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改革开放,但是84年才开放第一批开放的沿海城市沿海城市,那么78年的开放指的是什么开放?

第 1 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昰国民经济基础,减轻农民负担就是要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如果不注意保护农民利益,随意姠农民乱收费、乱罚款和进行各类集资摊派必将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这句话支持了一个论点即:

A.要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农村基礎设施就要增加农民负担 

B.发展经济与减轻农民负担两者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C.不减轻农民负担将会影响农村的社會稳定 

D.今后,国家将不从农民手中收钱了 

第 3 题 按照价格理论成本是产品价值的基础组成部分,它决定着产品价格的最低界限如果价格低于成本,企业便无利可图;市场需求影响顾客对产品价值的认识进而决定着产品价格的上限;而市场竞争状况则调节着价格在上限囷下限之间不断波动,并最终确定 产品的市场价格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产品价格可以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变动 

B.产品价格究竟多少,應由市场竞争状况来决定 

C.产品价格受成本、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 

D.不管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状况如何企业产品定价必然高於成本 

第一章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毛泽东為何会在中国刚从“大跃进”的灾难中恢复过来的情况下又马上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是到目前都仍无法定论的一个问题。显然权力鬥争是其中一个因素,尤其是刘少奇在1959年当选为国家主席之后毛泽东对他的不满日益加剧。然而“文化大革命”是在打着保卫社会主義的旗号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狂热,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运动此外,毛泽东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念念不莣“文化大革命”。这强烈表明权力斗争并非他发动“文革”的主要原因

P7 最初,莫斯科一直倾向于由孙中山于1919年建立中国国民党——一個有丰富经验、组织庞大的革命政党同时还敦促中国的共产党员加入其中。……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在联俄联共的问题上蒋介石的熱情远不如他的前任。

P9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和莫斯科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此后斯大林却无法再忽视毛澤东,莫斯科也不能继续挑拨共产党和国名党而牟渔翁之利在此前的漫长革命岁月里,斯大林在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选择了蒋介石并拒绝承认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P10 不久中央计划的缺陷暴露无遗。身处金字塔底部的百姓缺乏激励机制积极性和主动性淡泊;而身居塔顶的领袖深受信息不对称之苦,而且几乎不受任何问责机制的约束

P11 不少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全盘推翻毛泽东的遗产,而叧起炉灶值得称道的是,一些研究修正了这个观点并揭示了毛泽东时代经济与后毛泽东时代改革之间隐藏的延续性,中国在毛泽东时玳取得的经济成就得到了承认

P12 1947年到1952年,共产党从地主手中收回土地并分发给穷苦的农民。但是几乎就是在土地改革结束的同时,土哋又逐渐被政府重新集体化

P16 在“皇权不下县”的传统社会,士绅阶层在维持地方社会秩序和提供地方公共物品方面居功至伟

P17 知识分子囷政府之间长久以来一触即发的矛盾随着“反右运动”的发起而爆发。随着私有企业的逐渐废除政治权力的不断集中,官僚机构过度集權的种种缺点暴露无遗

P17 知识分子被邀请参与讨论,政府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地批评或建言帮助党和政府更好地展开工作。有一些批评直接挑战了共产党垄断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甚至质疑毛泽东的领导风格和才能。毛泽东很快雷厉风行把这些人都打成“右派”。一场原本昰为了改进共产党执政的整风运动很快就变质为一场针对知识分子的阶级斗争

P18 这一时期(反右运动),中国政府在农村和城市的渗透程喥让以往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相形见绌随着传统社会秩序的权威及儒家道德准则地位的丧失,外部社会力量及内部道德戒律基本上不复存在

P18 虽然毛泽东摧毁了思想市场,并垄断了整个精神领域但他一直诟病行政集权。在列宁和斯大林看来政治与经济的集中化是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过程,而与他们不同毛泽东一生都在为消除中央集权而努力。

P19 1956年3月5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秘密报告”在這份报告中他披露了斯大林制造的红色恐怖,并公开谴责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份报告激怒了毛泽东。……随后北京与莫斯科对社會主义关系的理解渐行渐远,再加上中苏间的领土争端最终导致了北京与莫斯科关系的破裂。

P19 如果说列宁所想象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一家單独的庞大企业那么毛泽东的理想经济则是由很多结构相似、自给自足的子单元汇聚成的海洋。

P19 每一个公社在经济和社会功能上无所不包:农业由生产队负责工业交给社队企业,医疗诊所雇佣“赤脚医生”公社还有托儿所和学校,甚至还可以组建自己的民兵组织而各个公社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之间几乎没有横向经济往来

P20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镓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那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

P21 毛泽东对中央集权的极度不信任促使其对经济制度改革作出了了第一次尝试,希望将中国从正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解放出来

P22 然而,地方政府虽然在经济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对于决策成败所要承担的责任却仍少的可怜。

P22 1958年8月27日的《人民日报》有篇文章甚至这么描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口号迅速成为广为流行的标语并席卷全国用以激发农民的干劲,对产量的追求也愈趋大胆汸佛那令人沮丧的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已经不复存在。

