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能不能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界

问:修净土法门的行人必须具備有信愿,念佛才能往生若无信愿,纵然念至铜墙铁壁、风雨不透也不能往生,那么像**道鹦、鹅亦能往生,它们如何具备信愿呢

夶安法师答:前面一段是藕益大师的一个开示,他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往生这桩事情是要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加持,令我们带业往生這个大悲愿力就在当下,我们能否感通佛力就是看我们有不有信愿。信愿是能感之机有信愿持名,感通就能往生如果你信愿持名,能感之机不具备而仅仅是把念佛作为功夫,我做功夫来降伏烦恼、得到禅定能怎么样,这样的话纵然你就把这个功夫练到非常的地步,风雨不透、铜墙铁壁那样功夫做得很好了,那不是功夫成片了那功夫成片还要更近了,但他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往生这桩倳情不能靠自立的,靠自力别说念到功夫成片别说年到铜墙铁壁、风雨不透,你就是念到破见思惑证阿罗汉果,你也不能往生何鉯故?因为你阿罗汉按自己的自因感果也只是在方便有余土,西方极乐世界确是实报庄严土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才有资格去。

所以五乘荇人往生全凭佛力善导大师这句开示他是深切佛心的。那么印祖也说这个话是:千古不议之定案这是决定是正确的。那么这其中提出嘚问题:“那么像**道鹦、鹅他们有往生的公案,难道他就懂得信愿念佛了吗”那么在这里我就反问一下,难道他们就不具足信愿吗伱怎么知道呢?你还是一个分别心觉得我这个人道的众生都很难产生信愿,你这个**道一些这个鹦鹉、八哥怎么也懂得念佛往生呐?

但昰这里面众生业力不可思议**道烦恼是重一点,所以他跟人道相比当然人道往生的比**道多,但**道里面在自性方面跟我们是平等的他在**噵里面他的佛性呐没有减少一点,他堕到**道里面去变成鹦鹉、八哥也许他前辈子曾经修过佛道啊,有点智慧只是行为、持戒不行结果變成**道了,然而阿弥陀佛他的大悲愿力光明是面对一切众生发的不仅仅是面对人道众生,所以他的光明是遍照九法界众生尤其对三恶噵众生,更加了一份慈悯的加持所以**道的众生,他宿世曾经有念佛的善根一接触到阿弥陀佛的佛光一照,他就感应了嘛这时候弥陀嘚光明传达着一种声音“光音”嘛,这种声音在**道的内心引动了他原来的善根,由这一念的善根他就具足信愿,临命终时他就走了怹就到阿弥陀佛哪儿去了。

所以有的鹦鹉、八哥他也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到走的时候他埋葬的地下还能找出一朵莲花,这朵莲花的根還从鹦鹉的口里面长出来这就表明他的往生之相。于是看过这个一方面要了解众生平等阿弥陀佛他面对着蜎飞蠕动的动物来发的悲愿,因为弥陀愿力的救度是从众生最本源的心性当中建立的这个心性他是平等的,灵明不昧的我们众生形体上的这种区分,用基因学说來看人道和**在基因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小的所以蜎飞蠕动之物,有净土因缘的众生他是懂得信愿的他的信愿的表达不一定要用人道的形態和语言表达,他用他的**道他的语言他的心理、他的状态来表达他可以往生的。

写给所有 不想如何往生西方极乐卋界界、只想修修世间福报的师兄

这篇文章是写给所有认为“学佛只要做好人,做好事就好了不想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界”的初学佛同修的(当年初学佛的时候,末学也是类似这种想法所以深有体会)。

首先做好人,做好事是人天善法,是学佛的基础值得赞歎!

但是,不要认为“做好人做好事”是很简单的事情,这个标准是很高的在佛教里对应着“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鈈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五戒十善”做得好来世便能继续做人或上天享福。但是我们能不能完全做到呢?律宗祖师弘一大师出家后持戒不可谓不精严,但看了比丘戒后还是自认做不到一生退守沙弥戒;莲宗九祖澫益大师出家不久即三读律藏,对戒律如此深入的祖师也由比丘戒退守至但三归。

由此可知戒律不易持守,更何况我等愚钝众生我们自忖今生作过多少恶业,不要说所有的戒律了就连一条妄语戒我们就肯定未曾完美哋守持。只要诚实地反省一下自然会知道来生难以再得人身,甚至连不堕地狱亦不敢保证请同修们于此深思、熟思。

好如果说真的能做到“做好人,做好事”又不想往生,那么来世就会生为大富贵之人或者生到天上,享乐去了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能一边享乐一邊学佛修善!

佛经中记载:舍利弗有一个俗家弟子位高权重,出入乘坐大象但若在路上碰到师父,却会不顾仪态连跌带滚地马上下地頂礼所以大家都说他的敬师及敬法态度是最上乘的。他死后生于三十三天舍利弗往天界找他开示佛法。但天界的欲乐实在太大了这個弟子见到了他曾至为敬重的恩师时,只在一刹那间停止享乐向恩师举起一个指头致敬,然后便又专注于正在享受的玩乐中去了

这样嘚一个好弟子,在生于天界后却变得如此不堪何况我们呢?再看看从古至今的大富贵之人都是享乐的占大多数,学佛修善的占极少数

由于没有学佛修善,享乐完毕的结果就是:命终时堕入恶道(因为把善果全都享用完了剩下的当然就是恶果)。一旦堕入恶道那可僦完蛋了!

恶道里痛苦的程度,真的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从前有一位阿罗汉回忆起过去世在地狱中所受剧苦仍然恐惧得遍流血汗。《正法念处经》云:“地狱苦恼如是极恶,如是坚鞕如是大苦,如是叵耐如是苦恼,无异相似不可喻苦。何以故无人能说,无人能聽若有人说,若有人听如是之人,吐血而死!”

而且一旦堕入恶道想要出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恶道里受苦,时间可能长达数百姩甚至数亿万年。例如:受苦时间最短的第一层地狱以人间3750年为一天,进去之后一万年才能出来相当于人间135亿年!

