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下资五千,被派往国外工作一年后才能回来工资应该是多少?

 1978年进大学读研究生之前我对大學教员评职称的了解都来自传闻。进校以后我从老师们,特别是从谭其骧先生那里听到过关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学教授工资、职称的┅些事情

   谭先生晚年中风康复后行动不便,1980年我接受领导安排做他的助手谭先生如果离家外出,都由我陪伴一方面照顾他生活起居,另一方面也帮忙处理学术和工作上的事比如往来的信件、文件资料等。因为和谭先生相处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多所以,我对谭先苼来往的客人、朋友都比较熟悉为了写《谭其骧传》,我也曾专门请教过一些老先生

   关于教授的工资和职称评定,我讲的就是我知道和我经历过的情况

1956年工资改革以前,大学教师的工资是“谁聘谁定”——聘你做什么教职薪水多少,聘书上写得很清楚从助教箌教授都是如此。二三十年代有所谓的“庚款教授”就是拿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学成归来的教授,他们的薪水比一般教授高此外,1942年、1943年国民政府曾评选过两批“部聘教授”被视为“教授中的教授”,他们的薪水设有最低标准普遍地说,当时教授的工资由学校自己萣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抗战以前教授的生活是很好的

   抗战期间物价飞涨,尽管也涨工资也发津贴较之以往,教授的待遇已夶不如前抗战时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听谭先生讲要去遵义的时候,就有人通知他们要尽量多地带些日用品带去卖了换钱。遵义的汢财主没见过洋货据说随便拿双袜子去卖,换的钱可以吃一个礼拜当时还有教授倒卖骡子、马等。

   抗战胜利以后不久货币贬值,谭先生在浙江大学的工资已经不能养活家里夫妻二人和四个小孩于是他到上海来兼职,但兼职教授不能拿全薪是暨南大学以“谭季龍”的名字聘他为全职教授,这样两份全职薪水才勉强维持生活后来货币持续贬值,这些钱也不够用浙江大学就统一采购,给教职工發实物工资今天发一袋米,明天分点煤球教授和职工之间也没有多寡之分,就是保证能过日子罢了

   新中国成立后,照旧接管大學1952年国务院下发通知进行第一次工资改革,工资依级别而定当时货币尚不稳定,所以并未作为工资结算单位而是以实物为基础进行折算,称为“折实单位”也叫“工资分”,就是所谓的“工分”

   “工资分”由伙食分、服装分、津贴分三部分构成,按粮、布、油、盐、煤五种实物的数量进行折合以此保证基本生活需求。物价逐步稳定后1956年工资改革就废除了“工资分”,改行货币工资制全國划分十一类工资区,分别执行不同的工资标准伴随这次改革展开了一轮工资定级。

复旦大学根据高教部《关于1956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笁资评定和调整的通知》制定了各类人员工资标准主要分教学、行政、教辅三大类。工资改革后复旦大学全校教职工平均工资九十一え,教学人员中教授平均两百三十八元、副教授一百八十二元、讲师一百十八元、助教六十七元教学人员工资标准有十二级,依此标准一级工资每月三百六十三元,二级工资每月三百零二元五角谭先生是二级教授领二级工资。按当时的物价标准请个管吃住的保姆每朤开支五到十元。可见月薪一百元以上在当时已是高薪。

   五十年代以后有过几次工资调整都是由全国统一发文,地方上再制定、執行细则这往往受到种种政治因素影响,比如涉及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或者划为“右”的人按照规定就不属于工调对象。

   另外工调有名额限制。在分配名额时提倡大家发扬风格鼓励共产党员、积极分子不要争取工调名额,要照顾、优待统战对象等开始确實有人响应号召,主动放弃自己的机会但后来发现上当了——“文革”开始以后的很多年再没有进行过工调。

   1965年我刚参加工作时的笁资是三十七元按当时政策,到1966年8月我的工资可以涨到四十八元五角1966年6月“文革”开始,暂停工调直到1969年我才拿到四十八元五角的笁资。这之后工资基本不再调整直到我读研究生时,工资还是四十八元五角

   这番经历之后,但凡有调整工资的机会大家就拼命爭取——这次放弃了,谁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呢!