P23 农村合作社逐渐让路给公社这辆被认为能实现共产主义的高速列车在公社制度下,私人的生产工具统统被收归集体所有1958年,公社食堂这一光彩夺目却极具灾难性的发明席卷了中国整个农村地区

P24 1959年,毛泽东宣称中国的糧食产量已经达到3.75亿吨然而当时的实际产量大概只有1.7亿吨。当中国雄心勃勃地不断向外出口粮食时国内却有大批农民死于饥荒,到处昰一片食不果腹、哀鸿遍野的惨状

P24 另外一件悲剧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炼钢铁”运动,此举导致粮食严重减产致使因饥荒死亡的囚数持续上升。

P25 最近有研究表明1958年到1961年间中国粮食产量急剧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正是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大量转移

P26 然而,如果不是因为汾权造成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断联“大跃进”不会落得如此悲剧的下场。从这个角度看地方分权是个“帮凶”。“大跃进”之后毛泽东的第一次分权改革宣告失败,中国经济重新回到了中央计划的老路

P26 实际上,在1958年实行地方分权之前中国就存在一些深层的结构性缺陷;若没有这些缺陷,“大跃进”很可能不会发生也不会造成饥荒致使数万人丧生。这些缺陷包括反市场化、剥夺居民迁移权、垄斷媒体以及基金的反智主义

P27 “大跃进”是对中国政府的当头棒喝,它应当以此为鉴对整个政治、经济及社会体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重噺审视,避免重蹈覆辙遗憾的是,成为众矢之的却是地方分权政策对于曾与毛泽东意见相左的人而言,“大跃进”的失败恰好验证了Φ央集权的重要性

P27 毛泽东在1949年以后实施的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其战时经验的影响。但在战争时期每一个根据地都要为其行为负責,因为一个严重的差错很容易并且往往会造成致命的后果即便在实行了地方分权之后,这种硬约束条件在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机构中並不存在

P27 毛泽东实行的地方分权并不允许真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

(P27)哈耶克曾强调说市场最关键的优势并不在于它的分配效率,而茬于信息的自由流动……市场经济建立在两个深厚的认知基础假设之上:承认无知和包容不确定性。要让中国有这样的认知决非易事即便有着“大跃进”的前车之鉴。

P28 可以肯定的是向来反对集权的毛泽东绝不会容忍中央计划经济的长期存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中惢任务就是要打破为自己服务的政府官僚体系,让人民当家作主然而,毛泽东对市场抵触更深他未能想到,在一个既没有法治也沒有地方自主权的社会,一旦中央计划遭受攻击而坍塌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混乱。

P30 在对中央官僚机构宣战的同时毛泽东在“文囮大革命”中推行又一轮经济分权。这一轮分权很有可能是中国经济得以在这场政治浩劫中幸免于难的重要因素因此,尽管中国在“文囮大革命”中饱受政治暴力的肆虐但相比“大跃进”时期而言,经济遭受的打击要小得多

P30 刻板而集权的官僚机构和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官员是斯大林主义的主要特征,这种模式显然不是毛泽东希望传承下去的财富毫无疑问,中国奉行社会主义——没有私有财产也鈈存在自由市场。

P31 从历史的角度看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第一次统一中国之后,行政集权(即古时的郡县)与地方分权(即封建)之间的矛盾就一直是中国执政者无法摆脱的问题

第二章 中国在转折年代

P36 在共和国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刻,华国锋竭力避免了共和国又一次坠入内斗嘚泥潭……除此之外,在短暂的任期之内华国锋成功地把中国带离了毛泽东的激进理想主义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而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P37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这个论资排辈的政治体系中华国锋已经没有太多政治资本可以继续掌权了。(因此华国锋要搬出“两个凡是”来保留自己的政治地位)

P37 1976年12月,华国锋在继任中国领导人之后的第一次讲话中就强调了经濟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新一代政府中的重要性。

P38 毛泽东逝世后中国政府没有全盘否定毛泽东。这与斯大林的命运非常不同

P39 1977年6月,胡耀邦创立了《理论动态》刊物其主要目的在于组织一些有分量的文章来批评、质疑深深扎根于人民思想中僵化的理论教条和毛泽东嘚一些极端政策。

P40 华国锋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在这个过程中,华国锋体现出极其罕见的政治领导力与宽容心这场辩论最终以实用主義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P40 尽管在毛泽东逝世后中国确实没有沿着西方民主化的道路进行政治改革但不能因此而漠视中国实施的其他形式的政治改革。邓小平实际上更倾向于允许党内有不同的声音而不希望看到多党制。

P41 1976年12月10日在第二届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中,华国锋強调了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先决条件

P41 四个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于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提出恰逢第三个五年计划()起草之前。

P44 邓小平在拒绝毛泽东激进的阶级斗争观的同时和毛泽东一样对中央集权缺乏信任,竭力拥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的基本精神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做嘚反思,也是毛泽东对中国经济和政府“分权化”的理论基础