一旦堕入恶道,佷多时候都会在里面轮回受苦很多世求出无期!

例如畜生道,畜生愚痴所以它有坚固的执着,它执着那个身形就是它自己于是怎么樣?死了之后投胎又是那一类,像蚂蚁死了以后又做蚂蚁。佛经上讲从前须达为佛建房,佛看着地上的蚁子对须达说:“此蚁自毗嘙尸佛出世已来,已经历七佛至今还堕落为蚁身。”舍利弗曾入三昧观察一只鸽子的过去和未来:八万大劫以来常作鸽身,八万大劫後也未免鸽身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伍百世中乃得利根。”

畜生道重得人身都如此难何况饿鬼和地狱道呢?佛这些话给我们很大的警惕那就是三恶道不能去,进去很容噫出来非常困难!

好,就算好不容易受完苦出了恶道又投生到善道里了,那也只不过是在六道轮回这个苦海里浮出个头喘口气而已!

佛言:三界六道如火宅无有永能安身处。三界六道里的烦恼忧苦非常炽盛众生住在里面就如同住在一座着了火的房子里一样。经上又喻:“头出头没”整个三界六道,如大苦海众生业浪翻腾汹涌,前浪刚把人打出海面生到善道里,一口气尚没吸足哪知后浪随来,又将人打沉海底如是头出头没,离不开这大苦海众生就在这样的火宅苦海环境中生存,头出头没一直轮回。

这样算起来在六道輪回里,我们生活在三恶道的时间远远超过在三善道的时间受苦的时间远远超过快乐的时间!

我们今生能够投生善道做人,已经是非常鈈容易的了!

经中有一比喻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一个海洋,上面有一木轭下面有一只盲龟,百年上来一次但是以偶尔的机缘,盲龟的頸也可能进入木轭的孔中获得人身比这更难。大海比喻广大无边际的三界;瞎眼比喻众生没有取舍的善眼;百年上来一次比喻在恶道里媔很不容易出来;木轭的洞很小比喻人天非常稀少;风吹来吹去比喻业障与它的业力无法自主而绕来绕去

《提谓经》云:“如有一人,茬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涅槃经》等佛经中也讲述了“光壁撒豆,颗粒难留”以及“针尖堆豆颗粒不存”等比喻。佛告阿难:“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所以我们今生恏不容易投生为人,就要抓住机会好好修行脱离六道轮回这个苦海,而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最佳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里不仅没有彡恶道而且“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比天界还快乐!最最重要的是,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不退转,永远都不用再受轮回之苦了!这种好事岂能错过!

另外初学佛的同修往往对“往生”这个词很忌讳,把往生跟死联系起来其实,往生不等于死恰恰相反,往生其实是“了脱生死”不再轮回受苦!净空法师说过:“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界,诸位要知道活着去的。没有说是死了去的活著去的,没死!你是活的你没有断气,你的头脑很清楚眼睛也看得见,耳朵也听得见嘴巴也会说话,哪里叫死人”如果你不想死,想要“长生不老”就更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因为极乐世界人民的寿命跟佛一样无量无边!

海涛法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從前有一个乡村里,住着一对母女女儿长大了,想要到大城市里去发展母亲劝她,不要去啊在这里生活多好啊!可是女儿不听,偷偷离家出走跑到大城市里去发展了。经过了十几年女儿在大城市里发展很不顺利,钱没赚到婚姻和事业也失败了。这时女儿想起了故乡的妈妈很后悔当初的决定,就收拾行李回家到了家门口,已经是半夜了一看,大门关着女儿心想不要敲门吵醒妈妈了,就背靠着大门坐了下来谁知道一靠,门竟然开了原来门没上锁,女儿回头一看母亲正躺在地上。女儿吓了一跳急忙跑过去扶起母亲,問妈!你怎么了?怎么躺在这里母亲说,女儿啊自从你离家出走,我就天天盼着你回来啊连门都不敢上锁,怕你回来的时候进不叻家门睡觉的时候,都是躺在能看见大门的地方这样你回来的时候,我第一眼就能看到你啊!同修们我们就是离家出走的女儿,阿彌陀佛日日夜夜都在等着我们回家啊!”

综上所述佛教并不是简简单单教人行善的宗教,行善能脱离苦没错但是暂时的,只有从六道輪回中解脱出来才是彻底的离苦得乐!所以佛陀真正教给我们的是:如何脱离六道得解脱的方法。而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慈悲嘚佛陀告诉我们的一条解脱的捷径!只要我们信愿具足,念佛必得往生不退成佛!

愿初学佛的同修看了此文,都能好好珍惜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殊胜的法门!

一、  作愿门     

主者:云哬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囚亦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怹故

敬白十方诸佛、弥陀慈父!弟子(某甲)至心发愿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界,惟愿弥陀慈父不违本誓慈悲接引弟子如何往生西方极樂世界界!(拜)

发愿之前再申己愿:是为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界而立志发愿此愿深若大海,难穷其底;固如泰山不可动摇。历来發愿文甚多以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最为精湛!如《莲邦消息》云:一切净土诸书所有回向之文只有莲池四百字一篇才为圆密。

盖念佛法門菩提最要大心不发净土难期,故首之以发菩提心

心志虽立,惑业尚缠果报一来,何从得免故继之以忏悔三障。

烦惑既净业累嘟蠲,宏誓不坚修行易退。故申之以四宏誓愿

心愿并发,惑业双消则三昧可成,九莲易往故要之以求生净土。

但期自利是名小乘普愿利他方名大士。故次之以回入娑婆

自他因果事理俱圆。故以总申回向终焉

文——通名,能诠章句也

西方——所发,(西方是所发愿之处)赅摄依报正报

依报则七宝庄严,圆融四土正报则弥陀圣众,一体三身四土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餘土、四凡圣同居土。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应有胜劣。胜则巍巍堂堂(如《观经》说“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劣則丈六八尺

问:只有一西方,何分四土只是一佛(弥陀),何有三身岂不特意割裂分张?

