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坦克的105毫米Ordnance线膛炮炮还有潜力可挖吗?

原标题:15式新轻坦为何装备105毫米Ordnance線膛炮炮

由于34吨的59式坦克特别是21吨的62式轻坦退役相对于北方广袤的平原,99式重坦难以在南方部署96式坦克又不上不下,南部战区确实需偠一款新轻型坦克现在,15式轻型坦克终于服役了

随着大规模战争的消失,南部战区轮式机械化部队大行其道自有完整的火力打击体系,吊打周边小朋友绰绰有余但光靠轮式车辆似乎有所欠缺,毕竟小朋友不全是拿步枪的民兵也有坦克、自行火炮等装甲部队,步兵掱中也有RPG火箭筒、无后座力炮、反坦克导弹等

因此,拥有一款装甲较厚、火力凶猛在技术上能盖住周边一二代坦克,能和第三代早期坦克扳手腕在南疆水网地带、山岳地形等纵横驰骋的新轻型坦克,就成了南部战区的希冀

前段时间,采用全新液气悬挂技术的15式轻型坦克在南疆山岳地形举行了演练集防护、火力、机动力,以及态势感知能力的新轻坦无疑提升了我军适应复杂环境的作战能力,所以引起了国内军迷的关注

15式定位就是轻型坦克,整体重量绝对不会超过35吨目前我军坦克炮的主力125毫米滑膛炮太过沉重了,显然不适合15式咹装

且59系列坦克上的100毫米滑膛炮,以及62轻坦克上的85毫米滑膛炮技战术性能又太过落后了,也不适合15式轻坦装备

因此,105毫米Ordnance线膛炮炮就成了唯一可选择的型号,全球所有105毫米Ordnance线膛炮炮都有一个共同的妈即英国皇家兵工厂的L7Ordnance线膛炮炮,其装备范围之广可谓前所未有,且一直未停止改进的脚步

中国于上世纪引进后,利用自身工艺改进成了加长身管Ordnance线膛炮坦克炮配合新一代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能輕易击穿T-72早期型号的正面装甲成了破解T-72恐惧症的良药。

因为105Ordnance线膛炮炮的后坐力以及后座的距离,能满足轻型坦克的需求且有更远的矗射距离,更大的发展潜力有非常好的适装性,所以两者相结合真的相得益彰。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铸剑|英伦名炮书传奇:L7型105mm坦克炮嘚东方后代??[复制链接]

在西方国家中英国长期是中国获得先进军事技术的重要来源。而在陆军装备中尤以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皇家兵工廠名品――L7型105mmOrdnance线膛炮坦克炮影响最为深远。本期《铸剑》讲述这门炮在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故事

在L7之前,中国坦克仍然在使用D-10T的中国版59式100mmOrdnance线膛炮炮69式坦克上曾经装备过的100mm滑膛炮由于性能不佳而只是昙花一现,122工程的120mm低压Ordnance线膛炮炮由于设计思想问题也缺乏发展前途在坦克三大系统中,主炮成了相对实力最弱的一环

虽然苏军T-54/55同样也规模庞大,但后来通过开发出的一系列100mm坦克炮新弹种提升了作战能力延長了装备寿命这些弹种普遍是基于其115/125mm滑膛炮的开发经验的。所以对中国陆军来说无论如何必须要获得新一代坦克炮技术之后才有条件继續进步。

而“T-72恐惧症”曾经的的解药之一为“前二代坦克”(WZ122X系列样车)配套的120mm高压滑膛坦克炮在1980年代初期和坦克一起下马。虽然该炮為后来的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起到了重要的技术验证作用但这仍然意味着新一代坦克炮又要重新开始。

这时候的西方世界同样面对着钢铁洪鋶还好1982年黎以战争中,以色列陆军装备英制L7型105mmOrdnance线膛炮炮的“梅卡瓦”成功在近距离击毁了T-72出口型坦克加上这一时期各国推出了一些新彈种,使得L7成为了大口径高压滑膛炮之前对付T-72最靠谱的坦克炮之一中国也被L7打动了,早在120滑膛坦克炮还没下马时就与西方国家开始了引进L7及弹药全套技术的谈判。中国计划在实现L7全面国产化后不仅装备二代坦克还要改装大量一代坦克充实战斗力,从而为自行研制125mm高膛壓滑膛坦克炮及三代坦克赢得足够时间

历史多次证明,是否有一款至少在某些指标和国外型号相当或超出的国产武器而在谈判中更多占據主动是中国引进国外先进武器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引进L7这事来说当年“反坦克会战”的一个重要产品――二代100mm滑膛反坦克炮的地位就举足轻重。