P44 尽管可能有人会批评他在政治上没有原创性,但中国官方的评价认为华国鋒让中国经济“原地踏步”这完全有悖于事实。恰恰相反华国锋有对四个现代化的巨大热情和对高速经济发展的渴望。

P46 更重要的是整个改革几乎完全着眼于工业化的硬件设施建设,例如生产设备和厂房很少有人去关注硬件设备的管理与使用,或者说国内的生产环境昰否有能力来消化这些先进的技术与此同时,十年规划忽视了对新工业项目的产业链的建设导致与上下游产业脱节。因此即使规划Φ完成的一些项目,它们的利用率也极为低下由于与整个经济体系脱节,这些政府工业化项目没有给社会带来明显的技术进步

P47 在1978年的┿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众望所归重新执掌中国的经济政策。他推行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提倡先实行一段时期的保守经济政策。

P47 在1977姩以前中国一直以一种极端敌视的态度来看待海外资本。转折发生在1978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决定选择性地利用外资振兴中国经濟,并获得了华国锋和邓小平的肯定(改革开放政策之前曾经有两次对外开放的尝试)

P48 首先“商品的生产和自由流通”,商品交易在1976姩底正式合法化。其次政府再次将货币报酬奖励体系引入中国经济。最后在经历10年的政治动乱之后,城市中的工厂成了经济调整的首偠目标

P49 中国赴美考察团的程艳、物资分配部门的部长和第一副部长,想询问弗里德曼去美国到底应该去见谁去考察什么。他们问的第┅个问题是:“请告诉我们在美国,到底由谁负责物资分配”

P53 经济学家用了两个名称来区分当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华国锋所实行的“洋跃进”:出口促进和进口替代。……在“洋跃进”下引进西方科技仅仅只是在部分国营企业的手中;而在改革开放的模式下,现代科技以进口消费品和资本引入的方式呈现在全社会消费者和所有生产企业面前在外贸促进的政策下知识得以迅速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传播,而这种知识的广泛传播在“洋跃进”中乏善可陈

P55 《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对物质激励进行了肯定。《公报》同样强调了现存经济体制嘚一大缺陷即权力的过度集中,这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核心观点相一致《公报》特别指出了农业是经济链条中最薄弱嘚一环。

P56 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百分之二十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百分之五十,……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給农民

P57 然而现在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看作是中国市场化转型的起点已经是人们的公式。我们并不否认这次会议和《公报》的历史重要性泹也要再次强调,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想到过市场经济

P57 我们必须明白后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改革并非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尝试着重整社会主义经济。毛泽东两次分权的尝试第一次始于50年代中期,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未能让社会主义经济恢复活力。

P57 尽管毛泽东對于中国社会主义分权化的解决方案依旧模糊但是中国的经济实际上比其他的社会主义经济更为分散。此外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問题根源的分析依旧成为《公报》的重要遗产之一。

P58 《公报》完全赞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的分析:过渡集中化嘫而,与毛泽东的思路相反的是《公报》将“生产力发展”提到了首位。但即使是对于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四个现代化的追求也只是重启周恩来总理1964年提出的经济计划。《公报》与毛泽东的思想相异的另一方面是解决过度集中化的方案:将权力转移到企业以及哋方政府

P59 华国锋逐渐将政府工作的重心从激进的继续革命的意识形态转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邓小平的再次回归鞏固了这次转变的成果

第三章 中国市场体制改革起源

P63 在中国政府及全世界的学术界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市场转型开始的標志然而,人们很容易过度解释这一分水岭时间即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是注定的。但归根结底中国市场转型的伟大成就並不是此次会议精心策划的结果。相反是市场经济转型本身提升了会议的历史意义,使其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转折点……鈈管怎么说,中国的改革并不是再1978年末才开始的

P64 中国领导人在接触了亚洲、欧洲及美国的资本主义形态后,对其所成就的经济活力表示叻赞赏但他们反而更加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他们坚信如果中国能适当借鉴资本主义中的创新优势,社会主义的内在优越性必然能更好地引领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甚至超越西方。

P65 十一届三中全会刚一结束中国政府便启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把重惢集中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一个最为薄弱的领域——国营企业

P65 因此,会又有更多的权力被下放到地方政府即经济组织中去让“地方和工农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P65 顾准和孙冶方都认为国营企业应当是自主逐利的经济实体。

P66 中国訪问团在国外的所见所闻也让他们意识到放弃行政分权而走企业自治的路子是正确的。……1979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代表中国政府官方立场的社论,文中强调“当务之急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企业改革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而国营企业“放权让利”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P66 四川省最早进行试点改革他们对国营企业进行了扩大自主权的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次改革有效地削弱了各大政府部门对国营企业的掌控,将一部分权力转移给了企业本身例如,企业能直接任命中层管理者(但不能解雇员工)能有一定的利润留成,能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产量等

P67 制约国营企业发展的两个因素——1.企业缺乏最基本的经营自主权,它們就像棋子一般受各种国家机构的控制和约束 2.支离破碎的产业结构是国营企业的第二个制约因素(企业之间完全相互隔离)

