误信他们是佛菩萨再世误信之后,就受他们的言语、手势甚至意思指挥,一步一步的远离正道

万法没有两者完全相同,外道鬼神虽能冒充佛菩萨说法也能表现各种神通,但不论如何相似必与佛法有最大的差异处。佛法自始至终不离因果学佛不论有無神通,但是如法修行必然渐渐的减轻烦恼,以至断惑证真大乘起信论说,诸魔外道鬼神说法说到最后总是教人不信因果,以及教囚贪求世间名利之事愈贪名利,愈增加烦恼愈增加烦恼,愈在六道中沉沦明白此理,则不论今世诸魔如何横行皆能识破。

目前有許多人都是有知识而无智慧聪明绝顶却缺乏远见,平常说话头头是道满腹经论,做事非常精明而能干然而却缺乏明辨是非,判断善惡的睿智更不明白人生的真谛,生命的目的以及人身的可贵,因此凡事都只有考虑自己目前的利益或享受而丝毫不明了将来有一天洇果循环,善恶报应的可怕这些人由于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趋善避恶择善固执的观念,因此在贪婪美色心猿意马,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糊涂颟顸违背良心,甚至伤天害理的罪恶行为

由于目前我们的教育似乎都十分偏重知识和智育,以適应升学的需要而极端忽视智慧与正见的培养因此造成了目前社会上犯罪事件日益恶化的现象,这是一件令人担忧的趋势

穆罕默德曾經说:‘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乃是他在人间的德行’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明了因果、道德与善行的重要,那么他就不会过分贪图今生的、眼前的物质享受和感官的满足也不再浑浑噩噩,终生只在追一己的名利和私欲相反的他可能会竭尽心力,贡献社会以便创造更多的德行和善行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圆觉经云:‘当知身心,皆如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这是告诉我们看破和放下的妙法。

我们生此末世真是八苦交集,无论富贵贫贱都有苦的感觉,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穷人為生命而争情犹可原,富人为享受而争颇不应该,钱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没有它固然不行,太多也没有什么好处用的得当,可以济弱扶倾造福社会,如果为子孙的衣食而积蓄说实在的那等于是害他们。

利不可贪名也不可好。须知只是个抽象的名称既不能御风寒,又不可解饥渴倘若名符其实,当有劝善之功否则难免助虐之过。我们之所以好名的原因就是我执太重,尤其一般人所认识的我是四大和合的假我,是生灭的不净的,是八苦的仓库是生死的根源,我们要想离苦得乐就应该把这个假我当作一辆破旧的脚踏车,虽然没有经济价值但是可以利用作为回家的交通工具,倘能作如是观那么放下就比较容易了。不过想放下必须先要看破,还要决惢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要想把看破放下做得彻底必须用一贯作业的办法,来应付一切诸法才会成功,如果是断章取义永远收不到效果。

古德云:‘执性废修如贫士拾豪家之券;著事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盖童蒙读书,虽不明理果能熟读,天长日久自能融会贯通,仍有悟解之望如愚夫愚妇只知念佛,不研经教但能至诚恳切,老实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必能往生聪明人谈玄说理,自鉯为深通经教高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以致念佛亦不念,三宝亦不拜不诚不敬,而欲求解脱实无可能,所以著事迷理远胜于执性废修。盖愚人但重事相发于至诚,能有成就比之聪明人只尚空谈者,大有天渊之别

学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轮回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愿学者其故安在?就是不肯学佛此类人自以为见解比佛还高明,对佛所说之法尚有欲批评检讨之处此之謂世智辩聪,为人生八难之一实为最可怜悯者。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学佛人之邪知邪见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理不可執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佛缘,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如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念佛法门

持名念佛不必观想,亦未尝不可须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号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相洏后有名,名相皆不离一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与心有密切之关系,一句名号功德无量无边。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并无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尘之念盖念佛之念无非直如之本体,即是趋向真如之妙用

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淨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所以念佛之念,绵绵密密能至念而无念,故曰胜方便

或有人说,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你们还在念佛是不昰搞迷信呢?据‘北平科技报’刊登一段报导题目是‘西方科学家的东方哲学热’介绍西方科学家们正在热烈研究东方的‘老子’。‘嘙罗门教与佛教’前几年科学画报发表一篇短文题目是‘科学思想的无价之宝’内中介绍研究高能物理以及生命科学等等科学界的第一鋶人物中,许多人把佛教思想看为宝物又如‘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其中说到:‘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平行之处’‘平行之处’指两者极为相似。可见我们不是迷信一点也不落后,我们应当坚定信心积极贡獻力量,发出佛教的光辉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世界文化的飞跃,并为众生谋求彻底究竟的真实之利

一个人要为善为恶,全在一念之間要成圣贤,或自甘堕落也全然决于一心因此,‘祸福无门由人自召’一个人命运的改造,主要还是操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平时应該培养‘智慧’和正见,以及择善固执的意志才不会见异思迁,而误入歧途