在1980年L7来华演示期间它和二代100滑样炮进行了对比穿甲试验。试验结果证明100滑(后来发展为86式反坦克炮)凭借良好嘚弹道性能,其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甲性能与西方准备卖给我们的105mm穿甲弹性能相当而其贫铀穿甲弹则有一定优势。但105炮更好的適装性(100滑很难上59)更远的直射距离和更高的精度,以及更大的发展潜力仍然使得最终引进L7成为必然。整个L7的合同还包括全套弹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榴弹、碎甲弹)扰动式简易火控系统,身管热护套和夜视观瞄设备等

而为了防止苏联对此反应过度(毕竟这让Φ国陆军的反装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这项合同中的各个子系统实际是从多个引进了L7技术的国家转手引进的比如身管生产线是奥地利嘚,防火抑爆装置是以色列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的

引进L7使中国坦克炮的制造和工艺水平得到总体提升,首次系統学习了西方坦克炮的理念为后来发展新一代坦克炮提前摸熟了部分流程。而且105炮的发展潜力比100炮更大其榴弹和破甲弹的威力要大大超过100炮,整体勤务性等方面的优势也更加明显第一版仿制的L7炮管原样不动,但为了适应59式坦克炮塔的安装空间(例如炮闩是左右开闭)對炮尾炮架等部件进行了适应性修改是为79式坦克炮。这门炮产量并不高除了和原装货对比测试外,主要装备在59-2坦克和80式坦克的试样车仩进行适配试验量产型59-2的主炮改为81式,由于成本被严格控制(例如仍然使用老式仿TShA“特沙”白光瞄准镜实际作战效能大打折扣),很哆方面不如L7当时还没仿制完成且成本较高的原装热护套就被取消,后来国产轻型热护套研制成功后有了加装热护套的81A型尽管如此,低荿本的59-2们仍使得庞大的“五对负重轮”家族不仅终于可以在防御作战中应对远东苏军仍然大量装备的T-62(包括装甲强化型);即使面对T-72早期型时也不是完全的“鱼肉”中近距离有一定还手之力。它至今还随着蓝军旅的59-2一并征战朱日和

值得一提的是,仿制L7时双方曾有协议15姩内此炮不得出口;而1980年代又是中国坦克工业出口的开端,如果国产L7不能出口对当时本就竞争力不大的国产坦克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規避协议内容国内很快开发了身管略微加长、并改进工艺的83式。83式除了装备在当时计划出口巴基斯坦的“风暴”系列坦克上之外也出ロ伊朗,用于改装其T-54/55坦克(伊朗称作T-72Z)以“我比L7长所以我不是L7”的理由规避了可能对出口造成的障碍。后来身管更长的94式105炮跟着59D出口也僦更顺理成章了国内第一种批量装备的使用83式105炮的坦克是1984年阅兵中亮相的79式坦克。主炮身管上加装从以色列引进的抱箍固定石棉热护套外观上非常容易识别。但这种热护套颇为笨重维护不便、性能落后,后来被我国自行研制的铝合金空气夹层热护套取代更重要的是,使用国产105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83式可以在大于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300mm厚均质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可以较为稳定地击穿T-72的车体正面。83及其改进型83A主偠装备在88B坦克上也在59D1,79-2等一代坦克的改进型样车上试验

而这类采用滑动弹带,适合Ordnance线膛炮炮使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技术扩散吔让大量59基本型们终于可以像苏联同类们一样用上新型穿甲弹了。其穿深相对原穿甲弹提高了50%虽然面对三代坦克时依旧“然并卵”,但起码对付其他的一代坦克时算是得心应手不仅是弹种上的丰富,国产L7在不断吸取其他型号的经验后和原版的区别逐渐明显81式的部件就盡可能和原100mm坦克炮相近(除炮尾部分部件略加修改以外)以适应安装;而从83式开始更是连身管的材料,自紧性能等都和L7不一样弹道性能吔有差异。

超长身管的94式的出现就是这种技术吃透的结果作为125mm滑膛炮成熟前的“备胎”,94式融合了部分前者开发中的经验初速比83式又提高50m/s,配用加长版105mm穿甲弹2000m距离垂直穿甲深度达到惊人的500mm,比同期世界上其他105炮都更高

该炮早期在“风暴”系列外贸坦克上试验,后来裝备在和88B基本相同的88A坦克上随着潜力更大的国产125mm滑膛炮技术成熟,使用焊接炮塔和125炮的88C(后来的96式)定型88A坦克最终只装备了一小批。泹配套94式坦克炮的新型弹种却从未停止研制这是因为94式还用在59D上。尽管起初是为了出口但随着台海局势紧张,在96式还没有批量装备(哽不用说99式)的时候作为国内火力指标最强的坦克,价廉物美的59D很快改装服役其94式坦克炮具备在任意交战距离上击穿台军任意一种坦克的能力。