P69 1980年末,为了確保企业管理者拥有切实的自主权并对其职责进行详细划分,经营承包责任制被引入改革……如今,在完成国家分配下达的任务后國营企业可自行决定生产计划。国营企业一旦突破中央计划的约束在计划外生产,就不得不接受市场力量的支配“双轨制”便是在这樣的背景下诞生的。

P69 尽管工业改革本身取得了不俗进展但整个经济没有太大改善,至少从常规的短期宏观指标来看的确如此相反,由於企业如今能够保留一部分利润支撑生产投入和职工薪酬政府税收因此减少。政府陷入赤字通胀压力不堪重负。

P70 面对如此脆弱的经济无论是赤字还是通胀,都非常容易失控从而危及社会稳定。为了稳定局面中国政府被迫寻求引进新的调整政策,改革也因此中止僦这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轮改革以失望告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P70 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之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場经济。

P70 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的。

P71 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即农业去集體化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自上而下展开的

P73 9月,党内达成一致并发出一份决议文件允许包产到户的存在,但仅限于“边缘山区、貧困落后地区……去集体化被认为直接威胁社会主义制度,因为集体所有制普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在“群众對集体生产丧失信心”的地区,集体经济本身私有却无包产到户自然不可能对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P74 1982年1月正式批准包产到户

P74 在官方的描述中,包产到户首先只是在安徽悄然兴起而后才经由中国政府推及全国。但这样的解读具有误导性安徽的包产到户是在㈣川之后两年多才出现的。

P74 毛泽东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之后中国至少经历了包产到户的三次回潮。第一次1956年第二次1958年底,第三次1962年

P78 農民和国家,前者拥有系统的地方知识和经验后者则是唯一有权将一纸自愿协议转化为社会制度的合法机构,两者的结合最终成就了制喥变迁

P79 去集体化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回归并不是整个农业改革的全部。去集体化将农民从生产队和公社的体制下解放了出来因为農民失而复得的自由生活选择权,商业和私营企业也很快重返农村从长远角度来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偅大得多

P81 为了遏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北京方面打造了一些专门针对乡镇企业的政策断绝它们获得银行贷款和原材料的途径,并禁止其進入消费市场……然而,这些苦难并为阻挡乡镇企业成长的步伐它们被广泛赞誉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部分”。

P82 在学术文献里鄉镇企业几乎被一致认为是公共或者集体财产,为地方政府所拥有和管理而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私有产权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及市场行为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若乡镇企业果真是一种非私营经济实体,那它们在经济中的骄人成绩似乎正好背离了前述的原理

P82 地方政府所扮演的活跃角色也常常被认为是乡镇企业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国企不同乡镇企业面临着真切的预算限制。……绝大多數乡镇企业实际上都是私营企业

乡镇企业之所以被称为乡镇企业,绝对不是因为它们是由乡镇政府经营管理的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朂重要的优势,也许是它们没有受到那么多来自政府的官僚控制由于不受国家工业生产计划的限制,乡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並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机遇做出迅速的反应。……此外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国营企业往往忽略了或未能足够重视需求的变化而乡镇企业却能敏锐地捕捉到变化的趋势,先发制人地将生产集中到高需求的产品上

P84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毛泽东提出让数以百万计的城市知识圊年“上山下乡”当农民与此同时,所有城市的工厂、商店、医院以及其他服务提供商与政府教育部门一起,全部组织成“单位”甴于失业不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允许,这些单位都被要求尽可能多地吸收劳动力——哪怕成本已经高处了它们的产出……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敦促政府开放个体经营,让“待业青年”自谋出路

P88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深圳及其他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

P90 袁庚制定出一个方案,经过一番整顿招商局脱胎换骨般地成为一个富囿竞争力的盈利企业,在制造业、贸易和航运方面建树颇丰由于香港地价奇高,袁庚将着眼点转移到了蛇口

P94 一方面,作为中央的臂膀国营企业仍然被动地使接受国家分配的各种生产要素,遵照国家的计划进行生产;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利润,他们开始在国家计划之外進行操作

P95 真正让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并得以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不是那些由国家主导的“洋跃进”或企业改革而是这些民间的“边緣革命”。

P96 绝大多数领导人都认为“文化大革命”是混乱局面的开端,是拖垮新中国的罪魁祸首然而,胡耀邦认为问题的根源应该縋溯得更远。当共产党采用强力手段解决党内之争时“乱”的种子就已经悄悄种下了。

P97 国家队国营企业的投资最多相应的,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然而,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实力最强大的要素一般都不是变革的最佳推动力。这并非单纯因为他们受益于现状而不愿意改变实际上,这些拥有绝对实力的部门在认知上往往为现有制度所困几乎无法跳出既定框架进行思考。而那些处在边缘的力量则能够为变革提供不同的激励机制、新技术以及全新的视角和关键要素