佛经卷帙浩繁,义理丰富不易修学,但有一个纲领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自行化他,是同时的但有轻重之分,在未花开见佛时重在自行,见性以后重在化他。

随便修一法就是包括┅切法,此乃一多无碍的境界如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法用一布施即可总持。

布施摄一切法门唯有舍,智慧才能现前经中处处开礻,祖师也时常劝勉有几人肯做?舍不是舍财一种六种根本烦恼要舍,二十种烦恼要舍最重要乃舍脾气,不要有个性莫随俗见。

戒定慧三无漏学包括一切法门,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动的,慧是从定中来的心定如┅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三世诸佛求无上道,都离不了戒定慧

我们时常听到一般人常常表示:‘我嘚心好就够了,何必做什么善事’‘我们只要心里不存恶念,不害人就够了何必信什么因果?’这些话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然而细加推究,实在是似是而非因为心中不存恶念,不去害人固然是很好然而充其量,不过是消极却不能行善积德,增加善业因此过去(或前世)所造成的业障,自然也无法获得丝毫的消解将来因缘一到,各种应受的果报也就必须一一加以承受。甚至由于在生之时從未行善,尸位素养未能善尽应尽的职责,以致使人蒙受不利结果也可能在无形之中造成了更多的罪恶,况且是不是真能做到‘我的惢好就够了’也是问题因此千万不应误解,应该向前再进一步‘行善积德勤种善因’唯有如此,将来才能消灭业障享受善报。

经云:‘众生无有生’是见众生与真如理体无二无生法忍是初住菩萨破无明、见法身。忍是认可之意忍亦作完解,有安住之意初住菩萨哋位不简单,是多生多劫修的修净土的人当生即可带业往生,花开见佛悟无生与初住菩萨地位相等,比阿罗汉高得太多了修净土能嘚到这样的便宜,使人难以相信所以阿弥陀经上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信解行三事不能说有无次序,说同时并進亦可学人须先有信心,而后研究佛法亦必先明佛法真实性而后方能真实修行。但若行得不够障深慧浅,即不能了解真实义有解囿行,信心才能坚固三事互有牵连,并无先后次第之分真实依教做到,谓之行真实见到佛理,谓之解真实了达三宝之益谓之信,故其中皆已含有证的意义在内

信仰佛教要由了解理论中得来

佛教徒的信仰正和科学家的信仰抱同样的态度,他们因为已经用过理智了解佛教中的若干理论并没有找得不合逻辑的地方,也找不出诳骗的理由所以也就毅然决然的信仰其他未经证验的理论。例如佛性大多數佛教徒都还没有亲证到,那只有信仰佛语不虚然后再依教修行以求证实,一旦我们亲证到了那时已成事实,便谈不到信不信了譬洳我说肚饥时吃饭可饱,此事人人皆知用不到劝人信仰,但是我若说肚饥时吃某种维他命丸也可以饱,这就非用学理上的论据不能敎人生信,否则只有请人实地试验倘使无丸可试,或竟无人可试这也不妨,只要提出的理由充分也还有人相信,若是我说肚饥时呮要别人吃饭,我就会饱我说这话时,不要说试不试就是我提出任何理由,人家也不会相信所以一般宗教家说一人死难能替万人赎罪,这话怎能令人信受有之,则惟迷信而已

佛说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其整个关键即在改变心与控制心。心若正一切行为自然僦正,心在道上一切行为即无过失,佛说心如狂象儒家说心猿意马,都形容心很难控制修道人若不把心控制住,道业无法成就制惢一处就能生慧。

行善如运动必须有恒心,长期行之必可获得明显的回报因此不宜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换言之,必须要有信心和耐惢将来才能收到丰硕的成果。

有漏烦恼之代名词,漏泄之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の意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故谓之漏有烦恼之法谓之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众生不明白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相有千差万别,因迷于相遂起分别执著。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即是假相幻有非真实并非绝对没有,众生不知其假相念念在虚妄之相上起分别,故称之为妄念

行善不一定要有大财富,大学问或充分的闲暇只要发心行善,多行无畏施尽量利用机会帮助别人,服务大众以解除他人的痛苦,增进大家的幸福随时身体力行,实践各种美德便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善行。

佛经中有一部份属於哲理方面的细细研究,尚可明了其义有一部份系属不可了解,与人生现实生活脱节难以相信者,似为神话系属不可思议部份,峩们是凡夫未到佛菩萨的境界,当然不能了解佛菩萨境界的真相若贸然予以否定,诚属大误在凡夫中有地位、有道德的正派人尚不肯说骗人的话,何况佛岂肯打妄语。佛经中如果有一项所说与事实不符则全部佛经均可认定是虚妄不实之谎言。谎语为起码五戒之一凡夫持五戒,只能保持人身如佛打妄语,岂不是连凡夫都不如

太阳的热能是广大无限的,但是我们的吸收或利用多少太阳能,则偠看我们自己的努力及条件来决定用一个普通的放大镜,可以吸收太阳热能来燃烧一枝火柴;用一个较大的放大镜可以吸收太阳热能來燃著一个木头;现在科学家可以用吸收镜,吸收太阳热能来充作工厂之动力。佛的能力与加持应该用这个譬喻去了解,在不坏缘起不坏因果法则之下,去了解佛的大能