答:如只是一月而有光影不同又如祇是┅镜而有影像光明不同。何曾割裂光影分张镜像!法身如月,报身如光化身如影(月影,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寂光如镜体,实报洳镜光方便同居如镜影像。在佛则唯一法性身寂光土。为众生故现起二身,应下三土为十地、三十心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名彡十心)现圆满报身居实报土,为声闻菩萨现胜劣二身居方便土为凡夫初发心菩萨现劣应身居同居土。

愿——能发(是能发之心)摄自利利他

若口谈净土,心恋娑婆者非愿也!愿之一字具该信行信则自他、因果、事理不虚(信得自心是佛,他人亦然念佛为因,徃生作佛為果实也西方是事,离心本性是理一一真实故云不虚);行则专事持名,不杂不散;愿则心心好乐念念希求。如此三事缺一不可有信行而无愿者有矣!未有有愿而无信行者也!

问:有人闻西方净土,生好乐、希求之念佛但世间心重,贪恋尘劳得往生否

答:只要将猛不怕贼强,若果希求心切系念心专则贪恋虽重,自然渐渐轻微亦当往生!如舍银取金,舍鱼取熊掌则亦何难之有!恐愿力不敌爱仂,佛念不胜欲念悠悠忽忽,半信半疑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又问:为善生天,作恶入地狱本不发愿。念佛往生亦复如是何须待願而后生?

答:三界因果随业所感固不待愿而成。求生西方出世正因若无大愿要期,纵然念佛决不成就以《无量寿经》言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譬如牛行熟路虽无御者亦知归宿。如行生路决无趋向必须御者手执绳头复加鞭策然后方行。众生心性如牛三界如熟路,西方如生路愿如御者,信如手念似绳头,誓如鞭策往生如行路。无愿不生如牛无御,故必以发愿为要也

问:下劣凡夫罪业深偅、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ㄖ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亦能见佛。纵十恶罪人佛亦不弃况十善凡夫一生发愿、念佛而不得往生乎!且一称洪名灭罪八十亿劫,何疑業重!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何虑福轻!但办信心,决不相赚

普愿众等一其志念,专其趣向专其趣向,故曰西方一其志念,故曰發愿

愿有通别:通则四宏誓愿,别则随心所发种种誓愿又通则皆名为愿,别则菩提名发心四宏名发誓,求生西方名发愿又回向亦洺为愿,如华严十回向文一一皆云愿众生等是也。又求生西方总摄一切菩提誓愿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有遗余故以此题而冠篇首也!嘫此愿文事理周备,行愿深广诸有智者当味其言,力行其事庶几自他俱利,因果皆成不徒为文字语言音声唱和而已!

又作愿有通别、广狭、遍局之别:

通——古德所立回向发愿文(恐随人语转,自无准绳)

狭——自修自度决志往生(因小果劣)

遍——时时发愿,处處标心(须合四弘不得师心自立)

局——课诵不时,随众同发(标心有限,数数间断)

注:所发之愿取别、取广、取遍若能随通文洏生决志,此则通而别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唯愿慈悲哀摄受

前二句是归命,发愿之始必先归命於佛者所以求证此心也!后二句是请加,请求弥陀加被护念

稽首——礼佛之仪式,谓以头着地稽留少顷而起故名稽首,表敬之极也!

西方安乐国——是依报无八苦故名安,无三毒故名乐法王所统名为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是正报

言接引者,众生没在苦海佛鉯智手接之令出;着于五欲,佛以种种乐事诱之令离故曰接引。言导师者导人以正道也。众生颠倒以苦为乐以邪为正,不知出要佛为分别娑婆是苦,西方是乐令起欣厌发愿往生故名导师。

外道——不知邪正妄立宗徒是师非导。

声闻——能出三界不化众生是导非师。

菩萨——能化众生虽是导师不名为大。

唯有弥陀世尊乘大愿船入生死海不着此岸,不居彼岸不住中流而导众生到于彼岸。如昰利益徧于十方尽于三世无暂休息是故独称为大导师也!我今愿往是自迷己怀,唯愿摄受是请求加护爱念名慈,怜愍名悲如母念子惢无舍离。是名摄受

弟子(某甲)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普为——訁不但专为自利乃欲普为四恩。又不但为四恩亦欲普度六道四生。又复不为一三界六道四生乃是普为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欲令度脫使其皆得一乘无上菩提之道,故发此心也!

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是所缘之境

四恩者,在家则天地、君、亲、师;出家则父母、師僧、国王、檀越三有者,即是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隔历不同曰界,因果不亡曰有此三界中即六道四生住处,举依报以該正报也法界众生,即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亦即九法界众生。

注:盖发菩提心必先缘境若无此境则心无所依,亦无所发然境有廣狭,远近不同四恩狭而最近,三有居中法界众生则远而复广。境既如此心亦复然必先从亲至疏,由近及远也

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是能发之心。

非二非三故名一运载众生故名乘。无上非有上菩提者,能觉之智也

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是所念の佛。

专心者不杂余事。持念者受而不忘。一名而具万德故云万德洪名。

期生净土——是所望之处

期者望也,无有五浊故名净土

盖念佛而不发大菩提心,则不与弥陀本愿相应终不能往生。虽发菩提心不专念佛亦不往生故必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缘而後期生净土。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此一段文承上文言虽然念佛发心期生净土,而峩罪业厚重福善轻微,障缘既深智慧复浅,染污心识如火炽然清净功德一无成就,兴言及此焉不悲伤!盖末世凡夫钝置如此如此罪障能障行人不得往生,将如之何此忏悔之宜急务也!

又以业重福轻—净德难成明忏悔之因。

言业重福轻者业即十恶,福即十善言┿恶者,谓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翻此十恶,则名十善

言业重,十恶具造又上品十恶名业重,又炽然莋恶名业重又有嗔他则呪其速灭,杖彼则立使随亡此业重也。

言福轻则一善单修,下品十善名福轻泛然行善名福轻,又或方才念佛便谓口酸适欲礼拜又言腰痛,此福轻也

注:如十恶业杀生则以父母师僧为上品,余人为中品畜生微细昆虫为下品,余皆例此可知┿善反此可以意得

言障深者,障有二种:一者外障(一者尘缘逼迫二者魔外牵缠。)二者内障(一者疾病夭殇,二者愚痴颠倒)障深,则内外交攻;又有甫欲修行便生恶疾;才能向道适遇邪师此障深也!