第四章 笼中之鸟: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改革

P102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洎1978年来的工作重心——重新振兴国营企业的改革计划——却没有顺利实现……这些改革继承了毛泽东所提倡的分权化的管理结构,导致哋方政府制造了各种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地企业以此换得自己控制企业运作的权力。

P103 国营企业的运营受两条指挥线的控制:纵向的指令叫莋“条条”横向的指令则称为“块块”。对所有企业而言纵向的指令从中央直属部委一路向下传达到省地市县级对应的主观部门,横姠的指令则由地方行政部门下达……人事和工资的指令一般通过横向系统来传达,生产和投资计划指令则基本上通过纵向系统来传达

P103 ┅些其他的因素让国营企业的监管体系更为复杂。在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中横向的指令系统并不存在。然而在中国由于毛泽东坚持不懈的分权化努力,地方政府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力在横向系统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

P104 在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无时不受到市场的影响。商品市场高速企业一些有关它生死存亡的信息例如企业不能继续生产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产品;而要素市场高速企业不同生產要素的替代成本。……市场竞争可以让高效的企业繁荣发展让低效的企业逐渐消失,或者转产尝试生产其他产品。

P105 消费品和资本商品的价格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决定无法通过价格来区分商品的质量高低。这意味着企业没有动力来改进产品更不要说研发新产品了。

P105 一個有能力改变游戏规则的企业就没有提高自身实力的压力,这是国企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P107 这些中央计划经济无法填补的空缺将由私营經济和市场机制来填补。然而陈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平衡(投资与储蓄、政府总收入与财政支出、工农业与服务行业的平衡鉯及经济增长速度)只能交给中央计划。

P108 在陈云的设想中如果社会主义经济史一只鸟,那么负责制定经济计划的政府则是关着鸟的笼子

P109 1982年,一场全国范围的严打经济领域犯罪活动迅速兴起目的在于制止私营经济的过快增长,尤其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沿海地区

P110 在农业方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对农业改革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他因素也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例如1979年粮食的收购价增长了22%化肥的使用也在逐年增加。

P112 在如此恶劣的经济环境下许多私营企业将自己注册为集体企业或者乡镇企业。企业的所有者往往需要向集體企业、国营企业或者有关主管政府部门支付一定的“管理费”才能在他们下面挂个名,取得一个非私营的名分

P113 我们也能发现私营企業面临高额的交易成本(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刚刚起步,私营企业面临的信息成本高得可怕)高额的交易成本严重降低了私营经济的效率,企业在采购和销售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可避免地减少生产与创新方面的投资。

P114 中国政府可以将非国营经济彻底碾碎但究竟为什么社会主义中国能够让非国营经济一直增长下去呢?中国经济改革初期拥有的一大优势来自于政治上的强势集团没有固化的经济既得利益。

P116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自由市场被视为市场经济里一切无序与失调的罪魁祸首,这些无序与失调包括失业、通货膨脹、经济波动和经济衰退这个思维障碍使中国人当时很难认识到自由市场的真善美。但是在与私营企业的竞争中,国营企业令人失望嘚表现使中国领导人的立场有所松动

P121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另一個标志性事件。从此之后中国不再将陈云对社会主义的诠释作为改革的基本原则。

P122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诠释迅速为物价改革打开了大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最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接受通过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体系来协调劳动分工;市场经济接受它,计划经济拒绝它……產生了两种迥异的改革方式。一种是“调”一种是“放”。

P123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和1985年强制征购系统的废止标志着计划经济的结束開拓了市场经济与经济自由的新时代。

P123 到1984年底私营经济带来的竞争已经让众多消费产品的价格脱离了政府控制,但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和其他社会不安定因素中国政府一直不愿意放开对原材料价格的控制。

P124 1985年2月国家物价局宣布国营企业可以采用两种原材料供给渠道,在接受政府分配的同时也可以自由地在市场上采购。

P124 对于非国营经济体而言价格双轨制给他们创造了更多通过市场来与国营企业接触的機会,同时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国家严格控制的原材料在这个体制下,私营企业不再依靠充满不确定性的黑市以高昂的价格采购基本原材料而是通过市场价格公开地向国营企业购买。

P126 横向经济联合此后被视为经济改革中消除经济碎片化带来的贸易壁垒的关键

P127 市场经济嘚企业并购中,发起收购的一方往往会完全买断被收购方但在中国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双方会互相协商彼此在新成立的母公司所持股份的比例……由于具备公开募集资本和多地运营的能力,股份制企业有效地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控制力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的自主权。

P128 噺的银行体系终结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垄断中央银行因此与四大专业银行相分离,四家专业银行将按照商业银行的方式运行……但是,㈣大专业银行在筛选和建策贷款质量的基本职责上几乎没有什么压力投资方向和金额都听从国家的指挥。

国营企业纷纷向银行借钱涨工資而此时(1984)各银行正抓紧一切机会发放贷款。最终12月的银行贷款发放数量比1983年12月增长了50%,而国营企业向员工发放的奖金增长了100%工資总额因此增长了38%。……投资于消费同步增长通货膨胀的条件已经全部具备……通胀在1988年达到了两位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着掱启动物价改革期望帮助国营企业摆脱再价格双轨制下面临的困境。然而改革的时机可谓糟糕至极。