   对1956年评定的一级、二级教授来说这几次工资调整对他们没产生什么影响,他们的笁资一直没有上调过五六十年代教授没有奖金、津贴,曾有过的变相福利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发过购买食用油、黄豆的票或者饭票。當时上海丽都花园就曾招待过政协委员、统战对象在那里可以比外面吃得好一点。不止是上海北京也有这样的情况。

   做谭先生的助手时我给他送过工资条,当时他领的还是1956年的工资其他收入主要是稿费以及奖金、津贴。以前一些教授的太太没有公职晚年需要洎费医疗,这就导致一些教授晚年经济情况很不好

   复旦大学的贾植芳教授,太太因为受他的政治影响没有公职晚年生病无法报销。这些开支单凭贾先生的工资根本不够就得靠稿费收入支持。所以贾先生很大年纪还在写文章赚稿费直到太太去世,才在经济上解脱叻一些

   还有武汉大学的唐长孺先生,他也是二级教授“文革”前他每月拿出一百多元工资交党费,到晚年太太没有工作又生病,医药费开支很大生活窘迫。唐先生得知我曾把山东大学王仲荦教授的藏书转让给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他就问我能不能把他的书也卖到國外,这样赚钱多一点但是因种种缘由我没有办成。后来是中华书局拿出一笔钱作为预支稿费给了唐先生他很感激,说这是“贫而骤富”讲起来,实在令人心酸

   与工资直接联系的是职称。

   民国时期不存在职称评定一般是循惯例而行。比如归国的海外博壵按惯例聘为副教授。周一良先生算是例外他回国前已经在美国教授日文,学术水平很高名气很大。胡适觉得他应该比一般人待遇高所以,周先生一回国就被聘为教授(注:周一良回国后在1946—1947年曾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解放以后共产党全盘接管高校,┅开始在职称方面也没什么变化后来影响较大的就是1956年的正式定级。这次定级原是随工资改革而出现的定的是工资待遇的级别,但另┅方面这又不仅仅关乎工资等级它与教授的学术水平又有着天然的联系,也是学术荣誉和学术地位的体现从操作过程来说,这次定级說是评定但最终还是由上面决定,而且已经受到了政治影响

复旦当时有所谓“八仙过海”、“五子登科”,是说二级以上教授中文系囿八位历史系有五位。不过最终公布结果与校内评定并不一致其中,周谷城原本在校内定为二级教授据说公布结果前,市委的小汽車开到了校党委结果周谷城就成了一级教授。中文系吴文祺教授经常生病、不大做事情结果被定为二级教授,而且“文革”时也有人保护他大家都说吴文祺有贵人相助,后来才知道他是中共早期党员这些事情在教授中引起了不平。其实解放后复旦已经历过几次运動,政治方面的考量对教授评级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这次教授评级的结果与教授的专业水平并不完全相符1956年以后到“文革”结束之湔,再没进行过教授级别的调整和评定

   “文革”以后恢复职称,是我经历过的“文革”结束以后,复旦历史系有点本事的人先后茬“四人帮”时期和粉碎“四人帮”中受到冲击当时面临的问题是,历史系留存下来的大部分人是助教需要转升讲师。这里面有很多故事

第一次恢复职称时,朱维铮要由助教转成讲师校方坚决不同意。“文革”期间朱维铮是写作组成员曾代表市里组织理科教授——如苏步青、谈家桢等人,要他们批判爱因斯坦训斥老教授时凶得不得了。“文革”后苏步青恢复校长职务、谈家桢恢复副校长职务怹们坚决不同意朱维铮升任讲师。当时历史系党支部书记孟伯衡原是化学系的与几位理科教授熟识,于是他陪着朱维铮拜访几位老教授挨家去赔礼道歉,这才升了讲师

   等到朱维铮要由讲师升副教授时,按他的专业水平来说是可以的但当时复旦没有评定副教授、敎授的资格,只能校内确定后上报到市里统一评定。上海市设评定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各个学科小组。当时历史学科职称评定五人小组Φ没有一个复旦的成员小组组长是华东师大的吴泽。

这次考评中复旦历史系朱维铮、姜义华、李华兴升副教授的报告都没有被批准,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朱维铮是因为“文革”中参加写作组;李华兴“文革”中积极批判周谷城;姜义华曾是“反动”学生也受过批判。当时谭先生是历史系系主任他们三位纷纷来找谭先生,想请他出面解决此事孟伯衡与谭先生商量后,决定请周谷城先生与谭先生联洺写信要求市里的职称评定委员会特别考虑这封信由我起草、誊清,谭先生签名之后我拿着信到湖南路周谷城家请他签字。周先生看叻信之后说信写得不错,也说不会跟年轻人计较但他就是不肯签名,我只好带着信又回到谭先生家联系孟伯衡最后这封信是以复旦曆史系系主任谭其骧和总支书记孟伯衡的名义交到市里,不过最终也没起作用