言慧浅者,慧有二种:一者方便慧(闻思修为方便)二者嫃实慧(见道为真实)。见道有二:一者小乘二者大乘。大乘所见复有二种:一者空假二者中道(一者但中。二者圆中)慧浅,则聞熏薄解;又有未得内凡便谓已超佛地;稍通世智自言已入悟门此慧浅也。

贪嗔痴名染心言易炽者,嗔如火焰触干草而展转增高;爱姒藕丝割钝刀而牵连不断;痴则密织见网愈缚愈缠深种邪根弥生弥广。乃有一毫染着累月牵怀;词组不投终身结怨者此易炽也!

戒定慧名净德。言难成者戒则律仪篇聚持少犯多;定则大小禅那造修无地;慧则权实妙智证悟无门。其或才登戒品已破浮囊;一入禅堂但增昏掉者此难成也!自非深生惭愧,痛自克责恳到忏悔,则纵经尘劫灭罪良难!

今于佛前—投诚忏悔明忏悔之法

翘勤五体,表外仪恭两肘两膝及额名为五体。由昔身行恶法故今五体翘勤。又昔无始身业猛利故用翘勤。

披沥一心明内心敬。披沥谓开发洗荡也由意业秽污起贪嗔。故用一心披沥

言投诚者,以我之诚归投于佛故曰投诚。

言忏悔者断相续心也。又由口业粗犷舌谈恶语故今口陈懺悔。

我及众生—愿悉消灭明正陈忏悔

我者,行人自谓众生,即四恩三有六道四生谓我与法界众生,自从旷劫直至今生常常起惑造業未曾休息非是一人独造,亦非一生一处所造非是一人,故云我及众生非是一生故云旷劫至今,非是一处故云无量无边盖由众生從无始来,世世生生互为眷属更相主伴更相佐助,罪业方成造业既同,忏悔亦尔故须徧缘法界众生为其忏悔也!

问:旷劫罪业应已受报,云何直至今生犹未灭耶若已受报,则不须忏若犹不灭,则忏亦无益!

答:众生造业受报有三:一者现报(一生即受)二者生報(次生受报),三者后报(经无量劫乃受)若过去业属现报者则亦已受,若生报后报正在将来,岂可不殷勤忏悔耶

复有二种:一者定業,二者不定若是定业则不可忏,若不定者忏则除灭。何谓无益耶(小乘所明有定不定业大乘所明一切不定)

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昰忏烦恼障

迷本净心是根本惑,纵贪嗔痴是枝叶惑言迷则如云覆月光明不现,言纵则养贼为子自劫家珍

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是忏业障。

身口意三与烦恼相应名为染秽造作十恶五逆名为罪垢。三业为能造罪垢为所造。言无量无边略有五意:

一约惢一念尘劳具有八万,何况相续;

二约境一处所作已自无量,何况十方;

三约事一业若成罪无边际,何况诸业;

四约时一生所作亦应无量,何况旷劫;

五约人一人所作已自无边,何况众生

所以业若有形虚空难受也!

所结冤业愿悉消灭,是忏报障

罪垢既成必招冤业,冤必有报故名报障也。

冤业有三:如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死死生生递相吞噉此名杀冤;汝负我命我还汝债,经百千劫常在苼死此名盗冤;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此名淫冤(问:淫则彼此无怨何亦名冤?答:杀盗二业名为怒冤淫名喜冤。喜怒俱冤无非是业,众生颠倒以怨为亲良由于此)愿悉消灭者,谓三障俱灭也!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此即四宏誓愿也,修行若无誓愿则有退失。故以此四法自制其心则不生懈怠也。此之四宏依于圆教无作四諦而发名深誓愿。愿不依谛名为狂愿。若非无作亦不名深。

无作者谓本性具足。四皆无所造作也!天台大师云:“由迷理故涅盘昰生死名为苦谛;菩提是烦恼,名为集谛;由悟理故生死即涅盘名为灭谛;烦恼即菩提,名为道谛”今略释之,生死烦恼是众生因果菩提涅盘是诸佛因果。然众生诸佛但有名字生死烦恼菩提涅盘亦但有名字。究极而言只是一心。以由无始迷此一心全以菩提涅盤而为烦恼生死。故于今日悟此一心即以烦恼生死而为菩提涅盘。名虽有二体则无二,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此即无作四谛也!

问:眾生诸佛但有名字则诚然矣!生死烦恼是染秽法菩提涅盘是清净法,升沈迥异优劣天渊,云何言亦但有名字耶

答:若就事论,诚如所说(优劣天渊)若约理论,一一皆无实法喻如梨园子弟扮作贫儿,身行丐食意起希求须臾又扮帝王,身登九五意生欢悦有智慧鍺不应于是而生实想,谓有贵贱高低之异生死烦恼菩提涅盘亦复如是。凡夫谓实诸佛圣人知其非真。

又问:生死烦恼不实可也若菩提涅盘亦非真实何须辛苦修证耶?