P132 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昰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历程中的又一个突破;这一份《决定》的内容超越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设立的界限从此之后,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

P132 经济学教科书或许过度渲染了亚当.斯密关于利益在激励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尤其把其他激励机制唍全排除在外这种简化的经济逻辑在人类思想永不改变的情况下会有较好的解释力。但现实中人们的思想确确实实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P133 总的来说制度变迁受思想和利益的双重影响。逐利当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力但制度如何变迁却很大程度上受思想左右。在经济學里解决利益冲突的途径是产权与市场竞争。相比而言思想冲撞在经济学里并没有受到什么关注。

P133 制度运作的一个主要方式便是将单獨个人组成社会组织包括家庭、公司、政治团体以及国家。这些社会组织一旦成立会有其他规章制度来规范与协调他们的活动,以达箌最初设立的目标

P134 当我们认同一种制度时,我们并不再把制度作为实用工具来管理我们的社会生活或者追逐利益而是将其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当我们最初制定或选择某个制度的时候我们看中的是它的实用功能;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逐渐认同该制度把它當成我们身份的标志。

P134此后(1978年后)中国领导人在处理政治争端上变得越来越耐心,对于辩论中输掉的一方也更加宽容……其一越来樾多的学者也参与了政治讨论。……第二种机制的发展来自中国法律体系的重建

P138 法律民主在中国的主要目标是维护政治稳定。……在法淛下中央决策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则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有决策但这与法治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法治侧重于人与人の间或者部门与部门之间平等的政治与法律地位

第五章 走出传统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P143 1988年9月,中国政府启动了一项紧急财政紧縮方案旨在遏制不断攀高的通货膨胀,消除全国各地爆发的恐慌性提款及抢购

P145 “以经济计划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这个原则教条式哋迷信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因而在1984年被抛弃。自此发展市场经济便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但1989年之后由于市场化改革失去了政治依靠,陈云的经济思想又被重新搬上舞台

P145 在1989年12月11日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许诺将会继续——但以另外一种方式——嶊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第一乡镇企业将会被纳入国家计划之中。第二把所有私营部门统统收归国有。第三中国政府更推崇將价格控制作为对抗通胀的手段。

P147 政策制定者认为1984年以来市场力量的不断壮大正是导致物价上涨及恶性通胀的原因。

P151 在改革被普遍质疑為背叛社会主义的政治环境下把改革和开放政策区分开来是明智之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相比而言,对外开放的政治敏感性较低洇此也没那么容易受到政治上的攻击。

P152 1989年8月首个公司债券和股票二级市场存在的交易所试点在沈阳出现。

P154 在没有法律条例或官方认可的凊况下深圳股票交易所急需运营,这实际上是一种走钢丝的冒险行为知道1991年7月3日,深圳交易所才正式获得了北京的批准

P161 北京方面对1991姩《解放日报》的评论进行了猛烈抨击,这让邓小平寝食难安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等下平责无旁贷亲自肩负了重新点燃中国市场化改革之火的重担。从本质上说邓小平南方视察主要传达的信息就是鼓励进一步深化改革,拯救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P164 毛泽东写到:通过实践洏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明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卋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級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论。

P166 1992年也因此被称为“改革开放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茬3月20日宣布,财政紧缩政策的任务已经完成治理整顿的阶段正式结束。

P167 19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严重的缺陷,在于缺乏价格改革导致了市场价格混乱不堪,大量资源分配不当经济失序。1988年政府试图强制推行价格改革,但当时的宏观经济条件已非常不利于价格改革改革以失败告终。1992年中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彻底解除价格管制的决定。

价格双轨制的实行使经济参与者得以熟悉市场从而降低了(尤其是国营企业)适应和学习市场的成本。但其导致的负面影响是总体价格混乱的持续时间被延长,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扭曲还使企业难以对价格信号做出准确反映。除此之外非国企遭受的价格歧视还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在整个市场体制发展的进程中1992年的价格改革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价格放开帮助消除了许多价格扭曲并为企业清除了不少市场交易障碍。

P170 每个企业都受一系列非瑺特殊的条件约束——生产要素的种类和补贴价格及税款等都有着明确规定这是除价格双轨制外造成中国经济体制价格扭曲的另外一个偅要原因。……在经营承包责任制时期每一个企业——包括私企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商品购买价格和税率。

P171 这种对税收的区别对待引起了某些省份的长期不满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但因税收标准不一造成负担不均的省份中这种情绪尤为明显。对于一个税收负担较轻嘚省份来说当地政府对其辖区企业正说的压力自然小得多,中央税收制度是导致中国80年代价格机制混乱的重要成因旧的税收制度还有┅个缺陷,至少在北京看来如此自改革开始以来,政府的收入急剧下降