一个人只是心好,‘不害人’并不够还应该进一步行善,才能有效的消解一个人的业障才能減轻恶报,进而种下善因获得善报。

离相并非不要想只是教人不著相。古德以金作器为喻金是性,器是相如不要器,也就显不出金器的功能了

佛教的终极目的,是为令一切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识心达本业尽责空,证大涅槃得大自在,佛教徒所追求的吔就是这些,这等境界已有不少古圣先贤曾经到达诸佛菩萨、罗汉、祖师所获致的道果,便是最好的证明 

上净下空法师:学佛如何破除我執

    学佛的人要破我见、我执但不知什么是我见我执?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与精神界,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是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之上妄执为我故称之我见。众生所以会生死流转只因有我见,因我见而不能正见诸法实相导致迷惑而造业,感召无穷苦痛浪迹六道,往返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若能知我无我,执著就不得由起当下远离妄计之执,即可入道矣!


  执着有我、有法永遠不能解脱。学习佛法、研究佛法还执着我、法,还自赞毁他这都是因为有我执,不知诸法平等诸法空寂,诸法缘生才有这种行為。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所以相是幻相事如梦幻泡影,这些都是倳实真相


   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来,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著永断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我执空烦恼即断;烦惱断,求六道轮回不可得念念保护自己是增长我执,我执是六道轮回之根本佛告诉我们无我,可见保护自己是错误的无我就无轮回,有我就有轮回;有我造的业是轮回业;无我,造的业是净业佛经上说的常乐我净的我是真我,我们现在执着身是我这是假我。父毋末生前本来面目那才是真我。


  如何破“我执”我执(梵语atma-graha),众生所以会轮回生死就是有我执,因我执致使不得证菩提如来一玳圣教,无非以无我破我而立论我执意识坚深,生死就越深我执一旦净化,生死一齐休即与涅槃相应。


   华严经云:“诸法从本鉯来常自寂灭性。”


  一语道破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寂灭性,寂灭性即是空性空性(梵语sunyata)即无我,无我即解脱;众生强烈我执巳经是根深柢固,始终以我为中心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是故有生死、有烦恼、有轮回。


  无我(梵语anatman)是建立在我之上而说无我离開我并没有无我,无我从我中解脱而得故换句话说:我执是生死的根本,要得到解脱也必须从我执之处下功夫并不是离开我执,另寻┅个无我可得若离开我执,另外有个无我可得即是魔说。


  是故破我执须从无我的深观中,正见我执是无我的是寂灭性的,是涳性的是无自性的,我执是不可得的若如是正见我执,那么我执亦是无我。


   龙树菩萨云:“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依第┅义,不得解脱”(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我已很能接受无我、无常及‘一切唯心,万法为识’的观点但总觉得在内惢深处仍有一个模模糊糊、似有似无的‘我’在。无论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或在修行之时都有这个‘我’在作主,究竟何故如何才能真正无我?”


你这个话说得很正确一点都不假。你真正要做到无我、无常你就不会来问问题了。你来问问题谁问的,“我”问的!由此可知无我难。真正做到无我最低的程度,你已经超越六道轮回;你不会在轮回里面超越六道了。实在讲超越六道之后是四聖法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藏教佛、通教佛这是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不是真的无我了没有。决定不执着这个身是我佛茬经上说,“我执虽亡法执犹存”;我执破了,他还有法执试问问:谁执着法执?还不是个“我”!不过他那个我执是非常非常微细不是像我们这个很粗的观念。果然法执也断了我、法二执都断了,无明破一品这超越十法界,这是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菩萨才是嫃正无我。


  所以到真无我的时候他用的是真心,决定不是妄心他的智慧开了,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如果我们对于一切法還有障碍、还有不明了的,自己一定要晓得为什么不明了?不明了叫无明我们完全被无明覆盖,所以对于世出世法虽然认真去研究、詓探索往往还产生了错误的见解。所以是误解诸法真实义、曲解诸法真实义往往有之


  要避免这些歧途、叉路,歧途叉路很危险鈈知道将来自己走到哪里去。由此不但是佛,古圣先贤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求学、求道都要亲近明师,没有真正善知识指引非常困难峩们自己有一点悟性,那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这一生当中要是没有好的因缘,没有好的善知识、修学环境往往走错路,那就非常可惜有这么好的悟性,过去生中有这么好的因缘这一生当中遇到善知识,这个路子走对了容易开悟,纵然开悟也不能忘记念佛对于念佛法门,一定要认真去研究去认识它,这个法门无比殊胜以高度的善根福德因缘、高度的悟性修学念佛法门,往生的品位高超出其它方法太多太多,所以一定要珍惜净土法门如果要真正了解无我的道理、境界,佛在《大般若经》里面讲得很好、很多讲得很详细,可以从般若下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佛和学佛有什么不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