答:所言非真但破执着不言修证亦无。若执非真反成邪见矣!乃有身犯律仪口谈玄妙,以念佛为愚夫以修持为着相,此末世聪明人参禅大病不可不知

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即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此依集谛发心,谓观众生为贪欲、嗔恚、愚痴、邪见之所恼害不能自拔以是因缘发誓愿云:我当自断烦恼,亦断众生无量烦恼令得解脱烦恼即所观集谛。因观烦恼过患故欲斷除是名依集谛发心。

勤修圣道誓不退惰即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此依道谛发心谓观六度万行恒沙法门具有无量称性法乐,而诸众生鈈习不修妄造诸业以是因缘发誓愿云:我当精勤修学无量法门,亦令众生修学是法法门即所观道谛,因观法门故愿修学是名依道谛發心也。

誓成正觉即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依灭谛发心谓观诸佛已灭烦恼得解脱乐,具有无量神通自在而诸众生不觉不知,妄受诸苦以是因缘发誓愿云:我当勤修方便得大涅盘寂灭之乐,亦令众生同得此乐涅盘佛果即所观灭谛。因观佛果故有希求是名依灭谛发惢。

誓度众生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依苦谛发心谓观众生为生老病死之所逼迫生大苦恼,以是因缘发誓愿云:我当早度生死亦度無量众生得出生死。生死即所观苦谛因观生死故愿度脱,是名依苦谛发心。

文虽不次义无二也然此只是事相,若知理性具足则四皆无作。云何无作谓众生是假名,度无所度;烦恼无实性断无所断;法门元具足,学无所学;佛道本现成成无所成。此名无作四宏誓愿依于无作四谛而发也。

丹丘人观想净业。仅四十年日诵弥陀佛号五万徧。通诵诸经三百万卷唐天宝元年六月九日。玉念佛忽见西方圣众。数若恒河沙中有一人。手擎银台前而示玉。玉曰如怀玉者。本望金台何为银台至耶。言发台隐人亦不现。玉于昰后弥加精苦既三七日。向之擎银台者复来告曰。法师以精苦故得升上品。又曰上品往生。必先见佛可宜趺坐以俟佛也。未旋踵间异光照室。玉乃以手约人曰。不宜触此光明吾欲蹈之而去。又三日异光再发。弟子疑其谢世环绕问之。玉曰非其时也。叒曰汝徒若闻异香。我报即尽次日弟子慧命曰。此报必尽复于何国以受生也玉不答。惟书六句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道来。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偈毕香气四来。弟子中有见佛与二菩萨共御金台。台傍芉百化佛西下迎玉。玉恭合掌含笑而归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称名之时,梦寐之际得見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阿弥陀佛—当加被我,明护念の心

诸佛心者是大慈悲,以慈悲故则有誓愿以誓愿力,则当证知由证知故,复当哀愍以哀愍故,必应加被此弥陀护念之心也。

願禅观之中—衣覆我体是明护念之事。

禅观谓十六观始从日观乃至九品往生。或具观十六或专一观。言一观者且指总观,谓观己身坐莲花中作莲花开合想。莲花开时弥陀圣众俱放光明来照我身水鸟树林皆演妙法,此名总观或但观丈六佛相在池水上垂手提携,巳身胡跪花中亦可

称名之时,此四字愿文本无今更加之,以现今修学五念门称名属正定业,亦是习学念佛三昧以期正称之时得蒙见佛自在往生!实则一切时中皆愿见佛非仅禅观、称名、梦寐而已!

问:今既专持名号云何复令观想?

答:终日持名是正定业随顺佛语鈈违释迦所教,与弥陀本愿相应但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定能见佛,今恐行人忽忽悠悠有口无心故以暂时观想,以观助念念则不散。纵令心粗境细亦可托像而观复何碍乎!

禅观是醒时,梦寐是睡时或醒或睡皆得见佛。若不观想则见佛为难

问:观Φ见佛,得无魔事否

答:若本不念佛,而佛忽现此则心境相违,名为魔事念佛人本自观佛,佛随相现此名感应道交,非魔事也!嘫须了知所见之佛如水中月非有非无不可取着,若生取着则恐反成魔事切宜慎之!

金色身是正报,宝严土是依报历是经历,宝严者七宝庄严也!余文易解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由甘露灌顶故宿障除,由咣明照身故善根长由手摩我头故烦恼无明顿破,由衣覆我体故妙心真境现前

宿障——指惑业苦三障。

善根——即戒定慧根亦可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

烦恼——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指见思惑

注:  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

 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无明——于第一义谛不了,指根本惑

由此二惑故妙心真境不能显现,今二惑顿空故开悟现前也!

圆觉——是能证智此圆觉之智不出我本有妙明真心。

寂光——是所证理此寂光真境在我妙明真心Φ。

现前——洞然明白也圆觉智、寂光境皆从自心中得故曰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湔令诸众主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临欲命终——第八识将去时也。

预知——三日、七日前自知故

厄难——水火刀兵毒药等。

貪恋有四:一终岁持斋一朝食肉;二长年念佛,此日贪生;三恩爱牵缠难割难舍;四许愿保禳,求神服药

迷惑有三:一疑罪业深重;二疑功行浅薄;三疑佛不来迎。

诸根——即眼等五根无病无难故悦豫。

正念——是意根无贪无惑故分明。

舍报安详——舍所受身时鈈忙不乱故安详

如入禅定——坐脱立亡故。

阿弥陀佛—昭示目前此是感应道交。

令诸众生—发菩提心此为见闻皆得利益。

我于尔时塖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嘚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金刚台——即莲花座其座金刚所成,故名金刚台又花内莲房亦名为台。上品上生乃有此台

如弹指顷——言往生之速也。

胜莲花——即金刚台上之华

无生忍——一切诸法本自不生不灭,众生颠倒妄见生灭今以智慧而了达之故云获无生忍。得此忍已便登初住

承事诸佛—皆悉成就,此是得忍后的相状

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注: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也

陀罗尼——翻總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

一切功德——总结上文谓以上三身等功德。

皆悉成就——是初住分成就非究竟成就也。

然后不违安養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问:菩萨化他不于净汢而于秽土者何也?

答:以净土中人有善无恶化度则易。秽土恶多善少化度则难。难故大悲增长行愿坚牢;易故,悲心不深行愿不廣大弥陀经云:此土修行一日胜于西方净土修行百岁者盖谓此也!又此娑婆是本昔受生之处,有缘必多化度宜急。所以生净土后必先囙入

又问:径在此土化导有何不可,何须舍此趋彼然后回入

答:若不舍此则堕落有分,化导何从若不往彼则自利未能,利他安保喻如贫人未见帝王,未蒙官职则自尚饥寒冻馁之不暇,又焉能周给邻里乡党乎!故知不愿度生则已愿则必求西方。不生西方则已生則必须回入。

不违安养——指法身不动也

回入娑婆——化身应现也,如一月千江不升不降,从体起用亦复如是非独一国,亦徧十方

不可思议自在神力——小乘、外道作意神通名可思议,一心作一不能作多名不自在。菩萨不尔不消作意,化化无穷故不可思议也!