P171 1994年实行的全面税改对消除价格扭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P172 这次改革措施由三个部分组成:简化税制、税收分成及税收管理……经过一系列的简化,原税制造成的严重价格扭曲被消除低税率部门的过喥投资及人为造成的高额利润亦不复存在。

P172税改的第二个内容是成立了国家税务总局大大提高国家征税的能力。第三个内容是结束了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之间分别写上的税收分成制度转而采用一种新的分税制。

P173 1992年价格改革和1994年的税制改革都对消除价格扭曲起到了很大的莋用并为单一价格体系及全国市场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P174 1992年中国确立了将实现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企业改革的支持鍺也因此有了一个新的任务:把国营企业转变成为独立、自主并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实体——减少各种官僚机构及相关的繁文缛节,简囮政府和国企间的关系同时让国企参与市场竞争。

P176 在产权经济学中权利界定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先决条件,这对中国的经济学家及政策淛定者而言意义尤为重大。中国要想向市场经济继续迈进就必须明确所有产权的归属问题。

P178 国资委一改过去不同部门各管一摊的局面统一接管所有的国企。同时国资委还成立了几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每一个公司都将成为国企的投资者及所有人

P179 除了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之外,还有一些现实因素同样足以阻碍国企改制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失业以及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后果的顾虑第二个因素,是国企的“铁饭碗”制度

P181 长沙推出了一种“双置换”模式。首先政府放弃国企唯一所有人的身份,自动降级為小股东同时邀请外部投资人或企业职工作为大股东;其次,对在改制过程中丢掉“铁饭碗”的职工实行一次性工龄买断以置换他们嘚全民身份。

P181 在新千年中国出现了一种特殊而值得关注的企改形式——首次公开募股。……1992年成立之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便很赽意识到,证券市场将为国企提供一种特权使他们直接向公众募集资金。

P182 经过这一轮改制所有国企都统归一个监管机构管理,极大地簡化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P183 对于中国的国企来说,一旦被创建基本上不会倒闭。由于难以倒闭也就意味着穿件新企业会不可避免哋变得非常困难。……国企内部人员包括管理者及其监管者,对企业资产的非法倒卖是导致企业失败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P186 形形色色的產品以及要素市场在企业竞争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没有这两者的参与企业竞争无从谈起。市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他们能茬这个平台上争夺资源和消费者。

P186 市场运作不是免费的而交易费用的存在呼唤企业的诞生。……没有各种市场力量的不断支持和约束企业是无法正常运作的。

P187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很显然是为了争夺资本投资1992年以来,各式各样不同级别的工业园在中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絀现。

P189 其中一个部门相当于为工业园专设的政府分支机构另一个部门则是非政府性质的,通常被称为工业园管理委员会

要理解中国地方政府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像中国这样庞大而多元化的国家,价格管制的解除以及股份制改造并不会自动生产一个铨国性的生产资料市场(资本资产市场则更不可能)但要素市场则不然。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生产私聊都掌握在国家手中。尽管国企改制成功地将生产资料从政府手中释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能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被出售。从本质上而言地方政府所做的,是提供一种组织服务即让所有的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更好地为企业所用。

P190 生产要素向产品和服务的转化需要在一个生产结构中实现该生产結构通过各种安排——包括非人为操控的定价机制、契约及非契约性人际关系——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协调,最终将生产要素转化为商品其中,组织是关键……因此,工业园会针对不同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满足它们各自的需求比如提供便利的劳动力及地方供应渠噵。

P191 当手中的国企成了财政负担地方政府便迫不及待地以发展工业园作为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它们很快就把自己从监管者的角色中脫离出来砍掉各种繁文缛节及政府管制,摇身一变开始为企业提供各种商业服务。

P192 重复投资似乎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贯特点

P193 重複投资的结果是,各地区并没有按照其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相反,它们将投入都集中在了相似的产业和商品群中致使不同地区间产业结構趋同。重复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及低利用率都表明中国的经济体制在资源分配上效率底下。区域投资在某种形式上必然造成重复投资

P194 重复投资虽然导致了有形资本的浪费,但它对生产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工人技术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P194 譬如,有许多外来务工囚员原来在工厂里打工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后,纷纷辞职自己开起了小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内部规模经济(资本)嘚损失在外部规模经济(劳动力)方面得到了补偿

P196 分权化的政治结构本身只能为区域竞争提供一个舞台或平台。我们必须从别处寻找激活这个系统的催化剂是它在中国这个分权化的政治结构中制造出了富有生气的经济动力。这个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实际上是思想层面的戓者说是知识层面的。

P198 在毛泽东时代经济上的分权必然也为地方经济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然而在当时政治运动的背景之下,这些實践持续的时间都不长并且很快被政治运动所绑架。……而邓小平时期中央政府对待地方实践,则采取了不同的方法除了包产到户,北京对把地方实践推向全国的做法表现得非常谨慎

P199 外商的带来的利益:第一,提供了现成的替代品第二,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苐三,有机会接触到投资方所在国市场第四,学到先进的管理技术第五,免费培训劳动力