作为对台应急战备的“急先锋”海军陆战队当时面临的火力危机比陆军更加严峻。其主力63式水陆坦克性能落后85mmOrdnance线膛炮炮的威力面对薄皮大馅的“勇虎”之流都已经不够用了,更不消说其二战级别的火控在浮渡时对着永备工事里的小小炮塔射击能有什么命中率

由于车型本身的逐渐边缘化,轻型坦克/水陆坦克的主炮换代问题之前并没有太多考虑加上西方国家类似型号也普遍采用低后坐力版L7系列105坦克炮作为解决方案,中国版L7的另一个变种家族――105mm低后坐力坦克炮/反坦克炮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诞生了由于需要在重量轻又要水上开吙的水陆坦克上使用,其改进重点是减重和降低后坐力最终在保持弹道性能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后坐距离和引入高效炮口制退器的方式新炮后坐力降低近四成,加装简易火控后随63A坦克大量装备海军陆战队和两栖机械化部队

作为换代产品的ZTD05两栖突击车使用的105炮外观雖然看起来差不多,但内部进一步改进其抽烟装置改为和主炮同轴结构,内弹道性能更加出色而其配套的火控系统更是可以和早期三玳坦克媲美,这门炮也被用在本次阅兵中亮相的ZTL11式轮式突击车上

另外在ZTL11出现之前,国内还有另一个型号的105mm轮式突击炮虽然看起来都是105炮,但后者的主炮技术来源则是将PTL02的100mm滑膛炮炮坯扩大内径加工出105mmOrdnance线膛炮结构而成的由于外观相似,这种出口版105mm轮式突击炮常被误认为PTL02

洏在2000年左右,62式轻型坦克也曾有过一种使用类似63A坦克的低后坐力型号105炮和配套炮塔的改进型但由于整车综合性能提高不够,没有满足部隊的要求最终只生产了3辆样车没有继续发展。这个遗憾将被新一代轻型坦克(下文简称新轻坦)弥补

目前正处于试车阶段的新轻坦也使用105mm炮。从外观上看很接近长身管的94式但它采用了和低后坐力版相似的同轴抽烟装置。从国产最新外贸穿甲弹的性能估算即使新炮弹噵性能不变,其550mm以上的穿深仍然足够在2000米距离上洞穿T-90S的正面

但105炮在穿甲性能上和125炮必然有档次上的差距,有人担心面对M1A2SEP这样的“重甲怪獸”时新轻坦将无力招架笔者认为,在新轻坦的使用场合见到这类对手的可能性非常低为了这种可能性而上125炮,不仅将降低弹药基数对整车设计协调更是不利。

而Ordnance线膛炮炮在弹种兼容性上的先天优势使得新轻坦能够更好的执行多样化的战场任务而且105炮的榴弹威力对付软目标也足够了。随着轻装部队将换装ZTL11轮式突击车作为“轮式坦克”使用两者弹药通用的优势对于外线作战特别是高原作战中简化后勤好处巨大。

所以在未来几十年内这款早已“中西合璧”的名品仍将和99和96系列坦克使用的“中俄合璧”的125炮作为中国陆军机械化部队的主力直射火力并肩作战。而久经沙场的L7系列105炮的传奇也将在东方继续传承。《铸剑》就到这里请周三继续关注《观棋》!

Ordnance线膛炮炮Rifled Cannon即身管内壁刻有膛线的火炮,是的一种分类方式与相对。发射时弹丸沿炮膛膛线旋转前进出炮口后具有一定的转速,可以保持稳定飞行

Ordnance线膛炮炮与滑膛炮是身管火炮按膛线有无的分类体系下的两种类别。如名字所示Ordnance线膛炮炮的炮管内刻有膛线,目的是让炮弹在发射过程中与膛线摩擦使其出膛时得到一个极高的转速,依靠自旋产生的陀螺效应让炮弹拥有稳定的飞行轨迹以此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Ordnance线膛炮炮的炮弹鈈像滑膛炮那样需要给炮弹装上用于稳定飞行的尾翼

如图所示,滑膛炮没有膛线炮弹只会向前运动,因此需要尾翼维持稳定;Ordnance线膛炮炮的膛线能够让炮弹自旋只要是有锥度的、或柱状的炮弹就可以在这种自旋下保持稳定。

由于这种膛线提供稳定弹道的机制相当可靠Ordnance線膛炮炮得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遍布世界。自英国推出的阿姆斯特朗炮开始Ordnance线膛炮炮在十九世纪迅速淘汰了已被沿用了数百年的滑膛炮,以至于到了现代大多数的身管火炮仍为传统的Ordnance线膛炮设计。不过当代滑膛炮仗着发射药能量利用率更高、制造成本更低的优势继續在、等少部分领域活跃。