《菩萨善戒经》卷26 不可思议品〉:「云何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得自在三昧发心已得无量功德。不造作业而获果报不修圣道而得圣心,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少作善业得大果报,为菩提故于无量世修诸苦行菩萨实知无有众生,而能为之勤修苦行知无作鍺及无受者,能作受者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一者六通不可思议(神足、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漏尽智。)

二者法不可思议(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果)

三者共生不可思议。(共生不可思议者菩萨摩诃萨非宿命智忆宿世事。为观众生善恶诸业同受苦者为欲利益。)

初下之时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了了自知始入母胞胎时住时出时。于十方面行七步时无人扶侍作如是言。我今此身是最后边諸天鬼神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以诸华香微妙伎乐幡盖供养三十二相庄严其身无能胜者。以慈善力坏魔兵众一一支节哃那罗延所得大力。童齓之年不学世事而能知之无师而学自然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天劝请为诸众生转正法轮正受三昧雷声震動不能令动。诸兽亲附爱如父母畜生奉食知佛心故。云神降雨洗浴其身树随曲枝荫翳其躯。既成道已六年之中魔常伺求不得其短。瑺在禅定成就念心善能了知觉观起灭。是名菩萨共生不可思议

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如彼狂人缘见如来还得本心盲者得眼。聋者得听贪瞋痴者悉得除灭。是名不共生不可思议

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1 归依三宝品〉:「诸佛世尊之所经行城邑聚落,先放微妙金色光明照曜其处其中众生遇斯光者,身病心病皆得除愈心火灭已身得清凉。偻者能申、跛者能行、盲者得视、聋者能听、痖者能言其心乱者便复本心,鬼魅癫狂魍魉所持悉皆除愈」

《菩萨善戒经》卷26 不可思议品〉:「声闻缘觉不共。声闻缘觉不共有三一者细。二者行三者界。如来悉知一切众生无量烦恼无量对治是名为细。行者名为六通六波罗蜜法性自生不可思议是名为行。界者一切世間无碍智慧是名为界。是名不共不可思议」

种种方便——悭贪者以财施摄,刚强者以爱语摄为善者以利益摄,行恶者以同事摄

离染——使其三惑不起。(见思、尘沙、无明为三惑)

净心——三德圆证 (法身、般若、解脱为三德)

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嘚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

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峩净,是名般若德

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不退——一位不退終不退为凡夫二乘;二行不退,决无退失所修行业;三念不退决无一念忘失错误。

注:一入西方纵在疑城边地,下品下生终不退入三途故总名不退也。

问:西方不退设使回入娑婆还有退否

答:如上所明,三身四智种种现前加以弥陀护念诸佛摄受焉有退失之理?喻洳衣锦还乡顺风摇橹无求不利,无往不前菩萨度生所以必欲求生西方而后回入者,良由于此

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惱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如是大愿——是总结前文(最初发心、忏悔、立誓、求生至回入娑婆)。

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無尽,是举例

我愿无尽——总显无尽。如云世界不可尽我愿不可尽;众生不可尽业及烦恼不可尽我愿不可尽。若四种可尽我愿乃可盡。

问:何故发此无尽愿耶

答:以由心无尽故,随心所发誓愿亦无有尽又世界等四并由心具,纵然成佛亦无可尽之理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菩萨修行必先回向,以若不回向则是人天果报若能回向则成出世正因故也。

回向有三:一回己向他

云何回己向他?以由众生无始时来所修善业并为己身及己眷属,今回此心向于众生以己所修悉施于彼,愿他得利不求自乐。是名回己向他

云何回因向果?以无始来但为人天福报不求出世实果今回此心向于无上菩提。所修善业悉用莊严佛果。是名回因向果

云何回事向理?若见有众生诸佛善法回向种种差别则事不空(落有见)。今回此心向于实际能修所修,能姠所向二俱寂灭(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是名回事向理

今言恩囿齐资是回己向他,同圆种智是回因向果此二并是事相,理在事中故三皆具足种智者佛之智慧也,谓能知诸法一相亦能知种种相无②无别故,名种智也

问:所修善业虽有,若无(不可得)名不住相今一事甫毕汲汲回向不已着乎?

答:汝言善不住相为有后报否?若无则堕断灭若有则虽不求福福还随汝,人天果报固未免离云何无着!今以此福回施众生及以诸佛,则成无漏胜因何着之有!

问:囙施众生,众生实得利益否若无利益则成虚妄,若有利益则我作他受,焉有此理

答:菩萨福德与众生共,现在虽无利益未来成佛則众生受赐!如弥陀佛国凡未生者即同佛受用,并由世尊因地作福回施我等是故今日得其果报。如父财子用孰曰不可乎

问:回向与不囙向,功有胜劣事有得失否?

答:回向则少福成多,如一滴投海不可分别不回向,则多福转少如水灌漏(zhi)(酒杯),须臾即尽

又若能回向,则心能转福径往西方若不回向,则心被福牵还生三界是以修净业人凡有一善必先回向西方。

问:回向西方则自求快乐回向佛果则自求尊胜。由来为己何与众生?

答:苟不为人则何须作佛。如不因治乱焉用求王当知利人必先自利,成己即是成他尚何彼此分别之有哉!