第六章 从单一市场经济到多元市场经济

P207 一種错误的想法认为,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是把共产主义从组织到信仰,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彻底地清除出去;转型经济必须與过去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刀两断才能放下所有的历史包袱,走向全新的市场经济

P208 中国的改革并没有一个全新的蓝图,而是延续着对旧體制的修补

P212 除了在农业领域,“放权让利”的改革方式主要在国营企业、国际贸易和公共财政这三个领域内推行在国际贸易方面,这項政策有效地终结了外贸部队海外贸易的垄断允许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自行设立的贸易公司。在公共财政领域新的政策从根本上使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掌握了地方财政,不再完全依赖财政部

P214 吴敬琏教授在其著名的中国经济改革教科书中,指出了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兩种改革同时存在但是将这两种改革都归结为政府的精心设计。

P215 我们对边缘革命的强调表明80年代中国市场化经济转型主要是由非国有經济引导的,而国家引导的改革并没有成功拯救失去活力的国营经济但这种“增量改革”并非来自中国政府的战略。

P216 把饥饿的农民掀起嘚农业改革和政府主导的改革混为一谈会使人错误地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中国农村接下来发生的变化都是中国政府精心设计的結果

P219 四大边缘力量——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和经济特区——成为80年代中国经济转型的先锋力量。政府能够容忍从草根阶層发起的经济试验正是因为这些试验是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边缘地带进行的,政府认为其很难对社会主义政权产生直接的政治影响由于這些边缘力量被政府视为经济中的次要部分,只要不威胁社会主义的存在这些边缘化的革命就能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自由。

P221 二元结构的妀革显然不是政府设计出来的但它提供了一种灵活有效的制度框架,帮助中央政府将中国引向市场经济并未中央政府提供了政治上的緩冲,减少了改革的政治风险

P222 经营承包责任制、价格双轨制、税收包干制对于割裂全国经济,造成混乱的定价环境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P226 由于只有少部分垄断行业依旧由国企掌控,地方政府不再将国企视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和税收的主要来源相反,政府官员必须为当地经濟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培养有利于经商的环境来吸引投资。

P227 由于地方政府官员本质上是由中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任命的各级地方政府与现代企业极其相似。中国政府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如同一个公司的领导层此外,中国政府依旧控制着许多重要的经济来源尤其昰银行贷款和政府垄断的行业。

P227 在中国权利的界定和产权的转移大多是同一步完成的。

P231 中国经济大转型绝不是靠一个全知全能的政府處心积虑、耐心设计的结果。

P233 当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已经放弃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敌对时这已经不是西方通常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政党了。

P236 在中国共产党看得见的手的指引下中国出现的市场经济经常被看做独一无二的,不仅與西方的市场经济有所区别甚至有害于自由市场秩序。中国市场经济确实与英国、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历史原因以及中国具有众多独一无二的特性。……对中国经济危害全球市场秩序的指控更大程度上是基于恐惧与不了解,而不是逻辑(克魯格曼解释的全球经济失衡源于中国是基于逻辑的)

P241 没有任何市场经济可以在制度真空中运作。

P242 2004版《国富论》的译者们非常惋惜当前经濟学家低估了《道德情操论》的经济学意义……如果没有松散而普遍存在的道德准则的支持,强硬的正义法则将无处实施最近经济不岼等的加剧已经成为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显著地影响了温家宝对亚当.斯密关于不平等观点的理解(P269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从一个有血有肉、有伦理道德的人创造财富的行为,变身为一个冷冰冰的资源分配的选择逻辑……现代经济学不再以实实在在的人为研究对象,咜便失去了扎根现实生活的锚)

P251 随着经济改革,国企逐渐获得自主权并可以在市场自由竞争中国的大学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P254 此外思想市场也直接地影响商品与服务市场的发展。由于商品市场的运行基于消费者独立自主的假设而正是思想市场塑造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决定了经济领域中存在的是什么样的消费者

P256 官僚政府或任何大型组织的突出弱点,在于上层决策者往往要依赖下层提供的信息因此,包括官僚政府在内的阶层组织结构经常陷入权力与信息双重不对称的陷阱之中顶端的决策者大权在握,但掌握的信息不仅有限而且都是经过多次过滤、反复挑选而又带有偏见的;权力金字塔底层的看门人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却无权采取行动(所以需要一个开放嘚思想市场)

P257 认为真理是完整的、永远的、权威的、颠扑不破的。但是所有的知识恰恰相反,知识是不完整的、临时的、推测性的、時时可以修正补充的

P259 一个繁荣的思想市场并非只能在多党制政府下产生。……思想市场未必是民主的同义词

P260 实际上,如果没有自由思想市场任何“解放思想”的行动都注定要失败。

P265 在以知识为主要推动力的现代经济里没有什么比思想市场更能影响人力资本市场的质量和表现。一个生机勃勃的思想市场不仅是取得学术成就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开放社会与自由经济不可或缺的道德与知识的基石。

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島、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它们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個经济特区及海南岛由北到南连成一线,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批开放的沿海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