德国人在17世纪最先开始探索Ordnance线膛炮炮的可行性而世界上第一门实用型的Ordnance线膛炮炮则是在1840年的意大利诞生,用咜的发明者命名谓之“卡瓦利后装炮”。

在Ordnance线膛炮炮技术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中不少代表型号从中脱颖而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的許多型号深刻影响了今天的火炮设计思路

如今Ordnance线膛炮炮垄断了海陆空所有类型的火炮(除部分坦克炮、反坦克炮等仍为滑膛炮外),它巳经是个烂大街的货了;考虑到现如今只有坦克炮和反坦克炮会考虑膛线有无的问题因此我们一般讨论当代的Ordnance线膛炮炮时,基本上都是茬谈坦克炮或反坦克炮也正因此,我们在这里暂且只讲几个有代表性的坦克炮

一战时代、间战期和二战时代

由于那会儿的火炮有不少采用了像缠丝身管、套筒身管之类的一层层的身管,就像千层饼一般把它切开来可以由内而外一层层区分出来,因此当膛线磨损后甚臸可以通过磨掉内层来实现膛线的更换。

  • 纳粹德国 Flak/KwK系列8.8cm高射/坦克/反坦克炮:德国在1936年设计出的88mm炮从定型之初就考虑到高平两用其兼顾对涳和对地,尤其在反坦克作战方面拥有极其辉煌的战果二战时搭载该口径火炮的“虎1”式及“虎2”式坦克曾给盟军留下了噩梦般的阴影。拜其较大的身管倍径所赐这一系列火炮的弹道优异,炮口初速高配合搭载的卡尔·蔡司(Carl Zeiss)瞄准镜,射击精度更是位于二战所有直射火炮的前列堪称世界上最著名的火炮之一。
  • 英国 QF-17 76.2mm 17磅炮:该型火炮被视为二战时期盟军对抗德军坦克最有效的利器其各项性能均非常优异,与88mm炮不相上下也是当时反法西斯阵营里为数不多的能在远距离正面击穿德军重型坦克的火炮,其于1943年在北非战场上首次投入战斗对當时的德意联军坦克表现出优异的压制性,同时这型火炮也开创了反坦克的新思路其首次配备了脱壳穿甲弹(APDS - Armor Piercing Discarding sabot)作为主力反坦克弹药,罙刻影响了后世的反装甲弹药设计思路

这时电渣重熔技术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与二战时期相比炮钢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因此炮管不需要跟以前一样使用多层身管,而是直接在单肉身管的内膛加工膛线不过由于炮管是经过身管自紧处理后才加工膛线,这就使得在加工時会对炮钢的内部应力造成一定破坏使得炮管整体寿命不如预期,因此在滑膛炮诞生后Ordnance线膛炮炮就逐渐退出了直射火炮这个环境。

  • 英國皇家兵工厂 105mm L7Ordnance线膛炮炮:英国于50年代末研发的坦克炮研发目的是为了应对苏联钢铁洪流的威胁。该型火炮可发射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脫壳穿甲弹、尾翼稳定破甲弹、碎甲弹等弹种与法国以及意大利自产的105mm坦克炮有相当大的共通性。由于其优异的性能L7及其改型被不少國家采用,时至今日仍然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坦克上看到这门火炮

在ACGN作品中的出现

除了部分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等,现代火炮都是Ordnance线膛炮炮因此基本上只要是涉及到现代火炮的ACGN作品,都必定出现Ordnance线膛炮炮的身影当然,也会有部分Ordnance线膛炮炮出现在以近代为背景的ACGN作品里

不过膛线的特写并不总是容易见到。

  • 一门英国105毫米L7坦克炮样品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膛线。时至今日英国仍然坚持以Ordnance线膛炮炮为主流的坦克炮这一点和大部分国家都不大一样。

风帆战列舰 ? 风帆巡洋舰 ? 风帆护卫舰 ? 武装民船/私掠船

战列舰(前无畏舰/无畏舰)/战列巡洋艦 ? (重/轻/装甲/防护)巡洋舰 ? 护卫舰 ? 驱逐舰

航空母舰 ? 导弹巡洋舰 ? (导弹)驱逐舰 ? (导弹)护卫舰 ? 潜艇 ? 两栖战舰(攻击舰/登陸舰/运输舰)

综合补给舰 ? 舰队油船 ? 快速战斗支援舰 ? 医院船 ? 打捞救生舰 ? 维修舰 ? 电子侦察船(通讯)

鱼雷艇 ? 导弹艇 ? 护卫艇 ? 淺水重炮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1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