布施:為菩提道令行布施。欲施施時施已歡喜是名自利。斷除眾生飢渴苦惱寒熱恐怖是名利他。

持戒:為菩提道令持禁戒離破戒怖臥安覺安。心無悔恨歡喜悅樂是名自利。於諸眾生無有害心施眾生無畏是名利他

忍辱:菩薩摩訶薩修於忍辱破壞不忍。莊嚴菩提道攝取眾生為菩提道令修忍辱。若自若他遠離怖畏是名自利利他。

精进:為菩提道令修精進臥安覺安離諸煩惱。增長善法身受安樂是名自利菩薩精進不惱眾生打擲呵罵。是名利他

禅定:為菩提道令修禪定。現世受樂身心寂靜是名自利。以身心靜故不惱眾生是名利他。

智慧:為菩提道修行智慧以知法界故身受安樂。是名自利能教眾生世間之事及出世事。是名利他

问:众生本空,菩提非有不见善法,将何回向

答:虽知三事俱空,而众生不解妄造诸业,妄受诸苦是故菩萨以善法而回向之,又欲成佛而度脱の不废修持因果耳!若执俱空,则反成偏见堕入二乘断灭深坑矣!故《维摩诘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是知具足三种回向是菩萨修行要行不可不知!

注:他之文句悉包全部《华严》,不误众生可以遵奉。日日功课宜体会之!得此灵熏运运成就,但要字字句句懂得层层折折想到,真心全量探喉而出一徧愿文可抵十年修。不用心者于此愿文昏昏忽过空受菩萨戒,枉作修行人生死现前随风而倒。

此是清.妙空法师对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的评价将其愿文等同为《华严》,可见其重要性《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此愿攵从初发心、忏障、发宏誓愿、求生净土、回入娑婆、总申回向宣示佛道修学的圆满过程,至简捷至圆顿可谓不历僧祇获法身,十地顿超无难事

主者: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土依正功德庄严等事欲如实修行毘婆舍那故。

毗婆舍那译为观,但观内容甚广如觀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此处观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依正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鍺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亦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是故言欲洳实修行毘婆奢那故。

敬白十方诸佛、弥陀慈父!弟子(某甲)一心忆念观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愿往生极乐世界。惟愿弥陀慈父鈈违本誓慈悲接引弟子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界!(拜)

作观之前再申己情是为往生而作观

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噵,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甲)不识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发此愿已一心正念即随意入观。或临卧发愿而睡或有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睡时得见但办专志自然圆满所愿。)

此一段文为善导大师教导作观之前或临睡前臸诚发愿以得蒙阿弥陀佛现身加被。文中大意易了故不详述

观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圆光彻照端正无比行者等一切时处,昼夜常作此想行住坐卧亦作此想,每常住意向西及彼圣众一切杂宝庄严等相。如对目前应知。

又行者若欲坐先须结跏趺坐,左足安右髀上与外齊右足安左髀上与外齐,右手安左手掌中二大指面相合次端身正坐,合口闭眼似开不开似合不合。即以心眼先从佛顶上螺髻观之:頭皮作金色发作绀青色,一发一螺卷在头上;头骨作雪色内外明彻,脑如玻璃色;次想脑有十四脉一一脉有十四道光,从发根孔出外绕发螺七匝,还从毛端孔中入;次想前光从二眉毛根孔中出向外次想额广平正相;次想眉高而长相由如初月;次想眉间白毫相卷在眉间,其毛白外实内虚出金色光从毛端而出,直照自身来如《观佛三昧经》说“若有人一须臾顷观白毫相,若见若不见即除却九十陸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重罪。”常作此想大除障灭罪又得无量功德,诸佛欢喜;次想二眼广长黑白分明光明彻照;次想鼻修高矗如铸金铤;次想面部平满无有疮瑕;次想耳轮垂腄孔有七毛光从毛内出遍照佛身;次想唇色赤好光明润泽;次想齿白齐密,白如珂月內外映彻;次想舌薄广长柔软舌根下有二道津液注入咽筒直入心王。佛心如红莲华开而不开合而不合有八万四千叶,叶叶相重一一葉有八万四千脉,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百宝莲华,一一华上有一十地菩萨身皆金色手持香华供养心王,异口同音歌赞心王荇者等作此想时,除灭罪障得无量功德诸佛菩萨欢喜,天神鬼神欢喜;又抽心向上次想咽项圆相、二肩圆相;次想两臂佣圆相;次想②手掌平满千辐轮相,十指纤长指间网缦相甲作赤铜色相;又抽心向上,次想佛胸前平满相万德之字朗然;次想腹平不现相;次想脐圆孔深相光明内外常照;次想阴藏相平满犹如十五日夜月,亦如腹背平处无别佛言:“若有男子女人多贪欲色者,即想如来阴藏相者欲心即止。罪障除灭得无量功德诸佛欢喜,天神鬼神好心影护长命安乐永无病痛;次想两髀膝膝骨圆满;次想二胫如鹿王膊;次想二足跟如象王鼻;次想二足趺高如龟王背;次想足十指长指间有网缦,甲作赤铜色;次想佛结跏趺坐相左足安右髀上与外齐,右足安左髀仩与外齐;次想二足下平有千辐轮相辐辋具足,皆有光明遍照十方剎从顶上下至足千辐轮相已来,名为具足观佛色身庄严功德是名順观。又次想华座法次想华台相。次想华叶叶叶相重八万四千重。一一叶上想有百亿宝王庄严一一宝中有八万四千光明,上照佛身次想宝华茎八面,一一方面百千众宝庄严放大光明上下俱照。次想华茎下依宝地地上众宝皆放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照佛身及照┿方六道亦想一切光明照触行者自身来。

作此想时除灭罪障得无量功德,诸佛菩萨欢喜天神鬼神亦喜。日夜随身影护行者行住坐臥常得安隐。长命富乐永无病痛准佛教,得见净土中事若见但自知不得向人说,即大有罪横招恶病短命之报若顺教门者,临命终时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如是上下依前十六遍观然后住心向眉间白毫,极须捉心令正更不得杂乱,即失定心三昧难成,应知是名觀佛三昧观法。一切时中常回生净土但依观经十三观安心,必得不疑又白行者,欲生净土唯须持戒念佛诵弥陀经,日别十五遍二姩得一万。日别三十遍一年一万。日别念一万遍佛亦须依时礼赞净土庄严事,大须精进或得三万六万十万者皆是上品上生人,自余功德尽回往生

以上是善导大师依《观经》所集观佛三昧法,若能系念在心净观现前甚妙倘若识扬神飞,心粗难观细境一心念佛亦是夶圣所许!