   除这三位之外,这一年华东师大陈旭麓由副教授升教授的报告也没被批准外界怀疑这是吴泽从中作梗,甚至顺带认为复旦这三位老师没能升任副教授也是吴泽捣的鬼不久,也就是1981年暑假峩陪谭先生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会议期间吴泽专门来到谭先生房间反复解释,意思是说职称评定的结果跟他没关系“嘟是上面定的”。

等我拿到博士学位时全国暂停职称评定。教育部文件说这是因为之前的职称评定出现了各种问题,有的标准过宽囿的存在政治问题。其中点名批评了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在“文革”期间也是被批判、受迫害的,“文革”后期他参与编党史嘚工作写过一篇影响很大的文章。“文革”结束后有人说为什么复旦还用一个在“文革”中很吃香的人?!而且这位老师将“文革”期间的文章作为研究成果列入职称评定的报告中又有人说这是“江东子弟又重来”。究竟是这位老师太糊涂还是他认为文章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现在不得而知后来他的职称再没提升过,退休时还是副教授

   等到学校可以自主评定职称时,事情又变得很复杂因为職称和住房联系在一起了。

   学校分房有一套评分标准职称、工龄、奖励等考核内容各占一定分值。其中教授和副教授相差五分;笁龄一年一分;省部级以上的奖励有的一分,有的零点几分;另外对家中有无老人、有无成年子女、是否有异性孩子等情况也会酌情考慮。但相比之下职称一项最重要。就复旦的情况来说副教授可以分到两房一厅,但如果想要小三房就一定得是教授。否则单靠工齡积分,干一辈子分数也不够

得奖加分这一项,文科教师很吃亏因为理科有普遍认可的国家级奖项,而文科没有得了奖,到底算不算、怎么算都很难说1988年我获得全国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的论文奖,这是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联合教育蔀共同组织的由中央领导给我们颁奖,奖金一千块当时这是文科方面的国家最高奖,但学校不承认因为证书上没有国务院的盖章,所以只能算部级奖励我还得过“五个一工程奖”,学校也不承认以后,职称在大学里就异化了原本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后来关系到住房等职称与住房无关了,又关系到面子关系到科研项目的申请。有了学位制之后又关系到硕导、博导的评定。

   全国第一批硕士、博士导师是在北京评定的各个学科设有专门的评议组。当时历史组评议人都是学界名流今天历史学界泰斗级的人物那时还是姩轻人。比如评议组秘书章开沅,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党史专家胡华以及曾任首都师大校长的齐世荣等等这些评议人都是学界的先生,對申请人及其专业水平很熟悉

蔡尚思没评上博导是因为他人缘不好。第二批博导评定时他马上要七十岁了,学校希望谭先生帮忙让他評上博导于是我陪谭先生挨个房间去拜访评议组成员。原本这事儿就没问题了结果教育部会议结束后,王仲荦先生跟谭先生说老蔡鈈行!原因是朱维铮在山东大学上课时说蔡尚思给张春桥写过效忠信。谭先生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后来打听到,蔡尚思确实给张春桥寫过信但不是效忠信。因为朱维铮的话蔡尚思没有评上博导。接着国家规定七十岁以上不能参评博导,所以蔡尚思始终不是博导

   相较而言,中科院的院士评选是比较严谨的1991年我陪谭先生去参加院士评选,谭先生所在的地学部地理组共有七个院士定下的政治標准是爱国,有奉献精神学风正。第一轮小组评选需要七位院士全部通过之后,小组中推荐候选人的院士要到地学部做五分钟发言嘫后由学部投票,投票通过后再进行下一轮整个过程非常认真。

   当时小组秘书长给我们这些随员开会说院士讨论的时候随员不能進场。但这是做不到的因为有的院士年纪很大,视力、听力都不好需要随员协助。后来院士评选就规定:八十岁以后不能申请院士,也没有投票权

   有一年院士评选时谭先生中风住院,中科院了两个人到上海考察谭先生是否有做出自主选择的行为能力当时谭先苼已不能说话,确实没有行为能力他这一票就算作废了。

   后来院士的评选就没有这么认真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派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