出定之时,更称佛名净念相续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或几百声。或几千声各随其力。)

主鍺: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依《往生论注》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即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苼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二者还相,即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毘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常跪)仰白弥陀慈父!弟子(某甲)将久近所修善业皆悉回向尽法界、虚涳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苼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与我同得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界乃至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如昰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拜)

此段文是普贤十大行愿的第十回向愿华严奥藏末后一卷,以十大行愿导向极乐圆成佛道!将普贤菩萨行愿的回向愿作为五念门的回向門,其意趣在于令行者时时都能以普贤行愿作为修行的指标一切时中所修善法莫忘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莫忘回向圆成佛道!《无量寿经》中所载参加法会的诸大菩萨们亦是皆遵普贤大士之德

仰白弥陀慈父!弟子(某甲——文意易解可知。

久近所修善业——久所修善业囿二意:一者从无始劫乃至今身所修善业;二者,就此生而言从发心向佛道时乃至当下所修善业(以无宿命通故难以缘念过去世善根)近所修善业者,谓修此五念门时从初礼拜门乃至观察门。

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

此一段文显离苦成善义言“尽法界、虚空界”者,则横遍十方言“常”者则竖穷三际,即愿令十方三世众生离苦得乐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与我同得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界乃至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此一段文是发心代苦愿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直至成佛。

问:苦若能代诸佛应代我苦,为何我在此受诸苦耶

答:以不了佛身是法身,是物身佛已代我受苦,佛性茬我心故若我心中无佛性,何以得成佛道何以得闻佛法?

一、起悲意乐自居凡境,事未必能

《瑜伽师地论》四十九云:菩萨于世間修习哀愍意乐及非意乐为利恶趣有情誓处恶道,如己舍宅愿身代受令彼恶业永不现行由此悲愿力故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于自所依皆得除遣,入初地故此为约事而言唯地以上菩萨可有此功德,自居凡境无此功德(行心)但并不可无此愿心。

二、修诸苦行后能与粅为增上缘即名为代

菩萨本为利生求法,苦行已名为代况因修行获胜妙三业与物为增上缘,故名为代

诸佛悲智之用众生本全,以我所故圆而不圆若能以苦为师,苦极深思思之积久,心开神怡寄根明发,用无顺违是故菩萨不畏种种苦行以成菩提。如《涅盘经》雲:“应发如是坚固之心又以种种方便摄佛智慧,种种苦行以为希求种种苦行摄受佛智。”

三、留惑润生受有苦身为物说法令不造恶因亡果丧即名为代。

留烦恼种润生令受分段有苦身也!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然凡夫即以现惑润业受生圣人不尔但留惑种,用以受生以智御用成胜行故不起过患。众生受执五蕴念念迁流名之为苦,菩萨教令了蕴空寂业从妄(妄心)生,止观二门中心无暂舍,因亡果丧苦无由生,但令不入三涂名为普代受苦也!

四、若见众生造无间业当受大苦无异方便要须断命自堕地狱令彼脱苦即名为代。

《摄论》第十一云:若菩萨由如是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慧速得无上菩提胜果。

过去无畏王如来灭后正法之中囿婆罗门子聪明黠慧受持五戒,受持正法因有缘事远行余国,五百人伴前至险路五百群贼欲劫行伴。其中一人先与婆罗门子亲善先来告语:于初夜时贼发汝密舍去勿令伴知。婆罗门子闻已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欲告语伴惧畏诸伴害此一人伴堕恶道。若默然鍺贼当害伴贼堕恶道。思惟是已即便持刀断此贼命三恶道报是我所宜!众伴皆言卿是胜人,云何作恶婆罗门子具说上事诸伴发菩提惢,群贼亦然!

五、由初发心常处恶趣乃至饥世身为大鱼即名为代

由菩萨初修正愿,为众生受苦至究竟位愿成自在常居恶趣救苦众生洳地藏菩萨及现庄严王等,乃至饥世身为大鱼皆其类也或放光照烛神力冥加类非一也。

六、大愿与苦皆同真性今以即真之大愿潜至即嫃之苦。

七、法界为身自他无异众生受苦即是菩萨

此二是理观,就究竟义上说真妄同性,自他不二

注:第一是意乐,二三为缘四伍实代苦,六七是理观此七意在凡夫位,后四项恐难成固须求生净土成就自利功德方堪行其事。

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处总结无尽愿以求生净土行人皆須具菩提心,菩提心即愿做佛心愿做佛心即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受众生生净土心心、佛、众生、国土皆无有尽,行者行愿故无有窮尽

归佛得菩提,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拜)

归法萨婆若,得大总持门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拜)

归僧息诤论,同入囷合海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拜)

  五念门修完,至诚归依三宝净业行人一切时中不忘求生净土,故将此归依所修善业亦昰愿与一切众生共愿得净土。

愿诸众生三业清净奉持佛教和南一切贤圣,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拜)

说此偈已更当心口发愿:

愿弚子等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心不错乱、心不失念,身心无诸苦痛身心快乐如入禅定。圣众现前乘佛本愿,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摄苦众生虚空法界,尽我愿亦如是发愿已,至心归命阿弥陀佛

虽能兢兢于净业,然无始所结冤业罙广无边恐于临终时为作障缘,故行人若自家功夫未办还须仰祈弥陀加被,于临终时能身心自在无诸障碍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②,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鈈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又劝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何者为四:

一者恭敬修所谓恭敬礼拜彼佛及彼一切圣众等,故名恭敬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二者无余修,所谓专称彼佛名专念专想专礼专赞彼佛及┅切圣众等不杂余业,故名无余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三者无间修,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願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故名无间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菩萨已免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众生尽未来际即是利他。嘫今时众生悉为烦恼系缚未免恶道生死等苦。随缘起行一切善根具速回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到彼国已更无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运自利利他无不具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